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科能力

語文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科能力

發布時間:2023-07-08 20:24:39

Ⅰ 如何培養語文學科素養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言談舉止。這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囊括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通過初中語文的教學,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第二,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小學語文學習往往是初級階段,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需要一個更好的積累過程,通過閱讀高質量的課文和閱讀材料,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語言能力。第三,培養熟練的語言技能。語文是一門學科,而語言則是一種素養,一項技能。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文素養和熟練的語言技能。第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五,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化是我國長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優秀的歷史文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多益處,而初中語文教學正是根植於我國文化。所以,在語文的核心素養中,積淀文化,學習文化,體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是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語文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以背誦和記憶的內容為主,但是,對於理解和應用也是十分關注的。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選手積累了大量的詩詞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明白在什麼地方能夠運用什麼樣的詩詞,取得什麼樣的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和實踐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著力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只有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好地與他人交流,達到培養上述六種素養的目的。所以,學與用同樣重要,教師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Ⅱ 語文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恩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就以是激發求知為前提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應首先想方設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人人情緒高昂、思維活躍,這樣就會很容易地碰撞出創造性的火花。
首先,克服畏難情緒,營造一種寬松自然、和諧、愉快、競爭、互助、協作、師生平等的民主氛圍,激發他們的創造慾望。
其次,加強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有些學生鍾愛美術、音樂等學科,不太喜歡枯燥的文字。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給他們一個平台,一個展露才華的舞台,其成功的喜悅、自豪定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教學《春》時,可以讓擅長美術的學生以繪畫形式描繪春天;教學《松鼠》時,鼓勵生物興趣小組的學生參與補充講解;教學《巍巍中山陵》時,可以讓地理興趣小組的學生展示其才華……當這些語文基礎差的學生在語文課上同樣能嘗到成功的喜悅時,他們就會對語文漸漸產生興趣,這就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前提。
再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的價值,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法庭上,律師善辯的言辭;舞台上,主持人幽默詼諧的語言;交流會上,學術論文的嚴密;節假日,充滿真摯感情的祝賀……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漸漸產生了學習語文的強烈慾望:我要學語文,我要學好語文。
二、激活學生課堂的主體意識
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依賴於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主體意識是讓學生尊重自己的思維,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並運用語言載體顯現。學生學會質疑、釋疑,就是創新能力的一種展示。
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和情境,增強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如教師在朗讀和講解作品時可運用語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與組合,展示豪放、熱情、優美、輕松的意境,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課堂上的聲情並茂、氣勢磅礴、意氣軒昂,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領會了詞人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周總理,你在哪裡》一詩,時而抒緩,時而急切,時而高亢的語調,又將學生們帶進了一個無限懷念的氛圍,朗讀這些名篇課文,加之以手勢、身勢、微笑等體態語文,這些作品很快印入學生的心田,促進學習的熱情。
教師針對學生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設置形式多樣的、新穎別致的競賽活動,這樣有利於將知識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在活動中他們人人動腦、個個揮筆,有疑相議,釋疑增知,學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在實踐中啟迪創造靈感。
三、鼓勵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和多角度思考
有的學生由於受一些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束縛,往往人雲亦雲,鸚鵡學舌,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就拿寫作文來說:「文章貴在出新」,要使文章有新意就要加強逆高思維的訓練。如《近墨者未必黑》、《開卷未必有益》、《班門弄斧又何妨》、《愚公移山新傳》等這樣的一些作文題,就是以逆向思維去提煉觀點的。這樣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樹立新觀念,提出新觀點。
逆向思維只是培養創造思維的一個方面,如何能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則更有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思維,告訴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視、思考,得出的結論就會多樣化。不過,在進行逆高思維和多角度思考時,必須合乎客觀規律,不能脫離實際、異想天開。否則,不但沒有創新,反而變得沒有意義,甚至會出現一些笑話。
四、引導啟發學生展開創新想像的翅膀
一切創造都伴隨著想像,豐富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想像功能,找准想像的切入點,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想一下,當皇帝知道自己沒有穿任何的衣裳,就去遊街,讓老百姓看了笑話,上了兩個騙子的當以後,皇帝該怎麼辦呢?有的學生認為皇帝將會變本加厲地更加殘暴的統治人民,最終被老百姓推翻了。有的同學則認為皇帝通過這次教訓之後,好好的反思,今後不再關心新衣服,而是決心做一個好皇帝,為老百姓造福,最後受到老百姓的愛戴,而那個敢於說真話的孩子,皇帝立他為太子,繼承他的王位。好的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活動,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寫、敢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總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地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吸收新知識,更新教育觀念,研究新問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優化語文教學。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促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Ⅲ 淺談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之一。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調動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就會養成好問、多問、深問的思維品質。為培養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發現創新精神,發展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呢?本人結合平時的教學談幾點做法與想法。 一、提供形成問題的基礎。 學生的認知過程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也就是說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具備豐富的生活體驗是形成問題的基礎和保證。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表象,幫助學生提供形成問題的智能基礎,例如閱讀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熟讀精思,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思想內容和語文基礎知識,還要結合教材特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標本、模型和實驗,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去理解抽象的知識,使之盡可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多接觸和體驗生活,讓學生在閱讀和生活實踐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樣,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多了,頭腦中的表象豐富了,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對新知識產生疑問。 二、創設產生問題的氛圍 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和發展,關鍵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消險學生的緊張、焦慮感,讓學生充分表露靈性,展現個性;要有意識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提供爭辯的機會,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真正成為發現問題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參加探索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教會提出問題的技巧 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質疑、解疑、析疑的過程,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較小,受知識、經驗的制約,在學習過程中還不能夠自覺質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給予引導,教學生學會提問。 1、抓住課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經常引導學生推敲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有利於學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例如教《魚游到了紙上》,教師可以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思考後立刻會提出:魚只能在水裡游,為什麼能游到紙上呢?學生自己有了問題,自然會主動讀書,在書中尋求問題的答案。 2、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每篇課文都有重點詞、重點句,而這些重點詞句大多又和課文的中心緊密相關的。比如教《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可引導學生提出:「深感不安」是什麼意思?什麼事使華佗「深感不安」?這說明了什麼?然後引導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自讀教材展開討論,學生就會明白,病人動手術時疼得死去活來這件事使華佗深感不安,說明華佗是一位時時關心病人,有崇高醫德的醫生。 3、抓住矛盾引導學生發問 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是藉助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來表達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點的,貌似矛盾,實則統一。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引導學生進行發問,往往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說:「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如果讓學生細讀這句話,學生就會提出疑問:「『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 4、抓住文章的結構引導學生發問 有些文章從結構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獨特。在教學時如能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結構進行發問,不僅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從中領悟和借鑒作者的表達方法,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比如教《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課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上質疑,學生則會提出:「課文重點寫作者對楊梅果的喜愛,那麼,作者為什麼開始要寫春雨中的楊梅樹?是不是有點多餘?」通過討論學生會明白,楊梅果的形狀好看,顏色鮮艷,味道甜美,是與楊梅樹的生長茂盛分不開的,而楊梅樹生長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開的。看來,作者的安排是別有匠心的,絕非多餘。

Ⅳ 淺談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淺談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呼喚著具有高素質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面對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顯得十分重要。
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銷鉛,在現今的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教學工作者面臨的新的課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方法。小學生有他自己的個性,天真、好奇,容易對各種事物提出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抓住孩子的特點,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樂趣,依據學生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要善於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慾望,推動學習的進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學習的思維活動中,以求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虧讓好學過程中,要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教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滑罩。
作為小學語文工作者,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設疑法,情境法,游戲法,導語法,活動法……,每種方法都有著不同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靈活運用,應該認真挖掘語文教材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最終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於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採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麼就容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於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像。我們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後在掌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於除舊、敢於布新、敢於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習慣。
事實證明,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即「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准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把語文教學與現實實際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創造性學習,同樣我們也應該注意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離不開想像,創新必須以想像為基礎,只有豐富的想像,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打破成規的訓練。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在現實的訓練中,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改善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讓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
四、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他們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贊揚聲中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與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又要讓大多數學生能接受,面對這個比較復雜的課題,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只有將認識主體置於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景中學習,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我們一些課堂教學形式單調。弗萊登塔爾曾經說、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將影響學生創造能力。 四,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對不同程度,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師生之間,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主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如、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餘地結合教學實踐,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的全面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解決教學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部的革新,實施分層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創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知識總是情景化的,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三,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內容陳舊:「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從認識論意義上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性,提高創新能力 沿襲已久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既要隱含創新因素,在開放題的教學中,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慾望。」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新課標中指出,知識面窄,又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學習不是被動吸收。只有當學生認識主體意識是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活動和感知比概念更重要,教師在調控教學內容時,尤其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又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開展調查本校學生課外活動的情況。認知心理學關於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注重開放題的教學。所以,而開放題的教學、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教師素質的個體差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因此,盡可能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想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寫作是做好的方法。包括兩方面,作文和口頭講故事。作文可以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寫寫生活中的趣事。口頭講故事,可以鼓勵學生在自己聽過的故事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形成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每天讓一個學生講一個故事,大家輪流來。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樊榜強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孩子在於引導,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書寫,然後再加以完善即可。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 都要建立這樣的教 學觀念、操作、交流:面向全體學生,要引導學生進行探討、 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了 解廣泛的語文知識。 教師不 應局限於課堂講授,使所有學生都能學好語文,理解基本的數量關 系。教師在不增加學生負 擔的前提下,重視基礎知 識的學習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新知識和新概念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明確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的范圍和教學要求、開展多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思 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拼寫能力

一、拼音關。拼音關是小學生學語文的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學好拼音,必須注意抓好以下三個環節:一是要熟讀漢語拼音。二是要強化記憶。三是要學會拼音。要在能夠完全區分聲母和韻母讀音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聲母韻母的組合和拼寫規則,最終學會拼音,做到既會讀,又會拼。二、識字關。學生識別漢字的多少,對於學生學習語文甚至學生一生的學習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首先,識字要注意區分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以免誤讀成別字。其次,識字要注意區分形近字和同音字,特別是多音字。三、寫字關。小學生過好寫字關,掌握寫字的基本功,一是要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小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寫字,形成一種愛寫字的習慣。二是要有良好的寫字姿勢,規范寫字的動作,保持良好的心態。三是寫字貴在堅持。必須謙虛學習,勤奮學習,持之以恆地學習。四、朗誦關。朗誦是小學生的一種主要的基本功。朗讀不但有助於提高小學生的記憶力,而且有助於提高小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對於學好語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養成朗誦的好習慣,使之成為學生學好語文的一種有效方法;要合理安排時間,多利用早、晚讀和上課時間加強朗誦訓練,不斷提高朗誦的水平和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麼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 *** 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 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 *** ,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 *** 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發生變化、著急、遇到危險,心情激動的句子,讀的時候語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現高興、喜悅、贊美的句子,讀時音調略高,聲音響亮;對於描寫優美景色的句子要讀得語氣舒緩、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喪,傷心的語句可讀得低沉、緩慢一些;把最能體現句子意思的詞語讀得重一些。具體每段話,每一句怎麼讀,應結合文章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讀《翠鳥》的第一自然段,應讀得稍慢、輕柔些,讀出翠鳥外形的美麗,可愛。但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應讀得適當快一些,而且把描寫翠鳥動作的詞語讀得重一些,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總之,朗讀有助於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能力的形成,朗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反復訓練才能提升。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耐心、恆心,採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Ⅳ 語文課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

一、 好習慣——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有時也必須帶有強制性。
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
1、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
2、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3、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
4、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5、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
6、好問的習慣;
7、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
8、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

二、 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

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讓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語文老師們,讓大愛溫暖我們的課堂!

三、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

1、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
2、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
3、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
4、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

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進行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其次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

第三,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准。

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系。當然這里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這個虛必須務,而且必須務好!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因此,要萬變不離其宗:為學生的發展著想、著眼。

Ⅵ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和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路式的培養訓練,使學生真正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生存的語文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思想,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兼顧課堂課外。
語文能力最簡單的就是表現在交往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完全統一的」。無論是口頭說,還是平時寫作文、演講,無非是把自己大腦中儲存的語文信息調出來寫在紙上。同時,在聆聽別人講話時,能否聽得懂或在朗讀課文時抓得住文章的要點等,與我們平時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基礎有很大的關系。
俗話說的好「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學生語文素質下降的關鍵,是缺少語言這「米」。雖然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把學生引導在課堂的「五大」環節(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軌道上,一點不漏,並且反復傳授,學生也銘記在心,但仍然無法把這「米」做出熟飯來。

在語文的教學中,只有在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把那些值得我們儲存的「米」——語言的精華,存放在大腦中進行「氧化」才能轉變為自己語言能力的養料,不斷提高語言素養。把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節是勢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說「不記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要把教學的重點真正轉移到引導學生多讀點書,多背點範文,多寫點文章上來,我們教師的觀念變了,學生的意志就增強了,對祖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進行積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為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學生如何有效地積累語言,提高自身語文能力呢?通過多年的實際教學與成效,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
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人才競爭的日
趨激烈,人們對知識與能力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大多數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對他們的學習都較關心,但由於諸多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家長們關心得最多的還只是孩子們的考試分數。他們往往以分數高低論英雄。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是家長、老師「要我學」的意識,他們對學習只是完成老師、家長的任務,而不是一種自我需要。一句話,他們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筆者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學是善學的基礎,我們要以「樂學」促「會學」,正如托爾斯泰所言:「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出課題,在教學中,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引經據典,當好向導、演員, 深入淺出,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教學語言盡量通俗易懂、生動別致、幽默有趣、有鼓動性,使學生有「學海無涯趣作舟」之感!
如,在教義務教材語文第八冊「14 麻雀」時,有老師是這樣引入課題的:麻雀,一種弱小的小鳥,面對當要吃掉它那更弱小、更無奈的幼兒的龐然大物——獵狗時,它不顧一切的准備著一場毫無勝算的走向死亡的搏鬥,從而使高大、兇猛、可怕的獵狗也從內心感到害怕而
「慢慢地向後退」,甚至連文中的人——「我」也深受感動而「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請問小機靈們,麻雀是以什麼強大的力量做到了這不可想像的一切?請帶著這個問題用心學習課文,幫助老師解決心中的疑團!
長此以往,老師精心創設各種生動有趣、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由家長、老師的「要我學」變為「我想學」,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我需要。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多聆聽,在聽中積累語言
「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味覺。」聽的作用僅次於看,它是汲取知識,積累口語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聽話時,主體必須在一瞬間利用強化記憶儲存信息並依靠快捷靈敏的直覺思維活動,才能在接收言語聲波的同時理解語意並評判話語。由此,要有效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多聽。在課堂上,我們都能做到讓學生帶著疑問聆聽教師的講解、范讀等,使其邊聆聽邊思索,邊領悟邊積累。但對於課外的聆聽、思索則為我們平時所忽視。俗話說:身邊的一切皆學問。平時,讓學生收聽廣播,看電視,聽別人爭辯等,都能促進其邊聽邊思考,
並能從中有收獲,不斷提高語文能力。如有一名學生在家聽見別人在辯論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讀法是否正確,於是就利用工具書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這位學生的語文認識能力就得到鞏固、提高。所以,要重視教導學生邊聆聽邊思考身邊的一切「聲音」的習慣,從中獲得提高自己語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三、熟讀多誦,在讀誦中積累語言
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中有課內、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基礎、是先導,課外閱讀是繼續、是擴大。在課內應該訓練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課外語文學習提供舉一反三的規律性指導。

閱讀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有時逐個破譯每個文字元號代碼,而利用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跳讀、翻讀、猜讀、倒讀等往往是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可以活躍學生的直覺思維。有了速讀做基礎,廣覽也就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學生閱讀范圍,擴大其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彙、句式的儲備,豐厚其語感圖式。從而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創建語感橋梁。

琅琅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

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時,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魯迅先生曾有過形象的描述:「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確,只有廣泛涉獵,遨遊於書山學海之中,才能使儲備充盈豐富,使見識廣博而深刻,真正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②
四、勤練筆,在寫作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的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則是調動
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
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高層次的積累語言。在語文學習中,
學生可以寫出事能感人、情能動人、理能服人的優秀作品來,都是經過無數次
的「嘗試——錯誤」的學習過程,正確的嘗試不斷保留,錯誤的不停的放棄才
能得到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勤奮、不斷地練習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正如許
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就是說,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勤
動筆,多加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語言材料的積累,而語言材料積累的過
程,既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

五、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人們常說,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但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也離不開綜合 能力的提高,只有綜合能力的提高,才能更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教學如果注重從多方面培 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既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又能開發智力,不斷造就創造型的人才。

這篇文章是我從網上幫樓主你搜來的,望採納,謝謝啦。.

Ⅶ 如何有效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第一,語文老師要具備人文情懷。
語文老師不能只是一個教書匠,不能只是滿足於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也不能只是販賣教參上的觀點,拾人牙彗,他更應當是一名人文知識分子,不僅個人具備高尚的人格操守,還要胸懷大愛,關注民生,心憂天下。明代東林黨的那幅對聯詮釋的好: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文老師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而要事事關心,「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語文老師應當是一名思想者,具有批判的鋒芒。他應當在平時廣讀博覽,勤思善悟,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體系和是非標准,他應當更具有反思能力,能夠洞明世事,通曉人情,比一般人更深刻,更睿智,更清醒,更明澈。
語文老師應當成為人類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堅守精神的價值,不迷失,不苟且,不流波逐流,「我自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或許,以上所言有些理想化,但唯有不斷地追求,無限地接近,才能真正具備濃厚的人文情懷,才能在分析文本,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時高屋建瓴,卓而不群。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流淌著人文的血脈,給學生以精神的滋養。
第二,語文老師要充分地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因素。
語文課本的所選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文章,博涵古今,融納中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岳陽樓記》中範文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後樂先憂的博大胸懷,《醉翁亭記》中歐陽公縱情山水與民同樂詩酒浪漫的瀟灑風神,《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特立獨行的精神風姿,《武陵春》中所體現出來的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的刻骨悲痛,《變色龍》中見風使舵趨炎趨勢的醜陋表演,《我的叔叔於勒》中淡漠的人情、炎涼的世態,《三峽》中的絕壁高崖和滔滔江流,《與朱元思書》中的奇山異水和盎然意趣,《荷塘月色》中的月下美景和風情雅緻……這些美文佳作,展示了美,弘揚了善,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語文老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文章的時候,不要只是傳授知識,也不要把優秀的文章搞得支離破碎,條分縷析。而要讓學生通過誦讀和感悟,通過師生之間的深層交流、平等對話深入文本,去與文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命運,理解文章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只有能夠沉浸其中,入乎其內,都能感同身受。否則只能是把人物概念化,不能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
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時候,我們要還原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這樣才能夠更准確地更具體真實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總是思想深刻,情感真摯,血脈貫通,生氣淋漓。讀之琅琅上口,如沐春風,如飲醇酒。我們要少一些分析講解,多一些聲情並茂的誦讀,讓學生涵詠悠遊,披文以入情,「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受到心靈的凈化和思想的啟迪。
第三,語文老師要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語文老師應當與書籍為友,一個不喜歡讀書的語文老師決然不會是一名好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一定語言寡味,面目可憎,匠味十足。老師讀書多,他的課堂就趣味盎然,氣韻生動,情思飛揚。學生自然也就感受到語文的浪漫和詩意。老師熱愛讀書,學生也會耳濡目染,逐漸地對讀書產生興趣,正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言:「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當然語文老師不能只是以身示範,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讀書。教科書的文章固然不乏佳作,但如果只有這一本書可讀,那麼學生的心靈世界是逼仄的,他好比棲身於精神的洞穴之中,無法放眼世界的天光雲影。
不讀書的人,愚昧粗魯,無知傲慢,令人望而生厭。只有多讀書,勤思考,才能明是非、辨善惡,懂美醜,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振奮精神,磨礪意志,培育自己道德的大廈,提升自己人格的高度。古人認為讀書可以養氣。我們可以通過讀書來養我們的豪氣、靈氣、平和之氣、浩然正氣;剔除身上的邪氣、戾氣、酸腐之氣,陰陽怪氣。所以,古人講:「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使一個人「慧於中而秀於外」,散發著一種迷人的「書卷氣」。
可以說,如果一位語文老師培養起了學生讀書的習慣,他就成功一半了。
第四,語文老師要打破課堂的壁壘,擷取生活的活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了這活水,我們的課堂就會散發著腐臭的氣息,索然寡味。
校園是單純的,課本是單薄的,但世界是豐富的,生活是鮮活的。芸芸眾生,世間百態,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們語文教師要善於溝通課堂內外,聚焦時事熱點,評點世態人情,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擷取真實的生活素材來學習語文,鍛煉學生的聽說讀書能力,塑造學生優良的品德,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是大勢所趨,也是語文教改的一條新路。
許多學生感覺寫作的時候,沒有東西可寫,也是因為沒有真正去關注生活。生活每天都是新,引導學生學會讀這部「無字書」,才能如曹雪芹所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就可以「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
我們要在學生寫作的時候,引導學生說真話,寫真事,訴真情,發實感,不要做無病之呻吟,不說「假大空套」四話。讓寫作成為學生反思問題、深化認識的過程,成為一個創造的過程,成為一個人格養成的過程。
當學生真正的喜愛讀書,勤於寫作的時候,他就開始過上了一種心靈生活,與大師對話,與古人神交,思悟生活,敦品勵志,開始構建自己人格的大廈,攀登人類精神的高塔。

閱讀全文

與語文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