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將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
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將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盡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亘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結合我校許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做法:
1.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教師應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多實踐。
從課內來說,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課外來說,必須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班委選舉、課前一分鍾演講、評論班級生活……都會使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背誦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句:天/灰濛蒙,又陰/又冷。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環境描寫側面烘託了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
第二句: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學生在朗讀中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中。如此引導,學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豐富了語言庫存,有陶冶了情操。
三、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即使是學生發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㈡ 【每日閱讀2】語文老師要做「讀書種子」—溫儒敏
我在一篇文章《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中談到「呂叔湘之問」。三十多年前呂叔湘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狀況至今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語文課改來改去,還是未能改進讀書少的病況,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文章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認為有必要加大教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型的區分,最好採用的「1+X」的方法;擴大閱讀量。提出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多種有用的讀書方法;要提倡「海量閱讀」,鼓勵「連滾帶爬」地讀,以培養讀書興趣和習慣;
還要容許學生讀「閑書」,尊重他們的「語文生活」,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讀書狀況要納入評價。但要真正實現「讀書為要」,並不容易,因為還得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語文老師自己先要喜歡讀書,把讀書當作良性生活方式,成為「讀書種子」。
很多語文老師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一年到頭除了讀幾本備課用的書,其他很少讀,頂多讀一些暢銷雜志,大部分時間都是網上的「碎片化閱讀」。手機上的媒體有一種「魔力」,捆綁住很多老師,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騰出來的那點時間,也被流行閱讀占據了。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腹中」裝的大都是所謂「戲說」「文化快餐」「二手貨」「雞湯」,或者塞滿許多「爆料」「段子」「揭秘」之類,那個「氣」怎麼可能「華」,又怎麼可能提高教學水平?
我們不能指望所有老師都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但起碼有相當部分的語文老師喜歡讀書,並帶動學生喜歡上讀書,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有希望了。
現在社會心態浮躁,拜金主義流行,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就格外重要。講學養,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因此,無論多麼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哪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還有沒完沒了的各種事情。當然這些都要應對,誰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點距離,免得被動地全部卷進去。喜歡讀書,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這太重要了。在這種狀態中,會有成就感,同時也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還能幫助抵制職業性疲倦。
我在《信息時代的讀書生活》中提到,為何現在人們普遍比較焦慮?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解釋為「文化沖突」「社會轉型」「市場化」「兩極分化」,等等。但還有某些更深層的引起焦慮的原因,那就是信息過量。
如何解決信息過量可能造成焦慮這個問題?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對信息時代帶來的閱讀方式的一些重大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而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
對於網路信息,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的傳播特點,都要有一定了解;盡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過濾分析。要培養自己的「定力」,這里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復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態度,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具體來說,要少看微信多看書。
在煩躁的「大氣候」中,盡量讓自己能心靜,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用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
我還特別用了一個詞——「讀書養性」。無論是網路閱讀,還是紙質書的閱讀,總之,都是要營造一個「自己的園地」,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養性,可以練腦,這不僅是能力,也是涵養,是素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閱讀可以拓展視野,可以接觸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可以讓人在精神氣質上超越庸常的環境。
「讀書養性」和讀書的實際目的不矛盾。讀書為考試、為謀生謀職,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實際的,但也要樹立更高的「養性」的目標,讓這個目標把考試、謀職等實際的目標帶起來。
「讀書養性」其實是「大格局」,也可以從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的角度來看。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人對整個人生意義和世界價值的基本看法,包括人生的意義、真善美、生與死的本質、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性、社會公平的准則、倫理道德的底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本源性的,有的還富於哲學含義,屬於終極關懷。
對這些本源性問題的探討與摸索,也就導向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可能從根本上決定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思想行為模式。這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甚至比知識獲取更加重要。而讀書,特別是在浮躁的信息時代培養起良好的閱讀品位和習慣,對於建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建議不只是給學生的,同樣也可以和老師們共勉。圍繞如何讀書,我在那篇文章中也提到一些建議,我想中小學老師也是可以參考的。首先就是要列讀書的計劃和書單。
讀書總不能抓到什麼是什麼。網上閱讀一般容易無計劃,跟潮流。如果要「充電」,就必須有一定的計劃性,還要注重經典性,多選適合「悅讀」又啟迪心智的作品,而不能採取網上閱讀的那種姿態,只跟隨潮流或者完全由著性子來讀。
我建議每個老師都有一份自己的書單,設定在幾年內應當讀哪些書。要有計劃,有整體考慮,讓讀書有些系統。書單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三部分,這是可以套在一起又彼此交錯的三個圓圈。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這些書應當是最基本的,凡是上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應當讀過的。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是最基本的書。閱讀的目的,是接觸中外文化經典,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這是一部分,最外圍的一個大的閱讀圈,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讀十來種中外經典,就很不錯了。
第二個「圈」,是與自己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比如,學物理的,可以給自己安排讀點化學、數學、生物以及信息科學等方面的書,還有就是與物理學有關的鄰近學科領域方面的書,也可以讀點類似科技史、科技哲學以及教育類等領域的書。學文科的,也要讀點理科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更寬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打基礎,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
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發言權的那些專業,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倒過來看,最核心的那個部分,是專業和職業需要,當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現炒現賣的書,要有自己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當然,這三部分書目之外,還可以有一些消遣的、娛樂的書,但不應當是主體,也不必計劃太強,不用專門設定一個「圈」,隨意讀一點,調節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建議老師設定各自書單的三個圈,應當理解為就是三個部分,彼此可以交錯進行。總之要有些系統,有些計劃,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時段內讀完一些基本的書。書目不要設定太多太滿,主要是基本的書、經典的書。現在社會比較浮躁,大學生除了考研究生,很難安心讀書。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閱讀的書可能很少,大都是為了考試潦潦草草應對式的閱讀。那麼現在當老師了,應當重新把大學期間應當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基本的書重新讀一遍。我看這比很多培訓管用。
鼓勵和要求語文老師當「讀書種子」,要有一些政策保障,要有具體可行的措施。我提幾點建議。一是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的校長,必須重視這件事,要給學校、教研組和老師讀書的空間。不要什麼都管,不要太多干預,不要搞無休止的評比檢查。可以規定給教師安排必要的讀書時間,支持鼓勵學校開展教師讀書活動。
二是提倡語文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制定各自的讀書進修計劃,包括適合自己的書單,尊重教師在讀書方面的自主性,保證讀書計劃的可行性。
三是更新教師培訓的方式與內容,各種教師培訓都重視激發讀書興趣和指導讀書思考,要有措施鼓勵和支持建立讀研修小組,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四是高等師范教育要調整完善課程體制,在讀書特別是讀基本的書方面有切實的要求,從源頭上改變語文老師不讀書、少讀書、缺少「文氣」的蒼白狀況。
語文教育界有太多的流派、太多的經驗、太多的改革,老師們有些目迷五色,很累、很焦慮,現在需要安靜一點,能靜下心來讀書。這比什麼改革模式都更實際,也更重要。不要再坐而論道了,不要再爭論不休了,希望大家能把一些好的想法轉變為切實的措施,能改進一寸就是一寸,逐步讓更多的語文老師成為「讀書種子」,從根本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水準,也許還能多少帶動改變國民不讀書、少讀書的糟糕狀況。
㈢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帶動學生閱讀我的職業成長經歷
在竇桂梅這本《回到教育原點》著作中,被書中一句話所吸引: 讀書,是每個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所必需的生命方式。
是啊!閱讀是教育底色,是知識根基,是教與學的根本。
任教語文四年,兼任班主任四年,有迷茫,有壓抑,有疑惑。每天一睜眼就是旋轉的陀螺!我知道,這種對教育的迷茫,對教學的無力感不是靠師傅手把手傳授技能就能解決的,要想站穩講台,必須學會自己獨立成長起來,而成長的基石就是閱讀。
我讀的第一本書不是多麼偉大的教育著作,而是閆學老師的 《給教師的閱讀建議》。未走上講台時,我單純的以為當老師的只要專業知識過硬,文學素養深厚就可以了。其實不然…… 「作為教師應該有的知識結構,不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基礎,還要有開闊的人文視野」。
因此,自2015年10月1號開始,我自訂的「每日20閱讀」計劃開始實施了。三年半的時間里,我不僅讀中外教育著作,更讀文學作品(經典和大眾的都讀,又跟著班裡的孩子們開始讀經典文學。)中間攙雜著哲學類以及溝通類書籍。
讀書是一種「靜趣」,是一種「心趣」。因此周一和周三的班級午讀課,就成了我個人的「讀書分享秀」。上半年,班裡新轉來一名女生,因性格原因和家庭因素,開學一個月有餘,卻怎麼也無法適應住宿生活,一日,跟爸爸說:「你再讓我住校,我就從樓下跳下去!」話出,嚇壞了爸爸更嚇壞了我,十幾歲的孩子對待生命如此之輕,誰之過?真心痛!對待這樣的孩子,如何教育?單純的說教,單一的訓斥,管用嗎?剛好那幾天我剛讀完了余華的作品,一個想法跳出了腦海:為什麼不把讀到的故事和感受跟學生們一起分享呢?讀書有時候更需要儀式感,於是有了如下課例:
孩子們,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這幾天讀的一本書,主人公叫徐福貴(邊講邊板書,因書中人物較多,為了便於孩子們理解記憶,我列了人物思維導圖)這個人是地主家的少爺,家裡非常有錢,因為年輕不懂事,非常好賭,最後把家產全部輸光,自己的爹也給氣死了。漸漸的,徐福貴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重新振作起來,可是上天對他 真不公平啊,自己優秀的兒子友慶被醫生抽光了血,死了。自己的女兒倒是健康,最終嫁人 。本以為可以享福了,誰知道女兒在生孩子時也死了,就這樣,徐福貴帶著剛出生的外孫和女婿生活在一起。可女婿為了多掙些錢,在建築工地幹活時被掉下的石板砸死了。孤苦無依的徐福貴帶著外孫苦根生活,可那時候家裡窮啊,沒東西吃啊,有一天苦根生病,徐福貴就給他做了很多的豆子想給他添點營養,可沒想到,苦根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一下子吃太多,最後撐死在家中了。徐福貴的親人一個個的死去,只剩下他一個孤零零的老頭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作伴(課堂里由最初的嬉笑,到嘆氣聲再到議論聲一片)孩子們,故事講到這里,你們有什麼想說的?
學生高舉小手:徐福貴太可憐了;活著太難了;故事太悲慘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太好了……
孩子們,這是我這幾天一直在看的余華的《活著》,我們現在的生活多美好,可有的同學卻不時的把 「死 」掛在嘴邊上,你們想一想,我現在過的真的比徐福貴還艱難嗎?死是痛快了,可父母怎麼辦?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情了。孩子們,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這本書,書里講的比我精彩哩!
一本書,一堂課,別樣的知識。就這樣在學生心裡打下了烙印!趁熱打鐵,周五午讀課,我又分享了余華的另一本書《許三觀賣血記》,讓學生們再一次感受生命的美好,再一次感受生活的美好。
周六,我接到了班裡很多家長的電話,紛紛咨詢如下: 徐老師,孩子一回到家就興高采烈的跟我講故事,還說要看這本書;徐老師,你這種教他們看書的方法真管用啊;徐老師,聽孩子講故事,我都想看這本書了,能否借給我看看?……
聽後,我是真高興。高興於我的工作如此神聖;高興於我自己不再感到教育的無力和困頓;高興於我的讀書分享能帶給學生「想讀」下去的動力。正如閆學老師在《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中說過: 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教師必須先讀起來。 我真慶幸,我讀過的書,我講過的故事,對我的學生有如此深的影響。我更沒想到學生能帶動家長一起讀書。
受到家長們的鼓勵後,我就用這種「以講代入,後讀補入」的方式和孩子們共讀了周國平的《妞妞》感受到不輕言的父愛;共讀了東野奎吾的一系列書籍,感受人性的或純真或險惡;共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感受近現代的悲慘,學生們對團圓媳婦感受頗深;與班裡住宿生分享了《人類簡史》雖然難讀難理解,但孩子只要對其中的一些章節感興趣(如關於木乃伊,關於金字塔,這些章節孩子們很感興趣)就有讀下去的動力!
閆學老師的這本書,對我幫助最大的是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讀書?怎樣做讀書筆記? 「凡是遇到值得精讀的好書,首先做好大量的讀書摘記,然後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思考化為一篇篇或長或短的讀書隨筆。」 因為平時不僅擔任班主任工作更任教語文教學,忙碌了一天,靜下心來閱讀半個小時,著實很難靜下心動筆墨寫讀書隨筆,因此這兩年讀書生涯我專心做好一件事—— 那就是將讀書摘記落實好,然後在摘記後用紅筆簡單寫下自己的反思與想法,失誤或改進的方法,不足與需要補過的地方。一本書讀完後,我就在朋友圈裡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書評),字數不限,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算是讀的身心愉悅了。
從加入教師隊伍到目前,已四年有餘。從最初的讀閆學的書,陸陸續續的讀了教育著作《美麗的教育》《零距離師生關系》《夏山學校畢業生》《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正面管教》《教師怎樣與家長有效溝通》(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與家長的關系)《回到教育原點》《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放下孩子》等等近55本;讀了情緒管理類書籍《別讓壞脾氣毀了你》《你變了,世界就變了》《不完美,才美》上下冊》《那些傷,為什麼我還放不下》等15本書;又讀了溝通說話類《說話的魅力》《北大口才課》《溝通入門,說話入理》等15本書。先後又讀了小說類,散文類,哲學類等等(記不清多少本,這類書讀後會當成故事講給學生們聽,然後他們很有興趣去自己讀。)又為學生們在午讀課上共享歷史類《鎮墓獸》(整整讀了2個月的午讀課,一節課30分鍾)。從最初只能靜心讀20分鍾,到現在能一坐一讀就是一天,要問我堅持的動力是什麼?我沒有多大雄心壯志,對曾經的讀書沒有什麼想法。僅僅是因為我的師傅說我「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僅僅是因為家長反映「你說話太直太難聽」;僅僅是因為孩子們私底下說我「像顆炸彈,一點就著」。這個時候,我才覺得,改變現狀,才能改變自己。
「改變」沒那麼難!要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也沒那麼難!
《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中說 : 「只有藉助閱讀,教師才能真正站穩講台」。 閱讀改變教育,更改變了我,它讓我的心變的柔軟可親。在往後餘生的教育教學生涯中,閱讀在,夢就在,我的教育理想就在。
㈣ 當好語文老師的建議
要當好語文老師,厚積薄發必不可少。如何在詞彙量少的低年級孩子的課堂上讀出「文」「質」之美,上出語文課的「韻」來,應是語文老師始終關注的問題。
因此,盡量從細節入手,盡量讓語文課更「美」一些。
第一、讀得徹底。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這節課老師用了近十分鍾進行閱讀。讀得分量足,形式多,層次明顯。我留意觀察,其中有示範讀,自由體驗讀,配樂讀,嘗試讀、齊讀、評讀、表演讀,拍手齊讀等等總共有九次之多。讀得由淺入深,由聽讀欣賞,到自由研讀,由模仿讀到自由發揮讀,由個別體驗到合作讀書。真正體現了新課標反復強調的「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我們看到:孩子們讀得搖頭晃腦,手舞足蹈,一個個小臉通紅,小眼放光。
第二、教得巧妙。
我們常常評價一堂課會這樣說:老師教得真好!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得好不如教得妙。教是為了不教。如何達到不教而教,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這節課有兩個精彩展現:注重角色體驗,課文中所描寫樹與小鳥的友誼,引起學生的共鳴,那麼任何轉化成自己的體驗呢?蔣老師讓學生扮演樹和小鳥,使學生轉化了角色,說自己想說的話。教學的空間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生在自由的討論中,產生了碰撞,升華了情感。學生自我的課程資源得到了較大的釋放。
許多課上得很完美,就像一個閃閃發光的寶石,但距離實際課堂卻遙遠而不可企及。可是,蔣老師的這堂課卻顯得質朴而清新,像海邊漫步時無意撿到的'小貝殼,可愛而讓人驚喜。
第三、品得真心
例如蔣老師全面關注學生,在培養學生的習慣方面很細心,耐心。如:別人讀生字的時候要認真聽;同學讀錯了不能笑話;提示學生說話要完整;對同學的朗讀在評價時都是從正面表揚為主。
第四、演得投入
課堂設計了的「假如我是爺爺,你是小樹,你想對我說點什麼?」「炎熱的夏天到了,我們為你們撐開綠色的小傘,你想說點什麼?」並為學生更好的感受課文傳遞的信息,蔣老師還設計了課件:冬天呼呼的北風;夏天吱吱的蟬叫。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調動了學生的想像力。課堂設計符合兒童特徵。但這是一年級的課文,老師對課文的理解過細,目標定位高,學生接受較困難。
總之,老師對學生的關注和較高的自身素質值得我好好學習。
㈤ 語文老師要做「讀書種子」——讀《溫儒敏談讀書》有感
讀完《溫儒敏談讀書》這本書後,最大的感觸就是教語文難,做語文老師不易。讓學生普遍愛上語文,愛上閱讀更難。
目前現狀:一是社會環境,當今是一個功利社會的時代,人人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真正能潛心去讀書的人不佔多數。校園里學生疲於搞題海戰術,面對升學壓力,課余時間能用來讀書的的時間少之又少,師生處於焦慮狀態,學校日常管理繁雜事務,師生疲於應付,能靜下心讀一本完整的書,難。
二是網路環境的干擾,現在碎片化閱讀占據著人們整個的生活空間。網上刷短視頻,刷新聞資訊,刷淘寶,刷作業,刷抖音,玩游戲……繁雜的信息干擾,頻繁的刷屏,占據了寶貴的讀書時間。而且對經典類的書籍年代久遠易產生隔膜。加上語文老師讀書少,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使學生僅僅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和語文老師的推薦,囫圇吞棗地閱讀,有相當一部分是半途而廢,讀經典讀不下去。家長也是急功近利,重理輕文。認為語文學習能下大功夫,效果不明顯,多讀書和少讀書,學生之間差距不大,不太重視學生的閱讀,還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數理化等科目上,那樣提分快。因此學生在緊張忙碌的學習之餘,真正能靜下心,全憑自覺去讀完一部名著——難。
作為語文老師,面對當前的學生現狀,又怎能讓學生愛上閱讀,喜歡上閱讀呢?首先語文老師要做一粒讀書的種子,少看手機多讀書。擠出大部分時間先浸潤自己。在紛擾的工作中靜下心研讀經典,先豐盈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讀書生活,博覽群書,才能由量變產生質的飛躍。 想要給學生一碗水,就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其次, 師生可共讀一本書。每學期給自己和學生共同制制定讀書計劃,每天讀幾頁,幾天讀完,共寫讀書心得,分享讀書心得,與學生共成長。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宗旨。當然作為語文老師,更要在繁雜的教學事務中堅守閱讀這塊陣地,多讀書,勤練筆,讀好書,潛下心去,專心閱讀,在自由的思想王國里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博」「雅」氣質。讓學生愛上語文,愛上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語文老師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逐步培養成讀書的習慣。
努力改變目前的教育現狀,克服困難,迎難而上。語文教師要做一粒讀書的種子,自己要努力成長,也要在學生的心田中埋下讀書的種子。寧靜致遠,做一個幸福的語文老師,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㈥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里,我們教師總是用盡心思地講解,也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講,可每一次語文測試後,都面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差。所以一張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目的簡單與否,決定了測試結果質量的好壞。望著試卷上的紅叉叉,無不令我們語文老師頭疼,心急;無不使我們的學生煩惱,恐懼,從而造成了「閱讀難,難閱讀」的局面。 閱讀理解能力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語文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擺脫「閱讀難,難閱讀」的困擾呢?通過近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學習,受到了一些啟示,並總結如下: 一. 重視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1.課前預習課文,初知文章大意。做好課前預習是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上課前,語文教師可適當地布置預習提示,讓學生通過認真預習,知道課文大概講了什麼內容,能畫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對於不理解的,一定要求利用語文工具書來解決,或者聯繫上下文的內容,與同桌或小組討論。還要求學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多悟,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又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一篇文章多讀,讀熟,我們也就理解,明白了它的內容。閱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只能用眼睛看,並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讀完課文後,想想課文講的是什麼,並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後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說出來。由於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於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說,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說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課後分小組輔導,鞏固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單靠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利用課後時間,布置一些同步閱讀習題,把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為一小組,讓他們一起閱讀短文,一起討論問題,一起說出自己的看法。要求每一位學生讀完一篇短文後都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由優秀的學生來總結內容,因為學生的語言更易於被學生接受,更易於被學生聽懂。這樣,優秀的學生的解題,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其他學生的思維也由此被熏陶,在這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解答題。 二.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學生的閱讀量僅局限於語文課本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可現實上,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讀書是枯燥無味的,對讀書提不起什麼興趣。所以我們語文老師除了平時有意識地糾正這些錯誤的思想外,還可嘗試以下的方法:第一,同步推薦書籍。在語文教學時,當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結合課文中的「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一句話和課後的資料袋,推薦學生讀《城南舊事》。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讀《城南舊事》的一小片段,讓學生感受小英子和她的好朋友妞兒的不同的童年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利用《回顧﹒拓展》中的「課外書屋」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成本的書,在讀書中積累語言,在讀書中體會情感。第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小學生是很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的,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使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例如:開展講故事比賽,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主動閱讀的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如在教學《晏子使楚》,可布置學生自己找夥伴,自導自演課本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還提高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2.注重閱讀的讀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讀,還要引導學生怎樣讀。語文課程標准說過: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如果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思」的參與,那麼學生讀到的只會是單純的無意義的「字」,只有邊讀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