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如何做好拓展延伸

語文課堂如何做好拓展延伸

發布時間:2023-07-10 03:04:54

①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如何拓展延伸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② 如何延展拓寬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的大視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文質兼美,教學中教師既要善於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體會、感悟語言,還應該設計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
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拓展和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情感得到升華,更會讓學生大有收獲。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存在著一些誤區,使拓展延伸成了不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它的色彩。
一、避免光追求形式,忘其根本
有些拓展延伸是為了追求一種形式。比如學習寫人的文章,當體會出人物品質後,教者通常會讓學生回去找一些相似經歷的人,在班會上開個故事會之類的作為拓展。如《海倫·凱樂》,大家就會想到張海迪之類的人,講述其故事卻忘了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我上過一堂《音樂之都維也納》,對於這堂課的拓展,自己上完之後才發覺是不合適的。上這課是第一課時,為了突出「音樂之都」,我在課件中設置了多首古典曲子,還穿插了有關維也納的視頻。當學完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欣賞了視頻片段。遺憾的是,這個視頻大多出示的是維也納的建築,所以學生在說感受的時候只是提到「維也納很美」、「維也納的建築氣勢宏偉」等,這與音樂毫不搭邊,也無法回到「音樂之都」這個主題上。另外,到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小導游的環節,讓學生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城市,這里安排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還沒學完這課,維也納的特點還沒介紹完。所以這個環節的設置太早了些,應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開闊眼界,鍛煉說話能力。
二、避免脫離實際,硬塞硬給
《水》這篇文章以不同尋常的角度寫出了水的珍貴。一次,我去聽《水》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者教態自然,剛開始上課,教室的氣氛就非常活躍了。理清文章脈絡之後,教者先重點講述了「挑水」。
師:讀文章,要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去讀。
(生自由讀)
師:那我們一起來挑水。(全體起立,做挑水狀)
師:走啊走啊走,到了嗎?
生: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
(往回趕)
師:路上好走嗎?
生:不好走。
師:走得如何?
生:額頭上冒汗了,衣服濕透了……
(再次齊讀體會中心句)
不能否認,該老師抓住了文章的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中心,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可以說是非常熱鬧。到最後,作業出示「圍繞『挑水真難』寫自己的一次挑水經歷」。看到這個作業,我心裡一驚。現在城市裡的孩子,有誰會拿著扁擔、水桶去挑水呢?難道剛才上課時表演的挑水就算是真的挑過水了嗎?難道這樣就能寫出挑水的滋味了嗎?相反,另一堂也是《水》的課,教者沒有過分注重去活躍課堂的氣氛,而是把重點放在字詞句的揣摩上,講到大人小孩在雨中洗澡後,自然地出示了一些地區缺水、乾旱的圖片讓學生說感受。課後作業是「選擇其中一幅圖,圍繞『乾旱缺水』寫一段話」,這樣的作業就讓學生有話好說,也同時能夠想像作者所處的環境,理解「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的含義。
那我們該如何尋求好的途徑呢?我認為可以:
一、 比較閱讀,多處入手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毛澤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語文是思維的文學表現形式.只有在比較鑒賞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文本之問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點,體會出文章的個性,促進對作品的深入分析。蘇教版五年級下冊23課《古詩兩首》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是宋代詩人寫的有關夏季的詩。分別學完之後,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那學生就知道同樣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不同的是,一首是側重描寫夏日忽雨忽晴的特點,像一幅山水畫。而另一首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學生重新審視古詩,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教師課前的目標也會得到升華。
二、牽引作品,開闊視野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小說、散文節選過來的。如《林沖棒打洪教頭》選自《水滸傳》,學到這篇文章時孩子們都會有濃厚的興趣,被水滸人物的英雄氣概所震撼,這時,教師自然地選摘水滸故事,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課外自身的文化知識素養。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單元的相關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五上的第3單元,選有《伊索寓言》。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要告訴學生:「這樣有趣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集》里還有好多好多,大家可以找來讀讀。」從而把學生閱讀胃口調起來。還可安排一節讀前指導課,幫助學生訂一個讀書計劃。也可以以其中的一兩個故事為例,指導他們試讀。讀完後可以讓學生寫簡單的讀書筆記,如摘抄名言警句,寫讀後感等等。
三、聯系實際,感悟生活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應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實際上,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文的。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內進行。五下《學和做》,內容是「節約用水」,把它放在課文《水》的後面,可見編者的良苦用心。而當我教學那課時,正好碰到「太湖藍藻」事件。對於這一巧合,我心裡有說不上的驚喜。我立即把握好機會。課上預設了一些問題,如「你家是怎麼洗衣、洗菜的?」、「家庭有哪些浪費水的不良習慣?」這時學生討論會非常活躍。等學生交流完之後,我又丟出問題:「現在太湖有藍藻,水質變差了,水臭了,不能喝了。面對生活用水,你有哪些思考?」從這個問題的反思上,學生想到自己的生活,身有體會後,一定也更加明白節水的重要性了。真的,只有經歷才會有成長,只有親身體會才會珍惜。這節課,我預先想要的結果達到了。課後,孩子果然開始行動起來了。
好的拓展延伸就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對於課堂效果就更不用說了。認真設計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會讓語文教學達到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美妙境界。而我們,只需要一點靈活和勇氣。

③ 初中語文如何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後如何拓展延伸?
課內閱讀積累,意在強調課外閱讀,提升文學素養,將更廣闊的閱讀和創造的空間留給了課外。只有展開課內和課外閱讀的雙翼,語文才能騰飛。今天給大家帶來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方法一

1、取材勿舍近求遠

「文藝鑒賞猶如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得,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可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教材無疑是教師采礦的「礦山」,是重要的素材資源,它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根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諸多任務。教師要「用教材教」,要依據教材,更要超越教材,應從教材本身挖掘拓展延伸資源,搜索課本中同一作者、同一文體、同一時代、同一主題等材料加以拓展延伸,既有利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悟積累,也能培養學生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某教師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社會意義時,他就把高中必修課本中《氓》的女主人公、《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選修課本《小二黑結婚》中的於小芹信手拈來,教者有目的地利用學生熟悉的人物來分析中國封建時代女性為婚姻自由而戰的奮斗歷程,這種藉助課本就近取材的拓展延伸方法確實讓學生學得踏實,課堂氣氛也因此而活躍。

2、質量要寧缺毋濫

語文課堂拓展延伸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應有的放矢。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必須明確課堂拓展延伸的目的、意義之所在,切勿盲目、隨意拓展延伸,海闊天空,東拉西扯,使拓展延伸的內容與教學任務風馬牛不相及,忽視了教學目標的落實。在日常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一味地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利用寶貴的教學時間展示課前收集的數量繁多的各種資料,沒有立足於文章主旨,只要和文章內容相關,都拿來拓展。這樣既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又讓學生腦子在轟轟烈烈的氛圍中一片空白。一位教師執教《故都的秋》時,沒有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悟語言、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而是用大半時間向學生講述郁達夫的生平及傳奇經歷,展示大量「故都的秋」的圖片。一堂課就這樣在交流圖片資料中過去了,學生完全游離於文本之外,書沒讀,詞句沒領會,作者的情感沒感悟。試問這樣的拓展,語言談何積累,語文能力從何培養又如何提高呢?因而課外知識的拓展,不是隨意的,更不能喧賓奪主,而應力求精要,寧缺毋濫。

3、難度應淺顯易懂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能力是參差的,他們的審美能力、對社會人生的觀點和老師相比是有差距的,拓展不能過深。比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時,有老師就讓學生討論中國儒道佛思想來剖析蘇軾的思想境界。我們知道中國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復雜的問題,它和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經濟歷史、各種思想的的影響息息相關。所以這樣的拓展容易讓學生無從著手,空泛而沒有實效,也就無法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因此拓展要紮根文本,淺顯易懂,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符合學生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

④ 如何讓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淺談語文課堂中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參考文獻:
1.劉五生,淺談古詩教學的拓展,小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1期。
2.陳永林,讓資料交流更有效些,小學語文教師,2008年第3期。
3.符煜,發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小學語文教師,2005第9期。
4.陶靜,語文教學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蘇教育,2006年第3期。
5.周成平,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小學語文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⑤ 小學語文回顧拓展的教學方法

如何具體有效地實施「回顧?拓展」教學?通過策略學習啟發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不同於基礎訓練的教學;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小學語文回顧拓展的 教學 方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1小學語文回顧拓展的教學方法

一、有效回顧

方法一:前置——引領單元整組教學

例1:五年級上冊《回顧·拓展二》

這個方法能引領整個單元課文的教學,比按序教學得到更加好的效果。開篇就讓學生感悟思念家鄉的詩句,感受千古遊子對家鄉親人深深的思念和熱愛。

給學生創設了濃濃的思鄉氛圍,讓本組課文中顯示出來的人文內涵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更主動體會文本的情感,繼而啃透本組課文的文字,觸摸人物的內心情感,同時高度聚焦寫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學習課文表達情感的方法。

即以訓練學生的表情達意方法為目標,掌握交流平台中學生最終要達成的語文基本技能。

方法二:整合——發揮單元整體功能

例2: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七》

在單元整組具體的閱讀教學、 日記 評析和習作教學中滲透人物描寫方法,明確了「為什麼教」後重點設計「教什麼,怎麼教」,經常溫故知新,強化說明方法,在相同的時間里提高教學效率。

准確拿捏生活、方法、表達三者的關系,在具體鮮活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描寫方法,是單元組的整體教學功能獨放異彩,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方法三:回顧——展示運用活動成果

例3:六年級上冊《回顧·拓展二》

在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接觸了一定的愛國報國的名人軼事、詩文 名言 歌曲,了解了祖國引以為傲的河山和建設新成就,日積月累中的愛國名言在學生心中早有所「悟」,讓他們把歷史、社會、生活、人生同名言建立鏈接,實現知識的重組和消化的過程。

教完本組課文再回到交流平台上,讓文本情感和表達方法都走一個來回,以文本內涵為方向,加強工具性的訓練力度。如五上「回顧·拓展一」、六下的「回顧·拓展二」都是在綜合實踐後,都可以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

方法四:重組——高效利用教材資源

例4:五年級上冊《回顧·拓展四》中的 成語 故事 和五年級上冊《回顧·拓展二》中的趣味語文

人教版實驗教材以同一主題內容編排課文。「回顧·拓展」的內容安排也是如此。但是在個別單元,主題還不能明顯的表現出來。另外,有些「回顧·拓展」的內容豐富,學生興趣勃勃,交流學習一節課往往不夠,而有些單元則時間有餘。

這時便可抓住契機重新組合教材內容,就是打破單元教學順序,把某個部分重新組合到另一個單元中去。也可利用課外的材料調整重組,盡量利用學生已經閱讀過的 文章 或推薦經典作品。

方法五:豐厚——引向更廣闊的語文實踐

例5:五年級下冊,《回顧·拓展五》

其實,每一個文本都是 其它 文本的模板,每一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重新解構與內化的過程,回顧拓展一樣也可以解構和內化。另外,結合本單元文本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還可以對整個回顧拓展增加一些內容,有機滲透一些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幾種基本查字法的特點、主要內容的概括訓練等。

語文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些內在因素相互聯系、互相制約,因此,在平日的教學活動中不能只著眼於一冊教材、一篇課文。真正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在教學活動中提高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從宏觀上把握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大語文」的教學。

二、巧妙拓展

說到巧妙拓展,我們需要認真的使用教材又能跳出課本,做好課堂訓練還要注意課外拓展。

(1)課前拓展。自主預習課文是課前拓展的主要方法。預習課文不僅僅值要求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還要讓學生對課文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另外課文的相關知識也得略知一二,包括相關資料的查找,相關體裁和作品的收集,在書本上留下有關的問題。

在學生學習課本是便能散發出已儲備的能量,激發學習課文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盡可能對學生學習的范圍拓寬。使學生原有 經驗 與新知識之間建立千絲萬縷的聯系,以便盡快進入課文角色。

如在教課文《只揀 兒童 多處行》時,首先導出一首小詩後,再穿插對冰心老人的介紹,便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陌生感便消失殆盡。總言之,學生積極儲備課文能量的過程就是走進語文世界的過程。

由此可見,課前拓展對上好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有備而來,有感而發,就會學的有勁、學的有效。

(2)課中拓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被課文的難點、疑點卡住時常發生,這時便應利用好拓展材料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到《畫風》這一課時提出:什麼是風?風有什麼特點?風能畫出來嗎?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因為在對原有課文理解研讀的基礎上,又展現了另一個信息,另一種認識,另一種思考,學生在這些拓展的材料解讀時,就會自動地進行比較、整合,信息之間互相轉化、相互彌補,可以幫助學生更准確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也能鍛煉學生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3)課後拓展。「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並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一篇課文學完後,當學生意猶未盡,懸而未決的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如學到《有的人》時,推薦學生閱讀有關於魯迅的文章。

學到古詩中並涉及到荷花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周敦頤的《愛蓮說》。使課堂閱讀轉向課外、課後閱讀,並及時地進行交流,豐富學生的知識世界和情感。課文只是是個範例,一個學習規范語言的範例。

學生掌握語文首先要將這些 範文 很好的消化,但學好這些範文只是學好語文的開始。所以,教師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控教材並以此例子,學習語言規律外,還要注意對學會學習教材的方法並能進行恰當遷移,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也會提升。

這樣,可以最大幅度地去拓寬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像漣漪一樣不斷擴大。是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有機結合,燃起學生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的熱情,並不斷充實 語文學習 的范圍。

2小學語文回顧拓展的教學方法

一、「回顧·拓展」教材的編排特點

「回顧?拓展」由3個欄目組成,其中有2個固定欄目:「交流平台」「日積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語故事」「課外書屋」「趣味語文」穿插安排,但是六年級下冊同上冊相比,缺少了「展示台」欄目。

「交流平台」是對每一單元主題學習後的一個 總結 性的回顧,與導語呼應,為學生總結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提供平台;

「日積月累」的內容較豐富,安排了 名人名言 或是經典詩詞句又或是 對聯 、 歇後語 等;

「展示台」是關於學生語文實踐性活動的總結和展示;

「趣味語文」與「成語故事」則是對 傳統 文化 的積淀性學習,可謂是傳統文化的拓展與延伸,更是 語文知識 的細化。

「「回顧?拓展」作為單元拓展性綜合學習,從內容上來說體現了時代特點與現代意識,體現了語文學科特有的彈性與開放性,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回顧?拓展」各版塊的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交流本組語文學習的收獲,總結發現一些讀寫的基本方法,逐漸養成不斷 反思 的學習習慣。

2.讀背出色古詩詞,立志、惜時、勤學等方面的 名言警句 ,反映中華傳統美德的成語,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與積淀。

3.讓學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識、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啟迪和提高。

4.兼顧意義滲透和教學內容整合,讓興趣與方法有機融合,從積累走向運用。

三、教學的基本流程:

如何具體有效地實施「回顧?拓展」教學?通過策略學習啟發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不同於基礎訓練的教學;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自主發現、合作積累、探究運用中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切實提高語文知識素養 。

「回顧?拓展」單元既是聯結知識與方法的紐帶,又是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運用的橋梁。能力的形成必須在隨後的教學中不斷鞏固,在語言運用中內化、增長。

「回顧·拓展」應該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樂園,通過策略研讀啟發我們要從趣學、活學上下工夫。「回顧?拓展」教學應努力體現:有趣的設計是前提,豐富的積累是基礎,有效的發現是提升,有機的運用是目標。更是需要我們正確的把握、合理的使用教材;注重文化熏陶,加強語言訓練;注重積累和運用的嫁接。

3小學語文回顧拓展的教學方法

1、高要求預習,促進學生養成自學習慣。

關於這兩部分內容的預習要求比較高,交流平台是列表格歸納整理學到的說明方法,找出課文中的例句和課外書、習作中的例句。要求同學們在大一些的紙上繪制填寫圖表,補充說明方法。日積月累要求背誦,理解詩歌《四時之風》。

要求看似挺高,但是我們的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已經逐漸形成,對他們來說並不難,如果再向從前在課堂上領著一遍一遍地讀背就沒時間完成更高的訓練了。所以要求高一點兒是促進學生進步的關鍵。

檢查預習發現大部分同學完成非常好,表格有4名同學沒有單獨畫,只填寫了書中表格。背誦有5名同學不熟練不過關,他們都利用課間及時彌補了漏洞。

2、「交流平台」真正的交流起來。

交流平台部分首先同學們各自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說明方法和找到的例句寫到各自的板面上,然後全部圍在教室四周板面前,自由交流的場就形成了,喜歡同一種說明方法的同學交流不同例句,不同的說明方法輪流展示,發現問題互相糾正,相互提問。

交流中發現幾個問題:同學們仿寫的例句有不準確的現象,有的同學區分不清舉例子和作比較,引用說明與修辭里的引用混淆,打比方與比喻的關系不理解········這些真實暴露的問題為我提供了教的資源,以學定教就是這樣實現的。

在20分鍾的充分交流後同學們對說明方法了解得更深入了,清晰了,再一次整理預習時繪制的表格,糾正錯誤,補充出色例句,為寫 說明文 習作奠定基礎。雖然耗時較長,但學習過程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就足夠肯定了。

3、「日積月累」創編的驚喜。

對於像日積月累這類內容的學習展示我們班同學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不需要我都說,今天展示過程依舊自然流程。而四個女生的集體仿寫創編讓大家眼前一亮,預習沒有要求,純粹是她們自主性行為,而且編寫的內容非常好,不僅對四季自然的變化描寫准確,還加入了人文特色,如秋天賞菊,冬日裡過 春節 。

借著她們創編的熱情我臨時將默寫的環節改為選一個季節創編四句話,還對押韻、韻腳的知識做了滲透。讓原本普通的內容一下子變得鮮活,同學們熱情很高,雖然押韻不是很准確,但都體驗了詩歌創作的快樂。

4小學語文回顧拓展的教學方法

一、尊重教材,活用教材教。

著名 教育 家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回顧拓展」的日積月累的板塊中,針對經典的名人名言,學生在學習積累之時,自己可以依照教材內容通過自己的 渠道 去進行搜集,增大積累的容量,豐富積累的內容。

同樣,教師也可以相應地搜集,引領學生來積累學習。正如《語文課程標准》的教材選文建議中所說:「雖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只要體現時代發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語文質美的特點,都可以拿來作為教材。」在增加了日積月累的量,學習的質也是不能忽視的。

也就是說在理解的基礎上,更要引導學生去進行實踐性的運用。

因而,為了提升日積月累教學的量與質,我認為可以把日積月累的內容穿插於單元閱讀教學中去。比如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回顧拓展」中的日積月累,內容都是關於讀書的重要性、方法、意義的名人名言。

而這一單元就是以讀書為主題教學的,四篇課文也是闡述讀書的重要性、方法、意義的。針對這一共同性,在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 愛好 閱讀的習慣,擁有終身閱讀的思想意識。」

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相應地把日積月累中的五個名句分別運用到閱讀教學的導入或是總結拓展環節中去,從而獲得教學的相得益彰。閱讀教學可以升華學生對日積月累內容的理解,而日積月累的內容又可以反過來拓展學生對課文主題的認識。

二、尊重教材,開發教材。

《新課程教師課堂技能指導》上明確指出:「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聖經,教學不應是不折不扣地執行。」這也就是告訴我們教師「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應把教材看做一個可參照的藍本,是在此基礎上的開發與創新,而不是簡單的執行與傳遞。

而「回顧拓展」的綜合性學習,教師更應擁有這一教學理念,否則教學會流於形式。如小語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回顧拓展」教學的第三大板塊:展示台。文本資源是一幅組圖,畫的是四個學生在一起討論開展讀書活動、一張閱讀記錄卡、班級的圖書角。

在我觀摩的一節公開課案例中,教師在處理這一板塊教學時,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填寫閱讀記錄卡,再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在幾個學生上台讀讀自己的閱讀記錄卡的內容後,這一板塊的教學就結束了。

針對教師這種處理教材的態度是很讓人擔憂的。首先,從編者安排文本這一幅組圖的目的來看,就是讓學生在這一單元以「讀書」為主題的課文學習之後,在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的基礎上的一個實踐性的運用,從而達到對培養學生讀書興趣和課外閱讀習慣的目的。

其次,從文本的內容分析來看,這是一個有整體、有小組、有個人的三種開展讀書活動的方式。教師僅限於其中個人讀書方法的引導,是不夠全面的,忽視了文本對學生開展多樣性的讀書活動的教育。因此,教師給予學生的多少,取決於教師對教材開發的多少,所以,我們的教師必須科學地開發教材,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引導。

三、尊重教材,拓展教材。

一節課只有40分鍾,教師能給予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教師在這有限的40分鍾里讓學生掌握一定的 學習方法 ,那給予學生的將是無限的。正如葉老所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在課余時間里,會運用掌握的方法進行再學習,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

在「回顧拓展」的趣味語文和成語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點帶面,落實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從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里去學習更多的相關知識。在拓展教材的基礎上也實現了課堂的外延性。

總之,關於「回顧拓展」這一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我們的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去創新地使用教材,將「回顧拓展」的教學進行得扎扎實實,實現語文向生活實踐運用的功能。

教學實踐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標准。多年實踐,回眸對「回顧拓展」的教學,發現如下不足與困惑:

1、注重文化熏陶,語文訓練不足。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文字和語言」離不開必要的訓練。人教版的「回顧拓展」沒有專題安排字詞句短篇有序訓練,提倡「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刻意追求」和「沒有追求」應該是兩回事。

編者意圖想讓教師成為教材的主人,藉助已有的「回顧拓展」,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有機滲透必要的查字典訓練、標點符號訓練、主要意思概括訓練等。事實上很少老師有這樣的意識、精力和能力。

「句式訓練」「分段」「概括主要內容」等訓練點放在何處?何時進行?進行到什麼程度?讓一線老師都來思考編者該做的事情,往往比較被動。教學中發現學生「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 句子 表達啰嗦」「句子轉換較差」「查字典能力較差」等現象比較嚴重。

這和「回顧拓展」除了交流平台外沒有明顯的訓練點,日積月累、趣味語文、成語故事、課外書屋仍以感悟體驗積累為主有關。

2、積累和運用缺乏嫁接橋梁。

呂叔湘、葉聖陶等教學專家認為,語言運用、語感形成大致要經歷「接觸、感受——理解、體驗——熟記、背誦、積累——同經驗多次遷移——逐漸積極內化——運用自如」幾個階段。如果僅僅做到「熟讀成誦或死記硬背」,很多語言都會成為「消極語言」。

但是教材只編寫了經典語言材料,並沒有編寫遷移運用的訓練環節。而一線老師很多僅停留在「用教材、教教材」老路上,(這也是新課改最大的問題,老師跟不上理念和操作),不能「用教材教」,沒有架起積累和運用的橋梁,讓學生背下的語言有些成為「消極語言」,不能充分運用。

如果在教材中就呈現出「運用遷移」的訓練環節,讓一線老師直接操作,可能效果會好點。解讀「回顧拓展」,想到一句歌詞——「站在天平的兩端」,一端站著文本情感,一端站著語文訓練,思索平衡的支點該在哪兒?

3、研討荒蕪 ,缺乏引導。

小學語文教學研討中觀摩課評比課常見課型不少,唯獨不曾見過「回顧拓展」課。不要說各種各樣級別公開課,就是校本教研中也是空白。翻閱各種各樣的教學雜志,此類文章也是鳳毛麟角。

上網網路搜索一下,除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學設計」必須涉及各冊的「回顧拓展」設計外,相關論文論著幾乎為零。理論闡釋的荒蕪和實踐研討的缺失必然會讓更多人摸著石頭過河。問題是很多人不願意過河中摸著石頭,不願意或沒意識摸出點規律來,那麼課堂中難免問題多多,尤其是農村學校。

4、教師不求甚解 ,認識錯位。

「回顧拓展」中很多內容是傳承出色傳統民族文化。有些語文老師本身沒有文化味,對有些經典名句、成語故事、經典詩詞等尚且一知半解。這本正常,教師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化。

但是如果沒有精心備課,隨意翻翻教參,不求甚解,那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體驗感悟。老師不研究、傳承出色傳統文化,沒有以一種熱情感染學生,就很難激發學生內心「喜歡」的情感,把教材最大的亮點——文本情感沒有運用充分。

其次,老師沒有樹立「回顧拓展」的「訓練意識」,沒有有機滲透「語文知識」,沒有很強意識組織字詞句段篇相關訓練,沒有架起表達、運用經典語句的橋梁,課堂上就讀讀 說說 ,抄抄背背,教學雙方都比較隨意。

5、學生「雙基」弱化 ,「厚積不發」 。

「一切為了學生」,學生的語文素養到底怎樣呢?成果是有的,學生語言積累比較豐富鮮活,假大空現象大大減少,創新能力較好。但同時也產生一些問題。如能說會道卻缺少要點和邏輯,查字典能力較差,標點符號使用較差,個別出現逗號到底。

作文 時錯別字很多,同音字寫錯率很高,個別同學句子表達不清。另外背誦了大量的經典名句,到復習時很多句子會遺忘,能活用的句子並不多,有些句子在多次提醒後方能不大流暢不大准確背出,能活用的,做到厚積薄發的不多。


⑥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拓展

1.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
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葉聖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師就必須用好。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麼,我們該確定什麼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中的「此」與「彼」又是什麼呢?
關鍵在於教師在鑽研教材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及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不妨從情節、主題、作家、文體四個角度著手。 從情節角度中延伸 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延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丑小鴨》一課後,讓學生想像「丑小鴨變成美麗的天鵝後會做些什麼?或者會遇到什麼事?」
這時學生紛紛展開了想像,有的學生說,丑小鴨回到了他剛出生的地方,大夥都感到十分驚訝,丑小鴨寬宏大量,原諒了他們,他們也很慚愧,並向丑小鴨保證以後要善待任何人。從此,丑小鴨和鴨媽媽、夥伴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學生說,丑小鴨遇見了與他小時候有同樣遭遇的丑小雞。這時的丑小雞十分沮喪,丑小鴨把自己的故事告訴了丑小雞,鼓勵丑小雞鼓起勇氣頑強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獲得幸福的,並陪伴著丑小雞。最後,丑小雞也長成了美麗的大公雞……。
這種「續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從主題角度延伸
類似的情節,在不同作者、讀者(學生)的心中,會有不同的看法 ;同樣的,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此時,教師可由一點出發,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學生會更容易地領會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講黃昏與中國人的日暮情思時,我從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現在女作家張潔《挖薺菜》里的日暮黃昏不敢回家的描寫;從詩經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到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讓學生們感受到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夕陽黃昏的意象傳遞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識,多了一層家園落日的溫馨和人生遷世的感情。
再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可請來席慕蓉的《鄉愁》;學《愛蓮說》,可引進來《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背誦積累。
這樣,教師有意識地查找這樣的資料,讓學生課後去閱讀,在對比閱讀中,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於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
3.從作家角度延伸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並不等於全豹。不妨藉此機會,乘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水滸傳》中第三回部分,將花和魯智深(魯提轄)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魯智深後來的命運,激起學生探知的興趣。
其次,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其風格往往也是有差異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作比較,將文學史的知識貫穿其中,把學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和積累中。例如,學習李清照的《醉花陰?勃霧濃雲愁永晝》時,可向學生介紹她前期的作品《如夢令》。學生在理解了這兩首詞截然相反的意境後,不難知道這與李清照所屬的時代背景有關。
此外,我們還可以介紹學生看一些人物的傳記、評論文章,這會讓學生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魯迅代表了中華民出最可寶貴的靈魂,他是超越時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獨的。而學習魯迅自傳,則正可全面了解魯迅。但學生一般認為魯迅的作品艱澀難懂,理解有難度。且《魯迅自傳》,寫得又含蓄、沉著、朴實,學生始終無法與之對話和溝通。教學中我把近幾年學術界研究魯迅的文章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走近魯迅,了解魯迅。
閱讀這樣的評論文章,可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從而跳出自己狹隘的思維空間,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例行性思維和兼容並蓄的氣度。
4.從文體的角度延伸
拿說明文為例,我先從課本中選取一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分別從課文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設置問題,讓學生精讀,分組討論解決問題,老師點撥。然後又選擇另一篇說明文——《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兩篇文章的異同。
經過反復討論、分析、總結,每個學生都逐漸理清了,「說明文有的介紹事物的特點,有的是說明一個道理,要介紹明白這些特點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說明方法,而且語言必須准確」。這樣的一種閱讀思路,也就是幫學生拿到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大門的鑰匙。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領」實際上就是「導」,是從學生的「學」出發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總結。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新課程」是一種理想,這理想的實現需要「新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與同仁共勉,努力為「新教師」,為「新課程」的完美開展添磚加瓦。讓充滿著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們語文課堂上閃現吧!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如何做好拓展延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