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既然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那麼,將語文教學作生活化處理應該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將課文學習、語文訓練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教會做人、教會生存有機統一起來。那麼,如何將生活與語文教學聯系得更和諧呢?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嚴肅而沉悶,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松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輕松、愉悅的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首先,教室環境的布置要充滿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閱覽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好夥伴;讓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孩子們關注的對象;讓各式的航模、車模、電子作品成為他們的實驗標本……此外,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環境,模擬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關的課文,就讓學生把教室打扮成綠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時「春色滿園」,有時「碩果累累」,有時「雪花飛舞」……教跟社會實踐相關的課文時,則將教室設計成「一家商場」、「一輛火車」、「一條公路」等,讓學生完全置身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孩子們學習的夥伴,生活的導師。置身於這種生活的樂園中,孩子們怎能不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其次,要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多媒體教學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而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由於學生的生活大都單調,兩點一線,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多媒體教學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這一缺陷。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段用四個「有的」描寫了四種不同種類魚的特徵。學生單憑想像,很難理解這段內容。我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了這四種魚,教學時讓這些魚先後在屏幕中「游」來,讓學生觀察對照課文,由於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並馬上指出:「這是『飛答魚』。」「這是『氣鼓魚』。」教師再也無須多費口舌了。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1、訪一訪,認知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對於學生而言可謂並不罕見,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樣利用它的腳一步步往上爬的,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有的課文內容跟歷史、傳說、名勝古跡等密切相關,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鄧小平爺爺植樹》等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去采訪一些了解歷史的老同志,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旅遊,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歷史背景,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稱贊》等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有個性的對話。課上讓學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組合了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但使學生獲得生理感官上的快樂和滿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若藉助於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如教學《嫦娥奔月》,讓學生想像嫦娥飛上月宮後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3、學一學,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 有些教師不放心讓學生自己去學、去說,學生自己也習慣於被動地聽、被動地學,部分學生甚至養成懶於思考、不願實踐的惰性。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更談不上具有創造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學習實踐中,對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探索實踐的每一點成功和進步,都應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幫助和肯定,使他們在體驗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例如《回聲》這一課,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們可能還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學完這么有趣的物理現象之後,讓孩子們在空曠的房子了,車庫里去喊一喊,體驗體驗,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感悟定會回味無窮。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報刊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首先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台,這座舞台上發生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學校里開展的各項活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學校建築、環境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者可結合語文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校園、舉行游戲、比賽、主題教育活動等,讓學生進行演講、講故事、課本劇表演以及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施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校」。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進文本,走進生活,融入社會,並在真實的實踐中去感悟,去發現,去操作,去創造,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❷ 如何讓語文教學更貼近生活
一、回顧生活情境,自然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生活化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將課本內容靈活地融進生活中去,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感受到:語文課堂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學生已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他們擁有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有自己美好的回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只要我們給他們機會去表現,激發他們善感的心,他們就會展現自己真實的想法。例如,筆者在講授《草蟲的村落》一課時,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觀察小蟲子的經歷。這個問題直接鏈接到了生活,學生不僅僅有話可說,而且興奮地爭著說、搶著說,說得有滋有味。有講觀察小烏龜的,還有講螞蟻、金魚、小貓、小狗、麻雀、西瓜蟲、飛蛾……這樣導入課文不僅學生感興趣,有話可說,還激活了課堂,使學生興致勃勃地、主動地、自發地走進了課文。通過深刻真實的體驗,教師再讓學生讀那些能引起共鳴的話語,學生情感的表露才更加真切,從而使學生和文本、和作者達到了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溝通,這樣接受的知識才更持久難忘。同時,學生被激活的思維可以讓他們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回顧生活,從回顧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從文本中得到自己的所需,這就是一節成功有實用價值的語文課!
二、創設生活情境,真實感受課文內容
新版的語文教材去掉了那些不貼近生活,要讓學生去憑空想像、猜測、感覺的文章,變得更貼近生活了。課堂也不能單單只是教師表演的舞台了,要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把課堂變得更貼近生活。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把課堂營造成一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去學習、去交流、去表達、去激發求知慾。例如在學習《讀〈堂吉訶德〉》這篇課文時,筆者就不失時機地創設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從課文中走進自己的生活,真實感受課文內容。學習到文中景物描寫時,筆者問學生:文中的景物描寫內容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這些不同?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種不同的感受呢?緊緊相連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之後回歸到自己的經歷中。有學生談到自己觀看電影、電視時,會隨人物命運或喜或悲的感受,還談到了自己因心情不同而感受到的周圍景物的變化。其實這時候,他們已經很好地把握了這篇文章的重點:景物描寫的作用為烘託人物的心情,表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最後筆者又追問:在你的讀書經歷中,有沒有像作者說到的一直追隨著你的形象呢?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又被打開了:哈利・波特一直追隨著我,當我陷入困境時,想到他的勇敢與機智,我就會努力地去克服困難;我讀到過很多描寫殘疾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被他們的樂觀堅強所感動,有時我在煩惱抱怨時,想到他們,我就會覺得自己應該知足,應該珍惜自己的幸福……學生讀的書很多,他們從書中得到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也很多,而教師不僅僅要了解學生心中所想,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同的見解,肯定學生真實的感受,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彰顯生活的本色,才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情!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高課堂實效
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生活化的氛圍,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習,能使學生積極主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地享受學習的樂趣。增加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像生活一樣不斷書寫新的篇章,展現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在課堂內外建立起聯系,增強學科間的融合,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因此,教師要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教學資源,利用資源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只有這樣,語文課堂的實效才有體現。例如在學習《社戲》時就應該讓學生快樂地回憶自己美好的童年,就應該讓學生盡情講述童年的趣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文章內容;但如果上成一堂死氣沉沉的課,那想必學生也不會有什麼深入理解的。利用學生對童年的美好追憶、對過去的深深懷戀,我們的課堂就可以生機勃勃,精彩紛呈!
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語文。語文因生活而絢麗,生活因語文而精彩。享受生活,善待語文。我們應當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讓他們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昂首闊步,為他們的人生打上最亮麗的底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處處花香四溢,書香濃郁。
❸ 淺談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方式
語文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教語文、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要培養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為此,筆者對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無窮興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創設這些鮮活的情境顯得尤為重要,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輸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例如:在教室布置時將課桌椅擺成幾個大方塊,學生圍坐在一起,猶如家裡,大家積極思考,盡情交流,主動合作,學生怎會不思潮湧動,在這樣充滿情趣的生活場景里學習,大家心情舒暢,師生關系融洽,和諧的課堂必然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實現生活「語文化」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學生家在桂林,走出家門即可觀察山山水水,領略家鄉的美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境界不言而喻;還有《火燒雲》一文,完全可指導學生去觀察晚霞的變化,了解火燒雲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三、在教學中加強「說、演、練」、再現生活,實現語文「生活化」
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根據課文開展心得交流會、辯論會,讓學生說一說,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升華對課文的理解;或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種生活化的訓練讓學生加強的情感體驗與實踐體驗,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學習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後,老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學到的「圍繞一個意思把話說明白」的方法,讓他們做「推銷員」,將自己家鄉最出色的水果介紹給「客戶」,看誰說得好。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他們運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將草莓、夏橙、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繪得可愛極了!這科技能訓練的「生活化」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開發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潛能。
四、指導學生觀察語文中的「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環境的惡劣,深刻理解彭德懷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也興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於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雲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後白雲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五、指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實現生活化的語文教學
語文的學習絕不僅僅局限在語文基礎知識的范圍內,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一些非智力能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感受力等,而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則是現實這一效果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進而擴大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課文《請你來看大海》時,可能很多同學並沒有親眼看到過大海,這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介紹大海的資料和書籍,或者是請觀賞過大海的.同學做一下小導游,系統地向全班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大海,自己欣賞完之後的感受,相信同學們一定聽的興趣盎然,進而懷著期待的心情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
六、讓學生融入自然,放飛學生心靈
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學生內在之創造力。」薄薄的一本語文書,容量有限,受長期的「書本論」的影響,現在還有教師主宰整個課堂的現象,把文章解剖得支離破碎,使學生的學習無樂趣可言,成為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展現學生自我?我在教學實踐中,針對課文的特點,如有些感性知識通過「口」是無法表達清楚,像《春》、《課間十分鍾》《荷花》等課文,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破除「教室為中心」的傳統積弊,變狹隘的封閉式傳統語文教學為開放式新型大語文教學。
七、家庭是小學語文生活化的重要場所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則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個開放、自由、靈活、闊大無比的空間,它可以優化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在語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又用語文去裝扮生活,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
❹ 如何讓語文課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語文綜合素質是指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這一教改的途徑。下面我就從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等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一方麵包括物質環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另一方麵包括心理環境,主要指師生關系。
1、語文教學生活化物質環境的構建
主要是指各種布置要洋溢著知識的氣息和濃濃的童趣。比如說,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分別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燦爛 」、「金秋豐收」、「冬日浪漫」等等不同的風格,可以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很多樂趣。此外,教室里還可以根據本地的特產和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長開辟養植角、探索角、科技角、圖書角、知心信箱等等,這些都會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幫助……一個課堂就是一所濃縮的學校,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個課堂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還有探索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滋養。學生也不僅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他同時還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是充滿個性和靈氣的鮮活的生命。這樣,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也才會有強有力的生命支柱和不竭的生命活力。
2、生活化的師生關系的建立
要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必須構建一種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前提。
一是教師要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一個具有良好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麼地方,總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喜歡接近他,願意同他交往。教師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在學生面前,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語言上,做到談吐文雅,幽默風趣,感情真摯,條理性強;行為上,要舉止端莊,表情豐富,富有感染力。在裝扮上,要大方得體,恰如其分。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師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邊。
二是要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要蹲下來看學生,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習慣,並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要多與學生交流,融入到他們的世界中,縮短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公正公平,尤其要善待後進生,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能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課堂才會成為師生共同生活的家園,共同成長的樂園。
二、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來自於生活。教學時,我們應做到讓教學貼近生活,鼓勵學生用生活的標准去判斷,用生活的底蘊去詮釋,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在對生活的理解中實現對課文的理解、體會與升華。
1、抓住「聯系點」。抓住課文內容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設置情景,使學生、生活與文本零距離地對話,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自覺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並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現生活。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時,正是隆冬時節,樹木都要剪枝。教師可結合校園里花木果樹的修剪來學習課文,從中學到剪枝的學問,獲取種植的技能。再根據自己的實踐寫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
2、找准「沖突點」。抓住文中人物思想發生碰撞點,設置爭議,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道理。 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圍繞「放」與「不放」,師生分別扮演父子倆,結合日常生活,展開心靈對話。通過幾番辯論,「兒子」明白了遵守規定講誠信的重要性,心悅誠服又滿含遺憾地放掉了那條大大的鱸魚。
3、詮釋「困惑點」。對學生感到困惑、模糊不清之處著重討論。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寫到「……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晚上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有學生提出:天游峰九百多級台階,像一根銀絲一樣懸在空中,遊客是望而卻步、半途而廢,而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能不累嗎?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爬樓梯、爬山的體會來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們有的說,每天爬一千八百多級台階肯定很累,但老人因為熱愛這份工作,所以再累再苦也覺得快樂;有的說因為他每天打掃,他已經鍛煉出來了,習慣這樣工作了;還有的說,他早已把自己當作了大山的一分子,能夠與大山生活在一起,再累的工作在他眼中也就不累了……學生走進了文本,把老人的工作、生活與思想融為一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深處。從課堂走向生活的學習過程中,老人那種樂觀、豁達、頑強的精神深深刻在學生的心中,而且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4、補充「空白點」。對那些義在言外的想像空間加以擴充。如三年級上冊《小露珠》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白楊樹或者喇叭花,你想對小露珠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多麼可愛的小露珠呀,你像鑽石那麼閃亮,像水晶那麼透明,像珍珠那麼圓潤,我怎麼願意讓你離開呢!」;有的說:「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花草樹木,讓萬物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多麼希望你一直陪伴著我們」;有的說:「小露珠呀,你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都很喜歡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來呀!」……這都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出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活力。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起點。教師在設計學習方式時,要盡可能拉近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使教學貼近生活,並能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在充滿童趣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點:
1、觀察生活,學習課文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增進感悟。
例如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一文,同學們都見過夕陽,但真正去觀察它、領略它、感受它的卻不多。這一課安排在該冊的最後一課,學習這課時,已是隆冬時節。教師可根據「前移後續」的原則,在深秋最美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觀察夕陽,了解夕陽下落的過程和雲彩的色彩變化。到學習這課的時候,結合生活中的觀察體驗來學習,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得心應手了。學習課文以後,再進一步指導學生觀察隆冬時節的夕陽,並與深秋時候的夕陽作比較,讓學生在觀察中擴大視野,增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像《蘋果里的五角星》《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等課文都可以採取這種「觀察——學習」的方式來學習。
2、再現生活,學習課文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但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媒體,直觀地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也可以以課本劇的形式,讓學生演一演課文內容,從而再現生活,把語言文字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像(五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科普類課文和《秦兵馬俑》等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比較適用於多媒體教學;像《狐假虎威》等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可以採取課本劇的方式來學習。採用「再現——學習」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要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高語文素養為目標,不能以媒體和表演來取代語文學習。
3、體驗生活,學習課文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幫助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感悟和體驗。
如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五下),我們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感受春天;教學《快樂的節日》(二下),可以與學生一起以某個節日為主題,設計、開展慶祝活動,體會節日的快樂;教學《大自然的文字》(六上)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文字……這樣的學習,學生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所領悟到的也不僅僅是課文內容,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4、想像生活,學習課文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遠屬於那些敢於想像,善於創造的人們。」在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對生活充滿想像的。由於這類題材的文章大都是基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給學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語文教學時應鼓勵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大膽地想像,並把想像的內容通過繪畫、敘述等形式記載下來,將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體化。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對生活的憧憬。
例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六下)一文介紹了海洋豐富的物產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學生大都對它沒有過多的認識。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收集資料,並展開豐富的想像,與文本進行有機的融合,描繪自己心目中未來海洋的樣子,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語文課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5、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除了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一是引導學生聯系學校生活學習語文。例如,班幹部競選,可以組織同學搞策劃,讓同學寫自薦書或上台演講;班級聯歡會,可以徵集最佳主持人台詞,競選主持人等等,以此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是引導學生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如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可以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等資源組織學生設計廣告,介紹物產等等,都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
三是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如學了《台灣的蝴蝶谷》、《鳥島》等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作介紹;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文明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不規范用字的現象;針對當地的特產種植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心來感受社會百態,寫出自己的感悟,用行動來展示自己對社會的關心。
總之,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絲絲相連,交相輝映,相得益障。只有讓生活的靈魂進入學校,深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片活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四、走出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生活化」已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我們也要防止走進語文教學「生活化」的誤區。
1、要基於生活而不囿於生活
[案例]有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家》時,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在教室里擺放了很多家用物品,還讓學生帶了很多玩具和食品,教室里變得琳琅滿目,儼然成了一個「家」。還有位教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裝滿昆蟲的口袋》時,布置學生每人帶一種昆蟲,教師還在教室里掛了很多裝飾精美的昆蟲標本。教室成了一個「昆蟲園」。
[反思]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呢?當然不是。上述案例中的教師片面理解「生活化」的含義,為了追求「生活化」的教學而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把語文課堂布置得和現實生活十分相似。《中國教育報》就有一位專家針對上述現象提出要計算教學成本的觀點。我們認為,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不能等同於語文,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語文化」的處理,一個故事、一段影像資料、一些教具或者是一些圖片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素材。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語文、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去體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要兒童化的生活而不是成人化的生活
[案例]有位教師在《陶校長的演講》(五上)中教學「第一問是什麼?為什麼把健康的身體放在第一位?如何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時,教師首先補充了一種流行的觀點,即「身體是1,學習、工作、財富等都是0。有了身體健康這個『1』, 學習、工作、財富等才有意義;如果沒有身體健康這個『1』, 學習、工作、財富等就都沒有意義。」然後舉了許多名人和長壽老人鍛煉身體的體會。其實,在教師闡述了觀點以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怎樣做才可以更健康,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還有一節一年級教學「出」和「入」的識字課,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了城市生活中的各種出入口,簡直就像走迷宮,弄得座位上的農村小孩子不知如何「出」「入」,本來可以上得很清楚的一堂課,結果反而讓學生雲里霧里。
[反思] 語文教學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上述案例中,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語文練習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但更多的是從教師這個成人的視角設計的。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往往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能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地把成人的「生活化」理解為學生的「生活化」。
3、要引領生活而不是迎合生活
[案例]這是在校級公開課《雲房子》(二上)的一個小片斷。在學習第二節時,教師請學生說一說最喜歡哪一座雲房子,並說說理由。學生各抒己見,有說喜歡大樓房、大禮堂一樣的雲房子的,有說喜歡大冬瓜那樣的雲房子的,還有說喜歡像花兒樣的雲房子的。這時,有一位學生說喜歡一點點小的雲房子,因為沒有人來和他搶,也沒有人來和他擠,很舒服。教師很高興地重復了一遍學生的答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反思]在以上的案例中,學生們的思維應該說非常活躍,學得也比較主動,都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但是,教師在學生的認識發生偏差時,卻沒能做好引領。我們猜想,那位喜歡一點點小的雲房子的學生,可能是平時比較膽小,不大喜歡和同學交往,經常擔心有同學會「欺負」他;也可能是他具有獨生子女通常有的自私心理,不大願意和大家分享快樂。學生的見解大多源於對生活的認識,作為教師,要樹立「教學即教育」的大教育觀,善於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和生成教育資源,適時地進行引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可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師迎合學生,重復學生的答案,而不作引領和提升。像以上的案例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一個人住在雲房子里多寂寞呀,雲房子盡管小,但找個好朋友一塊兒在裡面玩還是可以的,那該多有意思呀;或者引導學生從一點點小的雲房子的可愛處著手,談談自己對雲房子的喜愛之情。
4、要真實的生活而不是空洞的生活
[案例]學了《真情的回報》(六下),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談體會。學生談了王順友、李春燕熱情為大家服務,得到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稱號;談到了護士護理病人付出了真情,得到了「白衣天使」的稱號;還有老師辛勤哺育下一代,付出了真情,得到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這些都是「真情的回報」。應該說,學生對「真情的回報」是有了認識了,但學生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榮譽稱號上,而對身邊實實在在付出真情和需要幫助的人卻沒有一人提及。
[反思]「聯系生活談體會」是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學習思想性比較強的課文常做的一項練習。正因為「常做」,所以學生們也漸漸地摸到了一些「門道」,懂得了一些答題的「套路」。但這些「門道」和「套路」往往會使學生步入「假、大、空」的境地,而起不到真正的「聯系生活談體會」的「悟情」、「導行」作用。其實,生活中最能感動人心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一個充滿真情的眼神,往往要比一句響亮的口號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所以,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細微處感悟真情,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5、要生活化的語文而不是生活化的生活
[案例]在某次評優課上,一位選手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雲房子》。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小鳥們的快樂心情,教師讓學生當小鳥,在假想的雲房子里自由地作客、玩耍。這下,學生們可開心啦!一個個離開座位,滿教室亂跑。幾百名聽課的教師看著幾十名學生在「表演區」瘋跑,整整跑了近十分鍾還不肯停下來,一個個目瞪口呆。
[反思]課堂教學,是靜悄悄的革命。它既需要溫度,更需要深度,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溫度,才有價值;沒有深度的熱熱鬧鬧的課堂,往往寓示著膚淺與淺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體現「生活化」,過分突出生活情境的創設,將語文知識的學習置於從屬地位,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語文的本味。語文教學「生活化」的主體應當是「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
語文教學「生活化」永遠是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的主題之一。美國教育家華特說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極其簡單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可以說,它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則。我們只有基於這條「地平線」,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方能托起語文教學這輪「紅太陽」,迎來語文教學的「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