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缺乏理解、內化、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沒有敏銳、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品質,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使學生未聞其事,先感其情;未讀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同學們,請閱讀全文,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尊嚴?同學們閱讀完後,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浸潤學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朗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訓練。要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 三、優化課堂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師盡力追求的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因為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環節,落實好這一環節,就相當於有效課堂落實了一半,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採用釋題引申、背景介紹、法故事引入、創設情景等方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感情讓其進入情境,我們洋浦的梁勝娟老師在上《生命 生命》這一課時,採用音樂鋪墊閱讀背景等形式,把閱讀課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她課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26歲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曲子,通過獨特的方式闡釋生命的奇跡,當學生在《命運交響曲》 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時,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讀者的情,在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都化為一字字一句句聲情並茂的誦讀,都化作一聲聲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喚。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為了使學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們有渴求掌握知識的願望。教學中,我改變了單憑教材上課的形式,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教都是為了不 教閱讀教學關鍵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掌握知識規律,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有興趣地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運用興趣教學,會使教學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美好的情愫在生長中升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交際,語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外顯的情感內蘊中,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實質上種情感的感應,學生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說學生心靈深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積淀。這種積淀往往處欲發而不能,罷之而不甘的心理傾向之中。這時,教師要有充分的資源意識,把學生的情感積淀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加以導引,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情感積淀,進一步升華情感。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帶著纏綿欲絕的悲痛情緒在盼靈車迎靈車送靈車的場面。教學中,教室掛上帶黑紗的總理遺像,播放陣陣嗚咽哭泣的哀樂等手段,是學生沉浸在悲涼、凄婉的課堂氣氛中。然後在這總體的情感氣氛中,運用聯想激起學生深層的情感體驗。如迎靈車這部分,人們不約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里啟發學生體會連淚水也顧不得擦,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這說明人們無限悲痛和極大思念之情。接著進一步展開聯想,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此時此刻人們會想起總理的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總理檢閱群眾,迎送國際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們敬愛的總理怎麼樣呢?人們的心情更會怎樣呢?結合分析畫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學生心底迸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淚,激起了盪滌肺腑的悲哀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中情感的體驗。由於學生體驗得深刻,容易落實課文中有關語文訓練,更易激起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回到課堂的具體問題當中,教師作為一名讀者,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的基調,或經過簡單的提問,或經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鑽進老師預設的圈套,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美好的情愫在閱讀中生長,在生長中升華。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其產生強大的動力,獲取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參考文獻:1. 《實踐解讀》關心鳳 周積昀主編2.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3. 《好課是這樣練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 廣東省佛山教育委員會出版
❷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反思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著重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漢字教學中培養
漢字不僅是一種言語符號,還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它的優勢,使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成為認識世界、豐富情感、辨明事理的過程。如在教學漢字「磊」這一字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畫面中小河裡和邊灘上都有許多的鵝卵石,當由遠及近呈現岸上的鵝卵石時我告訴學生:這些石頭當洪水到來時也會被水淹沒,但是當水退了之後,便會坦坦盪盪地露出來,於是,人們便依照這個特點,形象地創造出了「磊」這個字。(同時畫面出現三個「石」字逐漸靠近最後形成「磊」字,這會使學生感受到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它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而產生對祖國漢字文化的深深地熱愛之情)。它的本意是三塊石頭放在一起,就表示有很多的石頭的意思。但因它們明擺在那裡,讓人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們經常用它來表示人的心胸和作為,於是,人們便說心地光明正大、沒有絲毫掩飾的是「光明磊落」。我們小學生從小就要養成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的好習慣。通過這段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字醫生」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街頭巷尾去尋找錯別字,
並把它記錄下來,然後拿到學校來集體交流。在交流中,學生更容易掌握易錯的漢字,這比空洞的說教、反復的訓練更為直觀,效果會更好。同時,在活動中也尊重了孩子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樹立了自信心。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的主陣地。因而,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文時,我首先通過唱兒歌《小燕子》、感情朗讀第一課《燕子》中的第二段內容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從唱中、從讀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潑可愛,為理解後面的內容作了感情鋪墊。其次,我讓學生默讀課文,了解瑞士政府在寒冷的冬天用空調專列將面臨死亡的燕子送到溫暖的地方的故事,初步感知瑞士政府和人民的善良。然後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煩:冷、餓、累,並隨文理解詞語「氣溫驟降」、「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瀕臨死亡」,再觀看圖片,學生談此時的心情(著急、擔心等);然後帶著感情再次朗讀。接著播放CAI、音樂,教師范讀,充分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並通過多次不同層次地讀,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取代講解和分析。再出示本文中的重點詞語,通過多次的朗讀了解瑞士人民不畏嚴寒、以極大的熱心和熱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動。學生在讀中議、議中讀,在讀中感悟。最後引導學生說出對貝蒂想說的話,讀說結合,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及時宣洩,從而體驗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至此,
教學效果也水到渠成,學生定會聯想到平時里看到的小動物們,從而會產生倍加愛惜之情,情感態度得到完美體現。
3、在作文教學中培養
作文教學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它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內容較多樣,對語言表述能力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便成了是寫好作文的前提。那麼,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呢?我認為:第一,要注意作文題目的選擇,題目的選擇要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在作文中有話可談,激發他們潛在的寫作熱情。第二,要注意作文過程中的指導。可以指導他們寫作素材和寫作方法,引導他們用發現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尋找它的美。讓他們走進生活,回味生活,進而表達生活,達到情景交融,以培養學生的情感。此外,還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叢中嬉戲,去品味山泉的味道,去嗅出泥土的芳香。學生在用眼觀察、用鼻品味、用手觸摸、用心感悟中體味自然之美。直面大自然,就會有寫作的慾望,好詞好句好文章油然而生。如此,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得到了升華。再者,在作文的評改時,除了對優秀作文提出表揚之外,我們更要注意挖掘相對較差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提出表揚,以增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
4、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培養
口語交際教學中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途徑。新課程中
口語交際的目標不僅要求訓練每個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要在口語交際中規范口頭語言,培養學生在語言交際、待人處事、臨場應變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教學中,首先要精心創設交際情境,使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他們交際的主動性,使得他們帶著情感和興趣,走進口語交際的情境。其次,在活動展開中,要注意經常進行合作,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讓他們以積極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學會與人友善相處。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才是無限的。第三要注意交流,通過傾聽與傾訴,分享他人的活動成果和心理感受,從而鍛煉和培養價值觀能力。
總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應貫穿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美好情懷,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❸ 小學生作文怎麼升華
作文是語文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常常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或無處著手感到頭痛,這些問題的存在,促使老師們必須不斷地探索提高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消除生怕寫作文的心理因素。七年來的作文研究,我覺得提高生的作文能力有以下一些基本途徑。一、重視說話訓練--以"說"促寫。上好說話訓練課;組織各種活動;利用語文興趣課,讓學生即興發言。二、圍繞閱讀中心--以"讀"促寫。充分利用課文教材;增加課外閱讀量,使知識擴展和延伸;多動筆桿--以「寫」促寫。三、多為學生提供寫作「源」。四、作文批改要重鼓勵、重交流。
作文是語文的重點和難點。在作文實踐中,老師們常常為學生的作文內容干癟、貧乏無味、詞不達意、思維混亂而傷透腦筋;學生則為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或無處著手感到頭痛,這些問題的存在,促使老師們必須不斷地探索提高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消除生怕寫作文的心理因素。七年來的作文研究,我覺得提高生的作文能力有以下一些基本途徑。
一、 重視說話訓練--以"說"促寫。
說話人人都會,而要做到邏輯性強、條理比較清楚,則並非每個生都會,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方言語、口頭禪比較多,這對作文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因為作文本身是一個說寫結合的過程,說是寫的前提和基礎,寫又使說得到升華,因此必須重視說話訓練,為寫作鋪好基石。
(一)、上好說話訓練課。
根據大綱的要求,每冊語文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說話訓練內容,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些教材,讓學生進行練習。這些教材,除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和思維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又是學生作文時必不可少的。
(二)、組織各種活動。為學生的說話訓練提供第一手材料。
❹ 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這說明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本身蘊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情感、態度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抓住情感教育這一要素,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情感細胞,引導學生游歷知識的樂園,採集豐碩的果實。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只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教材內容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愉悅空間。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更好地激發學生情感呢?
一、 教師先「動情」,用自己的激情來感染學生
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盧梭也指出:「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教師豐富、純潔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學生的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學中的情感轉移的原理,教師先入情--動情--析情--移情。根據這一感情發展過程組織教學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過學習語文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主觀感受,是內心情感,是個人見解和人生觀。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情感上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大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才可能將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給學生。學習《平分生命》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能被兄妹倆的真情所感動,學生才能體會的親情的偉大。
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一種動態的無聲語匯,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小學語文中有的課文情感因素與教學效果關系異常密切,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力求做到動情而講,使學生情動、境達。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課後,我先板書課題,在學生對這幅圖有初步的了解後,我引導學生看圖,特別是圖的長、高和圖上人物數量及牲畜數量,以畫面展示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使孩子們不僅對圖有了一種佩服的感覺,還進一步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見,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提高朗讀興趣,使其樂於朗讀,勤於朗讀,進而善於朗讀的好方法。
三、反復誦讀,喚起情感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就是憑借朗讀來加強情感體驗的。其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讀出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於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草地上白白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麼…那麼…」、「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傳為人之道,授處世之業,解人生之惑,於有意無形中點盞前行的明燈」。心動、情動,才能行動,才能讓學生從心裡真正喜歡上我們的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