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課堂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課堂

發布時間:2023-06-28 02:47:32

① 學科核心素養如何真正落地。

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當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讓「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到實處。
要想讓「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何謂「核心素養」?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核心素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教育部頒發的《意見》中對「核心素養」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不難看出,「核心素養」的內涵直接指向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及關鍵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養」是學生一生發展所必需的素養集合體,是一個綜合體系,需要各學段、每一門學科的協同努力。唯有這樣,學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養的合格人才。由此看來,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門特定學科或幾門學科來完成的,而是由學校所開設的各門學科共同來承擔、實施的。
小學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人學習母語的啟蒙階段,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進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撐。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只關注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一味地滿堂講、滿堂灌,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然後就是大量、機械的抄寫、記憶,使得學生苦不堪言,沒了語文學習的興趣。
「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學新思路。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學習、積累必要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語文、對母語熱愛的情感,擁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和方法,具備語文學科所獨有的語文能力。當學生真正形成了這些品格和能力素養,我想語文素養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養」並不是飄在空中的浮雲,也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學科素養共同形成的一個集合體系,就如同參天大樹深植於大地的條條根系一樣。
我們期待著小學語文學科能成為學生一生發展最具活力、最富營養的那條根!

② 談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真正落地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正式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自此,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標准由三維目標階段正式進入到核心素養階段。我們學校也開啟了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轟轟烈烈的課程建設模式。但一直以來,總覺得核心素養如空中樓閣,看得見,摸不著,更不知道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11月17日至19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的「第七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論壇」,一天半的時間聆聽了邱學華、余文森、程紅兵等教育大家從不同角度對核心素養的精闢闡釋,收獲頗多。

參加了兩次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余文森教授說:「第一次教學改革我們重點討論是國家課程標准中什麼內容能加,什麼內容不能加。而這次教學改革我們不再關注知識的多少問題,而重點討論的是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學生在每個階段要達到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什麼,而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就構成了核心素養。」他指出,能力是人作為主體中最引以為傲的一種本質力量,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其中內蘊著人的創造性、能動性和內發性。品格則是人作為主體中最富有人性的一種本質力量,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其中內蘊著人的道德性、精神性和利他性。正如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所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才兼備才是我們育人選人用人的標准。那麼,核心素養與知識最根本的不同是什麼呢?余教授說指出:1.能力是方法、策略、加工的工具----知識是內容和材料(加工的對象)2.能力是分析、判斷、思考(思維的過程)----知識是思維的結論和結果;3.能力是形成自己的觀點、見解、看法(個性化知識)----而不是重復和復制書本上的知識(公共知識);4.能力指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轉換、運用(學以致用與解決問題)----而不只是記憶、理解;總而言之,能力是知識學習的生產力和潛力,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品格是:1.學科特有的精氣神;2.學科之真、之美、之善。3.學科文化和學科氣質。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的形象、表現、氣質、行為、習慣、思維、精神,這些素養構成了與不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的差別。也就是說,以核心素養培養為主導的課堂關心的是一門學科究竟對一個人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有什麼樣的貢獻,而不只是本門學科的具體知識內容。

在談到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觀問題時,余教授說要將知識轉化為素養可以通過完整的學習、原生態的學習和體現學科本質的學習來實現。完整的學習是有厚度的、系統化的學習,這是學習的本性。只有經過完整的內化、消化和外化過程才能轉知成智、轉知成德、知識才能轉化為素養。內化是指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知識,消化是指從固體知識轉化為液體知識,外化是指通過表達和交流、遷移與運用等方式將知識外化出來。簡而言之,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反思我們的教學,自1999年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對課堂的關注點已經由雙基達成轉移到三維目標達成上來,我們早已打破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交流表達的充分性還亟待提高。程紅兵老師在「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課程改革」的報告中舉的兩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是一位語文老師上一節關於詞語復習的公開課,以讓學生對古詩引入教學,她說上聯:「學生是……..」一個學生對了下聯「老師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話音剛落,笑翻全場。老師很尷尬的指責學生:「你怎麼能說老師紅杏出牆呢!」課後,程老師問這個學生為何會這樣來對,學生告訴他:「老師很漂亮,對我們也很好,我們都很喜歡她。今天有這么多老師來聽課,我覺得我的老師已經名聲在外了……」多麼美好的想法!可惜呀,可惜,這位老師沒有尊重學生,沒有給他表達的機會,老師只是用自己的經驗對學生做出了評價和判斷。這是大多數老師的通病。另一個案例是語文課上老師問:你們能美美的讀讀課文嗎?學生答:能。再問:誰能?學生舉手。一位學生讀後,老師又問:她讀的好嗎?學生答:好……這樣的提問是沒法調動學生思維的,是無效提問。另一個老師也上這節課,問:同學們認為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朗讀這段文字?一個學生回答:應該甜甜的讀。老師又問:為何要甜甜的讀?學生答:讀的過程中似乎看到一個母親在撫摸她沉睡的嬰兒,所以要讀的甜甜的。老師又問:其他同學還讀出了什麼滋味呢?……這個老師高明之處就在於她的問題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程老師說,沒有追問就沒有有效教學。蘇格拉底說: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他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因此,要想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就要關注用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用耐心去傾聽學生的表達。備課時多思考本節課我是否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給了學生多少個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提出是否有梯度。

原生態學習是指有溫度的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學習絕不是簡單認知的過程,而是有人參與的活動,人帶著自己的經驗、思考、態度來參與學習,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目中無人,不能替代學生學習、思考、體驗。有溫度的學習通常是指關注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給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或多樣課程都是原生態學習的具體體現。

體現學科本質的學習是有深度的學習和學科性的學習。不能眼中無學科,學科的特性、學科本質、學科思維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根本依據。正如日本數學家米山國藏所說:「學生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後若沒有機會去用,不到一兩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深深銘刻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顯然,這些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就是學科核心素養,它們是學生通過數學學科學習而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樣,勇於探究、崇尚真理、珍愛生命、綠色生活、具有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也應是化學學科在學生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學習化學的人具有的獨特氣質。

核心素養就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知識是強健的筋骨,在鍛煉過程中培養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就是能力。教育是基於思想的行為,而不是機械的行為。在如今以核心素養達成為目標的新的改革大潮中,我們的課堂更應該以知識技能為基礎,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體會,在思考中得到能力的升華。用學科文化去涵養品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變革中發展,在思考中前行,在感悟中提升,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學習,而我們教師也要進行完整的教育。

③ 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真正落地。

為了讓核心素養能在學科教學中順利落地,需要有「學科表達」和「教師理解」,只有找到了「落點」,核心素養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長力。無論是「學科表達」還是「教師理解」,
最後都應聚焦在「課堂」,「課堂」才是實施核心素養的最佳「落點」,用課堂視角審視核心素養是實施核心素養最為有效的策略。具體來講,在課堂落實核心素養需要關注以下三個轉變。
1
從書本情境、教師經驗
到真實情境、學生經驗
這是2006年的一堂以世界盃開場的思想政治課:
在這堂課前的德國世界盃C組第二輪比賽中,阿根廷以6比0完勝塞黑,創造了那屆世界盃最懸殊的比分。而此前的塞黑隊連續10場不敗,
是世界盃出線隊中最出色的球隊。當許多球迷學生還沉浸在對這場球的困惑中時,李梁老師的課開場了:「你們有沒有看阿根廷和塞黑的那場比賽?你們是不是也奇怪一路高歌猛進的塞黑隊為何會突然慘敗?」學生們瞪大眼睛,
一些人不停點頭。這時,李梁點開了連夜趕制的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經過剪輯的畫面和新聞回放: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球員們得知後難掩心中的迷茫和痛苦,一位塞黑球員在比賽結束後說:「沒有人在自己的祖國剛剛分裂時,還能興高采烈地享受足球的樂趣。」
原來,是祖國的分裂,使球隊失去了鬥志。於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這是一堂令人難忘的由真實事件設計出來的情境教學。這堂課,如果採用傳統的方式僅從書本情境、
教師經驗進行教學,極有可能上成我們常見的灌輸式思想教育課。當我們的教學從真實情境、學生經驗出發,就會帶給我們許多驚喜:
學生更容易接受通過真實問題或故事構建知識的方法。有一個來自柯丁格等人的實驗,他們提供了3個問題情境:故事問題、文字問題和解方程,三者的數量結構與解決方法是相同的:

④ 核心素養如何在語文課堂落地

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航標。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要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課堂必須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具體表現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師要摒棄重知輕人的陳舊觀念,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這再次印證了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

⑤ 讓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

美國哈佛大學科沃斯教授提出「教學即研究」的教學思想。她倡導教師要去傾聽學習者,並讓學習者告訴我們他們的思想,而不是把事物解釋給學生聽。也就是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做研究,引導學生通過研究進行學習。

從廣義的視角來看,教學設計研究不僅倡導教師用研究的方式組織教育教學的有關活動,還應當研究教學的全部要素,不斷探尋為什麼要研究教學,應該研究什麼和教學,怎樣進行研究等基本問題的時代答案和自己答案。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2017年版》要求教師確立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開展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在研究中行動是提煉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方法和策略。

按照廣義教學即研究的方向,從理解國家意志,把握學科結構和尊重認知規律等面出發思考與教學價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對應的,為什麼教、教什麼和怎麼教等基本問題能有效保證,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地生根。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有關創造素質培養的論述中,就使用了核心素養。意思認為,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創造素質的核心素養。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並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進一步明確各階段,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的要求之後,核心素養變成了我國教育研究的熱點,相關研究成果井噴之勢涌現。2016年9月和2018年1月先後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

相關研究成果中,核心地位是新時期我國普通高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課程標准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化學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五個方面。從理論上說,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支持著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應該從屬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並被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包含。然而,有研究表明,化學學科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和化學觀念與平衡,思想以及物理的學科的物理觀念,生物學科的生命觀念,都不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中。

其實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對應化學學科特有的觀念,元素觀、微粒觀、結構觀、變化觀,以及純屬於變化觀的定量觀、守恆觀、平衡觀、能量觀等化學觀念,他們與物理觀念,生命觀念以及學科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等一起是形成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在內的科學精神素養的基礎。

雖說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但從許多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素來看,其中並不直接包含知識層面的內容,對此,有人質疑,難道知識就不是素養?沒有學科知識哪來學科素養?余文森教授則認為,這實際上就是把知識與素養關系問題。因為教育無非是講已經學過的東西,疑問後所剩下的部分,其中遺忘的是具體知識,剩下的才歸屬於素養的觀念、品格和能力等范疇。

實踐表明,學科知識是形成學科素養的載體。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的渠道,因為學科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素養的,簡單的復制記憶,理解和掌握是不能形成素養的。學科活動意味著對學科知識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內化、轉化、升華,但是沒有學科知識為載體,無法進行相關的學科活動,更無法內化轉化和升華為學科素養。所以,素養為本的科學課堂教學必須有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活動所組成,而且其中不同的知識具有不同的教育價值,能支持不同類別和不同水平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課程標准將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五個要素和四個水平,正是由於不同知識的教育價值不同所決定的。對於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要素,在不同觀察者眼中,有著不同的相互關系。吳星教授認為可以表示成1+4的四面體關系。其中,學科探究和創新意識在中心位置,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既有化學學科探究為載體,又是化學學科探究的研究內容和思維視角。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化學學科探究形成的的思想方法,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是化學學科探究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維度的重要成果。王後雄教授認為,五個要素分屬思維、實踐和價值三個不同層面,呈3+1+1的支撐關系。鄭長龍教授則以哲學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一般過程為依據,認為五個要素分屬實踐、認識和應用三個不同階段,呈1+3+1的遞進關系。

其實不管怎樣進行觀察和分析,同一學科的核心素養要素之間總是呈現互補關系,反映學科教學在核心素養、目標功能與價值等方面的全貌。正如課程標准所描述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要求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從實踐層面激勵學生勇於創新,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進一步解釋了化學學習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將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化學思想觀念的建構,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為一體。體現了化學課程在幫助學生形成未來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只有釐清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以及學科內部核心素養的關系才能正確理解國家意志。准確定位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並用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引領自己的教學行為,保障素養取向學科教學的真正實施。

⑥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核心素養落地

事實上,十多年來,高考改革方向越來越趨向「素能型命題」。高考試卷年年呈現的「穩中求變」,其本質正是基於這個核心方向。日前,首屆北京名師名校長論壇舉辦,核心素養成為校長和教師口中的熱詞之一。核心素養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地?一些校長和教師展開了學術研討和思想交鋒。

英語
培養英語核心素養 讓學生心懷世界

馮志勇(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來廣營校區):英語教學的核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領學生了解世界,不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未知領域。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英語僅僅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去教,而要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習的思辨能力、創造性能力,通過英語學習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

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例如:在每節課前,安排幾分鍾的展示環節,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展示的內容則由學生自主決定,長此以往,學生的表現力就變強了,而且也敢於在公眾前面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課堂中,教師要把情景帶入語言教學,培養學生對整體課文的感知能力。英語學習中,單詞與短語的教學是英語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講課文之前,會提前把課文中的生詞處理一下。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其意思、用法。但是,很多教師在講解單詞時,會非常枯燥的把單詞灌輸給學生,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育。然而,為了提升學科素養,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感興趣,教師可以將情景帶入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學生先加深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己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情感、動機能夠得到充分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就能充分發揮。只有讓學生親自參與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通過豐富有趣的教學環節去啟發學生,讓學生自覺的發現問題,主動的解決問題。

數學
數學素養是要教會學生數學表達

陳鳳偉(北京市史家小學):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有這樣的現象:課堂上善於口頭表達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展示機會,而不擅長的就容易成為被忽視的群體;有的學生當他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麼說了,還有的學生藉助模型操作來表達,這樣他們好像更自信;還有的學生可以有更精彩的口頭表達,但是用書面呈現卻與之不匹配。

因此,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來說,既要讓學生掌握現代和生活所必需的數學技能,還要發揮在思維能力上不可替代的效應。

重視數學表達和數學交流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識,在他們的數學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當中都有這樣明確的呈現。在我們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當中也有這樣的要求,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思維方法和結論,清晰表達和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數學表達是重要的數學素養之一,更是多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我們要在學生的數學學習當中,將培養他們的數學表達能力貫穿在整個數學課程當中。

語文
語文的核心素養是將語感和語理結合

塗潔(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對於高中的學生來講,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有四個方面,包括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

首先,語文的文本是以文字為載體的,所以任何研究都離不開對文本對語言本身的研究。那麼語文教學要想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和應用能力,就肯定要堅持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的統一,知識和實踐的統一,讀和寫統一的理論指導。

第二是思維發展。《陳情表》中,作者最後能夠打動皇帝是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我們發現他是很會說話的,用自己的不幸打動皇帝,最後才開始說道理,如果反過來可能就被殺頭了,這樣的思維訓練對於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審美。張志公有這么一句話,人們閱讀文學作品往往並不首先是認識社會,接受教育,而是感受美、體驗美和欣賞美。所以一部作品如果沒有審美價值,就不是好的文學作品,一次文學教育如果沒有體現審美功能就不是好的教育。

第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學校教育,是引導學生接觸並逐步占據人類與民族文化的制高點。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首先肯定是走進文本,將語感和語理進行緊密的結合,體會文中語言運用的規律。語文教育最大的特點不是你直接教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而是要對他進行誘發和培養。就像葉聖陶曾說過:「一個詞兒,不但要使學生知道怎麼念,怎麼寫,要使他們知道它的含義和限度。」

學校做法
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探索學道課程 培養核心素養

戴文勝(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學生素養是以學科為基礎,受其學習過程中的自身努力、環境影響,由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思想、品行、知識、技能和能力,其中能夠促進人生命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核心因素就是核心素養。

交大附中的育人目標是「感恩」、「重責」,陽光包容重在心,博學篤行重在志,健康雅趣重在美。根據學生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以及學道文化的一些結合,我們將學校的素養目標定為「知行合一,內外通達」。

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我們進行了一些構建和實踐,對學校整個的培養學生的理論體系進行了一些梳理,特別是對道育和德育進行了劃分。道育是個體內心的一種培養,德育是個體外顯的行為規范、公民素養等方面的培養,這與現行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說是基本一致的。其實道和德應該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德的底線,德是道的結果,無道之德,如同無源之水,無德之道如同無用之功。

學校針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又開設了一些創新的課程,學道課程就是其中之一。我們通過學習動力系統的構建、學習之用、學道之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在創新生涯規劃的課程當中,我們更加重視心理的測量、職業素養的培養,以及學科素養的養成重在平時的學習。還比如我們計劃在明年學校60年校慶時開設一門課程,使在校的學生和畢業的老校友建立一種聯系,通過禮儀的傳播,歷史的引導,將這種素養在學生當中得以廣泛的固化。我們還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規劃進行緊密的結合,比如高一年級的靜心課程,高二年級的亮心課程,以及高三的夢想課程,都是為學生在其素質培養過程中奠定一個很好的心理基礎。

核心素養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影響一個人終身發展的關鍵因素,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建設既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教育發展的未來方向。

⑦ 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落地

一般認為,「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我這里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話來說,語文要素包括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

《白楊禮贊》是一篇經典文章,試以此文教學為例,說說「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地。

一、品讀關鍵句,琢磨文章的謀篇布局。

如: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這兩個句子,有多層意思:

一、句首分別是「那」和「這」,表示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分清指出,內化於心。文章第二段開頭即是「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第三段則明確寫道:「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

這兩段文字中的「望不到邊際」「遠遠」,都表示是「遠望」;在文章的第七段描述了白楊樹的外形之後,則是用「這就是白楊樹」,這是「近觀」。理清這一層意思,對於學生寫作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復雜的情境如場面宏大、頭緒繁多時,確立一個合理的順序來寫作,就會從千頭萬緒中「剝繭抽絲」,理出思緒。

二、第四段中的「實在」到第六段的「決不是」,伴隨由遠及近的觀察,作者的情感愈來愈熾熱,語氣也越來越強烈。從「一種樹」到「樹」,句式更加簡短有力,更加堅信肯定。可想而知,如果作者刻意將第六段的句子與第四段修飾得完全齊整,就失去了靈活變化而多了一份匠氣和板滯。

三、這兩個句子是文章線索的具體標志語言。散文的線索,往往會在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或明或暗地表達出來。本文就是比較好範例,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除了這兩句,還有開頭和文章最後一句,首尾呼應,一氣呵成。排列如下:

1、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4、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6、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9、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教學時,請學生把這一組四個句子聯讀,文章的線索就顯豁了。

這是寫作上的謀篇布局。

二、品析關鍵詞,解讀文章的遣詞造句。

從「寫什麼」到「怎麼寫」是語文「體性」的追求。教學時,還需要用藉助具體的語辭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遣詞造句。

比如,文章第五段,寫白楊樹的外形,怎麼寫的呢?這就要學生能抓住關鍵的信息來梳理,文中寫到「干、枝、葉、皮」,學生圈出這些詞,就知道了寫樹的外形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不是雜亂無章。而且,描寫某一事物,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把外形所有方面巨細無遺如同照相一般悉數描摹,而是著意於與象徵意「相關聯」的部分,其他的需要舍棄。

比如,本文主要寫作手法是象徵。象徵,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朱熹在《詩集傳》中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白楊樹與北方看日軍民神似,如白楊樹干、枝、葉、皮,分別蘊含著高大、筆直、聚攏、向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都是既有形象美,又有內在美。

此處理解到位,白楊樹與下文北方抗日軍民的神似就有了根基;如果沒有這一鋪墊,那麼,白楊樹象徵北方的抗日軍民以及他們身上的那種精神和意志,就會失之於空洞的術語。



語文要素:

主要是指語文的學習,包括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應該培養的語文能力,應該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應該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形成的語文素養。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識的統稱,也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閱讀全文

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地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