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教學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一、 立足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也應與時俱進, 改變簡單「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l.科學把握教材, 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學科知識,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 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 、 「異想天開」 ,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 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 潔白的牆、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嚴肅的老師、 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 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 舒適、 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無拘無束、 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 表達感情。 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 找准小學生生活的熱點、 焦點,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設計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1)把課堂融入社會。 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 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 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 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是想像式。 想像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 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 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 、 「自由與紀律」 等展開辯論, 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 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動。 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課堂語文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欣賞一個電視片段, 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學習語文的慾望,創造新的作品。3.創設多彩的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 生活的主要場所, 合理地利用校園、 教室等場地,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 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 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 以熏陶學生的情感, 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獨立, 缺乏合作, 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 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處處留心皆語文,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 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 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
⑵ 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並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教師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對此,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教材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有序開展和成功實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其中,教科書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立足學生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從四年級開始設置了「詞語盤點」,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復習本組課文學過的新詞,積累詞語,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關於「豐富語言積累」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多讀、多抄、聽寫,如此機械的操作枯燥乏味,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詞語盤點」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我認為,可以採用編故事、小組賽等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樂於記詞、善於記詞,以此有效地利用「詞語盤點」這一教材資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多媒體資源的引入與利用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優化教學資源,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合理開發與利用多媒體資源。
如在教學《女媧補天》災難降臨這一片段時,出於對學生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什麼災難,與文本的對話存在障礙這一方面考慮,我改變以往口頭表述的方法,藉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天塌地裂、水深火熱的災難視頻,通過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災難的可怕,懷著震驚、恐懼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讀課文。學生藉此真正地走入文本,朗讀得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
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自然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們的周圍有花草、樹木、江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有效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益處。
如在教學完《爬山虎的腳》一文後,我馬上布置學生回家後用一周左右的時間留心觀察一種植物,並適當提醒觀察時的要點,囑咐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然後,在全班交流,並展示一些寫植物的文章,供學生學習借鑒;最後布置學生選取印象最深的內容寫下來。結果,多數學生寫出的觀察作文都真實生動。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總之,只要我們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懷著滿腔的熱情,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永葆生機與活力!
⑶ 語文教學如何聯系生活實際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學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上的束縛,讓學生容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結合生活實際、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在習作教學的實踐中,我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初步形成自己的習作教學模式,也取得一些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注重培養寫作興趣,增強寫作意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
1、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題應開放,習作要求要活,要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事、景、物作為習作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慾望,有一種沖動想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命題為《××,我想對你說》。又如根據小學生最喜歡做游戲的特點。我們可以精心設計游戲內容,游戲前,告訴學生要留意游戲的過程,注意同學的動作、語言和表情。游戲後組織學生說過程,討論從游戲中懂得的道理。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會說得興致勃勃,寫起來就不難了。
2、以成功的喜悅,激發寫作慾望。
要使學生堅持不懈地自覺寫作,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並逐步養成習慣,滿懷樂趣地去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具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的語言給學生自信心。學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範文宣讀,宣讀誰的習作時誰的眼睛就會一亮,樂此不彼。哪怕學生寫得很不成功,我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課堂上講讀,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作文興趣。然後在作文評語中給予鼓勵,為習作中的優點「喝彩」,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生動、一個句子寫得形象或一個地方有新意,我也會為其叫好。時刻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從「怕寫」向「要寫」、「樂寫」邁步,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共同的目標。其次是辦好班級的習作園地,把優秀的篇、段、優美的詞張貼在上面,供全班學生學習、品賞。
3、開展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如開展課前美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到講台宣讀自己的優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或其他報刊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斷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為了表現自己,在課外時間他們就會趣味盎然地尋找或寫出自己滿意的習作。又如開展作文競賽活動,競賽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於競賽中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寫作一般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好得多。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好勝心強,開展競賽活動,給他們更多的參與和表現機會。這樣不但可以調節以往習作所形成的氛圍,激發學生「我要寫」的興趣,進而大面積地提高習作的質量。
4、以導語、創設情境為突破口,激發寫作興趣。
我用導語激趣,創設情境激趣,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游戲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設情境等等,不管採用哪種方法,我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注重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除了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外,其實在課文課中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我非常重視並挖掘這一不可忽視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寫出不同於課文的文章來。結合課文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其寫作訓練形式有:
1、情節擴展式。例如在學習《泊船瓜洲》後,我指導學生結合插圖與有關背景資料,以及作者當時的心境,進行對該詩的擴寫。這不僅訓練了學生創新寫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2、情節收縮式。對篇幅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縮寫。如縮寫《小英雄雨來》、《草船借箭》等文,從而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3、文尾續寫式。如根據《窮人》一課的結尾,我讓學生續寫《二十年後的桑娜一家》;根據《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結局,我又讓學生續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根據《凡卡》一文的結尾,我繼續讓學生續寫《凡卡寫完信後》。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4、多向改寫式。根據課文內容,有的可以改變人稱;有的可以改變敘述的順序;還有的可以改
⑷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既然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那麼,將語文教學作生活化處理應該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將課文學習、語文訓練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教會做人、教會生存有機統一起來。那麼,如何將生活與語文教學聯系得更和諧呢?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嚴肅而沉悶,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松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輕松、愉悅的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首先,教室環境的布置要充滿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閱覽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好夥伴;讓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孩子們關注的對象;讓各式的航模、車模、電子作品成為他們的實驗標本……此外,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環境,模擬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關的課文,就讓學生把教室打扮成綠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時「春色滿園」,有時「碩果累累」,有時「雪花飛舞」……教跟社會實踐相關的課文時,則將教室設計成「一家商場」、「一輛火車」、「一條公路」等,讓學生完全置身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孩子們學習的夥伴,生活的導師。置身於這種生活的樂園中,孩子們怎能不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其次,要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多媒體教學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而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由於學生的生活大都單調,兩點一線,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多媒體教學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這一缺陷。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段用四個「有的」描寫了四種不同種類魚的特徵。學生單憑想像,很難理解這段內容。我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了這四種魚,教學時讓這些魚先後在屏幕中「游」來,讓學生觀察對照課文,由於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並馬上指出:「這是『飛答魚』。」「這是『氣鼓魚』。」教師再也無須多費口舌了。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1、訪一訪,認知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對於學生而言可謂並不罕見,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樣利用它的腳一步步往上爬的,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有的課文內容跟歷史、傳說、名勝古跡等密切相關,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鄧小平爺爺植樹》等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去采訪一些了解歷史的老同志,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旅遊,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歷史背景,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稱贊》等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有個性的對話。課上讓學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組合了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但使學生獲得生理感官上的快樂和滿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若藉助於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如教學《嫦娥奔月》,讓學生想像嫦娥飛上月宮後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3、學一學,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 有些教師不放心讓學生自己去學、去說,學生自己也習慣於被動地聽、被動地學,部分學生甚至養成懶於思考、不願實踐的惰性。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更談不上具有創造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學習實踐中,對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探索實踐的每一點成功和進步,都應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幫助和肯定,使他們在體驗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例如《回聲》這一課,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們可能還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學完這么有趣的物理現象之後,讓孩子們在空曠的房子了,車庫里去喊一喊,體驗體驗,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感悟定會回味無窮。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報刊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首先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台,這座舞台上發生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學校里開展的各項活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學校建築、環境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者可結合語文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校園、舉行游戲、比賽、主題教育活動等,讓學生進行演講、講故事、課本劇表演以及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施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校」。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進文本,走進生活,融入社會,並在真實的實踐中去感悟,去發現,去操作,去創造,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⑸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一、充分開發與利用好教師資源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典範,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教師的情感資源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如教《盧溝橋烽火》、《我的戰友邱少雲》、《豐碑》等愛國篇目時,彷彿親眼目睹英雄們或昂首闊步走向敵人的屠刀,或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撲向正在噴射著子彈的槍口,或在敵人嚴刑拷打之下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胸中湧出對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動,才能以這一感動走向學生,激起學生學好課文的情感。
二、充分開發與利用好校園環境資源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合理的校園布局、優美的校園環境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身心的愉悅、美感的熏陶,而且為學生學習語文描繪一幅多彩的畫卷。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也為學生語文學習創設了良好的空間與載體。關注校園文化,品味校園文化,帶給學生的將是無盡的語文養料。一塊標語牌本身就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引導學生感悟,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精練和表現力;一處處名人名言催人奮進,發人深省;一條條文化長廊是語文知識的海洋,引領學生在語文世界裡遨遊。如《九寨溝》、《三亞落日》等一些優美景物描寫的課文或相似的景物寫作訓練,可以以校園為直觀對象,掌握寫作方法,體會優美景物。
三、充分開發與利用好社會資源
要開發與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語文,生活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最好的教科書。組織學生春遊,參觀紀念館等各種校外活動,體會家鄉的優美景色,了解家鄉的自然風貌,懂得家鄉的革命歷史等,從中學到許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家鄉的感情。例如:在教《小鎮的早晨》一課前先布置學生進行目的性觀察:觀察早晨的鎮上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象?發生了哪些事?要求各選擇一個側重點進行觀察。上語文課時,由於學生有了素材積累,便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交流,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景象,交流自己對此的感想……真所謂暢所欲言,掌聲不絕,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為社區服務,如當讀報員,為身邊的小朋友、老人讀書報;當宣傳員,為社會出好宣傳板報。在宣傳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能力。
四、充分開發與利用好學科資源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點,這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時,必須打破僵化的學科框架,完善學科體系,讓學生從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中,利用好學科資源。例如,在教學描寫「春天」的課文時,可以溝通語文學科與美術、音樂學科的橫向聯系,圍繞「感受春天」這個主題,讓學生吟誦描寫春天的詩文,描繪春天的畫卷,歌唱春天的歌曲,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