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知識教學

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知識教學

發布時間:2023-06-19 12:46:55

A. 如何進行語文學科的深度教學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B.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該如何更好的進行教學

一名語文教師,進行教學的建議:語文課堂教學相比其它學科教學,顯得容量更大、訓練點更多。一般情況下,一節完整的語文課可以分「激情導入」「初讀感知」「研讀探究」「總結所學」「布置作業」五個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初讀感知」和第三部分「研讀探究」是這節課指導和訓練的重難點。
步驟
一、激情導入
導入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復習舊知,也可以是一段充滿激情的演說,或者是一曲美妙的音樂,或者是一首詩歌的朗誦等。導入的目的是喚起學生思維的警覺,激發他們上課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這個階段主要是讓學生靜下心來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通過查閱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生詞意思,掃除閱讀路上的「攔路虎」。老師設計的問題應該不多,大概兩到三個問題。例如,這篇課文主要人物有哪些?寫了關於他們的什麼事情?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可以把文章分成幾段等。
三、研讀探究
這是語文課的重點部分,是師生活動的關鍵時候。一般情況下,老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四人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就文章重點部分的內容進行閱讀和探究,如分析人物的個性特點、道德品質,探究文章的寫法,進行課堂仿寫等。老師應指導學生抓住文章關鍵詞句細細品味,體會其中的蘊含,領會寫作的要領。
四、總結所學
在課的最後留兩到三分鍾的時間,教師可以指著板書進行總結。既要說出學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比較好,也要說出存在的一些問題。還可以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
作業要根據所學內容來設計,可以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必做題」,第二部分為「選做題」。這樣分層作業,其實是為了減輕一些後進生的作業負擔。達到讓優生吃好、後進生吃飽的目的。

C. 淺談如何有效實施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充分形成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於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准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於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後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學生的建議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牆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並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於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採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准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的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後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並加以解決。這個被認准了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准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於組織的就去組織,善於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於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於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於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處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於最佳狀態,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語文閱讀能力的具體培養措施

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必須遵循其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而進行,同時又必須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和想像力為中心,中學語文閱讀能力在各階段培養目標是不同的,一般可分為下面幾個發展階段:

1.積累階段

這是一個動態而連續的過程,更是後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准確地判斷單復句並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徵、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範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後要求學生積累。

2.理解階段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想、想像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是判斷力的培養。判斷力是指讀者理解事物的本質,明確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斷旬或「限制和修飾成分、來訓練,如「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這句話,如果把「常常」一詞去掉,這個判斷就絕對化了。因為生活中錯誤之後並不一

D. 如何進行語文教學

一、堅持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地
1、 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文本是話本,是對話之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體驗的一種對話.說到底,閱讀文本是一種心靈對話,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交流、碰撞、共鳴的過程.由於中學生年紀尚小,受生活閱歷、閱讀能力、審美意識、鑒賞水平的影響,對文本的解讀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教師想要讓學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筆者曾見過不少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學生從快速瀏覽課文到在教師循循善誘下發表見解,往往不過是十幾分鍾乃至幾分鍾的事.認真調查,細細研究,才知在這種學生閱讀大躍進繁榮現象背後,文本應有的障礙被消除了,應有的深度被擱淺了,應有的感悟時間被縮短了,應有的鮮活真切被風幹了,應有的審美愉悅被稀釋得索然寡味,最終,營養豐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時的快餐.可想而知,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如何能培養起來呢?
2、組織生生之間的對話,力求提高對話效率.
學生與學生對話是生生之間思維的相撞和激活,知識的相融與吸收,能力的相提與共升,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形式.因對話的環境、條件及地位的原因,這種對話被稱為水平性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用夥伴語言對答,容易溝通,也易激起思辯的浪花,因而常常激發起自由而熱烈的討論
二、發揮教師在對話中的引導作用
對話教學使得學生從傳統的聽眾狀態進入對話交流狀態,這無疑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恢復和尊重.同時,教師從言說角色逐漸轉為傾聽角色.可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在課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傾聽,一味贊許,放任自流,模稜兩可.教師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力求做到:
1、 善於組織好對話教學.
2. 適時做出恰當的對話評價.
3、巧妙抓准對話契機.教師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要善於傾四、課外不斷豐富學生的前理解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使課堂中能高效地實現對話,這與學生的前理解有極大關系.前理解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都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前提去解讀文本的.學生的前理解越豐富,對於文本理解的視野越寬,深度越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話,更應引導學生參與課外的對話閱讀,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拓寬視野,積淀情感.這樣,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的前理解必然變得豐富起來,在課堂中對文本的解讀也更深刻、全面.農村學生也許缺乏現代信息資源,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湖海、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風俗人情、社會熱點,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奧妙無窮的自然,認識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廣闊復雜的社會,體味豐富多彩的生活.

E. 怎樣更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

一、功夫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抓住教學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進行突破和講解。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曾寫過: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老師說:「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 如果每個人都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備一節課,那麼又怎麼能有不成功的課呢?語文課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要想上好語文課,教師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在盡可能的條件下,針對教材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對教材及其相關知識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所以說課前精心的准備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盈生命的活力。
教拿目標制定來說:
有效地學習始於准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布盧姆
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基礎制定,既體現文本特點,又符合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力求恰當、全面、明確、適度,適合本班學生的水平,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成。寧少務多,寧低務高,「每天進步一點點」。
例如:《掌聲》教學目標之一的比較: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太大,不具體)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兩次掌聲的句子;在老師的幫助下,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降低,細化,適當)
具體。用清晰明白的語言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可操作,可檢測。
例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標的比較:
(教參)增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全面、大)
(教師)為有灕江這樣美麗的山水而自豪,產生去桂林山水游覽的願望。(可檢測)
全面。目標包含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避免顧此失彼。
二、學生做好預習是基礎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前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搜集到整理,閱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為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真是事半功倍。所以我給學生制定了預習要求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
一般說來,每堂語文課時,我都留出一定時間,檢測預習效果。通過聽寫,檢測學生字詞句段知識、閱讀理解能力和背誦能力。通過小組匯報,預習會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集中難點、亮點(課文精彩之處),鍛煉學生說的能力,語言概括能力、發散思維能力。教師一個人的智慧、時間都是有限的,把學生的智慧匯集起來,再難的課文也不難了。書後作業學生會當堂理解,課文重點、難點能自主掌握,大大減輕了課後的作業量。預習使語文學習成為一件真正開心、快樂的事。
預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對自我價值的認定,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增強、情感的加深,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個性化學習,因人施教,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對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趣」字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導入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節課的開端若以趣引入,就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如在教學《鮮花和星星》時,我在課前收集了許多有關資料。課堂上,我說:「大自然多美呀,你們知道夏天有哪些鮮花嗎?」學生們對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來香……」我接著說:「小朋友們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花兒,並且用最美的顏色畫出來了。你們願意讓這些鮮花開滿草地嗎?」同學們爭先恐後的把事先畫好的花貼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說:「小朋友們畫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語形容一下嗎?」「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爭奇斗艷」……學生們興趣盎然。老師順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贊美聲中,花兒們開得更艷了。」……在教者的精心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開發,快樂學習、精心創意的興趣空前高漲。
(2)形式有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於開拓的優秀品格。比如,認讀生字時,可以組織開火車讀、搶答等形式;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等形式。如在學生充分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神奇、美麗之後,我就進行了廣告詞設計大賽,學生們踴躍參與,於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去廬山真遺憾」等經典廣告語就誕生了。
四、善於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1)教師的提問要有梯度
這里的梯度不僅指教師所提的問題的難易的合理把握,還指學生接受知識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學完4、5小節總結過渡時說:「樟樹蓬蓬勃勃,充滿生命力、香氣能驅蟲,到處可見,為何人們單單記住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然後,教者先出示了宋慶齡的簡介,接著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慶齡一身正氣與滿腔愛國熱情的視頻。這三段視頻激起了學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學生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隨即,我先後引導學生思考了三個問題:「結合剛才的介紹,你覺得宋慶齡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樟樹的香氣讓蟲子害怕,那麼宋慶齡的一身正氣讓誰害怕?」「這篇課文僅僅是在贊美樟樹嗎?」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慶齡,並形象的感受宋慶齡和樟樹之間的共同特點,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師要抓住時機,將問題推向深入。
抓住時機是指把握「期待時間」。 「期待時間」指提出問題到回答這個問題之間的時間,或回答完畢與下一次講話之間度過的時間,是一個無言的時間段。實踐表明,若「期待時間」過短,教師就提問別的同學或別的問題,學生作答後教師立即肯定或糾正學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機會。我將「期待時間」增長到4——6秒,使更多的學生回答問題並主動發問。
五、加強朗讀指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朗讀訓練不僅是課堂教學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這一工具性、基礎性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葉老先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因此,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還語文課堂琅琅書聲。
如《鳥島》這一課,在指導朗讀「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我出示了鳥島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鳥窩圖,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的情景,一下子那麼近地呈現在他們眼前,多麼新奇,多麼美。通過看圖,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等詞語,感受到了鳥蛋之多。再來指導朗讀,讀出鳥蛋的多,就能事半功倍地達到了應有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感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激活他們的想像和情感。
六、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後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七、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制訂好讀書計劃,並按照讀書計劃,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2)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指導他們會「讀」。具體方法:a.瀏覽讀,b.品嘗讀,c.篩選讀
八、注重指導和評價
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主動,有的學生發言聲音太小,有的學生表達不清,有的學生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等問題,這時我就給予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 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教給學生展示的規范語言。如:「我們組來展示這個問題」、「我們組展示完畢,請其他組補充和訂正」、「我代表我們組來補充」、「我代表我們組來點評」等等,使每一組、每一位學生的展示都能引起傾聽者的注意,同時也提醒傾聽者認真傾聽。
每次小組展示之後教師都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展示成果,自覺彌補缺陷與不足。一方面是對小組展示的情況進行總結,既讓學生體驗合作展示成功的喜悅又讓學生明確展示的不足,使學生在不斷展示中成長和進步。另一方面,對小組的展示情況進行評價,分階段在小組內對每個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展示是否主動和大方,發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等方面進行評價,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展示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得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尤其要特別關注那些在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他們是否積極參與。想盡一切辦法鼓勵他們大膽展示、增強自信。
九、課後反思至關重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課後小結是回顧、總結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的手段。通過反思能及時地對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認真而全面地分析、總結、判別優劣,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F. 如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先說一個例子:高二語文組王海娟一節語文課結束,我經常這樣捫心自問:在這節語文課中,我的學生們學得幸福、快樂嗎?他們能正確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嗎?能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嗎?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說: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有效嗎?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麼,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 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課堂教學有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理念之一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講,它的意義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嘗試著在課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但此時,教師的引導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標明確性較弱,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的引導應著眼於引,不可操之過急。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小組之間的關系.
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僅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現學習方式的價值,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入手,最終達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職的目的。在個體學習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實掌握字詞,解決基本問題,記錄疑難問題和學習感受,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基本知識的檢查,經驗心得的交流和對個體學習存在問題的解決,並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共同解決,使個體、小組、教師的經驗認識、智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2、處理好文本與生活的關系.
生活即語文,語文教學應樹立大語文觀,這里有兩層含義:從課文角度看,缺乏生活體驗的學習只是獨立於「人」之外的簡單認識;從語文綜合性的設計看,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學習語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將心比心》、《以誠待人》等。只有把語文同生活聯系起來,語文才更能體現出人文價值和生命價值的意義,語文課堂方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但這一切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培養,所以,在課堂上要加強生活意識的培養。 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教師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強調「齊步走」、「滿堂灌」。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很明確,只需要「傳授」,教師的基本職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實上,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實施,不利於因材施教。教師如果不能實行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的角色轉變,那麼他就無法承擔新課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無從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教學方式:由「傳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我講你聽,耳口相傳,是我國語文教育沿襲已久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無視學習是主體的活動過程,它也與當代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實相去甚遠。今後的語文教學方式必然需要發生相應的變革,即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的趨勢。 所以,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起到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習參與的作用,教師必須自然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小組和班級中去,在教學環節和細節中找到適合新課程學習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文本是我們主要的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覺得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用智慧的語言將學生、文本及教者融合為一體的。所以我相信有效與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有效。語文教師也許都懷有著夢一般的希望,都懷有著海一樣的廣闊,我們要做一名充滿智慧的引領者,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有效性,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快樂和美麗吧!

G. 如何實施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淺析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執教了多年的語文教學,但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像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像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H. 如何做好語文教育

教育(E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拉丁語e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下面跟著我來看看如何做好語文教育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語文教育實際上是語文的素質教育,它要把師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脫出來,升華為語文能力、思維發展、創造力的培養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語文教育自身的多特性(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社會性、知識性),語文教學任務的多職能(知識教育、思想教育、審美教育、能力訓練)和語文能力訓練的多項目(聽、說、讀、寫、看、想等),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確立大語文教育觀,要依靠立體的綜合性教育。

除了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外,尤其要引導學生能在課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時時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養、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一個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會、服務於社會。

一、涉獵教材以外的廣闊領域課本上的範文皆為名家名作,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囿於篇幅教時,並不是瞬息萬變的世界的全貌,生活,社會中有無涯的知識等待我們去學習與開拓。要在學好教材的基礎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土地上,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不時地向學生注入新的內容:課余閱讀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就報刊上的熱點問題和好時文各抒己見、互相交流,甚至是同齡人的習作,只要是有一定價值的,在可能的情況下,就將它們作為我們學習的內容。筆者每年都要求學生訂閱面向中學生的語文報刊,不定期選讀中外古典名著,刻發報刊的雜文、格言警句、文辭優美的片斷。總之,讓學生多讀多思勤記,開闊了視野,激發了興趣,豐富了知識,既充實了課本之不足,又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其受到思想教育,終身受益。

除了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古人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聯系起來,就在於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了解風土人情等,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入的體驗與感悟,從而獲得書本里所沒有的東西,印證、加深對書本中已有東西的認識,建構起良好的語文背景。鑒於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重視語文背景,教學語言盡可能與生活實用語言更貼近,教學內容也要更富有時代特徵,在教學中知識的跳躍性也縱橫聯系更充分地顯示出來,既注意與古代文化的淵源關系,又都與地球村文明有機結合。將書中的間接生活與現實的直接生活溝通起來,書就讀活了,把語言與背景經驗接通了,書就讀出韻味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置身於世界,審視社會人生,去讀世間這本無字的活書。

要注意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學的配合。使學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更好地藉助於語文這個工具,同時使其他學科教學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各種實踐的機會,在教學中做到相互滲透。另外,生活中任何一種工作都可擴展為現代語文的外延。書法、戲劇、建築、園林、演講,甚至棋類都可以是現代語文的一族。因為人們對每一技藝、能力的學習、實踐,都必須投入相當程度的心智、時間、勞動,觀察、想像、聯想會融入他的生命,既可以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又可為語文學習注入生機、活力,從中得到啟迪,萌發靈感,提高語文素質。

二、突破課堂四十五分鍾的局限古人雲知書達理,把書讀好,知識豐富了,就能明事理,同樣語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僅靠幾冊課本,關在學校里每天上一、二節語文課,是不可能學好語文的。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展、延伸,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課外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課外的生活活動絕不能僅看成課內教學的簡單延伸和補充,而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無法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跡名勝、工廠新貌、鄉村變遷、文化動態乃至時事要聞,無不是語文學習的豐富寶藏,埋首書桌不問世事,以至視野狹窄、思想阻滯,正是語文學習之大忌。語文教學有社會大課堂的廣闊背景的有力依託之下,才能有活力。課外活動不能僅僅看成是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還應包括學習個體的種種學習、娛樂活動。筆者讓教學對准生活,讓學生自覺投入生活,他們到過火熱的軍營,采訪過大京九的鐵路工人,和井岡山邊遠山區的孩子們同吃同祝參加過暑假社會調查,游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通過看電影、電視陶冶情操,了解國內外風雲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貼近了生活,感受到自然美和社會美。可以這么說,學生在課外進行語文學習的總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過課內活動,如果我們能把這類活動有意識地納入語文教學的軌道,進行正確、有序的引導,那麼語文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

語文課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時空也要向課外延伸或滲透。街頭巷尾、茶餘飯後、鄉音俚語、影視報刊、天地山川聽之,明始末增信息;說之,表情意通思想;讀之,廣見識曉事理。我們教師要更多地強調學生與社會、生活、自然的感應,與自然歡娛,體察社會氣息,並於學習中培養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視野擁抱整個世界。筆者在教學中設法開辟出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例如,辦小報、辦廣播、舉行講座、成立文學社團,進行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書法比賽、寫作比賽、向報刊投稿、走向街頭搞咨詢、做廣告等,既為學生提供了一展其能的舞台,又讓學生養成自覺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超越時空,多層面,立體地感受生活,領略生活之真諦,並且反過來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思考。經過各種環境、形式的感染和熏陶,學生大多都有一筆像樣的字,一手得體的文章,一口流暢的普通話,一看就能抓住要領的.閱讀能力。

三、著力教學方法形式的創新呂叔湘先生說得好:語文課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那種一味據本講讀,不越雷池半步的教學方法既使學生興趣寡淡,活潑不得,營養不良,諸種能力難以發揮,也妨礙了語文教學育人怡情特徵的實現,於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無益。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內容到教學形式都要顯示出創新的精神,為大語文教育作出正確導向。把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教學提升為全方位立體化的大語文教育體系,注意教學模式的變通。

語文知識不僅可以從語文教師身上學到,還可以從生活中學到。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應該讓學生到生活中汲取營養,興開放式學習之風。校外遠足,可以飽覽祖國大好風光;社會調查,可以把握四化脈搏跳動;公益活動,可以激發人的愛心;民間采風,可以了解風物人情。這樣,納課內課外為一體,熔學校、社會為一爐的語文訓練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學生沐浴在濃厚的知識氛圍中,聽、說、讀、寫水平在潛滋暗長。

語文學習還可以工具書、新聞媒體等為師。我們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一方面有賴於圖書館、閱報欄、廣播、櫥窗、板報、校刊等各種文藝活動給語文教學活動帶來生機,讓健康有益的書籍佔領學生的閱讀陣地,方便教師教學。另一方面採用電化教學和通過健康規范的傳媒,以實現大語文教育的效益。

語文知識還可以從其他學科老師身上學到,甚至還可以從同學、家長以及我們有可能接觸到的其他事物中學到。語文學習可以和科技、藝術聯姻,讓學生走大語文學習之路,吸收其他學科的內容,豐富語文學科教學,注意各學科的兼容性和交叉性,將其他學科內容滲透進來,把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與文化單位、軍事院校掛勾聯系,充分挖掘社會語文環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如進行軍訓、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請校外輔導員、開展熱點辯論、公關模擬。引導學生捕捉融洽的鄰里關系,親密的家庭關系、,友愛的同學關系的美,在學習做人中學習語文,並把學到的語文知識、技能為生活服務,使語文學習之流回歸社會生活的大海洋。只要對我們的語文學習有益的,無論什麼方法形式都是可行的,不必拘泥於一師傳眾生受的教學形式。

總之,語文教學既依綱據本,立足課堂,又擴展時空,延伸觸角,向學生的各個領域拓展,創造出一個大語文環境,做到語文教學是網路式的、整體化的、全方位的大語文教育大有可為。

I. 如何做好語文教育教學工作

一、教學要有正確的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潛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有益於小學生的身心全面地發展。只有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得當,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才能有效開展。在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特殊性的基礎上,有以下六個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即「解析辨義—在運用中掌握字詞基本知識」、「倡導人文—在交融中引發文本情感共鳴」、「循序漸進—在發散中指導看圖說話技巧」、「合作探究—在交流中訓練口語交際能力」、「回歸生活—在體驗中抒發習作真情實感」、「開放課堂—在實踐中領悟中華文化精髓」,圍繞上述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展開教學,力爭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學獲得新的感悟和發展。
首先,利用漢字的結構特點進行識字教學,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通過換偏旁或者加減偏旁的形式,分析每個構件的意義來幫助學生識記。除此之外,可以通過猜謎語、編故事、巧聯想、做動作、變魔術等方式,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其次,為了更好地突顯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論文主張通過先入為主、情境感染、環環相扣、突出重點、逐步推進,以尋找情感共鳴,展現語文課堂魅力。再次,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看圖說話能力,應當注重引導小學生養成有序觀察、分清主次、善於遷移的習慣,以提升其內在的人文素養。第四,小學生作為未來公民,應當具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應當注重引導其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溝通,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交往。第五,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回歸生活,應當成為小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基於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引領其感受生活的意義,體驗生活的艱辛,感受自然的絢麗,進而豐富小學生的文學素養。建構開放的小學語文課堂,賦予小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鼓勵其自由地想像,尊重其獨立的看法,進而充分體現小學語文教學的主旨,促進小學生文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對不同的語文部分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語文分為作文、閱讀、古詩等多個部分,不能使用同樣的方法去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東西。而應該根據不同部分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第一,閱讀部分。課堂的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小學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擔負著提升語文應用能力、增強綜合素質、開拓眼界的重要任務。那麼怎麼提高閱讀部分的教學水平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該依據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包括學段要求、閱讀量要求、具體的課時要求等方面逐一確定,使教學目標更具體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師對文本閱讀教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從文本解讀的步驟和重點入手,從學生的實際入手,進而選擇閱讀策略;再次,根據語文學科的具體特點,學生的審美發展方向和教學環境的多樣化,靈活地來選擇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對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確定有效、可行的閱讀策略,在閱讀策略的指導下進一步規范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要求;還有,通過設置教學環境,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碰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教學環境干預,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最後,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尊重學生的發展個性,使用多種評價方法,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作文部分。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作文能夠集中的反映出他們的語文能力,作文水平往往被看作衡量其語文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都一直在為如何有效提高學生作文能力而努力地進行探索。從老師方面講,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實際教學中,對各種教學方法應當予以整合。另外,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實際教學中,要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寫作技巧的訓練,寫作興趣、寫作習慣的培養,觀察、構思、修改等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共同平衡發展;從學生方面來講,要拓寬教學途徑,充實學生經驗;加強聯想與想像,提煉學生經驗;創設教學情境,轉換學生經驗;提高表達能力,外化學生經驗。只有從學生和老師兩個角度出發,才能真正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水平。
第三,詩詞部分。中國古典詩詞是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如何提高詩詞部分的教學質量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改進低年級古典詩詞教學策略,提出「詩-樂-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多視角對古典詩詞進行藝術上的解讀,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自身文化品位。2、選擇有助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古代文化遺產在小學生中的傳播。3、教師結合小學生自身特點,因材施教,推進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語文當然還有其它很多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都要運用自己的教學經驗,理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的探索出好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閱讀全文

與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知識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