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方案是什麼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方案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7-24 13:14:34

㈠ 如何學好小學語文 小學語文的學習方法

按照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我們可將學習過程化分為五個階段。\x0d\x0a第一階段,課前預習階段。\x0d\x0a一、初讀課文,標劃出生字詞,解決字詞障礙。\x0d\x0a對於生字,要注意從音、形、義之個方面進行學習。\x0d\x0a1、音\x0d\x0a要寫出其音序查字法之大寫字母,要找出三個左右的同音字或近音字,進行比較性的組詞。所組的詞語可在讀懂字典或詞典上的例詞之後直接抄寫下來。\x0d\x0a2、形\x0d\x0a要寫出該字的部首、剩餘筆畫,要知道該字的筆順。這時,可藉助於字典寫出學生自己認為易混淆的形近字,並參照工具書進行組詞。\x0d\x0a3、義\x0d\x0a要將該字在課文詞語中的義項抄錄下來,並能夠進行口頭解釋。並運用文章中包含該字的詞語或課文上抄寫一個例句或仿造一句或結合造出一個句子。這里常用的工具應是:《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典故詞典》。\x0d\x0a二、再讀課文,結合歷史背景、人物經歷、文學體裁常識,讀懂課文,讀取相關的大量信息。\x0d\x0a1、粗讀課文,了解文章大致的思想內容。\x0d\x0a2、查找作者,了解作者一生經歷,尤其是寫作該文章時的思想狀況及其文章中表達或包含思想感情的關系。可查找中外文學教程,或《簡明文學詞典》。\x0d\x0a3、根據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歷史社會狀況,並思考社會環境與作者的思想及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可參照中外文學教程。\x0d\x0a4、再讀課文,以熟悉歷史作者文章之間的關系。可參照相關文學評論分析文章,學習該文章的表達方法。以積累相關修養。\x0d\x0a例如:我們在教《草船借箭》一文時,可採取如下步驟:\x0d\x0a1、粗讀課文,可了解到:課文寫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憑借其博學多識,神機妙算戰勝了周瑜想以造箭之難來謀害諸葛亮的陰謀的經過,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與敬,對周瑜的嘲笑。\x0d\x0a2、查找作者。經查,此文據《三國演義》原著的改編文,原著羅貫中,是歷史學者。著此書是他的願望。此書表達了他自己的歷史觀點。\x0d\x0a3、結合歷史背景。元末明初,社會紛爭未平。《三國演義》所描述的也是諸國征戰中的鬥志斗勇之事。\x0d\x0a4、再讀課文,與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本外的信息融入並與課文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吸收。\x0d\x0a5、參讀有關論文文章,學習寫法。學生可以查到這段文章運用了語言描寫、環境描寫等方法;在結構上是按時間順序層次推進,結尾又用了畫龍點睛的手法。\x0d\x0a第二階段,課堂的交流與展示階段。\x0d\x0a這是學生將預習到的信息表達出來的階段,是都在釋放而寄希望於碰撞出火花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習分兩步完成:\x0d\x0a一、以小組為單位的信息交流活動。\x0d\x0a這將佔去第二階段學習的多半時間。組建小組的原則以自願結合為主,應為四人一組,有分工,分別為組織、匯總、記疑、發言四人。\x0d\x0a二、教師組織的全班信息交流活動。\x0d\x0a教師作為組織者,對該項學習內容的交流組織起到的是提綱攜領與引疑、解疑的作用。\x0d\x0a第三階段,確定研究問題。\x0d\x0a研究問題,首先要有問題。第二階段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信息被釋放出來,其間必然會產生碰撞,這就為學生思考問題提供了起碼的客觀條件。再依據學生個體的差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以及思考的問題也就隨之而異。而有了「問題」,學生們就可以自主確定自己要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從而制度研究的可行性計劃,繼而進行落實。\x0d\x0a第四階段,深入研究。\x0d\x0a他們可以獨立去研究,也可以自願結組合作研究。但無論哪種,教師都應給予其研究方案上的指導。決定獨立研究的同學。要注意切實根據所研究的題目去查閱資料,確保實施步驟是清晰見效的。合作研究的同學,除了實施步驟的合理,還要注意分工的嚴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請求家長的協助。研究的途徑除了前面提供的工具書、參考書,他們還可以藉助於網路上的資源,也可以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x0d\x0a第五階段,謀求反饋的階段。\x0d\x0a學生可以帶著自己的研究報告乃至研究過程中所用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或者上交給老師,以求得研究的評價。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得到的評價可能是積極肯定的,也可能有著重大分歧,但無論如何,學生都應記錄下評價的結果,並獲得評價方的評價依據,然後進行理智的核實,用自己的頭腦,再次對信息進行理智的判斷,這才是科學的做法。教師,除了要認真批閱學生的研究「成果」外,更重要的則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無論是在研究的結論性報告上,還是搭建的課堂展台上,一定要把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放在第一位,把教給學生嚴肅認真的研究精神放在第一位。

㈡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可運用哪些措施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之我見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呢?我認為學法指導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給普通的學習方法
(1)預習的方法。不同年級不同教學內容有不同的預習方法。低年級語文預習要學會查字典,解決音形義等問題。中高年級在新教材講讀之前,閱讀有關資料,將要講到的內容先自讀2-3遍,從中找出不懂的難點和不甚懂的疑點,帶著這些難點和疑點,在上課時予以解決。(2)聽課的方法。指導學生沿著教師教學思路,積極參與。聽課不僅聽教師,還要聽同學對問題的各種建議、看法,並敢於提問「為什麼」。(3)練習的方法。除普通的書寫工整、格式正確外,應獨立思考,靈活運用新知識解答,無論採取何種方法得出的結果,都應做到理解、掌握。(4)復習的方法。分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學期、學年復習。各種復習應以教材為重點,對照筆記,檢查作業,分析重點、難點,打破教材順序,運用對比方法找出知識異同。(5)考試的方法。考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解題要從易到難等方法的指導。
二、傳授基礎知識與學法指導
標點、字、詞、句、段、篇的學法指導,低年級是小學階段識字量大的階段,要教會查字(詞)典。中年級以句、段為指導重點,高年級以篇章結構、文章訓練為重點。根據教材結構特點,中高年級每冊教材七個單元,互相獨立,又互為整體,每單元遵循著一個由「教——扶——放」的過程,精講課文教者在「傳道授業解惑」同時注重「學法」滲透,利用教師的學法指導去學習課內自學課文,教者只要恰當點撥。最後讓學生課外獨立閱讀第三類課文,是學生運用「學法」的階段。語文課是教者傳授知識的主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傳授,滲透學法,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如:講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個特點:奇、秀、險;要求學生依同樣的方法自學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個特點:清、靜、綠。作者運用了「抓住特徵,分步描寫」的方法,學生通過學法指導練習學法,最後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出:描寫自然景觀,要抓住它的特徵分層、分段敘述。
三、教師示範,展示學法
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範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准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錯誤讀音。3)教師示範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准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麼。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像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並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探索學法指導的教學模式
不論是何種學科教學改革,離不開課堂教學。學法指導的主戰場也是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確定學法指導的單項目標,講授知識內容應與學法指導融洽在一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情況下掌握學法,利用此法又可以獨自去獲取新的類似的知識。基本模式有:(一)課堂教學類:①前綴型。在授課開始時把學法交待清楚,讓學生根據學法學習,討論新的內容,授課結束時,教者總結、驗收。②混合型。授課時,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教給學法。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法指導常用到。③後綴型。在新授課完後,由教師、學生一起歸納學法。(二)專題講座類:舉行學法指導專題講座,可以打破班級、年級界限,以學科、興趣特長為標准組織進行,同時可以根據自然區域劃分界限組織進行。
「學法指導」要有一個較開闊的思路。學習是一個終身行為,學習包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教材的學習和非教材的學習,素質教育把學習活動的范圍盡可能地拓寬,學法指導的特點就是針對廣泛的學習活動和終身教育提供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並且進而訓練成為能力的教育。
我們古人有句名言:「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於終身受用無窮」。這是用比喻的說法來表達「學法指導」的道理,也就是葉聖陶說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的思想。「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教人發現真理」,「教人學會」進一步就是「教人會學」。現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創造性的時代,它要求受教育者在學校就要學會「高效率地處理信息以創造新的文化資源」的方法,因此美國的理查•巴斯卡、安東尼•艾索斯在《超越西方》一書中說:「在本世紀中,教育方面的一大革新是,由注意教法而轉變為注意學習法」,由此可見,我國教育必須加快「學法指導教學模式」的研究。
二、學法指導的內涵
學習方法,在小學階段,可以按學習字、詞、句、篇的不同內容分別進行指導。
1、學字的方法。常用的有結構分析法,看圖識字法,運用形聲規律識字法,兒歌記憶法,想像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運用歸類識字法等等。
比如,運用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幫學生識字:情、請、清、晴。「情」是「忄」旁,表示內心活動;「請」是「訁」旁,表示禮貌語言;「清」是「氵」旁,表示水清純凈;「晴」是「日」旁,表示天空晴朗。
2、學詞的方法。常用的有以圖解詞,詞素解詞,查字典學詞,實驗演示學詞,比較辨析學詞,聯系生活實際學詞聯繫上下文學詞等。
又如《中彩那天》一課中有句話:「……才明白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那貧困的家最富有的時刻。」句中「富有」的本義是「金錢多,財產多」,但聯繫上下文看,這里的「富有」就不是指金錢、財產多而是指精神充實。將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3、學句的方法。常用的有:由詞到句學懂句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學句,就是先領會關鍵詞語的意思;聯系文章的中心去理解句意;聯繫上下文學句;通過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等。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中有句話「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教學這句話我是先抓住關鍵詞語「飽經風霜」引導學生思考什麼叫「飽經風霜」?他的臉上為什麼「飽經風霜」?這「飽經風霜」說明了什麼?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一番議論,學生就能懂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它寫出了舊社會窮苦人的艱辛與無奈,而魯迅對車夫非常同情與關心,更襯托出魯迅高尚的品質。
4、學篇的方法。有從課題入手學課文;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從重點段入手學課文;從主要人物入手學課文;抓過渡句學課文,等等。
如《鳥的天堂》、《豐碑》、《可愛的草塘》、《珍貴的教科書》、《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題目有的直接揭示文章中心,有的高度概括了全文內容,在教學中可以用「抓課題」的方法去學習課文。
學法指導,教師要增強意識性,具體指導什麼學法,則要因文而異(因教材的不同特點而異);因需而異(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而異);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認識能力而異)。同時,進行學法指導,還要十分注意階段性、有序性和漸進性,既要有通盤打算,又要有近期目標,按低、中、高的年段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學法指導的途徑。
學法指導主要在課內進行,一般有如下三條途徑:一是學法的直接揭示;二是教法的轉化;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的點拔引導。
學法的直接揭示,就是在講課前,教師開宗明義,直接告訴學生本課用什麼方法進行學習,然後再按照這一方法一步一步地學。這樣,既讓學生學懂了課文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逐步學會思考。
教法的轉化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重要途徑,盡管「教法」與「學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有不少共通之處,在許多情況下,良好的教法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法。比如「審題」能力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培養,訓練學生審題能力時,一般按下列步驟進行:先是弄清題目的意思,特別要理解題目中一些難懂的詞語的意思;再是判斷題目中的關鍵詞或中心詞;然後「看題思文」,看了題目,想想文章應該寫些什麼內容。教師這樣教審題,無疑是一種教法,但訓練到一定的程度,學生掌握了這個方法,並能運用這種方法去審新的課題,這時,對學生來說,這一「教法」也就成了「學法」。所以說,良好的教法對學生掌握學法是大有益處的。
讓學生掌握學法,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注意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拔和引導,這對學生學法的形成至關重要。比如,聯繫上下文學詞是學詞的重要方法,如果教師能堅持及時指點,學生就能將這種方法學到手。《麻雀》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麻雀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才出生不久,是從巢里摔下來的。」在學「絨毛」一詞時,一個學生說:「絨毛」就是人和動物身上的毛。教師否定,反問:你頭上的頭發能叫「絨毛」嗎?第二個學生回答:「絨毛」就是人或動物身上長出的柔軟而細小的毛。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再讀讀句子,想想課文中的絨毛該怎樣解釋。第三個學生回答:課文中的「絨毛」指的是小麻雀頭上長出的柔軟而細小的毛。教師肯定了這種回答。
四、學法指導中操作程序的設計。
掌握學法,必須操練。如何操練?就得根據操作程序進行操練。因此,操作程序的設計就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設計操作程序,要注意程序的有序性,還得注意程序間的連貫性以及它的內在聯系,更要注意可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這種操作,有時是口頭的,有時是書面的,不管口頭還是書面,都應努力做到讓學生便於操作進而逐步做到樂於操作、善於操作。
有人說,缺乏質疑的教學是貧乏的,沒有啟發的教學是淺薄的,失去解惑的教學是幼稚的,毫無學法指導的教學是片面和孤立的。因為,育人的天職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學法指導,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對我們每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要取得成效,關鍵在實踐。因為在實踐中我們能發現問題,可以檢驗自己的做法,能提煉和積累經驗。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堅持實踐,定能把這項工作越做越好。
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後,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現和領司到的學法簡明准確地歸納出來。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像、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後,應採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2、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並不掃興,你從哪裡看出來?3、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4、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並善於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望採納

㈢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學法指導

一、教師示範,展示學法。
由於學生的認識規律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所以上課開始便向學生灌輸抽象的學習方法是很難被小學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機械地記憶,而不是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學法指導的第一環節應先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即通過教學中的示範性指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感知學法,領悟學法。這就要求教師的示範過程必須做到兩點:一是教師的教應做到線條明確,層次清楚,便於學生發現和領悟學法。二是教師的教應做到難易適度,便於學生嘗試和運用學法。
如在教學第十冊第三課《古詩三首》時,我將第一首詩《江畔獨步尋花》作為展示學法的範例。指導學生分五步進行學習:1、初讀,讀准字音。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准字音。2)指名朗讀,糾正春錯誤讀音。3)教師示範朗讀,讀出詩句的停頓節奏,以喚起學生的注意。4)學生試讀,達到能讀准字音,會停頓的程度。2、細讀,理解字詞。1)學生自讀詩句,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2)指導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詩句等方法理解這些字詞的意思。3、精讀,體會詩意。1)指導學生再讀詩句,一邊讀一邊想每句講的是什麼。2)學生逐句講述詩句意思,要說得通順、連貫、明白。4、賞讀,想像意境。1)再讀《江畔獨步尋花》,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2)自由朗讀,想像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3)反復朗讀,欣賞詩的韻律,感受詩的情趣。5、誦讀,背誦詩句。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詩的意境,欣賞詩的美感,並能熟領略了詩的意境,同時使學生從這一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發現和領悟學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回顧小結,歸納學法。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業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三、自學實踐,運用學法。
通過前兩個步驟,學生已經領悟和歸納了學法。但學法作為一種方法和本領,不但要靠講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活動的訓練。只有通過學生的自學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學法,也才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培養。所以,領司和歸納學法並不是學法指導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個起始。在此基礎上還應給學生自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運用學法,把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進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學第二首古詩《游園不值》時,我就把主動權留給學生,讓出人頭地通向旬才理解和歸納的學法自學這首詩。在學生自學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學法,強化學生的意識,防止自學過程的混亂性;同時我還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樣,學生既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學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自學。在學生自學焊,教師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使他們也能運用學法進行自學,逐步提高自學水平。
學生在學習《游園不值》這首詩時,自己去朗讀詩句,分閱讀、品味、想像、誦讀,在此過程中,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閱讀的理解過程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理性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真正轉化為技能。理實證明,這樣做,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檢查效果,鞏固學法。
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檢查,可以糾正不足;通過檢查使學生盾到自己運用學法所取得的成績,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激發學生運用學法的興趣。所以在學生自學後,應採取一定的方法檢查自學效果,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檢查自學效果:1、說說下列詞語的意思:「不值」、「游園不值」、「應」、「憐」、「屐齒」、「蒼苔」、「小扣」、「柴扉」。2、作者未能進園賞花,但他並不掃興,你從哪裡看出來?3、圖文結合,講述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4、感情朗讀和誦背全詩。在檢查過程中,允許學生發現不同意見,並善於用「不同」去效地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評議、爭論和互相啟發。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學法繼續自學、檢查,使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然文體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不論是學習古詩還是其他課文,都有各自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善於把握各類文體特點,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切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㈣ 如何根據小學語文特點,進行有效地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松,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御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鬆鬆中學好各門功課。

三種學習習慣

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考習慣。

一、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於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對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了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問為什麼,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范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麼事都要有求知慾,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於思維品質的訓練。

三、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系,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智力素質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所以上面講的學習的三個學習習慣實質上是三種思維習慣。學習的重點就是學會如何思考。

三個學習要點

關於學習的方法可以談很多,但重要的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多讀書,注意基礎

要想學習好,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而基礎知識就是指課本知識,這一點同學們一定清楚。但在學習中,很多同學卻不重視課本的閱讀理解,只願意去多做一些題,因為考試就是做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說,課本與習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課本知識是本,做題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我們主張多讀書少做題,不主張多做題少讀書。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御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好知識。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思考才能實現,思考的源泉是問題,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不要急於問人,應力求獨力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做才有利於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復,溫故而知新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的重復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復不能是機械的重復,也不只是簡單的重復記憶。我們主張每次重復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復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復中得到升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

三種學習精神

一、不唯書

古人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在我們的學習中,教科書是我們學習的重要材料,學好課本基礎知識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里應當明確兩個問題;一、科學總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可能都是毫無缺陷的。這就需要我們多動腦筋,在思考的基礎上敢於懷疑,大膽探索,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總是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的。也許我們的懷疑是錯誤的,我們提出的觀點和見解是不正確的,但正是從這種錯誤與正確的交鋒中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一味死記硬背,即便把課本背熟了,也難以靈活運用。所以,我們提倡不唯書,並不是為了否定書,而是為了培養一種創新精神。

二、不唯師

在中學生的學習中,很多同學上課時只會認真聽講;把老師的板書一字不差地抄錄下來,課後進行消化吸收,但卻很少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講什麼是什麼,教什麼把什麼,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知識容器"。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已做過的事的人。"所以,我們主張同學要多與老師交流,當對老師講的有疑問或有不同看法時,要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敢於向老師質疑,甚至與老師爭論,在爭論中我們失去的只是錯誤,而得到的除了正確的認識外,更重要的是智力的發展,還有勇氣和信心的提高,最終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必然。

三、不唯一

對於一個知識的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對於一道題的求解,可以有不同方法;對於一個實際問題,可以從不同學科去分析解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樣化的世界,我們學習的目的決不是為了追求唯一的答案。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必須具備這種"不唯一"的意識和精神,盡可能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習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

三條學習原則

學習的具體方法,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但也需要我們嚴格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則,它們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保證。

一、自覺性原則

自覺性要求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學習活動,自覺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我們應當明確,當學習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時才更有效,特別是中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自覺來完成。如果把學習變成一種被別人壓迫的行為,學習的動力就會減弱,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倦感,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對於那些學業不佳的同學應首先檢查自己的學習自覺性如何,一切屬於自己的事,必須自覺地去做,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主動性原則

主動性要求中學生的學習有熱情,主動獲取知識,不等待,不依靠,不恥下問。做任何事情,積極主動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習也不例外。很多同學在學習中恰恰缺乏這一點,不懂的問題寧肯爛在肚子里,也不願開口問一下別人。老師講什麼,就學什麼,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有的同學甚至一年也不會問老師一個問題。這些同學決不是一個問題也沒有,而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是十分有害的,必須改變。

三、獨立性原則

獨立性要求中學生做事有主見,不輕信,不盲從,不人雲亦雲,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輕易受群體因素的影響。很多優秀的學生往往具備這樣的特徵。當別的同學總願讓老師反復講解時,他們卻更願意獨立思考,依靠自己獨立的智慧去努力獲取知識。正是他們這種學習的獨立性,造就了他們的出類拔萃。我們認為,如果在學習中沒有獨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種學習技能

一、學會快速閱讀

直接從書中獲取知識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即使是教科書中的知識,也不能純粹依靠老師的講解來學習。一個掌握閱讀技能的學生,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掌握知識,學的更主動,更輕松。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同學習慣於上課聽講,下課做作業,即使是教科書也不甚閱讀,更不用說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長期下去造成的結果是不會讀書,沒有形成熟練的閱讀技能,對學習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這可能是很多同學在學業上落伍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講的閱讀技能並不是指能簡單的讀,而是指在閱讀的同時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閱讀的能力,是指能夠根據不同書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書中內容的一種技能。這就要求同學必須多讀書,注意了解不同書籍的特點和閱讀技巧,加強讀思結合,並且有意識地加快閱讀速度,逐漸形成快速閱讀技能。

二、學會快速書寫

中學階段課業負擔比較重,如果沒有掌握快速書寫的技能,這種負擔會更加沉重。比如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的速度記錄筆記,課後完成作業用時過多,考試因書寫太慢而答不完試卷等,這些現象都與書寫技能有關。可以說書寫技能是我們藉以掌握知識的工具,這種工具所處的狀態將決定我們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時間。那些書寫速度慢的同學對此應引起足夠的注意,自覺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盡快掌握這一技能。當然,快速書寫的同時還要保證字跡的清楚與規范。

三、學會做筆記

做筆記是一種與動手相結合的學習行為,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中學生的學習筆記主要有課堂筆記、讀書筆記和復習筆記等,課堂筆記應注意結合教材進行記錄,不能全抄全錄老師的板書。讀書筆記應注意做好圈點勾批,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復習筆記應注意做好知識的歸納整理,理清知識結構和聯系。還需要指出的是,不論哪種筆記都要做好疑難問題的記錄,便於集中處理。

三種學習能力

一、獨立探求知識的能力

這種能力也可以叫自學能力,在外界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成績是不同的,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學能力不同是一個重要原因。那些優秀的同學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他們不僅僅滿足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習,更注重獨立探求知識。他們注重對書本的自學理解,遇到問題,並不急於求教,而是首先通過獨立思考來解決,他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學習,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認為,在一個人所學到的知識中,獨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麼知識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進他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加強自學精神和獨立意識。

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人類的認識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所以我們在主張獨立探求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與他人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老師講,學生聽,只是一種單向傳遞,知識的掌握需要雙向、多向交流,所以,我們不僅要主動與老師多交流,而且要與同學進行積極的討論。學會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互相協作解決問題,也是善於同別人打交道的一種社交能力。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交換以後,我們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但是,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交換以後,我們就會擁有兩種思想。"

三、流暢的表達能力

一些同學認為,好象只有文科要求有較好的寫作表達能力,實際上理科所要求的解答過程也是一種表達能力。我們這里所說的表達能力不僅包括文字表達,還包括口頭表達。在很多學習活動中,善於演講,能夠准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語言是與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能力的表現,不注意表達能力的訓練,不僅影響與他人的交往,而且會影響思維的發展,進而影響學習。所以,同學們應有意識地加強表達能力的自我訓練。

四種思維品質

通俗地講,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我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質的思維是我們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

一、敏捷性

是指思維活動的反應速度和熟練程度,表現為思考問題時的快速靈活,善於迅速和准確地做出決定、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敏捷性應注意:l、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2、課堂聽講超前思維,搶在老師講解之前進行思考,把課堂接受知識的過程變成思維訓練的活動。3、定時作業,有意識地限定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二、深刻性

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和邏輯推理水平,表現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問題周密,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應注意;l、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問為什麼,堅決擯棄死記硬背。2、積極開展問題研究,按寫小論文,養成深鑽細研的習慣。

三、整體性

指善於抓住問題的各個方面,又不忽視其重要細節的思維品質。考慮問題,總是從整體出發,能夠很好地處理整體與局部關系。培養思維的整體性應注意:l、站在系統的高度學習知識,注重知識的整體結構,經常進行知識總結。2.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挖掘共性,分離個性,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3、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在融會貫道中提煉知識,領悟其關鍵、核心和本質。

四、創造性

指思維活動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墨守成規,奇異、求變,表現為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應注意:l、加強學習的獨立性,保持應有的好奇心。2.增強問題意識,在課堂聽講和讀書學習中,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3、注重思維的發散,在解題練習中進行多解、多變。

四位良師益友

在我們的學習中,除了代課教師,個少還有三位特殊的"老師",它們的作用和老師一樣重要,也是我們學習中的良師益友。

一、自信

在實際學習中,不少同學總認為自己比別人笨,小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不敢碰難題,即便做出答案也總懷疑不正確,更不敢向學習好的同學挑戰。這種自信缺乏,嚴重地阻礙了學習的進步。如果說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那麼,自信就是開發巨大潛能的金鑰匙。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著差異,但每個人可供開發的潛力所能達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只要自己敢想、敢做,永不服輸,就一定能不可阻擋地走向成功。自信是學習中的第一位老師。

二、課本

課本是我們學習中的第二位老師。課本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它隨時伴隨在我們身邊,每有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應當是查閱課本。不僅如此,課本還起著訓練同學自學能力的作用,那些平時不重視閱讀課本,只把課本當做課後練習的習題本的同學是很難學好知識的。

三、同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學是我們學習中的第三位老師。學習不僅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傳遞,更需要同學之間的多向交流,同學之間的協作更方便。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爭辯,有助於開拓思路,激發思維,互相促進。

四、教師

我們的任課教師是我們學習中的第四位老師。這並不是輕視教師的作用,只是指教師沒有課本和同學更易接近、更方便。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於對知識的關鍵進行點撥,是學生學習的外圍推動力,因此,上課時認真聽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學生學習方法雜談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針,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信息量激增,知識迅速發展,是當今知識世界的顯著特色。看未來,看發展,方法比單純的知識更重要。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鑽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學習。科學的方法是點金術,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尤其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只能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生,在他們日後的工作、學習中必將遇到許多麻煩,甚至完全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只有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並能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學習任何知識,必須注重基本訓練,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易到難,扎扎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鶩遠,前面的內容沒有學懂,就急著去學習後面的知識;基本的習題沒有做好,就一味去鑽偏題、難題。這是十分有害的。

學習必須勤於思考。中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在這個期間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種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一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學習必須一絲不苟。學習切忌似懂非懂。例如,習題做錯了,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發現錯誤並改正它。要在初中乃至小學學習階段就要培養這種本領。這就要求我們對解題中的每一步推導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據,不能想當然,馬馬虎虎。

學習必須善於總結。學完一章,要做個小結;學完一本書。要做個總結。總結很重要,不同的學科總結方法不盡相同。常做總結可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

學習必須持之以恆。俗話說"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常常自我監督,嚴格要求,每天或分階段自己或讓父母檢查,是否完成了學習計劃,為什麼沒有完成,怎樣補救等等。總之,學習不能只憑熱情,三日打魚,兩日曬網是做不成大事的。

學習方法,要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正如醫生用葯,不能千人一方。同學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揮特長,摸索適合自己特點的有效方法。

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任課老師等具體情況來選取。一般說來,好的學習方法,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符合認識規律的科學方法;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方法;符合不同學習內容和不同教師授課特點的方法。學生在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時,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摸索與總結:不同學科的學習程序(要不要預習,先做作業後復習,還是邊做作業邊復習,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做作業和自我測試的方法、改錯的方法和單元總結的方法等等。

學習方法五原則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自求自得、博約結合、知行統一。

1."循序漸進"——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系,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才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眾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則要求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4."博約結合"——就是要根據廣搏和精研的辯證關系,把廣博和精研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博與約的關系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

5."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為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才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在學習上占第一

學習上占第一,每個同學都可以做到。之所以你占不了第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生活方式、學習方法不正確,第二、沒有堅強的毅力。在這裡面毅力是第一重要的,學習方法是第二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全中國仍有70%以上的占第一的學生雖然佔了第一,但他們並不是毅力最強的,或者說學習方法生活方式不是最好的。他們也許今天是第一,明天就不是了。也就是說,你如果按占第一的方法去學習、去鍛煉,一般都會超過現有的第一。

輝煌的第一是不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得到呢?說它艱苦是因為"培養堅強的毅力"是世上最艱苦的工作,只有你具有了堅強的毅力才可能成為第一,當然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也是特別重要的。在這里什麼是堅強的毅力呢,只要你能按下面幾點要求去做,而且每天都做記錄,持之以恆,每天都不間斷地堅持一個學期、一年、三年,那麼你的毅力就足以達到占第一的要求了。在這項鍛煉中就怕你中間有間斷,風雨、心情、疾病、家務等等都不是你中斷鍛煉的理由。你要記住,學好學業是你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沒有什麼工作的重要性會超過它。除了堅強的毅力,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人人可以占,原來占第一的同學也不一定就比你更聰明多少,腦細胞也不一定比你多。愛迪生不是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嗎?!所以你第一要過心理關,就是說:要堅信你一定能成功,一定會超過現有的第一,包括現在是第一的你自已。

第二、你要天天鍛煉。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你什麼事也做不好,即使偶爾做好了,也不能長久。每天30分鍾左右的鍛煉一定要天天堅持。鍛煉的形式多種多樣,跑步、打乒乓球、打籃球、俯卧撐、立定跳遠等等都可以。有些同學好面子,見到別人不跑步,怕自已跑別人看見了不好意思,那就錯了,真正不好意思的是辛苦了幾年考不上大學,是上了幾年大學還要下崗。如果將來自已養活不了自已,那才是真正不好意思的。

第三、學習態度要端正。每次上課前,一定要把老師准備講的內容預習好,把不好理解的、不會的內容做好標記,在老師講到該處時認真聽講。如果老師講了以後還不會,一定要再問老師,直到明白為止。當一個問題問了兩遍三遍還不會時,一般的同學就不好意思問了,千萬別這樣,老師們最喜歡"不問明白誓不罷休"的性格了。上課時要認真聽講,認真思考,做好筆記。做筆記時一定要清楚,因為筆記的價值比課本還,將來的復習主要靠它。

課下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業,而是把筆記、課本上的知識點先學好,該記的內容一定把它背熟。這樣會大大提高你做作業的速度,即平常說的"磨刀不誤砍柴功"。做作業時應該獨立思考,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和同學、老師商量。問同學時,不要問這道題結果是什麼,而是要問"這道題究竟怎麼做?""這道題為什麼這樣做?"

第四、正確面對錯誤和失敗。當有的知識你沒有在課上學會、當你的練習做錯時或者在考試中成績太差時,你既不要報怨,也不要氣餒,你應該正視這自已不願得到的現實。沒有學會不要緊,把該知識寫到你的《備忘錄》中,然後問同學問老師,再把正確的解釋或結果,寫到其它頁上。錯了題也是這樣,考試失利不就是錯的題多點嗎,正確的方法是把原題抄到《備忘錄》中,把正確的做法學會後,把做法和結果寫到其它頁上,如果能註上做該類題的注意事項,就會把你的學習效率又提高30%-60%。之所以把答案或解釋寫到其它頁上,就是為了下次看知識點或錯誤的題目時,再動動腦筋,想想該知識點的理解和解釋情況,再練練該題的做法和答案。錯誤和失敗並不可怕,只要你能正視它,一切都會成為你成功的動力。

第五、記帳。你的學習一定要有一本帳,你什麼時候做得好,記下來,什麼時候錯了題,記下來(註:帳本上只記"今天錯題為《備忘錄》××頁×題)。課下幾點幾分學了英語,記錄好;幾點幾分至幾點幾分學了物理記下來。把你生活中鍛煉、學習的分分秒秒記錄在你的帳本上,把你每次作業和考試中的正確題數、錯誤題數和錯誤題號(《備忘錄》上的頁號題號)一一記錄在你的帳本上。把你每天學會的知識點都記錄在帳本上,以備明天、後天再檢查一下自已是否真正掌握了這些知識點。在帳本上過去了幾天的知識點,你一定要學會並能熟練掌握。

帳本記錄的是你學習、鍛煉中每一個細節。這樣記下來,在校生活中,每天約有一頁32開紙的記錄量,不在校時可能有兩頁32紙的記錄量 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於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裡,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㈤ 小學語文的學法指導

海口市教科所 吳愛寶

第一節預習的學法指導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從三年級起開始學習預習課文。九年義務教育小語教材從第七冊開始,「預習」已進入課例,與「課文」、「思考·練習」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葉聖陶先生早已斷言:「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預習是學習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據大綱和教材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預習的學法指導,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明確預習指導的序列層次

預習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由低級到高級、由不習慣到習慣、由粗淺到精細的實踐過程。指導中要有層次性,力求循序漸進的螺旋上升。新大綱關於預習的要求其序列層次是:

三年級:學習按要求預習課文。能藉助字典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四年級:學習預習課文。能自學生字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初步養成預習習慣。

五年級:能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養成預習的習慣。

二、講究預習指導的一般策略

1.痹は敖度應遵循從課內到課外,先扶後放的程序。

預習開始階段,應將學生的預習安排在課內,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這樣才能保證預習的時間和質量,有利於小學生在集體的制約、影響和帶動下,學會預習。引上預習之路以後,即可運用課內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外預習。逐步減少課內預習,循序增加課外預習。使學生逐步由被動預習過渡到主動的獨立的預習。

2.痹は澳諶菀精心設計,符合「四性」原則。

「預習」列入新教材課例之後,教師要結合實際認真分解「預習」要求,設計具體的預習題目,以利學生更加明確預習的方法和具體目標。預習內容的設計要體現「四性」原則。

①針對性原則。

即針對教材訓練目標、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實際能力,布置預習題目。

②趣味性原則。

預習題要避免千課一面的公式化傾向,要形式活潑多樣,注意激發學生學文情感和求知慾望,促動他們愉快地主動地探索問題。

③操作性原則。

預習題的設計既要反映明確的學習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預習要領。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學生就不會離開讀書過程去機械思考問題,預習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則。

預習是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自學與探索新知識過程的第一步。預習新課要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考慮學生接受能力。要求過高,學生無法達到,要求過低,學生感到索然寡味,沒有效果。

3.痹は捌蘭垡注重督促檢查、及時反潰

預習的直接目的與作用是為學習新知做准備,這種准備包括:對已知的復習;對新知的初步認識;初步了解新知的難點並孕發質疑點;對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准備。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檢查。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程度不同的學生的預習情況。檢查可在預習中進行,亦可在講讀中有機穿插進行。檢查的方式很多,諸如試讀、試講、試譯、復述、回答問題、看預習筆記等等。無論哪種方式的檢查,檢查後都要對該次預習情況進行講評。講評中以鼓勵為主。講評後提出改進意見,以推動下次的預習。培養學生預習習慣,主要是靠學生持之以恆的預習實踐。只要長期堅持,教師評價引導得當。學生的預習水平便會不斷提高,良好的預習習慣便能逐步養成。

三、教給預習的具體方法

1.常規性預習四步法。

第一步,初讀課文,了解概況。先把課文讀一遍,了解課文大概內容,有個初步印象。第二步,劃出字詞,查閱註解。劃出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後查閱工具書給生字詞注音,寫上註解。實在不能理解的,在聽課時作為重點。第三步,標號分段,歸納大意。給自然段標號,再寫出每段大意。根據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義段,並試看歸納段意。高年級還可試著歸納每課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練習,提出問題。閱讀課文後,看一看後面的思考與練習,然後試著做一做。通過對一些問題的解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特殊性預習六法。

特殊性預習法是指讀不同類型文章所採取的獨特的方法,是相對「常規性預習法」而言的。「常規學法」是基礎,「特殊學法」是發展。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特點,如果能根據課文的某一特點進行預習,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對於初學記敘文的學生,讓他們在預習課文中找出記敘文的四個要素,即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了一件什麼事。進一步要求從事情經過的記敘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別從表述動作、聽覺、視覺、感覺、思念和言語行為等方面加以理解。從而了解記敘脈絡和具體感知各種行為記敘句的表述功能。因為記敘文主要是寫「人做事」(或「擬人做事」),「人做事」的經過不外乎是通過六種外顯的或內隱的行為方式進行。六種行為方式轉換到書面表述,就是六種行為記敘句。

(2)實驗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識性的課文,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不易弄明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預習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來了》、《稱象》、《撈鐵牛》等課文都是講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學生回家結合預習做一個小小的實驗。

(3)填表法。有些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說明文,分門別類的,條理很清楚。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和訓練重點,設計表格(表格內容欄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沒有引例),讓學生通過預習填寫。表填好了,課文內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學童話、寓言、故事以及狀物寫景之類課文,可以通過游戲、演唱、觀察等活動,讓學生預先感觸有關情和景,激發興趣,豐富感知,使其對課文內容有更直接的領會。如預習《爬山虎的腳》,提示學生去觀察「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生長狀況。預習《春天來了》、《秋天》、《初冬》等表現季節特徵的課文時,可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觀察秋景,或在課前教唱「冬天的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動。由於形式新穎、活潑、有趣,內容又與課文印證相關,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又得到了學法的啟迪。

(5)圖示法。一是提示學生找尋或查看有關圖片資料。如預習《長城》、《頤和園》、《南京長江大橋》等課文,可讓學生找有關介紹它們的圖片資料。通過看圖初步感知宏偉建築的壯麗。預習《動物的遠游》,可以讓學生查看地圖,了解動物遠游的歷程。二是提示學生以簡筆畫的方式對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作比較直觀的圖解,以解剖其縱橫聯系,明確事物的來龍去脈。

(6)審題法。小學語文課文命題方式有以人物語言、以內容、以中心、以人物身份、以人物事跡、以人物名字、以處所或以環境命題等等。有人把文章的題目比作「窗口」或「眼睛」。我們預習課文抓住題目來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看到靈魂了。」學會審題是讀懂課文的基本功。預習中審清題意,自讀時就有了正確的思維定向,就能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和重點。抓「題」預習,可以通過質疑、分析、抓題眼、聯系比較等方法入手。如預習《飛奪瀘定橋》一課,仔細審題,就知道題眼落在「飛奪」上。「飛」是速度快,「奪」是「強取」「搶奪」的意思。分析題眼後,初讀課文,就不難發現作者是抓裝飛」和「奪」這兩個重點,一層一層展開情節的。進一步了解自然段的段意,又知道前四個自然段是圍繞「飛」這個重點記敘的。後三個自然段是圍繞「奪」這個重點具體記敘的。

通過審題法預習,我們就知道文章內容的選擇、材料的安排、重點的確定及各段的層次都是圍繞文題進行的。

㈥ 小學語文自學方法指導及建議

古語雲:「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句話的含義是與其給他現成的魚,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同樣如此,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那麼,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認識學習規律的引導和掌握學習方法的指導,並在教學中進行自學方法(即學法)的指導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小學語文閱讀方面,談自己幾點認識。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的延伸,是一種最經常、最直接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習者能獨立進行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指導語文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1、從講故事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少年兒童好奇心強、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利用課文導入,或介紹課文作者情況時,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片斷或朗誦一段好,然後以「欲知後事如何且看××書籍」、「欲知其詳且讀××」,藉此來激發參與課外閱讀的興趣。再逐步讓學生來朗讀課外閱讀中摘錄的精美句段,讓學生講述課外閱讀中看到感興趣的故事,或介紹一個英雄人物等等。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2、提出量的要求,培養課外閱讀習慣

一個良好習慣往往是終生受用的。在課外閱讀方面重要的一個良好習慣應該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為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的課外閱讀習慣,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做到課外閱讀量的保證,最近我開展了天天晨讀活動,我利用這段時間引導學生讀課文精彩段落,讀優秀作文。每周拿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指導,並鼓勵他們讀給同學聽,讀給家長聽,保證他們的閱讀時間。

其次,做到課外閱讀質的保證,小學生天性愛動,讓他們自覺地坐在那裡讀書確實需要下點功夫。我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注重採用多種方式自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領讀等,按照不同的課文採用不同的方式。並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使朗讀與文與情的統一,而不是簡單的識字讀句。

此外,在班級中開設朗讀比賽、演講比賽、背誦擂台、故事會等活動進行評價和反饋。

實踐證明,運用這種方法督促學生不斷地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其持之以恆的學習習慣很有幫助。

3、寫讀書筆記,提高課外閱讀質量

課外閱讀必須注重「效果」的提高,在這方面我採取鼓勵學生勤寫讀書筆記的方法。

寫讀書筆記不僅能培養學生認真閱讀、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首先要求學生學習寫摘錄式(摘錄書中精彩片斷)的筆記或問題式(你喜歡書中什麼人?為什麼?)筆記。然後逐步要求寫介紹式筆記(向他人介紹一書、一人、一物、一景)和讀後感。在這個過程中始終給予指導,使學生覺得寫讀書筆記並不難。此外採取多種方式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把他們的讀書筆記「發表」在黑板報上,將其讀書筆記數量計算成績,計入評比優秀學生的考查分,使其感受寫讀書筆記的成功與歡樂,調動其繼續寫讀書筆記的積極性。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學法指導方案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