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上
陝西省寶雞市教研室 曹公奇
摘要: 對文本的教學內容要有準確恰當的選定,能夠抓住語言文字運用這個核心去品讀文本,根據學情引導學生去適當地解讀文本,根據教學實際自然流暢地實施教學。這就是肖培東老師公開課給人們的啟示,這就是為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上所做出的案例解答。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言文字;課例賞析
語文課到底應該怎樣上?多年來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其實這牽扯到對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對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等問題的認識。一個語文老師,怎樣上語文課,能夠體現出他對語文教學、對文本解讀、對學生學情等方面的認知及教學觀念。觀摩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的《春酒》和《在沙漠中心》兩節課,很有感觸。以肖老師的這兩節課為例,可以說明我們到底該怎樣去上語文課。
一、准確恰當地選定教學內容
王榮生教授說,語文教學「教什麼」永遠比「怎樣教」更重要。一篇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這是語文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因為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選定的教學內容准確恰當,目標明確,教學效益才能最大化。
肖老師的這兩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確定上非常准確和恰當。我們許多老師一般不敢這樣去選定教學內容,往往從傳統角度去選擇教學內容上課,比如《春酒》,就會講分為幾個層次,寫了那些哪些事情或人物,表現了什麼感情,在寫法上還有什麼特點等等。但肖老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就很集中,切入角度也很獨特,他從理解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入手,再看這些內容表達了什麼情感,然後教學的重點是:這種情感是怎樣的味道?支撐這些情感的文字在哪裡?這樣從內容到情感,重點是理解這種情感是用怎樣的語言文字怎樣表達出來的,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文字的學習品味,進而理解作者的對「春酒」的獨特情感。
2011版《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下了一個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新課標強調了語文的核心素養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如果抓不住這個核心,教學也就可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肖老師的兩節課就是緊緊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個核心來選擇教學內容的。《春酒》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讀和品,領悟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文字表現文中的情感的;《在沙漠中心》抓住人物的兩種心理,引導學生通過賞析關鍵句去理解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心理的。所以,肖老師這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得很好、很准。
而我們拿到這兩篇課文,往往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在教學內容上不知做什麼取捨,總害怕遺漏了這個、遺漏了那個,總害怕把什麼內容還沒講到,因而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面面俱到,就這樣一節節、一天天、一年年地教下來,但學生收益甚微、進步不大。
我們的教學更多的是理解分析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現了什麼主題,而不是學習作者是怎樣寫的、怎樣表達的。其實,作者是怎樣寫的、文章的思想情感是怎樣表達的,這才是語文課最應該要學習的內容。文章是寫不完,也是讀不完的,要理解文章情感內容是用怎樣的語言文字形式表達出來的,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這就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選定問題,王榮生教授最早提出這個問題、而且對此研究成果最多,如《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等等。
二、貼近文本去品讀語言
品讀語言,就是緊貼文本,讀讀品品,從關鍵的詞語、精妙的句子入手,仔細咀嚼,反復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是是語文課教學的核心。
肖老師的兩節課緊緊扣住文本,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就是一個詞一個詞、一個句一個句、一段話一段話地去品讀,讀出不同的味,品出其中的情。僅僅一個題目「春酒」,肖老師就讓學生品讀了十次左右,從中讀出了不同的情味。兩節課都是這樣,肖老師緊扣文本的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甚至是標點符號,一直引導學生在讀、在品,在不斷地品讀中,學生對於文意、對於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體味領悟了。肖老師的課堂上沒有我們平時那些「人物有什麼特點,文章表現了什麼情感,語言有什麼特點」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看似很具體、很大,其實多是架空了文本的概念分析,沒有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去,沒有真正深入到語言文字的深處去,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語言品讀。
肖老師的課,讓我聯想到了錢夢龍老師上的《愚公移山》,都是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把詞語扣得很緊,咂摸咀嚼得很細、很深。一個詞語可以前後勾連,聯系學生學過的,反復咀嚼品味,讓語言學習落到了實處,這就是真正地品讀語言。肖老師的品讀語言,讓學生反復體會「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馬當先,不請自到」,還有像「舔」「一點點」「偷偷地好幾回」等詞句,都品味得很細、很深。再如《在沙漠中心》「我」的絕望,都是靠品讀詞句感受到的。文中有很多這樣的詞句,這樣的詞句只有反復品味、仔細咂摸,才能感受到真意真情。
這兩節課都是通過品讀語言來理解文本、體味情感的,但我們平時許多語文課,不注意深入品讀,有時候只是看看語言有什麼特點、用了什麼修辭,舉幾個例子蜻蜓點水地一說而過。這兩節課緊貼文本語言反復品讀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教學生閱讀,教學生學習,教學生從字里行間去品味,品讀出文章的味道來。許多語文課都是架空文本的分析,對於課文,哪怕是簡單的課文,教師也沒有引導學生沉下心來去細細品讀挖掘,沒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只注重文本內容,沒有從語言文字的深度上去品讀,自然就看不到這些詞語、句子的精彩。如果能從這些看似平常的詞語中品讀出深味來,才是教學的真正功力所在。
三、文本解讀符合學情
肖老師的這兩節課,分別面對的是初二和初一的學生。所以,他的文本解讀符合學生這個年齡段的認知水平,符合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符合這兩個班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不是一味地在文本解讀方面標新立異,或者過度挖掘,解讀出所謂的「新意」來。
關於文本解讀,我們需要分清「研究解讀」和「教學解讀」。
「研究解讀」,或者叫「學術解讀」,也可以說是「文學評論」。作為一個讀者或者評論者,閱讀後的理解、感悟、評價,決定著他的文本解讀。他是怎樣思考的,他就可以怎樣解讀,他完全可以解讀出學術界都沒解讀過的觀點,只要自己覺得有理就行,也可以說是標新立異,至於學術界認可不認可,那是另一回事。有些研究者,在文本解讀上,往往追求「偏、奇、怪、新」,進行經院式解讀,或者是考證式解讀,往往拋開文本的語言文字,或從人文思想、或從寫作背景,或從作者經歷,或從其他方面入手去解讀文本,以顯示文本解讀的「深」和「新」。對於這種文本解讀,在語文教學上,有人也叫它是「深度解讀」或者「過度解讀」,也就是過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內涵或者其他因素,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
「教學解讀」,就是根據教學的需要,符合教學的實際、符合學生學情的去解讀文本。我們面對的是初中學生,所以我們的解讀必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符合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要能夠讓初中學生通過閱讀品味,真正領悟了文本的內涵和情感,這就是「教學解讀」。如果教師對文本解讀得很有深度也很有新意,但落實不到學生那裡,不是學生自己的理解感悟,那在教學上就沒有多大作用和意義。
「研究解讀」和「教學解讀」雖然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二者絕不能等同,更不能直接以「研究解讀」代替「教學解讀」。
肖老師執教的《春酒》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回憶春酒的情感,《在沙漠中心》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兩種心理狀態。這些解讀,也許是許多人都能解讀出來的,沒有什麼「偏奇怪新」,但這是貼合學生學情的文本解讀。肖老師說「我要淺淺地教語文」,我理解的肖老師「淺淺地」,就是貼近文本,品味語言,讓學生體味、領悟文意和情感。實際上他對文本的解讀也有一定深度,除了共性的東西,也有深刻的地方。比如《春酒》一課,最後問到「琦君是誰的孩子?」引導學生理解為:琦君是媽媽的孩子,是春酒的孩子,是習俗的孩子,是文化的孩子。這就是把作者情感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這就是解讀的深度。《在沙漠中心》一課,肖老師引導學生品讀「絕望」,品讀「堅強」,這是我們一般老師也都能解讀到的,沒有獨一無二的「偏奇怪新」,但他有巧妙的設計,比如改動標題,加一個主標題來體現對文本解讀的深度。
語文課的優質表現在哪裡?就在這里,就是靠實實在在、符合學情的文本解讀,不靠「偏奇新怪」、不靠獵奇去取勝。如果看那些不接地氣的文本解讀,許多老師都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學生呢,十幾歲的學生憑他們的學習積累、人生經歷、情感體驗能不能理解呢?所以,教學時,應該區分兩種文本解讀,即「研究解讀」和「教學解讀」。這樣說,不是說可以對文本不進行深入挖掘,而是在深入解讀、有了自己獨到體驗之後,才能根據學情自如地駕馭課堂。如果沒有自己的解讀體驗,人雲亦雲的話,那麼教學時就做不到自如駕馭。
四、教學流程自然流暢
一節課的教學流程,是教師基於課程、基於文本、基於學情的教學設計的最終呈現。教學流程自然、流暢,沒有過多的雕琢痕跡,沒有太多的磕磕絆絆,既驗證了教學設計的科學合理,也說明了教師主導把控課堂的藝術能力。
可是,我們許多課堂教學太注重形式,太注重環節的齊全。許多語文課每一節都有小組合作的環節,有探究的環節,有交流展示的環節,有拓展延伸的環節等等。關於「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不管問題是否重要,也不管有沒有討論的必要,都要來個小組討論。課上常聽老師說,「這個問題,請大家小組討論一下,給大家一分鍾時間」,或者更絕的是精確到「給大家三十秒或四十秒時間」。這樣的小組討論能有什麼結果呢?關於「成果展示」環節,多數都不是小組討論的結果,或是照搬教輔書上的答案,或是發言學生個人的思考理解。本來小組討論是很好的一種學習形式,但讓我們給用濫了,當一種形式被用濫了的時候,就可以想像一下效率,純粹成了一種空殼、一種給人看的形式。再就是「拓展遷移」,文本讀懂了沒有,理解了沒有,都不知道,就要拓展,就要遷移。如果這節課真的把文本學通學透了,還有學習時間,我們可以拓展延伸;如果連文本都沒弄清,這一課都沒學好的話,為了延伸而延伸,為了拓展而拓展,為了有這個環節,這樣的「拓展延伸」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很多課都是把這些作為「新課程」的標志,貼在自己課堂上,這其實是對新課程的理解狹隘化、表面化、程式化了。
肖老師的兩節課很自然、樸素、流暢,如行雲流水般,讓人如坐春風。《春酒》從內容到情感,再從文本的字眼行間里去品讀,看這些情感是怎麼表現出來的,是一步步完成一種內在的流程。《在沙漠中心》是從內容到心理活動,到兩類心理感情,再到兩類感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又回到學習語言文字的核心上來。這種教學設計,表面看不出什麼痕跡,但仔細體會,我們一定能感受到肖老師的課內在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比那些標注了所謂幾個環節的課要緊湊得多。肖老師的課沒藉助多少外在的東西,沒有多少花樣,似乎一直在與學生對話交流,看似「淺淺」的,但那種內在的由淺入深,逐漸的升華,都顯示出教學流程是非常有序的。
所以,語文教學不要過分注重那些外在的形式,要多注重課堂的內涵,多注重教學內容的選定,多注重語言文字的品讀,多注重文本解讀的學情基礎,多注重自然樸素的流程,讓我們的語文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樂園。
——原載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2017年第3期
: -10�x5��-�
Ⅱ 怎麼給四年級的孩子上語文課
第一,肯定先要熟悉教材,藉助教材教參來熟悉你上課的內容。
第二,藉助多媒體來進行備課。 第三,了解學情,根據你們班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你的教學目標。
第四,多向辦公室的老老師請教,多進行磨課。
第五,多去網上觀看一些大師級別的公開課。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加油!努力做好一名人民教師。
Ⅲ 中職語文課怎麼上啊怎麼培養學生的興趣<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
語文是無所不在,生活就是語文.結合她們感興趣的東西,把語文知識貫穿其中.比如他們愛看超女,那不妨讓他們結合超女寫觀後感,開講演會,辯論會,聽說讀寫都能得到鍛煉.
中專沒有升學的壓力,其實是最適合探索素質教育的陣地,而語文正是探索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
教學形式要活潑多樣
Ⅳ 怎樣上好語文課
鏈接: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Ⅳ 如何有效上一節語文課
一、語文課上要充分體現「語文味兒」
那麼,何謂「語文味兒」?「語文味兒」就是要求教師在語文課上充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一節好的語文課,教師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品味文章中的重點詞句的積極性。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感悟,幫助學生把好詞佳句積累下來,並且在語用訓練中能夠准確應用。只有這樣的課,才能稱之為「語文課」。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首先要備好課。教師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語言文字訓練設計教學流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聽、說、讀、寫訓練,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語文味兒」要怎樣在語文課上體現出來的呢?
(一)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書聲琅琅。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有效的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有效的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識記能力;有效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培養他們的閱讀;有效的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崔巒先生曾經講過:「課堂上一定要讀書,要充分地讀,整段、整篇地讀,用各種方式讀。沒有朗朗書聲的閱讀課,沒有學生充分閱讀的閱讀課,可以一票否決,不會是高質量的閱讀課。」誠然,閱讀課上要聽到學生朗朗的讀書聲,但是,如果教師沒有根據文本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而學生也只是毫無目的地隨意讀書,這樣的課堂能成為「書聲琅琅」的課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朗讀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設計相應的朗讀指導,一定要做到目的明確,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充分地感知、體會和理解文中的語言文字,既不是坐在座位上被動地聽取老師地講解,也不是脫離文本去任意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一節語文課,朗讀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學生如果能在讀文時讀出相應的感情去感染他人,並且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華。要讓學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就必須讓他們能夠更充分地理解文本中的重點語句。因為,如果學生根本不懂文本語言文字的意思,只是把自己認識的漢字簡單累加地讀出來,他們的內心是不會產生所要表達的情感的。所以,在日常的閱讀課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學生在讀書時「千人一調」,一定要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
語文課要教學生學語言文字。一節好的語文課,教師要抓住文本中的好詞好句指導學生進行理解。理解詞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查字典理解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同義詞、近義詞更換理解詞語,出示兩組句子進行比較來理解句子的好處等。好的語文課,教師要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能獨立理解詞句,並進而掌握好詞好句,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三)一節好的語文課應當重視課後問答題的教學。
課後問題能促使學生讀書,有助於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問題是思想的向導,課後的問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要讓學生能夠准確地回答課後的問題,就必須讓學生好好讀書;帶著問題讀書去尋找答案,這就是思考。認真回答課後的問題,還能訓練學生的說寫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動腦筋的習慣。因此,一節好的語文課,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解答課後問題。
二、語文課上應該注重以學生為本
上好一節語文課,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到輔導作用,這樣,也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有效的課堂,可以通過40分鍾的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生們可以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以學生為本的閱讀課不但要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還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基。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表現,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生們自己閱讀文本後,讓他們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於那些獨到的見解,教師要表現出支持與贊賞。雖然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但是,教師還是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要讓學生在有獨特體驗的同時,還要有正確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關注學生的興趣特點。
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尋找和文本基調一致的興趣點,營造兒童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學生的心智水平。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認知規律和成人是不一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准,不能認為自己感動了,學生就一定會感動。我們要認真地觀察、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仔細琢磨學生的情感變化,並且多進行換位思考。在這樣的不但引導中,促使學生的心智水平得到提升。
(三)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學生的真實狀態是決定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關注學生的具體課堂表現。
三、語文課應該重視創新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所以,在語文課堂上,就要為學生創設支持的環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並且樂於對感興趣的事情提出問題,賦予失誤獨特新穎的意義,使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滿足。
Ⅵ 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
上好一節語文課的方法如下:
1、吃透教材,課的准備。上課前,對於所導學的內容都要熟悉於胸,不打無准備之仗,反復誦讀要學的知識或文章,仔細觀摩,全面的、多方面了解,盡可能多的發現知識點。
2、考慮學生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以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對於所學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3、把握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是教與學的互動。
5、查找相關資料。在做好以上的內容准備之後,我們便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了,作者的簡介、課文的名家解讀、相關的寫作手法等。
Ⅶ 我們這樣學語文(一): 沒有教材學什麼
自從小學堂開學以來,我們接待了一些來訪的家長,有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很關心:沒有教材你們教什麼呢?
了解華德福教育的家長自然會知道,華德福教育的主課是呼應孩子的意識發展狀態而確定的,比如一年級主要是講童話和民間故事,二年級的主題是寓言、傳說和聖人故事,三年級是創世故事。
現在,站在我們面前的三個孩子,分別是小Y,六歲,幼兒園提前畢業;小J,七歲半,一年級;小M,8歲,二年級。這個一二年級的混齡班,這個課要怎麼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按照他自己的步調去學習和進步?
在這里,我想僅僅從實踐的角度,從我們的正在探索的教學中,去分享語文課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的過程。
語文這個科目教什麼?我認為有兩大方向,一是語言,聽說讀寫的能力,孩子們對母語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習其他所有科目甚至是未來生活的基礎。另一個是精神,我們常常說人文精神,其中包含著健康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包含著一個人心靈和精神層面的所有,當然也包含著道德精神。而我們的課程設計,涵蓋了這兩個方面,不輕視前者,同時也對後者尤為重視。
沒有特定的教材去依循,在我面前的卻是浩瀚的文學之海,我知道九歲以前的孩子適合聽童話故事、民間故事、寓言傳說,以及聖人故事,可是這么多的文本材料,我該怎樣來挑選呢?
有一天我從《佛陀傳》中讀到這樣一個小故事:這是關於一隻鹿,一隻烏龜和一隻喜鵲的故事。佛陀說這只鹿是他的前世,有一次它不慎落入獵人的陷阱,危及時刻,它的朋友烏龜和喜鵲竭盡全力去救他,後來鹿逃脫了,可是烏龜卻被獵人抓住。這次輪到鹿想辦法去營救烏龜。最後,三個好朋友因為彼此互相幫助,都安全地逃脫了。
讀到這個故事時,眼前浮現三個孩子每天吵吵鬧鬧的爭執畫面,他們因為剛剛認識不久,彼此還沒有沒有足夠的理解和包容,因此矛盾爭端不斷。佛陀講的這個故事難道不是最適合這三個孩子目前的狀態嗎?我希望他們能夠在故事中領悟到一些真摯的情感和智慧,在動物的世界裡看到自己,感受到友情的珍貴。
於是這個故事便成為了語文版塊的第一課。這個故事陪伴了孩子們一周,他們以兩種方式聽了這個故事,一是敘述的方式,二是劇本對話的方式,他們也嘗試一起來復述故事,背誦老師編寫的故事詩,學習其中的字、詞和成語,在主課本上畫出故事圖景,把學到的字詞寫到主課本上。
在蜂蠟課上,他們嘗試用蜂蠟捏出鹿,烏龜和喜鵲,每天下午的最後一堂主輔課,排練這個小戲劇。三個孩子剛好是三個動物的角色,這一切,神奇般地剛剛好!
一個星期之後,當我們要進入下一個故事時,孩子們也做好了准備來演這個偶戲。為此,我們一起來准備道具,布置場景。
第一次演出,孩子們非常興奮,他們自己畫了門票,分發給大家。語文的第一課,為期一周,以演出畫上句號,隨後,我們進入下一個故事,《吞下寶劍的王子》。
這是我們的語文課一個完整的單元設計,以故事為中心,用藝術化的教學方法,繪畫,泥塑/蜂蠟,詩歌,歌曲,戲劇等等方式,讓充滿精神內涵和富於想像圖景的故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到孩子的心裡,去引領它們的精神成長,去滋養它們的情感世界。
兩個月之後,當我們看到三個孩子的相處越來越和諧,他們越來越能包容彼此,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爭執越來越少時,這也許就是故事的魔力吧。在孩子心中播下種子,澆灌它,等待它們慢慢發芽。
如果說,編寫全國統一語文教材的專家以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綱,編寫了適合所有孩子的教材,那麼,在我們的實踐中,我們以對所教育的孩子的了解,來選擇適合他們獨特特點和需要的故事文本。它不夠成熟也不夠完美,但是卻是基於老師與孩子之間的真誠的情感鏈接而創造,而這些專門為「此時此地」的孩子設計的「教材」,它可以借鑒,卻不能被復制。
一個華德福老師,帶著他真摯的情感,豐富的創造力,最重要的是,帶著他對每一個孩子真誠的興趣和不斷加深的理解,去塑造每一個教學過程,去引領每一個孩子的精神和學識的成長—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