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語文如何運用現代教育裝備
一、語文課堂教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
我們語文學科有自己本學科的特點,是一門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學科。它不是純粹的語文知識課,但又必須按照知識與實踐的合理關系來組織。同時充分重視知識對讀、寫、聽、說的先導作用,並使讀、寫、聽、說密切結合學習、生活、工作的實踐需要,讓學生們通過學習語文,達到培養自己理解和運用中文語言能力,提高文學欣賞的情趣和水平的目的。
我們的語文教學,要達到上述的目的,除了要求我們教師要真正的了解學生和教學目標以及科學地預見效果以外,更要求我們要運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法,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們眼、耳、口、腦、手等全部感覺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學習到盡可能多的東西,受到盡可能大的效益。而在我們目前各類教育技術手段中,電化教育技術的效果是最好的,尤其在視聽技術的應用上,對我們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不亞於為虎添翼。
我們的語文教學,利用圖像技術,可以使文字轉化為形象;利用音響技術,可以使文字轉化為聲音。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象、化無形為有形,使學生的感知變得容易起來,使枯燥的苦讀背誦變成饒有興味的欣賞品味。同時更使教師的口傳心授,變成多媒體、立體網路式的傳輸,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其一:聽。利用錄音技術,可聽別人的,也可聽自己的,比較、鑒別、修正。
其二:看。利用影像技術,可看別人表現的,也可看自己表現的,檢查自己的理解准確與否。
其三:思。利用視聽的綜合技術,可以調整自己的語文知識結構,增加學生自己的實踐機會,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
㈡ 語文教學中運用的信息技術有哪些
包括網路、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視頻、文字、圖象、音頻、動畫和多媒體課件等。
-----------------------------------------------------------------------------------------------
一、信息技術是語文教學的工具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就是語文教學的工具。它是師生有效交流的通道。這種模式可以實現個別輔導式的教學,即能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語文學科,有別於其它學科的地方在於它既有鮮明的獨立性,又具有廣闊的兼容性。學生既要掌握語言文字,又要涉及歷史、哲學、科學及藝術體育等學科知識,同時也牽涉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大綱規定的教材內容,更要了解古今中外輝煌的人類文化,尤其要了解當今飛速發展的經濟、文化知識和科技動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為此,教師要注意把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舉一反三,填充知識,充分利用網路媒體中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加大課堂知識的容量。如學習都德的《最後一課》時,讓學生通過網路了解普法戰爭,了解法國人民同仇敵愾地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從而理解文中借最後一堂法文課,所反應出來的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感,感受哈默爾先生獨特的人格魅力。
二、信息技術生成教學資源
科技的發展,使現代中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時空的限制,他們的學習天地也不僅局限在課堂上。現代信息技術生成了龐大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們在課外利用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可以隨時隨地有選擇地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知識,在有效的時間內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加大課堂信息容量,提高教育訓練水平。解決傳統學習中,學生想要廣泛閱讀,多方拓展的難題。把超大容量的、形式多樣的語文資源智能化地整合在一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搜索相關適宜的試題,復習資料,進行知識的鞏固測評,很好的實現因材施教,解決教學中的個別差異,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三、信息技術深化思想教育
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新教材的編寫意圖之一,也是新形勢下賦予語文教學的一項重任。新教材在編寫時,把許多思想教育的素材都巧妙地融於課文中,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上課時要藉助網路資源來挖掘出這些課文的德育功能,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如學習中可以把都德的《最後一課》與老舍先生的《第一堂課》做比較,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感受不同國度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於愛國情感的挖掘這一學習目標,學習中學生既讀文,又賞圖,還看電影,甚至聽唱國際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完成學習。因為採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氣氛會更寬松和諧,教學過程會更流暢高效,教學效果將更扎實全面。
四、信息技術營造教學氛圍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新課是每節課的首要環節,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但它往往是每節課的首要環節,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鍾,但它往往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質量。一個好的開端,猶如磁鐵一般,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來,集中指向教學內容。一個好的開端,有時猶如一首歌曲優美動聽的前奏,敲擊學生求知的心弦,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為一堂課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比如說我在教學七年級教材中的《黃河頌》時,課前先播放黃河大合唱視頻,集圖象,聲音,動畫,文字於一體,加大環境氣氛的渲染。視聽結合,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感染力強,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能打破以往陳舊的、刻板的引新模式,給予學生新奇感。結合視頻精心設置問題情境,又能給學生以疑惑的懸念。新、奇、疑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喚醒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美好情感的有效途徑。.
五、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素質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能成為知識的主人,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路。語文是一門人文科學,它所涉及的范圍很廣。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得經驗和知識。而信息技術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了解大量相關聯的知識,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甚至可以動手把學習內容進行藝術加工。在指導學生創作「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原因」這一小論文時,我班學生就利用網路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他們在網上採集圖片,數據,相關史料,這樣的活動對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信息能力的提高,好處是不可估量的,這一切都有益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之,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有效的直觀的教學手段。它形象生動,具體逼真。通過音樂,視頻,講述一個故事,描繪一方風景,再現一段歷史……讓學生在聲、形中受到感悟、啟迪和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自已製作一些多媒體課件來教學。這樣對優化語文教學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㈢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回響在學生的耳邊、盪漾在學生的心中,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增,激起他們無與倫比的興趣 ,例如執教《五月的青島》一課時,由於多數學生對青島不熟悉,他們只從地圖上得知青島的一些地理知識,如果藉助多媒體優勢,通過多角度多場景向學生展示五月的青島的迷人景色和「春深似海」的感官刺激,再配上優美的音樂旋律,怎能不使他們傾情於五月的青島?怎能不讓他們不樂於去學習探究老舍筆下的壯闊意境和深沉情調呢?
2、多媒體有利於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語文課,一篇課文至少要用兩節課才能完成,長一些深一些的課甚至要講一個星期,而老師仍然覺得沒講透,學生仍然難以理解。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則不同,它打破了課堂45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 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了。比如上《景泰藍的製作》,因涉及的是工藝品的製作流程,如果僅用語言表達,學生怎麼都只能是一種理性的認識,但一旦運用多媒體將景泰藍製作過程顯示出來,學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並且能省去教師很多不必要的語言解釋。
3、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也就是說,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體的輔助,讓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再局限於教材、課堂和學校,而可以延伸到社會、網路,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進行自主拓展閱讀與交流,真正體現生活處處皆語文,實現語文教學「小課本,大課堂」的目標。例如執教《向沙漠進軍》一課之後,針對學生對土地沙化的現實憂慮,讓學生圍繞「防沙」、「治沙」的探究專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網或從課外書上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寫出活動後的感想、設想、報告等,在全班進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識,又增添了環保意識,還培養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動、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學到語文,用上語文。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粒新生的種子,它憑著一股鑽勁、拼勁,已經鑽出地面,開始發芽、抽青,初露蓬勃的生機,但令人尷尬和憂慮的是這粒種子,因為有人追肥的不當,出現了一些不良狀況。
因此,教師上課不管採用何種形式,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我們對它的性能了解還不很清楚,駕馭起來難免會不順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過偏漏失誤,就一概予以否定,進而因噎廢食棄之不用,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
㈣ 怎樣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語文教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長陳至立也指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既然信息技術如此重要,那麼什麼是信息技術?什麼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呢?
所謂信息技術,就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信息進行搜集、加工、整理和應用的技術。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在學科教學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學科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共同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就是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的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現代資訊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傳統課堂教學,教師是唯一的信息源,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輻射模式,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利於全方位地獲得信息,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質量高、交互性強等優點,優化傳遞信息的渠道,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 參與、積極思考、愉快合作、開闊視野、獲得發展。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努力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那麼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下面我就此談談淺顯的認識。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技能是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的前提。
信息技術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信息技術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信息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使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過程;信息技術無可比擬的網路優勢,可以讓學生自我調控、自主發展。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的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於一線教師,在於他們的思想,在於他們的理論,在於他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因此,要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有機整合,首先是語文教師們要端正教育思想,明確教育方向,學習建構主義、創建教育理論、主體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新課程標准,對傳統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進行反思,轉變教育觀念;學習微機操作,網上信息瀏覽、下載,教育軟體的運用,課件的製作。如powerpoint、authware、flash、frontpage等。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整合會帶來語文教育的騰飛,並有熟練操作微機的能力,才想用、才會用,也才能用好,讓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二、揚長避短、克服弊端是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的保證。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其好處顯而易見,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利就有弊,因此要從實際出發,正確看待利弊,揚長避短,注意課程整合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一)重新定位師生角色,充分發揮教師引導與組織作用。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從此理論來講,學習環境能有效地形成意義建構,而信息技術所具有的特性,能促進意義建構。因此,在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改變「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定位,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激勵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協作交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二)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現代媒體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絕不是媒體使用越新越好,越復雜越好,越多越好。事實上,任何事物總得有個度,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媒體,體現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導入新課時的動畫展示,還是課中的音樂設置、拓展延伸,都遵循著充足性原理:圍繞學情而設,充分而且必要。課件不能做得太花哨,不能什麼內容都做成課件,且課件不能代替板書,在使用課件時,簡潔美觀的板書仍是必要的。
(三)同年級的語文教師精誠合作,製作符合教學需要的課件。備課要充分,應在上課前做好准備,將與該課有關的資料進行整理或者做成課件,甚至網頁、網站。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課件製作三豪傑是最常用的課件製作軟體,在做課件之前最好對它們的特點和適合的課件類型做到心中有數,選擇恰當的工具製作適合自己要求的課件、製作符合學生發 展水平的課件。同時注重增強網站的價值和效益,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准確性、直觀性、思想性,注重網路導航、知識的遷移,專題網頁要體現動態生成和管理,讓學生參與到網站建設中來。
(四)充分利用網上資料,但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互聯網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方便,圖片、文字、聲音、課件、教案、作業等資源應有盡有;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也為語文教師供了大量資源。作為語文教師,要會用網上資源、合理運用網上資源、要有組裝、修改課件的能力,花少量的工夫對別人的教案進行二次備課,對別人的課件進行二次改裝,使之成為適合自己學生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和課件。
(五)運用信息技術時千萬別忘記了語文的根本。加強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這些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但語文課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丟失語文課的特性,要與傳統語文學習方法相結合,要注意對語言的理解與揣摩,要注意訓練學生豐富的想像能力;在強調學生自主建構的同時,不能拋棄朗讀、感悟等語文學習方法,不能忽視了字詞句的教學,不能忽視聽說讀寫的訓練。
三、探索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是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的關鍵。
(一)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課前就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傳統的學習方式忽視了發現和探索,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了死記硬背知識,學生學習成了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它摧殘了自主學習的興趣。轉變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就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例如:學習《背影》一文時,學生在課前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作者朱自清先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生平,主要作品,業績經歷,在社會地地位影響如何?他在什麼情況下寫下如此深情的文章的?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感情?這種探求知識的慾望使他們利用各種途徑查詢資料,如詢問同伴,家長,翻閱書籍,上網搜尋。課堂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圍繞朱自清這個人物和《背影》這篇課文,個個都能說上幾句。這種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閱資料勤於實踐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開啟學習和創造之門的鑰匙,是學生終身學習的有效方法。
(二)運用信息技術,營造愉悅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開啟自主學習這扇大門的金鑰匙。新穎而有趣的動畫情景融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圖文並茂、動靜交融的教學場景,使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大大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春》一文時,我先用FLASH展現在同學們面前的是五彩繽紛的春天,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三)運用信息技術,擴展交流空間,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古人說:「學成於思,思起於疑。」傳統的課堂教學因受時間限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不能及時把自己的感受與疑惑傳遞給對方,獲得對方的指導與幫助,往往這些學生一時的創造靈感被扼殺。建構主義認為,為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以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提供了廣闊的時間與空間,能培養學生讀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這課後,我想知道同學們對春、夏、秋、冬的感受,我為學生留了一個家庭作業——寫出你眼中的、心中的春、夏、秋、冬或者感受?讓學生給老師發電子郵件,與老師交流感情,也可以給同學發電子郵件,與同學交流,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網上則可以自由的發表看法。家裡有電腦的學生利用晚上紛紛在機上抒發自己的感想和願望,通過交流,讓學生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四)發揮示範作用,加強朗讀訓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幾乎貫穿每個課時的教學,有時甚至是最主要的教學環節,但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勝任示範性朗讀這一角色。要使學生真正學會朗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起著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藉助配樂朗讀錄音進行聲情並茂的范讀,還可以用音響等設備渲染氣氛,同時又減少了由於教師個人朗讀不規范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一文時,若能以動聽悅耳的音響效果播放朗讀錄音,同時再配上一些簡潔優美的圖像,必定能使課文具有更強烈的感染力,讓學生感受到磅礴的氣勢,然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五)、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學生在平常作文中,經常感到無話可說。其實這應歸結於教學不得法,怎麼改變這種局面呢?贊可夫教給了我們重要的方法:「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自我追求的趨向,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有學習的動力,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貓》一文時,學生理解完課文後,都沉醉於老舍先生筆下栩栩如生的貓,折報於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筆,有意猶未盡的感覺。藉此契機我告訴學生老師為大家准備了許多貓的可愛圖片,你們想不想閱覽?在學生瀏覽圖片時我說:「你們怎樣把這漂亮的圖片介紹給你的家長或同學呢?請大家應選取自己喜愛的一幅加以認真觀察,通過畫面展開合理想像,進行仿寫。」這時大家興趣高昂,解決了學生作文時「無米之炊」的難題。
(六)、運用信息技術,師生全員參與評改作文。
從小學階段起已經開設了計算機課程,學生基本掌握了正確的打字姿勢及一、兩種漢字輸入法,進行電腦寫作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以往的作文修改工作主要在教師,但學生對此不屑一顧,很少有同學讀老師修改後的文章和老師的評語。老師費力傷神卻功效不大,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評改作文,師生全員參與。例如:在教《貓》一文時,學生把喜愛的貓的圖片,在電腦中進行描述,發布在網路上,老師引導學生讀其他同學的文章,幫著同學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修改。修改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字體和顏色加以區別引起作者注意。老師再將學生中典型文章提供給學生,讓大家看同一篇文章,面對同一個問題,師生共同參與評議、修改,共同鑒賞佳作。這樣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相幫助的目的,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種做法改變了舊的作文修改的模式,使學生也參與到文章修改的行列中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作文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互聯網上有著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學生優秀作文、優美的散文、詩歌等,為學生閱讀提供了廣泛的閱讀材料,為我們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為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要學會選擇,培養閱讀興趣。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內容豐富,每一課都有(4)初中語文技術運用是什麼擴展閱讀、習題精選,還有學習指導、課後提高,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課前預習,課後練習,在網上答題,然後聽一聽聲音講解,疑難解答。通過這些方式,變過去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初中語文學科整合的教學,對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信息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將信息技術廣泛整合於課堂教學的思想,大膽參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途徑和方法,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推動教育教改服務。
㈤ 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中,不僅是教會學生識字、釋詞、分段、歸納段意等,更要寓情於教,寓理於教。尤其釋面對初中階段的學生,如果只是單純、機械的講解、分析課文,原本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將變得面目可憎。所以在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的推廣及應用,逐步顯示了它的優越性,一是它的方便、快捷,資源共享可讓教師們互相總結有利經驗,互取所長。並且,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播放課件或幻燈片、應用實物投影等在教學中,也節省了教師自己動手製作課件的時間,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觀、形象,這一特點也適應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尤其是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東西,如果製作一個生動有趣的課件,在教學中播放,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初二語文《中國石拱橋》,這是一篇說明文。以趙州橋、盧溝橋為例,介紹我國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說明趙州橋時,講了它的四個特點:(一)一個大拱長37.4m,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大拱,(二)大拱兩肩各有一個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讓學生讀課文,教師再結合課文內容講解,那麼,課堂氣氛會很沉悶。但若將相關內容製成課件,給學生直觀、形象的呈現出此橋,再結合內容進行講解,學生對課文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它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我在講第一冊《木蘭詩》時,是整個實驗的摸索階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國好萊烏卡通片《花木蘭》部分精彩內容剪輯到課件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激情。然後就提出問題,「在封建社會女子一般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而花木蘭為何要去參軍,並且為何要替父從軍,又為何立下赫赫戰功後而不受祿?」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結合背景資料,電影片段,反復研讀課文,找出答案,並抒發自己的感慨。
應用信息技術的這一特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加大對學生的刺激力度,將注意力吸引過來,自覺完成任務。如初一語文《春》,若單純的讓學生感悟、教師講解,優美的散文將被分解得支離破碎。但利用多媒體找出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這幾幅圖,讓孩子們直觀欣賞,再配以適時得朗讀。那麼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效率,激發學生興趣,積極響應課堂教學。
其次,我們要善於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時機和必要性。
我們不能濫用信息技術,傳統教學地許多優點是值得我們傳承的。如讀、寫,讓同學們大聲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以使其更好的感悟課文。板書,經過教師的精心安排、巧妙設計,往往只有簡單、不變的字,卻包含著課文的主要脈絡,而工整的板書、清秀的字跡,也對培養學生的美感,規范其書寫有著有益的影響。故,在教學中,我們應用信息技術時,不能太激進、不能濫用。
對一堂課而言,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時間、順序應多樣化。沒有一定的程序、模式。每篇課文也不同,故我們不強求每堂課都用,而要注意課堂的生成、時機成熟。比如《春》這篇課文,適合在課文開始和結束部分使用多媒體,中間部分則適宜教師講解。
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必要的,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形象、直觀、生動,較形象的事物、道理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媒介,更易為學生理解、接受。
總之,應用信息技術是必要的,在實踐中的應用是隨機的,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整合的目的旨在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所以,將此觀念深入課改中,在實踐中完善。但切忌將其變成枷鎖,所有的活動都被限制在這一范圍中,這樣不僅沒有達到使用信息技術的目的,反而加重課堂負擔。正如矛與盾即對立又統一一樣,信息技術與語文的整合過程也存在著對立與統一,正因為如此,它們在一起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