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高三語文的一輪復習
猿輔導高三語文秋季系統班代薇
鏈接: https://pan..com/s/16_2HgQtGSLu6ziQs6Ap7Xw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2. 如何使高三語文復習課堂活起來
如何使高三語文復習課堂活起來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大都採用教師灌輸式的傳授模式,沒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中,教師唱主角,學生當配角,有時甚至只能當聽眾,這種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加上語文的考試內容與文本的內容關系不大,學生的功利心讓他們越來越不重視語文課堂。語文教師在夾縫里生存,上有領導的指責,下有學生的漠視,個中滋味只有同行們能理解。面對困境,我們也摸索了很久。在接受了新課改的培訓之後,新課改的一些理念如春風般吹進了我們乾涸的心田,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新圖景。新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這說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不存在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民主的、充滿理解的、建設性的雙向交流關系。評價一堂閱讀課的效果,並非只看教師講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師生的雙邊交流,看學生是否參與進來以及學習的主動性怎麼樣。閱讀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學生的主動參與。那麼,有了學生的參與,語文課堂要想活躍起來,就不是夢想了,本人就是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慢慢實踐著,有了一點經驗,不很成熟,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著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鍾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
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初三的中考使許多初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復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新編的高中語文教材,就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養學生寫作實用文及口語交際能力。這就明確地指明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系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為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為,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讓教師的教育觀念活起來,語文課堂就能活躍起來。
二、轉變角色,輕松駕馭課堂。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的角色不是單一的,也不是課堂中最重要的,教師可充當多種角色,把課堂這個舞台讓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教師要轉變角色,輕松駕馭課堂,讓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為,老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傳統的語文課堂我們以解讀文本為主,就是把別人的文本當作別人的東西來分析,發掘其中蘊含的意義,學習文本的形式。欣賞是把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東西來感受,感受別人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體會別人這樣寫的情趣意味。對照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注重的往往是解讀,而不是欣賞。很多的教學環節,如劃分段落、歸納段意、概括主題、中心思想,學習作者表現手法等,這些教學內容和活動使得學生在與文本接觸時,始終需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場),用的方式是手術刀式的剖析解讀。而且,這些所謂的「解讀」,又有多少是學生的真正思想呢?只不過是老師和參考書的觀點大雜燴罷了。在新課改中,我們應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教會學生欣賞作品。所謂欣賞就是把別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東西來感受,感受別人作品內在的思想感情,體會別人這樣寫的情趣意味。因此,我們在備課之時,就應該靜下心來,用心地品讀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領悟。而不應該只是迷信教學參考書。在課堂上,我們也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讀,用心去悟,真正地用心欣賞作品,再做適當的解讀,不宜作過多的講解,把活生生的文本解剖得肢離破碎。
2、以啟發者的身份出現。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培養是不能靠灌輸,只能靠領悟積累。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能做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誘導學生走向文本,在學生疑難上給予啟發。啟發要注重時機。孔子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點,意思是說在學生對某一問題正處於積極思考尚未搞通的心理狀態時,指導學生思考;當學生已有所思考,但未思考成熟,處於想說又怕表達不清的心理狀態時,適當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考的內容,並能確切地表達出來。簡而言之,應該在學生閱讀品味文本,碰到疑難問題的時候,給予提供另外一些思考的角度、方法,為問題的解決做一些鋪墊。當然,接受學習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一些基本的知識與方法,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灌輸也無妨。
3、以激情澎湃的演講者身份出現。學生的情緒是很容易被老師的情緒所左右的,要想學生有激情,老師就必須要激情澎湃,要想學生間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老師更要有敏銳的思維。如在指導朗讀時,我們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和特定的情境,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讀出不同的情感體驗,或舒緩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悅或悲傷,或激動或驚訝……一個充滿激情的語文老師,他的語言一定是生動、優美、富有表現力。像說書人一樣,講話繪聲繪色,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把人、事、物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語言幽默,妙趣橫生;或旁徵博引、語帶雙關;或富有啟發,激發聯想。學生自然會聽得入神,不知不覺間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模仿,從中積累詞彙,形成語感。一個平庸的老師,他是不能吸引學生的。他上的課自然也是淡而無味,自然也不是合格的課了。
4、以評價者的身份出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尤為重要。評價不是簡單的肯定或表揚,應該在正確處激發潛力,在錯誤處激發信心,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例如:在教學《雷雨》一文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劇本來探討「周朴園對魯侍萍是否有真正的感情」這一問題。同學們結合文本各抒己見,所執觀點不一,暢述了對該問題的見解。我肯定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針對學生的觀點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理解的多向性。通過課堂的評價,為學生指出探究性解讀文本的方向。教師的評價激勵要抓住最佳時機,才能產生最佳效果,起到表揚一個而教育全體的作用。閱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在閱讀過程中閃爍出思想的火花。教師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適時進行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閱讀成果。這樣,受肯定的學生會有成就感,其他同學也會以他為榜樣,爭取受老師表揚肯定的機會。
三、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的思維、行為活躍起來。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活動空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又不斷變化的平等對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關鍵因素,他是活生生的人,在文本閱讀中他受思想、動機、情緒、情感及個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如果教師過於強調師道尊嚴而忽視學生尊嚴,人為的劃上師為師、生為生的界線,造成師尊生卑的師生關系及師生人格上的不平衡。這不僅不能形成師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更不能保證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能被逼處於被動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學生兩種意識:一是主體意識,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二是民主意識,新課程標准指出:「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拔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只有教師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尊嚴和價值的前提下,激勵贊賞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逐漸形成平等合作的關系,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能得到激發,思維就會活躍起來。
2、激發閱讀興趣,製造良好課堂閱讀氛圍。
在閱讀教學中,沉悶壓抑的氣氛和消極被動的情緒會抑制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智力活動。而閱讀興趣是指學生對閱讀的一種注意傾向、積極態度和喜愛程度。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比較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語文教育專家魏書生、洪鎮濤等已給了我們很多成功的經驗。用明確目標指向、以舊引新、設疑問難、引導想像、名言趣事、情感熏染、插諢打科等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製造良好閱讀氣氛,效果很好。如果教師善於創造教學條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伊始或其間,激發興趣,製造良好的閱讀氣氛,學生便會很自然的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例如,在教授〈〈琵琶行〉〉時,讓學生彈奏一曲優美動人的樂曲,學生興趣盎然。
3、變接受者為發現者,讓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探究閱讀的行為活躍起來。人生來就是一個靈活的學習者,一個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行動者,學校的教育就是將學習這一人類基本的習得性功能加以引導和組織的體制。在傳統的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課堂上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走進教師設計的框架,忽視了學生對新的學習任務的興趣關注。新課程認為,閱讀行為的實質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一種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的關系,教師在閱讀中是介於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人,是引導者、點撥者、啟發者、激勵者。學生閱讀「個性化」,決定了語文課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讀本,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這就決定了教師與學生必須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在師生互動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探究氛圍。互動的課堂閱讀教學強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這也就決定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時刻以學生為本,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與困惑,敏銳地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全面的互動學習中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形成分析探討問題的鍥而不舍的動力。而在此閱讀過程中,教師已經不是純粹答疑者。教師是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合作者,應自覺地充當學生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推動者。教師要結合閱讀文本,設計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內容的「鑰匙」性質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去思考、探究,從而為學生提供探究閱讀的空間。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閱讀差異,才能讓學生體驗在興趣中閱讀,在閱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觀點中闡述自身的閱讀體驗。
4、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一直以來,教學參考書中關於閱讀文本的意義是確定的、標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的合理性卻得不到承認和鼓勵。這種思想和現實對閱讀教學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一是導致了閱讀權威的產生,使學生有依賴心理,漸漸失去質疑和懷疑精神,失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二是強調了教師的權威性,學生服從教師,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不平等,這對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是極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閱讀是創造的基礎之一。通過閱讀,掌握了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從中受到啟迪,才能產生創造。教師要想辦法保護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閱讀理解的合理性,激發和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四個問題。首先要讓學生讀思結合,「只有勤於思考的人,在閱讀中才可能有所創造」;第二教學生用質疑和批判的思想去閱讀,力求多發現問題;第三教學生進行發現性閱讀,越是能從多角度、多層次給閱讀文本以解釋,越是能發現更多的東西;第四教學生在閱讀中善於積累和重組資料,積累是創造的基礎,重組也是創造。
四、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使氣氛由沉悶到活躍。
1、書聲琅琅的課堂。《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朗讀就是一項很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琅琅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一般的閱覽相比,更是一項很重要的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讀書的聲音是不可或缺的。在教授古詩文時,讓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許多學生特別喜歡朗誦蘇軾、辛棄疾的詞,在朗誦中,學生體會著古詩詞的魅力。課堂上書聲朗朗,氣氛熱烈,過去的沉悶一掃而空。
2、議論紛紛的課堂。新課標要求改變學生的單純的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老師滿堂灌式的「一言堂」當然不是合格的語文課,老師和學生的「你問我答」式的「問答堂」也不是合格的語文課。要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就必須要有對話。閱讀是人與文本的對話,而師生、生生間的對話就表現在紛紛揚揚的議論當中。沒有紛紛的議論就沒有思維碰撞的火花,就沒有師生間的深入探討和交流,也就沒有所謂的合格的語文課了。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討論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故事,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參與,過去愛睡覺的同學也精神抖擻。
3、充滿質疑聲的課堂。古人有雲:「學貴有疑」。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對文本、同學、老師有所質疑,不能人雲亦雲。當然,這里的「疑」是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同學和老師的觀點,應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是懷疑一切的盲目的「疑」。不僅學生應有所疑,教師本身也應該有所疑。「有怎樣的師傅就會有怎樣的徒弟」,本身欠缺獨到見解的老師,是教不出有獨立精神的學生的。老師對文本應該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唯教參是從。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展示出師生自己的思維火花。否則,師生也只能淪為各種參考書的傳聲筒。
4、充滿知識的課堂。一節課下來,如果學生沒有學到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的語文能力,那麼,這一節怎麼也不能算是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要判斷學生是否學有所得,看什麼?看學生的眼睛!一個學生的眼睛,如果是熠熠生輝的,閃著智慧的光,那他一定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如果學生是迷惑不解的眼神,這也是好的。因為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有困惑,說明他深入思考了,發現問題了,這不也是一個「得」嗎?相反,如果學生們的眼睛只是獃獃地盯著黑板記筆記的話,他們在這節課中可能沒有什麼收獲,這節也不是合格的語文課。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讓課堂活躍起來,學生主動參與是關鍵,上述幾點只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一點收獲。我認為只要老師們願意改變角色,試著與學生平等相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喚起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熱情和熱愛,使其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變得活躍。
3. 馬上高三了,語文學科該怎麼復習才更高 效
高三語文復習方法
明晰性
制定目標時,切忌模稜兩可、含糊其辭。每一個單元,每一個專題,每一節課,每一項復習活動都要有明確的規定要求,讓學生一目瞭然,心中有數。
可行性
制定目標時,要根據學生實際,盡量做到切實可行,因材施教。不同的班級要有不同的要求,防止目標過高或過低。過高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底容易掩蓋矛盾,使學生產生自滿驕傲心理。
集中性
制定目標時,不可貪多,要集中,一堂課要重點解決一兩個問題,爭取一課一得或一課兩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就是這個道理。
連續性
制定目標時,要根據知識的相關性和能力的聯系性,有計劃有序列地制定目標,以形成知識和能力的鏈條,達到知識的系統化。
針對性
制定目標時,一要針對《考試說明》規定的各種能力要求,二要針對復習的重點、難點,三要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薄弱環節,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目標要具有可量性。復習目標的制定要便於評估量化和控制,便於在復習過程中進行矯正和反饋。
4. 怎樣做好高三語文備考
做好高三語文備考:
溫故知新,總結方法
考生在復習新專題的時候,要對過去復習過的內容不斷鞏固,以免遺忘。如有的考生在復習現代文閱讀時,對前面復習過有關病句的內容已經忘記了,關於考綱中要求熟練掌握的6種病句類型有哪些,已模糊了。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對字音、字形和成語的考查中。針對這種現象,提醒考生一定要每天擠出一部分時間來鞏固自己過去復習的內容,只有不斷鞏固,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前面所做的努力才不會白費。另外,在復習完一個專題後一定要注意對方法的總結。其實方法都是人想出來的,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考生,可能總結出來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善於總結方法的考生,專題復習後的效果比不善於總結方法的考生要好得多。
研讀考綱,有的放矢
語文知識比較零散,語文課本中的知識點不像數理化那樣系統,所以考生單純地通過復習課本是難以全面涵蓋高考考點的。因而,在第二輪復習中研讀高考《考試大綱》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考生只有認真細致地研讀考綱,了解高考試題考查的內容及能力層級,才能在第二輪復習中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回報。研讀考綱,首先要畫出高考所考的知識點。整個高中階段各考生學過的語文知識點不少,有些是高考考查的范圍,有些不是。在研讀考綱時,考生就要把高考要考查的知識點畫出來,作為重點內容來復習。如考生學過的修辭類型很多,但考綱中只列出了9種修辭,那麼考生只需把這9種修辭熟練掌握,其他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其次,要分析命題規律。同一個知識點,在命題方式上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出了知識點的主次關系。分析命題規律,可以幫助考生搞懂知識點上的主次關系,那麼復習時就能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復習鞏固了。
步步為營,夯實基礎
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前,考生首先要選擇一本和高考《考試大綱》結合比較緊密的專題復習參考書。書不在多,而在精。考生應該挑選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然後詳細、系統地學習、練習。選好資料後,考生就應根據高考《考試大綱》中所規定的內容,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進行復習了。這里的復習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對高考考點的講解。考綱上的規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籠統的,而在復習時考生要將考點細化。做,是指做和高考考點有關的習題。做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看的內容,所以看是根本,是基礎;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對一些難掌握的內容,則要畫出來反復看,做題時要善於總結,要注意方法。專題復習是第二階段的關鍵,這也是整個高三復習中用時最長的一個階段。而這一階段的復習內容有的考生覺得單調,枯燥,乏味,有的考生在進行復習時只喜歡看某一專題而不喜歡看其他專題,甚至有的考生在專題復習還沒結束時就急不可待地進行第三輪復習等,這些做法都是應該規避的,因為這樣做不利於全面夯實地掌握考點,在實際考試中會因為有所偏頗而導致失分的。因此,考生要學會在枯燥乏味中尋找樂趣。要相信,只有通過這么步步為營,才能夯實自己的基礎,只有基礎夯實了,到第三階段做起綜合試題來才能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