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確定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學生識字、寫字、詞語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閱讀和寫作更需要一點一點地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所教學年段的總目標,還要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落實好教學目標。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二、教師要制定好每個單元和課時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前五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綜合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個部分。
教師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教師還要注意知識的適當擴展。
(1)一年級語文如何明確教學目標擴展閱讀: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② 如何定位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
如何定位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是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制約因素;它對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怎樣的合理設計,語文三維目標應遵循什麼原則?在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哪些問題,採取什麼行動策略?本人試著從以下內容進行論述。 一、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合理設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它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起始和歸宿;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為了實現一定的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而開展的,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因而它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依據和原則及實施,也必須充分考慮課堂教學實際,一切從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 二、制訂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應遵循以下四條基本原則: 第一, 教學目標設定要全面。 第二, 教學目標設定要合理。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定位應恰到好處、不偏不倚,植根於文 本,不拔高、不牽強。 第三,教學目標設定要靈活。一方面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把教學目標定得太窄、太死,要具有靈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也要隨機調整,甚至讓學生參與到確定教學目標中來,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和學習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變化,注意教學目標的生成性。 第四,教學目標設定要適當。即教學目標要符合課程標准要求,又要符合學生實際,還要考慮學生的差別,設層次性目標。 三、在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哪些問題,採取什麼行動策略? 語文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的,這是一種新理念的體現。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列入教學目標並放在突出的地位,這是過去教學大綱從來沒有的。這既可以說是對過去語文教學弊端反思的結果,也可以說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然而,在深入課堂之後,就明顯感覺到,在具體的新課標新教材實施中,對三維目標的表述卻存在著共同的問題。語文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語文課程標准》對目標的要求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統一。如何針對具體課文按照三維目標來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直接關系著新課標理念的落實問題。我們必須看到問題,找准對策。為此,下面從表述的角度,就三維教學目標表述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表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如何表述三維目標,直接反映出教學設計者的觀念問題、方法問題。從教學實施中,最普遍的問題是下面兩種。 1.表述的傳統化,忽略方法與過程。 先看案例: 《孫權勸學》教學目標: (1)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內容。 (2)把握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積累一些重要文言詞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使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 在這里,我們從教學目標的表述上,只看到讓學生從課文中了解什麼、把握什麼、積累什麼,突出的是知識與能力上的要求,而沒有過程和方法的注入。目標中,「要求了解文意, 理解文章內容」, 通過什麼途徑、什麼方法達到這一的目標,不清楚;「把握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何達到「把握」?通過什麼途徑?是通過揣摩語氣,還是分析語言,或者是通過與其他文章的比較?都不清楚。這些最關鍵的東西都未能在教學目標中表述出來。這與傳統的教學目標的表述沒有任何區別。這是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的。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與傳統教學目標表述中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將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融入其中。而傳統注重的是知識的掌握, 知識的學習是孤立的,未同能力的提升聯系起來,忽略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這種教學目標設計的定位表述,可以看出往往只重視的是結果,而忽略實現結果的過程,這必然造成教學上的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 2.表述上的繁雜與分割 請看案例: 《秋天》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 (2)培養學生詩歌的朗讀能力。 (3)掌握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加強詩歌的朗讀技巧訓練。 (2) 重視對詩歌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 (3) 通過音樂、圖片與文字的結合提高效果。 (4)拓展延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情感。 (2)培養學生對詩歌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3)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從上面目標的確定和表述上來看,雖然全面,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將三維目標分割開來,沒能將三者有機滲透、融合。事實上,在教學中三者是無法分開的;二是多而雜,一篇文章共確定了11個目標,一般說來,在課堂上是難以達到的,不夠符合教學實際;同時,表述中其內容還有重復之嫌。在很多學校中,這樣的確定和表述新課程的語文教學目標比較普遍,值得探討。
③ 如何科學制定和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目標
所謂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了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做到: (1)教學目標有新突破,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科學、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基本出發點。 (2)教師努力營造讓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3)斗搜簡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力圖給學生提供「再創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語文知識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轉化成語文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去學習、去領悟。 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體參與的有效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定論。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 2、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要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3、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 4、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才便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 1、教學對象; 2、學生的行為; 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 當前,課改正在全國蓬勃地展開,激烈的碰撞最後演變為幾對觀念的對決,也成為檢驗新舊課程的分水嶺,那就是:課堂到底是關注學科抑或是關注人?是重結論抑或是過程?是問題性教學抑或是問題教學?下面我就這三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第一、關注學科的人文性。 充滿人文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我認為: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而不僅僅是優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 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空褲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就漏鉛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數學課堂。 我們說,一個平凡的老師,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就可以展開如此富有詩意的課堂圖景。新課程的理想課堂並非高不可及,首要條件是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傾注出滿腔的愛。因而,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贊訶夫說過這么一句話:「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 伴隨知識的獲得,他是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和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還是反過來,越來越沒有教養、同情心、愛心?所以現在新課程講三大目標體系,講培養人,淡化學科意識,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一)結論與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教與學的過程,強化體驗。體驗是教學過程的顯著特徵,是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整合的介質。如果沒有過程的體驗,知識與能力將停留於記憶性層面,學生很難有對方法的感知,更難有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失敗。要強化體驗必須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學生對問題的獨特闡釋和創新理解,相信學生的自我經驗,肯定學生的自求自得。 結論跟過程可以說是教學過程中一對非常核心的關系。傳統上基本是重結論的,它有過程,但它是從屬服務於這個結論的。只有結論才是目標。新課程非常強調過程,認為過程本身就可以是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標在闡述目標時就是讓學生去經歷一下、感受一下、想像一下、思考一下、嘗試一下,這本身就是目標,不是說你嘗試一下最後得出什麼結論,這個結論才是目標。過程本身就是目標。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表徵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經過一系列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想像、操作、觀察、體驗,不經過一系列非常豐富的過程,那麼這個結論的獲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義。這個過程變得比結論還更重要。現在我們提倡研究性學習,實際從小學就開始要求,不要說小學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它得出的結論可能十九世紀就己經達到了,但你能說這個沒意義嗎?但是這個研究過程對個人的素養是至關重要的。你要小學生就開始研究性學習,就要成為小發明家、小創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獲取這么一個研究意識,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養。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二)、體驗學習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中的體驗是學生個體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學習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態度。當然,強調個性尊重差異,並不表示對學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 第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新課程認為,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 著名教育家、原復旦大學校長、現被聘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的楊福家教授說得好:「什麼叫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怎樣去問問題,怎樣去掌握知識,就等於給了他一把鑰匙,就能夠自己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 創造性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天然保障。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系。 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造性、創新能力的基礎。問題意識是怎麼日益萎縮的?當小孩開始學會說話以後,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無窮無盡的問題。當你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接下來就是新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家長對孩子的回答。「那為什麼沒有什麼為什麼?」家長以為可以搪塞過去了,不料引來了更大的麻煩。「……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我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而美國人卻不這樣理解教育,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生更加多的問題,最後老師不得不「投降」:「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識就是這么多,我回去再學習,再准備,下次再來回答你們,你們回去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教師並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已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
④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怎麼寫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教學將使小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主要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另外,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具體到每一個課時,四個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主有次。
小學語文教案中的教學目標,包括制定好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兩種。
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教師在寫教案時,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案時的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以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為導向,而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的。
⑤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如
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一、表述具體,適宜操作
陳述教學目標是為了使教師把握教什麼和怎麼教,學生明確學什麼和怎麼學。如果是公開課,還應該使聽課老師能根據教學目標來評價教學過程。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理念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需要的科學分析上,建立在對教材的准確把握上,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十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目標最初設定為: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③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的內心情感。
從上述教學目標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怎樣朗讀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讀?本課時要達到什麼程度?「學習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到底是學習什麼寫法呢?「我的內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在目標的敘述上明顯存在含糊不清、籠統不具體的不足。認真思考後,我又重新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作者在園子里無憂無慮的快樂和自在。②學習生字新詞,重點識記「帽」的字形,理解「土窩」「溜平」等詞的意思,學會區別「種」「溜」「桿」等多音字的不同讀音。③學習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擬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園子里充滿樂趣、自由自在的生活與親密無間的祖孫情。②感受蕭紅語言的新鮮自然、率真稚拙之美,產生閱讀蕭紅其他作品的願望。
二、立足學情,兼顧學段
例如:閱讀教學中「聯繫上下文解詞」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定位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提出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在第二學段則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學段則是「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詞意」「體會表達效果」的目標要求,這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實現「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總目標。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著眼於學段目標的達成,又要考慮原有目標的基礎,兼顧與下一個學段目標的接軌,提倡「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與「課時備課」相結合,對課程目標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對學段目標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有助於我們了解編者的意圖,明確所教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三、著眼文本,注重取捨
教學目標除了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體、可操作外,還要根據每一篇課文的具體情況來設定。每一篇課文要有所側重,訓練扎實,一課一得,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如《明天,我們畢業》側重於朗讀,在讀中體會同學們對母校、對老師和同學的眷戀之情;《水》側重於品讀文中的幾個場景,感悟缺水之苦與得水之樂,了解反襯的寫法;《早》側重於在品梅花與品魯迅的對比閱讀中,學習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適合讀的訓練,有的教材適合寫的訓練,而有的則適合想像練說。然而每一篇課文由於教師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無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些做法,對於教學目標的制定我們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研究、反思、歸納、總結,讓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優化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