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2022
2022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提出了語文新課程的理念,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思想指導、改革重點和實踐追求。具體如下:
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
4、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方法變革。
5、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性。
6、要准確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規律。
『貳』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課標強調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應做好:發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對語言的感性把握,根據漢語、漢字自身特點進行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過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叄』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學好語文課程,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3)怎麼理解語文課程理念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實用性。
中國古代沒有獨立的語文課程。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實行分科教學,語文才從多學科的融合中分化出來,單獨設科。自1904至1949年,課程名稱使用過中國文字、中國文學、講經讀經、國文、國語等,直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才正式使用語文這個名稱。
『肆』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解讀三「課程基本理念」解讀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解讀三
「課程基本理念」解讀
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解讀】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為一個時髦的詞語,被人們廣泛地引用,那麼究竟何為理念呢?我想它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指觀念和思想;其次,它還是一種信念,一種追求,一種精神。《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基本理念定義了四個方面:(一)全面提高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四個方面既包括了怎樣教、怎樣學、學什麼,又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語文教育的基本信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它實際上是實施語文教育的「總綱領」。
(一)全面提高語文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解讀】
課程標准中採用「語文素養」這一名稱,作為語文課程的核心概念,這是語文課程目標與內容的調整和整合的結果與需要,體現了語文課程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價值追求。「語文素養」是人的整體素質在語文方面的體現,既包含了在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對人心理素質和人文修養的要求。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兩層意思:一是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全面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准,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個標准,是全體受教育者通過九年義務教育能夠達到的階段目標。因此,它具有基礎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一點極為重要,它是對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總的描述,是在運用層面上對語文「工具性」內涵的准確概括,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語言積累」和「語感能力」是語文素養中的重要內容。積累是否豐富,是決定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語文學習中需要積累的內容很豐富,包括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語言運用素材和案例,語文知識,精彩的語句及其所表達的思想觀念等。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呂叔湘先生也曾主張:「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語文課程標准》高度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這也體現了對語文學習本質規律的尊重。
「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內容,這些目標應在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中,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潛移默化,逐漸達成。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解讀】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句話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第二,怎樣才算「正確把握」。
按課程標準的界說,語文教育的特點,一是人文性,二是實踐性,三是民族性。
語文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學生接觸到的語文都是文化。這些內容都會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文化內容的包容性,學生對其反應不可能是單一和單向的,必然會呈現多元特點。因此,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育應該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這門課程應該從實踐中學習。語文實踐的基本方式是聽、說、讀、寫,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實踐不能僅僅理解為書面語言訓練,因為是母語課程,所以實踐的對象不應限於書本,而應該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因此,多讀書,讀好書和多進行寫作實踐仍然是語文實踐的重要內容。
語文的民族性特點,漢語的書寫形式為方塊字,語法結構靈活,思維方式具有模糊性等等都值得語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這方面的教育智慧可更多的從民族傳統教育中汲取,如誦讀、不求甚解、培養悟性等等。課程標准中特別提到,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個要求一方面符合我們母語特點和學習規律,另一方面也是糾偏。目前的語文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自讀體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忽視整體感知和把握,這是違反學習和運用語文規律的表現,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在實踐中切實糾正。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和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徵,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解讀】
人類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體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接受學習。這三種方式在學生的學習中同時存在,互為補充。小學生讀一篇課文,要進入人文詞語情境,感悟語言符號所代表的生活場景與思想感情,就需要體驗或發現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更多的需要學生經歷體驗和發現。然而學生年齡小,知識積累有限,人生閱歷不深,很多時候需要教師講解,需要接受學習。但目前我們的教育狀態過於強調接受學習,表現在語文教學中,繁瑣提問多,字詞句訓練多,學生死記硬背、疲於應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學方式,讓體驗、發現學習進入語文課堂就成了當務之急。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教師在備課時要「備教材」,但更主要的是「備學生」,重在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出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結構之間的結合點,變「教材內容」為學生的「學習內容」;課堂教學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組織者。教學評價是以學生的學習過程及結果為根本標准,不是看教師講的如何,而是看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創造創設的教學條件是否合適,是否有效。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一是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自主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角,意味著個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意味著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方式、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二是恰到好處的運用討論、探究等學習手段。我們的語文課要允許討論,允許實話實說,甚至允許有爭論,有保留意見。「水本無華,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三是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任何學習方式都要有一個習得的過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的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解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並不是一門單純的學科,它是人類生活的濃縮。它的內涵極為豐富,包括了自然、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語文課程的學習,決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課程本身和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那麼如何拓寬?一是注重跨學科學習。學科教育蘊含豐富的可用於語文學習的語言材料,學科教育離不開語言的溝通和交流,這個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運用語言的過程、二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語言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圖片,為語文學習提供了不可窮盡的資源寶庫。網路的互動性又使語文學習更為快捷、方便。
所以,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我們教學努力的方向。開放的語文課程是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託,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密切語文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既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學習語文,又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
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具備如下特點:
1、從功能上看,開放的語文課程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的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2、在結構方面,開放的語文課程應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層面。
3、從課程目標上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應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態度和情感、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等層面,而不應僅僅局限於系統的語文知識的傳授。
4、從語文課程存在的方式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不限於教科書、教室,不限於校園,而是與家庭、社會生活密切相連。
5、從實施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強調師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的構建。
課程標准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並要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以便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實踐體驗課程,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更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