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級第一學期語文書第24課主要內容
24*、最後一分鍾
午夜。香港,
讓我拉住你的手,
傾聽最後一分鍾的風雨歸程,
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
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
最後一分鍾
是旗幟的形狀,
是天地間緩緩上升的紅色,
是旗桿——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
是展開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萬眾歡騰中剎那的寂靜,
是寂靜中誰的微微顫抖的嘴唇,
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
輕輕地呼喊著那個名字:
香港,香港,我們的心!
我看見,
虎門上空的最後一縷硝煙,
在百年後的最後一分鍾
終於散盡;
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
第1997頁上,
那深入骨髓的傷痕,
已將血和刀光
鑄進我們的靈魂。
當一紙發黃的舊條約悄然落地,
養成中浮現出來的
長城的臉上,黃皮膚的臉上,
是什麼在緩緩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歡樂,
都穿過這一滴淚珠,
使大海沸騰!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嶄新的日出,
所有的禮炮都是世紀的終身。
香港,讓我緊緊拉住你的手吧,
傾聽最後一分鍾的風雨歸程,
然後去奔跑,去擁抱,
去迎接那新鮮的
含露的、芳香的
紮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荊……
紫荊:紫荊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區政府贈送的禮品《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大型雕塑
條約: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①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
②1860年英國迫使清政府締結《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
③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
虎門銷煙:林則徐在廣州虎門燒掉鴉片
午夜時間:24時=0時
Ⅱ 語文24課的「月跡''的意思是什麼
標題「月跡」,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變化軌跡;也是孩子們尋月即尋找美的足跡;還可斗或以理解為月在孩子們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
《月跡》是現代作家賈平凹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空讓伍態和目光來展示、描繪中秋之月跡,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月跡》被選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語文》、《新編大學語文》、《大學語文》等課本中。
(2)五年級上冊語文24課這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月跡》構思新穎、獨具特色。歷代有許多文人用月亮象徵聖潔、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濃縮到對月跡滑森的追逐之中,則是獨具一格的構思。
作者用追尋月跡作為行文的線索,既能表現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跡》具有一種清新優美、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
《月跡》的語言清新優美,含蓄凝練,富有詩的韻味。作者把熱烈的感情傾注在畫面描繪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中。不論是「放了竹窗簾兒」的中堂,還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都是作者用清新明麗的語言譜寫出來的「月光曲」。
將作者對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諧地融匯於景物描寫之中。作者還成功地運用了擬人、想像等手法,增強了散文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Ⅲ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學期第二十四課《最後一分鍾》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最後一分鍾》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傾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最後一分鍾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原文:
午夜。香港,讓我拉住你的手,
傾聽最後一分鍾的風雨歸程。
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
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
最後一分鍾,是旗幟的形狀,
是天地間緩緩上升的紅色,
是旗桿——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
是展開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萬眾歡騰中剎那的寂靜,
是寂靜中誰的微微顫抖的嘴唇,
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
輕輕呼喊著那個名字:
香港,香港,我們的心!
(3)五年級上冊語文24課這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最後一分鍾》這首詩選自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六單元第24課(126頁—128頁)。
賞析:
《最後一分鍾》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全詩共有4個小節。作者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表達了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熱情歡迎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福。
作者簡介:
李小雨,1951年10月26日生於河北省豐潤縣,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女作家。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15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去世,終年64歲。代表作有《雁翎歌》、 《紅紗巾》、《最後一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