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是一種什麼和什麼的基礎工具

小學語文是一種什麼和什麼的基礎工具

發布時間:2023-08-01 01:44:28

『壹』 怎樣理解小學語文課程的性質

怎麼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事實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2.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2.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三、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1、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貳』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對確定學科性質有什麼意義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

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體現閱讀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明確提出,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語文教學中學法的有機體現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在以往的課堂教學里,教師處於中心地位,學生圍著教師轉,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而《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中心,促進其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1.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師生關系平等是前提條件。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學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機會學習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劑,在民主的討論氛圍中,學生才會沒有心理負擔,做到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發現和見解。最後,要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哲學中,「和諧」是指一個系統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於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利學生自主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山中避雨》一課時,我設計如下導讀提綱:(1)讀課文生字詞,了解新詞新意;(2)讀全文,知道各段段意;(3)讀課後的「思考、練習」三道題目,按自己的理解筆答出來;(4)把自學中不懂的地方記下來。(這樣讓學生超前自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在當前中學教學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當今課程改革的需要。所謂合作學習,即將班內學生按成績、興趣、能力、性別和性格等諸方面的差異編成異質小組,系統用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合作性來促進學習,以群體發展為評價,共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況下,藉助他人的幫助,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學習資料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合作學習是將個體間的差異發作一種教學資源,以達到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協同發展的目的。特別在當今社會,由於個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團隊協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真開展合作學習,例如,教學《西門豹》一課,在讀課文時,教師抓住課後習題「西門豹用巧妙的辦法懲治巫婆和官紳」時的「巧妙」,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西門豹的辦法「巧」在哪裡,「妙」在何處,課文又是怎樣寫出這種「巧妙」的。
(三)探究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這次課改的重要理論支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構建自己的知識並賦予經驗與意義。」建構主義理論主張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感受,體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合理的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對應,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凡卡》一課結尾的教學是這樣的:學生對於凡卡的爺爺能否收到信產生了爭議。很多學生認為凡卡的爺爺是收不到信的,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上爺爺的姓名與地址。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能收到信。前種意見是「定論」,後種意見顯然比前種意見更有爭鳴價值。教師第一次引導研讀,問:「你認為凡卡爺爺能收到信的依據是什麼?」讀後有的學生認為是郵差經常跑鄉下,認識「爺爺」(書中並沒有指出郵差不認識「爺爺」,屬合理推測的爭鳴)。也有的學生認為這位郵差知道了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他,就幫助了他(這不是沒有可能,屬善心發現的爭鳴)。教師第二次引導研讀,問:「假如凡卡的爺爺收到了信,他能接凡卡回鄉下嗎?」學生讀後,認為「爺爺」因貧困潦倒,才送凡卡去城裡當學徒,若接回鄉下,他們都無以為生。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兩種意見,殊途同歸,都進一步說明了凡卡命運的悲慘。這樣爭鳴式的探究既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經驗,又鼓勵學生獨創性學習,打破思維定勢框架,從新的角度對事物重新審視和觀察,想別人之未想,思別人之未思,提別人未提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采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采訪才能獲得成功,及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麼。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本村的主產業「蟶苗」的養殖戶們,讓他們去了解蟶苗的養殖過程、了解勞動者的艱辛、了解水污染對水生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采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四、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的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閱讀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的一些粗淺的再認識。總的來說,我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叄』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大綱規定:小學語文是義務教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語文這門學科首先是一門工具,是我們思維、學習、交流、生存發展的工具,小學語文工具性這一性質更為明顯。小學語文是基礎工具。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中說:"語言是工具、武器,人們利用它來互相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這字是語言的書面表現形式,也是進行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文字是工具,那麼,教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語文課程,必然是工具課,其次,小學語文表情達意的基礎工具。語言的基礎工具性還表現在人們憑借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說話作文。語文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手段,語文學科重在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並在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展思維,陶情冶性。離開交際功能,抽去情和意,語文便成了空殼,語文的工具性也就顯現不出來了。因此,語文是與思維為核心的表情達意的工具。再次,小學語文是有很強思想性的基礎工具。語文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總要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形式共生共存、相輔相成,決定了語文課程文道統一的特點。語文課程使學生在動之以情的基礎上小之以理,能夠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這就決定了語文課程有很強的思想性。

一、語文教學應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外在形式如語言文字、寫作方法,既為通常聽說的"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即為通常所說的"道",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思想內容就不會形成文字,產生作品;同樣,只要作品一出現,必然包含著一定的思想內容;也不可能沒有思想內容而說出一個意思或寫成一篇文章。可見,"文道統一"是客觀存在的。"文"與"道"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在小學語文課文中,無論是敘事、寫人、狀物、寫景的,都表達了一定的思想內容。教師在教會學生讀文章和寫文章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內容,既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也有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人民的教育,還有熱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物、艱苦樸素、誠實、勇敢、關心集體、團結友愛、愛美情趣等等的品德教育。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教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以學習語文為基礎的,是思想教育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的。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一特點,脫離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空一些道理,就會使語文課變成政治課。如果離開思想教育內容,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會使語文課變成說文體字課或單項的語言訓練課。小學語文教材選編過程中十分注重思想內容與言語形式的統一。在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讀,明白更多的道理。

其次,許多的課文可以進一步發掘內容的內涵,對學生進行人格、思想品格教育。例如:《詹天佑》、《愛迪生》、《青松》、《我的戰友邱少雲》等這樣的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或文中塑造的形象都是廣大師生學習的榜樣,如《青松》的堅強、高潔;"詹天佑"的克服種種困難,為國爭光的精神;愛迪生的探索創造精神,邱少雲的英勇無畏的精神都激勵著學生永遠奮發向上,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再比如《誠實的孩子》、《驕傲的孔雀》、《三人行》等,使學生明白誠實是一種美德,同學之間應互相幫助,也使學生明白,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驕傲是不可以的,應予以批評。小學教材中有大量類似的文章,無不教育學生要謙虛向上、生活樸素、團結友愛。這樣的課文實際上都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的依託。

再者,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熟練的掌握課文內容之後,要能使我們的學生對一些現象進行比較、分析、使他們形成一個初步的愛憎善惡、美醜是非觀念。比如說蝴蝶與蜜蜂到底是認最美麗?為什麼呢?為何要我們學習小蜜蜂?具體有些什麼能讓我們學習呢?《幸福是什麼》一文中,到底什麼是幸福?我們自己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應如何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幅壯錦》課文中的三個兒子中,誰值得我們肯定,為什麼?《劉胡蘭》、《方誌敏》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敵兵的形象的對比中,我們應該愛誰?憎誰?又是為什麼呢?像這們的文章本身都是一個個鮮明的例子。如果我們的教師能在此基礎上加以比較或者聯系生活實際,那麼,它便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從中悟出不少做人的道理,從而糾正自己一些不良的看法、做法。

二、語文學習重在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關系",做到打好知識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能力是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智力是人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通常通過觀察、記憶、想像、思考等方式表現出來。知識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它是形成能力、發展智力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切實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但是,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卻往往提倡"苦學","死學"到"學會",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注重最終的結果、只要考試時寫上既定的答案,就算萬事大吉,這實際上就是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求相差甚遠,我們廣大教師應著眼於誘導引導、疏導、指導,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並且養成良好的思考總是的習慣,把重點放在解決總是的過程中,不要一味把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積極形式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一位老師在講授《司馬光》一文時,讓學生假設是自己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學生立刻想到了:"我大人","拉上來"等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把他們所想到的方法一一進行比較,各種方法的利弊,最後選擇最好的方法。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際上也是他們對生活中所遇到的事作出的思考,並解決問題。教學課文《小猴子下山》時,有的學生贊揚小猴子,不斷追求更好的,則有的學生批評愚公:太愚,各有其理,我們都應予肯定。甚至有的學生把自己放入課文之中,假想自己就是課文中的主人公,這時,他的思考就更加廣泛、更加深刻了。我們學習語文,最終就是要培養我們學生步入社會;怎樣待人處事的思考能力。而決不僅僅是課文中的一些詞句。這就是說,語文教育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三、語文課是我們進行美育的重要陣地

兒童的審美眼光是非常敏銳的,但是,大部分是從藝術形象中感知的,我們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之中的形象美,情感美和語言美、創造美的重要國地,從而培養他們對各種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們辨別美醜的`能力。發展他們創造美的能力,塑造他們優美的心靈,培養他們對各種美的問題、追求的品德和習慣,為社會主義兩大文明建設服務。

小學語文課以淺顯優美的語言,多視角、全方位、多層次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美,祖國南北、高山、草原、江河流水,秀麗的景色無不繞人以美的享受,會人心醉,會人神往,把我們帶入到一個異彩紛呈、炫麗多彩的世界。比如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句,十四個字,卻寫也了四種顏色:黃、綠、青、白,但卻一點也為雜亂,十分自然和諧把明媚的春光和祥和的景緻如淡彩畫般呈現在我們眼前。此外,自然界中形態各異的萬物,也能帶給人美的享受,桂林的形態萬千的山,燕子剪刀似的尾巴,甚至不同的樹葉形態,都是極富蘊味的,還有聲音,藉助於聽覺也可以給人以輕松娛樂的享受。兒童唱歌、小溪彈琴、雨打芭蕉、風過竹林、瀑布嘩嘩、黃河的濤聲啦等,各種的聲響在作家的筆下都是偉大的樂章,往往令人情不自禁地沉浸於其中。

大自然是很美的,然而,生活中的美呢?在哪?一位詩人說: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中美的內容很多很多,什麼人物美、勞動;科學的追求,奮斗都是美,並且聯系生活,使人們的學生明白人之美有外貌美和心靈美之分。有時,外貌美與心靈美統一和諧,有時華麗的外貌下卻隱藏著醜陋的靈魂。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人們的學生明白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正如柏拉圖所說的"應該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加珍貴",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識真假、辨美醜,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培養出心靈、人格美的代新人,造就一種和諧的美好的社會氛圍。通過學習課文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科學、堅持正義努力奮斗,用自己的努力去開創更好更美的未來。同時,也可藉助於教材,使學生受到藝術的熏陶,從課文中感受藝術之美,培養他們初步的審美觀點,自覺抵制低級庸俗的腐蝕和影響。

總之,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還要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我們教師,教語文,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應當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把語文學科作為學生進行品德、人格培養的一個重要園地,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優秀品德,健全的人格,豐富的知識和較強的能力的新世紀中新一代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來》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小學語文教科書第一至第十二冊》

《中國教育報》<br /

『肆』 小學語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

學科知識水平在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下面我給你分享小學語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歡迎閱讀。

小學語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一、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理念

(1).語文課程性質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是語文教育觀的核心,主導著語文教育的實踐,影響著語文教育理念的建設,對語文教育至關重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第一次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1)語文是人類社會生活中言語、思想、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語文是思維和想像的工具。

(3)語文是從事學習的基礎工具。

2.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語文課程是文化課程

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在交際過程中無不承載著和反映著民族的事、理、情、志,表現著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審美情趣等,承載著豐富的燦爛的民族文化。此外,以語言形式和語言形式承載的內容構成的語文課程本身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已形成自身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知識系統,並成為人類文化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

(2)語文課程是人化課程

語文與人的成長發展密切相關。學語文,其實質就是學文化,以文教化。中國語文積淀了中華文化的精粹,中華民族的情感、精神、道德、審美觀;世界文化匯聚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寶藏。

語文課程的人文特徵為其本身所固有。對語文課程這一性質的確認具有重要意義。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據此獲得,育人方式也由此決定。

3.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 ★

(1)語文作為文化的特殊性:本身既是文化,又是文化載體;

(2)語文作為工具的特殊性:是負載著人文性的工具;

(3)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對立統一,正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對立統一。

(二)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正派鄭絕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塵姿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小學語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小學語文學科專業基礎知識三、小學語文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叢洞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1.第一學段(1~2年級)

(1)識字與寫字

①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②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③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④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⑤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⑥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2)閱讀

①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②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④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⑤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⑥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⑦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⑧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⑨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⑩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3)寫話

①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②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③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4)口語交際

①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②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③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④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⑤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⑥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的意見。

(5)綜合性學習

①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

②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③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2.第二學段(3~4年級)

(1)識字與寫字

①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②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③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④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2)閱讀

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③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⑤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⑥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⑦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⑧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⑨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⑩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3)習作

①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③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④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⑤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⑦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⑧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4)口語交際

①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②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④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5)綜合性學習

①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②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③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3.第三學段(5~6年級)

(1)識字與寫字

①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②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③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2)閱讀

①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②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③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④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⑤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⑥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⑦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⑧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⑨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⑪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3)習作

①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②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③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④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⑤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⑥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4)口語實際

①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②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③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④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⑤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⑥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5)綜合性學習

①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②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③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是一種什麼和什麼的基礎工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