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年級上冊語文書第4課古詩三首的詩意是什麼
《古詩三首》三年級上冊山行《
山行唐 ·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雲生發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艷二月的花。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
贈劉景文
宋 ·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夜書所見
宋 ·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鬥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❷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課文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分別是《贈劉景文》和《山行》,我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課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第一課時
贈劉景文
一、看圖說話
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藉助拼音,讀准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像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夥伴體會讀,讀完後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後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像,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想一想,議一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麼?
第二課時
山行
一、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贈劉景文》的經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二、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三、啟發想像,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像。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藉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夥伴,練背誦。
五、指導寫字
六、朗讀、背誦古詩
1、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贈劉景文》是新課標新增的一首詩。我採用了板畫形式讓學生們理解這首詩,學生們熟讀此詩後,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課前先給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我給出一個預習計劃:
1、先讀、圈、註:
邊讀邊塗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
2、再讀:
讀准、讀流利、讀美。
3、討論:
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
新課教學基本按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學生們紛紛主動讀字讀詩、講自己的理解、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但由於現在未到殘荷敗菊的時候,所以學生對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書本和老師強加給他們的!
《山行》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充分結合畫圖,以便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詩歌意境,進行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沒有很好的解釋“寒山”的意思,以至於不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意思。以至於我沒能完成教學目標,這是在教學中的一個嚴重錯誤。本來詩歌就是很美的,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有了這次失誤,我會在以後更加的努力鑽研教材,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
❸ 為什麼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有兩個第四課
只說重點:
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有兩個第四課,
是因為有多個單元。
每個單元都有第四課。
具體可詢問學校教務處,
最直接的是問你的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