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學中哪些體現人文精神,哪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並強調了人文精神對各個學科的滲透,這是我們教育思想一次偉大的解放,它的現實意義遠遠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這里就以《落花生》一課教學為例,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是如何滲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選方式,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學生根據興趣需要學會選擇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形式,指導學生依照自身特點,或圈點,或查寫,或操練,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讓每個學生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已去搜集,篩選資料,尋求答案。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花生的和作者的資料,如「花生為什麼又叫落花生?」「除了書上介紹的你還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對作者許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這些問題中,學生興趣哪一項就查找哪一項,任務一明確,孩子們就行動開了,或上網查找,或到圖書館、圖書城查找,或請教有關專家等。課堂反饋時,我發現通過自已的方式,學生查找到的資料十分豐富,增長知識的同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調動起來。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在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我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
生甲:我喜歡讀「種花生」這個部分,因為只有辛勤耕耘,才會有收獲嘛。
生乙:我喜歡讀「議花生」這個部分,因為這一部分中,父親告訴了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受到教育。
生丙:我喜歡讀「吃花生」這個部分,因為「吃花生」這一內容,讓我感受到了勞動的滋味。
生丁:我也喜歡讀「議花生」這個部分,因為父親說的話雖然朴實無華,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做人道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
學生在無拘無束和非強制性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自主實踐,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程標准》語)。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自由、愉悅、和諧的實踐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多讀、多動、多思、多說、多聽,盡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中,從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父親說的話,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已讀,自已學,自己匯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父親說的兩段話這一環節時,父親的話雖然朴實無華,卻包蘊著一個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學時,我不過多地講解分析,而是先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步驟,然後以人四人為一小組,先自己讀,自己學,接著把自已讀懂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交流。實踐證明,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按學習要求找出花生與三種水果的不同特點,體會出花生默默無聞,默默奉獻,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學生體會出花生品格後,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那位父親,你覺得該怎樣讀這兩段話,才能表達出你當時的感情呢?大家來評評誰讀得最有感情,學得最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讀者聲情並茂,評者真誠中肯,在讀與評中學生與「父親」產生了情感共鳴,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與發展。
三、大膽質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境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人文氛圍,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程標准》語)。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在教學《落花生》課中,學生質疑:「老師,課文中桃子、石榴、蘋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呢?」我馬上肯定這位學生愛動腦筋,然後抓住疑點引導學生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閘門打開了:
生1:「我認為課文中不是在比較它們誰的用處大,而是重點在說花生的果實是埋在地里的,而不像桃子它們那樣掛在枝頭上,讓一看就喜歡」。
生2:「我覺得課文中還是含有對桃子、石榴它們的批評。因為作者自己的筆名叫『落花生』,他一定很喜歡花生,所以也喜歡花生,把果實埋在地里,默默無聞,不喜歡桃子、石榴把果子掛在枝頭炫耀自已。」
生3:「老師,我覺得桃子它們把果實高掛枝頭不是炫耀,而是向大家展示,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好。就像班上有特長的同學向大家展示自已的才華,你能說是炫耀嗎?」
生4:「我就比較喜歡蘋果、桃子,它們既好看又好吃,還富有營養。」
生5:「我出喜歡蘋果、桃子、石榴。大家平常買東西都喜歡看廣告,買牌子,它們外表美,掛在枝頭為自已作廣告,有什麼不好呢?」
生6:「老師,大人們常說現在社會需要自我表現的人才,花生默默奉獻的精神是可貴的,但蘋果它們自我推薦也值得贊賞。」
…………
學生各抒已見,雖然說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哪種見解都是發自內心的表白。這樣的課堂討論,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敢於探究,敢於直言,思維異常活躍,個性得以和諧發展。
四、體悟情感,給學生課外延伸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許地山之所以給自己取筆名為「落華生」,就是因為他喜歡『落花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品格,並以此筆名來告誡自己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於是在教學行將結束,在學生理解了作者筆名『落花生』的含義後,我讓學生也為自己起個筆名並說說含義。學生又一次熱情高漲,在為自己起筆名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他們的個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張揚。教學結束後,我布置學生課後讀幾篇許地山寫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結」,這樣就讓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他們的思維有了一個更廣闊空間。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於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Ⅱ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 語文課如何體現人文性
摘要:當前語文教育面臨著新的困境,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過分強調其工具性的弊端已是越來越突出。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人文性回歸,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工具性 ;人文性; 語文教學
語文的兩大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學會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則具體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教育應服務於人生全程。」具體表現為個人自身、個人和社會、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現狀下,語文教育過分地強調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其弊端已開始顯現。我們是培養了一批能熟練使用語言文字的人,但是看看當下我們語言文字的運用的現狀,已脫離了語言文字運用的本意:真誠地交流,如實地呈現。很大一部分人在運用語言的工具性去掩蓋事實、避重就輕、推卸責任、詛咒謾罵,他們將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卻最終偏離了方向,混淆了是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忘記了語文的另一個屬性:人文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像硬幣的兩個面一樣相輔相成,是無法將之截然分開的。工具性就像是一個人的外殼,人文性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工具本無所謂好與壞,人卻有好與壞。我們必須讓真正的人來掌握工具,這樣才能發揮工具的有利性。
讓人文性重新回到語文課堂,讓我們重新塑造一個真正的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人。人文主義主要關注的就是個人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個人自身就是要關注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關注個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長,關注個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個人,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個人與集體或者個人與整體的關系,或具體化為個人與階級、集團、國家的關系。他們互為前提,同時形成。在處理雙方之間的關系時必須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的思想,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也要重視個人的正當權益,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不斷完善。
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要將自然看成一個生命體,人不再凌駕於自然之上,去主宰自然,支配自然。應該將個人看成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兩者是辯證統一的。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人文主義思想教育。要避免說教,就要將人文性的教育化於無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消襪山化中理解人文主義的真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依託語文教育文本。入選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人文性。那裡是濃縮了的人的世界,那裡是對真善美的弘揚,是對假惡丑的鞭撻。教育家魏書生談到自己的教學體會時說:「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它們大多是作者蘸著心血淚水寫成的,許多記敘文、人物傳記也無不浸透著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這些文章,只是講詞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概念化的講解,那麼學生便會感到興味索然,越來越感到學不下去。」所以依據文本來研讀課文,結合自身實際感受來品味課文,帶著真心去朗讀課文,而不脫離文本區進行空洞的說教則是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2)把握單元課文設置特色。每一個單元講一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來呈現。教師應該對單元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從而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全方位的理解和體會主題的深刻內涵,引起感情共鳴。比拿中如在講授魯迅的文章的時候,我們是過多的講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的內涵還是關注魯迅所批判的人和社會,關注魯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獨立人格,不畏強權的精神呢?如果選擇前者則會產生魯迅的文章深奧難懂的印象而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選擇後者,選擇魯迅的精神也許是一個絕佳的學習魯迅文章的角度,從而有利於關注個體的成長。在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單元,我們除了讓學生了解不尊重自然過分向自然索取所造成的巨大後果外,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明確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自身做起去關注自然、保護自然。
(3)情境設置。學生只有走進文本,才能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才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受到感染和提升。因此教師在講授文本時,設置一個合理的情境則至關重要。情境設置時採用我們能切身感受的事實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迅速的將學生帶到文本所渲染的人文精神中去。綜上所述,無論從語文教育的觀念,還是從語文教育的文本及好租實踐來看,語文教育都必須高舉人文的旗幟,這是真正能使語文發揮宣傳教化及人際交流、文化傳承等功能的關鍵。
(如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
Ⅲ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主要有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
1.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
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並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應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路、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
2.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
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准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 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
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麼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准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裡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裡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
3.在學習方式方面
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傑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於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後,應在學習程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
4.在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於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糾正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偏差,加強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三是評價內容全人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即應給以進步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Ⅳ 語文課程如何實現人文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始終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頗難解決的問題之一,但是交往教學理論,特別是有效課堂交往的實現卻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有效課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在交往中互為主體的關系使教師特別是學生始終處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
其次,交往內容的豐富會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切實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最後,有效課堂交往及時、有效的反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得師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情感體驗中,這有利於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情感、態度和生活的體驗。
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葉聖陶先生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教學的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語文課程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總之在有效課堂交往過程中,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會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從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Ⅳ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由此,我們可看到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了。結合本人十年來的教學實際,談談本人的看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鞏固,而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塞滿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既不利於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現代教育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是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樹立人本觀念,注重個性發展,強調尊重、關心、理解。可見這需要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的。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是極為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闢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情感……無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聰明才乾和人文精髓。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教學中去」。所以教材在編寫上也相應的作了很大的改革,人教實驗版小學四年級的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讀中明確指出每個單元的人文內涵,作為教者我們要充分研讀課文,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更好地詮釋編者的意圖。同時,結合國內外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教育必須關注人」這一語文教學基本原則的指引下,我們迫切需要著眼於人的精神和人的價值,幫助每個學生發展個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從人文的高度對學生的生命發展給予關照。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張揚與完善。小學生生由於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天性好奇貪玩,不受約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這個世界,因此都有獨特鮮明的個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使語文教學走出「以文為本」的誤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課文所蘊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盡致的體現,讓語文教學沐浴著人文的燦爛的陽光健康前行。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程實驗中,最令我困擾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將採取以下措施: 文言文教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於學生今後從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的問題。 一、教師要有扎實的古漢語功底 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諸方面,古今都有明顯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內容。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聊齋志異》、《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文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水滸傳》開始逐步深入,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慾望行動。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文言文預習 利用好課本注釋、工具書、通讀課文。課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釋,它好比拐杖,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門徑。閱讀文言文時要藉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識記注釋中的字詞的音、形、義。有時不僅識記,還要求抄寫在筆記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對於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特殊重要性。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學生會以為是現代漢語中的「見」,而不會讀成「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書,學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為「時」。還可以適當讓學生參看一些文言翻譯書,作為復習鞏固所學內容的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一些古文翻譯書,特別是不能預先看譯文,而應該反復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然後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將不理解的字句標示出來,上課時間再認真聽。 2、文言文的講解 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要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先翻譯,教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第一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後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言文的鞏固 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課本上所選文言課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只有多朗讀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說,對文言文的復習鞏固,再形象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的拓展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給學生布置《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及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去讀,如《論語》、《孟子》、《聊齋志異》、《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等等,並適當作一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