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語言應用能力
課堂上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關鍵途徑。 語文是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習得語言,並能在自己的日常交際活動中運用。這也是衡量學生是否掌握這個語言工具性的標志之一,而不是看他對這種工具的理解有多少。就是說,要讓學生能夠聽得懂、說得好、讀得懂、寫得好,能用這種工具交際。新課標准也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教學的重點都放在了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力與對課文的理解上,而忽視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小學生學習、掌握語言的大致過程是: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表達,理解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但會用是第二次飛躍,理解與運用也是有聯系的,會用這種語言能加深學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層,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理解。當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可以說仍有很多欠缺。如在考試、作文中,別字泛濫,成語誤用,病句連篇,標點、修辭亂用,且常常用到很多網路用語。因此,在課堂教學上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一個重要途徑。 一. 挖掘好文本中的關鍵點、激發點 教師首先在課前要充分備好課,仔細研讀教材,重點放在挖掘課文中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激發點,從此處著手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只有找好關鍵點、激發點,才能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有所依託、附藉。文素能夠擁有一雙發現文本中關鍵點、激發點的能力是語文教師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也與教師一生的努力分不開。 如在《鄉下人家》的執教中,老師憑借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與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能很好的挖掘到關鍵點、激發點。1.在字詞教學方面,可以將字詞分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的認讀的重點字詞;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這樣分梯度地呈現字詞,不僅清晰而且一目瞭然,學生能通過這種清晰而且一目瞭然的方式在以後字詞的運用中,更加好地提醒自己注意這些字詞的運用。2.在文本的執教方面,老師應抓住「別有風趣」一詞,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如何別有風趣,讓學生仔細讀讀,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麼。老師可用自己的語言給學生描繪瓜架上的情景「閉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開出了——,長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結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導學生自己說出閉上眼睛後看到的春天、夏天、秋天瓜架上的情景,並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瓜架。3.在句子「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的教學中,可以出示圖片,說說有什麼不一樣。在句子「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讀讀這個句子,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 這些語言點的挖掘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點,找到好的語言文字激發點、關鍵點,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才會猶如有源之水,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增長。 二.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表達、運用的慾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內驅力,能激發學生表達與說的慾望,能夠化低效為高效。教師要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表達自己看法。這需要教師自己做好以下工作: 1. 學會賞識學生 當我們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並且真誠的表揚孩子,能夠給孩子以無窮的動力。而惡意的中傷、批評則會挫傷一個孩子表達與說的慾望。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都沒有標准答案,學生的很多回答雖然有很多與你預設的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創造性,值得表揚與肯定。在《鄉下人家》執教過程中,老師應一直微笑著面對學生,語言如春風般溫暖,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自然表達與說的慾望就要強烈。 2. 擁有孩子般的童真 孩子與我們成人擁有不一樣的天空與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只有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與孩子溝通,用一種孩子的語言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如這節課中,在學生回答了「西紅柿緊緊靠在一起,害羞地漲紅了臉」「油菜花們露出了笑臉」的時候應給予大大的表揚,以更加激發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與說的慾望。 三.以學生的聽、讀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說、寫能力 聽、說、讀、寫能力相輔相成,聽懂、讀好是理解的基礎,更是學生說與寫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說與寫的操作。這節課中的朗讀指導應特別到位。在讓學生回到思考問題前要讓學生去充分地讀,在學生理解文本後要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讀,並要指導好學生進行正確的朗讀。因為正確的朗讀有助於學生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如在本節課的最開始階段,設置教學環節「挑你最喜歡的句子,美美讀給同桌聽,並且說說看你感受到了什麼?」在教學「別有風趣「一句時設置環節「再仔細讀讀,說說你感受到了什麼?」與「能不能把這么美的景色帶給大家?」「帶著不斷變化的畫面,帶著勃勃生機再來讀讀這個句子。」「你能不能誇誇鄉下人家的瓜架。」「可愛多了,語氣多自豪啊,誰也想來試試。」。在教到「門前」「屋後」的方位詞時,要指導學生「真實言之有序,誰給我們讀讀這個句子。」在教到花兒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時,指導學生,「能不能依著時令讀讀。」在這一環節中,尤其出彩的是要能夠指導學生把逗號讀好了,就能讀出「依著時令、順序開放。」能更加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教「雨後春筍」的畫面時候,要指導學生抓出探出頭來讀讀這個句子。 朗讀能力的指導,能為學生的理解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打好支架。讓聽說讀寫能力相輔相成地增進。 四.設置課堂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實踐活動 課文為教學提供了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雖然閱讀也是語文實踐活動,但語文實踐活動又不僅僅是閱讀,應藉助內容與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就是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中去,真真切切地去引導孩子。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可以選擇一處景物,也用擬人的手法寫一寫,使畫面上的景物動起來。「到鄉下走走,常常會看見( )」。 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並非僅僅局限於課堂,應該貫徹在日常的生活中。但課堂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它關繫到學生的寫作能力及各方面的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將其作為重點常抓不懈。
❷ 語文有哪些作用
語文的重要性:一、語文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一個人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來認識世界、積累知識,學術研究更是如此。語言文字正是認知的基礎,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沒有很好的語文功底,就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華,從不斷爆炸的信息資源中獲得新知,學術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二、語文是培養人的邏輯思維的基本手段。邏輯思維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邏輯思維,學習而來的知識就無法激活、發展直至創新,學術研究中的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論證闡述等工作就無法開展。三、語文從來都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通過語文,我們可以接受審美、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其潛移默化作用對於學術研究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不妨打這樣一個比方:語文對於學術研究,就像賽跑對於整個體育運動一樣。語文學科的特點:1、工具性。語文是母語,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我們從牙牙學語開始,接觸的就是語言。人類歷史記載的一切大小事件,哪一樣能離開語言文字?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習,也必須是首先理解內容包含的鍵猜昌意義,方能解決其答案。數學應用題,用文字編排的,不理解題意,如何作答?同理,物理、化學等學科何嘗不是如此?音樂、美術等學科,又如何能脫離語文孤兆團立於世?當中的意稿扒境毋庸置疑,是需要用語言來描述個中的深意。2、廣泛性。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不難理解,簡潔形象地說明了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平日的與人交流,離不開語文;去商店買東西,商品的名稱、材料、規格……離不開語。書信往來,離不開語文;商業談判、簽訂合同,離不開語文;科學家撰寫研究報告,離不開語文……所謂大語文,言外之意,說明了語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❸ 如何提高小學6年級的小學生語文應用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在啟發學生思考,以平等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充分的發揮,使其學習變為愛學樂學。學生上課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效率高。
多讀多練,培養語感。
語文是一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建議家長在用心傾聽孩子讀書的同時,給他一些掌聲,一句鼓勵,一份自信。假期中,可以引導孩子預習新課,閱讀兒童著作,或背誦古詩文時實踐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掌握方法,獨立閱讀。
(1)多讀:在課外閱讀方面,我注意讓學生掌握不管讀什麼書,都應按這樣的步驟去進行:先粗讀,再細讀,最後再精讀。並注意提高閱讀的效率,使學生真正讀有所獲。並養成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教師注意把握動態性原則,因內容而異,教育學生採取相應變式,充分發揮模式作用。
(2)多動手:語文學習不僅使學生讀懂課文,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感知語言表達的內化過程。在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結合的環境,讓學生的說、寫有形可依,有據可依。我在進行閱讀指導時,讓學生多動手寫一寫讀書筆記,要求他們對書中的名言警句、優美詞語、歇後語等分類摘抄,寫一寫讀後感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中的描繪動手去畫一畫。這樣,既積累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2、堅持實踐,從不間斷。
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還不是很好,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閱讀實踐活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今天可進行可不進行的事,它需要的是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教師要做到以「趣」求「活」,「活」中見「悟」,即便是一時難於理解的,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的基礎知識、語文能力及情感都得到和諧發展。同時教師注重點拔,引導學生廣泛獲得課外知識,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增大閱讀量,豐富知識。經過一系列的課外書閱讀、信息資料的查閱、歷史博物館的參觀後,在班級內開展閱讀競賽、閱讀之星評選、讀後感好作品評選展示,在學生的作品當中清晰可見學生們寫作的進步、掌握素材積累的方法、繪畫與文體巧妙和諧的結合。學生的自覺學習勝過教師的百般講解。教師有目的地設計巧妙語言,利用教學文本引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既鞏固了學生的課內知識,又豐富了學生的閱歷。
❹ 語文課程應立足學生什麼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什麼功能
語文課程應立足學生 ,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發展、育人功能。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亂嫌,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嘩塵手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❺ 如何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
一、遵循文體特點教學,實現言意兼得
不同文體的課文,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依據文體特點進行教學,既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便於學生把握課文的表達形式,這無疑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學與問》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說理文,說理文的基本結構形式是先提出觀點,然後舉出例子,最後進行總結。教學《學與問》這篇課文時,我在讓學生弄清文體特點的基礎上,拋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觀點是什麼?舉了哪幾個例子?例子是怎樣說明觀點的?之後讓學生模仿課文的表達形式,以「寫好漢字需下苦工夫」為話題,寫幾段文字。學生學得很投入,不僅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很透徹,還很好地掌握了說理文的基本表達形式,並學會了遷移運用。
《麋鹿》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說明文,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是從事物的不同方面來介紹事物。《麋鹿》這篇課文就是從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三個方面來介紹麋鹿的。教學《麋鹿》這篇課文時,我把讀與說的訓練結合起來,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課伊始,先讓學生弄清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麋鹿的。然後讓學生分別畫出寫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句子,朗讀出來。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介紹麋鹿。為了激發學生說的興趣,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現在你們是導游,你們正帶領遊客參觀麋鹿飼養場,不過這里不僅有麋鹿,還有馴鹿,請你們細致地為遊客介紹,讓他們聽了你們的介紹不僅能一眼辨認出麋鹿來,還能熟知麋鹿的生活習性。」這樣,通過說的訓練,把書面語言轉化成了學生的口頭語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把握文脈,反復誦讀,實現言意兼得
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最關鍵的是要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弄清課文寫了什麼和怎麼寫的。「寫什麼」與「怎麼寫」的關系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二者互為依存,共同為表現文章的主旨服務。而「文脈」往往會將兩者統一起來。因此,不管是篇章的教學還是重點段落的教學,關注對文脈的梳理、辨析十分重要。
《三亞落日》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起始段便拋出了這樣一句話:「夕陽滑落的景象美妙絕倫,一點兒也不比日出遜色。」夕陽滑落的景象究竟是怎樣的呢?課文的第四段做了細致的描述。如何才能讓學生既能清晰地認知夕陽滑落的過程,又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絕倫,還能體悟出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來描述那美妙絕倫的景象的呢?教學《三亞落日》的第四段時,我的具體教學步驟是:第一步,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落日動作的詞語,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四個過程,想像成四幅圖畫(懸掛圖、下沉圖、蹦跳圖、入水圖)。第二步,讓學生口頭敘述夕陽滑落的過程,完成學生對日落過程的認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三步,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描寫四幅圖的具體句子,反復誦讀,直至能夠背誦下來。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夕陽滑落的美妙絕倫,感受語言的優美。第四步,讓學生說說最喜歡哪些句子,為什麼。意在引導學生理性審視文章遣詞造句的匠心,體味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這樣由語言而內容,由內容而語言,通過讀、說、思、評,很好地完成了語言學習的過程。
三、讀寫結合,實現技能遷移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因為,比之閱讀教學,作文教學投入的時間相對較少,教學的策略也相對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指向寫作教學,無疑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改進作文教學的有效路徑。因為這樣的教學不僅為指導寫作提供了時間保證,還遵循了「習得寫法―遷移運用」的習作訓練規律。
讀寫的實施,關鍵要善於擇取語言訓練點。我教學《愛之鏈》時就擇取了第一段為語言訓練點。之所以要選擇這個段落作為訓練點,是因為這一段的環境描寫無論是對表現人物的心情,還是對表現人物的形象、品質都起到了極大的烘托作用。
如何憑借語言訓練點,實施讀寫結合的訓練呢?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領悟環境描寫的特點:運用富有表現力的景物來描寫。這對人物的心情以及人物的形象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在學生讀到最後一段時,結合對「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句的理解,我創設了這樣的讀寫結合的實踐情境:「還是一個雪花飄落的傍晚,還是在那個鄉間公路上,還是開著那輛破汽車,只是現在喬依的心境變了,他的心情不再凄涼,他變得高興了。同樣的環境,當喬依心情變化了,可以怎麼寫?請同學們動筆寫寫吧。」
這一段的原文是:「在一條鄉間公路上,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已是黃昏了,伴隨著寒風,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飛舞的雪花鑽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這條路上幾乎看不見汽車,更沒有人影。喬依工作的工廠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裡很是凄涼。」
有的學生寫出了這樣的片段:依然是那樣的黃昏,依然寒風勁吹,雪花飛舞,但在喬依的眼裡,一切都是如此美好。雪花像小精靈似的在他的眼前蹦跳,有的竟然飛進車里,落到他的臉上,親吻著他的臉頰,似乎還在呢喃:「祝你好運,喬依,你會很快找到工作的……」
從寫作的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是富有成效的。因為,通過學生的作文可以看出來,學生不僅把握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要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為寫而讀,讀寫結合,不僅是教學形式的轉變,教學側重點的轉變,也是教學思想的轉變,如此教學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事實上,對於閱讀教學而言,運用方法理解內容的過程,必然會伴隨著對寫作方法的領悟,因為文本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本是相互依存的,猶如錢幣的兩面,這也正是「言意」能夠「兼得」的原因所在。
❻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段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讓學生熱愛閱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創設特定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每位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的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閱讀活動中,使他們感受到閱讀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就能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閱讀是學生、教師、課文之間對話的過程 。
首先在對話中感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感悟則是學生內心獨特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由於受到教材語言文字的影響,課文中所描寫的情境、思想等,也就激發了學生相應的情感,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樂於自我感悟,自我展示。
其次在對話中質疑,在質疑中深化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科學的本質是疑問,學生產生疑問,就會思考。疑問能否解決是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對話中要多給學生創造質疑問難的條件,鼓勵學生敢於向老師、課本質疑,教師應在質疑中引導學生探究。在對話中,實現師生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最終使學生認識得到不斷深化。
三、努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培養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過程中,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老師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刻讓學生回答。於是,學生七嘴八舌,或是老師總結問題答案,或是老師說出自己的答案。這種教學只能滿足於給問題找答案,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獨立思考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必備條件。它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尋求自我提高閱讀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首先利用質疑問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看課文質疑,提出問題,老師啟發引導,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有的放矢。
其次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學生熱愛閱讀課文,勇於閱讀課文,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則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學會學習。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法內化,實現學法遷移。學習有法,但無定法,因文而異。我們的語文教師應當去研究如何引導學生以語文教材為例,分門別類地去認識各類文章的一般特點,從中體會不同文章的不同學法,使之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教學描寫美好景物、美好事物的課文時,應首先重視指導學生抓住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語句進行朗讀指導,然後讓學生品味語言美,熟讀成誦來體會美,以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四、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人「語文教學應首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有爭議、答案多樣或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要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交流,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❼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新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主要重點都放在了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上
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這也符合現代素質教育提出的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原則。英語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因此,學生學習單純的語言知識,鍛煉相應的語言技能並不是最終目的。單一、片面的英語測試也不是衡量學生能力強弱的唯一尺度,只有培養學生學會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最終達到運用語言於生活實際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的形成是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綜合體。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如果沒有知識一切能力都將是「空中樓閣」;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也使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更深刻;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隨著語言知識的積累,培養了一定語言技能,形成適合自身的學習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文化意識的培養可起到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的形成並開闊學生的視野,情感態度是以上因素形成的主要動力,這五個因素之間相符相承,相互促進和制約,缺一不可。 一、基礎打牢,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不可少 學生在進行母語的系統化學習時也是從最基本的音、形、義開始的,一步一李頃殲步達到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習英語也是如此。在實際教學中,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要使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更扎實就必須以引趣為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提取語言知識的規律,使學生以「不變」應「萬變」,逐漸形成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比如:學生在掌握詞彙的過程中,起初對單個單詞的音、形、義只是機械的記憶,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有效的加入一些拼讀規則的相關知識,那麼,學生學習詞彙不再單一、乏味,而是變得越來越妙趣橫生,他們發現對於簡單的符合拼讀規則的單詞完全可以自己讀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們能讀的詞彙越來越多,也有利的促進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 二、積極的情感態度可帶動學習策略的形成 我們在教學中,或許會有這樣的感悟:有一些學生在剛剛學習英語的時候,積極性非常高,有激烈的表現和表達慾望,但在一學期、兩學期之後,其態度會越來越木然。我認為:這種現象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接受的現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做到的是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興趣才能形成穩定的學習動機,學生的積極乎清的情感態度來源於教師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教態、不厭其煩的反復指導……只有以教師的愛心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真正作到二級目標中提出的:「要有興趣聽英語、說英語、背歌謠、唱歌曲、講故事、做游戲等,要樂於模仿、敢於開口、積極參與、主動請教。」 積極的情感態度影響著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也支配著學習策略,學習策略的形成使學習效率穩步提高,並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影響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形成。學習策略中包含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教師在教授新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學生相應的認知策略,比如:在學習詞彙的時候,有些同學為了使學過的詞彙能有效的積累起來,自製了一個「手掌冊」——單詞卡片,正面是單詞拼寫,反面是漢語釋義或圖片,在學生有空閑的時候,便可隨時隨地拿出「哪沖手掌冊」進行再認;學生一個階段給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反思,都屬於調控策略;在生活中或活動課上,給學生創設寬松的語言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交際策略。但是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策略的形成應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教師可做輔助和指導的作用。 三、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升華 小學英語二級目標中要求「知道、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相關的首部、國旗、重要標志物、節假日、食品、文體活動及在特定場合中應做相應的禮儀等」文化意識的培養,這是在每一節常規中逐層滲透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可逐步向學生介紹外國文化,比如:以運動為話題的課堂,在講授有關Food運動專案的單詞:hamburger漢堡、sausage香腸、salad沙拉、pizza比薩餅之後,還可介紹一些學生喜歡的運動明星的成長史;英、美國家的學生喜歡的體育專案;了解一些中國不常見但國外很普遍的運動專案的玩法。這樣即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結構,又使學生的語言運用得更得當。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與之相符的諸項能力綜合在一起形成的,在課上學習的是知識,但最終培養的是一種能力,因此,教師應在達到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意識等教學目標之餘,也應不移餘力的將英語教學與實際生活建立連結,使之形成「學是為了用,學中用,學之就用」的學習意識,在數年英語學習之後,真正達到「無障礙交際」,才是教學真正的成功!以上僅是我在常規教學中點滴感悟,有不足之處請專家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並對教材內涵充分挖掘。對於有 些型別作文的教學要讓學生首先體驗自然,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從充分利用家庭學習環境,以提高學 生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出發點,使學生的作文描述能夠條理分明。教師應該充分開發身 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並且指導 學生怎樣表達自己的作文思路才能條理分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 達能力。對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使之更好地全面發展、如何評價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學表達存在的不足、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語表達, 定期組織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語文,要充分開發身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家長可以利用網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通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效開發,學生還可以藉助肢體語 言,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內學習如何描寫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課堂教學中要 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尤其語言的聽說練習,要根據教師推薦的方法或者是面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能予以糾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口述《我的理想》 《我的夢》之類的作文、適當拓展課堂教學環境四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 學習語文知識處於被動狀態,以 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作為出發點,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還要有 其它方面做鋪墊, 旨在促進小學生全面提高語言表 達能力,語者,讓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後,比如表達藝術和表達心理等,只有通過三者的共同努力。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由於低年級的兒童年齡與認知的特殊性,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要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兒童活動為途徑等鮮明的特色,讓學生在一個「生活課堂」中自由自在地學習,激發學。
時代在發展,社會對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未來社會對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更是有了嚴格的要求,無論是語言方面的,還是文字表達方面。對於小學生而言,表達能力基本分為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兩種表達能力在小學這段時光內
做做游戲吧,課堂上念課文可以增強語感,至於如何表達,可以經常性的做一些表達類的游戲。比如「描述詞語」 「誰是卧底」 或者自己想一些游戲
比如說 請一個同學A上來 隨機抽一個同學B的名字,讓A 限定3句話 允許從各個方面描述這個同學B。 請其他同學猜 這樣
1、藉助文字,閱讀中進行審美體驗。
2、品味文字,體會語言的精妙。
3、生生交流,漫談體會的心得。
4、課外號召廣泛閱讀,培養美感。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們對美的事物的審美能力,主要指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理解能力。但從決定性的條件來看,審美能力的獲得和全面發揮,則主要是後天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培養、鍛煉的結果。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他們對學科中美的感受、想像、鑒賞、理解的能力。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審美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物件,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 *** 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物件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物件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物件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物件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物件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 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階到高階、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物件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聖感,打破「師道尊嚴」的聖框。學生是否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於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而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改變角色非常重要。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1、創設情境,激發口語交際的興趣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無論干什麼,只要有興趣,便有了自覺性。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也是如此。激發他們的興趣,就等於激發他們的自覺性,這便成功了一半。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口語交際興趣的重要途徑。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
首先,老師生動的語言,便可以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的大腦里充滿神奇的想像,欲罷不能,豐富的想像使他們想說,爭著要說,比如,《倔強的小紅軍》的教學中,讓學生閉上眼睛,那凄涼艱難的聲音伴隨著老師生動的語言描繪,使行軍過草地時勇敢面對困境不畏犧牲的情景再現在學生的腦海,學生猶如身臨其 境,豐富的想像使學生爭著訴說,變「要我說」為「我要說」。閱讀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訓練,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想像能力。
其次,現代化教學媒體的運用,為學生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場景,使學生有話想說。現代化教學媒體的運用,是創設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觀形象,幫助我們生動地再現了情境,達到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如在教學《鯨》中,我把齒鯨和須鯨的動畫影象利用電腦螢幕投影出來,齒鯨和須鯨怎樣呼吸的樣子就歷歷在目。 學生興趣盎然,爭相介紹它們是怎樣呼吸的,說得活靈活現,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培養。
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把表演、游戲、角色扮演等引進課堂,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語言環境,提高口語交際的興趣。例如,《濫竽充數》這寓言具體故事性和趣味性。我在教學之後,讓學生把「南郭先生逃走後會怎麼樣」來續寫這個故事,寫好後再修改,再讓學生上講台說故事,看誰編得好,講得好。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了講故事,積極性特別高,說得也特別好。
2、豐富說話內容,使學生有話可說
(1)密切聯絡生活實踐,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正是現實生活的需要,口語交際訓練最終要回歸到現實生活的應用中去。所以說,現實生活是口語交際訓練最好的課堂。老師要密切聯絡現實生活,進行言語交際訓練。比如家裡來了客人,你是怎樣接待客人的;你是怎樣認識新朋友的;遇到困難時,你 是怎樣請求幫助的……。諸如此類,都是生活中的小鏡頭,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表演再現情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2)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口語交際訓練可以結合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進行。比如,我們學校每年都舉辦讀書節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文藝晚會,背古詩比賽等,這些都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我還積極開展各種活動,例如在語文綜合課讓學生上講台朗誦詩歌,講個笑話,或者說一句名 言,讀自己最好的作文,又或者說說自己近來最開心的事情等等。這樣的做法,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既積累了說話材料,又激發了說話興趣,活躍了思維,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3)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典範,也可以成為學生口語訓練的內容。很多課文故事性很強,有些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扮演小導游、講解員、推銷員的身份,向人們介紹某個景點,講解某些知識,某種產品。這樣既使教學活動生動有趣,又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 力得到訓練。
三、語言要規范,落落大方,文明有禮
新課程標准指出,口語交際要文明禮貌。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1、老師規范化的語言是學生習得的規范化語言的表率。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 象。因此,老師要注意自身語言的准確性和規范化,語言要簡潔、生動,表達要清楚明白。2、在口語交際過程中,要注意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對學生在說話、交 際過程中出現用詞不當,表達不清楚時,老師要迅速、准確地指出,並啟發學生用規范化的語言來表達。3、盡量開拓規范化語言的環境,積累語言。通過電視報 紙、廣播等途徑,多聽、多記、多練,不斷規范化語言,並在交際中應用。4、提醒學生在交際過程中要注意文明禮貌。講文明禮貌,指在交際時舉止要大方有禮。 在訓練中,要正確引導學生使用肢體語言,糾正不良的習慣,與人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
總之,口語交際訓練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密切聯絡生活實踐,創設情景,多途徑地訓練,讓每個學生想說、樂說,大膽地、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