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文學常識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愛人.克已復禮.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趙威後問齊使>>選自<<戰國策/齊策>>.是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是散文集.是漢代劉向整理編訂.<<戰國策>>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用寓言故事和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文.
孟子:名軻,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與充沛的氣勢.
4.<<秋水>>選自<<莊子/秋水>>.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莊子:名周,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激烈批判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黑暗現實.莊子的文章想像豐富,汪洋恣肆,辭藻瑰麗,並多採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諫逐客書>>是李斯的代表作,載於<<史記/李斯列傳>>中,是一篇議論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長於說理,散見於<<史記>>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書指上書,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
6.<<張中丞傳後敘>>是一篇後敘,即寫在文章後面的跋文,議論與敘事並重.
<<答李翊書>>是一篇書信體的議論文.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辭必己出,強調惟陳言之務去.文章特點:說理透闢,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北宋廬陵人.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的風格,作品有<<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書>>(與宋祁合撰)
8.<<答司馬諫議書>>選自<<王臨川集>>.本文屬於書信體駁論文.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獨特地成就,他的散文以見識高超,議論犀利,邏輯嚴謹,筆力雄健著稱,主張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作品有<<臨川先生文集>>
⑵ 語文里的文學常識是什麼意思
就是課文的作者寫作此文時代大致背景,或者是主要內容的背景等等有關課文的知識,當然也有可能是課文中的生字詞,這些都是常識。(僅供參考,其實還是打電話問問課代表比較好)
⑶ 語文基礎知識都包括哪些
⑷ 語文文學常識歸納
1、《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後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2、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3、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分別亡於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4、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5、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6、諸子百家:指春秋戰國時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利益的各種學術派別。當時,各派紛紛著書立說,招徒授學,宣揚自己的主張,互相辯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影響較大的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為顯學。
7、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稱。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稱為「至聖」,《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著作。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後世稱為「亞聖」,《孟子》是以記載孟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散文。
8、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合稱。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後學對他思想的記載和發揮。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的代表,《莊子》是他與其後學的著作的合輯。
9、《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創作的一部政治哲學文集,今存55篇,少數篇章為後人竄入。其書融合並發展前人之說,建立了以法為本,法、術、勢融為一體的極權主義的法制學說體系。其文多為說理文,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深刻明切,辭鋒犀利,風格峻峭,善於分析類比,歸納總結,善於用歷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闡明事理。
10、楚辭:「楚辭」的名稱,始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庄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
11、《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流行的祭祀樂歌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類。天神有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關的五首歌詞,多表現對天神的敬仰和贊頌,寫得庄嚴肅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關的四首詩歌全是戀歌,借對神的戀愛生活的描寫,表現人類對純潔愛情的贊頌,大都清新凄艷,幽渺情深。寫人鬼的只有《國殤》一篇,是對衛國戰爭中犧牲將士的熱烈禮贊,激昂悲壯,剛健質朴。
12、《天問》:屈原所作的僅次於《離騷》的長詩。它以反詰的形式,一連提出17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古史傳聞、社會政治、個人生活等,表現出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廣博的知識,表現了詩人大膽懷疑、敢於批判舊觀念和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詩以四言為主,四句一節,通篇用反詰,參差錯落,圓轉活脫,被認為是「千古奇文」。
13、屈宋:先秦楚辭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稱。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宋玉略晚於屈原,也以楚辭著稱,並對賦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世因以屈宋合稱。
14、三曹:漢魏間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並稱。他們以顯赫的政治地位與傑出的文學才能著稱於世。他們在詩歌中抒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亂離的社會場景,悲歌慷慨,是漢魏風骨的代表詩人,在五言詩歌發展史上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譽為「建安之傑」。
15、建安七子:指東漢建安年間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文學家的並稱。他們均以詩文顯赫當世,是曹魏文學集團核心成員,與三曹同為建安時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劉楨成就最高。
16、建安風骨:是對建安文學風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當時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亂離的社會現實,表達了統一天下的願望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詩歌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爽朗。後人把建安詩歌的成就稱為「建安風骨」。
17、《悲憤詩》:詩歌篇名。漢魏間著名女詩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傳有騷體與五言體二首。其中五言體較可信。全詩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漢末動亂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個漢末動亂時期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具有典型意義。全詩敘事波瀾曲折,抒情如泣如訴,有強烈的感染力。
18、正始文學:魏曹芳正始年間的文學。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老莊哲學風行,文學創作受到嚴重影響。宣揚消極思想,滋長了脫離現實的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還能以隱蔽的手法表現彷徨苦悶的心情,流露出不滿現實的情緒,成就較大。
19、竹林七賢:指魏晉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位文士「相與友善,游於竹林」,故號「竹林七賢」。
20、太康體:晉武帝太康時期的詩體。以潘岳、陸機、張載、張協、陸雲等為代表。其詩講究雕章琢句,追求詞藻,流於輕靡,詩風繁縟華麗,代表著當時詩壇的主流。
21、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指主要活動於西晉太康、元康年間的八位詩人的並稱。他們是:張載、張協、張亢兄弟,陸機、陸雲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還有左思。
22、左思風力:是對西晉太康時期詩人左思詩歌風格的形象概括。語出鍾嶸《詩品》。左思是西晉最傑出的詩人,代表作《詠史詩》八首,風格剛健,感情深沉,和當時流行的華麗詩風迥然不同。他的詩承建安風骨,抒寫懷抱,抨擊現實,多不平之音。氣勢雄健,筆調挺拔,辭采壯麗,形象鮮明,風格獨樹一幟,人稱「左思風力」。
23、玄言詩:指東晉時期在玄學思想影響下,詩壇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東晉孫綽、許詢。玄言詩以玄學思想方法體悟玄理,詩味不濃,但其中通過景物來表現哲理的作品,為山水詩的出現起到了催化作用。
24、遊仙詩:兩晉之際詩人郭璞的代表作《遊仙詩》十四首,將老莊思想與道教神仙之說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懼禍避世的情緒和苦悶情懷。名為「遊仙」,實為詠懷,抒發懷才不遇和對現實的不滿之情。郭璞的詩形象鮮明,比喻貼切,詞采清新,氣勢挺拔,寄興深遠,較之當時盛行的「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要高出一籌。
25、陶謝:指東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和謝靈運。杜甫有「焉得詩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他們都善於描寫自然景物。但陶多寫田園,而謝多刻劃山水;陶詩語言朴實自然,謝詩則講究詞藻與對偶,崇尚綺麗,風格並不相近。
26、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三位著名的詩人謝靈運、顏延之和鮑照的並稱。謝詩富艷精工,顏詩華美典雅,鮑詩雄恣奔放,是謂「宋初三體」,詩風差異明顯,共同之點是描寫山水,都講究詞藻和對偶。
27、永明體: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形成的詩體。又稱新體詩。這種詩把音律聲韻與晉宋以來的對偶之風結合起來,注重四聲、八病之說,增加了詩歌藝術的形式美,對近體詩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代表作家有沈約、謝脁、王融、范雲、江淹以及齊梁間的何遜、吳均和陳代的陰鏗。
28、宮體詩:南朝梁代為宮廷創作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大都描繪閨情聲色,清綺靡麗,傷於輕艷,格調不高。倡導者是梁簡文帝蕭綱,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創作風格流麗輕艷、「輯裁巧密」,被稱為「徐庾體」。風氣所至,陳時陳後主與江總亦有此類創作。徐陵編有《玉台新詠》,只收「艷詩」,可說是宮體詩的合集。
29、吳歌:指《樂府詩集•清商曲辭》所收主要產生於長江下游以建業為中心一帶地區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現存吳歌多為女子的吟唱,生動而集中地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渴望與堅貞,相思的歡樂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悶,以及對男子負心的怨恨等種種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感情和復雜的心態。
30、西曲:指《樂府詩集•清商曲辭》所收主要產生於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以江陵為中心地區,包括其周圍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寫商人婦的相思離別和勞動者的愛情生活,題材較吳歌略寬,風格也更明快。
⑸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必考知識歸納有哪些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必考知識歸納如下:
1、《戰國策》是一部先秦歷史文獻,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書還有《國事》《國策》《事語》《短語》《長書》《修書》等名稱,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後經漢代劉向整理,定名為《戰國策》,沿用至今。
2、《曹劌論戰》選自《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秋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
3、《鄒忌諷齊五納諫》先自《戰國策》,這里的「諷」是諷刺的意思,「納諫」則用暗示的方法規勸是接受的意思。
4、《愚公移山》從文學體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文中有一個與愚公相對比的人物,叫智叟,這個名字具有諷刺意味。
5、《關睢》選自《詩經.周南》是《詩經》第一篇;《蒹葭》選自《詩經.秦風》,它與《關睢》一樣,同屬《詩經》中國風一類,這一類中主要是各地歌謠,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最高,此外還《雅》、《頌》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