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課堂怎麼導入
導語:巧妙的導入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不管採用哪一種導入方式,都要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的內容緊密相連,自然銜接。在教學過程中,導入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地設置的。如何利用盡可能短的時間,利用最合適的課堂導入來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一、強調知識間聯系,循序漸進
1.復習導入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在每堂課開始時,我們可以採用復習上一課的內容作為導入新課的方法。通過提問、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入題”、“知新”。這樣,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便於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例如,在教學《梅花魂》時我是這樣導入:“你們已經學過哪些贊美梅花的詩呢?你們知道的`梅花有著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有關梅花的文章——《梅花魂》。”這樣既復習了已學的知識,又緊密地聯系了新授的內容,使知識系統化。這種方法更可廣泛地用於第二課時的教學。
2.預習導入法
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內容,在上新課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來,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較充分的准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布置的任務要緊扣新課內容,還要簡明扼要。
二、設問引入,啟動認知
1.談話導入法
由老師設置話題,通過談話自然引入新課。以平等、易於接受的談話方式與孩子們交流,有目的的引導,直接在新課與學生認知結構建立聯系,可以引起孩子們的有意注意。談話導入能拉近師生的距離,讓學生輕松地接受新課,但是也要注意話題的選取,一定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否則還沒上課就離題萬里了。談話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不然會影響課堂結構的層次,影響教學秩序和效果。
如教學《海上日出》,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日出嗎?”學生可能會回答看過;接著問“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學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剛升起的太陽的顏色、形狀等;教師繼續問:“你們在海上看日出嗎?”大部分學生會說沒有看過;於是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話題轉到“我們今天跟著巴金爺爺去海上看看日出好嗎”,學生當然會欣然同意,那麼一節快樂的語文課便開始了。
2.懸念導入法
“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設疑,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疑問,出現心理不和諧狀態,造成懸念,從而使他們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因此,我們如果能夠根據所教內容靈活設置問題情景,使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狀態,學習動機就會被激發,思維就會被激活,學生會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學習課文前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如果把全世界各國的國土合起來,這樣就變得更大了。而地球還有沒有什麼地方的面積比陸地面積更大呢?”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海底世界》。並緊扣課題提出疑點:“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裡面的世界又怎樣的呢?學了這篇課文,你們的疑問就會解開了。”以此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三、游戲導入,突出主體地位
游戲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游戲導入就是指通過引導學生做游戲而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是課堂的最高境界。課前游戲,把學習和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可以讓孩子過把玩癮,又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感悟。運用這種方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促使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使學生興趣和語文知識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長。
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我就採用了“猜猜他是誰”的游戲作為導入環節。畫出小雞,小鴨,小狗的腳印讓學生猜這是誰的腳,學生聽到做游戲,學習的興趣就提高了,再加上是猜謎游戲,他們更是來了興致,一雙雙小手舉得老高要來搶答。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這個游戲,學生不僅形象地了解到各種小動物腳丫的形狀,而且也對這篇文章產生了興趣,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最大限度地以最飽滿的精神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四、媒體導入,景真趣濃
過看圖、看文、運用引言、生動且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等教學手段,創造意境,可以激發學生感情,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教師可先朗誦:秋到葡萄溝,珠寶滿溝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層層疊疊翡翠樓……嘗一顆葡萄心甜透。這一生動形象的引言,把學生帶到葡萄成熟時甜美的、豐收的景象之中,學生聽了感到新鮮有趣,不知不覺中就會受到感染,增強求知慾望。接著教師就板書課題,學生學起來也就情趣盎然了。
總之,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在設計課堂導入時,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以先聲奪人的效果,使整堂課的教學有個好的開頭。
Ⅱ 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方法
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好頭,便是一節成功課的良好開端。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就好比一台戲的序幕,如果設計安排得有藝術性,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課堂導入的含義
課堂導入是指在一堂課開始前,教師通過一些較為簡單的語言或者動作來作為開場白。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開場白充滿吸引力,那麼學生很容易進入到課堂的情景中來。要做好課堂的導入,那麼教師一定要懂得抓住學生的心理,明白什麼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所需要的。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以後,應該盡量用一種熱情的態度來講解,像磁鐵一樣牢牢地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產生興趣。
在導入的時候有兩點是需要注意的,一個是導入的內容不應太過陳舊,而是應該以最新的材料為主,並且內容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此外,由於小學生的年齡都比較小,因此導入內容不應該太難或生澀。第二是在導入的時候要具備一定的方向性,不要盲目地導入,而應該從易到難,從淺到深,一步一步地從導入內容過渡到課文內容當中去。
二、課堂導入的策略
對於不同的文本內容而言,導入的方法是不同的,對於不同的年級的學生而言,不同的導入方法所帶來的效果也有差異,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應該固守一種導入方法,而應該不斷開辟新的方法、新的方式。一般來說,語文課堂導入有以下幾種方式:
1.播放音樂進行導入
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它頗具美感,將情感以音符的方式來傳播,它能夠通過自己跳動的旋律來挑動學生的情感。教師在上課剛開始的時候播放一些音樂,通過音樂的感染力,製造一定的氛圍,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更容易將學生帶入到情境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播放的音樂應該盡量和當天要講解的文章中心思想保持一致,除此之外,歌曲也應盡量找較為正面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風格。
2.講述故事進行導入
對於小學生而言,故事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引用故事導入是非常不錯的一個方法。有些課文是專門講解偉人的,那麼教師在課前可以收集一些關於這個偉人的其他事跡,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對於一些課文的作者,教師也可以收集他們的逸聞趣事在課上講,一來學生對於這些故事是非常感興趣的,二來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於該主人公的認識和了解,拓寬自己的視野。
3.復習舊識進行導入
對於語文課堂而言,它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學會、學好的,知識的累積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課標》中就講到過要注意培養學生協調基礎知識和創新之間關系的能力。因此,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對於小學語文課堂復習以前的知識總能夠發現一些新的知識點。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將以前課文里的知識點和現在課堂內容巧妙結合起來,通過復習以前學到的知識,學生不僅能夠鞏固自己的語文知識,同時也能夠對本節課堂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4.設置問題進行導入
對於小學生來說,表現慾望是十分強烈的,他們渴望通過表現來引起教師的注意。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進行課堂導入。在課堂開始,給學生提一些問題,往往能夠激發學生極大的興趣,為了有良好的表現他們會認真思考問題。當學生回答較好的時候,教師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贊揚和肯定,對於回答不好或者不全面的同學,教師應該用鼓勵的態度讓他們努力健全答案,這對於他們日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是有幫助的,對於日後繼續開展問題導入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給學生提問的.時候也有幾點是需要把握好的,①設置問題的難度不應該太難,否則學生由於回答不了而降低積極性。②設置的問題應該帶有趣味性,這能夠極大地勾起學生的興趣。③設置的問題應該盡量和課文相結合,這樣更利於導入效果。
5.使用名言進行導入
名人名言往往都凝聚了名人們的思想精華,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過時,反而在時間的長河裡愈發沉澱和奪目,它們對於學生而言是頗具指導意義的。在課堂剛剛開始的時候,恰當、合理地使用名人名言進行課堂導入,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當天所學文章里的奧妙所在,明白其所傳遞的真諦。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儲蓄一定的名人名言,不僅對他們以後的語文學習是比較有幫助的,而且句中的思想精華也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自己健全的精神世界,作為自己人生的座右銘。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遠遠不止文中所講到的這幾點。語文,對於人的一生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幫助我們構建了豐滿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點滴之美,它也傳達著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們學習語文的啟蒙人,身上肩負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作為語文教師,應該仔細觀察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尋找學生的興趣點,了解學生們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千萬不能夠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不斷總結和反思以往的教學成果,才能夠真正達到高效課堂導入的目的。
Ⅲ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導入技巧
導語:導入是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雖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佔時間不多,但其重要性卻不容忽視。一個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求知大門的鑰匙,更是架起教學目標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的金橋。好的開場白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心入其境,讓文中所寫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猛烈叩擊學生心扉,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讓學生跨越時空,激發興趣,豐富想像,激活思維,受到情感熏陶。
一、滿含情感,深情導入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的靈魂,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沒有情感就等於沒有明媚的春光。一定的情境產生一定的情感,教學者動情,學習者方能動容。怎樣才能讓學生披文以入情、動情而入境呢?飽含深情的描述是一種較好的導入方法。
如:上課時,我將周總理的名言“我要像春蠶一樣,把每一口絲吐出來,獻給人民。”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然後用低沉、緩慢的語調飽含深情地說:“同學們,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黨為人民操勞一生,把自己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人民,他心中始終裝著別人,惟獨沒有他自己,在他臨逝世前,想到的還是別人,1976年1月7日深夜11時,彌留中的周總理用極其微弱的聲音對守候在他身邊的吳階平大夫說:‘我這里沒有什麼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那裡更需要你們,這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句話。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周總理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靜默了片刻後,老師繼續說:“在周總理逝世一周年的時候,著名女作家柯岩寫了《周總理,你在哪裡》這首詩,(板書課題)通過熱切的呼喚和山谷、大地、松濤、海浪、廣場的迴音,逐步展現周總理與人民心連心的高貴品質,表達了億萬人民懷念周總理的無限深情。學習這首詩時,我們要用心體會詩人感情的抒發、巧妙的構思。”
二、精美詩文,美輪美奐
詩詞名句是濃縮的語言精華,其內在美是令人咀嚼不盡的。設計導語時,恰到好處地運用一些詩文名句,不但能夠很快地渲染一種典雅的氣氛,而且能創設“先聲奪人”的審美情境,讓課堂教學充滿詩情畫意,體現出鮮明的抒情格調。
有位老師在講《沁園春·長沙》時是這樣導入的: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多麼令人傷感的景象!而我們要學的毛主席的名篇《沁園春·長沙》,卻為我們描繪了一副生機盎然的秋天的圖畫,真是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板書《沁園春·長沙》)。
三、優美音樂,奠定基調
“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如能恰當地使用音樂,就會讓學生快速地進入課文的學習氛圍中,奠定感情基調,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
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是這樣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聲響起,在激昂的樂曲聲中,老師介紹道:“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自此至57歲逝世,其間二十餘年,他堅持創作,終於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只在於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於他勇於直面人生的苦悶,並將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耳聾後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麼樣的形象。”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感受整首詞的悲涼、憤慨、悔恨。從而更好的來理解這首“血淚之歌”。
四、情境故事,意趣橫生
學生的情感觸發,往往與一定的情境有關,在導入新課時,可根據教材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可感情境,讓他們置身其中以積累感情,從而形成動力,使上課效果大大提高。如上《愚公移山》這課時,我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同學們對李白這個人應該不陌生,他是我國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號稱‘詩仙'。可是這個人小時候讀書卻不認真,貪玩厭學,整天東游西逛。有一天,李白去到一條小河邊,碰到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拿著一根鐵棒不停地在石頭上磨。李白問老婦人為何要磨這根鐵棒,老婦人說要把那根鐵棒磨成綉花針。李白深受老婦人的精神所動。回家從此勤學苦讀,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提問:從這個故事中同學們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絕大部分同學能夠回答:“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艱苦奮斗,持之以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同樣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五、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思維是從吃驚開始的.。”學生越驚奇就越想知道,思維就會越積極。曾經有個盲人乞丐,胸前掛塊寫有“自幼雙目失明”字樣的牌子,沿街乞討,可很少有人肯施捨與他。一次,他遇到一個窮困的詩人,詩人稱自己身無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話。奇怪的是,自從詩人在那塊牌子上添了一句話後,人們變得樂善好施,紛紛慷慨解囊了。請同學們猜猜,詩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麼樣的話……詩人贈送的話是:“春天來了,可我什麼也看不見!”同學們,這道理其實很簡單:誰都認為春天是最美好的,這個人居然連萬紫千紅的春天都看不見,自然是最可憐最值得同情的。現在就讓我們來學習朱自清的《春》,具體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六、演示實驗,寓情於理
實驗,並不只是理化課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還應當是一名實驗員。用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萬紫千紅的花》一課,我根據課文內容,事先准備好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課上,我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我來變魔術。嘩!語文教師變魔術,學生的心一下被“吊”起。於是我就把事先准備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裡,馬上變藍,又放進醋里,又變紅。學生紛紛問為什麼會這樣,因此,對學習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好的導語像投石激浪,讓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點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見世界”,雖然它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融入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將不斷實踐總結、不斷學習積累,將來爭取設計出更加精彩的導語,使之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真正地愛上語文、學好語文!
Ⅳ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好頭,便是一節成功課的良好開端。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就好比一台戲的序幕,如果設計安排得有藝術性,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直奔主題導入法
直奔主題導入法,即一開始上課就板書課題導入課文。這樣既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又能使學生從始至終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使整堂課有條不紊地開展。如在執教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時,由於這是一篇主題鮮明、人物特點突出的課文,上課伊始,筆者就在黑板上寫好課題告訴學生:“這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十二歲時立下的偉大志向。為什麼一個幾乎和我們同齡的孩子能夠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短短幾句話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地想知道和他們同齡時的少年周恩來有如此非凡抱負的原因是什麼、這一抱負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他們紛紛打開書,主動到書本中尋找答案。
二、故事引入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並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筆者會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及特點,用猜謎語或講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執教北師版語文第九冊《鳥兒的偵察報告》一文時,筆者是這樣設計課堂導入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一隻小鳥》的故事嗎?有一隻羽毛還未豐滿的小鳥,每天和爸爸媽媽過著快樂的生活。它喜歡飛上枝頭放聲歌唱,吸引樹下的孩子。可是沒過多久,這只小鳥再也不能歌唱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學生猜測:“小鳥受傷了。”“這里的居住環境不適宜它。”筆者隨即以故事結尾與一組圖片揭示環境污染造成了小鳥悲慘的命運,同時與文本主題接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三、情境導入法
一堂課中,好的導入既可以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又可以為所講授的課文定下情感基調,渲染課堂氣氛,學生的情感也會在導入過程中得到交流和升華。如執教人教版語文第八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上課伊始筆者就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現在都生活在鳥語花香、陽光明媚、無憂無慮之中,然而,你可曾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還發生著這樣的一幕?”筆者隨機出示由戰爭造成的慘狀相關的圖片資料,當學生對戰爭義憤填膺時,筆者接著說:“是戰爭,是萬惡的戰爭,它使無數母親失去了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親。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感受、一起傾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此時,學生已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對理解課文的主旨有了一定的幫助。
四、音樂導入法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音樂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就會使他們置身於樂曲所營造的特殊氛圍中,調動其情感。如在執教人教課標版語文第十一冊《月光曲》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在貝多芬《月光曲》的'音樂旋律中走進課文。在優美的旋律中,那寧靜的大海、皓潔的月光、輕紗似的微雲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此時,筆者富有感情地講述了貝多芬的事跡,讓學生領悟貝多芬遇到知音時的激動和對盲姑娘兄妹倆的同情,以及對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憤恨。可見,藉助音樂吸引學生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能夠使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內容。
五、新舊知識銜接法
教學中的導入設計是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授的內容緊密相聯、自然銜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使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中去,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學習的知識,使教授新課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課文《出塞》,這首古詩是讓學生認識舊時封建統治下殘酷的兵役制度,體會人們水深火熱的生活及作者渴望平息戰事、思念家鄉的感情。教學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明月千里寄相思。古代出門在外的遊子常常借明月來抒發自己的滿腔愁緒與濃濃的思鄉之情,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學生回憶並背誦了《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筆者緊接著問:“那麼,常年戍邊的戰士呢,他們是否想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出塞》。”這樣的課堂導入,既交代了新課內容,又引起了學生對舊知的鞏固,從而使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了課堂教學之中。
六、圖文導入法
圖文導入法就是選用與文本相配套的圖畫,適時地配以文字解說,以一種圖文並茂的形式導入新課。如筆者在人教版語文第八冊課文《桂林山水》的導入時,藉助多媒體出示圖片並配以筆者的解說:“看,高聳入雲的青山連綿不斷,山下的水清澈見底、碧波盪漾。假如你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有什麼感觸?”學生暢談心中想法,筆者小結導入:“今天讓我們跟隨作者走進青山綠水中,去欣賞桂林山水的美。”
總之,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但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新課都為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我們要在瞄準教材重點、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使導入――這個教學的“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Ⅳ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方法
導語:對於語文課堂而言,課堂導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學生對於課文願意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教師使用一些飽含啟發的導入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跟隨教師的腳步,深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一、介紹史實,了解背景
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紹史實,既能讓學生了解寫作的背景,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如:在學習《飛奪瀘定橋》時,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入手:
1935年5月底,紅軍北上抗日,來到大渡河邊。先頭部隊已攻佔了安順場,並繳獲了兩條渡船,僅靠兩條船,幾萬紅軍是渡不過河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沒法架橋,當時國x黨反動派的軍隊圍追堵截紅軍,揚言要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邊。為了北上抗日,工農紅軍必須迅速渡過大渡河,粉碎敵人的前後夾擊、四面合圍的'陰謀。所以只有飛速奪下瀘定橋,才能避免重大傷亡,繼續北上抗日。
二、巧妙設懸,自然過渡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說教師能有效地利用這一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方法運用到教學上,通過設置疑難,引起懸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導入新課。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疑問,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激化學生釋疑而探索的心態。這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丟棄一切私心雜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如我在教《金色的魚鉤》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著這樣一個普普通通魚鉤,它已經長滿紅銹,卻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個魚鉤有著怎樣的感人故事發生呢?」
三、創設情景,感染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時,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導語導入新課,能感染學生,也會產生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利用引人入勝的幻燈、錄音、錄像、計算機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也可以通過講故事、聽音樂、背誦古詩、講笑話等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想,產生共鳴,未入其文,先動其心,激勵學生進入新的教學情景。這種方式一般適用於抒情性文章的教學。
文學獨白就是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就是教師課前醞釀感情的一種難以自禁的傾瀉,它讓人深思,讓人警醒,讓人振奮,極富魅力的語言表達,很容易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四、開門見山,破題導入
這種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題目上做文章,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三言兩語直切正題。如:在教學《鯨》一課時,我採用了這種導入法:「鯨這種動物,同學們可能在電視或電影中親眼目睹過。但它到底有多大,分為幾類,吃什麼食物,怎樣睡覺,怎樣生長呢?同學們學了《鯨》這篇課文後就會有所了解。下面我們默讀這篇課文。」
五、直觀演示法導入
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源泉,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這一節課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習動機都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作用。因此,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來設計巧妙的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慾望。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後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到它吃蒼蠅、蚊子後,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了?」學生驚奇地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斷的,斷了以後又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後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種導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溫故而新知導入
即用已知知識做鋪墊,促進知識的延伸,順勢過渡。這種方法注重知識銜接,一舉多得,極有實用價值。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的導入也是如此。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雖是短短的幾分鍾,引人入勝的導語卻如漁人手中的「網」,總系全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給學生以知識和美的享受。讓我們從精彩的導入邁向成功課堂的殿堂。
Ⅵ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導入
導語:語文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一、導游解說導入,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
小學語文課本中入選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從內容上看:風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鳥蟲魚,無所不及,包羅萬象。如果我們能結合教學內容和目的,充分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進行藝術的渲染,選擇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以遊人的身份,讓其身臨其境,會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興趣,激發思維火花。
例如,我在教學教授《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出示有關威尼斯美麗圖片的課件並伴著優美、輕柔的音樂介紹:“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遊勝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小艇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乘坐飛機穿越時空隧道,跨過千山萬水,去游覽威尼斯,體驗威尼斯的小艇。”老師、學生的身份發生轉變,學生們就會興趣盎然地隨著導游去仔細地游覽。
二、疑問導入,創設求知的良好情境
古代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並激發他們思考,然後帶著疑問進入新課。這種方法一般是從文章的題目上做文章,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能引起學生極大的求知樂趣。
例如,在教學《蛇與莊稼》一課,老師在板書課題後提出了一個學生意想不到的問題:“你們怕蛇嗎?”大多數學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後,老師把話題一轉,又提出新的問題:“課文里寫有個地方沒有蛇,農民特意到外地買蛇養,這是為什麼呢?”以此來激發學生動腦思考,學生會懷著好奇的心情閱讀課文,尋找答案。這種導入巧妙地提出了學習任務,創設出探求知識的良好情境。
三、人物再現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物再現導入,是指通過對課本中出現的偉大的文學家、歷史家、政治家、軍事家等人物進行故事再現,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的生平趣事等,進而聯繫到即將開始學習的新課中涉及的主人公。因為現在的學生對久遠的歷史人物沒有多大興趣去了解和學習,要想把學生拉入課文學習中,就需要採用人物再現導入的方法進行。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可以首先向學生講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通過讓學生了解到伯牙和鍾子期彈奏曲子的故事,導入到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從而使課堂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
四、聯系舊知,強化學生知識印象
在語文學習中,知識的關聯性是十分強的,在知識的相互重疊、相互啟發下,學生才能更好地強化知識印象,拓展學習視野。“溫故而知新”便於學生將新、舊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讓舊知啟發新知,讓新知鞏固舊知,從而更能讓學生熟悉、靠近新內容,循序而學、有備而學。因而,讓舊知成為課堂導入的元素之一,對學生來說既有著意想不到的新鮮角度,又有著豐富回味的發散深度。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挑選和新知聯系性強,有對比、比較價值的教學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新舊知識的自然連接和明確點題。例如,在學習長春版小學語文第六冊《送春》時,教師用前一課的.內容進行了舊知引導:“同學們,提起春天,想起的都是生機盎然的早春,就像我們才品味過的《詠柳》一樣,那份詩人對春的喜愛、愜意令人印象深刻,但有來就有歸,暮春時節又有怎樣的情懷呢?下面這首《送春》會帶給大家。”教師讓學生對比二詩中的不同景物及情感抒發,在舊識的穿針引線下,學生豐富解讀了新知,加深了知識印象。
五、挖掘趣味,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學習中必須有趣味的牽引,才能真正投入關注,建立興趣。語文學科本就博大精深,文化底蘊深厚,其中的趣味元素可謂多不勝數,教師在課堂導入中也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挖掘趣味元素,讓學生耳目一新,對新知充滿探究慾望。語言、文字的趣味性值得挖掘的方向很多,一個耐人尋味的謎語、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等都是學生喜愛的、貼近他們認知心理的趣味焦點。教師可以將這些多彩的生活化元素融合於課堂導入中,讓課堂頓顯童趣十足,活潑熱烈。例如,在學習長春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火車的故事》教學中,教師別出心裁地用謎語作為新課導引:“不上天,不下海,兩根軌道腳下踩,鑽山洞,過橋梁,轟隆轟隆跑得快。”學生的情緒馬上興奮調動起來,並很快猜出謎底:火車,教師趁熱打鐵,和學生一起分析謎語中對火車的特點描述,讓學生在腦海中刻畫出生動的火車形象,繼而進入正式的課文學習。課堂導入中的趣味元素就是學生學習熱情的燃點,適時點燃,便能夠廣泛帶動。
六、渲染情境,增強學生感官體驗
情境教學是新時期素質教育課堂教學下常用的教學手法,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課堂魅力,豐富學生的認知世界,讓學生從單純地“聽教”中跨越到眼、耳、思等多方位的全面感官學習中,從而更具自主認識深度,更能激發個性感受。
將情境渲染法應用於語文課堂導入環節,可謂更有效用,導入環節不僅是對知識的引入、開場,更是對整堂課的概括、開啟,就像打開珍寶盒蓋的一剎那,打開動作的快慢、打開的手法,都和學生們所見到“珍寶”的內心感受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以最適當的情境展開方式拉開課堂的帷幕。例如,在教學長春版小學語文第七冊《長城》時,教師不僅用著名歌曲《長城謠》作為音樂背景,還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了不同角度、場景的長城形象:有人民幣里的長城、從月球上拍攝的長城、夕陽下的長城、白雪覆蓋的長城等。在情境渲染下,長城的雄奇形態和偉大意義都如隨著畫面展開撲面而來,學生的心靈明顯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帶著深刻的感知體驗投入新的學習。
七、線索設疑,引導學生思維方向
語文課堂學習中,思維線索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學習基礎,沒有思維的清晰引導,學生就有可能領悟錯學習方向,得不到正確的精神收獲。為此,思維是課堂導入中不能忽略的重點,有的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凸顯課堂導入的多樣性、獨特性,卻放鬆了思維的導向,從而令學生本末倒置,抓不住重點。思維常常和問題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通過恰當設疑來為學生製造思維線索,讓學生循著疑問深入課文學習,既明確了課堂主題,又拓展了思維方向,問題懸念不但開門見山,簡潔明了,還讓學生爆發出思維意識。例
如,在長春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有的人――幾年魯迅有感》的教學中,教師以這樣一組問題作為課堂導入:課文中講了兩種人的分別什麼品質?課文中應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詩中的“活”和“死”的不同含義和所代表的作者的情感態度?層層深入的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思路指明了方向,問題線索讓學生的思緒避免了混亂、鬆散,確定了思維深度,讓學生有目的、有層次、有空間地投入課堂學習。
課堂導入的方法並不是固定的,只要是能夠吸引學生關注、適合打開學生心扉、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元素,都可以被應用於課堂導入中,強化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站在教師的角度,則要掌握學生心理需求、大膽融合創新思路、深度發掘語文學科特點,因地制宜,適時而動,切實高效,走好課堂教學的第一步。
Ⅶ 小學語文課前導入技巧
導語:一堂課的好壞,導入是關鍵。巧妙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序幕,預示著後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巧妙的導入,會產生“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應,能夠扣住學生的心弦。為此,錘煉導課藝術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更是打造精彩課堂的突破口。
一、運用故事法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愛故事是小學生的一大特點,所謂的故事導入法,指的也就是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講課之前先講一個故事,以吸引學生或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聽故事中產生愉悅的心理情緒,讓學生在歡快中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的方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有效的導入新課,那麼故事導入法就是必不可少的導入手段。在我國悠久的語言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故事。這些優美的故事,如夜空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在教學開始前,教師應積極的結合教學內容去搜集故事,適當地運用一些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甚至是自己根據教材編制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情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興趣。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上課前,我把課文內容以童話故事的形式描述出來:“那是一個又黑又冷的大年夜, 一個赤腳的小女孩走在街上賣火柴……可憐的小女孩最後凍死在牆角里。”悲慘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學生。接著教師便問:“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嗎?”,學生們都齊聲回答:“沒有!”這時教師又接著問:“這個故事其實也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同學們願意和我一起去詳細的學習了解嗎?”,這時學生就來興趣了,都迫切的想要知道小女孩為什麼這么可憐。通過這樣的導入,有效的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運用游戲導入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愛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學生們熱愛故事,同時學生們也對游戲愛不釋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夠順應學生天性,在教學的導入環節適當引入游戲,則可創造出富有趣味、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游戲中、競賽中快樂學習,學會創造。游戲導入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這一焦點上,有利於在短時間內提高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如在教學《月亮和雲彩》這課時,筆者先讓學生猜謎語“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掛在山腰,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朵棉花糖,想吃夠不到,為啥夠不到?因它在天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又如,教學《太陽》這課時,上課開始,老師出謎語讓學生猜:一位老公公,面孔紅彤彤,每天早早起,按時來上工。在學生揭開謎底的同時寫出課題。這樣,通過猜謎語游戲,有效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為了找到正確的答案,探求知識的慾望被激起,自然而然就使他們以最佳的思維狀態進入到學習中來。
三、創設疑問情境導入,引導學生思考
古人雲:“學貴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疑”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抓住此契機誘導學生去解決懸念,以求教與學達到最佳的結合點。在小學語文導入環節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結合教學巧設懸念,創設疑問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如教學《鯨》時,一上課,教師就向學生提出問題: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海洋中最大的動物又是什麼?它是魚類嗎?由於學生急於了解答案,所以這種方法可以牽動學生,使學生圍繞問題去聽課。又如,教學《船長》時,我便設置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導入情境:“‘諾曼底’號是一隻怎樣的船?為什麼會發生海難?海難發生時船上狀況如何?船長是如何果敢地指揮救人的?這場海難的結局如何?”學生讀完這篇文章對內容有所感知,便直接進入對船長的賞析、品味階段。值得教師注意的是,通過有效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雖然效果明顯,但要注意所設的疑問要和課文內容有內在的聯系,不要過於簡單或嚴重偏難。
四、根據課程內容,選擇恰當的導入技巧
每一種導入技巧都是有差異的,適應的內容也就不盡相同,巧妙地導入,就要實現課程內容與導入方式的最佳結合,相得益彰,這樣的導入才能銜接自然,順利過渡。老師要在全面把握新課程內容,在心裡形成一個大致完整的框架,針對內容特點,選擇相匹配的導入技巧。
五、導入要簡明得當,不可過於繁瑣
導入知識一個開頭,課堂的重點還應該放在課程內容的講解和傳授方面,導入占的比例太大就會佔用課堂時間,造成本末倒置的錯誤。再加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對於過於繁瑣的導入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小學語文課堂導入就要簡明得當,切實起到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作用。
六、導入要盡可能的聯系生活
把課堂導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運用學生日常所見、所感的內容引出新課內容,便於學生理解,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能收到較好的導入效果。貼近生活的內容,也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的深度思考,幫助學生挖掘課程更深層次的內容,獲得更多的體驗。
七、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有效的教學,是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和原則的。在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教學中,雖然導入的方式多樣,但我們必須考慮其合理性和科學性,積極的突出以下幾個原則:
①針對性原則:教學目標即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它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因此導入也必須針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來設計。
②概括性原則:導入要精心設計,短小精悍,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使其迅速進入學習情境。
③科學性原則:教學必須具有科學性。導入的設計也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做到思想觀點正確,論證合乎邏輯,舉例可靠確切,方法嚴格規范,符號客觀實際。
④創新性原則:教師針對每篇課文都要精心准備,巧妙設計導入語及導入方式,使學生每課都有“新感覺”。教學中,只有教師有效的把握好以上幾點課堂導入的原則,並如實的運用好導入策略,教學效率就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總結:課堂導入教學,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課堂導入方法還有很多,教學中,只要我們做老師的認真總結分析,不斷研究、創新教學方法,並且靈活運用,任何的導入技法都可以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Ⅷ 淺談語文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得到了眾多老師的重視,紛紛採用各種各樣方法來導入課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淺談語文課堂導入,一起來看看吧。
如今,新課程改革正不斷深入,課堂上要求老師少講、學生多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些觀點的良苦用心,無非是呼喚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少講,而其在課外下的功夫卻不少,因為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都得精心籌劃。其中第一個環節“課堂導入”是重中之重。如果希望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一個好的開頭往往會起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提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生動、活潑、自然。課堂導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略列舉如下。
一、開門見山導入法
開門見山是語文教學常見的一種導入方法。開課就介紹文章內容、結構、主題、寫作特點或學習重點、難點,但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某一方面,就是這一方面也應該有所側重,避免佔用過多的時間或沖淡學習重點。如介紹《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時,可突出他小時因家境貧寒無錢買紙筆,母親教他用樹枝在沙盤上寫字,經過刻苦磨練他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的事跡。
二、課文題目導入法
古人雲:“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又有俗語說:“題好一半文。”這些話足以說明題目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了。我們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題目新穎有趣。如果我們在新課教學時能抓住題目進行有效的導入,那將不但會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還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可以這樣開講: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六月指農歷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農歷六月,荔枝是這篇課文的說明對象,丹是紅色,也就是荔枝的顏色。標題是明代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雖只有七個字,卻從三個方面概括了荔枝的生態特徵:荔枝的產地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成熟期在農歷六月(公歷七月),成熟時的顏色為紅色。學生了解題目之後,對於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大有裨益。
三、講故事導入法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課堂上提到課本外的內容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這些內容特別感興趣。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導入課文,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來主義》時,可設計這樣的導語:“天津有位作家叫馮驥才,他訪問法國時,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能成功,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這時學生就想知道“什麼是拿來主義”、“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於是便乘機導入課文的學習。
四、學習興趣導入法
教師要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探索的興趣。如在設計《藤野先生》的導語時,開頭可用這樣一段話:“同學們,我們曾到過魯迅的《故鄉》,認識了閏土和楊二嫂;也看過《社戲》,領略了平橋村的淳樸民風;還到過魯迅小時候玩耍和讀書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今天,我們要去認識魯迅的一位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這樣的導語,內容承上啟下,知識銜接自然,又吊起了學生求知慾望的胃口。
五、詩詞導入
通過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學生熟知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以前的知識,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學生能夠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於“春”的古詩詞,說出來後還得指名說的是春天的什麼。學生一個個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水);“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春花);“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草)……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氣氛正濃的時候,我因勢利導:“春天是如此的絢麗多姿,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潑墨揮毫。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筆下,春風、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樣的呢?”
在新課導語設計上,還有巧用背景導入、點面結合導入、提示問題導入、提煉觀點導入、針對語病導入等。總之,作為課堂的第一環節,導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課前偶然聽到的一句話,或者上一節課的一個亮點,都可以作為課堂的精彩導入。但是無論如何設計,都要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的內容緊密相聯,自然銜接;導入都應該切合學生實際,包括知識基礎、生活閱歷、心理特徵、思維特點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從而提高授課效果。
一、導入的含義
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知識的心理准備、認知准備,並讓學生明確教學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式以及產生學習期待、參與需要的一種教學行為。簡單來說,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二、導入的目的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
興趣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進行教育的有利因素。也許有的課文本身比較枯燥,但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進行導入,就會讓學生對課文產生期待,對學習更有興趣。
2. 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關注,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注意力是心靈唯一的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上課鈴響的時候,我們的學生很少已經做好了上下一節課的准備。他們有的也許剛剛氣喘吁吁地跑回教室,有的也許還沉浸在課間游戲的興奮中,有的也許剛剛把一片餅干塞到嘴裡……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們就要給學生較強的、較新穎的刺激,幫助學生收斂課前活動的各種思想,在大腦皮層和有關神經中樞,形成對本課新內容的“興奮中心”,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特定的教學任務之中,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作好心理准備,這樣一堂課才能收到較好的預定效果。
3.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導入要採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或設計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從而自覺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4. 明確學習目的
教師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抓住教材的重點問題,用簡練的語言來揭示教材的中心內容,能起到聚精薈萃、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一開始就能明確學習任務,了解他們要學習什麼,應達到何種程度。
總之,運用正確的方法導入新課,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思維方向和學習目的,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內在的學習慾望,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導入的類型
在本文中,筆者給大家講導入的類型,就以《孔乙己》這一經典篇目為例。
1. 提問式導入
教學中教師最常用的導入方法就是提問。提問這種技巧運用於新課的導入之中,應該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出發點,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慾望,而一經造成這種慾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總的來說,設置的懸念要做到三個字,即“精”、“新”、“奇”,一下擊中學生的興奮點,促使構成學習掌握知識的意圖。
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濃縮全文,也要以從中截取片斷;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思,留有無窮餘味,能引人入勝。
筆者總結了三種提問方式:
(1)嚴肅深刻地問
如於漪老師講《孔乙己》時先講了這么一段話:“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魯迅先生對他的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我們學完課文以後,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於漪老師這樣兩問,不圍繞課文內容本身,而借課題以外的與課文有關聯的某些內容發問,巧設懸念,由遠及近,引入新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所述問題正是學習《孔乙己》的一些本質問題,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創作方法和孔乙己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
(2)突如其來地問
還有位教師,先板書課題“孔乙己”,然後突然問學生“孔乙己叫什麼?”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師又問:“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老師緊問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麼連個名字都沒有?”學生面對這個異軍突起的問題,沉思起來,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和課堂教學中的沉悶氣氛被打破了,掀起了他們思維活動的波瀾,調動了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此時開講正文,正值妙時。
(3)一石激起千層浪地問
有位教師執教《孔乙己》這樣開講:“大家知道,偷就是竊,竊就是偷。同學們說對不對?(生:對)但有人說:竊不能算偷,(生:議論紛紛,有人說這個人沒有讀過書)不,他讀過十幾年書;你們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換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生:又議論紛紛。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魯迅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孔乙己。”如此開講,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語言和外貌,從反面去造成一種吸引力,促使教育對象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這對於學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環境,認識封建社會給主人公造成的悲劇有極大的幫助,能收“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
2. 情境式導入
所謂情境式,即創造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聽音樂、看影像,師生講故事、背誦古詩等,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創設一個有利於教學的情境。
(1)多媒體創設情境
我們可以在導入新課時播放音樂作品,來渲染氣氛,突出文章的主旋律。教《孔乙己》,未開講首先播放樂曲《二泉映月》,凄婉的樂曲使同學們的神情立即嚴肅了起來,漸入課文的情景,彷彿置身於那個冷酷、麻木的世界。此時開講,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2)即興創設情境
有位教師在教授這課時,時值深秋,天氣有點冷,他走上講台發現下面不太安靜,於是說:“同學們,遇冷,人們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熱湯或飲酒等方式來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這樣的秋後,有一殘疾人來酒店喝酒。他是為了禦寒嗎?他喝酒的錢哪裡來的?他以前是什麼樣子?他以後又會怎樣?其答案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中。”這段導語,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學生們紛紛打開課本,迫不及待地讀起來。
3. 溫故知新式導入
蘇教版語文課本較以往的教材,注意了學生比較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可以運用溫故知新的方法,促進學生知識系統化,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
講《孔乙己》一文,可讓學生回憶一下七年級時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八年級時學過的《故鄉》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待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道:“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又是一篇巧用對比手法的佳作。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文中怎樣作對比,並思考: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還可由《范進中舉》導入,因為兩篇課文在同一單元,二者又有相似性: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很世態炎涼。筆者是這樣導入的:“我們學過了《范進中舉》,吳敬梓以傳神的筆調,刻畫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下醜陋的讀書人形象。今天,讓我們走到另一位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的身邊。透過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
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台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由“范進”這一剛學過的人物入手導入新課,還可以使兩個形象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系。
4. 直接導入
直接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教師通過簡捷、明快的講述,告知學生本節課要學什麼,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當然這種方式可能效果一般。
講《孔乙己》第二課時,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孔乙己一生悲慘的遭遇。今天,讓我們來深入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並去探究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說完,可以將這兩個目標寫到黑板右側。這樣,學生很快明確了任務,學習目的明確。
5. 先聲奪人、一錘定音式導入
仍以《孔乙己》為例。新課伊始,可在黑板上寫兩個填空題:其不 , 其不。讓學生填空,寫出成語。學生一個個搜索枯腸,尋求答案。正在他們苦思冥想,思想高度集中之際,點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答案,然後就勢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學《孔乙己》。課文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受封建社會制度及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形象。閱讀時大家用心體會魯迅先生筆下、心底的這種(手指詞語)感情。”這樣開講,不僅語言凝煉精緻。占時短,切入教學內容快,而且有利於學生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四、幾個注意事項
1. 導入時間不宜過長
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練,導入的時間不宜過長,形式不要太復雜,一般三四分鍾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而且課堂導入應該注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宗旨。
2. 導入方式的選擇要合理
導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不是讓教師去展示自己。在進行導入教學時,教師要考慮所教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學生喜歡的形式,手段靈活的方式來導入,不可只顧自己抒情陶醉,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感受。
3. 恰當利用教師的肢體語言
教師的肢體語言能在課堂導入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但不能運用過多,切不可矯揉造作,會影響課堂教學。
導入藝術的方式層出不窮,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歸納就能包容的。總之,我們設計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時應注意到―――因文(教材、教學內容)而異,因人(學生與教師本人)而別,循情(學情及教學時機、氣氛)而變,循需(教學目的)而發。真正做到“新”、“活”而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