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散文怎麼講比較好

小學語文散文怎麼講比較好

發布時間:2023-06-10 12:41:05

『壹』 小學語文一篇課文是怎麼講完的,步驟大概是什麼

最後留下家庭作業,基本一節課就完了,有需要可以適當做課文的背景故事,祝你成功。,給學生標注課文生詞(讓他們讀一遍課文),找出課文好詞好句,段段的分析課文句子首先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讓他們回去預習)

『貳』 散文教學教什麼

專業閱讀 筆記

——《散文教學教什麼》(王榮生 主編)

一、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

(一)背景常識

1.散文是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教材所選課文,絕大部分是「文學性的散文」。

2.廣義的散文——(語文教學界)文學性的散文——狹義的散文

語文教學界的「文學性的散文」含義: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生動的)說明文、(生動的)議論文(社論、報告、演講)、科學小品等。

3.文學性散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所點比例

教材

語體文

散文

第一冊

25

24

第二冊

25

22

第三冊

20

17

第四冊

20

19

第五冊

8個單元

3個單元

第六冊

4.語文教學,絕大部分課時用於閱讀教學,而散文是閱讀教學的主體。自然,閱讀教學的問題,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學中。妥善地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無疑是改善課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的關鍵。

5.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關鍵是合理的文本解讀。而合理的文本解讀,基於文學理論和文章學的研究。而散文解讀理論,遠遠落伍。這就是教師散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二)對散文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1)其他學科教學,「課文」僅是學習材料(途徑、媒介),而不是學習對象;散文閱讀中的「這一篇」,既是學校材料,又是學習對象。

(2)「這一篇」是獨特的文本,學生面臨的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

2.散文閱讀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1)散文有「外在的、可指認的言說對象」,這是其與「詩歌、小說、戲劇」(純文學作品)的區別。

(2)散文文學特性是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虛構,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而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其所感所思,也極具個人色彩。

(3)文學性散文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是與論文報告、新聞通訊的區別。我們閱讀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後者是需要公認的。散文不需要公認。

(4)散文閱讀,始終在「散文里」,其外在的言說對象,不在散文「閱讀」和散文教學的視野里,與外在對象的關聯,是在閱讀之後才發生的事。

3.我們通過作者的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即,我們散文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往「作者的獨特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

學生已有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同的

作者獨特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可能相同的

(三)問題:散文閱讀「兩個外跑」或「走到……之外」。

1.脫離文本,是散文教學的積弊,原因有兩個:一是忽視學生對作者所抒發的感受的體認;二是漠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 體認作者感受,恰恰需要對文本語言進行細讀品味。

2.把文本當作跳板,從散文里的「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跑到「外在的言說對象」。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見聞/人/事/景/物)(外跑)

外在言說對象(客觀存在的/人/事/景/物)(外跑)

3.從散文里的「獨特的情感認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的所思所感,即抒情議論)

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外在言說對象具有的/學生應該具有的)(走到……之外)

4.教師課堂里額外地講東西,或抒情化地講述由此生發的感想、感觸、感嘆,或指示學生講,講一些似乎是老師願意聽的大話(課結尾環節的「拓展延伸」,是最常做的事)。「走到課文之外」,「走出作者之外」,實際是丟棄語文經驗,抽空人生經驗。——上成了「非語文課」。

語文課(散文教學)應該是兩者的整合:

「語文經驗」——獨具心機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

「人生經驗」——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獨特的認知情感

5.散文教學,兩個統一的目標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一是體認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進而豐厚自己的人生經驗(人文性目標);二是通過學習散文,提升自己閱讀散文的知識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語文經驗(工具性目標)。

學習思考:我們常說,閱讀教學要「緊扣文本」,或「不脫離文本」,如何理解?

(四)解決散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1.文學體裁的「四分法」: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即「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處,都是散文」,王榮生認為此分法欠妥,應該調整發下:

「純文學(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性散文」+「實用性文章」

2.凡是體裁和文體特徵認識比較清楚、已形成相應讀法的文章,宜從「散文」中分化出來而專門對待,如新聞、通訊、報刊文章、報刊文章、傳記、回憶錄、科普小品、演講辭、審議、童話等。

3.關注散文文類特徵,形成與「散文」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形成散文文本解讀的思路。文本解讀的方法與思路,目前沒有系統的理論,只能藉助名家教學實錄,在典型課例研究中總結歸納。

二、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

(一)散文的文類特徵

1.散文文類特徵是「無特徵」。

(1)散文「被剩餘」,散文非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是用「排除法」得來的,即文體上說不清,道不明的,都入「散文」的框里。中國古代,駢文之外,便是「散文」,韻文之外,都是「散文」。中小學稱為「文言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代散文」。

(2)散文「無規范」,散文「題材廣泛多樣」,內容豐富無邊。散文形式上「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現代散文張揚個性,「帶有敘傳的色彩」。散文第一要素,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 」,(梁實秋)「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掩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露的表現出來。」

(二)「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1.散文介於文學與實用性文章之間。

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其寫實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說對象」;有文學的特性,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里,作者的見聞感想是個人化的,散文對現象的闡釋和問題的談論,也不是「客觀的」言說。《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2.文學性散文的「主體」和「客體」。

作者眼裡的主觀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記敘、描寫的客體。散文關鍵點,不在所記敘、描寫的客體,而在記敘、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背影》的關鍵點,是「父親的愛」,還是「體認到父愛的那又眼」?《老王》的關鍵點,是「老王的善良」,還是「作者發現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腸」? 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他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3.文學性散文的日常與獨特。

散文是用常態的心境敘寫日常生活,所以,讀來有親近感,會喚起我們相關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乃至忘記了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4.文學性散文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現的內容,即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言說對象和思想感悟)。

美的散文,無不追求精準的語言表達,「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思想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只取思想,忽視語言文字,是不足取的。

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獨特的情感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經驗

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個性化的言語表達精準的言語表達

『叄』 語文老師怎麼講作文課

語文老師在教低年級段的作文課時,比較重視讓學生把字寫好和擴展思維,但往往會忽視一個問題就是,講。很多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常會有這樣的學習問題:作文不會寫,肚子里有話卻寫不出來。家長一著急,就讓孩子抄範文,以為這樣既能鍛煉書寫,也能學習優秀作文的優點,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但是低年級段的小學生,有一個學習特點,就是基本是不理解寫作技巧的。語文老師不能講技巧,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去理解什麼是寫作文,把心裡的話,想表達的意思寫出來。

所以一二年級的寫作練習都是看圖說話這一類型的練習,大家可以畫重點,看圖說話,是說,也有看圖寫話,是寫。通過圖片的展示,給小學生以提示,在每一次看圖說話課上,我都是先讓學生們來說。因為我覺得,低年級的作文課,讓學生學會講、說比學會寫更重要。只有會表達,知道自己說了什麼,老師才能幫助你梳理邏輯,讓同學們的寫作信息大增,而不是直接去寫,字不會寫、不知道寫什麼,讓學生的學習自信大打折扣。那麼老師和家長在輔導低年級段的小學生,寫看圖說話類的習作練習時,該怎麼讓孩子張嘴去講呢?

1、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作為講的預熱

作為看圖說話寫作課的標配,那一定是按照教學目標的要素來對學生進行訓練。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作為講的預熱,雖然是有圖、有老師的設定、還有其他同學的回答範本,但仍有不少小學生很難流暢地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回答模板進行講述。通常這樣的學生,確實在日常表達能力上稍有欠缺。所以老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先講出來,不管講得好不好,先讓學生張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敢說,就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只要學生願意說,我們老師就應該展開第二個教學目標,分享和討論,學生說一說,老師也來說一說自己看到圖片的想法,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是一個互動。當然老師要把握好自己講述的一個度,因為很容易就給學生一個誤導,會按照老師的想法去發散思維。那我們還可以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但是討論還是要以自由講述為前提,老師不做正確和錯誤的評判。講述,是需要學生去習慣的一個表達方式和學習方式,我們老師不能打擊學生的表達積極性。

2、 多聽講故事,讓孩子們主動分享

有寫看圖寫話課上,我會針對講課的圖片,找一些音頻資料。讓學生們先聽聽音頻,體會一下用聲音講故事。多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是培養語感。聽過了,我們就對語言有一個模塊印象了,接著我再讓學生們分享,分享聽過故事的感受。這就是讓學生們張口的第二步,主動去表達。敢於表達沒有別的方法,就是通過一次一次講的積累,去體會分享所帶來的學習快樂。有分享就有認同和反對,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去梳理和歸納分享的內容。

多聽講故事,一起分享,是看圖說話課上的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就是在幫助學生理清寫作的思路,給學生溝通的一個渠道,把心裡的想法釋放出來。而不是直接釋放在作業本上,有了分享的思想碰撞,能夠啟發和激勵學生們去想像,也能吸取其他同學的優秀想法再去主動思考。這就幫助學生們去整理自己的想法,順利的把想法轉化成文字,寫出來。

3、 老師對學生應該鼓勵,講沒有標准答案

老師對於學生的講述和表達,應該鼓勵,有表達困難的學生,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適應和改變,邁出敢於表達的第一步,可能很難,但是只有多講、多聽的積累,才能幫助小學生最終會寫。面對同學們的表達,可能有些不是那麼准確,老師不應該馬上批評,而是給予鼓勵和引導,激勵他們多說。家長也需要配合老師,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機會。

因為講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看圖說話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我們的練習結果,就是讓小學生把表達能力提高起來,這樣作文才會寫得生動。語文老師們應該有這樣的教育反思,低年級的作文教學不是一定要讓學生寫出多少字、多流利順暢的文字,而是清晰的表達才最重要

『肆』 如何講好一門小學語文課程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要有高尚的政治情操。

小學語文課本所選課文內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範,如革命先烈勇於探求真理,尋求救國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於獻身民族的解放、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跡,還有許多艱苦樸素、勤學苦練、誠實勇敢、助人為樂等德育內容,如果教師缺少這方面的瀏覽,在講課過程不能感染學生,達不到動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作為語文教師要對政治、社會事事關心,關注國際國內風雲變換的世態,敢於揭批社會上的丑惡現象,見義勇為,見不義敢說敢斗,身教言傳,以自己的行動感動學生。

教師在講有關政治思想性強的課文時,摸其聲,擬其狀,關鍵處聲淚齊下,痛罵喜興,表於言狀,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語文教師要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

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

語文教學的目的大致是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二是語文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過長期的接觸,潛移默化的教師身上受到影響,有時不知不覺中從教師身上受到的影響效果強烈而持久,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許多大作家都提到過他們的啟蒙 老師。

當一個教師的宿舍里有幾櫥書,他常常在讀書寫作,他的文章常見諸報端,可想而知,學生對這個教師有幾分敬意,無形中學生自覺模仿教師的行動。

小學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喜歡寫作,不斷地有新作從報刊電台發表出來,如果教師寫不出東西,怎能教學生寫出好文章呢?這方面山區優秀教師劉讓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的文章經常登報,並編纂出書,由他指導學生寫出的作文在省內外報刊中登載。激發了山區學生的作文興趣。

三、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有比較豐厚的自然科學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甚至還必須了解一點高新科學技術,因為所有這些都會在教學中用到。例如:《黃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學知識,<凡卡>要有舊俄時代的歷史知識,〈冬眠〉有動物知識等,還有生理衛生、天文地理、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所有這些僅靠語文知識是講不透的。

四、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

吹拉彈唱,能書能畫的教師容易得到學生的喜歡。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尤其重要的是書法,老師的「三筆」字寫得好,學生的自然就好,教師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學名著、文房「四寶」、名家書畫、名詞名言貼滿牆壁,都會顯出小學語文教師的獨特風格。

語文教學可說是集德、智、體、美、勞、五育於一爐,這就要求執教者有一專多能的過硬本領,對於一個僅有語文知識的教師來說,是不能勝任的,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多才多能,一專多長,具備多方面的涵養,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伍』 散文教學教什麼

散文——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類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為例:

第一冊語體文25篇,散文24篇。

第二冊語體文25篇,散文22篇。

第三冊語體文20篇,散文17篇。

第四冊語體文20篇,散文19篇。

語文教學界所指「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說明文、議論文、科學小品等,姑且稱為「文學性散文」,面對如此龐大的體系,幾乎教科書中全為散文,怎麼辦?

1.阻截

限制散文,逼使語文課程教材中語體散文的比例大大下降。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實踐走在前列,開展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主的整本書閱讀,新格局已初露端倪。

葉聖陶「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外,都是散文」,不甚妥當,似乎應該是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構成一個連續的譜系:詩歌、小說、戲劇乃至電影劇本等為一大類,是「純文學」;「文學性的散文」為一大類,是「雜文學」;新聞、學術文章等,則為實用性文章,三足鼎立。

2.分流

凡是體裁和文體特徵認識比較清楚、已形成相應讀法的文章,皆宜從「散文」中分化出來而專門對待。

如新聞、通訊、報刊文章、傳記、回憶錄、科普小品、演講辭、寓言、童話等,分離出來,單獨對待。

3.正面應對

阻截、分流之後,尚餘下的篇目,便需要正面應對,從文類和文體兩個方面著手。

a.關注散文文類特徵,形成與「散文」文類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

b.強化文體意識,根據文體特徵,分野小類,形成可依循的相應的解讀思路。

c.細化文體研究,揭示散文文本的最緊要處,形成可操作的的具體解讀方法。

散文的文類特徵,其實是「無特徵」。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散文「被剩餘」

散文的定義,向來採用排除法。凡是在文體上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會被放進「散文」這個框里。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代散文」。它主要有兩種所指:

a、寬泛的:除去詩歌、小說、戲劇等「純文學」和實用文章,並剔除通訊、特寫、報告文學、報刊言論文章、演講詞、科普小品、學術札記等文類後,剩餘下來的作品。

b、緊縮的:在上述范圍之外,進一步圈出回憶錄、序言、散文詩等文體特徵已比較清晰的文類,所剩餘的作品;或者只收納其中「文學性」比較顯著的一小部分,與仍「被剩餘」的合並,統稱為「文學性的散文」

2、散文「無規范」

散文的共性就是「散」「散在骨子裡」是現代散文的文類特徵,也是現代散文區別於古代散文(文言文)的關鍵點。

a、現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現在散文的內容上,是「題材廣泛多樣」。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人生百態、家長里短,取材十分廣泛。

表現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散文沒有一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散文無邊界,可以同時具備詩歌、小說、劇本和實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以混合多種成分,記敘、描寫、說明、議論,交織其中。散文的結構方式開放,沒有定態,無需遵循特別的章法和結構模式。

b、現代散文張揚個性。

現代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出的個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散文抒寫性靈,是個體情懷的見證。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

a、文學性散文的內與外

文學性的散文介於文學與實用性文章之間,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體現著文學的特性。

具有文章的特性,是指它的寫實性。散文具有「外在的言說對象」:即使沒有《荷塘月色》、《幽徑悲劇》,清華園里的荷塘、北大校園幽徑旁的古藤蘿,也是真實地存在著或存在過的。有外在的可以言說的對象,這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等「純文學」作品的差別。詩歌、戲劇看起來是寫實的小說,其實是「虛構」的產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是小說家的語言營造出來的世界。

體現文學的特性,是指散文不尚虛構,散文敘寫作者的所見、所聞。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散文中的言說對象,是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它只有作者的眼所能見、耳所能聞、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現的是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

我們閱讀散文就是要體認作者所見所聞,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閱讀散文,始終都在「散文里」。

b、「文學性散文」的主體與客體

散文的關鍵點不在於所記敘、描寫的客體,而在於記敘描寫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

比如《背影》的關鍵點,不在於「父親對我的愛」而在於體認到作者發現「父愛」的那雙心眼;《荷塘月色》的關鍵點不在於荷塘的景色;《幽徑悲劇》的關鍵點不在於「古藤蘿被毀的慘劇」;《安塞腰鼓》的關鍵點不在於「打腰鼓場景的威武、雄壯」,這些都是外在的言說對象,是作者描寫的客體,關鍵點在於體會作者發現景色的心境,痛感慘劇的心靈,為威武、雄壯而奮發、激昂的心懷。

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觸摸作者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c、「文學性散文」的日常與獨特

散文是日常的,使用常態的心境描寫日常生活。

散文記人,很少是大紅大紫的人;散文記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寫的景絕非絕世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壇子里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

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普通事,景與物是平時所能見到的景物,談論的大都是茶餘飯後所能料到的話題,所抒發的情感貌似也是我們具有的,或是與我們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類通,因此,閱讀散文,我們有一種親近感,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有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作者的經驗,忘記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

散文敘寫的日常生活,其實是作者以其獨特的情感認知,敘寫日常生活中的獨特發現和感悟,以及他獨特的人生經驗。散文中的所見所聞,是「這一位」作者獨特的感覺對人事景物的發現。正因為經驗的獨特,我們才需要去品讀作品,才能夠通過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才能夠通過閱讀,豐富和拓展我們的人生經驗。

d、「文學性散文」的言與意

意,是散文的內容。

(1)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即作者眼裡的主觀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記敘、描寫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獨特思想、感情,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課文」僅是學習材料,而不是學習對象。(用教材教?教教材?)

但缺了教科書中的課文,絕對上不成語文課。在語文課上,閱讀教學的課文,不僅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作者獨特的情思)

2.散文閱讀和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散文中呈現的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靈中獨有的鏡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從未見,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嘗見過的荷塘。作者之所以寫散文,是要表現眼裡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們閱讀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

3.散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的經驗的鏈接。

引導學生往「作者獨特的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重點字詞的理解可為手段)

散文閱讀的要領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1、分享首先要區分人我。

散文中的所見所聞,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散文中的思索所感是作者的所思所感。「人我不分」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作者的經驗。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是散文閱讀必須,也是陷阱。

2、分享不是「佔有」「具有」

我們不能佔有作者的人生經驗。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具有與作者等同的經驗。所謂分享是體察,是認識和理解。在閱讀中,我們擴展、豐富對世界和他人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認識和理解,我們觀照自我,觸發或啟迪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二)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

1.體味必須細讀。

散文閱讀,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結果,是不成熟的讀者以自己的語文經驗「篡改」作者的言語,把自己的經驗「幻覺」為作者的經驗。

2.體味是仔細領會

a.作者言語表達的功力(優秀的散文作家,能夠用語言精準地捕捉精微的感覺和知覺,用語言貼切地傳達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

b.精準的言語表達所蘊含的意味

3.體味是體會、尋味

a.語言的滋味

b.作者的情調

1.散文教學設計理念,要依據散文的體式進行教學設計,即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徵,還必須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質來。

2.散文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依據散文的體式特徵來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

3.散文教學的目標,是通過體味散文精準的言語表達,體認與分享作者豐富、細膩、獨特的人生感受。

4.散文教學的方法,是學生通過教師指導下的文本細讀,增長自己的語文經驗。

一、教學內容不明確:

語文課程標准僅僅指示學生在某個階段中應該具有的語文素養或語文能力,但對「如何具有」,即要使學生具有這樣的語文素養或語文能力,應該「教什麼」「怎麼教」,卻沒有清晰的表達。

教學內容應該由課程的編制者負責,並通過教科書把教學內容中的核心價值和教學切入點等呈現出來。——教參的重要性

二、教材:

散文占的篇目比例最多,包括語文考卷里的閱讀材料,散文也占份(語文學習成了散文學習?)

對散文閱讀教學規律的研究很有限,缺乏關注散文這種文類的核心知識,也缺乏大家認可的模式。

愛教的散文:

篇幅短小、主旨明確、結構簡單、文風鮮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

難教的散文:

1.含義隱晦深邃的,如:魯迅的散文;

2.文史知識豐富的,如:大文化散文

3.意象迭出、思路靈動的,如:餘光中《聽聽那冷雨》

三、教學原因:

通行的散文閱讀教學設計:

1.整體感知、全面涉及,即「感悟作品主旨,梳理文章結構,品味語言風格」。

2.特點鑒賞,即按照所謂的散文知識——「形散神不散」「情景交融」以及語言風格等對文章進行理解與鑒賞。

追問:

一篇文章的主旨、思路、語言風格是否一定要全部講到?

如果每一篇散文都做這樣的設計,都是這樣教,這樣學,那麼「這一篇」與「那一篇」的區別在哪裡?「這一篇」散文的教學價值在哪裡?

在散文教學設計上的不踏實感,表面上看似是教師對文章的解讀不夠透徹,設計技巧和教學方法不夠妥當,其根本還是我們對課程與教材的教學價值的開發不理想(兒童課程類似),即對散文是什麼、這篇散文應該「教什麼」缺乏比較清楚的認識。

1.認識散文的特徵,明了散文的譜系——「辯體」

2.知曉某位散文作家在整個散文譜繫上的位置及其個人風格——「識人」

3.分析「這一篇」散文作為課文的獨特價值,確定其教學內容——「斷文」

4.教師選擇自己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所側重的教學內容——「定點」

1.「辯體」

揭示一種文體的本質特徵,應該從其內在機理出發,散文閱讀教學之難,就在於散文這種文體從整體上說缺乏區別於其他文體的本質規定性。

如:

詩歌——內在的抒情性和外在韻律的結合。

小說——客觀描述虛構的故事。

戲劇(劇本)——以人物扮演的方式(對話)來模擬生活。

那,散文呢?

a.約定俗成的說法:「形散神不散」「取材廣泛,筆調靈活」,都是以部分散文的外部結構特徵來概括其本質特徵,實屬無奈。

(形散神不散,最初是肖雲儒在1961年提出,因其內涵廣泛,再後來發現過程中,人們充分發揮一詞多義的功能,借「形散神不散」的理論外殼,裝入自己的理論內涵,功能被無限放大。肖雲儒先生的本意:「神不散」,中心明確,緊湊集中,不贅述。「神」指主題或中心思想,「神不散」指主題鮮明集中。「形散」,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形散神不散」的確揭示出散文寫法上的一些基本特點,但並不是本質特徵甚至唯一特徵)

b.詩性的——只看到了散文抒情性的一端,其實詩歌比散文更善於表現情緒。

c.散文的沒有優勢正是它的優勢,這種優勢就是自然——一種取消散文文體規定性的含糊說法。

以上種種都是沿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即孤立地看待各種文體,沒有注意到不同文體之間的聯系。

散文確實可能沒有獨立的、截然區分於詩歌、小說的自足內涵,散文的本質規定性及特徵是在與其他文體的對比中得以顯現的,具體來說,就是「中間性」,即散文是介於小說和詩歌之間的一類過渡文體。詩歌、散文、小說三者之間應該是漸變的關系。

抒情性的一端與詩歌緊密相連——散文詩,如魯迅《野草》

敘事性的一端與專事敘事的小說緊密相連——第一人稱敘述的見聞類小說,如沈從文《湘行散記》

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變化的過程。

敘事散文:記錄作者在過去某一段時間空間里見聞的過程,即「我」的經歷。

哲理散文:展示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的獨到感悟和思考過程。

2.「識人」

弄清該作家的創作在整個散文譜系中居於什麼位置,判斷某一個作家散文的風格特點。

如:餘光中「先詩後文」「重詩輕文」,他以「詩性」評價散文優劣。

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傾向,每一句每一段都飽含感情,他寫一朵蓮花的枯萎,「那天,蒼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華美和冷雋」

3.「斷文」

發現一篇散文的具體特點

如:餘光中《聽聽那冷雨》

類別:抒情散文(反映作者自我情緒、情感的變化過程)

但,這篇散文的情緒線索並不明顯

按照「識人」中對餘光中散文主張的理解,「詩性」散文

以「雨」為話題呈放射狀的「自由聯想」

與雨有關的經歷

與雨有關的感覺

與雨有關的記憶

與雨有關的知識

與雨有關的聯想

與雨有關的思考

4.「教學點選擇」

選擇:

a.合題,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編寫思路;

b.顯示教師的學識、個性,能給學生盡量多的啟迪幫助;

c.趣味,使學生喜歡讀這篇課文,喜歡上語文課,喜歡閱讀

本書資源

共同備課:

1.小學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祖父的園子》

2.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

3.有效散文教學設計——《胡同文化》

課堂教學:

1.特別的語言,特別的情味——蔣軍晶《祖父的園子》

2.散文教學路徑——李海林《幽徑悲劇》

3.品讀語言——黃厚江《葡萄月令》

散文理論話語建構的相關書籍

孫紹振《散文審美規范論》、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王兆勝《真誠與自由——20世紀中國散文精神》、陳劍暉《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蔡江珍《中國散文理論的現代性想像》、李林榮《嬗變的文體》

『陸』 怎樣講好小學語文閱讀題

怎樣講好小學語文閱讀題

閱讀題主要還是在概括內容大意和分段上,要鼓勵學生開口說,無論她說的是否是對的,只有多練習才能提高。

怎麼才能做好小學語文閱讀題

做閱讀題的關鍵是
先讀懂閱讀材料,
再看要求回答的問題,
結合問題再次閱讀材料
可以試一試

怎樣講好小學語文課?

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學重難點,然後研究學情;接著開始備課,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清晰的學法指導;教學程式科學合理;板書設計明晰,總結要完整;總之,記住:語文姓語,重感悟,重朗讀

語文教材的主體是課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語文教師難當,語文課難教,這第一難,就在要靠教師鑽研教材,通過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讀什麼」、「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
具體地說,教師先要作為一般讀者閱讀教材,「鑽進去」「潛心會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樂,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是第一讀。
接下來要從個人閱讀中「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再來閱讀文章,把文字中能夠發展學生語言的訓練點圈畫出來,比如,需要理解的詞句,需要積累的語言,需要習得的學法,需要揣摩的寫法。
第三步,我們再回歸到教師的角色,依據課程標准確定本文教學的目標是什麼,進一步從我們剛才發現的眾多點中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來一番篩選,明確本課教學需要理解的詞句,需要積累的語言,需要習得的學法,需要揣摩的寫法。即找准語言訓練的重點。
1、閱讀方法(1讀 讀通句子、讀懂文章,2讀 圈畫問題 3讀 讀出感情等)
2、段意概括、分段(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3、語言訓練(比較語句,體會運詞的准確等)
4、掌握文章的結構(寫景物的,怎樣寫,寫人物的方法等在學課文的結束時,總結歸納,讓孩子學會方法,為作文鋪墊)

怎樣提升小學語文閱讀

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我要學和要我學兩種結果是有很大差別的。小學生的閱讀興趣直接影響著其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誘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告訴學生閱讀的重要性,一定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這對於我們分析課文以及考試做閱讀題目都會起到很大作用;在我們班級文化的其中一塊展板上我還特意製作書寫了以「博覽群書」為主題的板塊,我想這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任何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對他的褒獎,更何況是小學生。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在平時多鼓勵小學生閱讀,調動其積極性,及時肯定小學生在閱讀中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真正愛上閱讀,快樂地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應該形式多樣,方法靈活。首先,根據學生的年渣敬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選擇的內容可涉及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彎扒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同時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後的收獲和體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記得在我們學習五年級下冊的魯迅寫的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後,我們班有一個女同學就向我介紹她借來的《朝花夕拾》並建議我也讀讀,面對這個熱心的孩子,我欣然接受了並誇獎了她。在回家後我仔細地讀了這本書。當我把這本書還給這個女同學時,我們就一起交流了各自的收獲,既有共同的觀點又有不同的看法,總之我們師生探討得很愉快。
其次,小學生正處於人生的起步時期,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埋梁昌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甘露」的獲得,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授外,更需要學生依靠課外閱讀去採集。個人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每學一篇課文,教師都可以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鼓勵他們去更多地了解有關知識。例如在學到季羨林的《懷念母親》一課時,我就向學生推薦他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由此更深刻體會到他對母親的悔和念,同學們都十分感興趣。還有在學習林海音的《冬陽 童年 駱駝隊》時,就建議學生找來她的《城南舊事》讀讀,既增長了他們的知識又利於課文的學習。
再次,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如「講故事」、「詩歌朗誦比賽」、「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教師也可視本班學生實際,適當增加一些短小精悍的閱讀材料,如古詩詞之類。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二、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
為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僅有閱讀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會掌握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主要給學生介紹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略讀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學生學習或習作的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例如我們在學習 *** 寫的《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快速閱讀課後的資料袋內容,了解張思德的事跡,為學習本文打下基礎。
2.精讀法。精讀法就是對文章中的某些重點內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對語言流暢,情節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這些文章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告訴學生讀課文時一定要真正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交流對話,這樣才會得到最真切最深刻的體會。在我們學習《買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就指導學生對小女孩擦然火柴的部分進行細讀,細品,從小女孩的幻想中感受到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現實生活的殘酷痛苦。由此喚起孩子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強烈的憤懣。
3.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文章不發音地快速地讀。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資訊處理和消化。默讀法能用最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資訊。這種方法我一般是在學習篇幅較長的略讀課文時,或在第一遍感知課文內容時建議學生採用。例如在學習課文《魯賓遜漂流記》時,由於文章分兩部分組成,內容又特長,就讓學生默讀以便快速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點,從中也受到教育。
4.摘抄評價法。這種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最優美的詞、優美的句和段摘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平時要求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a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能力培養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學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3、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輻射的實踐與研究
4、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藝體特長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研究
6、小學語文、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7、小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研究
8、在小學數學、科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研究
9、特殊學生過錯行為矯正研究
10、提高後進生計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11、小學德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讀」
首先,教師與學生應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群英會」。教師應把機會讓給每一位學生,使他們通過朗讀來盡情地訴說自己的心聲,表達內心的情懷。教師要在課堂上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一起進入「角色」和「狀態」,讓學生在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語言美。特別是對「雙差生」更應傾注以愛心和關注,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關系。這樣同學們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積極地美化課堂。
其次,要允許學生閱讀「出錯」。 這是學生敢於閱讀的前提。學生閱讀出錯是很常見的現象,教師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勵。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表現自己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展示自己。
最後,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精心設計閱讀匯入環節。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故事、問題、一段談話、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畫、一段音樂、一段錄影、實物等匯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二、傳授方法,使學生「會讀」
1、 以讀為本。新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句、段—品讀課文,走出文字,擴充套件視野。從中可以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指的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個性化,更好地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意,讀中悟情。在整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可採取不同形式的讀。如: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對比讀、默讀、小聲讀、大聲讀、誦讀、分角色讀、有感情地讀、表演地讀等。
2、以讀精講。
3、情景激讀。首先問題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導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機活力的語文課,關鍵在於教師能否用充滿 *** 而又富有哲理的兒童化語言,創設出一定的語文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要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一個重點就是體現在教師是否具有引導的能力。引導得好與否,直接關繫到讀得是否成功,教學是否有達到預期目的。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年級閱讀的重點。
4、以寫促讀。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特點。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讀與寫,讀與說。」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和最後歸宿。」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體會一下,有什麼感想。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談談感想。或者寫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漢字》一課,激趣: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對漢字說有哪些無窮的魅力?學生通過閱讀,眾說紛紜。學生在語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薰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學習上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明確目標,使學生「會練」
1、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重點進行基本功訓練。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訓練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為目標,進行默讀、瀏覽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和自主讀文的空間,以學生自讀自悟,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反復的速讀,感悟訓練。教師在活動中要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緊貼主題。
3、在讀准、讀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陶醉式朗讀和欣賞活動。可以自由讀,同桌互讀,欣賞配樂朗讀。使閱讀水平升級,閱讀活動達到藝術升華。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書目,使閱讀更具有實踐性。我推薦讀物,書、報、課文,激發課外閱讀興趣,交流展示讀書成果,穩定課外閱讀興趣,加強課外閱讀興趣,變「老師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自覺性。通過班級評比「背誦大王」、「故事大王」、「朗讀之星」,開展朗讀競賽活動。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怎樣起步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善於提問激疑,引導教學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過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啟發學生獲取知識;
④發揚教學民主。

小學語文 怎樣做閱讀題

一、閱讀是關鍵
我建議在作業或練習時首先讓孩子們把短文讀通(至少要讀上兩遍,課上講這類題時由於時間關系和孩子閱讀速度的關系通常是孩子自己指讀1-2遍,在聽我讀一遍),再讀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這里強調一點,一定要讀懂短文,一般這類短文不長,幾句話而已,讀明白大概意思是不成問題的。
然後要一題一題的讀,一題一題的解。告訴他們大部分答案都藏在短文中,遇到難解答的問題回原文找找,看看那句話和這道題是相關的,反復多讀幾遍,看看這句話在寫什麼,那題目怎樣答就會知道了。
如果您在家中指導孩子做閱讀理解練習時,我建議,先不要讓孩子大量書寫出題目的答案,而是口頭做,這樣既快又能訓練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還不會覺得厭煩。但是,如果是作業或練習題中出現這類題一定要落實在筆頭上,一定要練習寫,因為往往他們說的好,寫起來就「麻煩」了。
二、循序漸進來解題
粗心和漏題是我們小學生解答閱讀理解題目時經常犯的錯誤,因為閱讀理解後面一般都有好幾個題目排列在一起,這時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咬文嚼字」,仔細審清題後,應按照試題的順序一一來做答,這樣不會漏題;還因為試題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易後難,先理解後感悟,比如,一般第一題是個簡單的填空,填標點,畫出原文句子這類在文中明顯告訴答案的題;而後面可能就要有關理解文章內容和「你的看法」這類較開放的題。因此,拿到試卷可以按試題的前後順序去做。但遇到難題一時答不出來,千萬不要停止不前,耗費時間,可以打個記號,等到全部完成試題後再回過頭來逐一解決。切忌空題(因為仔細閱讀短文後這些題不難,一但養成空題的習慣孩子會遇到難題就空著以後就不好改正了)
三、答題技巧
1、弄清問題,巧用「原話」。
對於一些題目,原文中有明顯的准確答案,要善於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進行回答。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資訊進行邏輯推理。
2、想像說話,聯絡生活。
學生做閱讀理解的時候,最怕碰到回答問題和想像寫話,例如:聯絡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讀文後的感受。或是: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請寫幾句話。這樣的題目往往要先從短文中說起,你喜歡主人公的什麼品質,然後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自己是怎樣做的或自己應該怎樣做,切忌偏離短文。
3、在答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組織規范語言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語句通順,盡量不要有錯別字。在答題之後,如果時間允許,要重讀全文內容,仔細地進行復查。對於自己寫的答案也要心裡默默指讀一遍,以便發現錯誤的字和拼音,也可以發現哪裡多,那裡少等問題。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決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們方法正確,持之以恆,不斷訓練,就一定能提高。作為老師、家長,在閱讀理解訓練中,我們只有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鬆,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為以後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這些都是一些常見提成閱讀理解能力的東西 希望能夠幫助到親!

小學語文閱讀題:《荷蘭牧場》

荷蘭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花之國」、「運河之國」,他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蘭」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總面積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領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實的「尼德蘭」。荷蘭地勢非常平坦,但在東部和南部由幾座山丘。西歐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馬斯河以及斯海爾德河均通過荷蘭境內入海。由於荷蘭位居歐洲理想位置,素有「歐洲大門」之稱。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條運河分別是紳士運河、國王運河、王子運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有90個小島,160條運河,1281座橋梁。市區道路多而不亂,層次井然,船隻可以在市區運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區的任何地方。
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主要飼養黑白花牛奶牛。奶牛業相當發達,全國共有6萬個奶牛飼養場,飼養奶牛450萬頭,在畜牧業中奶牛及其奶製品占畜牧業產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豬及家禽,肉類和奶製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農場為11.97萬個。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散文怎麼講比較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