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進行語文內化重組

如何進行語文內化重組

發布時間:2023-07-22 06:08:35

『壹』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貳』 如何進行語文學科的深度教學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叄』 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復習教學中幾個關系的思考

一、營造課堂氛圍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語文實施成功教法的集中體現。不同課堂氛圍,有著不同韻味,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學習心理,帶來的是不同的課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滿堂灌,課堂節奏緩慢呆板、無起伏波瀾,課堂氣氛如死水一潭,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填鴨式的滿堂灌,課堂節奏呈無規律地急促跳躍,教師情急,學生心慌慌。這樣的課堂教學節奏與新課改的課堂節奏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注重運用親切的笑容、適度的幽默、鼓勵性語言、師生平等互動等方法營造良好氛圍,創設學生學習的良好情境。只有營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關注、賞識」的新型師生關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在和諧愉悅課堂氛圍實現高效率。二、創設教學情境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集體行為,它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變傳統的競爭和個人學習為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學習者都受到課堂氣氛和群體情緒的影響。因而,創造教學的最佳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情緒高漲,就容易產生教學共鳴。

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是從課程內容結構、課程目標到教育理念都與傳統高中數學課程很大的不同,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將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對教師的數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課標的實施中要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一線的老師是起作關鍵的作用。在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老師要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對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與領悟。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中,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的氛圍之中,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實施中困惑也隨之產生。
一、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1、教材的問題。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編寫的,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北師大版新教材存在著以下問題:
(1)知識的順序編排不合理。近年來,中學數學教材作了一些刪減,並調整了一些內容的順序。例:未學解不等式,就學指數函式、對數函式,造成學函式的定義域、值域,集合的運算等等問題難以解決。
(2)知識的刪減不科學。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新教材不同與舊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課題」的學習。但是也存在著一定漏洞的問題。如:立體幾何常用幾何體的性質刪減後,學生對幾何體的交線在底面的交點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這是老教材沒有的事。
(3)與其它學科的協調沒有做好。我國設定高中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為廣大的高中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數學基礎,使之能適應現代化生活,為進一步學習做好准備。由於受西方數學等因素的影響,高中數學偏重於思維訓練價值,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出現了與其他學科脫節,不協調等現象。例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中要用到概率計算問題,而數學卻把概率放到了高二上學期必修3當中。高一第一學期物理要學力學,會用到三角函式向量等知識,但數學卻把這部分內容放在必修4才學,造成學科之間知識脫節。
(4)教材內容與習題搭配有不合理之處。如人教版高一下學期生物必修2課本第28頁的B組題,第49頁的7題(個人所得稅問題)等難度過大。
(5)函式應用問題設定過難。我認為高中數學內容不應該只強調知識、內容等更要注重方法和過程,這樣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價值觀。如高一上學期必修1課本第108頁的例2,解答繁長,計算量大,達不到使學生對不同增長的函式模型的體驗。
(6)很難做到使用現代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由於學校條件的限制,學生不能使用計算機作函式的圖象。由於大多數學生沒有計算器,函式應用的教學中學生不能體會演演算法的思想,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2、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初中所學知識是高中知識的基礎,高中知識則是初中知識的擴充套件和延伸。如果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存在著知識的脫節的話,學習高中知識就會有一定的困難。根據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學,我發現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存在著初高中知識內容的銜接存在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
(1)部分應用知識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兩個(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沒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多項式相乘方面僅指一次式相乘,會影響到今後二項式定理及其相關內容的教學;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新課標不作要求,但高中要經常用到這兩種方法;反證法:課標只要求通過例項,體會反證法的含義,要求不高;但在高中遇到「至多」「最多」「至少」「唯一」等字詞的證明題,需要用反證法。例如選修1-1《常用邏輯用語》一章經常出現。
(2)知識銜接方面。例如: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無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都已不作要求,會影響到今後學數列有關計算(往往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根式的運算明顯淡化,如不加強根式運算,以後求圓錐曲線標准方程會受到影響。初中沒有「軌跡」概念,高中講解析幾何時會講到,學生對有關求軌跡問題很困惑,有無從下手之感;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在初中新課標不要求。在高中教直線與圓錐曲線綜合應用時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式圖象交點問題也常用到,這無疑是一個障礙;平行線線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沒有,這樣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空間的線面平行等問題受到影響;空間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初中沒有。因此,高中學立體幾何時會受影響。
(3)知識刪減問題。在新課標中,圓的垂徑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被刪去了,在高中必修2的解析幾何中常常會用到;相切在作圖中的應用初中不作要求,在高中有相切問題;正多邊形的有關計算。
3、關於「小組學習」的困惑。《數學新課程標准》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合作交流的學習主要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它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從我教學實踐中感悟到: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看似簡單易學,但稍有不慎就會使課堂氣氛得不到較好的調控,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很多時候「合作」都只是流於形式,盲目跟從,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常常是好學生機會更多,扮演著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資訊,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現象多;小組活動中出現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現象,……等等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4、課時嚴重不足。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啟動以後,教師普遍認為存在著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教材越編越厚,習題越配越難,尤其是B、C組練習題。內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學如同追趕……。在教學中,經常出現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不成的現象,更談不上留有鞏固練習的時間。要用9周36課時(每周4課時)完成數學必修一個模組的教學任務,真是難上加難。每個學期要學完兩大本書,相當於過去學習一年的內容。
以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為例,初中的二次函式、指數冪的運演演算法則、對數概念及其運算等內容已經壓到高中,和傳統的高中數學內容相比,高中數學必修1還增加了函式與方程、函式建模及其應用等內容,造成了速度快、學得淺、負擔重、質量差的現象。如:「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規定2課時,「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規定1課時等等,如此編排引起了課時的嚴重不足,如果勉強按規定時間講完,肯定不利於學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夾生飯」造成差生越來越多。
二、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成因
我校在實施高中數學過程中雖然老師進行了崗前培訓,學校也反復的組織大家學習,老師們也意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史命感。但課程改革推行到今天,遭遇到了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也有著其必然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編排問題。由於大多數教材編委基本上是大學教授,他們長時間脫離了一線教學,在編排課本時忽略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問題,以及對各科知識的交叉等方面了解不是很深,同時內容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學生的素質發展,沒有考慮到邊遠山區孩子的實際受教育情況。綜合以上幾點原因,造成了高中新教材存在著部分瑕眥。
2、學生自身問題。首先大部分高一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不完善,對新知識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會使新知識難於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無法理解新知識的實質性含義,自然而然形成了知識認知結構不完善;其次學生的思維能力達不到教學內容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重視機械模仿練習,不重視探索、概括、推理、質疑、反思和總結,表現在解決一些模型化、形式化的問題,如應用題、定理證明、代數推理等能力題型,就缺乏符號化、數學化的能力,找不到解題的目標和策略。
3、教師自身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部分教師沒有靈活的處理教材,又對教材理解不透,甚至出現了照本宣科的現象,這樣容易造成學生接受知識方面的困難。如面對初中知識「十字相乘法」講解問題,很多老師採取迴避的態度,實際上可以採用數字游戲教學方法。
三、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分必修與選修兩大類,必修有5個模組,這些內容是每一個高中生都要學習的,無論是畢業後進入社會還是進入大學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主要注重打好數學基礎,掌握基本能力。但內容的抽象性、理論性強,在能力要求方面遠高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水平,這些都對老師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戰,雖然筆者學淺,但在一年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一點心得,給大家幾點建議
1、依據課標要求,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是國家對高中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教材則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是依據課標而編寫的。在教學中,應以課標為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數學教材中存在許多問題,教師應認真理解課標,對教材中不符合課標要求的題目要大膽地刪減;對課標要求的重點內容要作適量的補充;對教材中不符合學生實際的題目要作適當的改編。此外,還應全面了解必修與選修內容的聯絡,要把握教材的「度」,不應採取一步到位法,如函式性質的教學,要多次接觸,螺旋上升,實行分層教學。
2、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傾聽學生的回答並適度評價,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構建知識,訓練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同時,對於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聽課理解、模仿記憶、練習作業等,仍然是當前高中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可以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適當改造,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索規律。這樣既解決了課時不足問題又解決了教材編排存在的漏洞問題。
3、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靈活運用資訊科技教學。
多媒體教學相對於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把抽象的數學概念作形象化處理,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尤為重要。如: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應用「例題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數學軟體或圖形計算機作出函式y=(ⅹ-1)(ⅹ-2)(ⅹ-3)的影象,並追蹤影象上的點的座標,可以近似直觀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沒有採用這種解題方法,必須經過三步復雜的解題步驟才能完成,而且影象相當復雜。
「書越來越難教」,這是普遍基層老師的感慨。如何在新課標下運用新的理念,解決新課標下高中教學存在的問題,真正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還需我們不斷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我們只有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把握住這次機會,和學生共同進步。

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感悟

新課改給每一個老師的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的實際,我對如何搞好初中數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了探索。
1、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我們天天在上課,也經常去聽其他老師上課,可是我們看到的是兩種不同的課堂教學場景:一是教師信心百倍,講得生動精彩,學生學得津津有味,老師與學生都處於和諧輕松的氛圍之中;二則是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學得死氣沉沉,毫無反應。所以,上好一節課,需要教師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做引導。數學教育家米山國藏說過:「無論是對於科學工作者、技術人員,還是數學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數學知識是第二位的。」這種見解非常正確,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數學教育中培養各種人才所需的共性的東西,既不是數學知識,也不是解題能力,而是數學觀念--「數學地」思考、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因為一個人今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哪怕他對現在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忘得一干二凈,或者不再會解中學的數學習題,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數學觀念,他就會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運用數學的思想和觀點思考問題。數學觀念就會永遠支配著他的思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作為教師,不能只給學生講解數學知識,而應該注重他們數學思想的形成。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觀察數學圖形,自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積極地學習文化知識,讓學生「會學「」樂學」。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多媒體教學使教師在課堂上比較省力,它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2)多媒體教學使課堂容量進一步增加,使學生在同樣的時間里學到了更多的知識。(3)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難點有所簡化,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得心應手,節省了教師反復講解的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多媒體的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功不可沒。
3、確立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3.1關心學生
心理學表明:差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心理失蘅原因是多樣的,對初中生來講,主要是學生學習差,老師就不關心、疏遠,長此以往,學習越來越差,所以關心差生是轉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不僅要關心和愛護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們,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師生的感情交流。只有這樣,差生才能全身心的去學習,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2成立課外興趣小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培養差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我並沒有放鬆對優秀生的培養,我引導學生成立了一個由班級數學成績較好的同學組成的數學課外興趣小組,小組的活動在課堂內容掌握好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在小組內建立了激勵和競爭機制,對在各種競賽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同學以及對差生的幫助方面作出成績的同學給予表揚和鼓勵,把數學學習成績進步較快的學生及時吸收成為課外小組成員,並大力的表揚,這樣,使優秀生的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做好了後進生的轉化工作,通過以上措施,使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強,從而確立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4、加強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1培養學生的毅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克服的態度和毅力是不同的,實踐證明,在初中約有1/5的學生隨著知識拓寬和難度加深,而對數學產生了畏難情緒。教師除了對他們進行思想工作外,還應經常組織相關的學習經驗交流會,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樹立信心,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進行表揚,使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2培養學生嚴謹扎實的學風
在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學生由於粗心大意而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嚴要求每一個名學生,哪怕是一個錯誤的符號也不放過,對於經常出現粗心大意問題的學生,除了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外,還對他們給予具體的學習指導。
5、創新教學的運用
根據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育的要求,初中數學創新教育應該以基礎知識為本,以學生為主題,以發展創新能力為目標。因為初中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創新性教學過程也必須圍繞一定知識結構和既定的教學材料來展開,因為創新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基於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的基礎上的在創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實效,不要追求形式,由傳統的以教師以中心的課堂教育,轉變為以一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育方式,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和創新教育的基本原則。創新教學最終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創新教育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有個性,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想,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具有敢想,敢說,敢做的創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利用數學思想進行創新思考的習慣。
總之,新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設計者、促進者。新課程改革是逐步累積的,畢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們每個教師撥開新課改這層神秘的迷霧,直接面對教育的真諦,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新課改下應怎樣學習高中語文?

2月13日 19:23 多讀一些文學作品,培養語感。
別著急,語文可能需要有個潛移默化、融會貫通的過程。我當年幾乎是突然之間提高了語文成績。

高中地理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向和核心,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起著引領作用。它指引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語文教學必須先具備好的教學目標。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圍繞「目標」安排教學。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塊。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三大目標選擇語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並進行內容重組,使三維目標互相促進,有機統一。

對高中生物必修三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高中生物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一)走近細胞一、細胞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1 、無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細胞 病毒 分類:DNA病毒、RNA病毒遺傳物質: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 2 3、多細胞生物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二、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 組織 器官 系統 個體 種群 群落 生態系統 生物圈(種群 群落 生態系統三者例項的判斷,看以前練習)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師應怎樣進行有效教學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這是來要論文的節奏啊。
政治教師的有效教學,要看教的主體,學的主體;
要看教的客體,學的客體;
教的內容和學的內容;
要看什麼時候教,什麼時候學,什麼地方教,什麼地方學;
要看用什麼教,用什麼學;
要看怎樣評估,評估什麼;

如何應對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的「課時不足」問題

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適度增減,改造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肆』 如何才能把課內語文教育和社會語文教育結合起來

淺談語文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必須將課堂內外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尤其是習作教學和閱讀教學。習作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到生活中去發現真、善、美,激發他們寫作的熱情,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閱讀教學要合理安排在語文教學中,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內外、寫作教學、閱讀教學
創新在於突破傳統。傳統的教學往往把學生束縛在學校、課本、教師這三者,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學校是學習的場所。而事實並非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哪褲鎮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這一理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語文大師呂叔湘曾經說過,他的成功,得益於課內知識佔30%,而課外知識佔70%。①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要重視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語文學習充滿生機和活力。要使素質教育真正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一定要注意課內外的結合,因為語文是人類的交流工具,是人類的文化成果,它不僅肩負著教學母語的責任,還肩負著秉承傳播文化薪火的使命。在此就作文教學和語文閱讀兩方面談談課內外教學的結合。
一、作文教學
在我看來許多學生對於寫作文都有一種恐懼心理,學生寫作文不是全不費力、輕而易舉,而是冥思苦想,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學生怕作文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每當周末我布置寫作,總能聽到「哇」純轎「哎呀!又寫作文了。」即使有些學生不怕,但學生的作文也存在千人一面的情況,主要表現在:為了突出思想性,寫人——高、大、全;寫事——意義重大李粗;寫景——發出贊嘆,內容寫法驚人的相似。比如:我讓學生寫自己學雷鋒做了哪些好事,大部分同學都寫扶老奶奶過馬路。情況很不容樂觀。怎樣消除心理呢?關鍵就是作文教學也要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指導學生課外經常練筆,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寫下來,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寫作能力歷來都是語文學科的重頭戲。教師感到作文教學難,學生感到寫作文更難。生活是多樣化的,每一個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異彩紛呈的。作文,本來就是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的反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核心就是「學會做人」。在這方面,作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作文教學應當是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擺脫作文教學的困境,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作文教學課堂內外的結合。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②只有熱愛生活,才能妙筆生花,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教學的「三味書屋」,撲向生活的「百草園」,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使你心動的東西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如何觀察?要讓學生首先明確觀察目的、范圍,便於讓學生「集中注意,活用感官」(郭沫若語)。其次,觀察時要按一定順序,分類比較觀察,調動多種感官,「多看、多聽、多問、多記、多想」,這樣,才能使文章寫得形象,有聲有色。我在教學中,帶學生觀察梅花。要求同學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從遠到近,遠看像什麼?進看像什麼?然後重點觀察梅樹的枝、干、葉、花,它們各有什麼特徵,最後觀察花瓣的形狀、顏色、香味,讓學生一一表述,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正如魯迅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③由此可見,教師要注意引導,慢慢培養起學生的觀察興趣,逐步形成觀察的習慣。
(二)貼近學生生活命題
記得我校舉行作文公開課活動時,執教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陳晚林主任,他選取的作文題目是《我考了》。這節課效果相當好:有的孩子寫自己考好了受到父母嘉獎時高興的神情;有的孩子寫自己考砸了害怕的心理和父母失望的眼神;還有的孩子寫自己明明考得很好還故意騙家長,引來一陣訓斥,並最終公布了真相……課後,我請教陳主任,他說:「這個作文題目貼近學生生活,考試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這當中有說不盡的酸、甜、苦、辣,關於這個話題我相信學生一定有話可寫,而作文教學就要引導學生寫真話、實話、心裡話,吐露真情實感。」確實,從題目入手貼近學生生活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命題的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命幾個題目讓學生選擇;也可以半命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把題目補充完整,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擬題。學生生活的內容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題目貼近學生生活,將習作內容與課外生活緊密聯系,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一個作家沒有生活體驗,寫不出好的作品;一個演員沒有生活的體驗,演不出好戲;一個學生沒有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好的作文。曾經有人說過:「隱去了太陽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脫離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 作文的空間應該是開放的,要善於把握時機。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除了要在校內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外,尤其要重視讓學生走出校門,親身去觀察、感受、體驗生活,讓學生自由表達。到社會上搜集作文材料。寫作應不受空間的限制,課堂內外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源泉。擺脫「重課內輕課外」的觀念,將課內外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並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走進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帶領學生親近自然,發現春的訊息;夏天,帶領學生擁抱自然,感受夏天的豐富多彩;秋天,帶領學生走進田野,分享豐收的喜悅;冬天,帶領學生滑冰、玩雪,得到放鬆身心的愉悅。讓學生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今年春天我組織學生去公園春遊。讓學生走出課堂,感受春天的氣息。後來有一位學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描述了初春的新綠:綠色悄悄地走進了我們這個世界,樹綠了、花紅了。第一個開花的總是迎春花,它總是那麼熱情地迎接春天,葉還沒綠呢,它的花已經全盛開了。小草早早地從土裡鑽出來,好像很好奇似的,想看看這個新世界。湖邊,柳樹也抽出了小芽兒。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爭奇斗艷,紅的、紫的、乳白的、橙黃的……這讓我想起了「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詩句。可不是嗎?春天就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呀……
這位學生眼裡的春天是多麼生機盎然啊!可見,我們要邁出課堂教學的圈子,將學生引向課外,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為寫作提供素材。當然也不要錯過父母的叮嚀、上學路上的風景、科學實驗,哪怕是一次談心、一張照片,組織學生開展種植、養殖活動,開展扶老助殘活動,參觀書畫展覽、賣報紙,讓學生做小記者,對有關人士進行采訪,鼓勵學生展示課余愛好,交流家務勞動的心得……只要學生留心生活,真實地去感受生活,寫作就不是一件難事,就會成為忠實的記錄者,成為最好的夥伴。總之,使學生感到生活是多麼豐富多彩,生活是多麼美好,從而人人爭做熱愛生活、美化生活、創造生活的小主人。
(四)引導學生學會傾吐
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慾望。學生有許多美麗的幻想,包括荒誕無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應該鼓勵他們寫出來。語文課就是解放人的心靈和才智,讓學生的想像力、表現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長期以來,在作文教學中,人為地限制學生作文的表達方式,過高地要求學生寫高、大、全的作文,筆者認為只有敢說真話,才能寫出好文章。孩子的童年是夢的季節,這時候往往會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孩子願意把這些心理話說出來時,不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可笑,孩子的行為是多麼幼稚,只要是真實的,教師都應該加以表揚,不要去限制學生表達的內容。這些真實的感受成為了寫作的第一手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所以教師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比如:運動會上,教師讓孩子們為一場正在進行的比賽當解說員。比賽的孩子奮力拚搏,解說的孩子妙語連珠。事後,我們可讓親歷賽場的孩子寫比賽,讓「解說員」寫解說詞,讓沒有機會參與的孩子寫評論,各取所需。孩子都喜歡玩具,我們可結合這一生活實際,讓孩子們將自己的玩具當作失物,為其寫一則尋物啟事,這不就是一種很好的狀物作文訓練嗎?我想,每個孩子都會為了找回自己的所愛而搜腸刮肚地傾力描繪的。
二、語文閱讀教學
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讀應該為主線。一些老教師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背景資料,講文章結構,講句子特點,講人物性格……「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學生記」,可謂「講風興盛」,而學生卻「讀風不起」。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我國傳統教學的寶貴經驗。④新課標也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閱讀就應該確立「讀為主線」的基本理念。讀為主線,就是要給學生足夠的讀的時間。在課堂中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不能走過場;要變換形式,把學生的齊讀、自由讀、選擇讀、合作讀、教師的范讀有機結合起來。可見讀的重要,但怎樣讀呢?實踐證明:結合課內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助於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既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既豐富了學生的讀寫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此提出我的幾點想法:
(一)將課外閱讀安排於課堂教學之前。
為了便於閱讀教學,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課外搜集關於課文時代背景的課外閱讀材料,使之便於閱讀教學,從而使閱讀課的課前預習與課外閱讀掛起鉤來。例如,我在教《江村小景》一課時,我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當時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研究,也可以上網或去圖書館,讓他們先對課本有一定的了解;教《行路難》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李白當時的寫作背景,所以,我要求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先了解李白的生平,對李白的一生坎坷潦倒的仕途生活形成一幅畫卷,那麼,到時候再告訴學生作者是在什麼時候寫作這首詩的,他們的印象就會非常深刻。在教學《虎門銷煙》時我先讓學生搜集有關鴉片的資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在學生的頭腦中確立一個觀點,鴉片必須要銷毀,刻不容緩,從而在理解課文銷毀鴉片的意義時就不需煩瑣的講解。所以在教學中如能做到將課外閱讀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所得的知識不但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更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有目的地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與所學課文內容有密切聯系的課外閱讀教學中的難點。疏通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即把閱讀教學中的課中教學指導與課外閱讀指導結合起來。讓語文課堂教學在閱讀中得到升華,讓閱讀教學在課堂中發揮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培養。比如:我在教《棗核》一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友人那種「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心靈體驗,在講課之前,我先從文章中找出幾處細節描寫進行重復有感情的閱讀,並配合多媒體教學,加上感情低沉的音樂,這樣更能讓學生感覺身臨其境。這時,學生對友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時也被他背井離鄉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表決要向友人學習,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做一個永遠熱愛自己祖國的人。在講《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能夠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等等,如果只通過平鋪直敘的講解,那麼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時,我們如何引導學生以達到教學目的呢?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魯迅在其一生有許多名師為什麼只寫藤野先生?「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筆著稱的魯迅先生」在回憶他的老師藤野先生時為什麼筆筆深情?這樣,先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去感覺,然後再挑選幾段能夠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寫進行有感情的范讀,再放映二十世紀初中國遭受到強侵略的背景資料的幻燈片,讓學生體會這段異域他鄉深厚的感情,進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課外閱讀資料的及時呈現,使學生的情感像一座火山一樣迸發,猶如狂風捲起的海面,情感連綿起伏,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同時學生也會在不自覺中喜愛課外閱讀。
(三)有目的地延伸於閱讀教學之外。
通過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的方法,哪怕最細微的如:不動筆墨不讀書,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做好閱讀筆記,寫好閱讀後記等,再給學生推薦一些拓展性的閱讀書籍,以及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這樣就能做到兩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的特色建設「以讀促寫」古詩文誦讀活動,就是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沉古奧今,並採取詩文朗誦競賽、讀書心得交流、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形式,享受讀書的收獲的喜悅,激發學生課外讀書的慾望,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多年以來,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切實有效的,在全市組織的課外閱讀競賽中,我校學生總是榜上有名。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當前語文教材越變越新,非常具有時代感,我們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作文教學的課內外結合正是著力體現創新的一種教學方法。語文教學的課內與課外是相互促進的,課內促進課外,課外知識促進思想理解。課外與課內相互統一,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將課堂內外的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社會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進一步搞好素質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①《呂叔湘文集》第123頁, 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11月
②轉引自王金慧《語文,真的那麼簡單嗎?》,《江蘇教育》2003年第四期
③轉引自陳慧《小課堂 大社會》,《江蘇教育》 2006年第五期
④陳晚林《從課堂研究上反思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研究》 2002年第三期

『伍』 如何使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無論是在積極的導入還是在創設教學氛圍、激情朗讀的環節,它都可以發揮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它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又具備突破教學難點的優勢:化困難為簡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還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實現新課程提出的目標,既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以將此為實現大語文的途徑,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信息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我通過分析,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找大量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後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楊梅的營養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葯用方法、當地圍繞楊梅而形成的產業情況、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為當地人創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製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的環節,必然就進入了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也較好地完成了從「前台」到「後台」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最好環境。
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語文知識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概括為兩句話: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那麼,如何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吸收量,在於如何使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閱讀總量劇增,背誦課文增多,閱讀速度加快,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結合,為以上幾個方面的落實提供了條件。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以此證明人必須調動多種感官才能達到較好信息攝取。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做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一句話,也只有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才能較好地保持記憶效果。由此可見,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節語文課帶領學生到微機室進行網上閱讀,學生也是興趣盎然。我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文件夾中建立了「詞語寶庫」「精彩摘錄」等文件,養成了「不動鍵盤不讀書」的習慣。通過長期的網上閱讀,學生的閱讀量明顯增加了。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積累,又彌補了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
總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翻轉過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就是這個「支點」。它威力無窮,充滿生機;它給了語文教學以新的「乳酪」,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語文內化重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