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新課標語文教學內容如何取捨

新課標語文教學內容如何取捨

發布時間:2023-06-15 22:20:57

小學語文怎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段經典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的真諦:「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小學語文怎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1小學語文怎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一、根據語文根本任務選擇教學內容

一篇課文的教學價值在什麼地方呢?它是教和學的內容載體,它肩負的責任不僅是讓學生獲取信息,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傳遞信息。葉聖陶先生說:「國文科的目的,說起來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就是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這兩種學習,彼此的關系很密切,都非從形式的探究著手不可。」可見,對我們語文學科而言,學習一篇課文是如何表達的,而不是它表達了什麼,學習言語形式比了解課文內容更為本質,更為關鍵,更為主要。

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是學語言――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理解,主要是對課文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理解,即理解作者為什麼要這樣運用語言文字而不是那樣運用語言文字,學習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我們說,語文教學最核心的內容是學習語言表達,訓練語言表達。那麼,學哪些言語形式呢?言語形式,具體包括詞語和 句子 的形式、段落的結構、 文章 的布局謀篇。

言語形式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二是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語言形式的知識;三是體會語言形式對內容表達所起的作用。語文課程標准就各學段語言形式的教學分別提出了要求:第一學段:「閱讀中積累詞語」「感受語言的優美」「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

「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 方法 」「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需要主意的是,「哪些優美的語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達方法」「哪些基本的說明方法」「關鍵詞句、標點、節奏、聲調在表情達意中的哪些具體作用」等等,課程標准並沒有具體提出,這就需要我們針對具體課文提出語言形式方面的具體要求。如《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二、依照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段經典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的真諦:「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著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予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更使學生試著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語文教師在備課中應該關注地地方,就是學生在預習時「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三、依照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教學內容服務於教學目標,旨在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緊扣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教師能教什麼就教什麼。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還得注意幾點:

(1)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准則。《紅樓夢》第九十一回賈寶玉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他說的是愛情要專一,而我們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准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學會。小學的一節課只有40分鍾,一個班的學生大多有四五十人,要讓學生學得比較透徹,有兩三個「點」就足夠了。

(2)「整合」是上佳的選擇。如果每篇課文都從上述四個方面去選擇教學內容,各自為政,互不相干,那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定多而凌亂。好在許多優秀的作品,既是語言學習的範本,也是人文熏陶的上品,而且兩者不能分割。不少課文,語言習得和人文熏陶的結合處是教學的重點,也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我們要盡可能選擇這樣的內容,通過研讀賞析,實現語言習得、形象再現、情感熏陶、表達方法學習等的一舉多得。(3)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互動。在課程標准規定的年段目標范圍內,一篇具體的課文,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確定應當是一個反復互動的過程:根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選定教學內容後修改教學目標,不斷考慮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內容選擇的適切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2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要體現語文本位

李海林教授曾在《言語教學論》一書中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言語智慧教學。」的確,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著眼於文本的「原生價值」,即文本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信息價值」;又要根據課程目標、單元學習 提示語 、課後習題等挖掘「選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蘊含的「教學價值」,傾力於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品味、運用,讓學生掌握「如何傳播信息」的智慧,扎實地形 成語 文素養。

比如,有位老師在執教《最大的「書」》時,不僅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寫什麼」,理解「為什麼說岩石像一本書」,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還積極引導學生聚焦於「言語形式」,在閱讀中學詞語、學句子、學標點。尤其是教學問句時,在內容上層層推進,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先是緊扣「刨根問底」一詞,找出川川說的話;再是聽讀問句,聽出問的味道,明確讀好問句的方法;接著是練習讀出問的味道;最後教師就岩石的知識讓學生「刨根問底」了一番,並感悟吸收課文的表達方式,嘗試寫問句。這位老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立足於語文的根,充分挖掘了內隱在教材深處的「教學價值」,教法上一改從「內容――意義」的固定套路,從容地引領著學生穿行在串串閃光的語言珍珠里,享受著學習文本語言表達的美妙與快樂。

二、要關注學生本體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教師「教了什麼」與學生實際「學了什麼」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的現象,這里固然有 教學方法 的問題,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沒有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只是老師自身的「一廂情願」。因此,我們選擇教學內容時,也要從 兒童 視角出發,遴選出最契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比如《小橋流水人家》一文,作者謝冰瑩在篇首就花了好些筆墨描繪家鄉的垂柳。柳樹自古以來就是別離詩詞渲染離情別緒的主要意象,顯然此文中的柳也蘊蓄著作者深深的離思。但是假若我們在教學中呈現介紹柳樹意象知識的內容,小學生會覺得艱澀、乏味,畢竟這與他們的認識水平相差甚遠。我們該如何安排此處的教學內容呢,且看有位老師的教學片段:

師: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垂柳已變成一位――

生(脫口而出):姑娘。

師:能描述這位美麗的姑娘嗎?

生:她彷彿正在舞蹈,那舞姿婀娜,柔美。

生:風兒吹散了她的長發,她正以清清的小溪為鏡子,輕柔地梳理著。

師:讀著讀著,垂柳又變成什麼?

生:她彷彿成了一位頑童,與流水盡情嬉戲。

生:她彷彿就是一位小畫家,畫筆一揮,粼粼波紋躍然紙上。

這樣的教學內容源於文本,又立足於兒童的視角,激起了學生們表達的慾望,他們放飛著想像的翅膀,訴說著心中的感觸,與文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當學生們充分地感悟了家鄉「景美」、「事趣」、「人和」之後,教師考慮到學生對作者謝冰瑩並不熟知,而作者「有家難回」的坎坷經歷對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蘊卻有著重要的價值,於是就安排了認識作者的教學內容。浪跡天涯的斷腸人――謝冰瑩心繫故園的言行叩擊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詩情畫意的《小橋流水人家》也自然地顯現了所蘊含著的深深的離緒與愁思。

三、要追求簡約豐滿

王榮生教授曾說:「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因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也是語文課『好課』的底線之一。」的確,若是教學內容繁瑣、零碎,學生便會疲於奔命地跟著教師的提問跑,語文教學便會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潛心解讀文本,讀出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設計出能輻射全文的教學主線,使教學內容呈塊狀結構,從根本上擺脫冗餘的情節分析和繁瑣的提問應答,讓學生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課堂上。

比如有位教師在執教《誇父追日》時,以「巨人」一詞作為輻射全文的切入口,將文本進行適度整合,凸顯出文本的主幹,並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先是尋找課文中散落的語言,組合成「形體的巨人」;再走進誇父的內心世界,感受「思想的巨人」的風采;最後通過研讀誇父英勇頑強地追日之旅,領略「行動的巨人」的魅力。這樣的教學內容「少」而「精」,且層次清晰,使課堂變得疏密有致。

精選教學內容時,落點除了可以放在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外,還可以放在「閱讀方法」層面上,把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看作是方法運用的自然結果。比如,閱讀寫景的古詩詞時,我們就可以安排這三個板塊的教學內容:一是讀通「詩語」,二是讀懂「景語」,三是讀透「情語」。我們若是潛心去解讀文本,讀透教材編排體系,一定能選擇出凝練集中、內蘊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實現一種充滿活力和靈性的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3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

一、以 語文教材 為根據

語文教材的呈現方式是教材編撰策略的具體體現。而教材編撰策略目標即為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地。因此,語文教師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必須以語文教材為根據,與教材編撰策略有較高的切合度。

1.1注重教材的言語形式

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中的言語形式。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得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附加在文本上的品德 教育 價值、科普教育價值,政治教育價值等要相應弱化。如小學四年級的《生命 生命》一文,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對頑強生命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學中,教師當然要讓學生體悟這種生命哲學,但是如果語文課只是停留於此,就變成了品德教育課。教師應該進一步挖掘文本,作者為什麼會從「種子」、「飛蛾」等小事物聯想到生命的偉大;文本背後的作者在寫作時是一種怎樣的情緒狀態;文章段落的組織對習作有什麼指導作用等。語文教學內容,就是透過文質兼美,意蘊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學習言語形式的,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方法、習作技巧,獲得審美體驗等。因此,言語形式是文本真正核心價值所在。

1.2依據教材的學段要求

以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為例,我們會發現 語文知識 、語文能力、語文審美三部分要求呈螺旋形分布在每個學段。低年級位於螺旋底端,它的教學內容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起點,語文知識在教學內容中占的比例稍大,隨著學生個體成長,教學內容的重心會逐步偏向語文能力和審美的培養。教材的難度要求,也會隨著學段的升高,呈現梯度變化。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對精讀課的要求是:

「(1)繼續加強詞、句訓練。、(2)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3)逐步培養學生默讀的能力。4)精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過程。(5)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質疑問難。(6)開展合作學習。(7)組織好全班交流。」]

到四年級下冊時精讀課的要求就變成:

「(1)指導朗讀、默讀。……(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著重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3)精讀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課後習題、文中泡泡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感情……」

對比兩個階段的精讀課要求,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不僅有關聯性,而且由易到難,上下承接。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它的涵蓋量非常大,相同的文學體裁在各個年級段重復出現,一堂課的承載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教材的學段要求進行取捨,圍繞具體的學習目標,逐一滲透到課堂之中。

1.3 依據教材選文的特色

目前,語文教材的編寫形式是「文選型」的[5]。編入教材的選文特色不一,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盡相同。教師在處理教材選文時,一定要抓住選文特色,集中教學內容,從一個切入點展開教學。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想要」的結果就是什麼都「要不了」。有些選文屬於優秀文學名篇,

二、以學生學情為基點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親歷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過程,並獲得最終的生成結果[5]。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僅來源於教材本身,還來源於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對教材內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使預設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實現學生的主觀轉化。

2.1 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知識能力

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考慮整個班級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還要注意到班級內部學生的能力差異。有些教學內容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就是「炒冷飯」,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卻還有難度。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起點,需要教師做細致的分析。對於學生都懂的內容不要重復講解,對於學生不懂的內容,需要考慮是否屬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最近發展區」,通過教師的輔助引導,學生能否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難度預設上,需要有梯度的呈現,以滿足不同能力基礎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學有所得。

布置預習任務是很多語文老師都會運用的教學手段。有經驗的教師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一方式分析學生課前的學習狀態和知識能力儲備,為選擇教學內容提供切實的依據。

2.2 教學內容動態調整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行為、心理變化具有不可預設性。課堂教學活動受學生影響,存在諸多不可預料的情況。因此,語文教學內容是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語文教師在備課階段預設的教學內容是基於對學生情況的靜態分析,而課堂的即時調整則是對課堂的動態把握。只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修正、調整和補充,才能使其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滿足學生的需求認知。本人在教學《井底之蛙》一課時,意圖引導學生討論青蛙與小鳥三次對話的討論。

但是,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青蛙為什麼天天待在井裡不出來。」這個問題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預設到的問題,卻很有意義。順著學生的思路,我馬上拋出下面的問題:「是呀,青蛙為什麼從來不跳出井呢?」同學們從這個切入點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有些說「小青蛙從小就在井裡長大,他從來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有些說「小青蛙擔心去外面有危險。」

有些說「小青蛙喜歡井裡面的環境,有食物也有水,還冬暖夏涼。」學生們的想像豐富有趣,我又接著問:「如果青蛙跳出去後發現外面的世界這么精彩美麗,他會怎麼說,怎麼做?」學生們又展開很多聯想,如「小青蛙會和小鳥成為好朋友,一起去探險」、「小青蛙會說外面的空氣真清新,花朵真漂亮」等等。學生們的想像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個 寓言 故事 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自大。在課堂中,像這樣的思想小火花時常出現。教師應該要抓住好的契機進行引導,而不能拽著教學設計按部就班。

需要強調的是,動態調整需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原則,而不能被學生的隨意牽引,將課堂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之中。如一個教師在教小學三年級上冊《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同學們從「化石」中引發討論,討論目前化石的種類,年代等等。這位教師沒有把討論及時制止,於是這語文課就變成了科學課。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等同於課堂無作為。語文課的重心需要時刻圍繞文本的核心價值。動態的調整需要適度,也需要正確的引導。

4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技巧

一、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部分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多媒體電教設備的運用讓原本「沉悶」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電教設備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代化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部分語文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等電教設備,甚至直接用多媒體電教代替傳統教學,PPT課件代替教師黑板板書和口頭講解,殊不知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容易形式大於實質,分散教與學注意力,教學重點模糊,進而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2、對小學生這一特殊年齡段群體缺乏認識

小學語文就其本質來講,其實就是兒童語文。小學生尚處於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養成的起步時期,缺乏系統的 學習方法 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素材選擇與把握時,除了注重考慮內容內涵的簡單化通俗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選擇還應盡量貼近現代兒童心理特徵。與成人文學不同,受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理解力差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對作品美學、文學價值探討不深,因此教師應更多選取貼近現實生活、畫面感豐富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便於學生發揮 想像力 理解文本,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加深印象。

二、內容選擇把握策略

1、緊跟大綱要求

小學語文教師在對教學內容素材進行甄選時,首先應該參照語文教學課程大綱,根據大綱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來對本學期教學內容進行規劃和設計。只有緊跟大綱要求,才能保證教學內容方向的正確性和規范性。新課程標准實驗教學不是粗放式教學,它依然是有計劃地有目標地展開教學,任何脫離大綱和違背大綱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如人教版大綱對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目標作出如下闡述:「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從這條要求不難看出,大綱對小學第二學段學生 語文學習 要求重點關注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把握時,就應把生字詞作為教學重點。

大綱作為引導教學內容的風向標,為教師教學內容選擇把握打開了新思路。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關鍵生字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課本中的「喝水」、「口渴」「瓶子」、「石頭」、「到處」等詞。

對學生提出問題:①這五個詞分別是什麼結構,他們的偏旁部首分別是什麼?②以「到處」為例,你想到了什麼?你能用這個詞 造句 嗎?③這幾個詞在文中分別是什麼意思?你能找到 同義詞 代替它們嗎?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高度集中注意力,展開想像,認真體會,在新舊知識交互聯系的過程中對生字詞印象深刻,教學效果顯著。

2、深入解讀文本

文本,其本意指的就是語文之本。具體來講,就是教材、課文。文本是教師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依託。教師要准確選擇把握教學內容,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是關鍵。很難想像一位對教材文本不熟悉的教師能夠准確把握教學內容,任何脫離了文本的教學都是盲目的、不成系統的。經多年調查研究發現,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越深入,課堂教學品質就越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知識也越豐富。

還是以人教版《烏鴉喝水》課堂教學為例,如果在備課時教師未能對文本內容深入解讀,只停留於文字表面,就很容易膚淺地將這篇課文教學的主題定位為「智慧的力量」,事實上,這篇寓言故事之所以被安排在小學一年級的教材中,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鼓勵學生遇到困難不退縮,獨立思考想辦法堅持下去,困難就能夠迎刃而解。

基於小學生學習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師不能夠對文本深入解讀,整個教學就是膚淺的,不成功的。

3、價值導向是原則

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的啟蒙導師,對學生日後閱讀情趣、人文素養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歷史任務。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對文本所隱含的價值導向是否符合時代背景,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做出准確判斷。盡可能選擇健康的、積極的、有思想的文本作為教學內容,摒棄消極的、陰暗的、假大空的文本。

4、正確認識小學生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盡量貼合小學生心理智力特點,新課程標准改革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首先應考慮能夠讓學生喜歡,注重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弱化邏輯理論性,強調文本人文性、趣味性。



㈡ 【語文教學】公開課如何選取教學內容

周二下午語文組業務活動,馬曉曼老師的公開課《白楊禮贊》。

大家在點評時談到了一個問題:公開課教學,針對需要2-3課時的課文,如何選取上課內容?是安排一課時講完,還是分課時上課,是不是必須要上一節涉及所有內容的完整的課?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一點個人的想法:

對於一些教讀課,知識點往往比較多,安排一課時根本不可能講完。這種情況下,如何取捨呢?

個人覺得,如果是校內公開課,沒必要追求一課時必須上完的想法,要從學情出發,根據學生接受的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取捨,要讓學生學有所獲。

如果,一節課匆匆忙忙,似乎什麼都講了,但似乎學生什麼也沒聽懂,這樣的課堂就是無效課堂。不如本著「一課一得」精選教學內容,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所收獲。

當然,如果是大型比賽課,好像要上一節完整的課。這時,考查的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捨了。

如何取捨教學內容,依據就是學情,從學生的角度去備課,去安排教學內容。這節課上完之後,學生如果能做到餘映潮老師所說「課堂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我覺得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

如果老師課堂看起來也很熱鬧,課堂容量也很大,但是,上完之後,學生似乎什麼也沒學到,一問三不知,這也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課。

語文教學,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肯下功夫,還是能夠觸摸到一點語文教學的本真,走在探索正確的語文道路上的。

以上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㈢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㈣ 怎樣選擇語文教學內容

1,依照兒童視角選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的選取要適合兒童的成長節律,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促進兒童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所以,我們必須秉持「以兒童的悟性定深淺,視兒童的耐性取多少,就兒童的知性分先後」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審視考量,合理取捨,去粗求精,刪繁就簡,有重點地選擇並加以整合,以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發展需求。2,依照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受語文課程目標的指引和規限,語文教學內容應當指向課程目標,而不是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教師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教學內容要與課程目標相一致,選擇教學內容要有利於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要教課程的語文,而不是教師的語文,我們唯有站在語文課程的根基上思考和行動,才能夠取本舍末,去偽存真,從教材內容中選取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從而真正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3,依照文本價值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隱含在教材中,潛藏在一篇篇課文里,從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等各個角度,我們可以發掘許多可供教學的內容,但這不意味著這些內容都要教給孩子。每一篇課文都有其自身的精妙所在,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和個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們要把發掘的目光投射到文本「獨特的這一個」當中。停留在那些最能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上。

㈤ 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基本原則

    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基本原則

                  曹公奇

(寶雞市教育局教研室,陝西 寶雞721004)

      【摘要】 針對目前中學語文在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混亂現象,從語文課程的特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學習的認知情況、文本體式的特點、教材的助學系統等方面,結合具體文本,全面系統地論述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基本原則,為教師在教學時實際選定語文教學內容,提出了具體可靠的原則依據和參考幫助,從而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55(2017)01-0027-05

      王榮生教授關於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確定問題提出十多年來,中學語文界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研究探討。但是,目前中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依舊,許多語文教師並沒有意識到教學內容選定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隨意性、盲目性,沒有語文課程特性的考慮,沒有整體學段的考慮、沒有年級層次的考慮,沒有單元教學的考慮,沒有文本特殊性的考慮,沒有學情的考慮,想起什麼教什麼,教到哪裡是哪裡,常常以「課文內容」代替「教學內容」,以人文性內容作為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對於文本所包含的內容不會取捨選定……致使語文教學始終效率不高,備受各界詬病。

      「課文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課文內容本身並不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它只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憑借。所以,葉聖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1]通過這篇課文可以學語文,通過另外的課文也可以學語文,不能把這個「例子」當做唯一的學習內容。

      鑒於此,在研究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問題時,我們力爭提出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一些基本原則,為語文教師在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時提供依據和幫助。

        原則一:根據語文課程特性選定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有其本身獨特的特點,是一門爭議較大、最具特殊性的課程。語文課程不像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地理等課程那樣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嚴密的邏輯關系,語文教材也不像別的教材是章節式的,而是文選式的。而文選式教材中的每一個文本,它所表現的內容五花八門,各不相同,導致了許多以「課文內容」為主的語文教學,比如教學《動物游戲之謎》,就一心只探討動物游戲原因的幾種假說,並就此展開討論、爭論,完全不顧作為一篇科普文章,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從中學些什麼;教學《包身工》,就專門探討包身工這種制度的根源、危害,甚至現代社會一些用工制度的問題,就是忘了作為語文學習應該教與學的內容。這樣以「課文內容」為主的語文教學,嚴重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

      即使有些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語文的內容,但因為不會取捨選擇,照樣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它散布在教材的一篇篇文本中。文選式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涉及到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諸如字、詞、句、段落、篇章、語法、修辭、文學知識、文體知識、文化知識、閱讀、寫作、綜合性學習等等,語文教學中如果不能根據語文課程特性去選擇和確定這些教學內容,勢必會造成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在重復語文教材和知識的方方面面,勢必會形成什麼都教都學了,結果什麼也不會的局面。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說:「語文作為一門具體的課程,它在中小學設置的目的是什麼?它自身的任務是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對學生進行本民族語的教育;具體些說,就是通過讀、寫、聽、說的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這樣為語文課程定向,就可以減除多年來強加給語文課程的許多『非語文』的額外負擔,使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變得比較簡單,不再『亂花迷眼』。」[2]

        語文課程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以「言語運用」為核心,要摒棄那些人為的「非語文」的東西。黃厚江老師就說:「所謂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就是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體,以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目的。語文課就是要在感悟語言、解讀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偉大情懷。」[3]

      特別是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更要以品味語言、學習語言為核心,通過語言來理解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王榮生教授說:「在文學鑒賞中,『品味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閱讀過程,它與理解、感受同步進行。換句話說,理解、感受的過程就是品味語言的過程。」[4]他又強調:「『品味語言』所要品味的,不是『用於積累』的脫離語境的所謂『好詞好句』,而是那些在具體語境中貼切地表達意思、意味的字詞和語句。其中所品味的,不是『好詞好句』的『精彩』——給它們貼上『生動』『傳神』等標簽,然後畫出記住,而是這些字、詞、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品味語言,實質是發掘文學作品中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思、意味。」[5]像教學小說《祝福》一課,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人物形象特點,只是根據大致的情節,籠統地、概念化的概括人物性格特點,不能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詞句,如對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特別是對其眼睛的集中刻畫來品析人物形象;也不能抓住人物自身的獨特語言,如抓住魯四老爺的幾次「可惡,然而……」去細細品味、琢磨,也就能品出人物的形象復雜特點,而不是概念化的術語。

      所以說,根據語文課程的特性,立足於語文課程的根本,以品味語言、學習語言為核心,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就不會走向偏差,就不會把語文課上成「非語文」課。這是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一個基本原則。

      原則二:根據「課程標准」選定教學內容

      「課程標准」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語文教學的綱要,我們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的「標准」。「 課程標准」關於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這個核心目標也一直很突出,這是我們選擇教學內容的一個基本原則。

      張秋玲老師認為:「追索現代語文教育的百年歷程,『言語運用』的觀點非常清晰。1904年《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中國文字其要義在使識日用常見之字,解日用淺近之文理,以為聽講能領悟、讀書自解之助,並當使之以俗語敘事,及日用簡短書信,以開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謀生應世之需要。』[6]1912年的《中學校令施行規則(摘錄)》明文規定『國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並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智慧。』[7]《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要言不煩地寫著『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8]無論是史實,還是現實均以無可爭辯地事實確證了『言語運用』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核心。」[9]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除對語文課程下了確切的定義、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以外,還對語文教學做了有許多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10]在閱讀目標中又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11]「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1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13]這些表述,都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相關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選定語文教學內容,得到語文界的廣泛認同。王榮生教授指出:「『教師即課程』,意味著教師可以走『語文課程標准——語文教學——選擇語文教材』的線路,依據學校、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科書進行適當的『剪裁』,甚至大幅度地增刪取捨,重組自己的教學內容。」[14]

      人教版必修一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新聞報道,教學時,就應該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和結構的學習,了解這則新聞事件和細節的典型意義、事實與觀點的相互關系以及這則新聞的價值取向等方面,而不是把教學重點放在播放一下香港回歸的視頻,說說香港的屈辱歷史,只是讓學生了解了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刻,而沒有從語文、從新聞的角度學到什麼。因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15]其他的文本的教學也是如此。

      「課程標准」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在進行語文教學內容選定時,我們必須遵循其規定的原則和要求。

        原則三:根據學生學情選定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特別重視根據學情選定教學內容,他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課程專家提供的『一般應該教什麼』轉化為『實際需要教什麼』,將教材專家建議的『通常可以用什麼去教』轉化為『實際上用什麼去教』。關注與學生實際的契合,這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本來含義。」[16]

      依據學情是選定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則。學生的學情,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情況,即閱讀的數量、閱讀的習慣、解讀的能力、思維的方式等等;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學生面對一篇具體的文本,哪些是不喜歡的,哪些是喜歡的,哪些是自己能讀懂的,哪些是讀不懂的,哪些是讀不好的等等,都要了解清楚。學情分析是一個具體細致的工作,對於「學情的分析,如果不是具體到每篇課文學生所具有的學習經驗,比如,他們已經懂了什麼,已經讀出了什麼,他們還有哪些不懂,還有哪些讀不好,感受不到,實際上就等於沒有做學情分析。」[17]

      只有對這些學情分析具體細致,選擇教學內容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時才能因材施教。「老師要教的,是學生不喜歡的地方,是學生讀不懂的地方,是學生讀不好的地方。」「不喜歡的地方,使他喜歡;讀不懂的地方,使他讀懂;讀不好的地方,欣賞不了的地方,使他讀好,能夠欣賞。這是我國優秀語文教師成功的經驗。」[18]

      如果是我們自己班的學生,我們對學情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借班上課,那我們也需要大致了解一些學情。所借班級的學校總體屬於哪個層次,所借班級的學生是否學過了要教學的課文,學了哪些方面,學生的基礎怎樣,學生對我要教的這課,哪些會了,哪些還存在問題,這些都是我們選定教學內容的學情依據。教學《雷雨》,首先要了解所教班級,有多少學生讀過《雷雨》全劇?或者有多少看過《雷雨》電影?學生對戲劇常識了解多少?戲劇塑造人物方法是什麼?對節選的這部分內容能讀懂多少?哪些地方是難點?……調查了解清楚了學生對《雷雨》的基本狀況,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去選定教學內容,或者重點賞析人物的對話,或者重點學習矛盾沖突的構成,或者以課文為例學習戲劇的基本知識等等。

      只有立足於學生的學情狀況,去解讀文本,去選定教學內容,才能貼合學生實際,才能收到教學的效益,否則一切就是盲目的。「站在學生立場解讀文本,教師除了要理性地處理好自己的解讀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外,還要立足不同學生對象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內容。」「學生需要是選擇教學內容最重要的出發點。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教師就必須首先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解讀文本。」[19]而且,對於學情,要細細了解,全面掌握,針對具體教學文本,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就像王榮生教授說的那樣:「了解學情,並不是指對學生的情況泛泛而論,而是要針對某一篇具體課文,去探測學生的學習經驗——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哪些地方能讀好,哪些地方可能讀不好。」[20]只有這樣,才能准確了解到真實的學情,才能根據學情去選定教學內容,這是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一個重要原則。

        原則四:根據文體特徵選定教學內容

      不同的文體特徵,決定了教學內容選定的不同。文學作品中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實用文中的說明文、議論文、新聞、演講詞等,因為各種文體特徵不同,選定的教學內容自然也就不同。即使相同的文體,也要根據具體文本的不同特點去選定教學內容。

        依據文本體式選定教學內容是研究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問題的重要思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文本解讀。文本的教學解讀,與其他類型的文本解讀不同,它立足於語文教學,不同於學院式的研究解讀或學術解讀。所以,王榮生教授說:「什麼是合適的文本解讀呢?即要符合下面兩個要求:第一,對這種特定體式的文本,閱讀取向要『常態』。也就是說,像正常人、像能讀這樣作品的人那樣去閱讀。第二,在特定的文本體式中,要運用符合這種體式的閱讀方法。比如,符合詩歌閱讀的方式、符合戲曲閱讀的方式等來閱讀。」[21]

      文本解讀合適了,教學內容的選定就會准確、恰當,語文教學就會不走偏路。「好的閱讀教學,往往基於合適的文本解讀;不那麼好的文本閱讀教學,其原因往往是不顧文本體式,採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讀方式、閱讀方法。比如散文,不管是什麼體式的散文,不少語文老師都一律採用『整體感知』『重點段分析』『詞語揣摩』的模式,這樣的『文本解讀』方式不出問題才是怪事。」[22]

      優秀的閱讀教學,一定是遵循了文本體式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來組織教學的。比如學習演講辭,首先學習演講辭的文體特徵,其次是會運用這些特徵,即會演講或寫作。這就是我們根據文體特徵選定教學內容的基本原則。《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是一篇演講辭,選定教學內容時,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這篇演講辭的語言、形式上,其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就滲透到對語言和形式的學習上。即使同一種文體的散文也要區別對待,不能全用所謂「形散神不散」的特徵去衡量所有散文。比如《荷塘月色》《小狗包弟》都是散文,但《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散文,就要以通過景物描寫來分析文本所表現的情感為主要教學內容;《小狗包弟》是敘事散文,就要以通過文本記敘的事件來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為主要教學內容。

        堅持以文體體式特徵來選定教學內容,要注意這個文本體現出來的這種體式的獨有特徵,再從這些獨有特徵中,根據學情等其他因素,精當地去選定這篇文本的教學內容。

        原則五:根據教材的助學系統選定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憑借和載體,所以,教學一定要用好教材。顧之川先生說:「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葉聖陶說:『教學不能不從課本入手,可是決不能限於課本里的語言文字,課本里的語言文字原始實際的反映,必須通過它而觸及實際的本身。』[23]教學需要教材,但又不局限於教材。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學內容應遠遠大於教材。」[24]

        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首先就是要准確理解教材編輯的意圖,根據教材的助學系統來選定教學內容。助學系統指的是教材的整體目標、單元提示、課前導讀、課後思考練習題、有關注釋、資料鏈接、知識短文、附錄選文以及教師教學用書等等。

        1. 教材整體構架

        對所用整套教材的整體構架、編排思路、學習目標等方面必須有所了解,這樣才便於我們統籌安排,進行合理取捨,精準地選定教學內容。每套教材都有前言之類的內容,這些就是我們掌握教材整體構架和思路的憑借。比如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在《致同學們》中,對高中段的必修和選修教材分布,對必修教材的內容分布安排、單元編排、每部分內容安排,本冊書的內容及學習要求等,都做了具體的說明,便於我們對整套教材有一個全面了解,對本冊教材有具體了解,在選定具體的教學內容時,以此為根據。再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有《寫在前面》,對初中階段教材的內容、學習的外延、學科的綜合、資源的應用、學習的方式等,都做了介紹說明。

        我們對整套教材、整冊教材思路、結構、編排方式、學習要求都有所了解,這樣,我們在選定教學內容時,就可以在整體框架范圍內,整合、調整、取捨、選定具體的教學內容。

      2. 單元提示

      教材的每個單元,一般都有單元提示,不但有具體的內容介紹,還有學習的要點說明。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是古代記敘散文,在單元提示中說:「文言敘事特有一種簡潔之美,學習時要注意反復朗讀,悉心體會。還要學習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提高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25]再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提示說:「學習本單元,要加強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26]

      這些單元提示,對教學重點說明很具體,這也是教材編者對教學的具體建議和要求,我們教學某一單元時,根據單元提示的要求去選定某一課的教學內容,就能准確體現編者意圖,就不會使語文教學走偏。

      3. 導讀及研討與練習

        教材中的課文,一般正文前有「導讀」,後有「研討與練習」。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篇課文前都有一個「導讀」,引導我們去閱讀學習文本;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則從內容的理解、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應用等方面,提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重點等。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雖然沒有課文前的「導讀」,但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也很具體,對文本內涵的探討、對語言的品味等,也在為學習本課做提示和要求。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課《詩二首》,分別是《雨巷》《再別康橋》,課後第一題是:「從課文中選出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體會其音樂性,並背誦這兩首詩。」第三題:「《再別康橋》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你覺得美在哪裡?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在節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這兩個題實際就是提示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詩歌的意蘊;再就是要學習詩歌回環往復這種結構形式的表達效果。

      課文前後的「導讀」和「研討與練習」,特別是課後的「研討與練習」,是教材編者對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些提示和要求,選定一篇文本的教學內容時,這也是必須重視的條件。

      4. 教材中其他助學材料

        教材中關於課文的有關注釋、資料鏈接、知識短文、插圖、附錄選文等,也屬於助學系統的材料。這些助學系統的材料,也是我們選定教學內容時的參考。比如,關於作者和文本的注釋,有助於我們對文本寫作背景的認識和文本體式的准確定位;相關資料鏈接,有助於我們在更廣闊的視野背景下去解讀文本;知識短文,有助於我們在教學設計時結合文本對某種知識予以強化;附錄選文,有助於我們與同類文本比較、延伸……例如,必修三《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文中有林黛玉和賈寶玉的畫像插圖,課後附有《<紅樓夢>賈府人物關系表》,這對於我們教學時理清人物關系很有幫助。

        我們在選定教學內容時,可以參考這些這些助學材料,使得教學內容的選定更加精準、更加符合教材對教學的要求。

      5. 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教學用書,過去叫做「教學參考」,是教材編者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解讀文本、選定教學內容、有效組織教學而編寫的教學參考書。它既不是教學必須遵循的「聖旨」,也不是貽害教師的「洪水猛獸」,它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書。准確定位它的「參考」地位,我們就會合理、恰當地使用它。

        教師在自我解讀文本、獨立設計教學的基礎上,或者在遇到困惑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師教學用書,從中獲取解答或啟發,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們的教學設計。只要是不以教師教學用書為唯一標准,只要是教師有自我解讀、自我思考、自我認識的能力,那麼,教師教學用書也就一定發揮它的最大效能,也就會成為我們選定教學內容時的一個重要依據。

        這些助學材料,都可以做我們選定教學內容的依據,它會幫助我們更科學、更恰當地設置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

        教學內容選定的原則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本文所論述的,只是選定教學內容的一些基本原則,並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原則。我們根據需要,從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到每一單元的教學,再到每一學期、每一學年的教學,直到整個初中或高中學段的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內容的選定上統籌安排,每篇課文根據不同依據選定不同教學內容,每個單元、每冊教材的側重點不同,每一學年直至中學三年,突出語文核心素養,全面覆蓋語文素養,這樣,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具有更強的序列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促使語文教師更加重視對語文教學內容選定問題的研究,更加重視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曹公奇主持的2015年陝西省中小學教學名師工作室立項課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選定的原則和策略研究」(課題編號:MSKT1514)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13.

[2]錢夢龍.我這樣上語文課[J].課程·教材·教法,2016(3).

[3]黃厚江.創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刊),2015(1-2).

[4] [5] [17][18][20] [21][22]王榮生.閱讀教學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37-38、38、116、109、117、100、102.

[6][7]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10][11][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9]張秋玲.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16(1).

[13][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7.

[16]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234.

[19]黃厚江.學生主體在文本閱讀中的體現[J].語文建設,2015(5).

[23]葉聖陶.葉聖陶集(第11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223.

[24]顧之川.教材使用的藝術[J].中學語文教學,2015(8).

[25]課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

[26]課程教材研究所等.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5.

        (原載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17年第1-2期)

閱讀全文

與新課標語文教學內容如何取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