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麼

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14 02:53:13

❶ 談談新課標改革後,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發生了哪些實質性的變化

2012新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解讀語文教學:要有新策略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比如,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口語交際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實踐: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以往,不少地方的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造成了語文課程的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語文課程標准從三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強調實踐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二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三是突出整體性。語文課程標准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整合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尤其提倡多讀書,少做題。如何學好語文,有專家認為,學好語文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東西,一是擴大學生的儲存量,二是發展學生思維加工能力。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為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此次語文課程標准把多讀多寫提到重要位置,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為加強閱讀,語文課程標准還明確規定了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
增加閱讀推薦篇目,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閱讀推薦篇目小學、初中、高中通盤考慮,互相銜接,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強調重視朗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同時,課程標准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並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在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此次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小學淡化文體,鼓勵不受拘束地表達,少寫命題作文,提倡多寫觀察日記、生活筆記、書信和隨感。重在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在具體要求上,不再從中心、條理等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實用的書面表達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要改變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活動的弊端,就必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課程標准首次提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廣泛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和校外學習資源,特別強調家庭也是值得重視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此次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把握突出體現在重視積累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學生背誦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強對誦讀、積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瑣的分析和機械重復的練習。這些要求都切中時弊,體現了全新的語文教育觀。
教學評價:定性多於定量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評價方面有了顯著突破,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過去,語文學習的評價主要集中在聽、說、讀、寫能力及基礎知識的掌握,評價注重近期的顯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標是剛性的、偏於理性的,評價方法單一,強調定量分析,大多是筆試題、客觀題。此次課程改革,強調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把語文教育長遠的隱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慮。
比如,對識字與寫字的評價,要求從音、形、義的結合上,全面評價學生的識字能力,重視評價學生識字和寫字的興趣與習慣。對閱讀的評價,要求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在口語交際方面,重視考查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對於寫作的評價,重視對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同時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查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由於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語文評價不能完全採用量化和行為化的手段,而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即平時教學過程中的隨機評價,主要用於診斷、發現和解決問題,而對於某一階段教學活動的結果評價,應重在評估學習成效。評價方式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除採用傳統的書面測驗和作業外,應針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階段性特點,根據各學段的目標,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

❷ 如何深化語文課程改革

課改以來,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多了,合作學習多了,使用多媒體多了,讓學生收集資料多了,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多了……然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畢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大家還缺乏經驗,難免會處置不當,乃至出現一些偏差:
——語文課堂是比過去活躍了,但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淹沒了語文的本體。課堂上「語文」少了,「關於語文」的東西多了。
——有的語文課還是老路子,課文掰得比較碎,仍有「牽」的痕跡。
——有的地區學生負擔仍比較重。老師普遍對考試比較擔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習慣勢力使然,二是語文課程評價改革工作滯後,三是對「課標」的理解不夠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語文課程改革比作「似霧,似風,似雨」,可見還有不少困惑或疑慮。語文課程改革應怎樣進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倡簡。
要提倡簡簡單單上語文。有人說,語文並不簡單,語文是復雜的呀!誠然,從語文學習的生理、心理機制看,確實是復雜的,但怎麼才能學好語文卻並不復雜,就是「課標」上所說的「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實踐是什麼?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讀多寫嗎?「課標」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是講的多讀。「課標」里還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不啻是說——寫多了,就會寫了。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語文教育搞得那麼復雜,那麼高深。
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將語文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能力點」,逐一進行訓練,試圖用這樣的教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那完全是一廂情願。語文學習是混沌的,是熏陶,是習染,是點滴積累,是日有寸進。
這就好比是新買的鋼精鍋,錚亮錚亮的。放在灶上煮飯,經過三五個月的煙熏火燎就變黃了。再過個年把二年,又進而變成褐色。幾年後,鍋底甚至變成黑色的了。學習語文就跟」熏鍋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經常說「某人的語文修養如何如何」,這「修養」二字恰好道出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莊子》里有個寓言,講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頭上給他鑿「七竅」。他們每天在他的頭上鑿一個「竅」。到了第七天,「七竅」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嗚呼了。毫無疑問,「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們卻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狀態,是不該有「七竅」的。硬是給他鑿出「七竅」,反而害了他。語文的學習本來就是綜合的,你硬是要像數理化那樣,構建一個知識點、能力點的網,進行線性的訓練,這不啻是在「混沌」的頭上鑿七竅。
有些老師備課,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一、知識能力,二、方法過程,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將語文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須知:「課標」裡面提出的是「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個目標」!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說,三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情感態度價值觀,寓於知識能力的學習之中,而不是游離於知識能力的學習之外。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化,又要經歷一個主體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的過程。
舉例來說,教學生寫字,好像是純知識技能問題。其實不然,在寫字的時候,要讓他們感受到漢字的結構美,從內心裡喜歡漢字。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還要教給孩子怎麼把一個字寫好,比如左右結構的字,寫的時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斂,要避讓;學生由不會寫到會寫,由寫得不好到寫得好,自己動腦筋,自己體會怎麼才能把字寫得漂亮。這就是方法與過程。
認識了「三維」本是「一體」,就從本質上把握住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助於我們簡化頭緒,簡簡單單地上好語文。
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當具備這樣幾個特徵: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於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二、務本。
這里的「本」有兩層意思:一是語文的本體;二是文本。
語文的本體是什麼?葉老早就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頭的指聽說,書面的指讀寫。講得具體點,就是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語文教學,不能沒有語,沒有文。不能因為強調了人文性,就淹沒了工具性。事實是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觸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亦即使人文性突顯出來。
我們講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因為語文教科書是根據「課標」的精神來編寫的,是對「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有人說,不能過於看重文本,畢竟文本不能解決學生發展的所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對文本的重視與鑽研遠遠不夠。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錯,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須研讀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對文本一知半解,何談超越?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舉一反三,如果「一」都沒有舉好,怎麼能夠反出「三」來呢?
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如果教師對文本就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甚而至於南其轅而北其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有的教研組備課,一人備一個單元,然後互相交換,還美其名曰「資源共享」。鑽研文本是自己與作者(其中還應包括編者)對話,怎麼可以由別人來代勞呢?
現在大家談預設與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帶有偶然性,其實精彩的生成離不開課堂的學習氛圍,離不開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好比燒開水,只有到達了沸點,才有氣泡冒出來。如果預設就不怎麼充分,課上得像溫吞水,哪裡會有「氣泡」冒出來?所以我以為,老師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學情的預設,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得法,左右逢源,營造出一個能夠使智慧火花迸射出來的學習「場」。
語文課上,要引導學生鑽研文本。不能以老師的講解或學生的集體討論來取代學生個人的閱讀。要強化初讀,要拿出成塊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要力求讀進去,讀得正確、流利。提倡課文不讀熟不「開講」。
怎麼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呢?我覺得有兩點要引起注意:一是對課文的感悟要扣著讀書進行,即所謂「扣讀導悟,讀中見悟」。應讓學生觸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自己的誦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二是閱讀感悟要忌瑣碎。要提倡整體感悟,做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抓住關鍵詞語來切入。比如孫雙金老師教《三顧茅廬》,就抓住「誠心誠意」這個帶有綱領性的詞語來切入,使學生領悟到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綱舉起來了,目(網眼)就張開了。
還要鼓勵多讀,熟讀成誦,以形成積累。並通過適當的遷移,引導運用。
三、求實。
上課、教學研究都要倡導「三實」——真實、朴實、扎實。
現在的語文課,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都要讓學生表演。明明每人手裡都有課本,卻偏要把課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讀很好,卻偏要讓錄音機代勞。為什麼不可以讓學生讀自己的課本呢?為什麼不可以老師自己范讀呢?又如將合作學習與四人小組討論等同起來,動不動就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有說上兩句,又立刻叫停。這樣的合作學習又有什麼實效呢?一堂課,熱熱鬧鬧,卻看不到扎實的訓練,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又何所得呢?
教學研究中,也存在著追求浮華、不講實效的問題。上研究課,追求觀賞性,可看性,花樣多了,務實少了。有些教學研究文章,追求所謂「學術性」,食「洋」不化,術語堆砌,故弄玄虛,讓人讀後不知所雲。
我認為,上公開課,應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態課。搞課題研究也要倡導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在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即是研究的課題,自己的教學實踐即是研究的過程,教學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邁開自己的雙腳,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做研究,或者寫文章,才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於人有用,於己有益。
對於「訓練」,在「課標」中似乎有點淡化了。其實「課標」所反對的只是過去充斥課堂的繁瑣、機械的訓練,是只對考試有用、而對終生無用的那些「題海戰術」。如疲勞轟炸式的抄抄寫寫,連篇累牘地做模擬試卷……
我們還是看看「課標」上是怎麼說的吧:「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可見,屬於基本技能的東西,如寫字、讀書、習慣等,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的。
習慣,不僅是指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就連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能力,也必須達到技能乃至習慣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張光鑒先生所說的「快速反應通道」,對學生才有實際的用處;離開了反復的練習和實踐,達不到自動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麼用場。這話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
國外有一個統計資料很能說明問題。人對任何一個詞彙或句子,都須要300遍以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才有可能終身不忘。而要想運用自如,其實踐必須在1000遍以上。當實踐次數達到3000遍以上時,這些詞彙或句子就會被認定為母語。
我們強調的訓練是基本的訓練,科學的訓練,活化的訓練。這從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後作業的設計以及「學用字詞句」、「處處留心」、「語文與生活」等欄目的設計可以看出來。這些練習是為了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是具有開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戰性的,是鼓勵探究的,是有實用價值的,是能夠激發兒童興趣的。
四、 有度。
所謂有度,就是我們應當把著力點放在調整和深化我們的認識上,避免形而上學和片面性,從而在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不可能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進的。要實現重大變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從而出現了新的不平衡。隨著變革的逐步深入,和經過不斷的調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前進。語文課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過學習「課標」,認識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試圖打破課堂舊模式,建立教學新秩序。當此破舊立新之時,難免會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學習文本,適當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我們在聽課中,經常可以看到過度拓展的情況。有個老師教《秦兵馬俑》,讓學生收集秦始皇的有關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可是老師卻用了大半堂的時間讓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資料,並節外生枝地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這就遠離了文本,拓展得有些過了頭。
比如多媒體、表演的使用,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讀書是主線,應以讀為主,以表演、多媒體助讀,運用多媒體、表演要把握好一個「助」字。有的老師上《蘑菇應該獎給誰》,還沒有讓學生讀課文,就開始放多媒體——反映故事情節的連環畫,然後說故事,提問題。這不啻是剝奪了學生訓練閱讀能力的機會。什麼是閱讀能力?就是「還原」文字元號的能力。學生看多媒體雖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體「看懂」的,卻不是讀課文「讀懂」的。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上,多媒體一定要慎用。要用其當用,不可隨便濫用。
「語文味」即語文本色的回歸
吉春亞
《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實施,新教材的推廣使用,為傳統語文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使語文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由於個人素質的差異,解讀新「課標」的能力不同,致使鑽研出來的各種「推陳出新」的絕招也令人眩目。
亂花漸欲迷人眼
與綜合結太深的緣。如有老師處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忽略了這篇課文是如何遣詞造句來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詳細講解了關於地球的知識和人類應該如何保護地球,把語文課上成了自然課;再如,《將相和》一文的閱讀重點是如何從字里行間找到依據評價人物,說出自己的看法,並復述課文和學習課文布局謀篇的思路,但有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介紹當前的時代背景上,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至於語文課被「異化」為音樂、美術等大雜燴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課外延伸,「文理溝通」的潛台詞是「淡化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縱橫聯系,注重學科間的整合。這樣的所謂「綜合」,實在是令人堪憂:學完一節課後關於語文的知、能、素養的收獲得之甚少,學課文只不過是走馬觀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這,還有語文味嗎?
與人文攀太近的親。如教一篇主題是「誠實守信」的文章,僅致力於如何懂一個誠實人的大討論,充實理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上《落花生》僅努力於探究怎樣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的人,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讀《鳥的天堂》僅注重於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讀
《山泉流過的地方》,深刻地體會年輕的女教師獻身山區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稱象》等課文時,僅著力於引導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上課時,漠視那人事、情感、性靈背後的「言語」,於是,課文學習完了,學生不會讀意境優美的文字,不會品其間的精美詩句,更不用積累其間的語言運用於生活中的語境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了。細細品來,與「人文」
攀得這么近的課,還有多少語文味?
與多媒體貼過密的心。我們會看到不恰當的多媒體的課件充斥著各種場合的公開課、評優課,也殃及日常的語文教學。集中了大量聲音圖像信息的課件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不僅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而且過於直觀的視覺沖擊,一再干擾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於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日薄西山」。學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思維時空在多媒體的泛濫展示中漸趨狹窄,學生對文本言語的感悟在多媒體的富有動感的演示中淺嘗輒止……為了追求所謂的多媒體展示的視覺效果,而使言語的欣賞、積累、運用等本色的「語文學習」退出了語文課堂的舞台的做法,豈不是與有「語文昧」南轅北轍之嫌?
管中窺豹的失真之舉已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非「語文味」的教學與語文教學有多少補益呢?
刪繁就簡一樹花
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樣的道理,語文課盡可能的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兒」甚至是語文但不是重點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可謂是「刪繁就簡一樹花」。那麼,什麼是「語文味」呢?我們還是從葉老的話中來領悟「語文」的內涵吧。
「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有兩個方面的本領要學習: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領;另一方面是表達的本領,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口頭語言的說和聽,書面語言的讀和寫,四種本領都要學好。」
葉老的「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指,也即「話」和「文」的合指。「語文」一詞其實涵蓋了人們語言交際的聽、說、讀、寫的行為和「語言運用」的結果。那麼按照「語言」和「言語」的理論,聽說讀寫的活動及其結果,都應該屬於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產物,即是與「語言」
既聯系而又有區別的「言語」,這么說來,「語文」的內涵是「言語」才合適。
於是,我還這樣思考:
①「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為特定的教學對象。誠然,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著眼點往往在於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僅在語文負載、傳達的內容,更在語文本身。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不僅反映在引導學生通過語感實踐反復誦讀,在認識上、情感上習得和積淀語感,而且更表現在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著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絕不是為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著力點,——其他課程(外語除外)是藉助言語學習言語的內容,如數學課以數學原理即數學公式定理(一門知識)作為教學內容,歷史課則把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作為教學的內容……它們以各自不同內涵的言語內容為教學本體,唯獨語文以言語形式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語能力」——「言語行動」優化組合(人品、文品綜合表現)的必然結果成了語文教學的目的。這里的「人品與文品」的優化組合不妨認為是「言語」與「精神」同構共生,即是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豐妙境界。也就是說,既要豐富和優化學生的語言系統,使之擁有適合年齡階段的言語能力,又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來越豐妙。但後者絕不是游離在外,必須是融入前者之中。
眾所周知,語文課是學習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文字整合的訣竅,並較為成功地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的。說「白」一點,語文課是學習怎樣把「話」說「美」,把文章寫「美」的一門課。
由此來推斷,「語文昧」是不是可以這樣來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境中,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潤澤氛圍中(否則就是機械死板的訓練),在教師的精心組織與指導下,主要通過典型的「言語作品」(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聲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種(課內、課外的,單項、綜合的,模擬、生活的)「言語行為」中,不斷內化各種(知識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獲,並較為成功的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以運用於廣泛的社會生活(學習與生活)的「言語行為」之中。
也許有人會問我:如果這樣來定位「語文味」的話,又如何去理解語文素養的目標呢? 我的回答是——
語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質」的規定性得以存在、顯現的基礎,也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得以發展的依託,舍此不稱其為學科。語文素養的三維目標中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的培養,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都屬於這一范疇;過程和方法,是知識和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途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既是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不是語文課的本質目標)同時又是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的動力或激勵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被賦予了新鮮內容,它指向發展個性、完善人格的高層次目標。在這三維目標中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專職)任務。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文課對人的關注和培養不是空洞的,而是通過語言學習實現的。換句話說,語文課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的能力的訓練達到對人的情感、思想、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如果沒有了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那語文課就沒有開設的必要。學語文就是為了學習語言,為了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鬆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那麼,如何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具有真正的「語文昧兒」呢?
「以內養外」「補血養顏」——腹有詩書氣自雄。「關關雎鳩」的愛情吟詠,楚辭世界巫風神話的幽怨對話,魏晉士子的生命自覺,盛唐之音的氣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時的紛繁世俗圖景……我們需認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畫,世俗風情,魯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紙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蘊深刻;張承志的文字是油畫,色彩濃烈……我們該細心欣賞。安徒生的童話以虛構之筆昭示給世人美所能達到的程度,巴爾扎克構築一座座語言及命運的迷宮,艾略特打開了一片意象與文明的荒原……我們應默默體會。「平心不羨黃金屋,燈下窗前長自足」,讓讀書,這劑心靈的雞湯,不斷地滋養著曾經「氣虛」的自己。「腹有詩書氣自雄」才能為上出「語文味」 的課奠定基礎。
「望聞問切」「調整良方」——探求廬山真面目。

❸ 小學語文新課改論文(2)

小學語文新課改論文篇二

新課改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春天,活躍的課堂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筆者認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對待。新課程改革還處於探索階段,到底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模式。筆者認為語文改革,無論如何都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不能忽視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本質。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要辯證看待,進而揚長避短,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的。

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盡力具備,無論哪種教學模式都要堅持。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對於小學生而言,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時刻重視小學生各種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論人格上還是學習方法都要嚴格要求,從各個方面進行引導,點點滴滴不能放鬆。新課程改革倡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僅需要正面引導,還需要帶有一些強制性。教育心理學就此專門提到:“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現在小學語文教學有一種傾向,認為只要出現強制字眼,就應該遭到批判。這種傾向恰恰說明了現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區。

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沒有完全被激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需要教師意志進行左右。教育以人為本,並不是處處順從和遷就學生,在尊重學生和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教師也要有“強制”的意識,只要是切實來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學的都應該得到認可。

筆者認為,小學生有八個方面的習慣需要教師著重培養:1.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2.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3.勤於動腦、善於動手的習慣;4.說話規范的習慣;5.愛惜書本的習慣;6.勤於發問的習慣;7.互助合作的習慣;8.寫字規范的習慣。這些習慣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僅僅要求學生有培養好習慣的意識,還需要教師能為學生做好示範,嚴格要求學生養成習慣。比如要求學生寫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更不能過於遷就學生,寫字只有苦練才能出成果。就這個方面來說,如果一味地遷就學生快樂教學,好習慣就存在養不成的危險。

二、學習熱情

現在的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遠遠超過學習語文的熱情,一方面是家長和社會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正確引導,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非常重要,要有學習熱情。現在新課程改革開放式的教學方式確實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但是有時候恰恰因為過於開放、過於隨意導致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筆者贊同某位教育專家所說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這從深層次點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無論何種教學方式的改革,都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實現。

三、掌握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讀書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讀死書,但是新課程改革如果走了極端就會導致學生不會讀書。到底哪些是讀書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學生要懂得讀書要有感情,能夠動情地去讀書;其次,學生會默讀,能夠不動聲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備快速閱讀和略讀的技能;第四,讀書的同時能夠思考,能概括能質疑。課程標准專門規定了課外閱讀量,這是一個很好的進步,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確實完成課程標准所規定的閱讀量,那麼學生一定會掌握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通過閱讀要培養學生語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課程改革而言,如果學生並沒有完成所規定的課外閱讀量,課上也沒有很好地去進行語文閱讀,那麼語感的培養就很難形成,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能學好語文。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國文字之美,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蘊含的感情。語感的培養最主要就是讀,學生必須下工夫來完成閱讀量。但是教師也要給予引導,此時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鑒的,比如重點段落分析,抓關鍵詞等。

四、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前面幾個內容,歸結到最根本,無論什麼教學方式都需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人魚不如授人漁,這是所有教師所期望的。所以不論怎麼改革,教師都要把學習方法的傳授放在第一位。對於語文課程而言,會讀會寫會說,能讀能寫能說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師講幾節課就能實現的,還需要學生在課下自己下工夫。

語文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關系,一虛一實,緊密相連。不論虛實都得抓,而且兩手都得硬。一方面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還要給學生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為他們的長遠發展,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兩者千萬不能割裂開來,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傳統教學模式中沒有走出來,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作為小學生,基礎是根本,全面是發展方向,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發展著眼。

小學語文新課改論文篇三

摘要: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字:語文教學 新課改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課程性質與地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課程改革的感悟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使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實施以來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有了自己的點滴感受。

(1)師生的關系融洽了,教學就能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在教學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講台,同學生打成一片,以親切和藹的態度,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交流,因而課堂的氛圍寬松而活躍,學生的種種顧慮打消了,回答問題的膽子大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從這一點上看,我的學生觀正在改變,能夠把學生當作一個真正的人來看待,而不是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本身充當的角色也在發生著變化,即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2)單純的“接受性學習”減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始受到了重視。在教學中,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分析、講解,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比如在教學新課時能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惑的問題,然後再通過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來學習知識,解決問題。

(3)教學不再局限於課本,應開始注意到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教學中都我會不同程度地由過去的“教教材”轉為“用教材教”,教學中能夠從教材本身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從課堂上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到課外更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例如教識字的時候,我會讓學生自讀課文、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以後,然後問學生:“你們都很聰明,能夠在生活中學到這么多字,能不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學到這些字的?”學生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教的,有的說是看電視學會的,有的說是看報紙學會的,有的說是查字典學會的,等等。這樣,就把學生引到生活中、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學語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今後學生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會找機會學習漢字。這也是體現了大語文教育的思想。教學在課本的基礎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要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充滿活力,體現魅力,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只要我們堅持以新課程標准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只要我們對語文教改充滿著信念和熱情,我們一定會在課堂教學的探索中開創出一片燦爛的天空。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語文中的探究式學習寧香月中小學電教(下)

【2】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陳艷麗學周刊

❹ 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4)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麼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1、速讀

速讀,作為一種現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前蘇聯大文豪高爾基看雜志,往往是「幾頁幾頁地翻」。經科學地速讀訓練,其讀速更大得驚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訓練的速讀能手長江美子,最快可達每分鍾讀20萬字。

中國北京鐵路二中程 漢傑老師,台北師專附小譚達士校長訓練的學生其閱讀效率也是成倍、成數倍地增長。本模式實驗表明:學生 閱讀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達到1500字/分。大量經驗表明,速讀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樣:通過訓練,才能提高;通過有效的訓練,就能迅速地提高。

2、訓練

最後就是注重速讀的綜合能力訓練。訓練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條孔」教具,開展「面式閱讀」訓練;訓練的直接目標,是培養「一目十行、雙目識頁」的速讀綜合能力。

點式閱讀,以字、詞為認知單位;線式閱讀 ,以句或句群為認知單位;面式閱讀,以數行或整個頁幅為認知單位,前兩者的視線運行方向由左而右,獨有 面式閱讀是由上而下沿著書頁的中線作垂直運動。可見,這是難度最大、速度最快的一種高效閱讀方式。

❺ 簡析語文教材內容的新變化及其目的

語文教學的本身有其特定的規律,可是語文的 教學 方法 卻沒有特定的規律,它是不斷變化的。簡析 語文教材 內容的新變化及其目的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簡析語文教材內容的新變化及其目的,歡迎查閱!

新版小學語文教材有哪些新變化?

新教材該有新教法

秋季開學,全國中小學將使用修訂後的語文教學大綱,小學、初中的起始年級將使用調整後的教材,高中起始年級也將使用全面改版後的新教材。1997年下半年開始的語文 教育 大討論給語文教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上述變化就是這場大討論的直接或間接的結果,可以說我國的語文教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然而,和輿論傳媒一片樂觀相反,真正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目前更多的恐怕還是困惑。語文教育大討論只告訴我們語文不應該這樣教,沒有告訴我們語文應該怎樣教。語文教學目前正處在轉型期,舊的模式被廢止了,新的'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許多語文教師在問:語文課到底應該怎麼上?

實際上,語文教學的問題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葉聖陶先生曾坦言:你要問我語文怎麼教?坦率地說,我不知道。在媒體舉行語文教育大討論之前,語文教學界內部曾有過一場語文教學改革如何深化,如何突破的大討論。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問題的艱巨性復雜性。而應試教育的影響使語文教學矛盾更尖銳,弊端更突出,終於引爆了全民參與的語文教育大討論。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育,母語不僅是人們工作學習的基礎工具,也是我們民族 文化 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在中小學生精神人格認知思維的發展中,語文教學起著特殊的作用,語文教學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要想使語文教學的面貌有根本性的改變,除了教材的變化之外,更需要教學思想的革命。中小學語文教材調整之後,加強了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加大了文學作品的比重,增加了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的新篇目,但教材的編寫體例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如果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不發生根本改變,就會「穿新鞋,走老路」,或者仍以空洞的分析代替學生的語言實踐,或者仍與社會生活隔絕,讓學生在習題資料堆里打滾。語文教學思想的革命,就是要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變單純提高學生語文考試分數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變單純的工具技能訓練為全面的語文能力訓練,讓學生從語文教學的小課堂走向生活語文的大課堂,在豐富的母語環境中學習母語,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名著名篇都可以成為學生的語文材料。

我們高興地看到,目前一些大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已經在這方面邁開了可喜的第一步。如山東省煙台市小學語文「大量讀寫,雙軌運行」教改實驗,湖北省宜昌市初中語文「課內外銜接」教改實驗,山東省高密一中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教改實驗等。目前,各地出版社爭相出版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文學名著叢書,各種媒體也紛紛為中小學生開辟各種閱讀寫作的園地,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還僅僅是開始,語文教學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寄希望於語文界的同仁,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繼續關注。

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簡述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促使小學語文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較傳統的教學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小學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當前,仍有一部分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把握不準確,教學觀念陳舊,教學設計不合理,忽略課前設計和課後設計,不能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無法提升其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大多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置教學內容,但教學內容和主題偏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仍有發生,忽視了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徵,超出了小學生心智成長和生活閱歷水平,使得小學語文教學顯得枯燥。

3.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新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新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針對這一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諸多的嘗試,但是總體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除了存在形式化的弊端,還存在教學過於自由放任的問題。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雖然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沒有具體而充實的內容和有效的課堂組織。有的教師則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不管什麼教學內容都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主導作用不能有效發揮。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手段單一。教師缺乏主動性,只是選擇陳舊的教學方式去管理學生,教學氣氛沉悶,語文教學顯得乏味,不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效果無法提升。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小學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1.高質量備課,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性工作。教師要依照課標與教材進行高質量的備課。一要吃透教材,研究學生,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特徵出發,設立具有彈性的課堂教學內容,科學製作教學課件,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二要考慮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徵學生的需求,選擇富有時代氣息的、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 語文知識 就在生活中。三要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注重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

2.創設多元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 語文學習 的興趣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通過各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和創新,營造「師生平等交流、共同參與」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一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發展為重點,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學習需求,創設多元的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適合的方法。二是努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相互啟發,挖掘學生的 創新思維 ,使學生在互動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思考能力。三是根據教學內容科學設定相關活動,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開展多樣化的游戲教學與參與式教學,開展競賽、小組討論等活動,實施創新式管理,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創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要適應課標理念的發展、變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進。教學中,教師除了應運用「做游戲、講 故事 」等方法,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優點與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增加課堂容量,而且能化抽象為具象,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具體,利於學生獲得明確的感知,更好地理解、掌握語文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語文教材研究之我見

我始終認為,教科書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扇窗,等待著老師把它推開,引領學生走到窗前看春色如許。我經常聽到老師們抱怨新詩教學是一件很難的事,除了讀讀背背沒有什麼好辦法。與其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抽象地講解各種手法,不如讓學生從這一類詩中找共性,逐漸體悟。這體悟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文化漸染的過程。

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材在選錄課文時是比較隨機的,完全依靠選編者的喜好和學術功底,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和要求。新課程改革啟動後,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指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已全面起動。翻開人教版中學語文教課書,撲面而來的是時代氣息和改革銳氣,集中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精神和大語文教育思想。

一、我認為新編語文教材有以下特點:

1、新教材綜合性強,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新編語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與語文能力培養的和諧發展和互相補充,在語文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使學生文化品位、語文素質得以提高。新編語文教材在單元組織方面不再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而是按題材和內容相對集中來編排單元,在加強人文教育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教材精選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美文,通過「研討與練習」設計方面,每篇課文基本上都安排有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感受悟和體會的活動和練習。這些活動和練習,既充溢著人文教育內涵,又著眼於語文素質的養成,從而把人文修養寓於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

2、新教材實踐性較強,把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

語文學習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高效地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⑴新教材強調聯系生活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的學習。也可以說,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也是在不斷地解讀語文。一個人的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並掌握語文。⑵新教材重視學習過程。學有結果固然重要,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 學習態度 、探究精神、思維方法和學習方式,往往比學習結果更有價值。在新編語文教材的「研討與練習」設計中,「問題」與「答案」不再是一對一的對應關系,而是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提供問題情境、活動場景、活動方式,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質塑造健全人格。⑶新教材注重開展活動。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能力構建,而能力的構建主要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活動不僅具有構建能力的功能,還能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熔為一爐,冶煉出綜合素質的「合金」。新編語文教材把「綜合性學習」的落腳點定位在「活動」上,這就有利於實現「綜合性學習」的目標,達到培養語文能力的目的。

3、新教材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人為本。

現代教學論認為,尊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僅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於發展學生潛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獨立人格和負責的態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編語文教材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開辟了多種 渠道 和廣闊的空間。①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新編語文教材中,「研討與練習」的提問不再採用教訓式、命令式的語氣,而是採用商討式、征詢式的「話語」模式。②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每個學生都是帶著既有的知識和 經驗 進入語文學習的,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會形成並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特點和方式,而且,學生對新知識、新能力的獲得又無不建立在既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可以說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主學習的過程。新編語文教材為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提供了較大的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自主選擇活動形式,自主開展學習活動。

4、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聯網」。

語文作為母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甚為密切。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把「觸須」伸進其他學科之中,從其他學科中汲取營養,同時又用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和實踐。

5、努力實現多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整合。

新編語文教材在「綜合性學習」方面也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打破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接受模式,也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模式,把學生推到各種情境中去,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交流 辯論 中學習,在交往交際中學習,把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引進了課堂。

二、活用語文教材的幾點想法:

1、把教材當做素材。

如何使用這個素材,成為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我認為,以教材為依託,立足於課堂去訓練,才有條理有內容,易於操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實施呢?我時常在教材中尋找各種感觸點,去激活學生的思維,然後以此為中心向課外拓展,既能訓練學生思維,又能促進學生寫作。這樣一來,課程改革的主陣地仍是課堂,教科書是我們重要的學習資源之一。如果拋開課堂和教材,到廣袤的社會生活中去尋覓,是緣木求魚、得不償失的。不如以課堂為陣地,以教材為依託,用好教材這個素材,有針對性地向課外延伸輻射,既能訓練學生思維,又能促進學生寫作,還能使課內外學習資源緊密相連,融合而用,不失為好的教學舉措。

2、注重語文教材的「二度開發」

為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我校語文教研組在 總結 、學習、借鑒、吸收、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語文教材的二度開發」這個研究課題。二度開發,就是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是課堂上學生學習、領會的對象,對象本身以自身呈現的種.種信息和聯系向領會者(學生)傳達、訴說。但教材就是個例子,教師作為教材(對象)和學生(領會者)的中介,有權利對教材進行有必要的`多形式的「二度開發」,比如:引入其他例子,組織比較閱讀;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重新的整和;可以在原來例子上進行延伸,後續加工;也可以變換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別的角度去認識、挖掘教材,不拘一格。教師不同,學生不同,條件不同,對教材開發利用的形式定然不盡相同。我們搞語文教材的「二度開發」,也是根據我校硬體軟體諸方面的特點,進行的一次探究。此間,我們明顯感覺到了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應該說,對教材的二度開發是行之有效的一次探索。

3、藉助教材「附件」解讀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其核心概念「語文素養」的內涵相當豐富,它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 學習方法 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

在實踐中,我發現語文教材的「附件」其實就暗含了「語文素養」的許多內容。所謂「附件」是指教材主體內容以外的其他附屬內容,如「寫在前面」、目錄、名著導讀、附錄等內容。用好這些附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語文素養」的豐富內涵,在實踐中自覺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做語文學習的主人。①解讀「寫在前面」,展示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人教版每冊開篇有「寫在前面」一文,全文如談心用語親切,如導游表達精美,內容豐富,讀來琅琅上口。 文章 全面、精練地概述了語文學習之旅的神奇、廣闊,展示了語文的魅力,令人神往;准確、簡明地詮釋了語文學習的新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宗旨--豐富人文素養,提高語文能力。②解讀「目錄」,整體感知教材結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教材目錄是教材的總綱,它高度濃縮了教材的主要內容。為了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去學習、去計劃,我引導他們瀏覽、解剖了目錄,讓他們了解語文領域的廣闊性、多樣性,不僅是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增加文化底蘊、提高修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首先,感知教材結構體系。 其次,關注每個單元以外的其他內容。③學習「附錄」。閱讀短文時,重視活動和方法。


簡析語文教材內容的新變化及其目的相關文章:

★ 中小學生教材改革部編版語文教材有什麼新變化

★ 中小學語文教材部編版有哪些新變化?

★ 新版小學語文教材有哪些新變化?

★ 部編版語文新教材有什麼變化

★ 新版小學初中語文新教材有哪些變化?

★ 高中語文教材改革有哪些變化?

★ 全國中小學生語文教材改版後與原版有什麼區別

★ 2019普通高中統編語文教材的內容有哪些特點(最新消息)

★ 新版語文教材有什麼不一樣?或將成為高考最重要的科目

❻ 教育部宣布「大語文」改革實行,具體會如何改革呢

此次教育部宣布了大語文改革實行具體內容,包括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局限於課堂之上獲取知識,並且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熱愛。

一、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

語文這門課程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會應用得到,特別展示在我們個人的學識,個人的文化積累以及個人的表達上。因此讓學生學習語文的時候,不能把目光局限於課堂之上,要把目光放的長遠讓學生來感受語文的魅力,學校會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平台,讓學生多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

❼ 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全面轉型包括哪些方面

一、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必須謀求所有適齡兒童平等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發展的完整性、獨立性、具體性、特殊性,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獲得充分發展。這一理念有三層含義:一是課程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所謂發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課程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作為基礎教育,面臨的任務既要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又要為工農業經濟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因此,新課程強調面向每一位學生,既是順應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對人才需求的必然。三是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的發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應是全面、和諧的。這一理念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呢?
(一)教學目標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著眼於知識技能,忽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的這些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大到小學六年,小到一篇課文、一個課時,都應有學生語文素養三個維度全面發展的目標意識。
(二)教學實施要關注每一位學生
語文教學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生動活潑的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既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培養其學習態度,樹立其學習信心,又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你們班誰讀書最好?
(學生推薦一位好生,該好生站了起來)
師:請班裡讀書有困難的同學站起來。
(學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該男生難為情地低著頭慢慢站起)
師:(摸著該男生的頭,問站著的女生)他讀書一定能超過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師帶著該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第一句話,讀了三遍,男生讀得很好。)
師:(問女生)他這樣認真地努力下去能超過你嗎?
女生:(激動地點點頭)能!
(男生充滿自信地坐下)
這個教學片斷,體現了為了一切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有接受語文教育的極會,並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激勵,增強自信。
(三)教學實施要關注過程
過去的教學比較重視學生說寫的結論,對學生學習過程關注不夠,看不到學生的發展。課堂上,我們所看到的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題目容易,個別學生答對即過,題目難,教師像擠牙膏似的逼問多位學生,直到有一位答對了便過。缺少教師的點撥、引導,沒有過程,看不到發展,看不到教學的價值所在。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應該展示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如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課,課文講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與一位素不相識的小姑娘,來到黃山風景區中的天都峰下,都猶豫了,但雙方都從對方身上受到了鼓舞,產生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結果這一老一少都爬上了天都峰頂。課文的3--5節,寫的是這一老一少在天都峰腳下的對話,也是他們善於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體描寫,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有位老師是這樣教學的:首先用大屏幕出示3--5節,徵求同學們用什麼方法學習的建議。因為三段話的突出特點是人物對話,因而同學們選擇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學習。接著,教師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三人一小組合作學習。之後交流評價學習的成果。此時,學生分角色朗讀,只達到了正確、流利,感情沒讀出來。怎麼讀才能讀出感情呢?這是讓同學們感悟的學習方法。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原來讀書時應邊讀邊想,具體到這三小節課文,即當讀到人物話語時,要想想人物說這句話時是怎麼想的。學生領悟到這些,再讓他們小組合作學習,便發現學生會讀了,也讀好了。
二、確立新的課程觀
長期以來,「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和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材教學。課程與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這樣的課程是封閉的、僵化的、外在於人的,限制了師生生命力、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本次課程改革,給課程以科學定位,它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課程不是孤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
課程觀的變革,必然帶來教學的根本性變革,教學也才能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語文教學落實「新課程觀」這一理念,應在哪些方面轉型呢?
(一)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生活有多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就有多豐富。首先,應充分發掘教師自身的資源。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人格;二是教師的視野和能力影響著學生的視野。這也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第二,充分挖掘學生本身課程資源。學生本身的知識與經驗不僅對他本人的成長起重要作用,對於夥伴也是一種資源。通過交流與傾聽,從同伴那裡獲得信息和啟示,進而豐富個體的情感和認識,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達到探索生命意義,創造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動的目的。第三,發掘兒童生活世界中的課程資源。兒童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反映學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資源,也有學生對社會生活認識的社會性資源。這些資源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為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所以,教材已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教師的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對課本,不是就課本學課本,扮演的不是傳遞者、執行者、被動的接受者,而應當基於師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推動課程內容持續地生成和轉化。如傳統閱讀教學,師生只是圍繞選文本身的字詞句段篇進行活動,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課內講讀還是選文本身的語言,課後練習,是選文中涉及到的字詞句基礎知識。但在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課本提供的選文只是教學的一種憑據,憑借選文,師生可以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語文課程內容。過去圍繞文本安排的預習,可引領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自主觀察、調查體驗,也可引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將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課內文本的解讀,師生可與課前的體驗,佔有的資料相聯系,使之自主構建。課後的機械練習,完全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練習趣味化,知識有機地轉化為能力,使課本內容的學習得到拓展,使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三、三維整合 整體推進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這種強化知識的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新課程語文課程標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這里所說的知識與能力,與傳統教學意義的系統的基礎知識不同,它是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一門(職稱論文)學科中對學生而言最有價值的知識點。過程與方法是在強調學生學習的思考和學習的個性,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過程,使學習者對知識與技能實現自主建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其豐富的內涵。情感不僅指學習動機,更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實現三個維度的統一,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即改變課程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個維度從理論上看,是可以分割的,可以一條一條的敘述。但在實踐中,當具體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三者是無法分割的。具體到教學實踐中,三維分離,就失去了課堂教學應有的生命活力,也違背了語文課程本身應有的規律。《語文課程標准》所制定的目標,在三個維度的融合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第三學段「口語交際」提出的六條目標: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語言。這六條應該說都體現了三個維度的融合。這種交融,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教學必須追求的境界。
有位老師教學《爬天都峰》一課的第二節,這節寫了天都峰的高、陡。教師安排了如下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自讀,讀後交流(代寫論文)自己的感受,同學們大多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高;接著讓學生再讀課文,這次讀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那就是邊讀邊想,讀後要把自己想到的內容畫下來。學生自主學習後交流,發現有的學生為突出天都峰的「高」,在山腰畫了雲朵,為突出天都峰的「陡」,掛著的鐵鏈貼在山壁上是直垂的。最後,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感悟清楚之後,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閱讀見解表達出來。對這一教學片斷,稍作思考,會發現,學生經歷了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之後,達到了如下目標:理解了文中的詞語;領悟了邊讀邊想,即邊讀邊在腦中形成畫面的讀書方法;正確流利地朗讀了課文;受到大自然所蘊含的美的熏陶。這些目標其實就是三個維度目標的具體化,老師讓學生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是有機融合在一個教學過程之中的,所以說這樣的教學實現了三維整合。
四、轉變教學觀念和行為
對教學的理解,傳統教學觀把它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由此可見,交往是教學的本質。所謂交往,是主體之間所進行的相互活動,它反映的不是人與自然或人與物之間的對象性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互為主體的關系。主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能夠相互認同和互相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獨立和相互平等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二者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由於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論文代寫)課堂上,學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發展的主體而存在,主體與主體的關系降格為主體與客體關系,課堂教學中的交往被異化。這種異化交往的實質是一種虛假的交往。具體來說,有這樣幾種表現:一是形式的交往,即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如課堂上,某一學生對某一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明明知道其它同學都清楚該生的回答是正確的,教師仍然追問:「他(她)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二是不平等的交往。一種情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交往被少數人所獨享。另一種情況是教師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所有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的交往,因而也就無法滿足交往雙方的期望與需求,無法實現各自的利益與價值
語文教學怎樣才能消除課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應在以下三方面轉型。
(一)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要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並不是要教師行為變成學生的學習行為,而是以教師行為方式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之中。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照顧差異,調控教學;通過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體驗到尊重;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二)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無視學習的主體,不利於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就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經驗,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
(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創設情境,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顯然,師生之間實現平等對話是有難度的,但語文教學的很多選文,都有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則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平等對話。如教學《給顏黎民的信》一課,有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上課後,老師先徵求同學們學習此課的意見,告訴學生:昨晚在家中備課時,恰好女兒也在預習這篇課文,於是爺倆商議,先各自讀書,之後女兒以魯迅的身份來回答父親——— 顏黎民君的提問,產生了非常好的閱讀效果。這節課咱們也這樣學習是否可以?同學們非常贊同。課堂上發現「 無憂論文網魯迅」與「顏黎民」即生與師的交流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好效果。事後我了解這班的學生,他們告訴我,這次與老師交流不受約束,自己作為魯迅,現應回答好顏黎民君的問題。實質上,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平等對話。

閱讀全文

與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走向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