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在語文課中減負增效

如何在語文課中減負增效

發布時間:2023-07-19 08:46:06

① 語文課堂要怎樣提質減負

語文課堂要怎樣提質減負
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說: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那麼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我嘗試著對課堂模式進行了摸索,優化課堂結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在上第七冊課文《小鎮的早晨》時,課前我請孩子們各自畫一幅小鎮早晨的美景圖。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來呈現他們腦海中的小鎮。不少同學都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鎮。當我請他們來介紹自己所畫的畫時,驚喜地發現在繪圖的過程中,大家對於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學在畫上畫了街道和攤位,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他告訴我們他所畫的是熱鬧的小鎮,結合他和媽媽去市場買菜時看到的場景,他的圖中許多人們在街上買賣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他的畫和介紹,讓我們領會了文章的內容,不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鎮早晨熱鬧的景象。這堂課在同學們自己介紹討論,師生互相交流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一舉措,無疑是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意願。這時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學生個體發生的探究意願。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拉近了課本和生活間的距離。因此,課堂上,學生們輕輕鬆鬆地,就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獲取了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在減負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同學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顯露出強烈的表演欲。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堂課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將筍芽兒成長的過程表演了出來。那堂課可謂是精彩紛呈,笑聲不斷。課前孩子們忙著寫劇本,選角色,安排場景道具,忙活著卻又快樂著。最後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種版本的,經過改編後的《筍芽兒》,有各自的特色卻又不脫離課本。這樣的一堂課,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能力。其次是實施差異教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完成拾貝集,即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② 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如何減負增效

一、把自學還給學生。

在「增效減負」的今天,我們一直關注學生的一種自學能力,我們一直提倡的是「把教學的第一個動作還給學生」,在一年級的語文課堂中,我嘗試著把識字教學的第一個動作還給學生,讓學生運用以前掌握的識字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在生生互動的交流中,做適時地指導,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又節省了學習生字的時間,可謂一舉多得。

二、多元識字。

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很多,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及時為孩子展示多種識字方法做了如下的歸類:

1、識字想像法;

什麼是識字想像法?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形字教學。

如「木、口、日、月、馬、羊、鳥、火」等一些象形字,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這些字的演變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些字的理解及形狀的記憶。

2、識字教學中的「加減法」。

利用學生熟悉的字,採取「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學習新內容。例如,在學了「一」字後,學生可以用加一筆的方法,加一筆變成「二、十」,加二筆變成「三、大、土」等,這樣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生字,提高識字效率。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有趣的識字方法,而且平時還可以組織學生自己比一比,誰能用這樣的方法說出更多的字。

3、同偏旁識字法與識字比較法交叉使用。

隨著教學的深入,孩子們需要認識的字也更多了,我指導學生用歸類的方法來識字。如學生可以用偏旁相同的方法來記字。比如「扌」,在一年級的識字中就有好些字要求認識的:打、拍、排、拔等,那麼就可以用到「同偏旁識字法」,而且讓他們試著比較,此處也用到了識字比較法。孩子通過比較發現他們偏旁相同,而且右邊部分與這個字的意思能夠相連,自然而然,就能在比較中牢記。

4、找呀找呀找朋友。

許多的字,孩子真的沒有辦法把它記住,而且就看著這個字讀,這個識字效果微乎其微。於是我把學生學過的字全部拿出來,讓孩子們在這些字當中找朋友,看看哪兩個字可以成為好朋友,而且一課有一課的任務。

具體操作如下:如我上了漢語拼音中的聲母:b、p、m、f這一課中有「爸、媽、我」三個字要認識,我就讓學生在這三個字中找出來,哪兩個字可以做朋友,學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出來「爸和媽可以成為好朋友,組成詞語:爸媽」;到了教學d、t、n、l這一課,有「大、米、土、地、馬」五字字要認識,我在教學了這五個字之後,又把前一課學的「爸、媽、我」三個字一起拿出來,這樣一來就有8個字,讓孩子們在這8個字中找一找,哪兩個字可以成為好朋友,孩子們就說出了「爸媽、大媽、大米、土地、大地、大馬」這樣一些詞語,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積累,學生既能「溫故」,也能「知新」,而且還積累了大量的詞語。

三、區別對待。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每個學生的均衡發展的,有一部分記憶能力校強的孩子能夠快速的記住每天所學的字,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無論如何都記不住,那麼為了對每個孩子公平,我對於這些孩子區別對待,我把孩子們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記憶能力相對較好,能快速的記住這些字詞的孩子;第二部分是中等的孩子,他們能記住,但需要通過復習等形式;第三部分就是通過復習也不能記住的孩子。這三部分孩子如何區別對待呢,我為第一部分的孩子准備了一些拼音讀物,讓孩子們讀這些故事,在故事中的進一步認識更多的字;第二部分的孩子的拼音讀物相對於第一部分的孩子來說稍微簡單一點;而第三部分的孩子則讓他們先學會課文中的兒歌,通過學習這些兒歌,來加深對生字的印象。

四、教學中的感受。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死記硬背、大量枯燥的識字訓練只會抹殺孩子的識字興趣;只有以新穎活潑的教學方法來激發識字興趣、掌握識字方法,以加強兒歌、故事的閱讀來鞏固已學漢字,這才是推進低段識字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上的識字教學我看到:

1、學習好的同學在識字過程他們的識字能力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們在學習中的「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學習的興趣大大提升了。

2、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識字方法學習的很多啟示,而這種啟示來源於學習,讓學生帶動學生的學習,這樣比單純的教師教學更有效果。

3、班級中列於學習偏中等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參與識字的興趣提高了,參與的面也大了,他們積極向學習好的同學靠攏,這樣識字的效能就提高了。這樣,每一個孩子都會有成功的體驗。

我想,作為一線的教學者,就是讓孩子從怕學到想學,從想學到樂學,從樂學到好學,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成功了。

③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是當前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如何實施「減負」 ,結合教學工作實際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一、改革課堂教學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是「減負」的重要保證 有的教師因為滿堂灌 ,教法單一 ,學生學習氣氛低、效率低 ,就課內損失課外補 ,這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必須堅持改革課堂教學 ,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又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 ,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 ,在初一思想政治教育課講「發展真摯的友情」這框題時 ,我著重引導學生討論 :當朋友犯錯誤時 ,該怎麼辦 ?啟發學生以切身體會的經歷 ,從正反兩方面得到啟迪 ,明白不能因為怕得罪朋友或討好朋友而說假話 ,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的道理 ,從而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接受知識。同時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講練結合 ,以「精講」為主 ,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 ,讓學生自學和研討 ;還可運用多媒體教學 ,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減輕其認知上的難度 ,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④ 語文減負提質工作總結

語文減負提質工作總結三篇

篇一:語文減負提質工作總結

二年級語文減負工作總結

施麗娟

「減負」即減輕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但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學習需要付出艱辛的汗水。我們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減負的同時要提質,要通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 學習總要有一定的負載。負載過輕,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負載過重,會破壞和扭曲學生的發展,而且學習就成了令人生厭而又不得不為之的「負擔」。

一、減負提質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減負提質呢?我認為減負提質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與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提質」,這才是真正的減負提質!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提質呢?

語文教學如何「減負提質」曾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1、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2、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3、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提質的教學。要切實做到減負提質,我們要堅持以下幾個觀點: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提質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所以教師課前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對課文的把握要成竹在心,學生的作業教師課前一定要完成,便於上課時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老師們認識到:首先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讓課堂變得有趣起來,讓學生樂於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每堂課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練習空間,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保證老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與此同時,老師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地去探索教改前沿,總結有益的教學方法,變教學生內容為教學生方法,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而且能把所學知識自如應用。

一堂好課的標准通常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點、難點、關鍵更是要講透、講「化」、做到細致入微;一堂課結束前教師通常還要把所講內容梳理一遍,作個小結,以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總之,一堂好課就是要盡量使學生不費什麼力氣就能便捷地掌握所教知識,盡量不給學生留下什麼疑難問題,做到當堂「消化」。這樣的教學就如同教師把食物替學生嚼爛後再喂給學生一樣,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咀嚼」過多地替代了學生自己的「咀嚼」。其實,教師從教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咀嚼」與學生從學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咀嚼」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個過程,而是有區別的兩個過程。這就是「教內容」與「教方法」的區別,讓學生學會自己「咀嚼」食物,將能令他們真正愛上「咀嚼」,愛上學習。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

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三)要清醒地認識到「減負」不是「減質」。

「減負」不能「減質」,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自學能力和耐挫能力,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減負的根本目的是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教育孩子的任務並沒有減,這就意味著給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規律,掌握知識,使學生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從而真正地體現新課程理念,做到「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課業負擔減輕,學習質量提高」,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篇二:語文減負工作總結

減負工作總結

包美娟

我們中國人口越來越多帶來的另外一個影響就是社會上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到社會上找工作越來越難,還體現在校園裡面孩子們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學語文減負總結。

「減負增效」是當前新形勢下的教育任務,這種新的要求正成為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原動力。從學科角度,探討「減負增效」的實施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作業管理,輕負擔

「減負增效」在作業上的體現並不是簡單的少留作業。作業是「減負」的一方面,同時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精心設計,事半功倍。要減負,就必須讓孩子從成堆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就要求教師要精選習題,精心琢磨,作業要適量,難易度要適當。量過多或難度過高都會直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自編自擬也必不可少,這樣的習題目的性更強,減負增效更明顯。作業設計應成為備課中的重要內容,提高作業設計的含金量,加強針對性,體現靈活性,提倡「分層作業」、「自主作業」,設計「作業超市」或「作業套餐」,供學生選擇倡導教師分層布置作業,根據部分學生學習情況免做部分作業。推行「計時」作業,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註明中等程度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以此嚴格控制學生的作業量,提高學生完成書面作業的效率。

當堂作業,有效指導。課後做作業,學生雖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學生是草草了事。教師批改後不能反饋到真實的信息,學生也沒有起到鞏固練習作用,課後作業成了一道虛設的工程,費時費力無效果,且形成惡性循環,逃學、厭學者應運而生。現在為了真正地能反饋到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同時為了真正地減負增效,教師可以盡量留一些課堂時間(一般5~10分鍾)給學生用來完成作業。教師同時巡視、察看學生當堂的作業情況,獲得正確反饋並可及時糾正、指導學生錯誤的認識,學生也會最大限度的自己開動腦筋考慮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課堂上作業後,課外可以少布置或布置一些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沒有那種課業負擔的心理,反到有一種意有未盡的感覺,激發他們再學習,再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批改輔導,示範激勵。教師的批改也間接影響學生及時認真地完成作業。教師的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時,決不能拖拉,以獲得及時信息進行評講和糾正典型錯誤;批改一定要認真,

這將對學生起到一個示範的作用。作業評價體現人文關懷,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這樣學生會十分喜歡看自己的作業,有再做作業的願望。另外,教師的工作應分課堂和課外兩部分。課堂以授課為主,課外以指導為主。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課外面向部分學生,做好提優補差。對差生多鼓勵、少批評,多輔導,不放任,做到對學生的學情心中有數,從而採取切實有效的辦法幫助學生提高。教師可以每人准備一本「錯題記錄本」,記錄學生作業與練習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根據班級情況將這些題目定期(一般不超過一個月)進行練習。

多方結合,細化要求。應調動多方力量,創造性地分年級細化作業布置要求。如:一二年級無書面回家作業,為了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要求各班在校園網上每周公布語數英學科的一周學習要點,並提供家長、學生留言板,方便家校聯系和溝通。可設計免作業章,方便老師執行免做作業制度。各班發放作業布置統籌本,方便班主任協調控制語數英等各科作業總量等等。

二、立足課堂,增實效

課堂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根本,也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

深入研究小學生語文知識與能力訓練序列。清晰准確的目標意識,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為改變教師平時教學目標「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現象,要求強化各年段的教學目標意識,明確課標中各年段目標與總目標、各年段目標之間的關聯,認真開展年段教學序列的研究,遵循學科特點和各年段學生的發展規律,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與能力的教學策略,開展科學有效的教學,把好年段質量關。力求將訓練目標、教學設計片段與語文實踐設計三者結合,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訓練的抓手,提升教學效益。

努力提升細讀文本深度備課的能力。教師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進行備課,吃透教材。語文教學,失去研讀教材的時間,就是在浪費和消耗自己的教育時間,放棄自己的成長。因此,要在精研文本上下功夫,從讀者、教師、學生等多個角度解讀文本,要通過對語言的理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教師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細節處探查入微,同時還要對文本有一個整體宏觀的把握。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文本,發掘新的意義,從語言、細節、篇章結構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獨到的解讀。在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下,學習壓力下,孩子們的書包一天比一天沉,戴上眼鏡的同學越來越多,希望這里大家可以好好看看小學語文減負總結。

篇三:小學語文減負工作總結

小學語文課堂「減負」工作總結

張明花

根據調查發現:導致學生負擔重的兩大因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作業的完成情況。學生最頭疼的事情就是:課堂里沒搞懂,就勢必會加重回家作業的負擔;課堂里該完成的作業沒做,也會加重回家作業的負擔。鑒於此,語文教研組常常開展 「生態課堂」的探討,以 「促進文本與兒童的視界融合」,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即努力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為本,探索最有效的「輕負擔高質量」語文教學。在「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探索中,老師們也摸索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經驗,促使廣大老師踐行和開拓,使孩子們真正減負,快樂學習,愛學語文。

一、學生課前預習「四讀法」,老師集體教研備課

新課程倡導「讀讀悟悟」,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由此,他們經過了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提出了課前預習「四讀法」:一讀「新詞」、二讀「句子」、三讀「內容」、四讀「課外拓展」。學生經過這「四讀」後,就可以在課堂上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學內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文的時間就縮短了,課堂學習質量也會有所提高。而除了學生認真、系統地預習外,語文老師們在上課之前都先進行整個教研組備課,群策群力一起討論研究後可以化繁為簡,將不必要的課堂教學內容刪去,這樣課堂教學就不存在繁瑣、空洞、沉悶。老師上課不需要面面俱到,那些喊「累」、「負擔重」的老師往往是被自己空洞無味的內容教學所累,真正有效的教學反而會激發老師們的興致和動力。

二、課堂教學做到四個「3」、兩個「10」、一個「18」,和內容分析說再見

老師們要果斷地和閱讀教學中的內容分析說再見,減少不必要的內容性問題,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做到四個「3」、兩個「10」、一個「18」。

四個「3」即學生在課堂上要臨摹3遍生字,朗讀3遍課文,老師在每個學期8篇作文中選3篇親自體驗寫作,還要選3篇作文點、劃、圈、注。其中,老師們要強調學生寫字訓練、教師書寫指導一定要在課堂內完成,朗讀要做到通讀、注讀、勤讀,大作文教師要親自練筆積極體驗,教師只有親身體會並且自身底蘊深了,課堂上才能駕輕就熟。

兩個「10」即學生在課堂上的課文朗讀累計時間和書面動筆時間都要達到10分鍾,剩下20分鍾課堂時間老師可以進行課外拓展訓練、開展課堂活動、閱讀等,可自由支配。 一個「18」即一節課要有18個以上學生能獨立表現,並盡可能減少優生的表現機會,讓差生多表現。

三、讓學生對「作文」不頭疼,關鍵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語文教材中《我們的奇思妙想》口語交際課和習作的安排彰顯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像的習作練習。這類作文是少年兒童把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加以具體化的思維過程。習作可選擇的素材很廣,但學生在作文時,往往覺得沒有合適的素材可寫,或是不知從何想像。而且在想像的過程中學生又容易犯胡思亂想和神化的毛病。備課組的老師在上課之前想到:正好,很多孩子都去過醫院就診。孩子們最害怕的就是打針吃葯。每一次生病都是他們痛苦又印象極深的經歷。寫孩子們有體會的事,寫孩子們有話可說的事,兒童醫院一定是他們繞不開的話題了。於是,《我的奇思妙想》作文指導課的內容定位《我設計的超級兒童醫院》,結果同學們用手中的紙筆發明了聲音控制的葯瓶蓋,能自動吸附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植物,測體溫的掃描儀,稱體重的滑滑梯,能邊玩邊檢查心肺功能的碰碰車,能溶解再造型的關節修補器??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兒童醫院。《我的「院」望》、《二十年後的兒童醫院》、《暢游兒童醫院》、《未來的兒童醫院》、《醫院 ≠ 打針吃葯》、《快樂醫院》《兒童醫院?游樂園!》??當邊老師閱讀這些作文時,不禁對學生深刻的體會,豐富的想像力,強烈的表達願望心生贊嘆。

老師們要立足教材,尋找課文中的練筆點,在學生的寫作興趣被調動起來之後,寫作文不但不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反而成了一種快樂。

四、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指導,「圖書漂流」提高學生課外閱讀量

老師要對學生要進行分層指導,尤其要關注後1/3學生,無論在課堂作業布置、指導還是在作文寫作指導上都要為學生多搭幾層樓梯、浮梯,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孩子的精神壓力小了,學習負擔才能從根本上減輕。

除了教材學習外,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圖書漂流」這種形式由來已久,很多學校都曾經開展過但都不了了之了,其實有沒有效果關鍵在於還是在於是否能有效、持續地開展。 據悉,針對課堂作業問題,老師們可以在一節課里安排8-10分鍾的書面作業時間,以保證課堂作業的落實和反饋、訂正。同時,也敦促教師重視課內外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保證使課外作業負擔減下來。

;

⑤ 語文的減負工作計劃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工作方法。那麼如何做出一份高質量的工作計劃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的減負工作計劃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的減負工作計劃1

本學期,本教研組要繼續認真抓好減負工作這件頭等大事,要組織語文教師學習教育部《關於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學習教委和清城區教委出台的「減負」規定,按學校制度的有關「減負」工作規定,結合本校實際特製定本學期本組的「減負」工作計劃:

一、每周一次在師生進行「減負」工作教育宣傳,進一步提高師生的認識覺悟。自覺做好「減負」工作。

二、本學期的期初和期中以後,分二次召開家長座談會。廣泛徵求家長對「減負」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溝通家長的心裡,做好家長的宣傳工作。

三、嚴格按省頒的課程進行上課,不得隨意刪、增功課,並做到上好開齊。

四、嚴格控制學生的用書,練習資料、不得擅自增訂和購置課外書本和練習提綱。

五、精簡作業,提高質量。作為語文教師,應加強學習,深刻領會「減負」的實質和意義,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做「減法」的同時,認真做好「加法」。要加上有關口頭表達、動手操作方面的作業,加上那些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作業。如:語文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放學回家把學過的課文有感情的朗讀或背誦給家長聽;回家觀察某一自然現象,某些小動物等;寫寫觀察日記,回家做做小實驗。愛好寫作的,多練練筆,並積極投稿。這樣的作業既新鮮又有趣,學生願意參與。

所謂「減法」就是要教師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轉變觀念,嚴格控製作業量,減輕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特別是要減去機械重復、單調枯燥的作業,因為這類作業會令學生厭煩學,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和發展。

五、改革教學,學生樂學。課堂上語文教學要求堅持打破傳統的一問一答式的以教師中心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圍繞「和諧合作實踐」這一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激發興趣、引導探索」,「開拓求異、尋獲新知」等教學活動環節,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培養創新精神。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心理輕松,願學、要學、樂學,這便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心理負擔。

六、考試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是保證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因此,考試與「減負提質」並無矛盾。關鍵要建立以「減負提質」為價值目標的考試制度和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1)考試時間的全程性。

把原來一學期兩次興師動眾的集體考試改為「取消期中、淡化期末、加強平時、分項考核、綜合評定」的檢測做法,對考試內容、時間、形式合理組合,在一個學期內的全時段中,分散安排,變集中考為全程考,有些項目在舒緩的氣氛中結合日常教學進行,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2)考試內容的全面性。

拓寬考試、考察范圍,重視知識、發展能力,發展非智力因素。這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把屬於非智力因素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也列入考察范圍,主要通過批閱作業,觀察學生課堂內外的表現予以考察。二是把屬於智力因素的考核內容分成若干項,即:聽、說、朗讀、聽寫、閱讀、作文、基礎知識、寫字等,增強了考試的全面性。

(3)考試形式的多樣性。

考試的形式由過去的筆試改為筆答、口答、動手操作和日常觀察等多樣性的考試、考察。如:「聽」的測試有「聽後述」、「聽後答」「聽後寫」等,「說」的測試有「看後說」、「做後說」等。朗讀測試因人而宜,分類進行,經觀察朗讀能力已達到年段教學要求的可以免試,未達到要求的,應重點強化,達到合格直到優秀,如此多樣性的考試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

七、對語文教師在本學期提出的新的要求有:

1、繼續抓好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給減負提質工作以有力的保障。

2、繼續開展好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做到減負不減質,減負不減責任。

語文的減負工作計劃2

「怎樣優化作業設計,怎樣提高教學效果」是減負增效面臨的較為復雜的課題,既要減負又要增效,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境界。根據學校的減負要求,我做了一系列工作,爭取在不降低教學質量的同時,盡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具體操作如下:

一、取消早讀。

根據教委規定,學校在8:00以前不得開展教學活動,於是我把早讀取消了。但沒有因為早讀取消,而讓學生到校無人管理,隨意做事,而是讓他們整理內務。如收拾書包、打掃教室衛生、做好課前准備、做好上早操的准備。

二、精心准備每一節課。

要想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必須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鍾,讓學生在課堂上就將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識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即減負不減效。因此,便要求我們在每上一節課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備。為了做好這一切,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深入學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將課程標准理解透徹,明確學生應在這一學段達到什麼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時有的放矢。

2、吃透教材,精講課文。在教學中,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將整冊書、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理解透徹,甚至課文中的插圖也要明白其設計意圖,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3、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三、優化作業設計。

1、設計想像型的作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有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如能細心深思,生發開去,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學完《燕子專列》這篇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小貝蒂救助燕子的情景太感動人了,我要把她當時救助燕子的情景將給爸爸媽媽聽。布置這樣的作業,可以使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通過用心想像和體會,不僅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抓住課文的特點,進行語文優化作業的設計,既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又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

2、設計對比型的作業。學生在學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樹》後,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同樣是對待樹,他們有什麼不同呢?帶來的結果又是如何的呢?通過對比,使學生深深地感悟到了保護樹木,愛護環境的重要,增強了環保意識。

3、設計模仿型的作業。因為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作,文質兼美,無論是語言還是構思,都有許多獨到之處,可以讓學生抓住課文中某些片段中概括性的詞句,通過想像具體地加以描繪。如學完《翠鳥》一課以後,我讓學生根據作者寫翠鳥的方法,寫自己喜歡的鳥。

4、設計層次型的作業。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前提。為了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減輕學生壓力,我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根據教材特點,盡量體現層次性,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留一些可供選擇,富有彈性的作業,讓學生自主把握,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發展。比如,對學困生的作業設計與布置,多以課本為主,以基礎為主,適當拓展,使他們能「消化得了」,又能逐步提高;對優秀生,立足課本,著眼課外,延伸至社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著力進行拔高訓練,使他們能「吃得飽」。從而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如在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特點設計了以下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找找自己周邊有沒有破壞樹木的人或事;

(3)設計一條環保標語。你可以自主選擇,任選一個去練習。

總之,我力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

⑥ 【小學語文作業「減負增效」初探】淺談小學語文減負增效的點滴措施

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減負增效」在語文作業上的體現並不是簡單的少留作業,作業「減負」的同時,也要實現「增效」的目的。因此我在布置小學語文作業時,著重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突出趣味性
喜歡玩樂是兒童的天性,對於低年級學生,那些充滿色彩、活動多變、富有刺激的在玩更能引起他們對作業的興趣,促使他們興致勃勃地完成作業,而且會做得又快又好。如:在識字教學中,我會帶領孩子們到「識字王國」去交「朋友」,然後將自己認識的「朋友」介紹給大家——幫它製作名片。課後讓孩子們和爸爸媽媽、小夥伴們一起玩「打字牌說組詞」的游戲,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鞏固識字。周末布置作業時我鼓勵孩子加強課外閱讀,在閱讀中將自己認識的生字也製作成字卡。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在班上舉行「字詞大王」評選活動,看看哪個學生「打字牌」最厲害,認識的字最多,就評為「字詞大王」,這樣的游戲和評比抓住孩子的心理,很好地激發了低年級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實現自主性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長和興趣指向,因此,教師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中,要有意識地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自主地選擇適合的作業,這樣既能使學生帶著愉悅的情感體驗完成作業,又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秋天》一課後,在班上宣布:「今天的作業,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完成,選擇的范圍如下:1.閱讀一篇描寫秋天的文章。2.去尋找秋天的腳步。3.朗誦一篇描繪秋天的美文給父母聽。4.用手中的畫筆去描繪這豐收的季節。5.摘錄歷代文人描寫秋天的詩詞。6.用優美的語言去描繪這美麗的秋色。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積極思考探索,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充分顯示了他們的才純銷華。
三、凸顯層次性
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每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儲備都不一樣,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空吵差異而設計不同的作業。例如成績優秀的學生:教師可設計一些想像性作業、專題搜集性作業。如學習了《自然之道》一課後,我根據學生的不同分層設計作業,基礎的、課本要求掌握的內容要求全班完成,成績優秀的學生另加作業,舉例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吃不飽」與「吃不了」現象的發生。
四、發揮探究性
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著眼於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認真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深入細致思考的基礎上布置探究性作業,使學生在自覺自斗褲侍願,心情愉快地完成作業中增長知識,形成能力。如學《蝙蝠和雷達》後,我讓學生深入探究:了解人類還從什麼動物身上得到什麼啟示,發明了什麼?想像人類還能利用仿生學的原理發明什麼物體,這些物體將會發揮什麼作用?由此促進學生知識拓展,思維發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強調實踐性
1.調查、訪問作業。調查、訪問,可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是進行社會實踐的一個方面。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調查訪問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積累生活素材的重要途徑,它能起到語文課堂教學所不能起到的獨特作用。如教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後,我布置作業:調查你周圍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後果,可以親自去看一看,也可以問你的爸爸媽媽及鄰居。
2.做資料卡。在學一篇課文之前,我會留預習作業——搜集課文相關資料做成資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樣的,必須有一定厚度,以便學生整理保存,我告訴學生這就是他們的財富。不要小看學生做成的這張小小資料卡,它里邊可滲透著孩子們不少的汗水。如在搜集之前,學生得先會質疑:我要搜集什麼?「搜集什麼」的問題解決後,第二個問題馬上來了:到哪裡去搜集?這時學生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3.觀察作業。培養觀察力,歷來就是重要的能力培養目標之一。進行觀察可以成為語文家庭作業的一種形式。要注意的是,要讓學生明確自己觀察的對象是什麼,觀察的目的是什麼,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觀察。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家觀察爬山虎的特點,重點觀察爬山虎的腳,學生在觀察時建立豐富的感知,加深了對課文所學內容的認識。
4.排演課本劇。對於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強、故事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願組成小劇組編成課本劇。學生編課本劇的過程實際就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的很好的機會。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自製一些簡單道具;為了表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動作、神態等;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這項作業很花工夫,但學生對排演課本劇作業非常喜歡。例如學了《晏子使楚》後,我讓學生試著把這個劇本演一演,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學生表演興趣濃厚。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語文課中減負增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