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老師如何培養學生思維

語文老師如何培養學生思維

發布時間:2023-07-01 10:23:04

㈠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晌消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在學習的活動中得到發展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文學科在發展學生思維方面擔負著重要任務。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思維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教學,具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獨特優勢,課堂無疑是培養學生學生思維能力的主陣地。以下淺談一些關於小學生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學習的興趣
教師加強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因而,課堂教學應該風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要有幽默感、有笑聲、有討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控者,要善於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情緒狀態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所在,體驗到創造性思維學習的興趣。從而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創設情景,啟動思維
小學生好奇心強,在教學中教師設法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能激發尊生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才會想像豐富、思路開闊,才會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便能得到充分發揮。如:在教學《家》這課接近尾聲時,我說:「這首詩寫得多美啊!現在,讓我們也試著做個小詩人,用『什麼是誰的家』的句式來作詩。」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也是月亮的家。」有的學生說:「宇宙是飛船的家,江南是荷花的家。」我不禁連連點頭。也有學生說:「樹林是小兔的家,樹林也是小鹿的家。」還有學生說:「春天是小草的家,秋天是果子的家,冬天是冰雪的家。」多麼富有詩意啊!這樣,不僅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豐富了對詩歌的理解,更開啟了詩性思維。
三、讓學生播上想像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住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培養學生的思維,應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嚴格的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善於創新,就必須善於想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憑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想像。如《鋤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圖,畫的是一個除草的農民,在烈日下擦著汗,抬頭望著太陽。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設身處地想像這位農民當時又累又渴的情景,從而使學生在理解這首古詩時,能夠通過想像化難為易。教學「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時.可以先准確,生動地描敘情景,然後讓學生邊讀邊想,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猶如親眼看見,李白送好友後呆立江邊不肯離去,若有所失的神情。學生展開想像的基礎上,深刻理解了李白與友人的真摯情誼。
四、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在語文教學中,理解關鍵詞句不但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可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有些課文的關鍵句子在文中起嘩謹羨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比較,去思考,從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發展思維。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後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學這一句時可通過比較,討論兩個「幸福」的不同含義。我是這樣安排提出問題的:一、兩個「幸福」的含義是一樣的嗎?二,作者是用什麼方法進行描寫的?三,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提出問題後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後,匯報研究討論的結果。教師適時點撥,師生共同總結出:兩個「幸福」的含義是不同的,作者把幻想和亂拍現實作對比,說明小女孩盡管有著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結局卻是悲慘的。這就告訴我們,在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過上「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窮人團結起來,推翻吃人的社會制度。學生在比較過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知道她是在幻想、幸福與歡樂中死去,這就使幻想與現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再加上「大年夜」這本應得到的歡樂和幸福,更增強了這種對比效果,加深了人們對女孩的同情,趁著學生們感動得熱淚盈眶之時繼續拓展學生的思維,接著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可憐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同時更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我們長在紅旗下,生在幸福中,該怎樣做呢?這時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考,會有不同的思維(可能會說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貢獻等)。感動之餘,讓學生寫一篇讀後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這樣啟發學生深思,培養了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探究,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採用教學方法,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勤思、善思的學習習慣。落實「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教學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將來發展創造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㈡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語文教學是一門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首先,教學目標是培養計劃確定的依據。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學生改寫、縮寫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的思維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根據培養內容的不同,恰當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講授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時,寫作訓練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完成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衡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體現。最後,教師要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監控,不定期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過程,及時總結得失,靈活調整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二)創造環境,開發學生思維
1.課前導入,啟發思維
課前導入和開門見山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授課方式,開門見山就是直接進入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處於迷茫狀態,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所以課前導入是語文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入環節就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逐漸進入講授主題,課前導入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活躍學生大腦,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課前導入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相關視頻導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講授《蘇州園林》的一課時。課前導入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照片,並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觀看完之後可以要求學生談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從文章著手訓練學生思維
文章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有效載體,為了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包含各種題材的文章,一般來說主要是包括說明文和科學小品類的常識性文章和包含詩歌、散文的文藝性文章。不同的文章體裁需要學生及時轉化學習的思維模式,比如文藝性文章屬於含蓄性質多一點的,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學生的思維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而變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遷移能力不僅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多是指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鍛煉。比如學生在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情境的詩句時,就會在腦海中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徹底更新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相互配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培養的過程。

㈢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

㈣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僅局限於教法的改變,而要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把語文教學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由此看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內容。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設,是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的體現。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宕,充滿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將大有裨益。那麼如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呢?
1、精心設計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例如:我在講《口技》一課時,先創設教學情境——播放錄音《洛桑學藝》,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要求學生努力聽,三分鍾後讓他們口述從中聽到什麼、洛桑表演了哪些內容。緊接著啟發學生:假如一個表演者,在舞台上兩手空空,他卻能演奏出優美的blues,模擬出「泰坦尼克號」的汽笛聲,彈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麼本領?這在曲藝中被稱作什麼?將學生不知不覺中帶入了《口技》之中。
2、 善於捕捉思想火花,因勢利導激活思維,是創設良好課堂氛圍、培養思維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高,表現在學習上,懶於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於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思維之扉。例如教學《狼》一文時,師生都在大談狼的狡猾、屠戶的勇敢機智。這是,平時成績較差的一位同學小聲道:「兩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來,請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他膽怯地站了起來,低下頭,不敢說。我又進一步鼓勵道:「老師認為你的觀點很新穎,很有價值,你能說出來供大家借鑒嗎?」聽到這話,這位同學眼神中流露出了異樣的光芒,顫聲道:「老師,您不是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嗎,狼雖然失敗了,但它們配合默契,這種合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聽了這話,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這位同學漲紅了臉,兩眼熠熠閃光。此後,他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一問一答,不僅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還打開了一扇封閉的智慧之門。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誘導,能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核心還是思維能力。如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呢?筆者作了以下幾點探索:
第一,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敏捷的思維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地加以訓練。例如教《皇帝的新裝》時,在初讀課文後,可設計以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並訓練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誰?哪個國家的?2、採用最簡潔的話概述故事的內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誰?最可恨的人物是誰?最可鄙的人物是誰?最可愛的人物是誰?為什麼?4、勾勒出人物的特點(每個人物不得超過十個字)。通過搶答,評出優勝者。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全方位的整體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第二,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分析判斷有獨到見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教師還要善於設計問題,所設計問題,既能給學生創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範例,使學生明白「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例如學習《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提出:「東京也無非這樣」中的「也」是關聯詞語,可是前面又沒有句子,與誰關聯?文章的第一句為什麼要這樣寫?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師卻提出了如此深刻的問題,學生馬上陷入了思索。頃刻,學生舉手答到:「這句話有潛台詞,前面省略了。」又一個同學答道:「大清帝國日暮圖窮,腐敗不堪,作者才東渡日本尋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國留學生依然渾渾噩噩、醉生夢死,令作者義憤填膺。」又一學生道:「『也』字蘊涵著作者無限悲憤之情。」教師善於問,學生善於思,在問答中授之設疑之法,於平淡中見疑,於無疑處生疑,這樣的思維成果才會有獨創性。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鑽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於表象,善於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徵。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學習《孔乙己》時,教師提出:「孔乙己既穿長衫為何站者喝酒?既窮為何穿長衫?」這一問挑起了矛盾,學生思想產生了碰撞,陷入了積極思考。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筆實乃用心良苦,濃縮了孔乙己的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學會了一種質疑探究的方法——於矛盾之處生疑探疑,進而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㈤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一、注重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是根據問題提供的所有信息,從多個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穎思維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一般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等特點。我在教學中利用這些特點,注重了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流暢是指在解決問題時,能從一個方向上流暢地產生了多種同類型方案。它以廣博的知識和良好的記憶為基礎。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不少串新連舊的綜合練習,以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得到培養。
思維的變通性是指在解決問題時,從不同方向上產生出不同類型的方案。它以靈活性作為基礎。我在教學中採取用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來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讓學生在「多解」「多思」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的獨創性是指解決問題的新穎、獨特性。它以流暢性、變通性為基礎。為此,我力爭使教學富於探索性,精心為學生創設探索的情境,發揚教學民主,引導學生分析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及對策,幫助學生一同分析、探索學習中產生的困難或疑惑,鼓勵發表與同學、老師不同的觀點,鼓勵質疑問難,尤其是對教材、教師的講解有不同看法的。評價時,對學生思維結果中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合理成分或新穎的東西都要加以肯定,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然後全面的進行分析和講解。
二、注重聯想,想像力的培養
聯想是根據事物間的各種關系,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活動。聯想能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溝通知識內的聯系,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想像是一種以創造圖像為目的的心理過程,是智力活動最活躍的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就離不開想像力的培養。聯想和想像力有利於打破學生思維定勢,開啟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方面,我著重抓了以下三個方面:
1.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觀察。
中學語文教材中,可用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內容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發掘,精心引導,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還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觀察訓練。要求學生觀察時做到認真細致、全面深刻、有序有向、有靜有動,還要做到多看、多聽、多想、多記,使自己的頭腦盡量儲存多種多樣的表象,更於展開聯想和想像。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
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大膽地提出疑問,對天真幼稚的問題也要耐心解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逐步引導學生有目的地為解決問題設疑、質疑。通過質疑問難,發展學生潛在的聯想和想像能力。
三、善於利用原型啟發
原型啟發是指從事物的相似或類比中看到或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應用原型啟發去解決問題,是導致創造、發明的主要思維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原型啟發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我採用了如下兩點做法:
利用同類原型進行啟發。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它為學生提供了訓練語言的情境,是練能力養習慣的實例。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就必須抓住有關實例進行啟發、引導、激發。如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描寫出了一個想像中的理想小屋,這是培養想像力的很好的課例。我們在教學時應有這方面意識,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進行想像創造的方法,激發學生創造想像的慾望,並逐步培養其能力。
利用逆向原型進行啟發,如講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不按先後順序先講馬克思的貢獻後講作者和人民對他的態度,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能反映作者和人民對馬克思感情態度的詞語,學生回答「尊敬、愛戴和悼念」,那麼就從逆向提出問題為什麼馬克思會得到作者和人民的「尊敬、愛戴和悼念」?學生就積極的在文中找答案了,引出馬克思的貢獻這部分內容就變得水到渠成了,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質疑,培養興趣,又能幫助學生跳出慣性思維的束縛,學會逆向思維,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新穎和創造性都是有益的。
創造思維的發展不僅和智力因素有關,而且和人的個性特徵有關。人的聰明才智只有輔之以良好思維個性品質才能發揮它的效能。個性品質作為一種內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創造思維的發展和創造才能的發揮。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學生來說,他們每個人的未來是多元的,發展是多極的,我們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把他們綁在同一馬車上向同一方向前進,而應把學生的差異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給每一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㈥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創新興趣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以關切的眼神關注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影響學生,以幽默的語言啟迪學生。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激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親切地交流,使學生感到自己被信任、被理解。這樣的課堂有利於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活動。
2.創設和悅的情境氛圍
語文學科本身充滿著「情」味,這是它有別於其它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情感又是兒童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力,喚起學生的情感,創設出一個充滿智慧、蘊涵情趣的教學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二、尊重個性差異,培養創新品質
1.培養思維的求異求優性
人的創新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新思維的核心。許多科學技術的發明,正是擺脫習慣性思維束縛的結果。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如《司馬光砸缸》一課:當孩子掉入水缸時,司馬光當機立斷拿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司馬光的辦法外,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小孩?然後,讓學生分析比較哪種辦法好。以此教會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懂得「同」中求「異」,「異」中求「優」的思維方法。
2.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縱向探究,啟發他們在學習中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如此,學生的思維才會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縱向發展。

三、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創新思維
1.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起於思,思起於疑」,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發現,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存在差異,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深淺不一。作為教師,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深是淺,都應給予表揚鼓勵,這也是訓練學生勤思、敢問、善問的關鍵。如教學《秋天的果園》一課時,有學生說:「我讀懂了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學生大膽反駁:「現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鮮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師滿意地點頭。然後,順勢給學生講解科學種植的原理和方法,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剛才提問的學生更是喜形於色。
2.多向質疑,激活學生發散思維
所謂「多向」是指從各個方面進行發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輻射」質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點」質疑。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思考問題。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句子進行質疑: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從語氣來看,說這句話時,魯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來看,這句話揭露了什麼?從表達手法來看,「四周圍黑洞洞」指的是什麼?誰會「碰壁」?從說話的對象來看,面對一個孩子純真的發問,魯迅先生能將反動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訴她嗎?從時代背景來看,這句話有什麼特殊含義?通過多向質疑,學生可以多側面、多方位、多層次地來理解這句話,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 隨機質疑,培養學生多向思維
只要有創新,就會出現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不應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質疑可以安排在課始,有的可以放在課末,有的則宜安排在課文研讀之中。

四、發揮豐富想像,訓練學生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指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也有人說:想像是創新的翅膀。一切創新活動都離不開想像,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可以使他們的智力活動突破個人的認識局限,使知識和能力連接起來。當然,想像並不是胡思亂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據,三要力求豐富。小學語文教材本身也為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契機,充分發掘學生奇思妙想的潛能。

五、強調主動嘗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指出: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養那些只能重復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兒童的思維尚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讓學生動手操作,更能促進思維、激發靈感。正因如此,在語文課上,教師應該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選擇、主動判斷。如教學《黃山奇石》的三塊石頭時,筆者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哪塊石頭就先學哪塊,喜歡哪句話就針對這句話理解……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在討論和背誦中,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像更豐富,記憶更鞏固。可見,在充分地選擇和表達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㈦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

一、比較異同訓練
比較就是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就是找同找之異,異中之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 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有助於提高思維的變通性,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辨能力,也有助於提高綜合能力,這種方法在學習中應用得相當普遍,頻率也高,它不僅適用於理解性的問題,也適用於學習基礎知識
二、逆向思維訓練
蘋果落在牛頓頭上,牛頓由此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因為他運用了逆向思維: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實踐證明,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不易找到正確的答案,一旦運用逆向思維常常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這說明逆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閱讀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逆向性閱讀分析。如指導學生閱讀《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思考:有人說愚公若沒有神的幫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為什麼不搬家呢?這不是名副其實的「愚公」嗎?教師逆向而指導學生思考,容易觸發學生的閱讀求知慾和探索欲,製造一種矛盾,學生能夠在思考後,產生一種質疑的品質。逆向閱讀分析有利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科學精神。
三、發散思維訓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多種解答思路,然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去進行發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闢蹊徑,求取新解。如,學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總結課文,並強調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作多向思考。
四、想像思維訓練
想像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據口頭語言或文字的描繪形成相應事物形象的過程。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思維可以通過情節續寫、內容擴寫進行訓練。
五、系統化訓練
語文知識面廣、量大, 怎樣有效地掌握書本上的基礎知識,來面對當前多角度、結構化和大覆蓋的考試試卷呢?這就必須培養學生的系統化思維。
系統化是把各種有關材料歸入某種一定的順序,納入某種一定的體系。語文基礎知識運用系統化思維復習,就是在扎實理解和熟悉掌握具體知識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學知識加以全面、系統地梳理,從而把握其知識結構,把以前學到的知識變為能按規律運用的活知識。

閱讀全文

與語文老師如何培養學生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