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淺談如何在語文中滲透思想教育

淺談如何在語文中滲透思想教育

發布時間:2023-06-29 20:48:53

A. 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一、根據教材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教育
語文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而每一篇語文課都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發揮著積極作用。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與堅定。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當學生被偉大的父愛感動得痛哭流涕時,我提醒學生你們每時每刻都感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愛,可是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這種驚心動魄的事。父母的愛就是早起為我們熱好的牛奶,就是上學路上一聲聲的叮嚀,就是風雨中加在我們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們都感受著父母那種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此時立即激發學生愛父母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我還要求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第二天交流時,發現一夜間學生長大了,幫媽媽洗腳、刷碗、掃地、做飯、給爸爸捶背……
二、運用口語交際課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
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除了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敢說心裡話外,還要注意培養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交談時要認真、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講話,說話、請教、商討時要注意態度自然大方,做到有禮貌,文明交流。如,在教學《學會道歉》的口語交際時,通過即興演示、播放生活小錄像、聯系生活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學會道歉,並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不僅發生在校園,就是在校外,我們也會經常遇到。今後如果你無意間傷害了別人,那一定要記住,及時真誠地向別人道歉,說聲「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請原諒」等,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相處,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三、發揮評價語的作用,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會有教師在備課時意想不到的變數出現。如果教師面對變數應變無術,甚至不理不睬,那麼,我們就可斷言,這肯定是一堂既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又缺乏教師文化個性的平淡無味的課。
四、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抓住作文命題的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訓練學生觀察生活,貼近生活,思考生活。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路,影響著中心的確立。因此教師的命題,可以結合社會、人生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文教學注入思想內容。如,以環保、互聯網、現代科技、反腐倡廉、西部開發、國家改革等命題來訓練學生。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理解社會、感悟社會的能力,並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抓住作文講評環節進行思想教育,講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情操,使「作文」與「做人」有機地結合起來。講評時,我注意選擇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思想性較強的語句、突出人物品質的細節描寫,激勵學生學習他人文章中的好思想。作文講評要發展學生的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作文講評不能只講「文」不講對事物的認識,要針對學生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認識問題,不斷提高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
五、通過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以外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課余時間讓學生聽新聞、講國內大事、搞「新聞發布」,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搜集名人軼事、名人名言,課前搞「每日自勉」,從中受到啟迪、教育。出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演講題目,進行「課前三分鍾口頭講演」,組織辦手抄報等等,讓學生從中受到鍛煉。還可以充分利用班隊課的時間召開題為「我的理想」和「三十年後的聚會」等主題班會。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自覺的思想教育不僅是必需的、應當的,而且對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是有益的,值得我們廣大從事語文教學的同仁進一步探討。

B.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淺談如何在小學含中昌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戚夢晗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談扒,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培敏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將品德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呢?1.在閱讀課文中尋找最佳「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閱讀教學這個主陣地的作用,挖掘課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剩餘1961字)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第三個兒子孝敬父母、體貼父母的美好品德,啟發學生從小孝敬父母,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小鴨子得救了》、《應該幫助他們》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很多內容都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教師必須做個有心人,善於利用語文教材,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

語文課本其實就是在進行人文教育,通過故事讓孩子受到感染。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教育不僅要關注人類的發展,更應該促進人類的發展,當今社會,「生命教育」是非常值得人們深入討論的話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課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在日常教學中發現,語文這門學科在滲透生命教育這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法制教育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淺談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和 *** 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我國青少年教育和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較低的。但近年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環境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日漸突出,給社會、家庭和個人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對實現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如何做好法制宣傳、培養出具有高度民主法制意識的新型公民,是社會教育的一大課題,也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一項任務。更是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准三位目標體系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怎樣緊密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使之從小具備法律意識,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紀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一項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回想二十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愛國主義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被納入我國根本***《憲法》。在教學中,應緊密結合有關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維護民族統一,反對分裂是每個中國人必備的法律意識。如我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珍貴的教科書》、《冀中的地道戰》等戰爭題材的課文時,讓學生在了解了戰爭年代中人們的艱苦生活、頑強鬥志和無窮無盡的智慧後,及時教育學生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形成激勵愛國之情,樹立愛國之心,立下報國之志,成建國之才的系列教育。又如在學習《鄭成功收復台灣》等歷史英雄人物課文時,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就要維護民族統一,反對分裂,及時滲透《反對分裂國家法》的有關內容。《圓明園的毀滅》等文化古跡教材時,告訴學生戰爭給我們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和侮辱,從而激發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之情。 二、國情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 在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可以幫助小學生從思想上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二是沒有 *** 就沒有新中國;三是從小培養兒童的自然意識。如在學習《廬山的雲霧》、《錫林郭勒大草原》等歌頌祖國山川壯麗的課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同時,應及時介紹我們國家雖然地域遼闊,但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嚴重匱乏,五十六個民族過去飽受戰亂之苦,底子薄,人均耕地、森林、礦產資源等都居世界末位等基本國情。是中國 *** 領導的人民軍隊推翻了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壓迫,拯救了中華民族,建立了新國家,才有輝煌的今天。 又如在學習《一個小山村的故事》一課時,讓學生了解亂砍濫伐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必將收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要自覺保護自然環境,教師還應及時向學生介紹我們國家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先後頒布了《森林法》、《環境保護法》。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泉水》。描寫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向學生灌輸保護水資源,宣傳《水利法》知識。如《奇妙的動物世界》激發了學生了解動物、愛護動物的情感等。以及治理自然環境方面所做的努力,並布置學生搜集或查找有關內容,使他們從小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造福人類的觀念。養成節約資源、不亂拋廢物、不破壞花草樹木、熱愛勞動等意識,了解有關法律知識,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三、人文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充分發揮語文課堂上,確保語文學科法制教育資源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具有高質、高效。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資源。四年級語文義務教育課標版第二單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車的失而復得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當父親幸運地成為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賓士牌汽車時,對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卻看不出中彩給父親帶來的喜悅,父親正面臨著一個道德難題。最後父親毅然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懂得比物質財富更珍貴。非法所得、非法佔有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讓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腦中升華。 利用教材內容教育孩子做一個品質優秀的好少年。例如:《畫家和牧童》、《我為你驕傲》、《三個兒子》等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哲理,努力啟發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人與事。讓他們懂得謙虛,勇於承認錯誤,孝敬父母及關愛他人這些優秀品質,並以故事中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努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少年。 例如《萬年牢》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父親自己經營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究製作工藝,手藝高超,保證質量,合法經營。再將父親受雇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欺騙顧客的行為而辭掉工作。及時教育學生感受真誠地為人和做事的道德風范,像這樣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這些內容定位在學生生活之中,緊密聯系在法律法規上,《工商管理條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一、詞中窺"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必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去講解,如果我們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並且占為己有,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就屬於盜竊行為。為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我們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 還要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挖了我們的眼睛,我們也一定要去挖掉別人的眼睛。這樣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當完備的現在,卻沒有任何立足之地。 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我們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就應該果敢地拿起法律這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 總之,對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在今後語文教學中,繼續結合法制教育,聯系學生思想動態,不斷地增強少年兒童的法制觀念,道德觀念,將法制教育作為永恆的主題進行到底,為培養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在小語教學中滲透審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南京廖華

雅斯貝爾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隨著世界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不斷受到沖擊,各種道德問題層出不窮,針對這一現象,《新課程標准》也特別強調了要讓學生「學會做人」。而語文學科教學時間長,學生們每天耳濡目染,它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別的學科無法比擬的。所以,做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一、閱讀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點好課題,讓學生快速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課題是一篇論文的「眼睛」,往往能夠明了地反映出論文的主旨,如《豐碑》《倔強的小紅軍》等,在教學中,可以抓住課題,結合論文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二)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深層理解文意論文中的某些重點字、詞、句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關鍵所在,也可能是論文的中心所在。因此,老師應從這些重點詞句入手,引導學生去品味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的,讓學生有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進而從思想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過靈活朗讀體會論文思想感情
1.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朱作紅先生曾經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悟。」小學生社會閱歷少,可能很難一下子理解論文的思想感情,但只要學生深入反復地閱讀,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定會有所感悟,使得情感受到熏陶,品德得到定位。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思想感情。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討源,雖能心顯。」每一位作者都是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後,試圖通過具體化的語言,表達出自己或喜、或悲、或愛、或恨的感情,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有感情地朗讀,具體形式可以有很多樣,如范讀、帶讀、引讀、個人讀、小組讀和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感情,讓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升華,從而收到講解達不到的效果。
3.結合視聽資料體會思想感情。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如果將抽象的講解與具體可觀的視聽資料結合起來,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教學中,可以結合電影放映,通過強烈的視覺震撼,讓學生們更好地感受壯士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四)通過課外閱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是學好語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閱讀優秀的貼近生活的讀物,可以促使學生們更加關注生活,熱愛生命。
(五)結合學生實際,深化思想教育在閱讀課文的同時,老師要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傾吐內心感受,互相啟發,從而鞏固和提升已取得的教育成果。
二、寫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審題中,明確論文寫作目的,體現德育要求審題是作文的基礎,能否正確審題將直接決定作文的成敗。小學生由於社會經歷少,理解力低,可能難以理解一篇作文的意義,從而使寫作達不到預設的育人目的。老師應該抓住重點,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目的:或是說明某種道理,或是贊揚某種精神,或是吸取某個教訓,或是給人某種啟迪。這第一步做好了,通過作文育人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二)選材中,選擇身邊真實材料,把握德育契機如果把中心思想比作論文的靈魂,那麼,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就相當於論文的血肉。怎樣讓學生寫出有血有肉的論文來呢?葉聖陶先生強調,寫作要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學生們如果真的能將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寫作展示出來,老師便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內心動向,從而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相應的品德教育。
(三)在評論中,採用師批生改方式,強化德育效果以前的作文教學一直是師批師改,學生一直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很難調動起學生積極性,也很難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但如果將批改模式轉變為師批生改,甚至是生批生改,讓學生在交流中啟迪思想,熏陶心靈,則可激起學生們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學生們逐漸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C. 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

對於一堂語文課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課的導入,新授課、課堂總結、課後作業布置以及課堂反思等。其中作為一堂課開始的導入非常的重要,導入的是否緊跟課堂內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動性,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著直接的關聯。有句俗語說的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學中合理的利用課文導語,充分挖掘導語的德育作用,那麼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就已然邁出了一大步。教師在設計高中語文導入的時候,要緊扣教材內容,採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或者情景,讓學生盡快的融入到學習之中。為了實現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標,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做好充分的准備,精心備課,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時還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還需要教師在沒有導語時自己精心設計導語,豐富材料,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對於文學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並不是簡單的膚淺文字,而是文背後透析的作者真情實感,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度挖掘教材,用優美的文字詮釋作者文章文字背後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達。

D.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新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小學語文教學目的之一是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內容蘊藏在語言文字之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滲透手段,通過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對於不同的教材,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使語文課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陣地。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主要探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品析詞句,配合說練,滲透思想教育

品析詞句,理解教材中的課文用詞、語言,選擇合適重點詞句,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語言美,同時豐富語言積累並逐步感悟。學《鋤禾》這首古詩時,我抓住「粒粒皆辛苦」一句中的「辛苦」這個詞,師生共同討論:碗里的飯是怎麼來的?通過討論,學生知道農民伯伯耕地、耙地、播種、施肥、澆水、鋤草、收割、脫粒,最後媽媽做成飯,不知要經過多少人的辛勤勞動,才能吃到香噴噴的飯,從而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緊接著我又出示三幅圖讓學生口述作文,使學生把懂得的道理應用到實踐中去。第一幅圖上畫的是一個小朋友正在和媽媽一起吃飯,第二幅圖是小朋友把米粒撤在桌子上媽媽讓他背《鋤禾》,第三幅圖是桌子上沒有米粒了。學生看了圖後就會練習口述:小朋友背完《鋤禾》後,媽媽給他講愛惜糧食的道理。這個小朋友聽後想:是啊,每一粒糧食都來得多麼不易!我應該愛惜糧食。於是,他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一粒一粒拾起來。就這樣,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內容的同時,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感情上受到了熏陶。

二、創設情景,培養想像力,滲透思想教育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進行想像,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續編故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使學生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課堂上這樣創設情景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剖析內心,培養思維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在思維過程中實現的,而學生思維活動的正確展開,有賴於教師積極的引導。聽《英雄爆破手》故事,「導火線快要燒完了,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陶紹文還是使勁地頂著」,講到這兒,我啟發學生思考: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陶紹文會想些什麼?通過思考和老師的啟發誘導、講解,學生理解到:當時陶紹文想:不炸碉堡,部隊不能前進,整個戰斗不能勝利,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勝利,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也是值得的,他想到的是祖國、是人民、是戰斗的勝利,唯獨沒有他自己。通過對人物行動思想的剖析,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從而讓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立志向英雄學習,聯系生活,開拓視野。又如學了《童年的發現》一文後,我啟發學生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愛觀察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自己在哪方面有所發現,寫成小日記記錄下來。這樣的作業,把學生的胡思亂想以書本上所學知識為引子,引導學生做科學的猜想,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作業要和生活巧妙聯系,還可以利於特定的節假日,如母親節、教師節、重陽節等給孩子們留愛心作業,讓他們做賀卡,做小製作送給親人或老師。同時,讓學生關注有益的教育類節目,如看《開學第一課》《感動中國》等也不失有好的作業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誦讀重點句,學習刻苦精神,滲透思想教育

誦讀語文中有關刻苦學習的句子,進行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達?芬奇聽了老師的話,用心地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每張畫上都畫了許多不同形狀的雞蛋」;「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聶耳把冬衣賣了,買了小提琴自己練,他拉琴時常常入了迷,忘了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這些句子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幾遍,達到經常用他人刻苦學習的精神鞭策自己,從而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提升思想認識。

五、展開討論,提高明辨能力,滲透思想教育

當前很多老師只重視基礎課,語文的教學忽視思想品德教學,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邊聽,一節課講完了,課本往書包里一塞,萬事大吉。雖然道理也聽懂了,但怎樣把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落實於行動,那又是一回事。我們培養的人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不光要智育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如學《我的哥哥》一課,我結合課文內容,提出討論題:「哥哥買電影票老老實實排隊傻不傻?」「犯了錯誤,做了錯事,只要別人不抓住,我就不承認,這樣對不對?」「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幫助別人這樣是不是傻的表現?」通過激烈的討論,各抒己見,使學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明辨了是非,作出道德判斷,樹立了榜樣,改正了缺點,提高了認識。討論的過程也就成了學生受教育的過程。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應認識到,教育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應是注重人的各方面素質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教師應做到合理靈活運用教材,多方結合,充分發揮學科作用,不斷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有用人才。

E.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現思想的火花
學科教學體現德育,課堂是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在授課時應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力求課上得立體化,發揮多功能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於學科,游離於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手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闢,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富於表現力。鑽研教材時要從語言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
2、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荔枝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教學時我抓住顫字要學生推敲: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顫又為什麼不禁一『顫』?顫以後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經過思索、推敲,學生懂得了:顫是抖動、振動,因外因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採花釀蜜,不辭勞苦。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這一節課通過對關鍵詞的重錘敲打,使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打動學生的心。
3、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情境的關鍵在於能否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時如採用錄音、朗誦、配樂朗誦、口頭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眼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受。
二、課外延伸,在美的氛圍中徜徉
學科教學有兩個陣地,一課內,二課外。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學科德育既要落實在課內,又要延伸到課外。
課外是個非常廣闊的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光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我經常用這兩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用書來引導、教育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進行交談。可想而知,書的作用多麼巨大!所以我經常推薦好作品,給學生提供精神食糧,定期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評述作品優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真正愛讀書,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用書籍來引導學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強。
2、組織健康的課外活動,開拓學語文的廣闊天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報刊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從生活中吸取知識養料。所以我在教語文時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郊遊、野炊、元旦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參觀、訪問、游覽、佳作欣賞、配樂朗誦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興味盎然地參加種種活動的同時,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潤,久而久之,身心獲得了健康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思想、文字雙錘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顯示學生的語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與閱讀教學中的教育一樣,至為重要。
1、引導學生多練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把它稱作道德長跑,就是發揮了寫作的功能,把教書和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寫作,就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2、透過習作窺探學生心靈,發揮講評的育人作用
學生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學生自己生活和周圍情況的部分寫照。言為心聲,透過習作窺見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教師要善於察微見幽,把習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活思想、活情況,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

F.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想教育

一、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則
1.實際性原則
思想品德教育,要從青少年實際出發,要考慮到他們的知識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過高。人教社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編寫的一、二年級語文實驗教科書選文方面就根據兒童的實際特點,把過於成人的、思想太露的文章刪去,增加了一些表現童心、童趣的文章。如:《雪孩子》講的是助人為樂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訴學生要保護樹木,《失物招領》讓學生明白環境保護要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學生讀起來感覺貼近他們的生活,就象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讀後能聯系自己的實際想一些問題,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2.滲透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說教、空談理論。
要從青少年心理特點出發,採取多種多樣的喜聞樂見的形式,寓品德教育於自然滲透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在滲透原則中教師應注意到: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也應重視利用多種課外資源。如一年級上冊第十一課《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寫了大山深處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課,通過小鴨自己學會了游泳、小鷹自己學會了飛翔的童話故事,滲透了自強自立的精神,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導學生要敢於創造。
3.經常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計劃的堅持經常。品德教育要有一個過程,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讀量的加大,他們對事物就會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同一時間把知識的傳授、智力的開發、思想品德的滲透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斷用豐富的精神養料滋潤學生的心田。如: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教育內容;注意做好個別學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會大課堂中吸收「養料」等。總之,要持之以恆,方能奏效。
二、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

1.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動辭發;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恨,產生情感上的親近感和認同感。這樣他們就樂於接受作者所講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題思想的影響。
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教學中我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指導學生讀,使他們讀中明情,讀中悟理。在學生充分與作者感情契合後,要指導他們反復誦讀,從容回味,使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景物,讀出自己由衷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雖不直露張揚,卻更持久有效,如春雨無聲無息,深入孩子們的心田,滋潤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
2.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學生的認知以感性認識為出發點,小學語文教材中則蘊含著真摯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讓每節課堂教學都成為學生的一次情感體驗過程。而有情就會觸動學生的心靈,促使其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去尋根求源,探索情感產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體驗的過程進而也成為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這樣教學,課堂自始至終充滿動人的情感,使學生情趣盎然地經歷閱讀過程,在強烈的感染中產生情感共鳴,感動於熱愛祖國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
3.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公民意識、愛國意識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決不是它的全部內容,德育教育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是對一個人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一個時期。而一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取決於其本身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材所負載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學中的一點一滴,抓住學生的一言一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進行全方位的德育滲透。
4.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知識豐富,富有想像力,思維活躍;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全家寵愛集於一身,長於溫家暖房,少經風吹雨打,又大多比較自私,依賴性強,意志不堅強,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會與人交往相處。教學中我結合這種情況,增強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結合學生實際,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結合學生實際理解內容,並圍繞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滲透德育教育的側重點;二是結合實際,引導學生自覺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導自己的行為,把德育落實到實處。
5.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生畸形變異,教師不是主導而是主演,學生不是主體而成了學習的「奴隸」,以致陷於費時低效的窘況,滲透德育多流於空泛,成了一句空話。如今,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努力探索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膽改革,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重要性,自覺學習知識,主動接受教育。

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南京廖華

雅斯貝爾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隨著世界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不斷受到沖擊,各種道德問題層出不窮,針對這一現象,《新課程標准》也特別強調了要讓學生「學會做人」。而語文學科教學時間長,學生們每天耳濡目染,它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別的學科無法比擬的。所以,做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一、閱讀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點好課題,讓學生快速抓住課文的中心思想課題是一篇論文的「眼睛」,往往能夠明了地反映出論文的主旨,如《豐碑》《倔強的小紅軍》等,在教學中,可以抓住課題,結合論文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

(二)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深層理解文意論文中的某些重點字、詞、句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關鍵所在,也可能是論文的中心所在。因此,老師應從這些重點詞句入手,引導學生去品味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的,讓學生有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進而從思想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過靈活朗讀體會論文思想感情

1.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朱作紅先生曾經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悟。」小學生社會閱歷少,可能很難一下子理解論文的思想感情,但只要學生深入反復地閱讀,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定會有所感悟,使得情感受到熏陶,品德得到定位。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思想感情。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討源,雖能心顯。」每一位作者都是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後,試圖通過具體化的語言,表達出自己或喜、或悲、或愛、或恨的感情,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有感情地朗讀,具體形式可以有很多樣,如范讀、帶讀、引讀、個人讀、小組讀和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感情,讓學生的思想情操得到升華,從而收到講解達不到的效果。

3.結合視聽資料體會思想感情。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教學中,如果將抽象的講解與具體可觀的視聽資料結合起來,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教學中,可以結合電影放映,通過強烈的視覺震撼,讓學生們更好地感受壯士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四)通過課外閱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是學好語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閱讀優秀的貼近生活的讀物,可以促使學生們更加關注生活,熱愛生命。

(五)結合學生實際,深化思想教育在閱讀課文的同時,老師要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傾吐內心感受,互相啟發,從而鞏固和提升已取得的教育成果。

二、寫作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審題中,明確論文寫作目的,體現德育要求審題是作文的基礎,能否正確審題將直接決定作文的成敗。小學生由於社會經歷少,理解力低,可能難以理解一篇作文的意義,從而使寫作達不到預設的育人目的。老師應該抓住重點,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目的:或是說明某種道理,或是贊揚某種精神,或是吸取某個教訓,或是給人某種啟迪。這第一步做好了,通過作文育人的目的就成功了一半。

(二)選材中,選擇身邊真實材料,把握德育契機如果把中心思想比作論文的靈魂,那麼,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就相當於論文的血肉。怎樣讓學生寫出有血有肉的論文來呢?葉聖陶先生強調,寫作要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學生們如果真的能將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寫作展示出來,老師便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內心動向,從而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相應的品德教育。

(三)在評論中,採用師批生改方式,強化德育效果以前的作文教學一直是師批師改,學生一直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很難調動起學生積極性,也很難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但如果將批改模式轉變為師批生改,甚至是生批生改,讓學生在交流中啟迪思想,熏陶心靈,則可激起學生們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學生們逐漸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閱讀全文

與淺談如何在語文中滲透思想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