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建設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如何建設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發布時間:2023-08-07 07:18:17

❶ 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

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

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並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 *** 津津樂道(如攀岩、公園水渠沖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誇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

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路、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

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

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

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於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後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後再動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也可以寫出較好的想像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牆」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

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

如,結合「名著欣賞」課,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物,然後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

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並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

比如開設書法課、歌詞鑒賞會、詩文朗誦、讀書報告會、口才課、佳作欣賞課、賽詩會、故事會、講演會、讀書筆記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會、時事討論會、辯論會、辦手抄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社會化,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長足的發展。

(四)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

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

旅遊、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假期隨父母旅遊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

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

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

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獨特的體驗。

學生很願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遊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並能把它們再現於舞台,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並且學以致用,寫出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五)結合家庭生活,滲透親情體悟。

「家」是活動的環境和感情的載體,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

但是學生卻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

即使寫了,筆下的文字也是一個個被「擠」出來的,缺乏情感激盪。

的確,「感人心者,莫乎於情」。

如果不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情,習作時,他們往往會以局外人的身份應付寫作。

因此,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動與父母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 *** 文將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學生在開放式的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

劉國正先生也說過,「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他們水 *** 融,難分難解」。

因而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開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社會化。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 立足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也應與時俱進, 改變簡單「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l.科學把握教材, 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學科知識,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 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 、 「異想天開」 ,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 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 潔白的牆、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嚴肅的老師、 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 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 舒適、 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無拘無束、 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 表達感情。 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 找准小學生生活的熱點、 焦點,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設計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1)把課堂融入社會。 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 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 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 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是想像式。 想像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 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 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 、 「自由與紀律」 等展開辯論, 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 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動。 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課堂語文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欣賞一個電視片段, 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學習語文的慾望,創造新的作品。3.創設多彩的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 生活的主要場所, 合理地利用校園、 教室等場地,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 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 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 以熏陶學生的情感, 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獨立, 缺乏合作, 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 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處處留心皆語文,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 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 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入點。在教學中, 音樂、 美術、 科學、 數學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❸ 如何構建具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

1、突破課堂四十分鍾的局限,創建高效課堂
語文課堂教學在力求學好教材的基礎上,還應該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土地上。在教學中可以給文本注入新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在課外可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報刊、電視、網路上的熱點話題,還可以開展各種演講競賽活動,舉辦優秀作文展,自編自演課本劇等。這樣的語文教學就不僅僅滿足於課堂的四十分鍾,而是要學生把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上的足跡》一課,課前讓學生多方收集有關月亮和月球的一些資料,查找、積累描寫月亮的古詩詞,然後在課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況,吟誦月亮的詩句,學生交流積極踴躍,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內容,還激發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把學生學習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課後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研究的成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展示,有的寫了有關月球的日記,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資料列印整理貼在教室的專欄里,也有辦成手抄報進行展示。總之,因這一節課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是我們無法用四十分鍾來衡量的。
衡量一節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課堂的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40分鍾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是新課程背景下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堅持以「快」向課堂要效益,融快速聽、說、讀、寫、思於一體,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我們相信,當久而久之形成習慣之後,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一定會有長足的提高,從而達到學習主體對學習載體的有效控制。
2、走向校外更廣闊的天地和建立課外閱讀的學習的陣地
古人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聯系起來,當作求學的兩大途徑,就在於人不光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即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了解風土人情等,把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與生活的外延。校外遠足,郊外野炊、工廠參觀,市場調查、上街宣傳……這樣融學校、社會為一體的語文訓練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學生沐浴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就會潛滋暗長。我校開展的「五體驗,五實踐」活動給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機會。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其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因此,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於5萬、40萬、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的意義深厚而廣泛。語文是「得法於課內,得益乃至成長於課外」,對於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培養讀書興趣和習慣,要給足讀書的時間,要指導閱讀的方法,還要讀寫結合,強化語文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的活動。比如「我最喜愛的一本書」、「讀書月活動」、「讀書知識競賽活動」;舉辦讀書沙龍,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搞課前3分鍾講演、語文開心辭典、巧接詩詞名句等趣味閱讀活動等。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個別閱讀和小組閱讀相結合,積累運用相結合。課外閱讀要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聽說讀寫思有機結合,並努力將學生閱讀所獲運用於學習生活中。通過幾年的培養,學生普遍反映,課外閱讀及其活動雖然擠用了我們一定的課余時間,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間接生活經驗,豐富了我們的人文知識,培養了健康的審美情趣。課外閱讀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鑒樣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只要學生堅持以讀促寫,為寫而讀,讀寫結合,就能真正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空間創設高效課堂
如今,現代教育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步深入到各學科領域,深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學的高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最優化。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與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信息技術的運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實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實現了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等目標,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還在語文學科中滲透了信息文化的培養,實現了跨領域學習目標的綜合。

❹ 淺析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小學語文高效教學

淺析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小學語文高效教學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②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
③防止直觀的不當與濫用;
④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高效優質備好小學語文課

如何更好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廣大語文教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而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又為我們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所以,研究基於網路環境下語文綜合性學習,對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語文課程標准》中出現「綜合性學習」這一理念的原因所在。在網路環境下,引導學生利用網路龐大的資訊資源進行開放性學習和協作學習,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獲取資訊,篩選出有效的可利用的資訊來解決問題。 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實行新課標後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資源豐富的母語環境中深化對母語文化的學習,建設開放的語文課程體系,充分利用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靈活性、自由性和自主創造的空間,這是以前傳統教學所不能比的,學生喜歡上網,而活動又有利於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樣我們在既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一)利用網路,開展自主性學習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每一個環節的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日益普及(特別是基於 Inter 的教育網路的廣泛應用),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這個大形勢之下,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課本中的綜合性學習的設計,只是提供一種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範例。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活動的方式、學習的內容可以進行改造、變通、拓展和完善。可見,在網路環境下的綜合性學習更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中的實踐者探索者。
(二)利用網路,開展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仿照科學研究的學習過程中,親自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精神、價值觀的教育,發展自己的個性。探究性學習關注的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樣性,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資訊,更加註重研究過程,重視應用和個體的體驗及全員參與,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為目標。
在探究性學習中應用網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效的學習工具、多種學習途徑和生動真實的學習情境。
探究性學習需要集約豐富的資訊資源。大量的資訊資訊是引起探究性學習的基本動力所在。在學習過程中,伴隨著情境性問題的產生與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需要了解各種不同的具體資訊。這些資訊不可能預先准備,甚至對學習者來說會十分陌生,需要學習者通過各種途徑盡快搜尋到與解決問題相關的資訊。而網路則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訊資源。為了便於學生查詢資料,我在每一次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時都會向學生推薦一些相應的網站。
利用網路提供的各種溝通、協作工具,我們還可以通過BBS討論區,進一步引導學生圍繞當前學習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爭辯和評價,相互協作解決各種問題。這種交流合作可以豐富學習者的理解,同時也會引發他們對各種理解的批判性評價以及對自己原有想法的進一步反思。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提供單一的教師與單一班級的學生之間的交流途徑,缺乏在不同教師與不同學生之間以及不同教師之間開展交流的機制。探究性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使得教師難以對這么廣泛的問題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難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召集不同班級的學生進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隨時隨地提出問題和交流討論,而且因為受時間限制,也不可能對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及時的交流。網路卻能通過BBS、主題論壇,以發帖、電子郵件等形式,為師生的交流討論提供一個理想的環境,使參與資訊交流的人員更加廣泛,參與交流更加方便,資訊反饋更加及時。
(三)利用網路,開展合作性(互動)學習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大家交換了還是一個蘋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大家交換了就有兩種思想。」 綜合性學習可通過多媒體的使用(如電腦、實物投影儀、CD、VCD等)展示其學習成果。在學習成果的交流與展示中,激發其思維的火花,開啟其知識的大門。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成果往往具有資訊量大,生動、形象、直觀,便於理解等特點。學生學習成果中可配有圖片或音樂。如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配有《黃河大合唱》的合唱曲、鋼琴曲,及黃河浩浩盪盪,一瀉千里的圖片。《探索月球的奧秘》綜合性學習,既有月球外貌、日食月食形成的圖片,又有《月亮月光光》、《明月千里寄相思》、《十五的月亮》等民謠、懷舊曲及流行曲。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獲得獨特體驗。此外,學習成果的展示有利於促進師生互動。教師蒐集到的資料,掌握的知識畢竟有限,學生蒐集到的資料往往更精彩,更豐富。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觸覺更敏銳。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可真正實現角色的轉變,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地展現學習成果,教師僅作小結或起引導作用。且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對教師有啟發的作用,可促使教師更深入的對學生進行引導。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網路技術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網路資訊量大,操作簡單快捷,形象直觀的特點,又給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更好地促進師生互動,讓語文課堂更優質,更高效。21 世紀,網路介入了教育,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研究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是時代賦予人類的任務。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所提出的全新的教學內容,縱觀其在網路環境下所具有的特點對促進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努力研究把握其顯形和隱性的特點,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繼承和弘揚祖國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在合理利用網路技術來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的改革與完善,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大趨勢與歷史潮流,可以大大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提高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化靜止為動態,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聲情並茂的教學氛圍,更具教學的靈活性、隨機性與立體性特徵,營造出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可以激發出學生對於語文課堂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何利用農村資源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

在教學時,我們很多課文都設計了關於農村的生活、景物的。比如2年級有一篇《畫家和牧童》文中提起過兩牛相鬥的情形,這個大多數農村的孩子都看見過,我們就以此來匯入,這樣就提起了學生的興趣。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高效優質備好語文課

隨著網路的發展,如何讓網路教育資源更好的用於教學,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將其整合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發揮網路資源的最大作用,是我們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在網路中查詢、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資訊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經過不斷運用和摸索,我覺得在應用網路教育資源時,要做到三備。
一、備教材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而不是學教材。有的教師沒有好好把握教材,備課只是看看資源中的課件和教學設計,這是遠遠不夠的。那備教材豈不是就看看自己的教材和教師用書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利用網路資源來備課了嗎?我們認真研究教材和教師用書,整體把握教學目標這是必須的;另外教師用書上的一些建議也是很好的,但除此之外,如果你再到網路上尋求一些專家的、同行的理論和建議,經過對比,挑選出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好方法,將會給你帶來不同尋常的收獲。在備課時,我們可以在網路中查詢、獲取大量豐富有效的資訊來源,彌補自己原有知識的不足,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去。我們還可以將網上備課資源的這些資源與課標、教材、學生實際相結合加以修改、完善,變為個人教案,改變我們教學眼界受限、圍著自己小圈子做的孤立做法,廣開教學思路,轉變教學觀念,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比如,我們搜尋課堂設計、課件,從中借鑒他們的優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特點。
二、備學生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有時發現網路資源中的教師提出的問題,設計的較好,而到了我們的班上,學生對許多問題不能理解或達不到教學目的,還弄得學生一頭霧水,這是為什麼呀?我們的課完全是按照網上高階教師的示範課設計,怎麼感覺收效甚微呢?原因出在自己對學生缺乏分析,忽略了他們的已知。這其實是我們沒有充分考慮自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指的備學生應該是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差別。因為地域不同,城鄉不同,學生的素質不同,我們要充分考慮自己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合理的利用資源中的素材,達到最優的效果。因此利用網路資源不是讓自己照搬的,必須結合自己的情況擇優求取,選擇適合自己和自己學生的方法再加以整合才能出效果。我們應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再加工整合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在利用課件時,我們不能照搬一個人的課件,而是篩選出一部分適合自己課的,自己再對其中不如意的地方修改。

如何利用插圖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

可能很多老師沒有注意教材中的插圖,其實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對於各個年級段而言,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個人認為插圖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插圖形象,色彩艷麗,對於我來說是經常用到的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論文

當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深入人心時,對於作為酷愛語文教學的筆者來說,是既激動不已又惶恐不安。激動的是趕上了課改的好時機,這可是教學研究千載難逢的機遇;不安的是自己兩手空空,以什麼去迎接課改,拿什麼去獻給課改。人們常說,機遇常常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成功不會青睞渾渾噩噩之人。 多媒體教學是將多媒體與學科教學整合的一個教學模式。傳統的語文教學,一支粉筆一節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沒有興趣,甚至感到枯燥無味。多媒體集文字、影象、聲音於一體,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資訊,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對語文學科慢慢產生了興趣。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新課程實施後所提倡的一個新的要求,這也是時代對老師的新的要求和希望。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就應當會使用多媒體為教學服務。與此同時,也要求教師學會利用多媒體和網路來為我們教學服務。由此看來,多媒體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也是新時期的教學的一個主要發展的方向。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經歷來談談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整合的一點思考和體會。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產生了優化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散文,或贊頌祖國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於很多課文與現實生活年代相隔久遠,因而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時。很難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運用多媒體能根據課文內容選配合適的音樂,選取相關的圖片和視像,視聽結合,聲形並茂,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景氛圍。如果在教學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挖掘其中愉快的教學因素,使學生人情入境,能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效益 利用資訊科技化靜為動形象生動的特點,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如:在教學《撈鐵牛》時,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懷丙和尚是怎樣根據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隻大鐵牛撈起來的,體會懷丙和尚想像的依據。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製作了教學課件。一是圖文聲像並用,再現課文內容。二是將事物之間的聯絡製成動畫課件,通過點選課件得到提示和幫助。如點選「鏟黃沙」課件,便會出現船身上浮的場景,並可以清楚地看見船身上系著的繩子就會綳緊,此時劃船,鐵牛就被拔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藉助課件,自主學習,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進而進行了語言、思維訓練。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積累少,而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現象學生無法看到,使問題很難解決。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學生接觸語文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大量互動性很強、更新更快的語言和語言文化資訊使廣大師生應接不暇。網上可共享的資訊為語文的教育和師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文化資源。而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學生不再受到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通過計算機網路拓展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師生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檢索、閱讀各類書籍,可以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獲取到更新的資訊和資料。如,學習《有趣的發現》,從海島上昆蟲翅膀的有趣特點,引導學生上網收集有關適者生存的例項。學生結合網上的資料和個人感受,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由此而來,學生獲得大量豐富的知識,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豐富了表象,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橋》這一課時,由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素,大多數學生對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有關於祖國一些著名大橋的圖文資料進行閱讀學習。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橋梁的認識。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也增強了學生對祖國美好明天的憧憬,發展了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對其課程進行學習和拓展的探討能力。 四、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准》的理念之一。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要讓學生能掌握更多的知識,特別是課本之外的知識。利用多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接受大量的資訊。這些資訊可以是課本上的知識,也可以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由課本向課外拓展的內容。網路之中的資源浩瀚無邊,包含的內容要遠遠超過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給學生的內容,所以如果能夠利用好網路之中的資源,那麼將非常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和知識的積累。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只有課堂這樣一條,學生缺少選擇和拓展自己知識視野的機會。現如今,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 實踐表明,運用多媒體、網路技術於語文教學,能及時、迅速地開拓了資訊通道,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了學生感知、選擇和快速瀏覽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達、創新能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強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強了自信心,通過協作學習培養了團結協作的意識,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品格。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優化小學英語聽說教學?

網路搜索一下 兒童學習網 ,找一下 很不錯的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科學研究所

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動機的激發與維持以及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性支援。 網路對教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基於網際網路絡的學習可以達到許多的目標,起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和使用傳統教學媒體所不能實現的作用,利用網路有助於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真正對教育教學起到全方位的變革作用。 1、 有利於構建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教學情景 建構主義理論是一種現代教育理論,其核心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強調創設真實情景,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而網際網路絡則淡化了課堂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擴充套件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生與真實世界的接觸與聯絡。學生在網際網路絡上,可以獲得到大量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與視音訊等),可以自主地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資料和第一手的資訊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幼兒園數學備課

首先還是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別地域不同,
城鄉不同,學生的素質不同,
我們要充分考慮自己學生的特點和能力,
合理的利用網路素材101教育PPT。

閱讀全文

與如何建設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