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新課改環境下在語文教學中營造詩意
在新課標、新理念的環境下,將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到信息技術課堂中,我們不難發現對實現教學目標、改進學習方式都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新策略。
一、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
自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信息技術教學中。但是在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效果並不理想,比如我們在上《電子報刊的製作》這一節課時,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首先老師布置了學習任務,讓各個小組討論開始製作電子報刊,老師一宣布,同學們立刻就忙開了,可仔細一看,基礎好的同學,成了「包干戶」,什麼都給找好了。基礎差點的有了「靠山」。基本是隨意找了幾副圖後,就找自己的認為好看的圖片,或是玩玩在線小游戲,做的根本和本節課的主題無關,最後老師教師機上就是幾個同學的「戰跡」,更不用說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特別是中差生)根本不知道要幹嘛,可以說是沒事可干,很容易造成組內優生全包干,差生閑的只可以玩游戲,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更嚴重的後果就是導致課堂秩序混亂,最終淪為一堂失敗的課例。還有在一些課堂上實施合作學習時信息技術教師採用「放羊式」教學,以小組的形式布置任務後,就在講台上干自己的事去了,把引導的任務全交給了小組成員,把自己的責任完全弱化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小組合作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者,也必定不能成功,因此教師在給出任務後不是坐在那兒高枕無憂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了解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他們的操作方法和容易出現的誤操作及小組合作的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以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二、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我們設計了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研究問卷調查一份,全卷共設計了十個單項選擇題,本次問卷共發出30份,收回27份,收回率90%,由此看出學生對調查問卷還是比較重視的。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信息技術課比較感興趣,在課堂中認為與別人合作能夠解決一點自己的疑難問題,開展合作學習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能夠在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並在合作中能夠發揮自己的一些特長或潛能,掌握一定的技巧。由此看來在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課堂上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小組的各個成員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小組之間通過競爭就會對那些學習不積極,能力較弱的學生產生學習壓力,從而促進他們積極地參與進來,在合作中不斷產生學習動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新課程教學理論中也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論,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自己的引導,充分的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互相學習、互相競爭的興趣,進而不斷地提高教學效果。
三、中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步驟
為了使合作學習順利進行,首先,加強學生的引導,對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培訓,讓學生了解合作學習的概念、合作學習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學習小組,使師生達成共識。第二步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先由學生自由組合,然後由教師進行調整,每小組4人,人數太少不利於組員之間的交流,人數太多則不利於個人才能的發揮。各個小組的組合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即一個小組內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創造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個性等有一定的差別,但各小組之間水平相當。第三步安排座位,一直以來,學生在微機室上課都是按學號對應機子入座,這樣安排的好處是利於老師考勤,哪個學生遲到或曠課就會看的一清二楚,對應機號很容易查出學生的學號,很利於課堂管理。但是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生必須坐在一起,便於交流與合作,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的,我們機房有5列機子,每列安排兩組,這樣便於小組更好地交流溝通,並且對學生的座位重新進行的編號,既方便了小組合作教學,又保證了教師課堂上的考勤管理。最後就是教師設計教學設計在課堂中正式實施,在課堂上教師先明確學習任務,要求小組長明確每個組員的任務,進行人員分工,這樣每個學生才會有事干,不會盲從,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做完自己分工任務的同時,要為了自己團隊的榮譽,能積極地幫助組內其他成員,要學生明白,只有小組共同目標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個人的成功不算成功,這樣把小組成員緊緊凝聚起來,增強了團隊意識,相應的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好。
四、信息技術課堂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建議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著一些的問題。這些問題更要求我們通過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來找到解決方法,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實質效果。
1.小組合作學習課前的准備要充分
為了能夠在課堂中順利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前,應該進行充分的准備。①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輔導。輔導內容是指導小組成員之間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評價、如何傾聽等方面。能夠讓學生學會相互交流,並能協調小組成員之間的分歧和矛盾。②做好相關素材資源的提供。教師應在課前准備好所上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媒體資料或網路共享資源。有助於從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發現學生對同樣資源進行不同處理時的創新能力,同時也避免了學生為了查找資料所花費的時間。
2.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調控要有效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已經超出了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對教師在綜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①教師的課前必要檢查。包括教學設計、共享資源、網路維護等方面。這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前提。②教師的課堂組織監控要到位。包括說明學習任務、制定評價小組作品的標准、監督學生的行為、及時給予學生幫助、社交技巧的介紹等方面。這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保障。③教師評價和總結要及時准確。包括評價學生的操作技能、評價小組合作和交流意識、歸納和整理知識點。這是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最終目標。
當然,要想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作為教師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例如:學生分組的技巧;依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課堂上組織語言的使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營造和諧師生關系等方面還需進一步的探討。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去思考、去總結,就能讓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成效,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B. 淺析「詩意語文」(一)
潘新和先生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中深情地嚮往:「未來的語文教師要是都能充滿詩意情懷,都能用自己的詩意感悟去喚起孩子『心靈中的詩人』;未來的孩子如果都能擁抱、譜寫自己的詩意人生,那是多麼好!」深受潘先生的影響,語文名師王崧舟老師扛起了「詩意語文」的大旗。何為「詩意語文」?其基本教學策略是什麼?詩意語文的課堂有何特點?這些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閱讀了《王崧舟和詩意語文》,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形成了以下思考。
一、詩意語文的內涵
語文有三個層次: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化,其共性是「語言」。語文教學的本質在於語言性。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從屬性看,語文有多重性:如語言習得、思維培養、人文滲透和常規訓練等。詩意是感性的、抒情的、靈動的、文化的、精神的、意境的,它歸屬於人文。這是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和屬性對詩意語文的理解。
王崧舟老師在《詩意語文的理想和信念》一文中,把「詩意語文」詮釋為「精神的語文」、「感性的語文」、「兒童的語文」、「民族的語文」、「生活的語文」。王崧舟指出「語文教育過程,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精神生命鋪墊底子的過程,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學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這一過程是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實現的。
語文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詩意,而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完整人格的理想課堂。詩意的語文課堂,是以文本為基礎,根據語境和形象,用藝術的手段營造一種情境和意蘊,激起學生言語表達的熱情,從而喚醒心靈的詩意,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養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我覺得余小剛在《王崧舟教學藝術美學解析》中的一段文字是對詩意語文的最好闡述。詩意語文以價值引領為靈魂,以文化傳承為血脈,以精神訴求為旋律,以神秘喚醒為光華,以感性復活為情懷,以個性高揚為風采,以智慧觀照為神韻,以心靈對話為境域,主張將生命融於語文教育,將語文教育融於生活,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
二、詩意語文基本教學策略
詩意語文用到的基本教學策略即舉象、造境、入情、會意、求氣、尋根。
1、舉象:還原語言的生命圖景。
所謂舉象,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舉,即呈現、打開。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飽經風霜」的臉,藉此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車夫的臉,並引導學生透過車夫這一臉的特徵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社會地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假如自己在現場會怎麼做,最後引出魯迅先生對車夫的細節描寫。詩意語文就是在教學中舉象。其中,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所描述的一道道的皺紋、臉色灰黑等就是象。
2、造境:創生語言的生命境域。
造境就是在舉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情境指向課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學生。境是景象的連續體,很多象的疊加,形成一種氛圍,人置於其中,會產生共鳴。如:《長相思》中「身在征途」的「象」的還原,「心繫故園」的「象」的創生,將這兩種連續呈現的「象」加以剪接和重組,就形成了一種孤獨,寂寥的課堂情境和文本意境。
3、入情:體驗語言的生命溫度。
所謂入情就是置身於語言文字所造的境中,體驗其承載的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境語也皆為情語。詩意語文的靈魂之處便在這個「情」字。讓學生充分地體驗,讓學生的生命情感之門打開以後,感受語文的精彩魅力,感受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和感情。是否還記得王崧舟老師的那一節作文課《親情測試》?
師:寫下五個你最愛的人的名字
在五個你最愛的人中劃掉一個
在四個你最愛的人中劃掉一個
在三個你最愛的人中劃掉一個
將最愛的人全部劃掉
伴隨著老師的一步步要求,學生淚如雨下,把所有的人全部劃去,親情的激盪已達高潮,感情已成熊熊烈火。這堂課通過讓學生在虛擬情境中體驗親情的喪失。每劃去一位親人,就意味著失去一位親人的關愛和呵護。隨著親情強度的遞增,每次失去親情後的體驗也變得愈加沉重、愈加痛苦,終至於觸及到學生心靈最深處的那份沉睡的生命意識和潛能。就在那一刻,在一股難以抗拒、難以遏制的情感力量的驅使下,學生的言語生命欲求被充分地激活和喚醒。這就是詩意語文的「入情。」
4、會意:感悟語言的生命哲思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並體會文字所包含的意蘊。例如《草船借箭》對笑的品讀。文章同小說一樣,什麼諸葛亮說,周瑜說,剛開始覺得乏味,沒意思,甚至連人物的神態都懶得加上去,然而仔細讀後,卻發現了文字背後的味道。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出現了11次,「周瑜說」6次,「魯肅說」3次。前面十次都是諸葛亮說,最後一次,諸葛亮是笑著說。給人驚喜萬分的感覺。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那個笑著,讀著讀著,文字味道就出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問,你知道他在笑什麼?隨著學生的理解,一切也就會意了,會意之後,才能讀出文字的魅力和神韻。
5、求氣:觸摸語言的生命律動
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語言文字的聲氣、節奏和神韻。我們對文本,對語言文字就要「求氣」。有些孩子不懂,在朗讀的時候扯嗓子,用力喊,其實真正會朗讀的,用的不是蠻力而是綿力,文字與文字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種關系存在,叫作字里行間,這些關系能夠形成語言的節奏,語言的張力,這就是能量,這就是氣。朗讀用的是綿力,像唱歌一樣,注重氣息的控制,一唱三嘆中,文字的聲氣,就出來了。
6、尋根:傳承語言的生命律動
在特定的情境中,開掘語言文字背後的價值取向、精神母題和文化傳承。語文教師要有文化意識,才會把語文課上得更深刻,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例子被譽為「五絕之冠」的古詩《江雪》中的「釣」,從表面看,釣的是魚,一個物化的現實意象。但從文化的角度品味,則「釣」是「不釣之釣」,漁翁之意豈在「魚」?在這里,「釣」是一種獨善其身的宣告,一種靜觀其變的智慧,一種東山再起的報負,一種無所畏懼的氣度。一個「釣」字,承載著多少中華文化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