『壹』 怎樣理解三年級語文詞語的意思
三年級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有:
1、聯繫上下文。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來理解,聯繫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確解釋。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些詞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藉助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一些詞語的理解,即通過具體可感的詞語進行換詞,可以讓大體明白詞語的含義。
4、拆分法。詞語一般是由幾個字組合而成的,我們可以先把詞先拆開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就可以組合出詞語的含義。
『貳』 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有哪些
句子 構成了語段,語段構成了 文章 。讀懂句子是讀懂全文的關鍵。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 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
一、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我們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這兩個關鍵詞。這兩個詞乍起來似乎矛盾,但它們卻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見到總理的靈車,以及不見繼車決不離去的那種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感情。
二、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在古詩學習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萬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義還得聯系下文: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見九州同」但感到悲傷的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
最後兩句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軍隊能早日收復中原統一祖國,到地時家祭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你的父親。反映了作者臨死時念念不忘統一祖國的激情。
三、聯系實際,典型聯想來理解。
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挪動過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
我們可以聯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燙著時會迅速地把手縮回來以及劇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雲在烈火燒達半小時之久卻能做到紋絲不動。足見他的高度紀律性及為革命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
四、從比喻、象徵意義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作者用「黑洞洞」形容舊社會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沒有自由,到處受迫害。這是魯迅先生用詼諧的笑談來諷刺,抨擊舊社會的黑暗。
五、從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
有的文章要與當時地的情況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如「趕集」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料想四年以前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四年以前是什麼時候呢?文章寫的是解放初期農村面貌的迅速改變,農民的生活的不斷改善,從而歌頌了領導好。
2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一
1.從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在 語文學習 中,學生常能接觸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環境襯托等寫作手法,其中的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與中心聯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點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聯系起來,會使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徹。
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中「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是理解的難點。
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交流這兩棵樟樹的外形特點與「可貴之處」,然後交流搜集到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啟發學生將「樟樹——故居——故居主人」緊密聯系起來思考,找出樟樹的可貴品質與宋慶齡可貴品質的相似之處,學生不難發現,寫樟樹實則寫宋慶齡,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人們在樟樹前留影紀念,表達了人們對故居主人宋慶齡同志的衷心愛戴和懷念。
2.通過變換句式理解句子意思。
句子中的句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疑問句、因果句、反問句等,教學中如果能採用變換句式的方法,就會淺化內容,降低理解難度,對理解句子內容,體會情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可以引導學生把這句話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
將兩個句子比較著讀一讀,學生就會明白,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獲得成功。
3.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與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在教學時,如果我們善於發現其相通之處,並能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際加以理解,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在 說明文 中。
如《秦兵馬俑》一文,「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讀完這句話,學生能初步感受到一號坑很大,但對其中具體的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教室進行對比教學,如我們的教室大約60平方米,一號坑的面積大約相當於238間教室那麼大。這樣,學生就能深刻的體會到一號坑面積之大。
4.聯系寫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離開了當時的背景,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了。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補充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幫助其弄清這些較難理解的句子的含義。如《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中「我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學生對這句話很難理解,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交流事件發生的時間是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接著交流查閱到的有關香港的資料,在學生了解到香港這個「遊子」在經歷了百年的風雨後終於要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時,提出問題:
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誰?「母親」指的是誰?此時,學生不難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國人佔領、統治百年的香港;「母親的懷抱」暗指祖國這個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隱喻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3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二
(1)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
句子的深層含義,往往和具體的語言環境——這個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的內容有關。因此,只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才能體會出句子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思。比如課文《一夜的工作》中有這樣一個中心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單單地看這句話,似乎很簡單,就是說周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朴。
但是,句子加了「多麼」這一修飾詞,我們就要深入理解周總理的工作是怎樣的勞苦,生活又是如何簡朴。而這些必須聯繫上下文才能得到真切的體味。
(2)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我們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這兩個關鍵詞。「焦急」的意思是非常著急;而「耐心」的意思是心裡不急躁,不厭煩。
這兩個詞乍看起來似乎矛盾,這時就要想老奶奶為什麼而焦急?為什麼又耐心地等候?從而理解這兩個詞乍看是矛盾的,但它們卻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見到總理的靈車,以及不見靈車絕不離去的那種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感情。
(3)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義。
有些句子我們要透過表面來探究它的言外之意,往往這種「弦外之音」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道:「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句話並非說明她們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樂,而是說明這種幸福和快樂只有到另一個世界中才能實現,進而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4)分析句子的修辭手法,理解句子含義。
作者在寫作中,常常會藉助一些修辭手法,使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在句子中變得生動、含蓄、深刻起來。因此,仔細體味、揣摩作者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助於領悟作者在句子中所蘊藏的更深一層的意思。
在《山中訪友》一文中寫道:「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這里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把老橋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贊揚了老橋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5)聯系實際,運用聯想來理解。
《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挪動過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我們可以聯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燙著時會迅速地把手縮回來,並且劇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雲被烈火燃燒達半小時之久卻能做到紋絲不動,足見他的高度紀律性及為革命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
(6)聯系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理解含義。
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透過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本意。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寫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問:「碰壁的原因是什麼?」當然是:四周黑洞洞的。
接著領悟出「四周黑洞洞的」和「壁」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認清句子的內涵意思,我們可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像魯迅先生這樣的進步人士自然受到打擊與迫害,從而激發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佩服,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這樣一理解,注意了時代背景,就會懂得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懂得了這些,就能透過字的意思,探尋出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它既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對舊社會的無比憎恨!從「黑洞洞」和「碰壁」兩個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4小學語文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三
⑴抓關鍵詞語、關鍵部分理解含義[弄清詞義,句義也就理解了]
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人在畫中游是關鍵部分,意思是說人好像在圖畫中遊玩一樣,[我們還得想想:為什麼作者會這樣說呢?原來是作者覺得這山水太美了],句子的意思是--人們畫著小船在灕江上遊玩,就好像是進入了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一樣,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
⑵聯繫上下文、注意時代背景體會言外之意。
這類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須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聯繫上下文才能體會以出來。例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荔枝》。這句子表面看是說:到現在荔枝和以前一樣年年都紅、都成熟。
[作者為什麼用這個句子全文的結束呢?聯繫上下文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此時作者的母親已經去世,在母親生前作者時常買荔枝孝敬老人家,可是現在母親已不在人世了,作者看到年年紅潤如前的荔枝自然憶起母親],可見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作者面對年年依舊紅的荔枝,常常懷念自己的母親,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敬重與懷念之情。
⑶注意修辭手法,先弄清句子意思,再理解句子內在含義。
『叄』 怎樣才能正確理解漢語詞語的詞意、詞義呢,具體指教,謝謝。
一、聯系生活實際,用生活經驗喚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小學課本里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所學的詞語有許多是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如何正確理解詞語?首先,教師對許多基本的詞彙根本不必用定義解釋,特別是一些抽象的詞語。教學時應努力從學生生活中去尋找他們熟悉的,看得見的事物,想方設法變抽象為形象,引導他們理解。同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藉助自身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沉,喚起了他們對這個詞語的直覺體會,激活大腦中的信息,從而理解詞語。
例如《林海》一課里「林海」一詞的解釋是:森林像大海一樣。但對這個解釋學生感覺就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此時,教師應適時予以啟發:這里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當學生了解是用了比喻的方法後,接下來教師可進一步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思維,請學生講幾個類似這樣含有比喻關系的詞語。比如說,人多的地方可以稱之為「人海」,書多的地方稱為「書海」,到處燈火閃耀的地方自然就是「燈海」,還有「花海」、「雲海」、「星海」……,這樣聯系學生的生活感受啟發理解,化「抽象」為「形象」,學生覺得格外親切、有趣,不僅理解了「林海」,而且廣闊無邊的林海景象也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由此,對以「林海」比喻大興安嶺嶺多、林廣有了更深的領悟,對詞語的理解也更為透徹了。
又如《荷花》中,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教師可讓學生回憶,你在什麼時候或什麼地方看到過「挨挨擠擠」的情景?學生自然想到了平時生活中一些擁擠的地方:菜市場、商店、公共汽車里,在打開學生思路後,教師可讓學生說說這些地方擁擠的具體情形,使學生明白人挨人、人擠人就是「挨挨擠擠」,說明這些地方的人很多。再進一步誘導:課文中說荷葉「挨挨擠擠」,是告訴我們荷葉長得怎麼樣?學生很快明白,是指荷葉長得很多,非常茂密,生機勃勃。通過這樣的詞語教學方式,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荷葉活生生的情態,同時還訓練了學生對詞語的初步賞析能力。
二、將詞語放到特定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特級教師斯霞倡導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已被廣大語文教師熟知並運用到具體的教學當中。理解詞語要與上下文緊密聯系,這大概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規律。因為詞語在課文中,都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有些詞語與上下文緊密聯系,其上文和下文的某些內容為學生理解詞義提供了極好的線索。不少教師在教學詞義時滿足於學生念一念詞語手冊上的注釋,你念一遍,他念一遍,以為學生懂了,其實不然。不是有很多學生說起來有板有眼,用起來錯誤連篇嗎?反映了什麼問題?沒有真正理解。教學中,教師決不能單憑孤立的詞語解釋,而應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巧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例如《可愛的草塘》中有這樣一段話:「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習慣。帶去的幾本書看完了,時間一長,覺得沒意思。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嘻嘻地問我:「姐夫,呆膩了吧?我領你去散散心好嗎?」其中的「呆膩」是什麼意思?教師大可不必急於解釋,只讓學生將「呆膩」所在的句子讀一讀,再讀讀上下文,學生讀了原句,讀了上下文,自然而然「呆膩」的意思就體會出來了。這樣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可謂事半功倍,久而久之,學生遇到生詞就能自覺地運用這種方法,從而形成能力。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詞語還有很多,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對於「張冠李戴」一詞的理解,只須讓學生讀讀它所在的句子:「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那個人身上,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句子讀完,詞語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還有《將相和》中的「負荊請罪」、《赤壁之戰》中的「丟盔棄甲」、「不計其數」,《鳥的天堂》中的「應接不暇」等等,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詞義。
三、教給學生方法,注重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理解詞義。
當學生遇到難理解的詞語時,應提倡他們學會藉助工具書進行理解的良好學習習慣。小學生用得比較多的工具就是《新華字典》,但在查字典時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一個詞往往有多個義項,應該選擇哪一條義項,有的一眼就能看出來,有的就難以確定了。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辨別合適的義項。
例如教學《詹天佑》中的「贊嘆不已」一詞,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提出問題:「許多到中國來游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贊嘆不已」。請想像一下,他們看到京張鐵路時是怎麼贊嘆的?」當學生回答後,我接下來總結:「大家的想像力真豐富!像這樣你也贊、我也贊,贊個沒完沒了,就是贊嘆不已。下面,請翻開字典,看看『已』在字典中有幾種解釋。」通過查字典,學生知道「已」在字典中有四個義項:(1)停止;(2)已經;(3)後來;(4)太、過。到底應該取哪種解釋?由於事先學生已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粗知詞意,再通過查字典學生很快明白:「已」應選第一種解釋「停止」,「贊嘆不已」就是不停地贊嘆。教師通過這樣的指導,培養了學生析字釋詞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詞意。
在教學中,有時一個詞語越解釋越糊塗,可當轉換一種方式把解詞所需的「情境」表現出來時,學生馬上就理解了,這就是理解詞義的第四種方式: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師要積極地創設情境,恰當地運用音響、錄像、板畫、演示等手段,把詞語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他們理解詞義。
在上《林海》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雲橫秦嶺」的意思,我是這樣教學的,先請同學們畫一畫秦嶺和大興安嶺,根據秦嶺「險峻」和大興安嶺「溫柔」這一特點,同學們很快就畫出了兩座不一樣的山,此時,我出示「雲橫秦嶺」的詞語卡片,請同學們根據詞語的意思,將卡片貼在圖中最合適的地方,並相機講解:「橫」是盤旋,飄浮的意思,「雲橫秦嶺」就是雲朵飄在山腰,形容山高。學生很快將卡片貼在山的半中腰,我再適機在山腰畫了一朵雲,這樣圖文結合,學生一下就准確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此時,我又出示了「盛氣凌人」、「孤峰突起」兩張卡片,還是要求學生將卡片貼在圖中相應位置,學生分別將「孤峰突起」、「盛氣凌人」貼在靠近山頂的位置,再結合課文,對詞語的理解就更透徹了。
點評:在詞意理解方面:可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變換句式、同桌或小組合作合作探究等多種方法准確理解詞語;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詞語理解的方法,進行理解詞語的練習。
『肆』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准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准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一雙腳是什麼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拚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麼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麼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後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繫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准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對於第一自然段中「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乾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飢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一些干糧充飢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
『伍』 小學語文怎樣理解句子含義
從中年級開始,理解重點 句子 的意思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小學語文中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怎樣理解句子含義,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語文中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
一、聯繫上下文通讀,理解句子的含義
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是一項基本的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 方法 。通過閱讀不僅要學會理解單詞和 短語 以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還能夠掌握規范的書面語言。學習並組織表達思想,逐步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在新課程中提到的語言教學尤其要注意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語感是指語言感知的整體感覺,或語言和復雜的心理活動。
在把握語言的能力的過程中,應力在讀、停頓、節奏、語調處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果學生具有了敏銳的語感,那麼在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必將大大提高。比如:在學習葉聖陶《荷花》時,句子第二段的荷葉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點引導閱讀的。第一步:理解荷葉的「挨挨擠擠」,荷花是「冒」出來的,反映了荷花其頑強的生命力,並且對「展開、飽脹、破裂」這些關鍵詞進行閱讀和理解。第二步根據詞語進行想像,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一個荷花滿堂的畫面,自然就將喜愛的贊美之情通過讀而表達出來。教師可利用各種形式的閱讀,加上動作讀,配樂朗誦,游戲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關鍵詞,並理解段落的含義。
二、教會學生基本的方法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要理解句子的含義,學生應該首先在一個 文章 中找到此句,並且將句子進行通讀,這是最基本的方法。通過閱讀簡單的句子,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但有些句子並不是一讀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教學中,一般使用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1、聯繫上下文閱讀,思考理解。有些句子單獨理解比較難理解,但是如果聯繫上下文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杏兒熟了》中有一句:「我不知道是奶奶笑我傻,還是笑杏兒多。」這意味著什麼?是奶奶笑我傻,還是笑杏兒多?聯繫上下文讀,原來奶奶看杏兒多後很高興,明明知道杏兒無數也讓我去的數,這里的奶奶不單單是笑我「傻」,通過最後的分析,知道奶奶同時是笑杏兒多。所以,讀句子,聯繫上下文讀,直到明白其中的意思,是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 利用演示動作來理解。一些句子有一個或多個連續的動作,教師可以通過做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句子。如《瑞雪》的最後一句:「孩子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擲雪球,奔跑著,清脆的笑聲傳遍了山村。」通過讓學生動起手來,將這句話演示出來,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並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雪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
3、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去理解。
課文中的一些句子,例如寫風景的場面,一般通過想像聯系生活中、電影、電視中看到的風景去理解。比如,在三年級《詠柳》的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只要引導學生想像生活中場景,便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句子的理解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學生也可以想到春天、春草、春日等類似的鏡頭,腦海里立刻畫一幅美麗的圖畫,自然可以進入到的句子的意境中去。
三、鼓勵積累運用,進行綜合方面的訓練
為了鼓勵學生積累了多種方法並靈活運用,可以通過綜合訓練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理解句子意義。比如四年級的《蝴蝶王國》:「每天,太陽一出來,就可以看見數不清的色彩斑讕的蝴蝶,在樹林花叢間,山石溪水邊,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綠草和野花全遮蓋了,真像仙女從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根據課後要求學生理解句子下劃線和波浪線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說的是蝴蝶有多美麗。然後,讓學生運用之前所嘗過的其他方法來理解。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學生用學習比喻句的方法;有的學生通過關鍵詞來理解;部分學生則是以想像的方式進行理解,還有的學生是通過動作法來理解,思維就一下全部打開了,學習的任務則在一種活躍、輕松的氛圍中完成了。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至實際上理解句子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一個句子有時候是可以有幾種方法進行理解,主要是看你的方法是否運用得當,如果效果不好的時候就換另一種方法去嘗試,而有的時候則是要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理解以及思維通過,並且通過加強對學過的知識、掌握能力的靈活和綜合的運用。講授 學習方法 是讓學生在課堂內可以學到方法,課後將這些方法轉變成自己的能力,讓課堂教學得到很好的延伸效果。
小學語文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
一、抓住語句中的重點詞、關鍵詞進行引導理解
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包含了一些重點詞和關鍵詞,在這些重點詞和關鍵詞中,往往隱藏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含義。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讓學生對這些重點詞和關鍵詞有透徹的認識。如小學語文課本中《少年閏土》,這篇課文中「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這兩個句子。
1.前—句中:「無窮無盡一稀奇」是關鍵詞,後一個句子的「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是重點詞,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的含義,必須先讓學生弄清楚下面幾個問題:前一句中。①「無窮無盡’’的意思是什麼?②「稀奇」的意思是什麼?③「稀奇的事」在課文中主要指的是哪些事?④「稀奇」的「奇」字體現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2.後一句中:①「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指的是什麼?②為什麼只看見「院里高牆上的四角天空」?
從而指導學生聯系作者生活環境和時代背等,這樣學生弄懂這兩個句子是表達作者對少年閏土具有豐富知識的羨慕和對農村生活的嚮往的思想感情就容易了。
二、分清句子層次,引導理解含義
在要求理解句子含義的句子時里常常在句子蘊含有一定的層次,分清層次可幫助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如《給顏黎民的信》中「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是屠場,我的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有三個層次,前三個分句既回答顏黎民,龍華是看桃花的名所,又告訴讀者魯迅先生為什麼不去那裡看桃花的原因,最後一個分句表明魯迅的態度、立場,對這類蘊含因果關系的句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分層次提問學生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含義,先可問「名所」是什麼意思?「屠場」又是什麼?
為什麼魯迅的青年朋友會死在那裡面?這幾個青年朋友是誰?再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弄明白,原來龍華那地方沒有國民黨反動派的監獄,那是國民黨反動派殘害革命者的地方,作者的幾個青年朋友是在獄里被殺害的,所以雖然龍華是看桃花有名的地方,但是魯迅是不去的,從而體會魯迅先生憎恨敵人,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這樣將句子層次引導、深入理解,讓學生由淺人深體味就不難理解出句子的含義。
三、聯系課文的內容理解句子含義
有些含義深刻的句了是必須聯系課文內容才能深入理解的,如《少年閏土》中的「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裡店裡出賣罷了。」這一句話中「如許五色的貝殼」指哪些顏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是怎樣的經歷?要透徹理解,可讓學生復習課文前部分的內容,進一步明確「海邊的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在夜間西瓜要愛護,要防猹咬。
正如理解第十一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中「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過多麼美好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這句話,可讓學生回憶課文前面的敘述的內容,弄清楚賣火柴的小女孩在五次擦燃火柴時所看到的事物。如烤鵝、火爐、聖誕樹,還有奶奶這些事物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十分渴望得到的,但是在黑暗的社會制度下又是不能成為現實的,所以「誰也不知道」,只有在火柴發出亮光那短暫的火光中,賣火柴的小女孩才看到幻像。這樣緊緊聯系課文內容來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含義,也可收到極好的效果。
四、聯系課文中心,聯系句子含義
在要求理解含義的句子里,有一部分必須聯系中心思想,才能透徹理解的。如第十一冊《革命烈士詩二首》這一課的《我的「自白」書》這首詩中的一句,「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中「高貴的頭」,學生往往會理解成革命烈土的頭,而其中蘊含的意義就可能被忽略。因此,教師在引導理解時應引導學生聯系這首詩表現了革命者在敵人的威逼利誘、毒刑拷打面前,無所畏懼、不屈不撓、堅貞不屈,保持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強不屈的革命意志,大義凜然的革命氣質這一中心所在,才能理解詩中的「頭」這一詞語的實質所在。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句子的含義
一、引導學生明確要體會句子的哪方面意思
理解文章中的句子主要指對句子深層意思的領會,對句子修辭方法的理解,對句子作用的分析,對作者用意的解說。如何抓住關鍵詞,聯系文章內容、背景,找到句子背後的意義;或者撇開句子表面意思,找到文章中更深一層的意思。首先讓學生明確句子的含義,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蘊涵在句里,而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沒有說出來的感情,沒有說出來的思想。把握句子的含義,必須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索,才能體會得到。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中的練習,讓學生理解「體會句子含義就是體會句子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感情和思想」,這是克服理解句子困難的第一步。
二、引導學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理解是表達的基礎,沒有對句子含義的正確理解,說得再多,寫得再具體也無效。其實學生感到體會句子難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樣理解體會,因此,教給學生體會方法,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的有效途徑。
1、抓關鍵詞語理解。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題有題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點詞。抓住了重點詞就抓住了一個句子的命脈,理解了重點詞就理解了該句的全部。例如: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 文化 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圓明園的毀滅》關鍵詞語「不可估量」指損失大得無法計算,說明圓明園的損失之大。圓明園 收藏 的文化之古,景物豐富多彩,巧奪天工,美不勝收。這樣一座具有國際性的文化藝術瑰寶被毀滅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課文一開始用這句感嘆句,直接表達了作者無比憤怒和痛惜的感情。
2、聯繫上下文理解。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聯繫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義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含義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節推進中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引起讀者思考,引發讀者感悟。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細細品讀,句子含義便會迎刃而解。
如《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對學生來說並不難,難的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親說的話「道德只是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 教育 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這些句子的含義比較深刻,且內涵豐富,承載著思想和人文內容,學生因為受年齡、經歷的局限,領會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而要理解這個難點,必須聯繫上下文,從文中釣魚這件事理解,從我釣到大鱸魚的得意,到放魚時的依依不捨和沮喪作為教學重點,由體會這種心情的變化理解道德實踐的艱難,理解父親的話。
3、緊扣文章的中心。也就是讓學生根據文章中心思想揣摩作者寫句的目的,想想這句話作者要表達所寫人或物什麼思想感情,或要表現所寫人、物、景的什麼特點,還是要告訴人們什麼道理。例如: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桂花雨》中「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事實上,是不是像母親說的這樣呢?我們不妨看一看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
那麼,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怎麼樣呢?「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顯然,從香氣上看,是沒有區別的,甚至小山上因為樹多,更顯得濃郁。那為什麼母親要這樣說呢?「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麼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涇渭分明。
本冊的第二單元主題是「月是故鄉明」,只要學生從「思念家鄉」入手理解單元中的重要句子,就能做到八九不離十。
4、了解文章的背景。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寫成的,所以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了解作者,了解他寫作的初衷、寫作的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些語言文字背後的訊息。《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句話,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為中國人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如果引導學生聯系當時時代背景想的話,台灣剛剛光復,被日本人統治了五十年,許多台灣人不會說中文,不會寫中文,他們重新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我是中國人,我熱愛中國」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灣同胞之口,那種真摯的情感,學生能從句子的語氣中體會到台灣人民熱愛祖國的一片深情,從而激起一種民族自豪感。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對文本理解至關重要,而詩歌的主要內容,更是與背景知識緊緊相連。《最後一分鍾》講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前的最後一分鍾里,作者關於這一風雨歸程的回憶,並憧憬著香港更美好的明天。
由於學生距離1997年有一定的時間段,他們對背景知識完全是陌生的,根本無法體會詩歌蘊含的愛國之情。對此,我將背景知識的介紹和第三節詩歌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當時中國的衰敗和承受的一切一切的屈辱。果然,學生就理解這段話的含義,朗讀詩歌時飽含感情,個個義憤填膺,
5、聯系實際,深化主題。高年級課文中一些句子比較深奧,如果僅鑽字眼很難把握句子的准確含義,即便能「擠」出來一點,也讓句子的含義顯得空洞而蒼白。所以,根據孩子的認知規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淺入深,層層剝繭,把文章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去理解,才能體會得更真切。
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生活的啟示」,每篇課文都包含著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教學本組課文,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為文本中的人和事感動,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然後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現實中,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待人真誠、誠實做人的重要,師生共同努力,一起為生活這本書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
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這句話中的兩個「魚」,第二個「魚」為什麼加引號?誘惑人的「魚」:吸引人的,讓人喜歡的事物,諸如金錢、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暫時能帶來一點方便的事。學校里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沒人知道;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去歸還,還是將錯就錯?過馬路時,紅燈亮了,但周圍沒有民警叔叔,沖過去,還是等?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在我們生活中的確會經常碰到。
理解重點句子方法還有很多,有時可以幾種方法並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文類型、學生情況,抓住句子的特點,選擇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思,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能力。
三、教給學生表達對句子理解的技巧
學生理解得對,還要表達得好。一般來說,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義,至少要寫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及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如寫對「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這一句的理解,大多數學生會根據字面寫出諸如「把石頭比做「雹子」說明石頭多,寫出了戰士們的決心、仇恨」這一類句子,但這只是字面意思,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什麼不把石頭比做「雨」,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及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把石頭比做「雹子」說明石頭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這兩句話充分體現出五壯士英勇殺敵的決心和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這樣對句子含義的理解才算表達得比較完整。
對於運用比喻、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最好點明所用修辭手法和作用。如寫對「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一句的理解,這是一個反問句,「這句最簡單的話」即「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意思是說:沒有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自己這時的全部感情。要點明這句話是用反問語氣強調肯定只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才能表達作者此時的全部感情。
理解蘊含 哲理的句子 ,題目中往往會要求「聯系實際」談理解,如果有這樣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學生別忘了舉生活中的一兩個事例印證其闡述的道理。事例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聽到或看到的。
給學生歸納一首《歌訣》:理解難句有訣竅,了解背景很重要;上下內容須兼顧,不可孤立把義找;關鍵詞語不放過,一點擊破全知曉;聯系自己親實際,舉例說明更貼切;文章中心要考慮,修辭作用莫忘掉。
小學怎麼理解語文裡面的句子
一、配合演示動作,幫助理解句子
個別句子中帶有連續動作,不容易理解,教師一般採用一邊讀句子一邊通過做動作演示,來輔助理解句子意思。在讀時,教師只要讓學生們加一個動作演示一下,表情表演出來,再現課文情境。教學《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一節,教師可先以悲憤的語調朗讀,引導學生體會悲壯動人的情景,再現五壯士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還要通過表演「砸、帶著、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的動作,引導學生從壯士的群體形象中體會豪邁的氣慨,激發壯烈的情懷,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
學生憑借多種感官,從教師的體態語言中感悟情感,產生共鳴。又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課,教師以剛勁有力的手勢,堅毅的表情,再現董存瑞托起炸葯包時視死如歸的視覺形象,讓學生從感知中品味催人淚下的英雄壯舉,激發慷慨的情懷,形成與英雄心靈相通,與課文感情相融的心境,油然升起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結合教材安排,強化單項訓練
語文新教材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對於學習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別按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地安排在具體的單元、課文中進行。對於教材中出現的學習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師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數,注意前後銜接,有的放矢地進行單項的強化訓練。
三、四年級主要是通過讀句子 說說 、聯繫上下文說說、學習提問題、體會標點符號的作用、先回答問題再說說、學習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間的關系、分析句子結構等方法來理解句子。那麼,這些學法的指導一定要落在實處。盡管有的方法平時也一直在用,但學到了就應該重點地加以訓練,一步步加以規范。如學習比喻句的方法。在一、二、三年級的課文中已經出現了大量的比喻句,學生一般都能判斷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也知道用了比喻句文章寫得好。
四年級上學期的《荔枝》一課中第一次出現了要求學生學習比喻句。教師出示這一比喻句:「漫山遍野的荔枝林,一片濃綠中掛著無數紅艷艷的果子,好似迸跳的火星兒,又像一顆顆紅寶石。」首先,學生判斷出這是一句比喻句。然後,要求說出「句中把無數紅艷艷的果子比作什麼?」最後,說說「通過打比方,說明了什麼?」教師歸納,學習比喻句就按這三步來說――這是一句比喻句;句中把什麼比作什麼;通過打比方,說明了什麼。
於是,教師讓學生從這篇課文中,從以前學過的課文中找出大量的比喻句,就按這三步進行大面積的強化訓練,做到人人會說,人人會理解比喻句。在以後學到比喻句或課外閱讀中讀到比喻句時再鼓勵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去說說,去理解。學習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材的安排上也注意了這一點。就如學習比喻句,四年級的要求是這樣的,到了五年級,那就要在現在學的基礎上加深,要求學生說說「這樣比有什麼好處」。所以,教師應該知道每一個階段的要求,掌握好尺度。
三、鼓勵積累運用,進行綜合訓練
葉聖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 」之所以要教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種方法,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會理解句子的意思。為了鼓勵學生積累各種方法並加以靈活運用,我就採用綜合訓練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多種方法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
如四年級《蝴蝶王國》中的一句:「每天,太陽一出來,就可以看見數不清的色彩斑斕的蝴蝶,在樹林花叢間,山石溪水邊,翩翩起舞,把谷底的綠草和野花全遮蓋了,真像仙女從空中撒下密密麻麻的花朵一般。」學生們根據課後要求,通過理解句中劃橫線和浪線的詞語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是說蝴蝶多而美。接著,我就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 其它 方法來理解。這一下可熱鬧了。有的用學習比喻句的方法,有的抓關鍵詞來說,有的通過想像來理解,還有的做動作來說,思路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學習任務在一種輕松、踴躍的氣氛中完成了。當然,還可以把綜合練習設計成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對已學過的知識作一次回顧與 總結 ,從而「溫故而知新」。
學生知道了,理解句子的方法是很多的,一個句子有時有幾種方法可以去理解,就看你方法運用得活不活,效果好不好。一種方法不行就要換一種去試試,有時就得把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去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是與課文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活動。
四、鼓勵積累運用,幫助理解句子
要教給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句子意思。 鼓勵學生積累並能靈活運用方法,去理解句子意思。如《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教師提出這樣的疑:這棵榕樹到底有多大呢?鳥兒多,到底有多少?鳥兒為什麼能夠自由幸福地生活在這棵榕樹上?人們有常來這棵樹嗎?榕樹上正常棲息著多少種類的鳥呢?學生在課外通過看書、上網查閱資料、向人咨詢,動手量一量,不難了解到很多真實的內容。「這棵榕樹已經生長了500多年了,它的樹冠的遮蓋面積相當於200多間教室那麼大,真是一棵罕見的大榕樹啊!」「這里的鳥的確很多,據有關資料介紹,在這棵樹上大約生活著10萬只鳥,鶴有七八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