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重難點突破歸納方法
所謂的教學重點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突破重點和難點呢?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重難點突破歸納 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重難點突破歸納方法
一、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難點。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使學生不僅長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 文化 。做為一位語文教師,要明確這一目的,把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著眼於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感到,要把語文之路探清認明,的辦法就是深鑽教材,抓住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上課時既能根據知識的特點,又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精心設計,精心安排,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老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就為教學時突破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發揮優勢突破重難點
要想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以往的教學中,經過許多教師的反復實踐,找到許多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語言描述、掛圖展示、板書解析、鞏固練習等。
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老師口諾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而現代信息技術,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它使抽象的講解變得直觀生動。使枯燥的講解變得活靈活現。
三、學練結合抓牢訓練點,突破重點、難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提高課堂容量,加快教學節奏,刪繁就簡,將節約出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將 語文學習 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找到自身語文能力的不足之處,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獲得增強語感能力、養成積累習慣、促進 語文知識 向語文能力轉化的「原動力」,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小學語文重難點突破歸納方法
1 一課一難點,重難點能否突破,即在於重難點的確立
一堂課重難點明確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會應運而生,圍繞重難點在教學環節中設計好突破的策略,才會讓學生學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詞積累、課文內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讀課文並背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並能細心品味寫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積累文言知識就是文言文的重難點。這個難點確立好了,那麼在教學時方向就很明確。
2 注意教學中重點、難點的充分性與延展性
充分性是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作必要的充分適度的展開與延伸,但絕不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的同義反復,教學中既要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又要學生發揮主動性,並把兩者結合起來。
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是指教學的方向、內容、方法和組織都要由教師來設計和決定;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向學生直接傳授知識,施行言傳身教;學生主動積極性的發揮也要依靠教師引導,教師要對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做出全面的調控。
學生作為認識和發展的主體,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學習;對所學的知識要真正理解和善於運用,而不是生吞活剝、呆讀死記。
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或沒有學生的主動性,教學就不會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中關於重點「積累豐富的文言詞彙」中,我僅僅點出了「或」「利」等,對於「稍稍」「賓客」「文理」等詞語沒有做到充分的解釋和強調,致使學生在文言積累上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 課堂深刻性:即一課一得
課堂深刻性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師精心備課,用心上課,扮演好課堂的主導角色,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自主、合作、探究,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的課堂豈能不深刻?
然而,語文課堂是否深刻,不能簡單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學任務,解決了多少問題或是學生的活躍度、參與面來衡量。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學科那樣,用單位時間內知識點掌握的多和少來判斷教學效果。語文偏於感性,更注重讀和悟。
可以說,語文課堂深刻性就是能調動學生感性思維的課堂,就是能激起學生情感共鳴的課堂。
因此,語文課堂應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間!教師應多方式、多途徑,創設多種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不能對每一篇課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 文章 面面俱到地進行引導和分析。應有選擇、有側重點地進行教學。
應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穎和獨特之處,攻其一點,以點帶面。把本屬於學生的時間還給他們,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學實效就是體現在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列的重點與難點知識的解決和突破上,一節課應該讓學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則100%的課堂內容只能吸收20%,那麼不如讓學生深刻地得到20%的內容就是很好了。
課堂教學的容量過大,一則讓學生無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則老師突破重難點也就不徹底,不深刻,最終也會導致課堂虛而不實,向45分鍾要質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空 口號 ,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就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
4 注意教學內容設計的整體性
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結構越是帶有規律性,就越有利於語文能力的發展;經過學生主觀努力和思維積極加工而獲得的語文知識越多,就越有利於語文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十分重視講讀課文教學的整體性,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使學生掌握重點訓練項目的 學習方法 ,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教學內容設計的整體性,不僅僅局限於某個教學環節,從各個方面突破重難點,教材內容即是一個整體,又是一個系統。
重點問題是這一系統的主體部分,就要處理好教材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突出重點的關系,在本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就確立了,即重難點就是「積累詞彙,認識文言知識」,那麼文章的知識性就比較的全面,字詞之中就有文言知識的積累,但是我的授課之中,如「或」的釋義,古義:有的;今義:或者。其他的知識簡單的涉列,面對如此龐大的文言常識,明顯的突破重點的力量不足。
5 注意「雙邊性」「辯證性」
想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時效性,授課中,教師要注意突破重難點的策略,學生的學習也要注意突出重難點,師生要密切配合,這事關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教師不能只講而不顧及學生的吸收,教師應該即突出重難點,又兼顧一般學生的課堂效果。
切忌「一點論」「均衡論」。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求異上,閱讀的重點放在質疑上,記憶的重點放在方法上,練習的重點放在運用上,所以本課的重難點就在求異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是至關重要的。
而我也在授課時只關注了點而忽略了與教學「面」的結合,所以有些學生是否吸收了本節課的知識就不得而知了,「堂堂清」根本就達不到老師在教學前的預設要求了。
3小學語文重難點突破歸納方法
一、採用靈活的教學手段,巧用信息技術,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必須認真解讀教材,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
教師通過解讀教材,對照《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就能夠知道每一課講的是什麼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突破重難點,就要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教師應針對不同的知識點、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選擇最恰當、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二)把多媒體引進課堂,靈活使用信息技術
在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把信息技術引進課堂,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可以使常規的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過去教師口若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在信息技術面前立刻相形見絀。
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能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小學生年齡小,見識有限,生活經歷少, 經驗 不足,對課文中描寫的內容往往不能理解。特別是一些生活在城市裡的學生,對許多事物認識不足,頭腦中根本沒有形成相關的體驗。
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變抽象的文字為直觀形象的圖片或動畫,深入淺出,變重難點為妙趣點,就能夠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認識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二年級下冊《葡萄溝》一課,其中有一段是介紹葡萄乾是怎樣製成的。我們身處南方的低年級學生,沒有去過新疆旅遊,由於地域的差異,對遙遠的新疆感覺陌生,對於文中提到的製造葡萄乾的「陰房」的樣子、結構,還有如何利用流動的熱空氣製造葡萄乾的方法一無所知,單靠幾句文字的描述學生根本不能理解課文的內容,這是本課的難點。
我在教學此段時,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多張不同角度的陰房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其結構特點,並通過動畫演示熱空氣的流動過程,使抽象難懂的文字變得形象,化難為易,讓學生一目瞭然,並能准確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
二、聯系生活體驗,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新的知識是建構於原有認知結構上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啟發引導學生尋找、再現與教學內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對性的生活實際情景,聯系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遷移或對比中豐富、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
例如,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寫的是巴迪在七歲時作了一首詩,母親評價「我」寫的詩精彩極了,而父親評價「我」寫的詩糟糕透了,就是這兩種聲音、兩種不同方式的愛一直鼓舞著巴迪前進。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一下,平常父母親對自己的愛表現在哪些方面,然後再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長大後,如何看待父母的愛;學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對他的愛等。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自身經歷的生活體驗出發,理解文中父親嚴肅的批評與母親欣賞的贊譽都源於對孩子的愛,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沒有父親的警告與母親的鼓勵,巴迪可能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同時也讓學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種.種關愛,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以及對生活的情感體驗。
三、加強學練結合,強化語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
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 渠道 的訓練途徑,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讓學生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讀」與「練」是強化語用、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制勝法寶。
語文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學中的「讀」既包括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包括學生在課內的默讀、朗讀、精讀、略讀、品讀等讀書方式的培養,以及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的閱讀學習。
「練」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上教師要有練的意識,並能精心設計練習內容,對聽、說、讀、寫的練習要合理安排,注意讀寫結合,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特別是動口、動手的練習,使知識得到有效鞏固與遷移,讓學生在練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學會融會貫通。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時,整節課教師設計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讀」。開課之初讀課題,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不同的感情;接著讓學生根據導學要求,默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習課文過程中,還反復朗讀重要文段,品讀關鍵語句,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整節課書聲琅琅。
「練」的設計可算得上是本課的亮點,最為巧妙的是藉助課文的插圖,運用本課習得的對人物描寫的方法,進行遷移練筆,讀寫結合,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能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本課學習的重難點是理解「魚游到了心裡」與「魚游到了紙上」的關系,在學生學習了課文後,教師在小結環節中設計了填寫關聯詞的練習:( )魚游到了心裡,( )魚游到了紙上。學生分別運用因果關系、條件關系、假設關系的關聯詞,把兩個 句子 連接起來。
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了,就能輕而易舉地突破本課的重難點。這樣的設計這是匠心獨運,可謂點睛之筆。在作業設計中,教師緊扣本課的主題與特點,借用「魚游到紙上」之精妙,讓學生選擇一個人物或事物,仔細觀察,細致描寫,把人或物寫鮮活。
「讀」「練」結合,充分體現了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課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從中體會、把握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規律,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真正落實「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的目標。
四、注重循循善導,有效遷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對於一些新的或者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學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師點撥引導,因此「導」是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教學中的「導」是指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
教師注重學法的指導,給學生搭建「腳手架」,通過巧妙的點撥引導,讓學生自主去建構知識,獲取知識,體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真正實現「授之以漁」,真正落實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的目標。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時,教師精心設計了自學提綱,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抓住文章主線,理解課文內容;在自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動筆劃出重點詞句、寫旁批等方式進行學習;還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利用生成的資源相機點撥;結合學習課文內容,了解抓住人物特點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通過系列巧妙的點撥引導,讓學生自主去建構知識,獲取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習得方法。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生動精煉的語言引導學生從「魚為什麼能游到紙上」「這是一個怎樣的青年」到「我們有什麼方法能讓魚游到紙上」的探究,這樣循循善誘,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從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在贊嘆、佩服聾啞青年之餘,深切體會到只有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導」在此課教學中尤為突出,從導讀、導思到導學、導練,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處處滲透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在自學中自悟。
4小學語文重難點突破歸納方法
一、運用多媒體突破識字教學中的重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准提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而多媒體技術可將一個個方塊字演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將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內容形象化,提高識字的效果。
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識字教學。如在一次教學中,我出示「巴」、「見」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寫出另一字。
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 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巴」又寫出「爸、爬、把、吧」等字,「見」寫出「現、觀、視、艦、」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
在識字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形近字,讓部分學生分辨不清。而多媒體的使用卻能讓這一難點迎刃而解。例:在區分「青、清、蜻」時,我投影顯示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旁邊寫著:草地青又青。這時飛來一隻蜻蜓,旁邊寫著:蜻蜓飛呀飛。
蟲字旁用紅色,並閃爍。蜻蜓飛到小河邊,旁邊寫著:河水清又清。同樣顯示閃爍的三點水。生動有趣的畫面,琅琅上口的兒歌,強烈地刺激著學生的感觀,而突出漢字部件及其部位,則讓學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在這種語言環境中,這種動態的演示,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輕松地突破了識字教學中的重難點,並能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而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可以把比較抽象的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范寫時,利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控制「描紅」的速度,對於難寫的筆畫可以重復顯現或者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讓學生看了動畫,加深留在記憶里的印象。
二、運用多媒體突破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第四冊中《北京亮起來了》一課時,由於這是一篇描寫首都北京夜晚美麗景色的文章,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燈光夜景的詞語,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非常抽象,所以我在做這課的課件中,找了很多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如什麼樣子是華燈高照、銀河從天而降、煥然一新等等,讓學生一目瞭然,並且記憶深刻。
再如:在教學《梅花魂》這節公開課時,我為了更好的指導學生自學理解體會梅花的品格,在愛梅花、送梅花圖中寄託著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我設計了三段錄像,從而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首先,利用「梅花傲放」的錄像突出教學重點: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
畫面上,一朵朵梅花在嚴寒中相競開放,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學生在學習感悟、想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直觀地驗證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優美的音樂使學生進入了一種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
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梅花品格的句子,學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然後,利用「送梅花圖」的錄像突破難點:在送梅花圖中寄託著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親眼目睹外祖父鄭重地送給「我」墨梅圖的動人情景,親耳聽到外祖父對小外孫女說的話,並配上適當的音樂,圖、聲、樂並茂,學生心中洋溢著對外祖父由衷的敬佩。
接著再指導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外祖父說的話,深入體會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最後,利用「我的中國心」錄像鞏固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滲透愛國主義 教育 。
再如課文《葡萄溝》,課文僅用了幾句話敘述了葡萄乾的製作過程和形成原因,這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單靠教師採用傳受、口述等一般媒體設境進行這一段語言文字教學,是難以掌握課文內容的,還會覺得枯燥、難以理解。
而通過應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進行動畫的動態演示,形象生動、逼真,趣味性強,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順利過渡到抽象 邏輯思維 。同學們觀看葡萄乾過程的動畫,通過看、讀、議、想,順利地理解在製作過程中關於"利用流動的熱空氣,把水分蒸發掉"等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葡萄乾的形成原因和製作過程一目瞭然,順利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目標。
由此可見,計算機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協同運用,確實能促進課堂狀態的和諧,有利於提高教學的效率。不僅突出了重點,而且教學難點也迎刃而解,使沒有觀察過的或很少觀察的現象在學生腦海中有具體的表象,重點、難點不僅易於突出,更易於突破。
三、運用多媒體突破習作教學中的重難點
我在習作教學時也多次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形象逼真的習作練筆資料,讓學生主動觀察和思維。如在教學「寫你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時,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及遠程資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習作資源。
如:「小狗、小貓、鴿子,鵝……」的圖片和文字簡介,用攝像機拍下的家庭小動物生活片段及錄下一些小動物生活習性的鏡頭,匯集製成多媒體 作文 素材課件。
引導學生依據這些活生生的畫面、對白、文字簡介進行寫作訓練,並讓學生依據自己所喜歡的選擇直接感興趣的一種來仔細觀察後,再下筆行文小練筆,在寫作時再也不會無話可說了,文章內容也豐富充實了。這樣不僅讓學生在愉悅中喜獲寫作素材,還打開作文源泉的閘門,突破了習作中的重難點。
2. 拿到一篇小學語文課文該怎樣快速設計教學過程
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主旨。(小學語文的立意都比較明顯,寫景的一般都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山河;寫人的從他們的語言、動作中學習他們的品質:無私奉獻,為人誠實等等;說明文類的了解說明方法)
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比如說從哪些方面來寫,寫作順序是什麼
了解每一段的大致意思(新課標不提倡劃分段落,但老師要了解大致內容,以便在上課的時候顯得思路清晰,幫助孩子疏通全文)
具體分析句子,根據自己對句子的理解進行提問,讓孩子在文章中圈圈畫畫找答案,點出重點字詞,體會寫作情感,讓孩子帶著這種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情來。
小學生注重篇、段、句的分析,隨文理解個別關鍵詞的意思,但不宜逐字逐句,這樣會顯得枯燥乏味。
以上為第一課時的建議,即籠統的分析出課文,讓孩子全局的概念,在第二課時的時候適宜逐句分析。以上所有意見都是個人經驗,純手打,望採納。
3. 教學中如何把握和突破語文課的重難點(反思4)
課堂教學是否成功,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意味著這一節課的成功與否,所以一節課中教學重點與難點確定得准確與否,教學過程對重難點的突破,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優劣。本人認為在教學中突破重難點方面,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一、重視讀。要重視讀,要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有序讀,要遵循「練讀-試讀-品讀-演讀」、「讀通-讀順-讀懂-讀美」、「整體讀-分段讀-整體讀」的程序進行讀文和進行朗讀的訓練。讀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太過單一,要多樣,要有交替,要有變化。相同的方式和方法,一般至多能連續使用兩次,決不能超過三次。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很美,要注意根據課後要求和提示,重視和訓練「美讀」和背誦。二、思路清。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和「教路」一般為「導課-讀文-理解-升華-總結」。其中最大、最重要的環節是「讀文-理解」,一般又遵循「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的規律。為了在實際教學中易於操作,富於實效,除了「導課」和「總結」外,一般教學環節應控制在3-4個為宜。這樣,便於把握,便於記憶,便於操作。三、問題精。每篇課文的教學提問要注意整合,要注意抓「綱」,一般不超過3個提問為宜,這樣便於把握,便於記憶,便於操作。教學問題要精心設計。一是表達要清楚,指向要明確;二是對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回答要有一定的啟發性;三是要有利於不同層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表達習慣的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只有提問少了、精了,教學才能集中,主題才能鮮明,課文也才會有「整體感」。四、講得少。教學中教師容易拋開教材,拋開學生,滔滔不絕,一講到底。一定要注意克服,只在「導課、重點、難點、總結」處精講即可。教師要注意調整身份,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夥伴就行了。主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協助學生總結學習成果方面發揮作用。教師的講,旨在激起興趣、啟發思維、引導方法、總結結論、賞識鼓勵。因此,要講得少,講得精,講得法。五、訓練實。每節課要做到「讀、講、練結合」,有讀、有講、有練。在「雙基」(拼、點、字、詞、句、段、篇、修等基礎知識和識、書、讀、聽、說、寫等基本能力)訓練上,一要有「點」,即要依據每篇課文的實際情況,選准幾個點進行訓練;二要有「面」,即要有「全面訓練」的思想,課與課、篇與篇相互補充,全面、平衡發展,總體上要符合「長期求全面,短期突出點」的要求。在學生參與方面也要注意「有點」「有面」,如果先進行了「個別訓練」,在「個別訓練」的啟發、示範之後,還要進行「全員訓練」落實;如果先進行了「全員訓練」,在「全員訓練」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個別訓練」檢查、反饋。教師要要根據具體課文特點、資源、學生的基礎等情況,每課堅持進行一些「雙基」的訓練,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扎實」,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提高。總之,在設計教學過程和具體實施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系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教學效果肯定是不錯的哦。
4.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突破重點和難點
既要「結合」,
就必須吃透點和面的內在聯系。雖是「點」,即往往
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
要善於運用這一規律去理清全文
的來龍去脈。既要「帶」,就必須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有詳有略地把
有關聯「次點」帶出來,
既借「次點」輔助重點,
又在說明重點之中
適當地附帶解決一些關系較直接的次點。要抓准重點,除了要捨得
「割愛」外,還必須「抓之有據」,抓重點的依據有三:一是依據語
文課程標准關於不同年級的教學任務的規定,
確立各年級的「主攻方
向」;
二是根據不同年級各板塊教材的特點,
確定各單元備課的教學
重點;
三是老師在備課中要結合本班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的實際,
最
後確立每一課完成教學重點的方法和深度。
一句話,
就是要做到既有
全局考慮的長計劃,
又要有落實到每一課的具體安排。
各課的重點既
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相聯系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教師在備課中必
須抓准重點句段,
凸現重點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如長春版小學語
文三年級上冊《讀海》這首現代詩歌,前三個小節在結構上是完全相
同的,教學時,教師沒有必要面面俱到,細致地分析每一小節,你只
要抓住其中一小節重點進行質疑討論教學,
並作強化性點撥,
其他的
兩小節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進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優勢,突破重難點
課堂教學要順利的達成知識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
和
「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
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板書解析、講練結
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
教學如魚得水,過去老師口諾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掛圖的
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
利用信息技術,
可以直觀的演示內容,
在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
例如我們在
講解《回聲》這篇課文時,教學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要通過本節課的
學習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但是,對於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這個概念是相當的抽象,
無論你用多麼細致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往往
都會一頭霧水。如果我們把這個過程用
FLASH
課件演示出來,你不
需要做任何的說明,學生自然會理解。所以,我們要善於使用現代化
教育技術手段,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大大的
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抓住語言的訓練點,突破重點、難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就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增強口語表
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而素養的提高、
能力的增強,
關鍵在一個
「用」
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
關鍵。
我們應當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
從
學生
「學」
的實際出發,
抓住訓練點,
讓其自由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
找到自身語文能力的不足之處,
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
獲得增強
語感能力、
養成積累習慣、
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的
「原動力」
,
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教師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深鑽
教材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把握教材內容,弄清重點、難點,深刻
5. 新教師怎樣練習講解語文課文
課文分析是建立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的,功夫下到自然會有收獲,給您點建議:
1、詳讀課文,將文章的層次整理清楚。可以參考教學參考書,但不同版本的有不同的解讀,選一種跟自己理解最為接近的,建構自己的理解體系。這樣在給學生分析的時候,才能做到條理清晰。
2、圈劃重點字詞,可結合課文後面的「讀一讀,寫一寫」,或是教材大綱。明確本堂課對學生的要求:如知識積累上的、文學知識、寫作背景等資料。
3、自己設計3-5個問題,最好難度分層;由簡單到難的,在課堂上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如:文章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怎麼樣了?變現了什麼思想情感?
4、課上靈活變通,記住學生的問題;課後多做教學反思,及時發現問題,在下次上課時改正。
教學是經驗積累的過程,您多練習,一定會有很大長進。加油。
6.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找到突破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堂如果沒有吸引力,按部就班,刻板單調,波瀾不驚,學生只會心情壓抑,無精打采,懨懨入睡。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曲折便是死水,課無波瀾便是枯課。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趣味盎然、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呢?筆者認為:「以『點』導學,活化課堂」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問題的理論斷想
所謂「點」,指語文教材中重點、難點、疑點、關鍵等與學生認知之間的契合點,是學生與文本對話時興奮、緊張、疑慮、企盼等心理變化的突破點。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對此作了恰切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這其中所說的「憤」、「悱」,就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契合點,即突破點。《孫子兵法》有樣一則對話:「齊威王曰:『地平兵齊,合而敗北者,何也?』孫子曰:『陣無鋒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齊威王問大軍事家孫臏:『地形很好,士兵也很齊心,為什麼打了敗仗?』孫臏回答說:『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這一典故充分說明兩軍對壘,能否突破一點,向縱深進軍,往往是能否奪取全局勝利的重要關鍵。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劉熙載認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為主(《藝概·經義論》)。」這些「為主」的字句,或表現主旨的致力點,或是情景雙關的紐結,或是作品意脈的焦點,或是全文的綱領。通過它們可窺視中心,提攜全文……若啟發學生以「為主」的字句為突破點,鍥入進去,巧妙導引,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內蘊和藝術特色,探明作者的創作意圖,顯示出沉著而生動、簡要而豐富的教學風采。毛澤東同志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軍事思想,借用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契合點,即教學突破點。伽利略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撬起來。」教學突破點就是這樣一個支點,只要把握准確,精於創設,恰當引導,就能達到教學目的。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是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源。情境的出示,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客觀的情境不僅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調動兒童的情感參加學習,讓學生在其中觀察、體驗、思考、想像。
情境創設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根據課文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巧妙設計。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可以創設一種懸念式的突破點,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文中對敵我兩支隊伍的行軍陣容分別用了兩個比喻句,一是把敵軍比作「長蛇」,一是把我軍比作「長龍」。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這一突破點把兩個耐人尋味、扣人心弦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使其心理上產生一種疑惑感,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之勢。這個突破點怎能不引起學生的勃勃興致呢?又如《草船借箭》一課在創設突破點時故意造成認知沖突,引起學生探求的慾望,將課題改成《草船騙箭》。這一突破點的提出,與課題造成了落差,引發了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想一想,說一說,試試看」的引導下,學生興趣頓生,像聽到沖鋒號聲的士兵,心靈和思維迅速向前直沖,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激烈而新穎的發言,使課堂煥發出了無窮的魅力。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當學生思維的觸角達不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疑點時,教師需要創設啟疑性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從靜止的潛隱狀態到活躍的顯現狀態,積極思考問題,披露隱含的疑點,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學《將相和》一文時,筆者曾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將相和》一文寫他們和嗎?請你聯系課文實際,談談將相不和的原因和表現,看誰說得深,說得妙。」學生們瞪大了眼睛,目光中寫滿了驚奇。說完,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說說將相不和」幾個字。這一突破點像一陣意想不到的及時雨灑入學生心田,撩撥著他們的心弦,使其驟然陷入一種教學的特殊性之中,營造了一個自由發表見解的空間,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各持己見。
三、發展思維,提高整體素質。
創設教學突破點,是要製造一種情境來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最終目的是要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武松打虎》一課,可設計這樣的突破點:武松的「勇」可以通過課題、打虎的過程來體會,這不難理解。而武松的「智」卻躲在深閨,請同學們再從「一閃」、「一跳」兩個動詞中細心體會。同學們先是一怔,繼而有的凝神細想,有的默讀沉思,有的三五討論,有的設身處地。不一會相繼發言,在教師點撥、引導下,終於從「一閃」、「一跳」兩個動詞中窺見了武松睿智的性格特點。原來武松三次「一閃」,不僅可以看到武松遇事不慌,沉著冷靜,超人膽略和不凡功夫外,還可見其「虎進人退、以守為攻、彼竭我盈」的心計和智慧。武松的「一跳」更顯出其大智大勇的遠見:跳近了會葬身虎口,跳遠了不能「就勢抓住大蟲的頂花皮」,打死大蟲。從中也可以看到,武松當初「一閃」決不是消極防禦,而是在防禦中注意了虎撲的起止距離,作好了進攻准備的智慧靈光。這是通過突破點,利用關鍵詞語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又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抓住文中「眺望」一詞創設突破點:「董存瑞站在『橋底中央』,兩邊是河床,怎麼能用『眺望』一詞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有關詞語,說說『眺望』一詞是否用得准確?」問題一拋出,同學們很快又回到了課文中。一會兒,學生發言,有的說,董存瑞站在橋下,看起來站得低,可他不顧惜自已,要炸掉橋上的暗堡,思想很崇高,所以說能用「眺望」一詞;有的說,董存瑞為了消滅敵人,為了革命的勝利,一定比別人站得高望得遠,「眺望」一詞沒有用錯;有的說,課文前面有個「巨人」一詞,既然是「巨人」,那麼,他站在哪裡都能用「眺望」一詞;還有的說有「巨人」一詞作鋪墊,後用「眺望」一詞作回應,前後聯系起來看,「眺望」一詞就顯得十分准確了……。就這樣,同學們緊緊圍繞突破點,瞻前顧後開展思辯,顯示出課堂教學的審美愉悅性和前後聯系性。
四、激勵想像,培養創新意識。
哲學家康德說過,想像力作為一種創新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新力量,它從實際所提供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想像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教師要圍繞曾經作用於學生的事物創設教學突破點,開掘學生大腦深層的表象,進行場景遷移,事物加工,情景升華。在以《假如我是……》為題的作文時,我就鼓勵學生要充分回憶,大膽想像。同學們的思維像放飛的小鳥,沖破束縛,與大千世界聯系起來,以他們的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為基礎,寫出了一段又一段散發著童稚的想像作文。其中有一個同學的作文題目是《假如我是北京奧組委主任》,他寫道:我要讓「神八」飛船帶著奧運聖火,傳遍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我要讓「東方飛人」劉翔到火星上去跨越,展現地球人的力與美;我要讓全宇宙來分享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和喜悅,邀請月亮參加閉幕式的狂歡,並與奧運會力量運動項目的冠軍進行拔河比賽……這一招既靈動活潑,又引人遐想,激發了平時作文課上沒有的熱情,使學生的作文進入了創新的嶄新境界。
又如,《月光曲》一文寫到貝多芬為兄妹倆演奏月光曲時,那美妙的音樂深深打動了兄妹倆,聽著音樂,他們彷彿看到了初升的月亮,波光粼粼的大海,翻滾的浪花……。教學進行到這里時可創設了如下的突破點:「我們沒聽過《月光曲》,可我們聽到過《國歌》,請你學習兄妹倆聽《月光曲》時看的那樣,展開想像,說說聽到《國歌》時看到的景象。」其中有位同學說:「隨著《國歌》那雄壯有力音樂的響起,我彷彿看到了一輪紅日從東方地平線升起,那紅日越升越高,洶涌澎湃的黃河水波起濤涌,一泄千里,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太陽光照在長城上,長城顯得更加雄偉,它蜿蜒盤旋,一直伸向遠方。猛然間,像有萬千人馬在向前疾馳,那陣容,那力量好像什麼東西都阻擋不住似的,地向前,向前……」音樂的旋律與看到的景象妙合無垠,「猛然間」一詞後的句子,又寫出了音樂的變化。這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異於創新。引發學生想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牽一發而動全身,明一點而悟全文。突破點是撬起語文教學無窮魅力的杠桿,突破點是統帥課堂教學過程的綱領;突破點是激發興趣、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的一把鑰匙。小學語文課文,有的障礙叢生,有的充滿懸念,有的曲折生姿,有的落差很大,有的峰迴路轉,有的反向蓄勢……這一切為我們教學突破點的創設提供了條件和用武之地,所以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學生實際及個人教學風格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法,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7. 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是具體化了的課程標准,是師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借,是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日標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 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一、讓學生有目的預習,弄懂生字詞
語文課讓學生預習是非常重要的。預習時提出明確的目的,讓學生有目標可行。如查字典弄懂生字的音形義。找出形近字。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你預習時弄懂了那些內容?你最感興趣的什麼?搜集與 文章 相關的內容:如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
二、引導學生誦讀,熟悉課文內容
文章必須讓學生多讀,要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才進行分析。如果光是讓學生簡單的自由的讀,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的。這就要教師採取多種方法讀。首先讓學生默讀一遍,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出生字詞並自己弄懂。然後教師范讀一遍。
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朗讀的基調。哪些地方該讀重音,哪些地方該緩慢。再就是讓學生同一段對比讀。(讀時要求聽朗讀的學生指出讀的優缺點。讀之前要讓學生明白。不能掉字,漏字,添字,不能重讀,要流暢,有感情)。
對比讀後問班裡有誰能比他們讀的更好,更能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對這段主要內容,學生也就了解得很透徹。
三、讓學生提問討論,教師歸納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對講讀課文,難點課文。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出能把全文內容概括出來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而對閱讀課文。
我一般提這樣幾個問題:1、你讀懂了什麼?你對哪些內容感興趣?為什麼?3、你能根據課文提出些什麼問題?開始時學生提問題很零散,教師不容易圍繞一個主線來分析,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在學生討論時,教師巡視時,就可以根據他們提的不同問題。有目的地理順。
對課文的 總結 歸納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課文內容,對全文進行系統的總結,讓學生對全文有整體系統的理解。
四、教師指導寫作,課後延伸
一篇課文學後,我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如《荔枝》這篇課文。我重點讓學生反復誦讀母親吃荔枝時的情景,體會通過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描寫來表現母親愛吃荔枝,但捨不得吃,都留給了兒孫。表達了母親對兒孫的愛。
讓學生明白細節描寫的好人為你做一件事來突出他們對你的愛。除了練習 學習方法 外,課後還要注意延伸,讓學生明白課後觀察調查母親為你做了哪些事,體會母親的辛勞和母愛的無私。這樣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 教育 。
2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第一點:要抓住關鍵,緊扣重點
俗話所說的「打蛇打七寸」和杜甫在《前出塞》中所寫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說的都是這個意思,即要抓住關鍵,擊中要害。教學也是這樣,只要抓住了關鍵,其餘部分,就可迎刃而解。
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如能抓裝妒忌」這關鍵一詞進行分析,就會比較容易地突破難點。因為文中所講 故事 的起因在於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然而,當時的形勢卻是在孫劉兩國聯盟期間,曹操大兵壓境之時。
周瑜雖然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卻又擔心加害諸葛亮會破壞兩國的聯盟關系,會因「小不忍」而亂了「大謀」,所以不敢公開地無緣無故地殺掉諸葛亮。於是周瑜就想通過合法手段找諸葛亮的「碴」,然後理所當然地除掉諸葛亮。
於是,他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作為一個東吳的大都督,能在「談笑間」使「強虜灰飛煙滅」的儒將周瑜,難道連這樣簡單的問題都不懂嗎?「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很明顯,他是有所圖謀的。而作為一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並沒有揭露周瑜的陰謀,而是佯裝不知,將計就計。
於是,二人合演了一出流傳千古的名劇———「草船借箭」。到後來,二人又數度交鋒鬥智,結果都以周瑜失敗而告終。周公瑾在被諸葛亮氣死的彌留之際,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說,「妒忌」一詞貫穿了全文,也貫穿了二人鬥智終生,是關鍵所在。因此,只要抓裝妒忌」,就可將全文剖析得清清楚楚。
再如:《飛奪瀘定橋》一文中的「飛」和「奪」,《將相和》中的「和」,都是貫穿全篇的關鍵。
第二點:內容要廣、要博
不能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海闊天空的學習環境。即要多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作家生平、文章背景、作品特點等知識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其知識面。這實際上是屬於「磨刀」的過程,是不會耽誤「砍柴功」的。
因為一篇作品,它在反映客觀的現實生活的同時,往往會帶有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認真地了解作家及作品的時代背景,對於理解其作品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例如,司馬遷之所以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為一家之言」,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千古不朽的名著《史記》,這是與他出身於史官世家,幼時耕牧河山之陽,早年遍游名山大川,有著廣博的 文化 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歷分不開的。
他的「發憤著述」,也可以說是他受宮刑的直接後果。再如杜甫,如果沒有早年的「讀書破萬卷」,又哪來的「下筆如有神」?如果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嚴謹治學精神,又怎能達到「毫發無遺憾」的藝術高度,而被後人尊為「詩聖」呢?如果他沒有經歷過「安史之亂」。
「三吏三別」能問世嗎?如果他不是胸懷高遠志向,又怎能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名句?如果他沒有「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濟世憂民之心,怎麼能在其茅屋為秋風所破時,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多了解一點杜甫,那麼理解起杜詩來,不就很容易了嗎?
第三點:開掘要深
唐代司空圖說:「江嶺之南,凡足適口者,若醋,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鹽,非不咸也,止於咸而已。華之人以充飢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他要求一種「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要達到一種「酸咸之外」的醇美境界。我認為,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教學。
它告訴我們,在分析課文時,不僅要講出課文的內容和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想性,而且要講出文章的形式和形式中所顯露出來的藝術性;不僅要講出文章的旨趣所在,而且要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美學高度。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緊密結合,「文」與「質」相統一。
例如教學《火燒雲》,一方面要講出它的內容及思想性———通過火燒雲、霞光的形狀和顏色的變化的美,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講出它的形式及藝術性———①結構嚴謹、首尾呼應;②有靜有動,動靜結合;③手法靈活多變。另一方面要講出它的「質」———字詞使用准確。
例如:寫「霞光」之美,用了五個「……變……」的排比句,以及「……是……」的比喻 句子 ;寫「火燒雲」的程度、范圍用了「燒」「紅通通」「著了火」等字詞,特別是「燒」字用得更妙,不僅表現出了火燒雲的特徵,還表現了火燒雲的動態,而且還與後文的「著了火」相照應,並緊扣了題目;寫「火燒雲」的顏色,則從色澤、色度、色調、色形四個不同的方面描繪出了火燒雲色彩變幻多姿的壯美情景。
與此同時,還要講出「文」———將其上升到美學的高度。讓學生充分領略到:由天上火燒雲的景,地上霞光照映的物以及人們愉快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的一幅鄉村夕照圖的情景美;那五光十色、五彩繽紛的色彩美;那變化萬千,多彩多姿的形態美。
3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樹。語文老師必須時時想著自己在教語文,時時想著從文本中尋找有獨特精妙的語言表達,引領學生反復揣摩,領悟作者用詞 造句 的精妙。就語文教學來說,選擇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所在。
如果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一堂課從文章的開頭到結尾,從文本的「可講處」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問題,東碰一下,西摸一把,就會造成學生體驗與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出色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或句子。
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一)解讀關鍵字。
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一個「游」字,引導孩子質疑:「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呀?」「魚是怎麼游到紙上的呢?」學生帶著疑問默讀課文,找到兩個關鍵的句子:「魚游到了心裡」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還弄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是先與後、因與果的關系。
我們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魚游到了心裡」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魚游到了心裡」就是魚的靜態和魚的動態已經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裡,就是「胸有成魚」的境界。這個「游」字,贊頌的是青年從春到冬的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看魚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刻畫出青年看魚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形象。
而「魚游到了紙上」中的「游」就是「畫」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畫」而用「游」呢?一個「游」字,就令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金魚萬千的形態和生動的姿態;一個「游」字,金魚和青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難怪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執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話。
作為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還要努力引導學生用字用詞准確、簡潔和生動。
(二)解讀關鍵詞。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
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古怪一詞是含有貶義的,那麼,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達他對貓的討厭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1-3自然段,發現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可是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
比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誇貓捕鼠的時候「多麼盡職」。並詳細描摹貓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
細讀課文,聰明的學生發現作者其實十分喜歡貓,因為他把貓印在稿紙上的泥腳印比喻為漂亮的小梅花;還能從貓毫無意義的叫聲中聽出「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段」和「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經常都在關注貓,難道這不是因為喜歡它嗎?
(三)解讀關鍵句。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許多老師認為簡單而忽視的「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去領悟文章所蘊含的「誠實」思想內容。
又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魯教版五上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從而使學生從一個「笑」字就領悟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課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體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從「整體」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
而且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分析課文應咬准不放的關鍵詞句的提煉,以及板書的設計等等,都是基於這個「神」的。
二、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一)要了解語言背景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課引導學生感悟課文重點句「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時,由於教師沒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出現了看似熱鬧,實則無意義甚至誤導學生的現象。生: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後了。
師:噢?你是個很有見地的孩子,能 說說 你的獨特感悟嗎?生:像蘋果和石榴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人,我覺得他們既好看又實用,比「花生」那樣的人更好!老師眼睛一亮,表揚說:「你的見解真獨特。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單位不歡迎,找工作困難。
生2:像花生一樣深深地埋在地下,沒有表現的機會。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種用處,起碼讓別人看了「賞心悅目」。師總結:「你們真了不起,一個個見解獨特,值得肯定。」
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剛好與文本題目一致,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顯自己做人的態度。再聯系那個時代水深火熱的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樣,為大義、為祖國、為社會「藏而不露,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啊,哪怕這索取的僅僅是旁人因看見「體面」而產生的「愛慕之心」。
如果教師對文本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質疑,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師:同學們,其實花生那樣的人就是作者那樣的人!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人吧!(簡介作者生平)師:(質疑)在作者的心裡,和講體 面相 比,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教書育人,是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是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救國……)師:是呀,和這一切相比,講體面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
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們覺得和蘋果、石榴、桃子相比,誰更可敬呢?相信此時沒有學生再會為花生雖實用但不好看而遺憾,相反,會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獻而自豪,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而敬佩。
(二)解讀文章題目。
文章的題目往往與文本的內容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標題常常是已經告訴或暗示了文章的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法及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從題目入手,可以通過題目大致推測一下文本的內容,這樣就能較快地進入文本的內容解讀,為深層次的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魯教版三下冊第七單元,這組教材是以「認准目標,不懈努力」為主題,仔細觀察,發現《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
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們注意了它,我們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線索、或是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這無疑對我們整體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體驗文本
閱讀文本,讀者就會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與文本對話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小學生處於六到十二歲這一年齡段,他們與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
而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去體驗文本,往往會把課文讀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這一文本,如果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解讀,除了能體會到作者分別從動物、植物、人類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從而分別從強烈的求生欲、頑強的生命力、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角度強化了生命的價值這個主題,還能體會到這三個例子是有關系的,前兩個關於飛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說明了它們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主宰生命。
但是,如果讓他們體會第二層就有點拔高了。因此,從孩子的思維角度考慮,我們應重點引領孩子體會第一層。同時,我們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維去體驗文本,才能更切實地體會到,哪些會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最容易出現的疑問。真正把握好這一點,我們才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問題,所提的問題也才會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4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一、民主氣氛的形成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於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
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 思維方式 與傳統的 教學方法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准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落到學生的心理基礎上,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就不會被打破,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永遠是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囊袋」。
所以,我們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體現真正的民主。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的: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請您出點子」,然後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
幾天後,我收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通過對它們的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牆報,命名為「學生的金點子」,並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於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得到了學生們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簡單:我們常說,學生是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教是最有發言權,教師通過上文中學生「點子」的調查。
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最歡迎的;通過改進,就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少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再說;作業中「請您出點子」的一個「您」字,動之以情,學生樂意去做,說「提建議」,而不說「提意見」,可消除學生的顧慮,學生就會積極去做,說是「出點子」,則想到一點就可提,方便可行,學生容易做。
可見,這種做法應是有效的捷徑。
二、理解思維的多向
知識是智慧的結晶,但擁有知識不等於擁有了智慧,知識可以授與,但智慧卻不能,從個體認識發展論的觀點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動中自我建構的產物,真知是知識和智慧的統一體。
於是,在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些學生提出最好課題改為《草船騙箭》,其理由是:「因為諸葛亮是用詐騙的方法從曹操那裡得到箭的,而不是借來的,「這理由一出來,就像是一滴水掉進沸騰的油鍋里,教室里頓時炸開了。
可是,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從座位上彈簧似地站了起來說:「從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這句話可以看出,騙箭不必謝,借箭才要謝,因而題目應用《草船借箭》。
話音剛落,另一位學生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理由:「我認為是借箭,因為到赤壁之戰時,諸葛亮不是把借來的箭還給曹操了?人家有借有還嘛。」教室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了,同學們的情趣也高漲了起來。
更妙的是還有一位學生說:「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贊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騙』是貶義詞,題目改成《草船騙箭》,文章的中心就變成揭露諸葛亮的陰謀詭計了。」面對這么多富有個性的理解,而對這激烈的 辯論 ,我欣喜地說出了一段啟發性的話:「大家的見解太獨特了,大家的表演太精彩了。
學習中,只要你們能善於質疑,大膽發問,提出創造性的見解,並富有挑戰的激情,成功之門就離你們不遠了。」
三、探疑方式的選擇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大體可分為兩種:獨立學習,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獨立加以解決的問題;合作學習,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即學生經過個人努力,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
其中,學生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師則不講,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完成,而學生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教師的適當點拔外,讓學生自由地尋找學習的夥伴,自由地選擇探疑的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是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讀書、思考、討論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外,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語」全班同學群策群力,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形成學習小組。
自由選擇解疑辦法,如:讀書解疑、實驗解疑、討論解疑、圖示解疑、聯系實際解疑等,學生愛用哪種,自由選擇不加限制,之後讓學生自由發表對有關問題的理解和獨特的創造性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四、自學目標的自定
眾聽周知,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即差異性,所以,課前的預習,無論從質還是從量,兩方面都存在著難以克服或縮小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掌握得多,學得好、快,這無疑給課堂閱讀的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該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需求?該如何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呢?本人認為,既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課前的自學目標應由學生自己擬訂,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的自己自學目標,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總之,只要每位教師能根據教學實際,開動腦筋,定能創設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讓語文活動課「動」起來。
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相關文章:
1. 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匯總
2. 小學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
3. 小學語文閱讀分析方法有哪些
4. 小學語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方法與技巧分享
6. 小學語文句子賞析方法有哪些
7. 小學語文閱讀基本方法,
8.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
9. 小學語文高效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