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如何有語文味

語文如何有語文味

發布時間:2022-03-12 20:34:25

㈠ 怎樣做一個有語文味的語文教師

做一名有語文味的教師必備:
1、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們都說要給學生半桶水,老師必須具備一一桶水。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你必須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
2、過硬的文學修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你除了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你還需要知古博今的文學修養,只有具有博覽群書的知識,你的課堂才能成為精彩的知識海洋,成為一名有趣的語文老師。
3.必要的風趣和智慧: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能老生常談,而是需要必要的風趣和幽默讓語文成為有趣的學科。常常的語文趣事是增添你語文的樂趣。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除了具備以上的素養,我們還需要了解生活,將知識引致生活,讓自己博覽群書,將語文的知識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很好的發揮,將語文的美,語文的韻味,很好的從自身影響到還自己。

㈡ 怎樣才能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體現語文味

學習是要有悟性的

㈢ 語文課怎樣才能上出「語文味」

首先就應當下力氣搞好自己的備課,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要備出不失語文特色。對於老師而言語文課堂有味還是無味,更是難上中難,備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因此,備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不是只要我們下足力氣備課了,且能增添新鮮感的語文課,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緊扣語文及語文的原味展開,我們的語文的特色就會在語文課堂上自覺涌現。但是

㈣ 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味

近幾年來,由於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再追求熱鬧而無效的教學,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語文課姓「語」。「要把語文課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來」。語文味是什麼?「語文味」是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在把握語文這一最為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那麼,語文課如何體現語文味呢?我覺得楊麗芳老師說得好:「在恰當運用多媒體的同時,要讓學生充分朗讀,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盪,喚起童真童趣。」
一、語文課要有琅琅讀書聲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必須注重讀書。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我們都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只有「熟讀」才會「精思」。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最直觀表現莫過於一個人的語感如何,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是誦讀。」
(1)讀正確,讀流利。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讀都是以此讀為基礎。宋代教育家朱熹對於讀書不僅強調讀准,還強調讀的遍數要多,他說:「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頌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如一位老師教的《金色的草地》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感悟蒲公英會變色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採用不同形式反復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讀,要求讀准確,讀通順;然後小組檢查讀,接著指名比賽讀,最後一起朗讀。學生有了讀的基礎,再思考「讀了這段話,你發現了這是
(2)口頌心維,
「心維」指的是讀書時,思維處於活動狀態,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頌心維」簡單來說就是邊讀邊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崔學古也說過一句話:「得趣全在涵泳。」讀書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口維」
。因此,「口誦」與「心維」要統一。讓學生用心地讀,認真地思考,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內部已有的經驗,通過聯繫上下文,真正做到讀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產生新的疑惑。然後通過教師、學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語文學深、學廣。為了讓「口頌心維」成為學生的讀書習慣,我設計兩種訓練:①在布置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反復頌讀課文,然後向同學們提出三個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討論價值的。),這些問題有可能成為課堂上探究的問題。學生為了顯示自己提的問題最有探討價值,能讓老師採納給同學們討論,都很仔細讀認真思考。有的從內容上提,有的從思想上提,有的從寫作上提,有的還從遣詞造句上提,有的還從標點上提……有許多問題正是老師在備課想到的、要引導學生探討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不僅閱讀仔細,而且會思考,會質疑釋疑,對課文的理解就深了,閱讀不再是膚淺了。②在課堂上,帶著任務讀。如我教《鳥的天堂》時,引導學生感悟榕樹的特點。第一步:這是一棵怎樣的榕樹?請你邊讀邊思考,用一兩個詞把它歸納出來。(龐大、生機勃勃、繁茂、美麗……學生的答案各不一樣,但都是自己潛心閱讀後的感受、體驗。)第二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再讀讀課文,想想,從哪些詞句體會出來,作者是怎樣寫這個特點的?就這樣不離文本,緊抓讀,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口誦心維,讀出語文味。
(3)有感情讀。這是一種美讀,一種升華的讀,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口誦心維,對課文產生了獨特感受、體驗、理解後的朗讀。這時的情感得到升華,通過朗讀創造性地表現這種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場雪》時,學生在體會雪後的美景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雪後的壯美景色嗎?」我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創設情境,學生讀得那麼投入,那麼動情,那麼令人陶醉,讓人彷彿看到北國粉妝玉砌的美麗世界。有了這感情朗讀,語文味就更濃了。
二、語文課要有品詞賞句
課文中的語言就像沙灘上的一顆顆貝殼,是那麼豐富;又像一顆顆發光的鑽石,是那麼精湛,那麼引人入勝;還像一杯杯龍井茶,耐人尋味。豐富、精湛、耐人尋味的語言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品——品詞賞句!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鑒賞;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薄;學生才能更好地讀出味道來,才會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課堂中品詞賞句應該要像竹石一樣「咬定青山不放鬆」。
1、對比品析。在比較中的品詞賞句是我們常做的一個方法,因為學生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中,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語文味才能得以體現。如教《泊船瓜洲》,在學生理解詩意後,引導他們賞析詩句時,我問學生:
「這首詩里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㈤ 如何確保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語文課如何才能上出「語文味」

一、把握學科性質

「語文姓語」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俗話,但它簡練明確地表達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語文是工具,需要學習訓練,需要運用積累;語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審美,有文化積淀。《語文課程標准》中強調,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這就是要用語文這工具做手段,探索語文的無窮內涵。學生的多讀、多寫、多思、多問,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是實現語文積累,提高語文學習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徑。比如說,有位老師在講《桂林山水》一課,在學習描寫灕江水一段時,組織安排了一系列訓練。老師說:「灕江的水,靜、清、綠」,同學們想一想,在靜、清、綠之間用上什麼聯接的詞,就可組成句子?同學們回答:生①灕江的水既靜又清還綠;生②灕江的水不但靜而且清還很綠;生③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接著,老師又說:其實這一句就是這一個小節的概括。這樣概括地寫一句,能使讀者感受到灕江的美嗎?如果把「靜、清、綠「這三個詞重疊一下,句子該怎麼說?學生回答:灕江的水靜靜的。灕江的水清清的。灕江的水綠綠的。老師又說:詞語一重疊,程度加深了,但還不具體。我們看著灕江的水不禁贊嘆起來,如果使它變成感嘆句,句子應該怎樣組織排列?學生回答: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教者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語文訓練的鋪墊,來體會課文的語感,體會灕江之美。這就是語文。北京市特級教師吉春亞這樣說:我這里所說的「語文味」決不是借著「大語文」的旗號,改頭換面的大雜燴,諸如內容開放無「度」的知識拼盤常識課,人文提升過「限」的不倫不類的教育課,教學目標貪「全」的各科雜燴綜合課等,而是通過對典型「言語作品」(各科書面的、口頭的、聲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常用的詞語,典型的成品等)學習運用語言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同時,內化各種(知識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獲。其中「言語形式」為特定的教學對象。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決不是為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關鍵詞語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真正是具有語文味的課堂。
二、定準三維目標
那麼,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該如何體現其它三維目標呢?
1、讓豐富的情感激盪於課堂
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讀《桂林山水》,你會心馳神往,情不自禁地感嘆「江山如此多嬌!」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你會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而傷感,為當時社會的黑暗而憤怒……情感折射出來的魅力是無窮的。情感的迸發,來自於文本本身。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就是飽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們的情感體驗,激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而情感的生發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劑。朦朧素淡的清幽,崢嶸崔嵬的奇特,雲蒸霞蔚的壯麗,把我們帶進詩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些或可悲可壯,或可親可愛,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們一個個走進讀者心中,讓人去感悟,去思索。
而我們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們的語文教育大都遠離了情感。教師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冷靜而客觀的講解使作品變得索然無味。在許多教師眼裡,文學教材也不過是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例子(文本),不過是考試范圍內的內容而已,教師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知識點灌給學生,想到的是各種考試可能從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題,怎樣才能使學生拿分或不丟分。因此有些老師甚至模仿考試出題的方法,將活生生的文學作品轉化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標准化試題。所有學生的眼裡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個中心思想。難怪有的學生說:我在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哭了,而老師在講它時,我卻睡著了。
確實,我們的語文課,不乏精闢,不乏知識,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缺乏的是語文味。現代教學論把語文教學劃分為兩個領域: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二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很顯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育因缺乏情感而很難成為一門完整學科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必須以多向思維取代單向思維,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冷靜的分析,將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有機結合。同時,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很難想像一個感情內斂,表情僵硬,語言干癟的語文老師能夠出色地上好一堂語文課。語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語文教師必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他能夠准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像和頓悟。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時,我就抓住七八小節這個情感點,先范讀,然後引導學生懷著無比崇敬、無比悲壯的心情,深情朗讀這兩段課文。邊讀邊體會,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描寫深深地打動了你?把這些地方劃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會被感動。我覺得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受到情感的熏陶,價值的引領。
不僅如此,語文課的人情味還體現在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讓學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塑造、張揚自己的個性;在神思飛揚中真正展現自我,釋放本真。師生雙方都能在上課的快樂中發掘新的潛能,舒展個性生命的靈性,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激情,綻放絢麗的個性之花。
(2)、讓精彩的教學過程呈現於課堂
在三維目標中,「知識和能力」可謂是基礎目標,「過程與方法」是思維發展類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體驗類目標。這三維目標是一個內在統一的和諧整體,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得到落實。因此,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文本,探究文本本身所要體現的言外之音,言外之義,然後深入研究教學過程,這既是學生思維、想像的過程,也是能力培養的過程,是教學的「三維目標」統一的過程。過程由各個環節組成,隨著教學進程,要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遇有錯誤要及時矯正,遇有遺漏要隨時填補,發現生成性的課程資源,要隨機應變,充分開掘利用。一位老師在執教《清平樂村居》時,對於「相媚好」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到位。說明兩位老人情濃濃、意切切、甜蜜蜜、樂融融。此情此景,兩位老人聊些什麼呢?這又是思維和想像的空間,老師讓同桌的兩個學生像兩位老人一樣聊起天來。頓時課堂上議論紛紛,情暖意濃。一會兒,教師又讓同學們向全班匯報交流。一個學生說:「他們說,三個兒子白天勞動,晚上還要溫習功課,大兒子還要准備明年考北大哩!」這時又有一個學生若有所思:「好象作者心情不大好……」為什麼作者心情不大好?看來這位學生對作者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十分清楚。時值金兵肆虐,生靈塗炭,北方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作者是一個愛國詩人,他憂國憂民,感慨賦詩,寫了不少豪壯雄奇、沉鬱蒼涼的愛國詩詞,《清平樂》就是其中一首名作。可惜的是教師對學生這一獨特感悟未予理睬,如果在這里稍稍「生發」一下,不僅讓學生學習了一種讀詩詞的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學習詩詞,而且還有助於學生了解詩詞的深層含義,即作者有感於「國破山河在」,他深情地描繪了江南農家的安寧生活和美麗景色,這和北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個曾經馳騁疆場的愛國詩人,怎能讓敵人的鐵蹄踐踏我們的國土、魚肉我們的百姓呢?憂國憂民之情,隱含於字里行間。因此說,一節有味道的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方式的採用上應該是靈活的,有時體現在個體對言語對象的沉思默想中,有時體現在學生之間的「切磋琢磨」中,有時體現在形式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無論採取哪一種學習形式,都應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真正成為提高語言能力的主人。
三、堅持三個原則
一堂有語文味的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我認為,做到這一點一定要體現三個教學原則:
①要以學生為本。時間是學生的,空間是學生的,是學生在學、習語言,因此,學生理應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配角,充分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千萬不能互換角色,本末倒置。
②要以訓練為主。語言是一種技能。要掌握它,必須通過無數次的訓練,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本事是訓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的。
③要以鼓勵為主。毋庸諱言,我們的母語是眾多語言中不易學,不易掌握的語種之一。課堂上學生出現差錯,產生困難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諷刺,要多給學生以鼓勵與幫助。鼓勵學生不僅是種手段,也是一個教師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培養四種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育要堅持語言訓練和人文熏陶的統一。小學階段是基礎的基礎,理應抓住工具性不放,通過工具性滲透人文性。那麼,語文課,特別是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根本,著力培養四種能力。即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認讀、概括、感悟、探究四種能力。
①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認讀及概括能力。
認讀能力應是閱讀教學應重點培養的最起碼的能力,低年級尤其要關注認讀能力的培養。概括能力是一種捕捉要點的能力,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從中年級起就應加強訓練,應貫穿每一課書教學的全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放手讓學生讀課文,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二是讓學生邊讀書,邊識字,把字音讀准確,並初步理解字、詞的意思。這一環節中,學生寓識於讀,真正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有利於學生掌握漢字的音形義。三是讓學生默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這項訓練,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②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感悟及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及探究能力是閱讀教學精讀階段的重要目標。教學中我們也要努力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在反復朗讀中引導學生感悟,把課文讀懂,讀得有感情。二是在重點詞語的研讀中提升感悟,讓學生讀出文字背後的意思。三是在質疑和傾情對話中強化感悟與探究,培養學生的情懷。
閱讀教學,「讀」為根本,「讀」是認讀能力形成的基礎,「讀」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徑,「讀」是感悟能力形成的靈魂,「讀」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寶。學生具備了這四種能力會受益無窮。
總之,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味越濃,課就越好。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語文課的最大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讓我們提高自身素養,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使語文課堂到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著語文的獨特芳香,流淌著師生間真情的表白,涌動著靈性的互動,課堂必將成為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沃土、精神棲息的理想港灣,成為師生難忘的一次「人生境遇」。

㈥ 怎樣把語文課上得更有"語文味

一、「語文味」的基本認識----明學科個性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常常這樣想:語文教學也應該「刪繁就簡三秋樹」,盡可能的把與「語文」無關的內容或刪或簡去,努力使課堂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語文味是什麼?所謂「語文味」指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出鮮明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具體講,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典型的「語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種「語言實踐」中,內化言語和精神的收獲後,外化為各種「語言作品」,逐步形成該年段學生必備的語言能力。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我感到「語文味」最根本的一點在於把握語文的基本屬性。葉老曾這樣說,「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葉老的「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指,「語文」一詞涵蓋了人們聽、說、讀、寫的行為和「語言運用」的結果。那麼按照語言研究的最新理論,聽說讀寫的行為及其結果,都應該屬於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產物。於是,我思考著:第一,「語言形式」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著眼點往往在於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僅要注意文字負載、傳達的內容,更關注內容是如何表達的。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不僅反映在引導學生通過讀文,在認識上、情感上習得和積淀語感,而且更表現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運用語言的規律。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絕不是為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通過關鍵詞句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著力點,——其他課程(外語除外)是藉助語言學習蘊涵的內容,如數學課以數學原理即數學公式定理作為教學內容,歷史課則把中國、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作為教學的內容······它們以各自不同內涵的語言內容為教學本體,惟獨語文以語言形式為教學的主要方面。比如,三年級上冊的教材《花鍾》教學可定為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多樣性,《蜜蜂》的教學可定為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准確性,《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可定為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條理性等。這樣,才會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第二,「語言能力」——「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這里的「同構共生」不妨認為是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也就是說,既要豐富和優化學生的語言系統,使之擁有適合年齡階段的言語能力,又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來越豐妙。但後者絕不是游離在外,必須是融入前者之中。的確,語文教學具有目標多元的特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情感目標、審美目標等等,如果抓住了「學習語言」這個根本目標,就可以使多元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的統一。這是因為:一、母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不僅是掌握本民族語言的過程,也是他們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禮和熏陶的過程。正如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統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像。」把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定位在學習語言,正是包含了語文課程應有的豐富內涵。二、在語文課上,學生面對的語言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抽象的符號,而是承載著豐富的人文信息的「語言成品」——一篇篇文質兼美的範文。學生在語文課上閱讀這些範文,學習、揣摩、品味、吸收它們的語言的時候,自然就受到這些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積極影響和熏陶。二、「語文味」的教材構建——走出一本書今天的教學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憑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起來的龐大的知識世界,為師生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十分豐富的資源。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於單純的某一本教科書,而應看作是教師教學行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包括師生所涉及到的社會生活、各種視聽電子教材甚至網路等。北京小學的「走出一本書」的教材觀引領全體語文教師拓寬視野,在用好主體教材——人教社版本語文教材的同時,相機融合其他版本的內容以及利用學校搖籃書屋的資源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為使自己的教學充盈濃濃的語文味,在教材內容構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斷地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教材內容構建1、達標教材——學習課本語言。達標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內容,適當補充北京版、江蘇版、語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課文組成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重品讀,重積累,重運用,引領學生逐步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等,以達成某一個教學階段的基本教學目標。此類教材可視為學生成長之中的「正餐」。2、固本教材——學習「精粹語言」。固本教材是指按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分冊編排的古典文化及當代優秀散文詩歌誦讀材料。教學目的為滋補語言文化,接受古今經典文化的熏陶。教學要求為或背誦或朗讀。誦讀時間為晨讀光陰,我和學生一起學習。這類教材可視為「強身健體」的「補品」。3、拓視教材——學習「夥伴語言」。拓視教材指的是學生自主選擇的兒童刊物、網上信息、音像資料,圖書報紙等或老師每周通過班級博客向學生推薦的經典美文。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的同時,不斷增加語言的積累量,不斷增強語言運用能力。這類教材可視為補充需要的「零食」,(二)教材運用策略1、教材內容以重組為基點重組思路為:第一,以「作家」重組。即是將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組合在一起教學。如教學巴金的《海上日出》時,將這篇文章與自編的《誦讀本》和學生拓視材料《親近母語》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組成一個新單元讓學生學習,從而感悟巴金文筆的魅力。又如學習課文中古代詩人李白、杜甫,現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時,也配合著拓展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些詩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寫作特點。第二,以「題材」重組。即同一題材如「惜時」、「友誼」、「感恩」、「祖國大好河山」等文章組合在一起。像教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特殊的禮物》等文章時,結合當代學生的特點——物質生活豐富後對父母的親情卻體會很少,甚至熟視無睹,於是便推薦學生閱讀蕭雲儒的《我的母親》、朱自清的《背影》、豐子愷的《母親》等文章。通過同一題材的不同文章的學習,開拓視野,感悟同一題材的文章在構思、表達方面的不同特點,提高運用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能力。第三,以「體裁」重組。即把相同體裁的,如寫人的、記事的、狀物的等文章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教學第九冊第一單元時,主體教材中已有的課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燒雲》,我將其他版本中的課文《鏡泊湖奇觀》和學生拓視材料中《新語文讀本》中寫景狀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進了教學單元,引導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語言,習得語言運用的方法。2、教學層面表現為課型整合在使用教材時我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如教學《武松打虎》一組教材時這樣安排:第一,在閱讀指導課上,通過指導學生學《武松打虎》,感受如何讀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二,在拓展閱讀課上,朗讀《誦讀材料》中的魯智深的外貌描寫一文,閱讀《親近母語》中的《宋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和《可愛的李逵》兩文。第三,在口語交際課上,學生圍繞「我認識的水滸人物」表達自己閱讀體驗,暢談自己的讀書感悟。再如,第十冊課文中有幾篇童話、科幻、寓言作品,選文較為新穎,想像奇特。教學這個單元,首先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幾篇課文,接著發揮教材的輻射功能,開展「故事大搜尋」活動,讓學生分小組去搜集神話、寓言、童話、科幻作品。然後,召開故事會,讓學生講自己搜集的故事。再之進行編故事比賽。最後,召開「夢想大展示」的主題班會。學生把自己所讀到的或自己編寫的故事,改編成小品,自導自演。這樣將閱讀教學延伸到了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習作等多個領域,進一步體現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三、「語文味」的課堂營造——綻生命活力我所營造著濃濃語文味的課堂,她丟棄虛化的華麗浮躁,拋掉無謂的喧嘩熱鬧,有的是孩子們的心靈被語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有的是孩子們被撥動的情感之弦奏出的生命樂章。課堂中,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形成和豐富的精神境界和諧同構;課堂中,學生發自內心的對祖國的燦爛的語言文化的熱愛;課堂中,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不斷提升。1、品語言魅力語文課是學習者感受語言文字魅力、學習語言文字巧妙組合表達自己思想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白怎樣的語言形式承載了怎樣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確高水平的思想是藉助高水平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有品味語言的環節。如《語言的魅力》中有這樣一段內容:「無論是衣著華麗的紳士、貴婦,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的銅幣送到老人的手裡,就連衣著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銅幣交給老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反復讀,在讀中品味感受,後讓學生圈劃出書中的幾個關聯詞,「無論」「還是」「都」「就連」「也」,接著對學生進行了概括表達語言的訓練:()路過的人,()把錢給了老人。學生填寫「凡是……都」或者是「所有的……全」。隨後我話題一轉:「既然一句話就能表達的內容,作者卻用這么多話來表達,哪種表達方式你更喜歡?」學生體會到書上的表達方式更好。從「掏」、「摸」感受到不同的人物不一樣動作,表現出人物不同的心理:衣著華麗的人「掏」,說明他有錢,動作很乾脆;衣著襤褸的人「摸」,說明他可能很窮困,動作有點猶豫,但還是被「春天來了」幾個字打動了。教師即可點撥提升學生的認識:「一個『掏』,一個『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畫得形象鮮活,我們讀這段話可以想像人物的外貌、動作、甚至可以觸摸到人物的心靈,作者語言本身就充滿魅力。」又如《長城》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師:如果把這個「單看」改為「先看」請大家補充上面的內容,先自己思考,而後與同伴討論交流。出示:先看那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再看那,那時候,。(教師巡視,提示讀書細致,從書本上找語言。)生:再看那寬寬的馬路,有五六匹馬可以並行,那時候,絕對沒有這么寬的道路啊!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條,城牆三面風雨不透,那時候怎麼會有這么好的技術呢?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呼應,那時侯誰有這么領先的設計本領呢?我太佩服了!生:再看那長城有一萬多里長,那時侯怎麼有這么多的人修長城呢?······師:同學們的話語飛揚著智慧。可是作者為什麼不像我們這樣寫這么多的內容呢,而只用了一個「單看」呢?(生陷入沉思後)生: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已經讓我們無比的贊嘆,更不用說其它的了,更讓大家敬佩了。生:一個「單看」,就能讓我們產生無窮的想像,長城簡直就是偉大的奇跡。生:不用舉其它的例子了,單看條石,就能讓人感覺到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上面的課例里,教師引導學生先挖掘語言形象、語言內涵與語言情感的結合點,使積累與運用有機結合,誘發學生飛揚言語的智慧。而後抓住契機,話題一轉:「作者為什麼不像我們這樣寫」,來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感受用詞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這個「單看」激發讀者的想像以表達自己對長城偉大奇跡的贊美之情的。2、走運用主線《論語》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真情地告白:「學」了還要不斷地「習」,學習是一個連續的、持久的仿效、訓練、實踐的過程。《顏氏家訓》中的「鈍學累功,不妨精熟」誠摯地告知:對待學問上的愚鈍,需通過長期的練習,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功力,使其逐步學會積極遷移,是可以達到新的境界的。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懂得了一個道理:只有在不斷的「感知、領悟、積累、運用」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練就本領。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創設各種語言運用的方式與情景,讓積累的詞語句段在新的語境中煥發新的活力。如每篇課文均有生字新詞,我把抄寫生字新詞數遍的作業改成讓學生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進行練習;又如,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形式讓學生進行模仿的練習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白楊》教學中一個片段:通過學習,學生已經明白白楊這種植物已經與人的某種性格、品格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接著我讓學生用選擇連接的方式將事物與人的性格特徵連接起來。出示:你太孤傲了吧,連一片葉兒也不肯和你作伴。橡皮正是你的謙虛,換取了滿天繁星燦爛。雨傘太多的風風雨雨,你都躬著背默默地承受。梅花一點點地犧牲自己,一次次地修正別人的錯誤。新月然後讓學生選擇下面的一種事物或另外藉助一種事物來說一句話。果殼箱蠟燭粉筆牽牛花橋鋪路石垂柳小草竹子梅花又如,學生學習了許多古詩句,我也讓他們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例如:爺爺70大壽,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可爺爺卻嘆息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霜葉紅於二月花。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結實。」爺爺笑了,摸摸我的頭:「就你會耍貧嘴!」這種在識記、理解、欣賞的基礎上積極運用古詩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讀古詩的興趣,能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上一層樓。3、促情感共鳴「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染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依然是情。語文味的課堂就是充滿情感的課堂,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准確抓住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教材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頓悟和想像,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和時間賽跑》教學的結束部分我是這樣施教的。師:讀了這篇文章,看到了林清玄和時間賽跑的成就一定會有所感觸,你是怎樣想的?(指一名學生)生1:不珍惜時間的後果,不堪設想;珍惜時間的結果,幸福美滿。師:(指生)你說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麼?生:(回答)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師:好,請你在這句話後面署上大名。生:不珍惜時間的後果,不堪設想;珍惜時間的結果,幸福美滿——未來的科學家易傑。師:這句話可以說是易傑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從家境貧困的鄉野村夫到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從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當面對人生短暫,歲月匆匆,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跡,他們無不發出感嘆。課件出示,學生朗讀: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宋理學家朱熹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民族英雄岳飛光陰是最貴重,最有價值的東西,千萬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好好的把握業余時間,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絕的幸運之泉!——未來的語文教學專家吉春亞師:孩子們,你們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是什麼呢?(學生回答)未來的科學家、魔術師、表演藝術家、作家們,你們會怎麼說呢?請拿起你們的筆,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盡情創編未來的你的名言。生:(興趣倍增,動筆寫兩分鍾左右)生1:時間是一輛不回頭的火車,開走了就再也別想搭上它。——未來的文學家劉芳生:時間猶如滔滔江水,只會往東流,不會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邊的一分一秒。———未來的作家蔡倩倩生:不要感慨過去,也不要一味的期望未來,抓住眼前的時間才是實實在在。——未來的著名演員姜齊同生:紅日西沉時再想什麼已無意義,應當在旭日東升時投入工作。——未來的三毛宣煊……我認為語文味的課堂應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語言學習需要情感的滋潤,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豐富情感,才可能會有豐妙的言語;有了豐妙的言語,才能更好的展現豐富的情感。讓言語和情感產生共振,讓兩者攜手走向豐妙,應成為我們語文教師不斷的追求。4、有文化積淀在我的語文課中,不乏一些很有文化含量的綜合實踐活動,如〈〈趣識對聯〉〉、〈〈暢游古詩樂園〉〉、〈〈走進成語故事〉〉、〈〈語文中的數字〉〉、〈〈親近中國年〉〉、〈〈詩意蘊涵姓名中〉〉……即便是在日常的課文教學中也力爭使之洋溢著文化的氣息。如執教《司馬遷發憤讀史記》便拓展他寫的《報任安書》,又如執教〈〈草船借箭〉〉時,學生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懷疑魯肅會泄密,我出示補充材料----孔明曰:「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吾別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肅允諾,欲不解其意。學生既明白魯肅根本就不知道諸葛亮想干什麼,也沒有法告訴周瑜。反正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聯合抗曹。不告訴就不告訴吧!魯肅是很老實的一個人。諸葛亮求他救自己,他就心軟了,不會把事情說出去。這樣,不僅解答了疑難,還讀到了原文,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我常常這樣想:如果教師在課堂中恰當地巧妙地補充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內容,要比學生僅學一篇課文有意思、有價值得多。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教學,如果我們把教學目標僅定位在會讀、會背這一首詩,要想使學生與作者陸游的情感產生共鳴,可能只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假如教師讀過陸游的許許多多愛國詩,在課堂中擴展陸游52歲寫的《關山月》、61歲作的《書憤》、67歲作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86歲作的《示兒》,讓學生去讀,學生就不會以旁觀者的身份冷冷地讀陸游,而是被陸游一生都在為恢復中原、統一祖國而歌唱的偉大愛國精神所感動和震撼。四、「語文味」的素養追求——書香的氣息語文課是不是具有濃濃的語文味,關鍵還在老師。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語文意識,有較豐厚的文化積淀,較高的口語和書面語言能力,才能使教學滿堂生輝,才能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因此語文老師特別需要有「平心不羨黃金屋,燈下窗前長自足」的心態:多讀書,這樣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多練筆,這樣才能「信手拈來皆文章」。常有朋友問怎麼讀書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餘」?我的做法是這樣的:(1)理讀。主要對單篇課文的解讀上。解讀作者,解讀文本的內涵,解讀文本譴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特點;理出那些最符合教學要求,落實教學目標,學習語文本領的內容,把它們羅列出來。(2)類讀。即從全文或某一點生發開去,在其他作品中找到與之相近的、相襯的、相對的、相反的內容並將他們組合起來,從而鋪一個又一個的知識板塊,開拓出教材的無限疆界。(3)擴讀。詩歌散文、寓言小說,凡人小作、名家名篇,自然科學、社會倫理,文人佚事、新聞時事……粗略涉獵。(4)品讀。要求一個「深」字。對名家名篇不斷的賞析、品味,從字里行間,析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品出文中的美妙之筆,賞出力透紙背的意蘊;對教學專著,諸如《言語教學論》、《閱讀教學優課論》、《言意論》、《語文教學心理學》等的賞讀需要字斟句酌,細細思考其語言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如果說「理讀」、「類讀」是「巧」讀的話,那麼「擴讀」與「品讀」應是「實」讀;前者能在教學中「立竿見影」,後者能使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後勁,「固本強身」。兩者必須有機結合,才會使自己「氣自華」。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想塗抹點文字,我一邊研究各種教學理論、分析各種體系、比較各種流派、一邊思考各種教學現象,並把細碎的思考訴之於筆端。每天都會利用零星的時間「動動筆;一節課上完後馬上記下點滴收獲;聽完課後立即記下情況分析;看教育文集,註上點評;一有思路馬上列好提綱;修改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心得;梳理教學論文·······堅持著每天千字的練筆。

閱讀全文

與語文如何有語文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4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