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有效地運用教育網路資源學習語文
一、深刻認識網路課程資源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對網路世界是極其感興趣的,而網路資源也是極其豐富的,如果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網路課程資源會給中學生帶來無窮的益處。普通的中學生學習知識只能夠局限於自己的學校和一些課外書籍,傳授知識的老師始終只有幾個。網路課程資源共享,它就像一個聚寶盆,可以從中最快地查找學習資料,可以學會更多課堂外的知識,並靈活地運用課內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中學生的創造力。網路課程資源還可以超越時空和經濟的制約,在網上接受老師的教育,有什麼問題,也盡可以隨時請求老師的指導。學生在利用網路課程資源進行自學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選擇學習內容,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學習的順序和進度。利用網路課程資源,學生就可以在網上進行課前預習,查閱資料,習題指導……這些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二、 正確把握網路課程資源特點
網路課程資源的全面性、多樣性及易操作性使語文教學不再拘泥於課本,拘泥於教參,而是面向社會的「大語文」,由此及彼、以點帶面的擴散性思維是其突出的特點。豐富的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閱讀對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重點,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有利於學生個性和特長的培養與發揮,可以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拓寬了「大語文」教育的天地。不難發現,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利用網路課程資源開展語文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已經為大多數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認同。
三、合理使用網路課程資源
網路課程資源的使用給我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延伸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以課堂教學為主,網路課程資源為輔,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的思想指導下,師生共同學習、共同研究,來豐富教育教學活動,使我們的學習更加有效。
1.利用網路課程資源讓語文預習更高效
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課文已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重視。
葉聖陶先生曾對預習做過這樣精闢的論述,他說:「預習的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應取什麼方法,認定哪一些著眼點,教師自當測知他們所不及,給他們指點,只是實際下手得讓他們自己動天君。因為他們將來讀書必須自己動天君。」由此可見,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像、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已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下,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要「運用自己的心力,去嘗試了解」新的學習對象。
在學習課文《恐龍無處不在》之前,我在字詞、朗讀等基本預習的基礎上,向學生新增了幾點預習要求:(1)你知道哪些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收集一下吧;(2)觀看恐龍的圖片;(3)你了解到的恐龍是什麼樣的?這些有吸引力的問題讓學生迫不及待地上網搜索,並將相關的資料進行了整理,上課時,大家都忍不住興奮地與老師同學交流、分享。思維很活躍,發言也很踴躍。恐龍在孩子們眼裡變得不再神秘,恐龍的那些未知的奧秘激起了他們更強烈的探索慾望。就這樣,使得原本一篇枯燥深奧的科普課文變得淺顯易懂,生趣盎然。
利用網路課程資源能讓語文預習更扎實、高效。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預習,可以把學生的學習推到了一個全新的求知領域,學生通過自奮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課時學生便會拿自己的理解與教師的「講」相印證,這便會使學生經歷一連串的心理感受,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當他們「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決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
在引導學生預習中,我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中的課件,觀看課文動畫,聆聽課文朗讀。精美的動畫,感情的范讀,立馬便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起來了,對學生的自學無疑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同時,在「資料庫」中還有許許多多色彩紛呈的圖片、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及充滿動感的動畫以及相關網站。學生可根據內容確定瀏覽主題。如《月亮上的足跡》一課,網路資源里有大量介紹月亮的資料,還有許多月球的圖片,學生一點擊進去,就看見了各種美麗的月球圖片,心情激動,興高采烈。網路資源向學生呈現了豐富多採的教學信息,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凡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濃厚的興趣。」可見,利用網路資源,有效地啟動了學生進一步求知的內因,從而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學得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利用網路課程資源,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處理資料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圖書、雜志、電視等媒介雖含有豐富的信息資料,但都不及網路的容量,也比不上其更新速度,利用網路資源搜集處理信息,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既學會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又培養搜集資料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我教會學生去搜集、整理和使用資料。課外知識的拓展延伸,讓學生查閱網路課程資源,課堂上交流,實現資源的共享。語文的學習本身就是閱讀、積累、交流、表達的過程,誰能佔有豐富的資源,誰就能獲取語文學習的優勢,久而久之,嘗到了資源的甜頭,自然就會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從而將一本不厚的教材讀厚、讀深。
如:在教《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神奇的克隆》這兩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花、克隆技術等,課前我讓學生從網上搜索資料,認識有關花的顏色與克隆技術的神奇之處。學生們都很感興趣也很好奇,所以都積極參與。課堂上讓搜索到資料的學生介紹有關這方面的知識給同學聽。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在無形之中就學會了課文。通過搜索資料認識陌生的東西,學生學起來容易老師也教得輕松,這就是利用網路資源的好處。
3.利用網路課程資源,擴大課文信息量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教材編寫建議,選入教材的課文應「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古今中外,許多優秀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可是,因為這些優秀作品內容有的距離學生太遠,不能讓學生們很容易地領悟,而豐富的網路資源,可以重現悠久的歷史,可以凝聚燦爛的文化。利用計算機網路這個時代的平台,在閱讀「時差」較大的優秀作品之前可以獲取盡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
如《雲南的歌會》這篇抒情散文描寫了我國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的生活情景,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對於學生來說,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民族風情與他們相距甚遠,僅僅依靠課本插圖和課文內容,是無法讓讓他們了解和體會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點的。所以,上《雲南的歌會》這一課之前,我先布置孩子們預習,利用網路資源,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我國共有多少個少數民族,他們各自的服飾穿戴、民俗風情、音樂舞蹈、民族語言等有什麼特點。孩子們通過查閱之後,獲取了大量相關信息,有的甚至還饒有興趣地做成了一張民族風情展的小報。這樣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局限於課本上的那一點點東西,而是獲取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
可見,多媒體網路便捷的搜索方法和豐富的信息,擴大了課文內容上的信息量,不但使學生學得趣味盎然,而且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2.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越來越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傳統語文教師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上一節課已經成為了歷史。而信息技術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傳輸速度快、時效性強、直觀形象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創設課堂教學的直觀化與情境化,使他們自覺融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之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一、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教學的內容只有學生從心理上認同並接受,他才會認真的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這樣,教師的教學目的才能夠達成,教學目標才會實現。而學生從心理上認同,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他對學習的內容是否感興趣。因此,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於學生是否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初中語文教材里所選的一些說明文和文言文由於時間跨度長,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又不是很密切,學生學起來又比較的困難,教師單憑一張嘴來講,學生很難聽懂,自然就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對於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或幻燈片來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向沙漠進軍》一文時,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教師講清那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用邏輯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樹種草和培植草皮。這樣的講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動,學生是很難理解課文內容的。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幻燈片和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課文一開始就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沙漠中風沙襲擊農田的情景,漫天的黃沙鋪天蓋地的席捲過來,只一會兒的功夫就把長勢良好的莊稼給埋了,再加上狂風怒吼的聲音,這樣,學生就從心靈上認識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有了一個直觀形象的認識。沙漠危害人類,所以要治理,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怎樣治理,讓學生到課文中找答案。找到後,先讓幾個學生起來回答,然後再呈現出一組幻燈片,讓學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會飛起來了。這樣就解決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問題。接著,再提問:有了水以後可以干什麼?學生就會回答:植樹種草。又提問:植樹種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學生回答: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接著再展示幾幅在沙漠中種了草的效果圖,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區植樹種草和沒植樹種草的地方風述進行對比,學生就明白了植樹種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後教師在講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學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演繹課堂教學直觀化,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化,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離不開手段的現代化。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實際並不相符,教師如果還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學生很
難在短時間里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而這又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在此有所突破,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課文,那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要充分了解信息技術,把它用在語文教學之中,為語文教學服務。
1、使用幻燈投影,演繹課堂教學直觀化:
幻燈機投影機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學,節約課堂板書、繪畫的時間,使教學更加直觀化,加快了課堂教學節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這一功能,分析《故鄉》人物閏土。首先,分別打出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兩張畫像,要求學生從放大的畫面中,觀察人物的臉部表情、額頭的線條,衣著穿戴,不難發現少年閏土: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項戴銀圈,紅活圓實的手。中年閏土:灰黃臉色,皺紋很深,頭戴破氈帽,像松樹皮的手。接著利用幻燈能合的特點,把兩張畫像放在一起,比較觀察,從而得出:少年閏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潑;中年閏土憔悴頹唐,襤褸寒酸。時隔十幾年,閏土面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尋找造成閏土驚人變化的真正原因,從而順利地揭示主題,突破教學難點。
2、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化:
利用多媒體能創設情景的特點,展現精彩場面和詩情畫意,可以深化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如講授《岳陽樓記》一文,先展現洞庭湖這一特定的情景,把學生帶入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通過學生的看、聽、想,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講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為什麼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時便發出了「去國還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感慨,當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時,作者又抒發了「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懷,對理解後面作者的抒懷難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等語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復播放錄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師的講解和點撥來突破。又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中,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提出「你怎樣看愚公」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討論,同學們便能明確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未必可取,但他認定目標、堅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時代都不能丟棄的。最後在多媒體課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斷,教室里出現那優美鏗鏘的旋律「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彎„„」當屏幕上出現一位古代老人「望望頭上天外天」「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那神情堅毅的特寫畫面時,學生彷彿置身於遠古時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心,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特別是最後一句「無路難,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畫龍點睛為討論題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這樣運用多媒體手段,既不失對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現代氣息。又比如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小說著力表現魯達扶危濟困、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的鮮明性格,教師上課前,可放一段電視劇《水滸》中的《好漢歌》:「„„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不僅直接導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調、氣壯山河的歌詞,令學生聽後精神振奮,血脈膨脹,並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節拍而歌之。在這種強烈的氛圍下,學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課文了解魯達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並懲治惡霸鎮關西的。對課文主題思想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既有利於教師布置作業,又有利於學生的訓練,學練相結合,不但鞏固了學習的內容,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①。由於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他的知識容量大,信息來源廣泛,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布置課堂作業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許教師抄半天的作業,學生幾分鍾就完成了,更何況一節課本來就沒有多少時間,教師根本就不可能抄多少作業給學生做。這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讀不能鞏固,課外的延伸就更談不上了。而電腦具有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利用這個特點對學生布置課堂作業是有很大好處的。如在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由於生字詞比較多,要檢查一下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一個一個的寫在黑板上,費時又費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把它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幾分鍾就能完成了。另外,一篇課文上完了,
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用一篇相似的文章檢測一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利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幻燈片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在教學都德的《最後一課》完成時,我們馬上就可以把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展現出來,讓學生比較它和課文的異同點,教師在加以適當的引導,不但鞏固了課文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其次,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的復習課的課堂作業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初三的中考語文復習。初三由於要畢業了,要把初中三年的知識進行復習歸納總結,知識容量大、時間緊。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時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字詞、語句連接、仿寫、病句修改中,都可以選很多的內容來練習,方便又快捷,對學生知識內容的了解鞏固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豐富教學資源,從而提高語文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在網路信息技術時代,教學中的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支持下的超文本。通過信息網路,可以使教學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現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積累不多的、比較貧乏的都可生動地、具體地、直觀地再現出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來、豐富起來。老舍先生寫的《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寫景散文,是一篇難得的教學範文。但由於學生情感體驗和生活的差異,單純的「照本宣科」,教學效果並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光光書面文字,很難引起學生精神上的審美體驗。這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教學資源,教學效果就要比單純的教師講解要好的多。首先,製作fiash朗讀課文,邊朗讀邊播放動畫片,學生在聽課文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美麗的春景圖,引發豐富的聯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審美愉悅,為後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教學時,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的春景動態圖,就能把抽象的文字變成了生動形象的圖像,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旨了,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好的幫助。再次,回放flash動畫片和幻燈圖片,不但能把課文的寫作順序講的清清楚楚,使學生能夠聽明白,而且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學生也比較容易明白。
綜合性學習也是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處理得較為靈活,學生喜歡學,但書上的文字材料又太少。而且在課堂上讓學生找資料,浪費時間不說,還不一定找得到。這時,利用電腦網路信息技術查找資料就顯得很重要了。網路上信息多、流量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課前教師選定好內容,指定范圍讓學生去查,學生查到了,准備充分,課堂氣氛會變得活躍,教師上起課來也會得心應手。時間節約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
3. 藉助網路資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幾點做法
摘要:不同於其他學科,語文本身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那麼,如何把語文教出「語文味」就成為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困惑的一個問題。由此,如何設計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也勢必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方面。
關鍵詞:教學藝術 導語激趣 情境教學 朗讀多樣化
在素質教育還沒全面實施的現實背景下,很多中學語文老師還是以成績為導向,在課堂上將原本一篇情感豐富的文章拆解成一個個生硬的知識點,讓原本趣味盎然的語文課變得枯燥無味,生生將語文課變得讓學生厭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接受外界事物的量在單位時間內是有限的。如果同一信息重復刺激人的大腦,信息會一掠而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講究語文課堂的教學藝術,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為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導語引入,激發興趣
導語是一篇文章的序幕,是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導語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聽課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事實證明,許多聰明的教師就是抓住了課前導語這一環節,使其課堂「先聲奪人」,學生會主動積極地投入課文學習中,自然受到文章美的熏陶。 例如筆者在講授冰心的《母親》《紙船》這兩首詩,就課前請學生配樂朗誦《遊子吟》。通過一段動情的語言描述:「這是一個平凡母親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細節中卻折射出母愛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絕唱。母愛如玫瑰,馨香兒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純的愛。」在揭示主題的基礎上,讓學生易於理解冰心的兩首詩,巧妙地完成教學重點。
二、創設情境,以情動人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人類的知識不是通過外部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自身在與社會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下,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為學習者創造有利於他進行意義建構的條件,提供與其相關的情境,這就是教學情境的浸潤性功能。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里產生、發展。綜合以上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創造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把學生帶入課本所描繪的場景中,讓其身臨其境,在感受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升華情感、深刻感悟。下面,我將介紹創設情境的幾種方法:
(一) 利用語言,描繪情境
相對於其他學科而言,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而且要生動、形象。試
想,如果用毫無感情的語言去講解文章,學生不僅會失去學習興趣、而且也不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老師要把課上得有感染力、說服力,就要重視教學語言的錘煉。在情境教學中更是如此,情境教學講究直觀手段同語言描述的結合。在情境教學中,老師伴以語言描繪,引導學生的認知活動。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就更加鮮明,並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學生通過感官的興奮,強化了自己的主觀感受,從而喚起情感,促使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如於漪老師在教《雨中登泰山》時,就設置了這樣的語言情境:「同學們游覽過祖國的名山大川嗎?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一想到它們,民族的自豪感就會充滿心頭。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這樣一座山,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撰文謳歌贊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詩中那『一覽眾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絕頂,才能領略到『一覽眾山小』的風光。今天我們學習這一課,請作者作為向導,帶領我們去攀登那高聳雄偉的泰山吧!」這樣飽含深情、描述生動、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使學生形成情感共鳴,讓學生感受到泰山的雄偉、壯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受到站於山頂、俯視群山的傲然於世的雄壯之情。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根據文章內容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以其激發學生的潛在情感,讓學生無意識中體會文章的深意,培養其積極向上、健康的情感。
(二)結合音樂,渲染情境
不同於文學用文字語言塑造形象、表達作者情感,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利用樂音的運動給人造成聽覺刺激,這種刺激形成心理反映,通過類比、聯想和暗示,間接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作曲家的情感。因此,音樂可以表達人類微妙的情感變化,利用音樂渲染情境,是情境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根據文本內容選取與之相適應的樂曲,渲染教學情境,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老師請同學閉上眼睛,在音樂的渲染下,教師動情地朗讀課文。那琵琶的彈奏舒緩、清幽,學生在腦海中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景,將優美的文字形象化。又如在教學司馬遷的《鴻門宴》時,教師可以播放《十面埋伏》,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感受來再現古戰場刀光劍影、萬馬奔騰的激烈戰斗場面,進而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妨用音樂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4. 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可以從下邊的幾個方面優化:
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
1、翻轉課堂。可以先讓學生線下熟悉要下一節課的知識,然後標注出自己的疑問
2、線上有針對性的回答學生的疑問,這樣對孩子不會的,印象更為深刻。
3、老師的反饋,可以將孩子的表現反饋給家長,盡量多表揚,這樣孩子的積極性也會提高
4、比如可以用競技的策略,如果孩子自己親自完成了任務,我們可以在系統給孩子進行獎勵,然後會有個等級。等級越高,權威越好。這樣他們就會越來越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以達到自己的成就感和認可感。
5. 網路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我在學習語文當中可能更加直白,而且更利於學生接受
6. 怎樣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看作是實現教學最優化的一個過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像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所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將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作為教師自己真正的教學工具,使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發揮最大的效益,爭取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也將成為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科原有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從是而形成了更生動、更形象、更積極、更有效的教學方式。
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授課,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教學中的難點,還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來自多個方面的,興趣是求知的原動力.學生接受知識的速率和能力完全取決於學生對興趣的大小。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是集圖像、聲音、顏色、文字為一體,同時作用於學生的大腦,易於形成鮮明的表象,能為教師進行教學創設一個更生動更有趣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這一缺陷,使靜態的知識載體可以按指定軌跡運動,可以像拉簾子一樣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靜態的圖畫可以像動畫一樣變化移動,可以像流水一般呈現出一幅變幻的圖像,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
如:在執教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看圖說話學拼音1》時,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剛走入校園,看到這此行體相似的漢語拼音符號一定會感到很抽象,很枯燥,於是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把教材中每一個生動的畫面展現給學生,並繪聲繪色講故事:這是一個美麗的公園,樹木鬱郁蔥蔥,小溪的溪水清澈見底。星期天,一位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帶他到公園的小河裡去劃船,這位小朋友可高興啦!他高興地坐在小船上唱起了「a」字歌,一隻美麗的大公雞聽到了小朋友的歌,也o、o、o地唱了起來,他們動聽的歌聲引來了一隻大白鵝,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大白鵝在水中翩翩起舞,他一回頭,發現了自己在小溪中的倒影,不由自主地e、e、e地大叫起來,幾只剛剛學會游泳的小鴨子跟在後面湊熱鬧。
這樣,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起來,真正把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豐富多彩,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於生動、活潑和直觀、形象之中,從而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注意,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並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學難點內容往往教師要花費很大力氣去引導、去講解,但教學效果常常不夠理想。如果在語文課堂中巧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能力,還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使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由深入淺的幫助學生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記憶。從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 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筍芽兒》,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是由筍芽到竹子的變化過程,「筍芽」和「竹子」之間存在的關系,大部分的同學是弄不清楚的。如果以傳統的教學手段,單憑老師的口頭語言和黑板書面語言,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的。因此,我們可以採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分解教學中所遇到的難點。在上課之前,我先製作了筍芽變化成竹子的幾張復合片。上課時,先出現幾棵在濕潤的泥土中快活的生長著的筍芽,讓學生來觀察它們的樣子,然後再出現幾棵剛剛鑽出地面的筍芽,再讓學生觀察它們的變化,接著再出現幾棵全部鑽出地面的筍芽,讓學生再觀察它們又發生了什麼變化,最後覆蓋上幾棵長大的竹子,讓學生看一看竹子是什麼樣子。
通過學生對筍芽和竹子的觀察、分析、比較,學生找到了二者之間存在的關系:「竹子」是由「筍芽」變化而來的,明白了筍芽和竹子之間的關系, 從而對筍芽變成竹子的過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進行教學,把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難點更具體、更清楚、更完整的展現給學生,這樣即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又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了教學中的難點知識。
三、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展現自然風光,讓學生鑒賞自然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是贊美祖國山河自然風光的。這些課文中的自然風光大部分同學沒有親眼目睹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進行授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多媒體播放優美的風景錄像再現課文中的景物,讓學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受到美的熏陶。
如《黃河魂》一文,只憑教師口頭說教,學生難以領會到黃河那驚心動魄的磅礴氣勢。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黃河魂》一文的錄像資料,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許多遊人在黃河岸邊走著,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嘩……嘩……,轟……轟……的巨響,好似浪濤聲,又好似松濤聲,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從聲音上領略到黃河那驚心動魄的磅礴氣勢。眼見為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展現祖國山河的自然風光讓學生鑒賞到了祖國山河的自然美。
四、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讓學生體味課文的語言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根據課文需要選用相應的現代信息技術媒體,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課文的語言美,讓學生積極地接受語言美的教育。
「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的一句話。教學時,教師要注意適時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表述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去品嘗美。文字投影製作非常簡單,操作也很方便,效果顯而易見。
如:教學《峨嵋道上》一文的第七自然段時,我製作了這樣兩段文字的投影:第一段,「有了他們的辛苦,有了他們的犧牲,就有了這用石板砌成的階梯,就有了這山腳的路,也就有了遊人的歡樂。」第二段是「如果沒有他們的辛苦,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這用石板砌成的階梯,就沒有這山腳的路,也就沒有遊人的歡樂。」
通過對這兩段文字的比較,學生很快發現兩段話的不同點,然後我接著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在打出展現峨嵋道的錄像資料,學生一邊看錄像資料,一邊品位這兩段話的滋味。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紛紛舉手分析兩段話表達的效果有何不同。通過觀看比較,學生品出了作者用詞生動,句子優美、形象,從中讓學生也體味了課文的語言美。
五、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像媒體,讓學生感受課文的整體美。
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學研究證明,審美感受的基礎是審美感覺。在審美閱讀的過程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消除認知障礙。因此,在教學時巧用聲像媒體進行教學,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面對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優美的音樂,做到目觀其形,耳聞其聲,視聽器官達到生理的愉悅,感知課文的整體美。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寫的是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對於我們這些北方孩子來說,從未見過,是很難想像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如果單憑老師傳統的講解學生只能是一知半解,只能學到理論性的知識,無法感受到事物本身真正存在的美,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聲像媒體進行授課效果非常的好。我運用聲像媒體播放了西沙群島風景錄像片,並配上動情優美的音樂,再加上我繪聲繪色的解說,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美麗的情境中。
聲像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那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美麗的西沙群島,西沙群島的整體美自然映入學生的腦海,孕育了愛美情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像媒體,真正的讓學生感受到課文的整體美。
總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隨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層次的不斷提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也必將成為學科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小學語文教育也必將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教育的運用,為小學各個學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也是孩子們學習的良師益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創新能力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 網路進入課堂教學己成為一種趨勢,並且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內外的運用已成為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也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有人曾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課外閱讀《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時,我採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藍光閃過之後》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斷,當學生看到頃刻之間,道路被毀,房屋坍塌,人們被壓在廢墟下痛苦地呻吟,而僥幸跑出來的人則不顧一切用最簡陋的工具找尋自己的親人……同學們流出了眼淚,教師問學生:「你們知道有這樣一對地震中的父子嗎?他們同樣值得我們感動!你們想知道他們的故事嗎?」這樣的情境創設和設問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進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來。
二、利用信息技術,啟迪創新思維
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信息技術給學生創造了寬廣的思維空間,教師的正確引導,在孩子們的心田裡播下了創造的種子。如我在教學《狼與小羊》一課,課文最後一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順向思維定勢,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為了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我邊用電腦演示狼惡狠狠撲向小羊的動畫邊有意提問:「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有位學生說:「狼向前撲的時候,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隨機演示出狼掉進陷阱里的樣子,同學們看了高興得直鼓掌,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小羊一躲,狼一頭撞在大石頭上。」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被樹後的獵人一槍給打死了。」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柔弱的小羊從力氣上斗不過狼,可是它憑自己的聰明智慧,從理智上鬥倒了狼,躲過了這場劫難。」學生們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像和小羊活下來的願望聯系在一起,培養了思維的獨創性。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年齡雖小,但他們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蘊含著極大的創新潛力。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出許多如上的教學片斷,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語文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既是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視野、開發思維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而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積累少,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語文教學如果只依靠教科書、參考書等資料,那麼教學的容量是相當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拓視野、發展創新。因此,語文教學應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素養。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內容的寬泛性要求與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是一對比較突出的矛盾。而基於網路的信息技術具有豐富性與交互性的特點,學生通過網路檢索和加工信息,能極大地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時間和信息量,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在信息素養方面也得到鍛煉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寫作能力
課程標准指出,作文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營造一個毫無顧忌、放膽作文的和諧氛圍,提倡"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讓學生敢說真話,敢於表現個性。讓他們真切地體驗,自由地抒發。以往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出一個作文題目或一段材料後學生們便靜坐下來冥思苦想,這樣難以激發靈感,收效不大。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有效的緩解了這一矛盾。在習作課前,會引導孩子們和我一起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從而進一步激發其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學生在電腦房裡上作文課時,再也見不到學生「咬筆頭、皺眉頭」的情景,學生個個思想集中,精神抖擻,興趣昂然。如我在教學想像作文《未來的××》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思維提供幫助,首先出示課件《未來的汽車》圖像,接著讓學生想像未來的汽車是什麼樣子?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各抒已見。再次出示課件,隨即出現了,水、陸、空三種不同式樣,不同功能的汽車,加上聲情並茂的配音介紹,學生頓時茅塞頓開,紛紛展開想像的翅膀,認真構建、描繪著未來的宏偉藍圖。最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同學們有的想像出了未來的房屋,有的想像出了未來的商店,還有的想像出了未來的服裝等。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五、利用信息技術,鞏固學習成果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難以全面顧及跟蹤每一個學生的課外復習鞏固情況。學生的課外復習有時又因為家長不恰當的「壓迫」而流於形式。現代信息技術特有的雙向交流的「反饋」功能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所謂「反饋」,是指控制系統把輸出信息的結果「返回傳入」,以影響信息再輸出所起的調節控製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尤其是在復習過程中 ,雙向信息交流活動所反饋的信息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有利於難點的解決。反饋越及時越有利於學習。在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可隨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學生。例如:計算機能及時提供正確答案,及時判定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如果答對了,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真棒!」、「你很聰明!」等激勵性的言語,使學生興趣盎然,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即使學生答錯了,計算機也會很友善地建議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還伴以美妙的樂聲。學生在這友好的激勵和鞭策情境中,不斷以愉悅的心緒及時地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信息技術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為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我們要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從教學實際出發,積極探索,讓信息技術教學的設計科學、合理,充分挖掘其最大潛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許靜: 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 菊苑 2002.9
2、南國農:讓信息技術有效地推進教學改革,中國電化教育 2007
3、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策略 人民教育 2002.(2)
更多請點擊:http://wenku..com/link?url=cmiE-ddFitwAlsKKlP-bEcHetMT2bRSI_WcwK
和
http://www.docin.com/p-257522837.html
7.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論文摘要]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技術手段正在逐步進入我國的學校教育,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如何在新課程標准下更好的開發和利用網路資源,為我們的 語文 教學服務,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從這三方面入手:一是使用網路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二是利用網路信息,促進自主學習;三是發揮網路優勢,優化教學模式。
[論文關鍵詞]網路資源 語文 課堂教學
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今教育發展趨勢呈現為信息化、網路化。網路教學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有效的學習方式。多媒體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走進課堂,正顯示它無與倫比的優勢。那如何在新課程標准下更好的開發和利用網路資源,筆者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談談新課程標准下網路資源的利用。
一、使用網路資源,創設教學情境
學校網路平台的多元性、開放性和非線性充分為學生提供了各種選擇的可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充分賦予他們自主學習、探索學習的自由,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潛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網路教學資源創設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入到自然真切的情景中進行語習,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網路世界的無窮魅力,打破了虛擬視聽和真實多媒體世界之間的壁壘,而且學生可以現學現用,教師可以及時學習效果。生動形象的網路空間使置身其中的學生們興致盎然,學習更加輕鬆快樂。
在教學《三峽》,我帶領學生一起去瀏覽“三峽”網站,學生在屏幕上看到三峽一幅一幅秀麗風光圖畫,就像置身於景色之中,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慾望,使教學活動情景交融,有張有弛,學生動腦、動眼、動耳、動口,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更准確生動地感知文章中描寫景物,同時也更有利於學生理解描寫景物技巧和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二、利用網路信息。促進自主學習
網路環境下的 語文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中自行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多媒體網路教學為學生創造了全新的自主學習 語文 的環境,我們學校校園網站鏈接了許多國內外的優秀的 語文 學習網站、開辟了 語文 天地,包括自然風光、人文、學校生活、節日集錦等板塊,每一板塊又包括概述、點評、看圖說話、故事、練習等。將 語文 課的以多媒體信息方式呈現,包括文本、圖形、聲音、視頻;甚至還有虛擬模擬的內容,學生通過Internet可以多渠道、多視野、多層次的構建知識。
在介紹朦朧詩時,學生對這並不熟悉,我向他們提出問:“朦朧詩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用搜索引擎很快從網上找到了相關的資料並製作成報互相傳閱,通過這樣的一些活動,鍛煉了學生搜索信息、處理信息、協作學習的能力和運用進行交流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在平時我也經常上網尋找一些有關語習的資源,並把這些資源應用於我的日常教學,同時還教給學生一些尋找學習資源的方法和給他們提供一些好的 語文 學習網站,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大大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知識獲得的廣度。
三、發揮網路優勢,優化教學模式
網路能使教學空間無限擴展,虛擬技術能有效模擬現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大量包括語言交際情境在內的信息素材。
為了讓學生接觸到教材以外的更多知識,我藉助網路呈現大量有利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形式多樣的伍型慎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學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評價。網路下的 語文 教學活動,突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上。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敬畏自然》時,我利用網路優勢,設計了幾個學習板塊:學海導航、課文朗讀、迷津指點、精段賞析、拓展練習。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租卜,學生並沒有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思路進行學習,而是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對各個板塊進行了選擇。平時基礎較好的同學,重點學習了“精段賞析”“拓展練習”,基礎較差的同學則把“課文朗讀”“迷津指點”當作了重點。這樣,利用網路信息技術,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腔敬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 語文 課真正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隨著教改的深入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現代教育技術以其集文字、聲音、影像與一體,信息量大等強大優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延伸和拓展了教育時空,增強了教學效率,贏得了廣大教師和學生喜愛。但是有些網路信息資源魚龍混雜,涉世未深的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辨別信息資源的真偽,難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為了避免學生迷失方向,減少他們盲目探索所耗費的時間,教師需要根據學習主題,篩選學習資源、組織學習資源、傳遞學習資源和創造學習資源,擔負起網路知識海洋中導航者的角色。
論文相關查閱: 畢業論文範文 、 計算機畢業論文 、 畢業論文格式 、 行政管理論文 、 畢業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