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發展美育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發展美育

發布時間:2023-07-03 08:07:03

Ⅰ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一

培養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體驗真情

要讓學生感受語文材料的美,這就要實施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經驗,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體驗文章的真情。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范讀、播放錄音、學生默讀、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圍繞審美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上施以不同的閱讀形式。這里還需特別強調的就是要重視朗讀。 學朱自清的《春》,學生通過誦讀能表現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絢麗、春風的和煦、春雨的溫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氣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飽含感情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找到春天的感覺,有身臨其境之感:躺在軟軟的草地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暖風吹過,花香撲鼻;站在滿目新綠的田野上,感受綿綿春雨的滋潤,同學們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春天。例如在學《再給我十年》一文時,我讓同學們反復朗誦文章中描寫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語句。讀得多了,自然能體會作者在絕症來臨時的那種恐懼、絕望心情,也能體會出他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之情和與病魔作斗爭的堅強毅力。這篇文章告訴學生的不僅是與絕症戰斗的勇氣,更有對生命的珍惜與熱愛,因而,學完這篇文章,同學們都深有感觸。

新世紀的課堂,應當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例如教學《美猴王》時,課文中有一段關於孫悟空的動作和神態描寫,教學時可以在細細體會句子後,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幫助其他學生體會孫悟空活靈活現的個性。我在上《小巷深處》時,要求學生表演母女相見時的那個場景,當其中扮演養女的一名學生充滿愧疚、充滿感激的一聲「媽――」的喊聲之後,全場聽課的學生和老師無不動容,其情感體驗不言而喻。

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和聯想,體會課文內的意境

聯想和想像是讀者進入作品意境的必經之路,脫離了這兩者,就不是文學欣賞的閱讀了。學生往往通過直觀的思維深入課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盡情地體驗。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上《老界山》時,我讓學生想像一下,當滿天的星星與紅軍的火把連在一起是多麼壯觀的奇景;當紅軍夜裡睡在狹窄的山腰上醒來時看到的夜景是多麼迷人;想像紅軍在下山時的喜悅心情。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寫北平的秋天,創設了一種蕭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創設了一種生機勃發的意境。我在教這類文章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聽、看、感受的機會,並引導他們多想像、多思考。同時還要教給他們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再如品讀周敦頤的《愛蓮說》,除了讓學生想像蓮的形象美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社會生活中具有蓮一樣高尚品質的人。這是美感的加深,想像、聯想愈豐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價值。

Ⅱ 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課是一門綜合人文、審美、語言等各個方面知識的課程。語文課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好的語文課給學生創造的是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可以激盪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性情。法國著名作家喬治・桑說:「生活中的點滴感動永遠存在於只要我們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同樣,審美教育應該永遠存在於每一堂語文課上。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把握每一篇課文的構思、意境,要通過朗讀、分析,力求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在豐富的美學內容中感覺自然的美,鑒賞社會的美。

1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美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也源於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語言美表現在遣詞造句及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即能夠妥帖地描摹形象,傳達思想感情。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的開頭,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有一段精彩的描寫:「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反感以及無情的嘲諷通過「油光可鑒」、「標致」等詞准確地表達出來了,乍看卻盡是贊美之詞,經過反復的朗讀,細細的咀嚼,學生不但領會了作者的用意,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高妙之處。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妙。此外,李清照《聲聲慢》中開頭3句14個疊字的創意,魯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排出9文大錢的「排」,都是用詞的經典。
又如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圖」,那段景色描寫非常美!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態,用詞准確,比喻貼切。閱讀時要引導學生「品味」,理解這些詞的含義,讓作品中描寫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也構成一幅春天的圖畫,使他們有一種美的體驗和感受,從而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和聯想,體會課文內的做告搏意境

聯想和想像是讀者進入作品意境的必經之路,脫離了這兩者,就不是文學欣賞的閱讀了。學生往往通過直觀的思維深入課文的意境中,真切地感受,盡情地體驗。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純祥,在上《老界山》時,我讓學生想像一下,當滿天的星星與紅軍的火把連在一起是多麼壯觀的奇景;當紅軍夜裡睡在狹窄的山腰上醒來時看到的夜景是多麼迷人;想像紅軍在下山時的喜悅心情。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述大自然的文章,例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描寫北平的秋天,創設了一種蕭瑟清冷的意境;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創設了一種生機勃發的意境。我在教這類文章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聽、看、感受的機會,並引導他們多想像、多思考。同時還要教給他們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再如品讀周敦頤的《愛蓮說》,除了讓學生想像蓮的形象美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社會生活中具有蓮一樣高尚品質的人。這是美感的加深,想像、聯想愈豐富,感受也就愈深刻,受到的美感教育也就更有價值。

3培養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體驗真情

要讓學生感受語文材料的美,這就要實施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經驗,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體驗文章的真情。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范讀、播放錄音、學生默讀、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要根據不同的文體,圍繞審美目標,在各個教學環節上施以不同的閱讀形式。這里還需特別強調的就是要重視朗讀。
學朱自清的《春》,學生通過誦讀友芹能表現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絢麗、春風的和煦、春雨的溫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氣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飽含感情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找到春天的感覺,有身臨其境之感:躺在軟軟的草地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暖風吹過,花香撲鼻;站在滿目新綠的田野上,感受綿綿春雨的滋潤,同學們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春天。例如在學《再給我十年》一文時,我讓同學們反復朗誦文章中描寫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語句。讀得多了,自然能體會作者在絕症來臨時的那種恐懼、絕望心情,也能體會出他對這個世界的留戀之情和與病魔作斗爭的堅強毅力。這篇文章告訴學生的不僅是與絕症戰斗的勇氣,更有對生命的珍惜與熱愛,因而,學完這篇文章,同學們都深有感觸。
新世紀的課堂,應當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例如教學《美猴王》時,課文中有一段關於孫悟空的動作和神態描寫,教學時可以在細細體會句子後,讓學生進行表演,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幫助其他學生體會孫悟空活靈活現的個性。我在上《小巷深處》時,要求學生表演母女相見時的那個場景,當其中扮演養女的一名學生充滿愧疚、充滿感激的一聲「媽――」的喊聲之後,全場聽課的學生和老師無不動容,其情感體驗不言而喻。

4運用多媒體技術,落實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越來越普及於中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給學生們創設了一個融聲、像、文於一體的認知環境,它把枯燥的文字演繹成精美的畫面,它讓無聲的作品顯得更為多姿,更能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美。
如在講授《瑞雪》時,如果單純靠老師用嘴來描述北國下雪時的景色,就顯得太蒼白無力,而將關於北國雪景圖畫一一展示出來,就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美麗的雪景特點。《荷塘月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資料,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伴隨著深情的朗誦與動人的音樂,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出現在顯示屏上:淡淡的月光、亭亭的荷葉、裊娜的白花、脈脈的流水,作者筆下那清晰美麗的荷塘景色細致入微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荷塘,完全融入了詩情畫意之中。作者那淡淡的憂愁交織淡淡的喜悅的情緒也感染了學生。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的這種教學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引起了學生的共鳴,更有效地融入審美教育。
因此,教師要根據學校的條件、自身的優勢和文本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情感和意蘊。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煥發審美光輝,以適應語文學科本身的審美本質,只要認真思索,敢於實踐。我們便能將審美教育融入,使語文課真正變為美的欣賞課。

Ⅲ 【語文教學怎樣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既然一半是藝術,那麼,語文教學就離不開一個「美」。中學語文課選編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兼美」,適合語文教學的典範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情感美、語言美等於一爐的文學作品。離開了美,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就像一張失血的臉,顯得蒼白而無生氣。因此拆胡備,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美、體驗美、頌揚美、創造美,讓語文課堂煥發美的風采。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寓教育於美的體驗之中,通過美的形象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學園地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獲得科學知識,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提升人文精神,凈化人之心靈。
我國語文教學中,歷來主張「文道合一」,「情感熏陶」。近年來全面推進的「二期課改」,更是凸現審美教育,「將情感目標」作為體現教育目標達成度的三大目標之旅毀一。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要使學生了解美

這里所說的了解美,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選用適當的時間和方式,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美育常識,使學生了解什麼是美,什麼是美育,初步掌握審美的標准與方法。如同提筆作文要學習語文基礎知識一樣,學生只有在了解美育的基本知識後,才能有效進行審視美、感受美、創造美的活動。可以這樣說,讓學生了解美是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前提。一般來說,語文教學是以形象的藝術感染力來向學生揭示什麼是美的。比如,從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少年閏土的描寫「……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作者從人物的外貌、性格、所處環境等方面,把少年閏土的形象描繪得栩栩如生。經過學生的聯想,一個質朴、活潑、能乾的農村少年的形象就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有趣的是,時隔許多年後,人們還會對少年時代學過的諸如「閏土」、「祥林嫂」等藝術形象津津樂道,並從中感悟藝術美的精神力量。

二、要使學生善於發現美

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指善於發現語文教材中的美的元素,二是指善於發現生活中美的亮點。這里我們著重研究前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內容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各種體裁,都包容了豐富的審美內容。如《松樹的風格》中的崇高美,《小桔燈》中的朴實美,《背影》中的情感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情趣美,《藤野先生》中的人格美等。教師如能在課文教學中善於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品嘗作品中美的語言
語言作為文學作品的載體,其審美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文學被視為「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講究音韻和諧,駢散有致,亦講究與思想內容的完美統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得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做扮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多麼優美的語言,多麼詩意的境界!若沒有語言這一載體,何來如此詩意的境界!「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若沒有語言,魯迅的悲憤之情將何以寄託!「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多麼富於警策的語言。「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但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
有過母親的腳印。」多麼感人至深的語言!語言造就了文學,文學豐富了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引領學生反復品讀,用心去體會這些雋永的字句篇章,在品讀中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品讀中積累自己的審美體驗。

3.體味教材中美的意境
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邊活動。在這雙邊活動中,是教師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又感受到美的意境,體驗到美的情感。從而受到美的熏陶,逐步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能力。如《聽潮》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若把課文分割成幾大塊來講,學生就難以領悟到大海之美,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支離破碎的表象感受,無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大海的壯美,先用錄音機播放海潮的席捲之聲給學生聽,等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後,再放潮漲潮落的錄像給學生看,最後再讓學生聆聽有音樂伴奏的課文朗誦,這時學生就進入了一種情境――彷彿和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在普陀山聽潮的情感狀態,就自然而然地領悟到大海的壯美了。由此,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了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培養。袁振國先生說得好:「所有對自然美的感受,都是對生命的感受,是對生命存在價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不進入審美的境界,便無法獲得深刻的感受,更不能讓學生創造性地表達這種感受。」而如何調動各種手段幫助學生獲得這種感受,是語文教學實施美育滲透的基礎,也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的問題。試看散文名家楊朔的《荔枝蜜》的:意境,正是通過作者感情的變化發展表現出來的,即對蜜蜂由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的嚮往。作者正是以自己感情變化為線索,有層次地展示出深遠的思想意境,熱情地謳歌了勞動人民的偉大精神。其情感與外物相融合,詩意盎然,耐人尋味。倘若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學生定然會感受「蜜蜂精神」的朴實美、勤勞美、奉獻美。

三、引導學生去鑒賞美

審美鑒賞是審美活動的高級形式,它不僅要求人們及時發現美的事物,而且要求人們對美的事物做出鑒別和賞析。審美鑒賞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觀、品、悟。人們對事物的鑒賞,總是從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開始的,這就是「觀」。在「觀」的階段,如何鑒賞客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材是學生主要的鑒賞客體,它包含著顯性或理性的美的因素。正是語文教材的這一特點向學生傳遞著各種美的信息,誘使學生去發現其外在之美,內涵之美。從而完成對教材的美的欣賞。學生在語文審美鑒賞中的「觀」,首先是對語言符號的感知。並在感知其語言之美的同時,感知其形象之美。例如:《祝福》中有這樣一段對祥林嫂的描寫:「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學生在感知人物描寫的語言時,祥林嫂凄苦的乞丐形象也同時在頭腦中浮現。在這一「觀賞」中,不僅是對表象感覺,而且伴有理解、情感的參與。這是語文審美鑒賞的一大特點。
審美鑒賞的第二個階段是「品」。主要表現為鑒賞主體對作品中認知對象的解讀和體會。「品」主要表現為:以想像的方式深入作品的內涵,填補作品的空白,以積累的人生經驗品味作品中的一切。魯迅先生在《葯》中描寫的那些看殺頭的人「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學生閱讀這段生動形象的描寫時,通過創造性的想像活動,在頭腦中呈現驚心動魄的圍觀景象,並用自己全部的人生經驗去填補這一形象本身所蘊涵的但未直言的部分,從中品味出被無形的手捏住脖子的人們的可憐、可悲,品味出無形的手的勢力與淫威。當然,這種填補空白的活動,通常是不自覺的,學生只能憑想像力自由馳騁。也只有通過這種填補空白的想像活動,學生才能從中領略文學作品的無窮韻味。 審美鑒賞的第三個階段是「悟」。悟,是審美鑒賞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內省方式,一種感知體驗基礎上的哲學思考。例如,在閱讀《荷塘月色》時,學生們開始是沉浸在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色之中,用心體驗作者那種寧靜而寂寞的復雜心境,感受那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進而便從感受和體驗中超脫出來沉人一種「回憶」,一種思索,一種追求,最終悟出了作者厭惡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而又徘徊、矛盾、無所適從、情不由己的精神狀態,從而獲得了對作品意義的深層理解。可見「悟」是品味、體驗的凝聚和升華,是一種更高的審美鑒賞形勢。其中,理喻是關鍵所在。當然,這種理喻不只是理性思考,更是以體驗為基礎的高層次的審美實踐。學生達到了「悟」的階段。意味著鑒賞行為的完成。不過。它不是永恆的終結,因為「悟」中獲得的感受和思考將是永無止境的。

四、引導學生去創造美

創造美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對於學生來說,創造美的活動主要包括寫作活動、辦黑板報、辦文學報、撰寫廣播稿、開展有意義的語文課外活動等。對於語文教學來說,作文教學則是學生創造美的活動的集中表現。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非常熟悉的一項教學活動。對此我不想作過多的論述,只想簡述三點看法。

1.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美源於生活,生活是培育審美意識和能力的沃土。只有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浮想聯翩,不斷地創造美。一個足不出戶孤陋寡聞、頭腦閉塞的人,是很難具有生動豐富的想像力的。因此創造美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要使學生寫好作文,最主要的前題就是要幫助學生豐富生活。開闊視野。引導他們熱愛生活,懷著純真的感情去親近自然和人生,留意觀察,細心體驗。盡量去發現生活中美的因素,並將這些素材記錄下來,然後進行整理歸類,這就是常說的積累素材階段。

2.引導學生在作文中進行美的想像。神奇的美的想像能為學生提供創造美的靈感和激情。如果學生能把獲得的五光十色的素材,放進想像的熔爐里去冶煉、重組、創新,就能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來。

3.引導學生正確駕馭美的語言。盡管你發現了美的事物,盡管你的想像豐富多彩,但最終還是要靠美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如果學生的語言表現力差,創造美的活動就異變為紙上談兵的空話、套話。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花大力氣培養和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來。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我國現代教育先驅蔡元培先生就積極倡導過「學校要進行美育教育」。作為一切基礎學科的基礎――語文學科,更應該在學校美育教育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編輯:梁媛)

Ⅳ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對學生進行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的培養,結合理論和課堂實踐的方法完成我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任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想像、鑒賞、理解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Ⅳ 如何培養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美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 在我國,美育思想和美育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提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和樂就是君子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 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存在偏重智育的傾向, 現在語文新大綱提出了語文的工具性、 人文性和審美性並重的指導思想。那麼, 如何在語文課中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創設美的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審美教育的前提。 美的氛圍,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綜合地、 整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而有利於調動受教者產生審美激情、 審美體驗,從而全麵塑造人的審美心理結構。氛圍中最有價值、 最活躍的是人的活動和人的情感, 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和美感的誘發者, 教師應當充分地利用45分鍾使學生自始至終地在充滿情趣的愉快氣 氛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興趣是學習的先導, 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 教師應當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使他們把學習語文看作是一種樂趣,橋信激 使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這樣他們就會主動地愉快地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與教師「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美的氛圍是師生合作共同創造的。 語文課創設美的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坦螞師的語言藝術、 心理溝通藝術、 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技能等等都能成為激發學生審美心理的誘因和創造 美的氛圍的因素。如教《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記》 可播放配樂的朗讀音響;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藍的製作》 就可繪制畫面圖片。這些作法,都能創造美的情境, 使學生產生美的追求。 其次,挖掘美的內容。設計出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式方法, 是提高課堂教學藝術的基礎。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師的講課要充滿藝術魅力, 必須首先對課文深入鑽研,充分體會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 從教材所蘊含的豐富的感情和潛在的精妙之處去尋求教學的樂趣和情 趣,然後進行巧妙地設計。挖掘美的內容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體會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 它的主要特點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 用情感來撞開學生心靈的門扉。 我們的語文教材都是經過精心選編的名篇佳作, 都是現實世界形象的反映。作者通過觀察慧眼和獨特的視覺, 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經過選擇和醞釀,用自己的匠心, 創造完美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又無不寄寓作者的社會理想、 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進入特定的環境中去, 體會作家的人格情懷,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如《 祖國山川頌》、《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記》《海濱仲夏夜》 等課文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自然之美,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川。 讀著這些文章,會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感染, 從而激起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課堂教學時, 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完成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 「心理位置互換」 ,將學生引入「角色」。學習《與妻書》, 可以讓學生體會林覺民在信中洋溢著對妻子的愛,對生活的愛, 體會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兒女之情上, 而是將兒女之情與革命利益相比較,使對妻子、 生活的愛與革命需要統一起來, 學生了解了林覺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 便能激發熱愛祖國的美好感情。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 必須緊扣這些內容向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在學好語文知識的同時, 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 心靈上受到美的凈化。 2、吟詠誦讀,品味作品的語言美。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 它有利於我們深入品味文字作品,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揮語言的感染力,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邊看邊讀,最有利於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匯貫通,步步深入, 樂趣叢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 「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 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 不知不覺,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 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 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所描述的這種境界, 就是通過吟詠誦讀所達到的審美境界。在語文教材中, 有很多作品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它們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悅耳; 有的如百鳥和鳴,婉轉悠揚;有的似戰鼓催征,高昂激越; 有的若敘家常,娓娓而談。 品味誦讀這些作品既可以使學生體驗美感, 又敏襪能引導學生感知語言的語聲美、達意美、描述美, 從而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靈美、事物美、 境界美和作者表達的情感美,激發學生仰慕美好人物, 熱愛美好的事物,產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3、訓練想像,進行美的創造。文學形象是間接形象, 讀者必須調動語言感受力、藝術情感力、藝術想像力, 才能喚起相應的審美、意象。在這個過程中, 由於作品具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和藝術空白,讀者的期待視野不同, 必然造成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 葉聖陶先生在論創作中談到文藝作品的鑒賞時,舉了讀王維的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詩為例。他說:「要領會這兩句詩, 得睜開眼睛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 在想像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他還說:「 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像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 並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 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畫來,就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葉老在這里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書要「 驅遣我們的想像」。教師要善於挖掘材料,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想像力。例如《孔乙己》的結尾, 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 如果沒有死, 那麼他的生活狀況怎樣呢 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寫《 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以後》的續文。在學了《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後,可引導學生想像「未來的書」, 既可加深對書籍演變歷程的認識,又可激發學生獻身科學, 創造未來的熱情。進行這樣的練習,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 又能使作品的審美效應得到強化, 從而幫助學生達到從感受美到創造美的完美境界。 再次,誘發美的體驗。美的體驗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就必須誘導激發學生對審美客體的喜悅感、 質疑感、驚異感等,調動學生的審美潛力,產生審美激情, 進行深刻的審美體驗。如在學完《荔枝蜜》這篇課文後, 可引導學生重溫另一篇著名散文《落花生》,可以這樣對學生說: 「 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東西可以啟發我們。像這一課里的蜜蜂, 就啟發我們懂得一個很深的道理,蜜蜂對人無所求,而給人呢, 卻是極好的東西。它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它是渺小的,卻又是多麼高尚啊 而落花生 它不是無用的, 而是有用的。——不是只講體面而無用的。我們學了這些以後, 也來找找看,在自己生活中碰到哪些東西,也可以發人深省 」 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 有的說要做形狀雖小,但作用大的螺絲釘,有的說要做吃的是草, 擠出來是奶的牛;有的說做春蠶,做粉筆,做梅花,做煤……「 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思索, 在尋求答案,盡管這些回答還很稚嫩, 但它反映了學生對美的純真的嚮往。 實踐證明,美育能使學生在領略美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並轉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不斷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揭示奧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強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這個過程正如杜甫詩雲: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Ⅵ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一、從教材中挖掘美
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按美學的觀點,美可以分為三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無論哪一種美,中學各冊語文教材中都有豐富的材料可提供。而且有許多課文是直接描繪自然美、社會美,甚至於藝術美,幾乎篇篇課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
在描繪自然美的課文里,既描繪了中華大地的名山秀水攝人心魄的美,如《長江三峽》、 《濟南的冬天》、《春》等等,也描繪了身邊普通景物令人難忘的美,如《荷塘月色》、《海濱仲夏夜》、《紫藤蘿瀑布》等,這里既有壯麗的美(如《長江三峽》),也有秀麗、明艷的美(如《濟南的冬天》、《紫藤蘿瀑布》、《春》),還有朦朧的美(《荷塘月色》),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紫藤蘿瀑布》、《長江三峽》、《春》、《濟南的冬天》等作品無不傾注著作者對祖國山川和大自然的熱愛。《紫藤蘿瀑布》寄寓了作者的生活理想。《荷塘月色》抒發了正直知識分子痛恨黑暗現實,企圖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矛盾的心情。學習這類課文,不但能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逐漸形成其欣賞自然美的能力,豐富其生活,培養其情趣,而且通過欣賞課文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感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深情,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目的。
在直接反映社會美的課文里,有反映中國人民奮起抗擊外來侵略者的《三元里抗英》,有記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和自然界作斗爭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頌共產黨人在生死存亡之際,對祖國未來的憧憬的視死如歸和無畏精神的《梅嶺三章》,歌頌為人類解放而自我犧牲的無私精神的《九根火柴》,有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最後一課》,表現熱愛和平的《勇氣》,表現國際主義精神的《紀念白求恩》。《菜園小記》記錄了在中國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延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自力更生的一幕。《愛蓮說》、《桃花源記》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理想的嚮往。《出師表》贊頌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在這些課文中,高尚與卑下、正義與邪惡、真善美與假丑惡,涇謂分明。學習這些課文,能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啟發,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課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品質能凈化學生的靈魂和感情,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至於藝術美,如上文所說,幾乎篇篇課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比如《石鍾山記》,寫得有靜(大石側立)、有動(棲鶻驚起),有驚(舟人大恐),有喜(笑謂邁日)。其恰到好處的繪形、擬聲和比喻、烘托出了陰森可怖的氣氛,造成了「驚」;而可怖氣氛,又為意外發現造成的「喜」作了鋪墊。使人如親歷其境的夜遊過程的描繪,又為「事不目見聞而噫斷其有無可乎?」的結論的引出,鋪就了墊石。縱觀全文,不能不說是件完美的藝術珍品。而且這樣的藝術珍品在教材中琳琅滿目,文言文中有,現代文中也有,比如膾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何嘗不是藝術珍品呢?而且藝術美不但充斥在記敘文中,就是在議論文、說明文中也存在著藝術美。比如《拿來主義》,作者議論的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文藝理論中常常糾纏不清的重大而生動的比喻論證,在談笑風生中,把這個難題闡述得一清二楚,不但令人信服其道理,而且給人以痛快淋漓的美感。再比如《大自然的語言》、《卧看牽牛織女星》等等,除了給我們以科學知識外,何尚不充滿藝術美呢?綜上所述,中學語文中確實存在著豐富的美育材料。而且還應當指出,許多課文往往同時明顯地體現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比如《岳陽樓記》,既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感受到社會美,還可以使學生學習環環相扣的結構,凝煉優美的語言,領略到藝術美。正如羅丹所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我們去發掘,中學語文教材中確實存在著豐富的美育材料。
二、在教學中體現美
語文教材中雖然存在著豐富的美育材料,可是如果不在教學中體現並用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那麼它們還是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就目前語文教學的情況來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仍需加強,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注意:(一)要改變為了應付考試,孤立地抓字詞句教學,搞字詞句訓練的現象。因為這樣一來,不但不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反而弄得學生暈頭轉向,興趣索然,而且孤立地抓字詞句教學,字詞句也肯定不能真正學好。因為字詞句只有牢固地植根於作品這一「有機體」中,並成為作品整體必不可少的成份時,才具有感染力。只有在感受理解整篇文章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領悟每個字詞句的作用。就是專門教學語文基礎知識也是這樣,不能總是在一種刻板的理性的教學中,而應運用各種方法將基礎知識融合在語文教學全過程中,靈活的去激發學生,讓學生主動理解,給學生美的享受。比如,有位教師教「比擬」,他先在小黑板上寫了這么一些短語:小河邊的垂柳、天空中的新月、六月天的驕陽、秋風中的落葉,洞庭湖的波濤。然後他啟發學生:假如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有思想感情,那麼,你從這些事物的形態能看出它們的喜怒哀樂嗎?一提問,打破了平時「教師講學生聽」的沉默,學生們爭相發言,有的說小河邊的垂柳是歡快的,有的說是悲哀的;有的說空中的新月是凄涼的憂郁的,有的說是清新的愉快的:有的說秋天的落葉是歲月的無奈,有的說是年輕的沖動。總之,同學們都沉浸在美麗的遐想中。爾後,老師就告訴他們:大家的發言在漫不經心中已運用了「比擬」。接著就在理論上加以點撥,最後又要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用比擬手法進行描繪。結果學生們都躍躍欲試,發言一個接一個。有人對著教室門說:「她是那樣的穩重大方,禮貌地接待著每個來訪者。」有人描繪有點陳舊的辦公桌說:「年年月月,他不卑不亢,從來沒有想到離開講台這個崗位。」有人指著窗外在風中搖擺的樹枝說:「瞧,她們追逐著,嬉戲著,又歡笑著,累了,才肯安靜地歇歇腳。」一下子,大家都驚異於這個司空見慣的教室竟有如此魅力,覺得自己生活的環境從來沒有這樣美好過,而自己也從來不曾這么熱愛周圍平平常常的世界。這節課雖然沒有反反復復地講比擬的定義,課後的檢查卻表明學生們都掌握得很好,當然更不用說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培養了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讓學生初步學會去創造美。(二)要改變教師在課堂上分析過於支離破碎,面面俱到,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味同嚼蠟的現象。有的學生說,課文里的小說,自己看很有味,聽老師課堂上分析反而沒有味了。這意見很值得我們深思。這就需要我們調整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帶領學生「走進」課文中所描繪的情景中去,「經歷」裡面的事,「接觸」裡面的人物, 「感受」裡面的情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聯系文章背景,從語言入手,抓住作者的傳神之筆,通過對環境、人物肖像、言行、心理情感活動等具體描寫的分析,把完整的人物形象、優美的意境再現出來,讓學生體會深寓的情感,從而忘掉「自我」,進入作者設置的情景中去,高興時心曠神怡,激動時興奮昂揚,悲傷時甚至掉眼淚,進而去欣賞美,鑒別美,感情了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華。最後再從語言與內容的結合上,體會語言運用的奧妙與匠心,感覺到語言美。比如教《敕勒川》,就這么短短的幾句詩,雖然很典型,但與客觀存在的塞北草原的具體豐富的景象相比無疑是十分概括的。這就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讓他們彷彿置身在圖畫般的天高地闊的塞北草原之中,神遊於天地合一,茫茫蒼蒼的壯闊境界里,也才能真正理解詩歌中每個詞語的作用。如果再將《敕勒川》與《憶江南》描繪的意境作比較,一個粗獷恢弘,一個清麗細膩,那麼,更能提高學生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再比如教《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搶救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的現場,在萬分急迫,扣人心弦的情景中,感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階級深情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教《出師表》、《廉頗藺相如列傳》,就要千方百計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勇有謀、豁達大度的藺相如這些歷史人物活脫脫地「站」起來, 「走」出課本,讓學生與之交談,使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讓課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質去凈化學生的靈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三)要克服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少了,教師講多了的現象。許多課文特別是那些優秀的散文、詩歌,甚至議論文,唯有有表情的朗讀,才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才能真切地感受其語言美,氣勢美,體會其意境美。如教學《登鶴雀樓》,不讀,如何領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壯麗美?如何感受詩人氣吞山河的氣勢;不讀,怎麼會在學生的腦海里出現一個引頸遠眺、游興未盡的詩人形象,不讀,怎麼能深深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個形象化的哲理。反過來,如讀《荷塘月色》,讀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呈現在眼前的不僅是文字,而且是一幅朦朧的畫面;響起在你耳畔的,也不僅僅是一組普通的文字,而不更象一支動人的小夜曲?因此,一定要加強朗讀,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范讀,學生仿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把無聲語言轉換成有聲語言,憑著字正腔圓的語調,抑揚頓挫和輕重疾徐的語言節奏,引導學生體會意境,揣摩構思,感知形象,品評語言。
三、用作文來表達美
語文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感受美,不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還要讓學生善於表達美。這樣,既要鞏固學生從學課文中、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要讓學生將這種審美能力在表達中得到鞏固。大自然的風光是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人和事是美的。讓學生把這些美人、美事、美景在口頭上或書面上表達出來,不但煅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升華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中往往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同一生活素材,在不同的學生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校園,在一些學生眼裡,覺得司空見慣、平淡無奇,在另一些學生的眼裡卻又變得色彩繽紛、千姿百態。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原因就在於一個善於發現美,一個卻不能。怎樣才能讓學生善於發現美,善於表達美呢?就目前學生的作文情況來看,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靈活地借鑒範文。
人非生而知之,不管做什麼事情,掌握什麼技能技巧,總要有一個學習模仿的過程,表達也是這樣。清人劉熙載是這樣評價李白詩歌的: 「太白詩以《庄》《騷》為大源,而於嗣宗之淵放,景純之雋上,明遠之驅邁,玄暉之奇秀,亦各有所取,無遺美焉。」。象李白這樣的詩仙,要表達自如,尚且得借鑒前人的優秀作品,那麼我們就更應當引導學生模仿借鑒範文。從如何觀察體驗生活,到如何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從如何選材剪材,過渡照應,到如何選擇句式,錘煉詞語等方面,都要時時結合學生作文中的問題加以引導,讓學生靈活地模仿、借鑒,決不能為讀範文而讀範文,因寫作文而寫作文。特別是範文作者如何在文中表達情感,如何表達美更值得學生們借鑒。例如優秀學生作文《冬天的太陽》,作者借風寫暖,把冬天寫得溫暖宜人,趣味橫生。從他先「記游」後議論,寫得有靜有動這點來看,象《石鍾山記》的布局;從觀察點的轉移來看,又有點象《荷塘月色》;以色調的明麗,觀察的入微,描寫的技巧看,又有些《春》的風格;至於哲理性的思考,懸念的設置,結構的巧妙,則不難在《長江三峽》中找到淵源。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多借鑒優秀作品,並將其爛熟於心,就能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是至理名言。(二)精細地觀察生活。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雅在《怎樣教學生作文》中曾尖銳地指出: 「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們完全不會觀察。可以這樣認為:他們的眼睛不用作看,他們的耳朵不用作聽。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教他們學會看、聽、感覺。」學生怕作文,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可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會精細地觀察生活。進入新世紀,教育得到了發展,在作文的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根據範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布置一些觀察練習。如讓學生描寫某人的一顰一笑,刻劃某物的一鱗一爪,描寫市場的一角、校園的一隅,或記下一次有趣的談話,或寫下一個動人的細節,或記下自己一時的心理活動。由此,不少學生的觀察越來越精細,比如有個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在觀察了老年、中年、少年的腳步後道:老年人腿腳沉重,步履艱難,起步不高,走起路來發出「突嚓,突嚓」的腳步聲;中年人身強力壯,腳步有力,舉步高遠,發出「卟噔、卟噔」震動大地的腳步聲;少年人天性好動,活蹦亂跳,時常一蹦一跳地走路,發出「乒嗒、乒嗒」的腳步聲,確實抓住了特徵。以此學生為例,啟發學生,由此不少學生產生了觀察生活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觀察生活的習慣,並把每天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了沒什麼可寫的問題,改變了對作文畏懼的毛病。有個學生談寫觀察日記時說: 「過去怕寫作文,是感到作文難寫,腦子里空空的,怎麼也擠不出點東西,只好抄抄書報,胡亂湊合一篇交差。從開始寫觀察日記後,腦子里材料越來越多,一點不愁沒東西可寫,有時還盼作文呢!」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既存在著真善美,也存在著假丑惡,只要精細、深入的觀察,是不難發現的,寫作文章素材豐富得很,我們一定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不但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由途徑,也是進行審美情趣教育的必由途徑。(三)盡情地傾注感覺。
文章本非無情物,記敘性文章尤其如此。魯迅家裡的「百草園」,究其實,只不過是座雜草叢生的廢園,然而在魯迅的筆下,卻顯得如此美好。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筆下傾注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無論是「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還是「肥胖的黃蜂」、 「輕捷的叫天子」,或是「低唱」的「油蛉」, 「彈琴」的「蟋蟀」,當然, 「石井欄」、「皂莢樹」、「黃蜂」、「叫天子」等這些景物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輕捷」、「低唱」、「彈琴」這些就帶有作者主觀的審美情感,與這種主觀審美感受不合的碎磚爛瓦、枯草敗葉、癩蛤蟆之類,則一律不寫。沒有這種主觀審美感受,客觀景物就不能成為藝術形象,雜草叢生的廢園,就不能成為兒童「樂園」。傾注了作者的獨特審美感受,就可以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寫景是這樣,敘事記人同樣如此。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然而究其實,也不過是父親為兒子送行時給兒子買了一趟桔子。然而,由於作者在記敘中傾注了自己對父親的美好感情,從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我國長篇巨著《紅樓夢》也只不過寫了一些生活瑣事,卻能在世界文壇上引起轟動,至今仍有許多人研究它,就是作者在著作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審美感受,正如作者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遂成千古名著。而我們學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動人,除了觀察欠細欠深,表達技巧欠佳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在作文中傾注自己的獨特審美感受。如果傾注了自己的獨特感受,那麼即使平時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學,也會寫出令人吃驚的好文章。比如優秀作文《姥姥》之所以動人,就因為字里行間傾注著作者對童年時誤解姥姥的嚴和愛的無知的懺悔,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篇作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用「心中的淚和血」哭訴出來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花大力氣培養學生對生活敏銳的審美感受力,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還要培養學生善於將這種審美情趣在作文中加以傾注的能力。
總之,審美教育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隨時隨地都可進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從而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閱讀全文

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發展美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