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展示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展示

發布時間:2023-08-15 20:54:51

1. 如何打造小學語文有效課堂

導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下面為大家介紹。

如何打造小學語文有效課堂

一、深入鑽研課本 把握教學重難點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過度重視游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未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的研究,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針對這一教學問題,教學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

(一)備教材

進行仔細的備課是教師開展有效課堂的基礎。教師在備課階段,先通讀課文,對文章中教難理解的句子作標記,再根據相關的教學資料,明確教學中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正確的解讀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師在備課階段,應根據教學內容,採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備課。這一方式,不僅能夠明確教學中的重難點,還能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對小學二年級《金色的草地》進行備課時,對較難的字、詞、句作好標記,並將其具體的教學方式寫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變化的相關語句標記出來。將文中重點含義的語句的解釋標記在句子旁邊,避免了漏講的現象。

(二)備學生

由於教師和學生之間文化程度存在差異,教師在備課階段,應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進行備課。一方面,有利於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難點,明確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採用適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中的《白鵝》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備課階段,對白鵝“左顧右盼”“一絲不苟”等形態標記出來,上課時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描寫白鵝的形態、動作的句子,有利於學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探究的興趣

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正處於游戲的階段,上課期間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學效率。對此,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置身於情境之中,達到增加學生求知慾望的目的。開展有效課堂時,教師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

(一)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教學氛圍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敢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此外,教師鼓勵回答問題的學生,滿足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優化課堂提問

由於語文課堂具有豐富性、生動性的特點,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應基於課本進行適當提問,保證問題的價值性。此外,還應將提問的次數要適量,並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避免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同時,教師還應基於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情境,把握問題難易程度,讓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先通過創設游戲場景、對比觀察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通過查閱資料、小組交流的模式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邏輯分析能力,還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三、巧用電教媒體, 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逐步走進小學語文課堂中。由於語文課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導致學生無法融入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中。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集聲音、圖片、文字等為一體,通過情境再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減少板書時間,讓教師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增加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鳥的天堂》,很多學生無法根據“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想像出榕樹之大、鳥數量之多,從而很難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針對這一教學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大榕樹以及群鳥飛翔的圖片,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贊美與喜愛。課堂結束前,向學生展示目前“鳥的天堂”中鳥的數量、種類大幅減少的畫面,號召學生保護環境。

四、開展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合作教學的實質是教師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師並未認識到合作學習的真正意義,在實際教學中,通常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討論。這一教學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無法真正實現合作學習的教育理念。對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開展合作教學:第一,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任務開展合作學習,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討論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達到加強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協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響,學生看待問題時,存在極大的片面性。因此,開展合作學習,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與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五、結束語

現階段,高效課堂逐漸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發展趨勢。因此,教師應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2.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應該如何打造

導語: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高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是只有更高,沒有最高,是“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對立面;“高效”很難用一把標尺衡量。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高效”課堂是我們的教育理想。在語文教學中,應該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正確的教學內容、有力的教學方法完成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能力的提高、母語情感的熏陶和語文人生的展開。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應該如何打造

一、教師要做到

1、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為提高教學效率作精心准備

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單就每節課在上課之前對於課堂教學中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教材、媒介、學生有個精細的設計,包括在反思中遺留問題的講解都應考慮在內。既對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實有一個先期的預設保證。

2、教師必須要有很強的課堂駛馭能力

因為這是課堂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3、教師要會適當使用激勵機制

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工作不是課後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事實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並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補差工作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4、教師要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情景及微觀世界的動畫等,能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改善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學生要做到

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嘗試探索、自學等是學生課堂高效率學習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學生大量的自主性學習面前,學生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就凸顯出來。教師要對學生作以下要求,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前預習習慣

預習不止是把書本看看,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麼聯系?等等。這樣,聽課就有的放矢,會抓重點、攻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

2、課堂學習習慣

上課要做到“聲聲入耳、字字入目、動手動腦、用心學習”。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時要站直;聽課時目視老師,重點內容課本上有的要勾畫,沒有的要記在課本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老師板書時要目視黑板;老師提出問題時積極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明白的問題要及時問老師;書寫時要認真,書寫解答過程要規范,要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討論問題時要主動參與、積極發言。要集中精力緊緊圍繞老師的講課思路用心學習。

3、課後鞏固的習慣

鞏固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還要通過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三、高效課堂的有效實施,是教師和學生合力的結果

1、要有正確的學習目標

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既要考慮班內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慮中等生及優等生的提高。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造成兩級分離。所以,學習目標的制定必須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學習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題中做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2、課堂環節要設計合理

就語文課來說,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兩個導學、互動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個導學,讓學生自主讀課文,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然後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再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第二導學,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

3、教學活動要靈活調控

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們不是倍受關注的亮點,應該把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要努力縮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使他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還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想像力。

總之,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

3.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1: 生活展現 2: 實物演示 3: 圖畫再現 4: 音樂,聲響渲染 5: 表演體會

為什麼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特別提出創設教學情境呢?這得談一談我們現在這些6—12歲的孩子的閱讀現狀。
現在,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尤其快,我們的小學生除了網上電子游戲、動漫,還有許多類似於《老夫子》之類的圖畫書,他們一個人可以看很長時間,凝神專注,不需大人引導,卻很容易達到上癮程度,可是去讀積極健康的文字書,卻不容易讀進去。這種情況,男孩居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也認識許多特別愛讀書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個叫劉瀅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級,便看上了大部頭的沒有拼音的文字書。中午,教室門還沒開,她就背靠著牆,坐在走廊上看書,下課也看,別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圍撒野似的瘋著玩,她卻如入無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寫的情境之中。一個叫劉嘉怡的小姑娘,雖說只有七歲,卻像大孩子一樣可以安神地讀半天的文字書,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對我說:「今天讀張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淚了,我的嘴都發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們不禁感嘆,這些愛讀書的孩子年齡不大,可已經享受到了與文字交流的快樂,享受文字描述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聯想、神奇的想像。他們那麼有靈性,對身邊的事物那麼敏感,他們喜愛讀大量的文字書,完成語文學習顯得輕松愉快,出口成章,優雅知性,與那些讀《老夫子》之類上癮的孩子大不一樣。
同樣是愛看,如痴如醉,為什麼讀書帶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呢?
韓國推廣閱讀的南美英博士舉過一個例子,我覺得很有意思。「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這樣一句話,在漫畫書里只剩下了「咚」這樣一個擬聲詞,而就在這文字和漫畫之間,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看漫畫,不喜歡讀文字,因為讀那些文字,他們想像不到那個畫面,進入不了那個情境,更體會不到文字背後的情感傾向,不會體驗文字里的東西。如果這些孩子讀文字時能夠想像、體驗,「將軍身中一箭,發出震天的叫聲,好像大樹轟然倒下」 ,那該是多麼驚心動魄的一個場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戀於電腦游戲、圖畫書之類的孩子,對形象、對場景、對情感的體驗能力會越來越弱,以致於不喜歡讀文字書,讀不起勁兒來。即便是讀,也是一種迸字似的讀,看悲傷的場面不流淚,看幽默的細節不展顏……從來就享受不到文字閱讀真正樂趣。
作為小學里的語文老師,面對6—12歲處於起步開始學習讀書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在小學六年裡,引導孩子們喜歡閱讀文字,會閱讀文字,從而享受到閱讀文字那種寧靜中邊讀邊思的快樂呢?無疑,創設情境教學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為什麼呢?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去創設情境教學是有科學道理的。
1、 因為咱們人的大腦特點。咱們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的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一般,咱們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寫字、閱讀、組詞等書面的單項訓練,以及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情感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
如果我們想辦法在課堂需要的地方創設情境教學,通過音樂、實物、圖畫、表演、語言描述等方法,來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者是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開始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開始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這樣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一般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因為兒童認識世界的規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思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也就是說,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
盧梭也說過:「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一切東西,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感覺
又是通過感官來獲得的。兒童的感官,可塑性極大,在這個時期,我們根據文字,藉助音樂、圖畫、表演等方法,來直觀地作用於兒童的感官,引導學生或聽,或看,或操作,兒童的視覺、聽覺、運動覺就在這種不斷的有指導的興奮中日益敏銳、完善起來。他們的眼睛會特別亮,耳朵會特別靈,感官、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這就拓展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且成為他們思維、想像、創造的重要基礎。相反,這個時期,如果我們不去著意訓練,兒童的感覺就會變得遲鈍,而感官的遲鈍必然會成為兒童提高直覺、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礙。
這樣的訓練,僅靠音樂、美術、體育等術科的訓練是不夠的,我們小學語文也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在課堂中根據語言文字去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獲得從形象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課堂中去創設情境教學呢?我想主要是四處設置,七大方法。四處設置為:情境中導入、情境中體驗、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為: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與聲響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以及閱讀體驗情境。這些方法的運用,我們一般根據課文內容的所需,有選擇地運用到四大設置之處。
一、情境中導入。
一般來說,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創設一種情境,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引入課堂之中。歸納一下,也有幾種做法。
1、出示實物,在觀察中引發思考,使孩子們因探索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
我們可以同時展示兩張不同的郵票,引導學生觀察。「你們看了這兩枚郵票有什麼發現?」一枚邊緣無齒孔,另一枚邊緣有整齊的齒孔。這時能引發學生什麼思考呢?「這兩枚郵票為什麼一枚有齒孔而一枚沒有呢?」為了引發更深層的思考,我們可以繼續展示:這是一大張邊緣無齒孔的郵票,人們要用時得找來剪刀,用一枚便裁剪一枚,難免裁剪得不整齊。後來,一枚枚郵票的邊緣多了一圈均勻的齒孔,用時,只需用手沿著齒孔輕輕一撕,就能整齊地撕下一枚一枚的郵票了。介紹到這,同學們是不是有問題想問呢?於是學生想知道:「郵票的齒孔是誰想出來的?他是怎樣想到這個辦法的呢?」行,我們今天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14課《郵票齒孔的故事》。學生便帶著探索的慾望開始愉快而主動的自由朗讀。
2、觸及孩子的情緒領域,喚起孩子心靈的共鳴,使孩子因情感的驅動而要學習。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課《竊讀記》。
這是一篇非常平實的課文,沒有跌宕的情景,沒有華麗的描寫,但平實中蘊含著渴望讀書的切切真情,就像一位和善的人憶著童年向我們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竊讀記》呢?「同學們,上課之前我想給大家唱一首歌,這首歌大家可能聽過。」「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放野鴨子合唱)老師唱著唱著,引發了學生的回憶,也紛紛跟著唱,逐漸有一種悠揚、懷念的感覺。「同學們,每當我聽到這首《送別》,我就回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城南舊事》,里邊有個小姑娘叫小英子,小學畢業典禮的時候,小英子和同學們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老師和小學生活的。《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城南舊事》拍攝的,作者就是我要給同學介紹的林海音。」出示林海音照片及簡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小學至大學在北京讀書,後回台灣從事編輯、教師和寫作工作,共出版《城南舊事》《冬青樹》《林海音童話集》等86部作品。我們將在小學和初中讀到她的散文《竊讀記》《冬陽·童年·駱駝隊》《爸爸的花兒落了》等。林海音之所以能成為這樣著名的作家,離不開她小時候對讀書的酷愛。這節課我們要走進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回憶《竊讀記》。」孩子們在悠揚、懷念的感覺之後,又產生了對作家林海音的敬佩,於是會萌生對林海音童年生活進一步了解的興趣。於是,情感萌生動機,便愉快地跟著老師走進文字。
3、聯系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使學生因貼近生活形成關注而要學。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16課《充氣雨衣》。
出示圖片,「同學們,下雨了,許多人穿雨衣出行,旅遊,上班,上學,劃船……我們班哪些同學下雨天也是穿雨衣出行?能說說穿雨衣的方便之處嗎?」(可以遮住背上的書包不被雨水淋濕;輕便,比打雨傘方便,可以騰出手來干別的……)「有沒有同學感覺到穿雨衣也有讓人煩惱的地方呢?」(有不少同學說穿雨衣的時候,雨水會順著雨衣的下擺流到褲腿上,被風一吹,冷極了。)「我們有什麼辦法來改進一下,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16課《充氣雨衣》。」
4、 描繪畫面,呈現形象,產生美感,是孩子因愛美而要學。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4課《槐鄉的孩子》。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的家鄉在哪兒嗎?我的家鄉在湖北省潛江市總口農
場。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那兒度過的。每到五月夏季來臨的時候,路邊、溝邊的許多槐樹便開花了,樹上像鋪了雪,成串的槐花散發出幽幽的淡香,深深地吸一口氣,那清淡的香氣使人心曠神怡。一場大雨下過,潔白的槐花瓣撒落一地,跟下過雪似的,小溝里也漂浮著一層夾雜著綠葉的白花,偶爾會有青蛙呱呱地叫著,頂著一頭白花瓣從水波里鑽出來,爬上岸去。小夥伴們也不閑著,年齡大的將鐮刀捆紮在竹篙的頂端,把一串串槐花勾下來,這時,地上的槐花散落一片,槐花的清香也彌散開去。年齡小的也不閑著,他們翹著屁股忙著把地上的槐花撿進竹籃里。待竹籃滿了,便提回家去讓媽媽和上麵粉,撒上鹽和油,蒸著吃。這蒸槐花香而不膩,小夥伴們可喜歡吃了。聽說有個地方比我的家鄉槐樹要多,人們稱它槐鄉,那裡有令人稀罕的紅槐花。那兒的槐花何時開?那兒的孩子也忙著采槐花嗎?採回的槐花僅僅也是蒸著吃嗎?我很想知道,你們想知道嗎?請自由朗讀第4課《槐鄉的孩子》。」老師對童年生活回憶和描繪,讓孩子們有一種美感和嚮往,因此急於拜讀。
5、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讓孩子因好奇而學習。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7課《小壁虎借尾巴》。
先板書「小壁虎」 ,問:「同學們見過小壁虎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零星介紹之後,出示幾幅小壁虎的圖片,老師簡單介紹:「壁虎,外貌像蜥蜴,對人完全無害,全世界有750種。他們頭大個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盤,喜歡夜裡爬在牆上靜候蚊蠅,尾巴有的尖長,有的短鈍,有的是球形。」介紹到此,添加「借尾巴」,讀課題,有什麼疑問?(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嗎,為什麼還要借尾巴呢?向誰借?)「我跟大家一樣好奇,我們來讀課文吧。」
二、情境中體驗。
我們運用一些情境導入的辦法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如果後面的教學過程單一刻板,孩子們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我們將他們帶入了課堂情境之後,接下來就得想辦法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我們創設的情境成為一個連續的動態的情境,往課堂深處發展,有意識地把孩子們一步步地帶入課文描寫的相關情境,讓孩子們有一種感覺,「我即在情境之中」 ,使課文中描寫的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孩子們面前,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場景讓孩子們涉足其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優化的情境將孩子們吸納其中,產生熱烈的情緒,更愉快輕松地去體驗、感受和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情節發展的特點,我們一般可採取以下七個方法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教學。
1、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
察的對象,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9課《日月潭》第四自然段。
「要是下起蒙蒙細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
這句話描寫了日月潭下雨時候的朦朧美,而對於7—8歲的二年級同學來說,很難真切地感受到這種美,即便是有所感覺,也是一種非常籠統的感覺,至於「朦朧」「像童話中的仙境」 ,他們不可能有真切的感受。正好上這一課的時候是春雨綿綿的三月,我們的學校在東湖邊。一天早讀課,細雨濛濛,我和副班主任帶著我們班的同學來到東湖邊的放鷹台上,指點著孩子們朝東方的湖面上看去。逐漸啟發:
「想一想,下雨天與晴天看東胡景色有什麼不一樣?」
小孩們邊看邊說:「湖上籠罩了一層霧。」「遠處的磨山被霧遮住了,只看得到山的影子。」
老師描述歸納:「因為有霧,我們看不清山上的朱碑亭,只看得到山的影子,這就叫『朦朧』。」
進一步引導:「今天天公施了魔法,給東湖披了一層輕紗,晴天的一些景物都變了,它們都變成了什麼呢?邊看邊想。」
學生七嘴八舌:「遠處的湖堤變成了卧在湖裡的龍。」「湖面上的小木船隱隱約約,像露出水面的魚背。」「劃動的皮劃艇也像魚,像一條條游動的大魚。」「磨山就像一尊巨大的彌勒佛像,正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你們現在有什麼感覺嗎?」
「我感覺好美!」「我感覺好靜!」「我感覺這就像仙境一般!」
老師再歸納提煉一下:「這仙境里卧著龍,游著魚,彌勒佛開心地欣賞著,這真像童話中的仙境!」
就這樣,同學們一步步地感受到了「朦朧」 ,感受到了「童話中的仙境」 。回到課堂來讀《日月潭》,「這段描寫你想怎麼讀?」孩子們有了感覺,紛紛舉手,一個一個讀得有自己的味。「你為什麼這樣讀呢?」「『朦朧』是模糊看不清,得仔細看才行,所以要慢一點。我讀的時候在想,日月潭下雨的時候有霧遮住,周圍的景色會變成什麼呢?變成了魚?也有龍和佛嗎?我特別想知道,所以我有點激動。」瞧,我們把孩子帶到景色中去,引導他們去看去想,把生動的景象與抽象的詞語相對應地聯系起來,讓孩子們通過對景象的感覺遷移到對文字的理解和情感上,他再讀的就不是文字,而是文字後面的景和情,這該多好!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讀到這個自然段,有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為什麼細絲要由直變彎呢?」我們成年人閱讀能力強,聯系生活實際和後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可以明白,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更牢地巴住牆,然後將嫩莖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導學生去弄懂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請學生走進生活,注意觀察和思考:當你走在較滑的地方,你的腳趾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體驗和思考,他們會弄明白:走在較滑的地方,我們的腳趾會本能地彎曲起來,想抓住地面,好穩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為什麼會變彎曲呢?由此及彼,孩子們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腳巴住牆的時候,細絲變彎也是為了牢牢地巴住牆,好把嫩莖往上拉一把。於是學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聰明。」「作者觀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細。」
我們把孩子帶入生活,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無窮的信息和靈性,所以,我們從一年級的語文學習開始,就應該引導我們六歲的孩子學會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周圍的世界聯系起來。
再比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30課《棉花姑娘》,課後作業有一題填空題:碧綠碧綠的( ),雪白雪白的( )。剛開始,大多數同學走不出課文或者走出課文只到室外,他們填的是:碧綠碧綠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草地),雪白雪白的(牆壁),雪白雪白的(棉花),思路打不開。如果我們引導孩子走進超市、走進社區,走進大自然,許許多多的景和物引入眼簾,他們的眼界打開了,他們便能驚喜而又輕松地寫出許多新穎的詞語搭配來呈送給老師,雪白雪白的(大米),雪白雪白的(婚紗),雪白雪白的(湯圓),雪白雪白的(椰子肉),雪白雪白的(莎摩耶),碧綠碧綠的(油麥菜),碧綠碧綠的(花瓶),碧綠碧綠的(長裙),碧綠碧綠的(小飛蟲),碧綠碧綠的(翡翠手鐲)……
可見,社會、生活、大自然是多麼豐富充盈的大課堂,把我們的孩子帶到這個大課堂去,它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才思泉涌的靈感,讓他們的語言充滿生命的氣息。所以,創設情境教學首先應青睞於我們身邊的生活世界。
2、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相應的背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9課《鯨》第六自然段:「鯨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地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麼聲響,它們立即四散游開。」
老師畫出幾頭鯨,畫一張大海為背景,別忘了畫點岩石之類,鯨是怎樣睡覺的呢?讓學生根據課文里的描寫來動手擺一擺。幾個學生邊擺邊思考討論:「頭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險便於疏散。」「應靠近岩石一點,這避風浪。」「你覺得這避風浪,漁船也會在這兒避風浪,可能並不安全,離岩石遠一點是不是安全些。」給了大海中的一處岩石,豐富點背景,的確便於學生把眼界打開一些,針對「它們通常會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這句話展開觀察和思考。運用這些物體,給學生創設一點情境,引導學生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對這段文字的描寫,學生輕松理解鯨睡覺的特點,感受鯨的智慧,印象深刻。
再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5課《灰雀》1—2地然段:
「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麵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
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一張白紙,襯出雪天,三隻灰雀停在公園里那棵高大的白樺樹上,給白皚皚
的雪天帶來了生機。可是有一天,列寧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這時,列寧是怎樣的心情?我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小男孩當時看見列寧在周圍的樹林里找遍了,猜測那鳥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心裡會是怎樣的感受?我們這么一顯示,讀者就很容易感受到,小男孩那種愧疚,以至於後來把鳥放回來。學生看到這種情境,就很容易產生與小男孩內疚、列寧對鳥的喜愛、鳥不見了的焦急與擔心一種共鳴,情境就暗示給了孩子們很多內涵。孩子們帶著這些共鳴走進文字的描寫,這些漢字在孩子眼裡就被賦予了情和景,賦予了畫面,朗讀和領悟便變得輕松和愉快。
所以,有一個叫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出示這些事物,鳥的一走一來,實物給孩子們帶的感覺,就暗示給孩子們許多的東西,以至於後面小男孩說:「沒,我沒看見。」列寧自言自語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小男孩由逮鳥到不好意思、愧疚、自覺放鳥的內心活動,學生便輕松理解和領悟。
有時候,用實物創設情境,給人一種真切地體驗,從而能產生與課文中人物一致的內心共鳴,心在其中,讀文便有了許多真情實感。
3、 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
形象化。除了課文插圖、掛圖,我覺得剪貼畫、簡筆畫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現課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樣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這段文字我們如果用簡筆畫來畫一畫,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首先選筆的顏色,再一句一句地邊讀邊思考著畫。畫好了,展示一下,評一評,看誰畫得與課文里寫的一樣?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們很准確地認識了爬山虎的腳,同時深刻地感受到:讀書得一句一句仔細讀,最好能在腦海里形成畫面,感受到作者的觀察仔細,描寫准確。
再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為了讓學生更明白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我們抓住「一腳一腳」這個詞語來感受。提出一個問題:「『一腳一腳』在這兒能換成『一步一步』嗎?」有的學生經過思考交流,可以明白不能換詞的原因,可也有同學模糊不清,那麼這個時候,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邊畫邊描述:「『一步一步』始終是兩只腳一前一後交替著向前移動,而爬山虎往上爬時,是先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再往上爬,就必須再長出一隻新的腳來,再巴住牆。爬山虎要不斷地往上爬,就得不斷地長出新的腳來巴住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所以,在這兒,『一腳一腳』不能換成『一步一步』。 」這么一畫,很直觀地讓學生感悟到:爬山虎真神奇,作者用詞也很准確,作者的觀察尤其耐心仔細。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31課《回聲》,什麼是回聲?第6自然段青蛙媽媽說得很清楚了。
青蛙媽媽說:「孩子,你的叫聲就像這水的波紋。水的波紋碰到河岸又盪回來。你在橋洞里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也要返回來。這樣,你就聽到自己的聲音啦。」
可是,對於二年級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可以讀正確,讀流利,不見得讀明白,以至於能形象地在腦海中呈現出畫面,那麼老師邊扮演青蛙媽媽,邊描繪回聲形成的情形,便可直觀形象地將什麼是回聲演示給孩子們。這時,孩子們也會像小青蛙一樣,高興起來:「老師,我明白了,這就是回聲呀!」
用簡筆畫再現文字描寫的情形,簡單隨意,也能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用起來很方便。
4、 音樂、聲響渲染情境。
音樂、聲響是一種微妙的語言。它們用豐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
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9課《兩只鳥蛋》 :
9、兩只鳥蛋
我從樹杈上取下兩只鳥蛋,
小小的鳥蛋涼涼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媽媽看見了,說:
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
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著鳥蛋,
連忙走到樹邊,
輕輕地把鳥蛋送還。

我彷彿聽見鳥兒的歡唱,
抬起頭來,
把目光投向高遠的藍天。

4.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技巧

導語:新課程提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技巧

1.精心備課,讓課堂更精彩

精心備課(包括編寫導學案),能使我們收獲課堂的精彩。作為教師,需要而且一定要做到精心准備好每節課, 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像情景的創設、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的切入點、如何設計學生課堂展示環節、如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等都需要教師課前精心策劃。

2.學生預習,增強課堂實效性

預習,歷來是鞏固、提高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步驟;預習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知識,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像、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說,預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已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導下,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要運用自己的心力,去嘗試了解新的學習對象。每上一節新課之前,我會讓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學習要求進行預習,並讓學生嘗試著利用預習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一兩個簡單的問題。當然解決的過程也許不會那麼順暢,而這正好讓教師課前了解到學生學習新知的瓶頸究竟在哪裡,從而真正使教師的"講"成為學生的所需。這樣的"講"當然也就會更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從而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3.要靈活教學方法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務實高效的課堂?我們說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3.1 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學習中。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進入深層次的學習之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探索知識,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來,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3.2 將小組學習落實到位。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真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每個小組可以討論不同的問題,然後大家評價;也可以先同桌之間討論各自提出的問題,再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擴大到四人小組或全班,師生共同參與,在課堂上建立起一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維模式,為高效課堂提供有效的手段,以便印象更為深刻。

3.3 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是思考的課堂,思考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是高效學習的助跑器。所以,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堂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設問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

3.4 課堂練習鞏固拓展。有效的練習是高效課堂的保證。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題更使學生增加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充實。另外,設計合理巧妙的練習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培養學習的`興趣和科學精神,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鼓勵教育為本,體驗成功之喜悅

我曾在一本教學雜志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評價,應該是一束賞識學生的靈光,充滿關愛和呵護,真誠地賞識每位學生的點滴進步,真誠地呵護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育界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它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育評價更要以人為本。如,對待優生的評價是"你平時的朗讀挺好的,今天可能是准備不充分,以後要多努力。"對待差生的評價是"你的進步真大,聲音比以前更響亮,希望你繼續努力,以後會讀得更好。"我們還應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看看哪個學生發言最踴躍,哪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最有水平,為發言的同學鼓掌、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去評價學生。這種激勵性的評價,既舒展了學生的心靈,又培養了合作競爭的意識。

總而言之,充滿人情味的課堂將會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只要我們不斷地創新,高效課堂一定能夠達到。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是一項快樂的活動,這樣的語文課堂將永遠充滿活力。

5. 如何打造出小學語文的有效課堂

導語:新課程實行以來,教學課堂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使學生不斷生成智慧和人格,這就更加強烈地要求教師要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過於看重知識技巧的掌握,使得學生根本找不到學習語文的魅力,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的需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逐漸打造愉快有效的語文課堂。

如何打造出小學語文的有效課堂

一、插上想像的翅膀,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思想比較單一,再加上他們身處農村,見到的新鮮事物較少,基本上都是依靠電視來了解外邊的世界,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創設有趣的情境,誘發學生的想像,發展學生的思維。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課堂通常都是由教師主宰,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是被動的學習,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幫助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思維的空間里自由地想像。

例如:在學習《女媧補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在授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創設了想像的空間,首先,我帶領學生熟悉文章,之後,引導其發揮想像,對故事進行擴寫,讓學生想像一下女媧補天之後,會是什麼樣的情境。使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在這個擴寫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為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逐步使學生輕松地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我們要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逐步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性。

例如:在學習《七顆鑽石》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愛心”的神奇力量,學會關愛他人,成為能獻出愛心的人。在授課的時候,我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姑娘很渴。②是什麼使水罐里跳出了鑽石?③小姑娘的水罐在哪幾種情況下展示了它的神奇?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解答上述問題時,學生就能真正懂得本節課的中心思想,進而在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過程中,學生的素質也會得到提高。

三、藉助多媒體技術,使抽象知識形象化

多媒體教育技術飛速發展,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中,我們不能讓多媒體技術佔領學生的主體位置,我們不能將以往的“滿堂灌”轉變成“滿堂翻”,這樣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就會失去意義。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功效,使學生在形象的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相關內容,進而為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打下基礎。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我藉助了多媒體的形象化功能,使學生在一些美麗的圖片中感受小興安嶺的風光美。師:同學們,有人去過小興安嶺嗎?學生搖搖頭(由於學生都是農村的,大部分學生沒有去旅遊過)師:那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小興安嶺的相關知識好嗎?接著,我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小興安嶺的'圖片,其中有蔥蔥蘢蘢的樹木,有白雪皚皚的冬天景象,還有果實累累的秋天景色……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感受小興安嶺的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領略大自然的風光美,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正確的評價中找回自我,並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進而使學生以良好的學習心態進入語文學習課堂之中。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特點,採用合適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使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輕松地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逐步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

6.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導語:語文教學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有精心呵護株株幼苗,使他們長成參天大樹,支撐起祖國蔚藍的天空。樹立新的教學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質量觀,新的評價觀,就能把語文教學改革,推向深入並獲得成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一、課前准備要充分。

當前,一部分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平時課前准備不足。他們的課前准備簡單,只限於讀讀參考,寫寫教案。寫教案多數也是為了應付檢查。開學初,買來各類精選教案,不假思索,全盤抄襲。有的甚至連原本中因疏漏造成的個別失誤也照抄不誤。不僅全然脫離了自己的教學實際,而且丟開了新課程標准、教材、單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鑽細究、課前反思,導致語文課堂教學徒勞無功,沒有實效。俗話說,不打無准備的仗。

教師課前要做好五大准備:

一、學生課前預習的准備。

二、教學理念的准備。

三、教學內容和相關知識的准備。

四、教學設計的准備。

五、教學和學具的准備。這五種准備中,其它四種准備是教學設計准備的基礎。教學設計是課前准備的關鍵。

進行教學設計要達到以下要求:

1、有明確的價值追求,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2、要以」三維目標「為中心設計。

3、要重視雙基,重視能夠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習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只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五點,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就有了保障。

二、 聯系實際,巧用教法。

雖然新課程改革在我市已推行了四年,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在不斷的改變著,但有一部分教師的轉變力度不大。課堂依然存在著以「教師主宰課堂「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以分析講解為主要形式,採取灌輸式,課程改革流於形式。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很難發揮,只是被動的聽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學生還有厭學的心理。課堂教學效率可想而知。面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農村教師要徹底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在眼花繚亂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選擇地引進和吸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多數較為朴實。他們非常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他們了解、熟悉教材、學生。在選擇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時,一定要從自身特點出發,結合學生具體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一切從實際,從學的本質,從學的精神上出發,把著眼點放在教法的實效性和學法的指導上來。朴實的農村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用 朴實的方法結出扎實的碩果。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的心中比較抽象模糊,難以理解和運用。在我們農村小學的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完成所有課文的教學。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如果每節課在再面對同樣的教學程序,同樣的學習方法,那就會更覺得單調,甚至會覺得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效率難以提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還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現代教育技術。用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的視覺感官,充分展示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激發起濃厚的興趣,獲得對語文知識的整體感知,培養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一、教師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質,更新教學觀念與角色轉變相結合。

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教育事業將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互聯網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顯而易見,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路時代的要求,那麼要想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做保證,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條件是教師的高素質。

課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後,就要精心地鑽研教材,採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通過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建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使得我們的教育質量盡可能地提高。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導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獨奏者轉向伴奏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策略也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而對於一位語文教師來說,應具備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質。

首先,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現今,教師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執著地研究,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程改革作出貢獻的同時,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優秀的語文教師。

其次,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應准確理解,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第一,要求教師要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資源,要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教師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如,進行課文《四個太陽》教學時,光用你的三寸不爛之舌向學生講述四種季節的太陽給大地帶來的好處,是遠遠不夠的,何不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裡去感受作者的心願和四季美麗的景色呢?廣闊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課堂。第二,要求教師重新認識語文教學模式。教師絕對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夥伴,要與學生「親密接觸」,甚至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這樣,你才有資格做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引導者、輔導者。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指導時,教材作為閱讀的範例,你是逐篇教會學生讀,還是教給學生讀的方式方法,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去讀:朗朗地讀、默讀、品讀、美讀、誦讀呢?筆者認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產出」的死胡同,滋長了學生學習的惰性,泯滅了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後者則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學到老。俗話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時代了,信息時代的快節奏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政治和業務的理論修養,不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且要有與時俱進、創一流業績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廣泛涉獵以求「博」,學習業務以求「專」,加強教研以求「精」,科研開路以求「新」。還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習,以求師生共進,教學相長。

二、 課堂教學中摒棄繁瑣分析、串講串問的舊模式,實現學習與創新相結合。

繁瑣分析把生動感人、充滿情趣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這樣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特點,也違背了兒童學習的規律。在閱讀一篇語言文字材料時,老師提出「讀了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麼?」這樣一個問題後,放手讓學生自己翻閱工具書,查閱有關資料,認真地閱讀思考,梳理好自己讀懂的內容;再提出「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懂?」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仔細的閱讀思考勾畫和記錄疑難問題,做好和同學交流的准備。不是有人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當一個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如果能夠聽到一個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以後對閱讀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嗎?

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掌握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當孩子掉進水缸爬不出來,情勢十分危急時,司馬光除了用砸缸的辦法救夥伴以外,還可以有哪些辦法使孩子獲救?於是乎,學生想出眾多的辦法與司馬光的辦法相比較、選擇。經過討論探究,學生就會自然明白,在當時的特定形勢下,只有司馬光的辦法才是最佳的。這樣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通過將眾多的.假設集中而求出解決問題現實方案的能力。

四、 以趣為徑,開發一些生動、活潑且開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結合。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還有的學生說:「書上說章魚是軟體動物,可是高級貝類科學界對此還有分歧呢。」這些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 。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中國的語文教學這些年來,遭到非議不少,尤其形式主義現象嚴重,讀書不給時,訓練不落實,目標不現實,基礎不扎實。因此,造成教學走入誤區,陷入低谷。而誘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注入學習情感,利用學習意志,這將是我們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的聽眾。在聽講和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慢慢地丟失了說的慾望、學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讀書、讀死書」,「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幾乎為零。而當今這個「適者生存」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光有理論知識是寸步難行的,我們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我們應從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從母語課堂教學中開始吧!「抱著的孩子長不大!」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五、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教學與網路時代相結合。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為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筆)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筆者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後羿射日的有趣傳說。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一、在新課標引導下轉變舊教學模式

新的教學觀念是通過具體的教育方式體現的。要把先進的教學觀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首先必須加強新課標理論學習。

過去「以老師為中心,教育為核心」的教與學的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自主。過去不論是對課文的理解、閱讀、提問、作文,都是課前老師預先設計好的,基本上是封閉的,小學教師實際上成了幼兒園的阿姨―――牽著學生向前走,顯然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不論是新老教師,都認為舊的教學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觀上,對新的教育觀念不自覺地產生了抵觸情緒,對新課標的推進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然而形勢又不容許你抱著舊觀念不放。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新課標,弄懂讀懂它。

國外有位專家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勵。」用它來注釋新教育觀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場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地方。新課標把教師定位於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是參與者,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親和力,沒有畏懼和壓抑。教學的效果自然就體現出來了。當然,老師在課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課進行精心設計,利用一堂課去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優化教學過程,是語文新教學的關鍵

教學過程,主要還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如何體現新的教育觀念,是不是舊的教學模式就真的一無是處,相信很多老師都感到困惑。我認為,只要是真正體現學生去研討,去發現,並且有所得,就是體現了新的教育觀念。

其實,任何時候,課堂上都離不開教師講、學生聽,關鍵是你怎樣講、學生怎樣聽、講的質量如何、聽的效果又如何。現在流行一種問答式教學模式,一節課涉及多個問題,教師問,學生答,「答完」了下課鈴也快響了。這樣做就真的那樣成功嗎?我認為未必。課文的篇章文體不同,採用的教學方式也不同。當講解的要講解,當提問的要提問。例如對古典文學,你設計的問題再好,學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問。還有一種「分組討論」形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幾個人展開討論,課堂十分熱烈,其實學生是否真正討論,試問教師一個人能把每個組都監控得到么?恐怕多數流於形式,我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現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學方法未必都適用,而舊的一些教學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運用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在教的過程中,注意發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師的情感參與和調節,利用各種手段形成師生情感共鳴或學生與教材的情感交流,對學生學好語文調動其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促進作用。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發掘課文內在的語言美、情感美,小學生對語言的體會往往只停留在意義上,很少去體會其內在的更深層次的意思,教師要在這方面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去發現、去體會,這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幫助。例如在《窮人》一課中,有一句話是:「吃的只有魚。」結合這句話,我把「吃的只有魚」和「吃的有魚」,同時板書在黑板上,讓同學們仔細體會一下這兩句話的含義有何不同。同學們在閱讀思考後,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兩句話含義的區別,從而深刻體會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個簡單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達的內涵,同學們對作者使用語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學們的習作能力。

其次,要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調,努力發現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感情軌跡運行,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置身於課文中,又能超然於課文之外,有語文教學的蓬勃生機與活力。可見,面對新世紀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要贏得挑戰,抓住機遇,就必須進行思想觀念的更新,要用正確、先進的教學觀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學觀,用的創造觀點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核心。

課改的目的在於提高教學效益,提高教學質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學生的「課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視內核、只講究熱鬧而忽視效益的時候,我們有些懷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責的傳統教育,懷念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學。當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風起雲涌的時候,我們應該積極呼應,積極投入,但對那些沿襲多年的「舊」,我們不能簡單地一否了之,而應冷靜反思,精選慎取,那些歷史的積淀其實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們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就否定舊的教學方法。


7. 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在語文教學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對語文教學做更深層的探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一)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課堂教學應該是各種樣式、各種方法,都在競爭,都在開放,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是探究的課堂。那麼,什麼是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具體地講,從教師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從學生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獲得顯著發展的教學,這里的“發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體性、持久性的發展;從投入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學投入少但教學產出高的教學。

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該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創情設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慾望。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觸及重點,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3)、創設氣氛,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什麼樣的海參?怎樣的大龍蝦?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問題性、挑戰性、開放性、浸潤性。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有輕松愉悅的音樂,有充滿童真的語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如第四節: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出現在靜謐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學習“穿梭”一詞,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相對較難理解的。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老師娓娓道來:“孩子們,你們看,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從這朵花前穿過,又從那朵花後繞過,多快樂啊!這樣就是穿梭。”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

二、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

三、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那麼,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比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這樣設問:“島”是什麼意思?“群島”又是什麼意思?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富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

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運用電教媒體,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他們樂於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探索,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我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又如《五彩池》一課,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

2、運用電教媒體,要堅持啟發誘導,淡化教學重、難點。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巧妙地啟發誘導,還要善於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淡化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句子中的"勾勒"、"渲染"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教師再稍作點撥,學生茅塞頓開。這樣,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同時,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並沉醉其間,回味無窮。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3、運用電教媒體,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例如,如如教學《瀑布》一課,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這樣,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二)

首先,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相信學生的展示願望,相信學生的自律意識,相信學生的智慧潛能。我想利用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組建學習小組,教師只用簡單做一諸如關繫到紀律、學習效率方面的人員調整。每個小組起個名字,提出口號,同時在教室牆壁張貼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流程等的指導意見,並對各組的表現進行打分量化,以“紅花”或者“紅旗”等標志來顯示各組學習效率。不要小看這些形式,對於小學生來說這非常有效地,且意義深遠,這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其次,加強展示。展示環節是高效課堂的關鍵環節。它是和以往以“講”為主課堂的最大區別。展示要兼顧全體學生,了解學情確定重點展示內容,教師應要求科代表收齊學生完成的導學案進行第一次批閱,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只要學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教師只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指導和督促,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交流、展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並感受學習的快樂。再者,也可給學生講講展示的好處,如1、 對膽量是一種鍛煉。2、可以迅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可以訓練思維能力。4、適應大學多樣生活的基礎5、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6、鍛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平台。使學生有展示的慾望。

第三,引入競爭機制。人的攀比心理是天生的,競爭機制有利於學習。競爭的課堂是活躍的,競爭的課堂是立體的,競爭的課堂是高效。只要在課堂上讓組內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才能激放出五彩的火花,如何競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參與了”;發不發言無所謂,重要的是“都思考了”。

第四,加強精講點撥。精講點撥就是指在學生的思維或語言產生障礙時,教師採用精練恰當的語言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障礙,使之思維進程加快,語言表達流暢。所謂“精講”是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精講點撥很重要,教師必須針對課堂中所出現的一些情況予以評價、精講點撥或調控。比如: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學生仍然迷茫困惑時,老師的精確的講解和點撥就會使學生感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印象也格外深刻;又比如:有些知識與方法,學生難以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去認識和體會的,教師要予以精講點撥、補充。教師的點撥要適時到位,語言要簡潔精煉、形象生動,給學生留有消化的空間,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迂迴一下,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逐步達成目標。教師要把握好點撥的時機、點撥的方法、點撥的力度與點撥的標准。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適時引導學生突破學生自學不會、探究不出的疑難問題。同時要注意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如發揮板書等在教學中的應有作用。

第五,教師角色、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共享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課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場所,而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舞台。要做到這一方面,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每一名教師都應該真心地走進學生,真情地親近學生,深入地了解學生,平等而理解地對待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只有在這種師生關系下,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教育。

總之,教師要善於從孩子實際需要考慮,放開手腳,把課堂還給孩子,使孩子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一線——課堂,是教師成長的沃土,做為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很多的教法,關鍵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認真研究,認真總結,積極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學生而異,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法,小學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自主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突出小學生的特點,既要激發起學生對語文課的濃厚興趣,又要科學正確地傳授給學生以知識和能力,要注意寓教於樂,真正把小學語文教好,真正發揮好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作用。最後,我想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高效之路路漫漫,吾等需不遺餘力奮之!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展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