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語文課
一、學習要有科學的方法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很多,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後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 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初二年級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什麼原因呢?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必將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分析這兩種學生的發展過程,前者走的是: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後者走的是: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兩條路線起點相同,分歧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叫學習方法?就是學習時採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徑。只要在學習,就必然採用某種方法:這種方法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是主動學習掌握的還是無意之中形成的?對促進學習成績上升、學習能力提高,作用是大還是小?只是沒有想過,或雖想過但沒有認真注意和研究罷了。通過調查和觀察,就會發現,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上課前,有的學生對老師這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老師上課講解,老師講什麼就聽是什麼,老師叫干什麼就干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聽課時有的放矢,對預習發現的難點、重點和關鍵的地方細聽詳記、思考理解,當堂掌握,在學習中較好地發揮了主體作用。同是預習,方法也不一樣。有的看起書來,象是看小說似的,不大容易發現問題,更難掌握教材的內在聯系,即使發現什麼問題,也不停下來問個為什麼,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書時動手又動腦,把新課中的舊概念、舊知識查個水落石出,對新課中的問題能理解的就當時弄通,弄不通的就記下來,等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聽老師分析講解。
課堂上,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聽課,有的象架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象個速記員,邊聽邊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一大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乾脆不記,只顧聽講;也有的邊聽講邊劃書邊思考。同樣是思考,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相比較。
下課後,有的學生搶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有的先回憶復習課上講的內容,然後看書整理筆記,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開始做作業。有的課上未聽懂,下課也不問,隨它去了,玩得天暈地暗。
同樣,在看參考書、做習題、階段總結、考前復習以及考後分析等其它環節上,也都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從每個具體學習環節上看的。如果從學習整體過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樣,方法各異。有的先預習後上課;有的不預習就上課;有的只重視上課,課後抄抄作業就算;有的課上未聽好,課後一頭鑽進作業堆裡面;有的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也有的課前認真預習,課上專心聽講,課後及時整理,獨立完成作業,按期做好階段復習總結;還有的定有周密的學習計劃,合理地安排時間,科學地進行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總結,考試時胸有成竹,每考必勝……
以上方法是怎樣來的呢?通過調查可知,來源與五個方面:(1)向別人學的;(2)自己摸索「悟」出來的;(3)同學之間研究切磋得來的;(4)老師斷斷續續指點的;(5)從某些書中受到啟發的。不管從哪個方面得來的,難免是片面體會或「一孔之見」,往往屬於經驗型,帶有片面性,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適用性。需要教者幫助找到一種便於學生掌握和運用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哪兒呢?近幾年,筆者共問卷調查了一萬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師生)成績較好的學生,並分別邀請其中成績拔尖、學習有法的同學開了幾十次座談會,讓他們介紹學法,總結經驗,探求規律。大家傾向一致的意見是:每天六節課中的新授課,都要按照 : 預習——上課——整理——作業這四個步驟組成的環節滾動一次。一個章節結束,都要進行系統復習總結這一步驟,使每課時的小環環環相扣,形成整體,不僅如此,他們在每個步驟上都有許多具體做法和嚴格要求,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來,把前四個步驟稱為環節,構成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不可缺少的四環,加上最後一個步驟,合稱「四環一步」。按照這一過程去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按每一環節和步驟上的科學方法去做,就稱為「四環一步」學習法。
如果從一個階段或一個章節來看,教師在教幾個課時之後,一般要按章節,按單元把所學內容聯系起來復習總結一次,學生也往往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進行復習總結,使自己的知識前後銜接,融匯貫通,達到系統掌握之目的。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過程應由每一課時的四大環節加上階段系統復習總結這一必要步驟組成,「四環節」以上課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節,分單元進行。四環節一步驟節節相連,步步相通,構成了學習過程的有機整體。預習是起始環節。為上課掃清障礙,開辟道路,做好知識上的准備;上課是中心環節,既是預習的目的,又是對預習的檢驗,同時對下面幾個環節起到關鍵作用;課後整理消化是中繼環節,是上課的延續和加強,又為順利做作業創造條件;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環節,既鞏固前面的成果,又為階段復習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統復習總結是貫通步驟,是對本階段諸課時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提高與升華,又為轉入下一階段學習奠定了基礎。「四環一步」缺一不可,否則,就使學習過程中斷,破壞學習的連貫性和方法的整體性。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符合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心理過程,又與教師教的過程相配合,相輔相成,渾為一體,符合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
二、認真預習 初步加工
預習,即課前自學。是學習新知識的起始環節。一般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為上課做好知識上的准備的過程。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上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以前,先自學下一節課要講的新內容;(2)階段預習。指預習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范圍往往是一章或幾章,需要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才能進行;(3)學期預習。指開學前在假期里,把新學期的教材先自學一遍。這三種預習,一個比一個線條要粗。
課前預習有以下幾點好處:
1.預習可以提前消滅聽課中的「攔路虎」。
通過預習,必然會有部分內容弄不懂。為什麼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掌握好有關的舊知識,也可以說沒有掌握好新課的預備知識。預習就象「火力偵察」,可以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時就會很順利。有的學生之所以聽講效果差,有一條原因,就是沒有準備好聽課前所必需的舊知識,從而給聽課帶來了各種困難,很難做到當堂理解。結果上課時間被白白浪費。而預習,就可以避免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例如,課前預習到初一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節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這個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它的一般步驟與解一元一次方程類似,但一定要注意當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必須改變」。如果不預習,上課時老師又不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講「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必須改變」的內容,有的同學就會聽不懂。如果停下來,去問同學或查書,就會耽誤了聽課,結果,一步掉隊步步掉隊,再聽也接不上了。這節課可能弄得心煩意亂,毫無成效。如果在預習過程中及時補上舊知識,上課聽講,接受新知識就會比較順利。
2.預習可以提高聽講水平。
一般說來,預習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總會遺留下一些不懂的問題,盼著上課時解決。這樣聽講目的明確,態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講效果好。比那些老師講什麼聽什麼、主觀上沒有思想准備、沒有重點、沒有具體目標的學生,要主動得多。當老師講到自己預習時已經理解的部分時,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師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或同學的思路進行比較,看教師或同學高明在什麼地方,不足在什麼地方,自己還有哪些理解不夠的地方,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假定書上有一道題,有A、B、C三種解法,你預習時掌握了B種解法。課堂上老師把問題提出後,你就會胸有成竹地期待著,看老師或同學是怎樣做的。如果有同學用C種方法解時,就可以舉手提出你的B種解法,因為你的解法比較高明,教師、同學都會向你投來贊賞的目光,你心裡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如果那個同學也用B種方法解,你會因為與他不謀而合而高興。如果老師在總結同學們的解法之後,提出了A種解法,你就會感到驚喜不已,心中有頓開茅塞、別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師高明,更加虛心向老師學習,拍腦袋責備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這一步,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起今後預習的慾望。可見,預習後上課不是沒事干,而是聽有重點,看有「門道」,學有目標,重在思考。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掌握新知識,而且有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果先不預習,不管用哪種解法解,都認為對,不會產生上面的情感體驗,印象淡薄。由於盲目的聽課,聽和記本來就夠緊張的了,哪裡還能夠勻出精力來思考理解?更談不上與教師同學比較思路了。
3.預習可以提高筆記水平。
由於預習時看過課本,所以老師講的內容及教師板書,書上有沒有,心裡一清二楚。凡是書上有的,上課可以不記或少記,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課後記。上課時,著重記書上沒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關鍵問題。這樣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理解問題上。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不知教師板書的內容書上有沒有,從頭抄到底,顧不上聽課,更來不及思考,失去了許多寶貴時間。後來翻翻書,原來許多內容書上都有,根本用不著抄。著種盲目性的聽課,大大影響了聽課的效果。
那麼應該怎樣預習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時間。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這樣印象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新講課的科目進行重點預習,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二是要明確任務。預習總的任務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處理加工,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任務,要根據不同科目、不同內容來確定。一般有:(1)鞏固復習舊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記下來。(2)初步理解新課的這部分基本內容是什麼?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識結構上向前跨進了多遠?(3)找出書中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4)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地做一做,不會做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問。
三是要看、做、思結合。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記的就記。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准備工作以及做做本課後的練習題。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做好預習工作,還要注意幾個問題。如果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現在想改變方法,先預習後上課,一下子全面鋪開,科科課課都搞提前預習,時間就會不夠用,弄得十分緊張,質量也未必能夠有所保證。
解決的辦法是:先選一兩門自己學起來感到吃力的學科進行預習試點,等嘗到甜頭,取得經驗後,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再逐漸增加學科,直到全面展開。二是預習應在做完當天作業之後進行。時間多時,就多預習幾門,鑽得深一點;否則就少預習幾門,鑽得淺一點。切不可每天學習任務還沒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前面講過,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四個環節組成了每課時的一個圓環,只有當前邊一圈滾過之後,方才能滾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視一個環節而打亂了圓環滾動「軌跡」,影響其它環節的運行。三是學習差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聽不懂,課後花大量時間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擠不出時間預習。其實,這種同學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預習」上,因為前面一個圓環「欠債」,而影響了下面環節的順利進行。這些同學在短時間內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學習任務之後,加班個把小時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許多,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改變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據學習的慣性理論,在各門學習成績都很好的情況下,有特殊原因,時間太緊,對自己擅長學科也不一定要課課預習,不是重點、難點的章節也可以不預習。思路照樣聯系得上,好象鐵軌上留有縫隙,火車照樣通過一樣,但是距離不能太遠,否則就會造成「翻車」。
經過以上兩講的學習,同學們心裡都應該心裡有數了,根據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習慣,趕快給自己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吧,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B. 如何講好初中語文優質課課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
首先,什麼樣的課算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優質課?我認為應該是扎實、高效的課。「扎實」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教學語言簡練生動、幽默風趣、富有文采,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精巧,能高屋建瓴駕馭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教學效果高效;二是說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扎實。真正的優質語文課應上得精實、讓學生學得扎實,上出極濃的語文味。
同時,還要明確兩點。語文的優質課不是「做課」、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歡搞「花架子」讓課堂華而不實,也不能一味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很活、很熱鬧,但上的虛無縹緲,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甚少。同時,語文的優質課也不等同於常態課,作者常識、字詞、文章內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有限的40分鍾時間內,選取一個點,實現師生思維碰撞,展示學生最精華的學習成果,讓課堂有亮點。
要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老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備: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師必備的素質(包括教學機智、教學語言等)。下面我結合這幾天的聽課和我上課的感受具體來說說。
一、 文本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很多老師僅靠一本教參書來解讀文本,離開了教參書便無從入手,這樣的課堂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問題一出,學生對答如流,因為學生也有與老師一樣的參考資料,課堂便在毫無波瀾中推進,更談不上新的生成,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訓練提升。
教師有效地文本解讀,決定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也制約著教師課堂上的有效作為。當老師有了自己獨到的解讀時,課堂上才能游刃有餘的對學生進行 引導,例如在鄭麗麗老師、郭芹老師的課上,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篇課文《石壕吏》,都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品讀老婦人的內心的「悲苦「時,抓住了這幾個詞:「新戰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時失掉兩個兒子,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暫且、苟且,就剩這么一個兒子,還能活多久呢?「死者長已矣」的「已矣」老婦人那絕望的神態;藉助於品讀、賞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痛的情境中,帶著悲痛再讀課文,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還有「如聞泣幽咽」為什麼不是「但聞泣幽咽」?「如」的妙處是:好像,隱隱約約,是一人在哭?是誰在哭?老翁、兒媳、孫子、杜甫、還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同樣的在市優質課評選時小段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就以深入豐富的文本解讀和對蘇軾獨到的賞析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師重點抓住了「樂」和「閑」來解讀文本,細讀文章學生不難發現有月色優美的快樂,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的知己之樂,通過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助讀,更能發現蘇軾與張懷民不但是「審美的知己」還是「人生的知己」;「相與步於中庭」,一個「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談,只是會心一笑就勝作千言萬語,多麼悠閑的賞月之樂啊;還有「蓋」竹柏影也的那份發現的快樂。尤其是在賞析發現的快樂時,老師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動:「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一個追問:補出了「月色」卻失去了什麼?學生通過讀發現,補出了月色、把「蓋」換做「是」卻失去了一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
還有小段老師對「閑游」、「朵」的解讀都能把學生帶進文本,帶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裝》中對「一個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為什麼不是「說」出來,而是「叫」出來,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大聲「叫」出來?引導學生對孩子進行分析,有獨到的理解。當一個老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
以《木蘭詩》為例,這是08年參加山東省優質課評選時抽到的一個課題,《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在所有的教學用書和相關資料中,對於木蘭形象的解讀,都是「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這樣的解讀是學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師所不曾深入解讀到的,這樣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必然會引起學生、老師的認同、關注。憑借獨特的解讀也必然給聽課的老師、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誰解讀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會成為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要准確的。而在《皇帝的新裝》這節課上,有一位老師竟然引導學生「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賞析出了一個謹慎的、聰明的皇帝,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師對文本就存在錯誤的解讀。
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外在的顯現形式,它還是由教師為文本的解讀所決定的。很多老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花大功夫、細功夫精心雕琢教學環節。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會被教學環節困擾、束縛。具體表現在:
1、環節太多
短短40分鍾的時間,有些老師就設計了6、7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就是就只能為趕環節而匆匆忙碌,每一個環節都是剛剛開始就立馬結束,還沒等學生進入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賞析「這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時,剛有兩名學生發言,只解讀出一位酷愛新裝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進行下一個環節。每一個都不夠深入,下課鈴都響了,老師還在為沒趕完的環節著急,拖堂5分鍾,總認為我得按我的設計完成才行,課堂太滿,學生太累。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就說到課堂設計上暴露的「吃魚」現象,一堂課老師端上一盤魚,並不讓學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醬油、看味精。一節課下來,魚已經涼了,學生還沒吃幾口,老師又把魚端走了。這樣魚非但沒有化成學生口中的美味,長期下去,學生反而容易壞了胃口或者營養不良。
老師完全不用這樣,一節課就只有40分鍾,要選取最能展示這節課精華的東西設計2-3個環節,圍繞一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話、字詞常識這些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的、或在預習中就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大膽捨去,不用設計,省出時間深入對文本的學習,當然如果學習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實是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如果下課時間到了,就要對後面沒完成的拓展環節也要大膽取捨,優質課最忌諱拖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本來很精彩的過程,拖上累贅的尾巴,就很遺憾了。
2、入課的設計
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因此入課非常關鍵。
入課要快。一位老師在課堂進行了20分鍾後,學生還沒有真正的讀讀課文;在讀了6、7遍《天上的街市》後,還是沒有引導學生品品其中的詞語。師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進來。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還說到「吃包子」現象,「皮太厚,上課十分鍾了學生還沒有吃到『餡子』,待到吃『餡子』時,已是下課時。」老師要深思。盡快入課,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品讀、賞析、碰撞、生成。
巧妙選取入課的點。老師們來看同樣是《石壕吏》的兩個設計:
示例一、走進詩歌、讀懂內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說說「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示例二:這是一首敘事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寫了一件什麼事?由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同樣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對故事的學習,兩種設計卻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家家戶戶的悲慘、我聽到了老婦人啼哭的聲音、我看到了戰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婦人眼淚止不住的流……再結合課文中「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解讀,學生對老婦人那種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婦人進而想到了無數個這樣類似的家庭,對戰爭帶來的災難也就理解了。第二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無情的社會。回答是空的,標簽式的,脫離了文本的。因此說,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
當然有些設計是老師預設好了的,有些卻是課堂是學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將會是別樣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上,整體感知課文後,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再用一個字概括呢?
學生:騙
師:文中有幾個騙子?
有學生回答兩個,有的說四個,有的說無數個,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除了那個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都說了慌。
多麼精彩的回答,老師就從這里開始切入對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水到渠成,多麼巧妙啊!
3、無效的設計
一位老師在上《石壕吏》時有這樣的設計:老婦人的致詞是由吏給「審問」出來的,那同學們想想吏是怎麼審問的,用文言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軍」這樣的答案。老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練習還原吏與老婦人的對話,還一組一組的展示。作者為什麼要「藏問與答」,其實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審問,更強調的是老婦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婦人的「致詞」更具沖擊力。而課堂上反復糾纏於官吏的審問,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無效的勞動呢?
朗讀指導的有效設計。這一次有兩個課題都涉及到了朗讀的指導,《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課堂上,上課的老師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反復的讀、配樂讀、范讀、小組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課堂上讀了很多遍,但朗讀的效果卻很不一樣。
老師對朗讀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強調重音、節奏、停頓這些技巧的指導,而忽視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語調應該是輕巧的、舒緩的、不忍打破夜的靜謐的,(我想……不信)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們輕輕地、親切的交流一樣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讀的整齊、讀的響亮來評價,讓學生放開嗓子來讀,那是無論如何讀讀不出效果的。有兩位老師的設計印象比較深刻:小段老師和許翠娟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展開想像,如「飄渺的空中」讀出一種朦朧的美,就要輕輕地讀;「我想」一個「想」字,意味深長;通過想像街市上的美麗讀出一種嚮往、一種贊嘆、一種想飛的感覺;通過想像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場景,讀的輕柔舒緩,彷彿是坐著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通過比較辨析「不信」留著與去掉的區別,讀出夜空下郭沫若靜悄悄的與人交流的暢快感覺。因此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讓朗讀有明顯的效果。
再舉一個《詠雪》的例子:
設計一: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朗讀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們舉辦《詠雪》朗誦會,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我想請三位同學和老師共同來讀。同時全體同學都要認真聽,還要對朗讀的同學進行評價,並選出我們班的小小朗誦家。評價有最基本的三個要求:讀准字音、讀的通順、讀出情感。
配樂:古箏《高山流水》
設計二:評價的標准:讀得准確(讀准字音)、讀得好聽(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讀得有味(讀出感情)
一讀:讀得准確。隨即點一名同學來讀。(重點指導讀准字音)
二讀:讀得好聽。讀得好聽的標志就是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美。停頓可以根據意義、順應語法、清晰音節來確定。(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讀:讀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因此要想讀得有味,就要結合當時的氛圍揣摩好人物說話的心情。可以注意這幾個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樂」表現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驟,使得謝太傅詩興大作,「白雪紛紛何所似」寫出了「公」(謝安)特別高興、激動地樣子,創設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因此要讀出激動、興奮地感覺。
「撒鹽空中差可擬」胡兒隨口而吟,搶先回答。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覺得心中沒底,有點不自信的樣子。
「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比不上,顯現出道韞略一沉吟之後的自信、自豪。要讀出一份自信、豪氣。
區別是:設計一指導不具針對性,泛泛的讀,沒有效果;設計二則分層指導,准確、好聽、有味層層深入。效果明顯好的多。
三、 教師的素質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教學素質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師的語言。語文優質課上老師的語言力求准確、簡潔、流利、富有文采。課堂上老師卻常常太隨意、語言太瑣碎。比如:口頭語,好吧?是不是?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行。咱說過了,要評明星小組等等。這樣的語言課堂上老師在反復的運用。像評星、激勵措施上課前說過就是了,課堂上不要反復的再強調;至於讀書的方法、批註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學生平時就會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強調,只是更浪費時間。優質課上的語言,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這樣課堂上才顯得干凈、利落,節省時間不至於課進行不完。過渡語、評價語彰顯的是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底蘊。
2、教學機智
課堂要精心預設,但也要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因為很多精彩的點都是在瞬間即逝的。比如前面所舉的小乍老師課堂上學生所說的「除了那個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老師要靈活機智的捕捉這些點。
還有課堂上當老師遇到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時時,我們該怎麼辦?是一再的啟發,還是順勢點一名同學,或借機組織一次合作學習,都是要靈活處理的。若只單純的問還有沒有、還有誰要展示、還有誰要說這樣弄得學生緊張,顯得老師更束手無策。
當課堂上時間不足,環節處理不完時,則更要大膽的取捨,留著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就行了。就設計了幾個環節、還有幾個沒完聽課的老師同學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凈利落的結尾同樣精彩。張偉忠老師還談到「畫蛇添足」現象:優質課比賽超時兩分鍾要扣分,有選手問:「一分鍾扣不扣分?」答:「得看評委的心情爽不爽。」(眾老師大笑)「畫蛇添足」的課有好幾節,「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課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這個時間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學生談收獲上還好些。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在詩詞的朗誦上,就體現的特別明顯。如小段老師、鄭麗麗老師、馬寧寧老師、小乍老師,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范讀即刻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還有板書,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齊、美觀的書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聽課者看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上海的錢夢龍先生說過:「一節課沒有板書,黑板上一個字沒有是一堂好課,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板書要認真設計,體現重要信息和綱要,不要認為課件可以替代板書。小段老師、郭芹老師、馬寧寧老師、許貴伸老師優美的板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板書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老師板書的「皇帝」的「皇」就寫錯了,這是優質課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優質課評選時,我就因讀錯了一個字音「出郭相扶將」「將」,讀對了但板書錯了一個音「裳」,而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我是二等獎的第二名,當時上完課後反響很好,結果成績不理想,郭老師特地讓崔老師問省教研員,張老師一句話「讀錯音」是優質課的硬傷。
上好一節優質課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它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想到的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還希望老師們能批評指正。
C. 如何上好第一節初中語文課
寒假期初中語文間必會的古詩詞總集
一、哲理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二、生活情趣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庄》)
4、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禹錫《陋室銘》)
6、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7、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8、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三、讀書
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6、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7、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8、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0、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德—歌德)
四、奉獻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揮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4、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了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回報。(泰戈爾)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陶行知)
8、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五、戰爭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3、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4、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梅嶺三章》)
5、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6、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8、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9、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
10、君子於役,不知其期。(《詩經-君子於役》)
11、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六、雄心壯志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七、愛國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4、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5、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之藍關示侄孫湘》)
6、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7、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8、以身殉國,何事不為?(陸游)
9、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破陣子》)
10、寧做流浪漢,不做亡國奴。(豐子愷)
11、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12、錦綉河山好收拾,萬民盡做主人翁。(朱德)
1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八、立志
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2、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4、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5、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7、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游)
8、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9、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九、思鄉、念友人、思親人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2、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溫庭筠《夢江南》)
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李白)
9、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1、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3、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1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15、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16、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17、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18、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1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2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十、黃河
1、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5、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潼關懷古》)
6、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最後建議大家在這個寒假購買一些練習冊鞏固知識,抓緊練習!
歡迎進入龍圖文化官方網站了解更多詳情:http://www.syltwh.cn/
D. 如何讓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更出彩
一、走進生活,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現實生活中,隨著科技時代的來臨,各種新產品不斷開發並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學習說明文,就有責任讓學生融入時代的大潮中,學會讀懂、表達和寫作說明文。我通過對文本進行靈活變通,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之主動參與,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
二、品味語言,感受科學家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滋養學生的精神家園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對於看似通俗易懂的科普說明文,要想讓學生從文本中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就要另闢蹊徑,探幽尋芳,即品味語言,探驪得珠。
――通過對說明語言的品讀,探求科學家身上具有的可貴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從而滋養學生的精神家園。
我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時,感到這篇文章平實淺顯,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可以了解說明對象(克隆技術)、理清文章結構、明白說明順序、掌握說明方法,老師再指導一遍就味同嚼蠟。我就讓學生針對課文說明克隆實驗的文段進行仔細品讀,特別注意文中表述科學實驗數據的一類詞語,並說說自己能從中覺悟到什麼。學生品讀、討論了以下句子:
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
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通過品讀,討論,學生逐漸認識到:從事科學工作,科學家必須有耐心、信心、決心;要鍥而不舍,要堅持不懈;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學工作是一項艱辛而漫長的工作,要有默默無聞,長期奉獻的精神等等。這時候,我進一步讓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科學家的形象,激發學生對科學家們的科學精神由衷地敬佩。然後,我又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思考:我們求學之路也是漫長而艱辛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具有科學家的那些精神?學生們一下子神情凝重起來,課堂變得寂靜起來,我知道科學的精神已經在滋潤他們的精神家園。
三、設置議題,正反辯論,辯論中啟迪心智
在科技作品的文章中,作者在向學生傳輸知識的過程中,還傳達了一種科學的思想和方法,特別是內容比較容易把握的這類文章,我們可以採納王榮生教授的「用件」類文章的方法來處理:「學生其實不是『學』文,而主要是『用』這一篇文里的東西,或者借選文所講的東西、或者由選文所講的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該文或多或少有些相關的語文學習。」
根據這個理論,我就課文《奇妙的克隆》第四節「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設計了正、反辯論題,用於啟迪心智,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訓練學生口頭辯論、明確表達的能力。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一節說到「克隆人」問題時,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而現實是當世界進入新世紀之後,「克隆人」似乎正款款向人類走來。意、美權威科學家相繼宣布攜手共同展開克隆人的研究,英國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類最初級胚胎的禁令,從而打開了一個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區。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你贊成克隆人技術嗎?然後分小組抽簽決定正、反方。要求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掌握大量有關克隆人的科學信息,做好應辯准備。課堂上正、反方同學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難分勝負。
正方發言要點:因為人的一生畢竟有限,而想做的事卻有很多。當你忙不過時,克隆人可以做,這不是很好嗎?自己喜歡崇拜的人,多麼希望永遠不分開,克隆人實現。許多天才的科學家如果能克隆,那麼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將是不可想像的。
反方發言要點:克隆人的出現,將會造成人口增多,資源不足問題,這樣會引發社會混亂。如果有了克隆人,那克隆的人與原來的人之間怎樣相處?與家人之間是什麼關系?這可能會產生家庭矛盾。
我並沒有明確正、反方學生誰對誰錯;而是樂意做糊塗官:都有理。克隆人是個新現象,是個尚在摸索中的技術,誰也無法絕對說明它有利還是有弊,重要的是通過辯論學生擴大了閱讀范圍,延伸了課堂內容,更深地認識了克隆人這一新科學問題,並鍛煉了口頭表達、爭辯能力,啟迪了他們的科學思想。為了增強說服力,我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名人對克隆人的看法(多媒體展示),以更好地開啟學生的智慧大門,給學生帶來深層次的思考。
總之,只要我們遵循《新課程標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認真研究分析教材,我想即便說科普說明文一樣的教材,我們也能教出新花樣,教出新路子。
E. 如何上好一節初中語文活動課
一、精心設計導語,巧妙引入新課。
課前導語不宜過長,長了會喧賓奪主,要切題,不能設計與本課無關的導語,設計導語的方法很多,不論哪一種,都不能游離於課題,如果設計不當,既浪費了時間,又激不起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故我們要精心設計導語,巧妙引入新課。
二、讓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從朗讀中去理解課文。
傳統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過去,怎麼能理解課文呢?通過朗讀,可以發現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能迅速理解課文大意。從朗讀中受到感染,獲得知識,明白道理。可以課前范讀,理解課文後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通過對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讀深深感染學生。
三、提問要有針對性,不能過大,偏難。
有些老師一上課就提出一些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如「本文的主題是怎樣表現出來的?」這樣的問題莫說學生,就連老師也一時難以回答。如果我們從文中找出一些關鍵性的語句讓學生分析理解,逐步引入主題,把大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去探究,我們提出的問題 就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後作出正確的回答。所以我們提問要有針對性,不能過大、偏難。
四、抓住文本,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思路清晰。
初上講台的老師,往往抓不住重點和難點,鬍子眉毛一把抓,平均使用筆墨,一課上下來,什麼都講了,學生什麼也沒聽懂。這就需要老師先要讀懂文本,把握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確定哪些話詳講,哪些話略講,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有時還要抓住重點語段引導學生去探究,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力求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當然講課時思路要清晰,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榔頭。
五、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後進生。
我上第一節課時只面向幾個尖子生,總讓他們回答問題,甚至只對他們提問題,指導老師說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嚴重的兩極分化,我們在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讓那些從未回答問題又想回答問題的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還要提出一些較簡單的問題讓後進生回答,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一種成功感,也許就是這么一次互動,就會改變一個後進生的一生。
六、把 閱讀、寫作和德育結合起來
我們老師上課,不能只是注重閱讀和分析,不注重利用文本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憂患意識的教育等等。傳統教學歷來重視語文的教化作用,新課標也認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把閱讀與寫作,閱讀與教化結合起來。對於文中的精彩語句我們要去賞析,還要去動筆仿寫,為自己的作文增色。
對於語文教學,我才剛剛開始,後面的道路還很長,需要勇於探索,虛心學習。
F. 初中語文課要怎麼上,才能讓學生就得有趣
按照個人的看法,可以:
1、一定要貼近學生,走近他們的心靈,當成小弟弟小妹妹來交往。
2、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不管你的風格是詼諧還是親切還是瀟灑還是任何一種,但最重要的得有自己的風格。如果你講的內容可以輕松的簡單的從一本資料書或別的一個老師那兒得到,那學生為什麼非要聽你的課呢?形成自己的風格,獨一無二,才有魅力與趣味。
3、一定要貼近生活。語文和生活的外延等同,生活之源永遠不會枯竭,那語文課堂永遠清新活潑。看樣子,你教的初一,我以初一的《童趣》為例吧,這文章你可以讓學生比如簡單的觀察課桌或者黑板,發揮想像,看出圖畫看出人物鳥獸,再說話,很有趣的;當然,如果你讀過鄭淵潔的童話,你也可以講講魯西西和團團的故事。
G.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節語文課
上好初中第一節語文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雖然語文課對於學生來說不是第一次接觸,但如果上第一節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對學習語文知識的求知慾,使他們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那麼對他們以後學習語文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麼,應該如何上好第一節語文課?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本人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讓他們認識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於是,在上這一節課時,本人一開始就對學生說:「同學們,我今天先給你們講一個笑話,聽完後,看你們能受到什麼啟發?」於是,本人講了個關於推廣普通話的笑話故事《大肥雞》。故事是這樣的:在廣州有一間北方飯店,專門煮一些適合北方人口味的飯菜來招待客人。店裡有一位女服務員,她是廣州人,但她的普通話說得不好。有一天,有位北方老漢來到飯店裡吃飯。他剛坐下,那位女服務員就對他說:「老大爺,你想去(吃)什麼?」那位老漢因為聽不明白她說的普通話,以為那位女服務員問他去什麼地方?老漢心裡想:有沒有搞錯,我是來這里吃飯的,為什麼要問我去什麼地方呢?後來,老漢明白了女服務員的普通話可能說得不標准,所以自己聽錯了。於是老漢就說:「有沒有包子?」女服務員聽了馬上說:「報紙(包子),有!」她很快拿了一張報紙給老漢。老漢被弄得哭笑不得,心想:「這報紙,我怎樣吃呢!」後來,老漢又問:「有大肥雞嗎?」女服務員熱情地說:「搭飛機,還早呢,去(吃)過飯也不遲。」當這個笑話一說完,學生個個都捧腹大笑起來。於是,本人就趁熱打鐵地問他們聽了這個笑話後有什麼啟發?有的學生立刻就說,普通話說得不好會鬧出笑話;有的學生說,學好普通話非常重要;有的學生說,學好普通話對於我們能准確的表達語言有很大的幫助。本人順水推舟地分析:普通話說得好與不好,不單是語言表達准確與否問題,而且關繫到我們的寫作水平問題,因此,我們一定要學好普通話,學好語文知識。如果我們作為跨世紀的年青一代連自己祖國的語言也學不好,說不好,甚至還鬧出笑話,那麼自己也會覺得臉上無光,面子不知道往哪兒擱。此時,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於是,本人讓學生各抒己見,談一下自己對學習語文的想法。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接著,本人又從語言的准確表達方面,談到學好語文的重要性。本人針對學生由於本身說白話或本地方言的原因,有些學生的普通話說得不標准,也會鬧出笑話,以致影響他們語言表達的准確性,也就是說影響他們的寫作水平。例如,有個學生在作文上寫有這樣一句話:「我在家裡足足等了他五個字,他才來到。」話中的「足足」和「五個字」是什麼意思,讓人費解。原來這個學生是用口語寫作。這句話應該這樣說:「我在家裡整整等了他二十五分鍾,他才到來。」如果一位聽不懂白話的人聽了這句話,就好像丈二的金剛––––摸不著頭腦。又如,「唔識(不知道)」、「點解(為什麼)」、「應成(答應)」等諸如類此的白話都不適合寫在作文上。因此,如果要准確地表達語言,學好普通話是很必要的。這時,學生的情緒進一步調動起來了。
當然,學會准確地表達語言,除了學好普通話之外,也離不開自己平時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例如,對詞語的理解,詞語的搭配使用,語法知識的掌握,學習優秀文章的寫作手法等等。所以要學好語文知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樣分析之後,本人把學生從興趣中引導到認識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它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它把學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門,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重要一步。因此,本人在上這節課時,雖然內容比較零散,但目的明確,通過激情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今後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