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讓課堂語言美起來
語言交流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橋梁。如何做到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這是我們廣大教師共同面對的問題。本文從四個方面提出筆者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探析實現課堂語言美的措施和做法,旨在寓語言美於課堂教學之中,努力提高課堂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美,產生於言辭的准確、明晰和動聽」。確實,對於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來講,要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水平,就要努力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做到語言表達的准確、明晰和動聽。從而用美的語言來感染人、吸引人;用美的語言來搭建師生間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平台。
一、提升教學藝術,駕馭提問語言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傳授語文知識、啟發學生思維、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要讓學生准確恰當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提問的語言美無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語意明確,力求准確
教師提出問題時,要注意從語言設計及運用上做到巧妙安排、有效到位、語意明確。讓學生與教師在思維和語言表達上步調一致,同時要盡量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問題明確清晰,不可隨心所欲、模稜兩可。否則,學生把握不住問題應該如何回答。
有這樣一個事例,說是在一次課堂上,有個教師拿著一個地球儀去上課,恰好學校有領導來聽課。教師便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看,今天教室里多了什麼?」結果學生們左看看右瞧瞧,說是多了個校長。其實,學生回答本身也沒有錯,錯在那位教師的提問語意不明確,太含糊了。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回答「多了個地球儀」,可就因為提問語言表意不明確,從而導致了該學生沒有正確理解教師提問的意圖。假如把提問改成:「同學們,你們看我手裡拿的是什麼?」那學生一定能回答准確。這正說明課堂提問中語言表述正確之重要性。
2.快慢適度,表達清晰
課堂提問是教師駕馭教學的重要方式。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語速平緩,吐字清晰,力求正面誘導,氣氛和諧。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既讓學生理解提問要求,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語言表達的機會。實際上,努力做到提問語速快慢適度,勢必要求教師要問得適時,問得有趣,問得有價值,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點撥作用,體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
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提問語速過快,話音剛落就急著對學生抽問。由於缺少必要的思考時間,往往導致被抽問的學生沒反應過來而不知如何表達。即使回答了也往往語言表達不清。相反,如果提問語速過慢,則很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停滯而不善語言表達,養成依賴教師講解的習慣和不動腦子的惰性心理。這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同樣很不利。
3.語調適中,以生為本
語文課堂教學的信息大多是靠語言表達溝通交流的。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綜合分析學生的特點及其對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駕馭好提問語調的頻率、強弱,把握好語音語調的節拍,做到語言表達流暢且富有親和力,讓課堂情趣盎然,達到以情感人之課堂教學的語言美。
有這樣一位語文教師,當她看到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往往用提問聲音的高低變化來喚起學生的注意。有一次,一學生趴在桌上無精打採的,該教師從高昂的講課聲中緩緩下調聲音,那學生突然感覺到教室里怎麼一下子安靜了許多,於是馬上警醒了過來。往常,面對所提的問題有難度時,她又總是善於運用語調的輕重並結合手勢和面部表情等教學體態語言,給學生作適當的暗示或分解問題難度,讓學生不慌不忙地回答。這一做法充分證明教師善於運用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作用非同小可。
二、注意導向功能,把握評價語言
課堂評價語言應充滿靈性、愛心和智慧,甚至應幽默與風趣。實踐表明,教師重視課堂評價語言,把握好課堂評價性語言美,可以影響到教學互動,影響到課堂教學良好氣氛的營造以及學生的情緒情感和審美情趣。對此,教師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性語言富有美感、激勵有效,得從豐富評價語言,增強教學激勵性,努力提高教學評價藝術及語言表達效果上下苦功夫。
1.因人而異,體現多樣性
經驗表明:性格外向的男同學回答問題一般聲音洪亮、鏗鏘有力,更多的女同學則悅耳動聽、音韻和諧。當教學《羚羊木雕》一文時,筆者抽一學生朗讀最後兩段,當他朗讀「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以及「這能全怪我嗎?」這一情境時,有學生評價被抽讀學生的朗讀,講出了他讀得好,而且具體說出了他讀得有情感,有一種給人進入角色的感覺,分析的也有理有椐。於是,筆者趁此機會表揚他,說:「你講得太好了,讀這樣的課文就是要進入角色,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該學生聽了筆者的評價性語言,臉上露出了花朵般燦爛的笑容。實際上,初中學生正處於思想、知識和世界觀的發展時期,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說,對同一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認識。教師要放開手,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和見解,在語言評價上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富有情感,注意針對性
《語文課程標准》講到:「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體驗,語文課堂評價語言要能具體說出哪裡好,好在哪?或者哪裡錯,錯在哪?並作適當分析。這就如同我們贊美一個人,你要說他好,一定要有具體感,給人感覺你是真情實意,而不是給人華而不實、虛情假意之感。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細致地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回答中正確的、精彩的要鼓勵以表示肯定;對回答欠妥當的、錯誤的要及時糾正;對於一問三不知的,則要給予引導或作分析,從而實現課堂中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完美結合。
3.導之以情,滿懷人文性
教師要對學生滿懷期望地給予賞識與鼓勵,要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人文關懷。我們農村初中,有的學生基礎很差,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愛護。在一次以奧運會為題材的作文課上,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本屆奧運會在哪裡開的?結果一小個子學生馬上回答說:「在電視里」。班上的同學都笑了,當然這答案明顯是錯誤的。但是筆者並沒有馬上否定,而是開導他、啟發他,說道:「你是在電視里看到的嗎?」那學生點點頭,筆者又進一步啟發他說:「你是在電視里看到奧運會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吧!」他回答「是在倫敦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從錯誤的回答中糾正過來,靠的就是教師導之以情的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三、重視文本誦讀,訓練語言表達
朗誦能讓學生直接表達喜怒哀樂,通過訓練學生邊讀邊想,讀中生情,讀中入境,讀中悟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上,朗誦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特別是文學作品,更需要在朗讀背誦中體會其美感,這與語文教學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新課程標准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之要求是一致的。誦讀要日積月累,要通過細聽名家有關詩歌散文等作品的錄音朗誦借鑒模仿、跟讀賞析。這樣,對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程標准中要求背誦的古詩詞(特別是課本後面附註的)和課文中的文學作品。這是編者通過精心選擇的有代表性的、適合培養訓練學生語言的教學內容。多引導朗讀成誦,可以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美,體驗語言的豐富多彩。教學實踐經驗表明:背誦朗讀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的美文,可以分如下幾個環節:首先讀准字音,疏通字詞。其次了解課文內容,對作品有個整體感知,再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把朗讀和默讀結合起來,學著體驗和品味,最後是聲情並茂,讀出意境、讀出風格、讀出美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好聽說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認真聽教師講解的基礎上,放開手讓學生多讀多講,去感受、領略和體驗課文的優美語言境界。
對於文情並茂的課文,可以運用朗讀、分角色讀、輕聲細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接受語言的感染和熏陶。針對這一要求,教師要重視探究方法上的指導,指導學生在朗讀背誦時注意把握用詞語句的生動形象性,抓住作品中動詞、形容詞的運用分析,落實好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品析。同時,根據文章作品情感的變化起伏,運用把握好輕重、高低、快慢的語音語調變化,讀出文章的情感基調,讀出文章的內涵韻味,去引導學生訓練語言表達,訓練感受領悟祖國語言的能力。
四、指導語言品析,感悟語言美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實踐表明:雖然品味語言主要靠的是學生自身語言實踐訓練,但總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它需要教師指導其對詞語運用的分析,對句子含義的品味。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並積累一些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分析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以及句子的特定語言環境和運用表達效果,這對於提升學生的語言感覺能力,引導學生品析感悟課文語言的作用非同小可。
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因文而異,或朴實或生動,或豪放或婉約,或直白或含蓄。品析課文語言特色既要從宏觀上整體把握作品,又要有具體而細致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品詞析句,分析修辭等。實際上,感悟語言美,這是語文素養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提到,「培養語文的情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很重要」。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要富有感情,以情感人,讓學生聽了覺得聲聲入耳,句句動心,即便偶爾的停頓,也能感受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也有情」。
例如,我們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七年級下冊)這首詩時,筆者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以及「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這些句子,注意從語感的角度,把握語調的輕重快慢及詩歌的情感韻味,教會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去品味、感悟詩歌語言的生動形象、凝煉概括,富有感染力。讓學生對語言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也通過品析文章語言去感悟、去正確地面對生活,從而樹立起積極樂觀之人生態度的重要性。
一言以蔽之,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美,不僅是教學的要求,更是時代的需要。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語言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不斷提高語言運用水平和表達能力,努力探索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美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⑵ 我是一位剛實習的小學語文老師,大家都說我上課沒激情,聽著很無趣,我該怎麼辦呢
聲音要抑揚頓挫,就會有激情了,課堂上多組織些與語寬敏文課有關的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有事情做,而不是光在那聽老師講,最好是游戲的方式,那樣,孩子們就會喜歡你雀鬧的課了。剛開始實習,不要太擔心,相信你以後慎歲枝會越來越受孩子們的歡迎的!加油!
⑶ 如何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節奏
悅耳動聽的音樂講究節奏美,優化的課堂教學也同樣需要節奏美。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因此也要講究節奏美。教師的講解、提問的設置、學生的活動、內容的安排、進程的快慢等都要把握好節奏。適度的課堂節奏能自始至終的牽動學生的注意力,維系學生的熱情。使課堂教學跌宕起伏,張弛有度,錯落有致,給學生以美的藝術享受,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將學習的效率提到最高,從而輕松愉快的實現教學目的,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那麼如何才能較好的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的節奏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控語言節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講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緻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的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可見美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表現得更為突出。教師教學語言的美,一方面來自語言表達的准確、恰當和生動,另一方面則來自教學語言中速度的快慢、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換,以及句子長短、語調升降的有規律變化。這種抑揚頓挫、富有韻律感的教學語言使教學具有鮮明的節奏。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直接影響。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大腦皮層會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腦的抑制狀態。所以,必須加強語言調控,講究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與合理組裝。
語文教師語文教學時聲音的輕重緩急,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因此要做到聲情並茂,抑揚頓挫,聲神融會,相得益彰。語調有變,應做到隨境而遷,高低起伏。運用比喻、擬人、摹狀、誇張等,充分發揮語言的功能,給學生以直觀,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闡述成功時,語氣應莊重嚴肅,生動,鏗鏘有力;解剖失敗時,語調應沉穩,誠然有理。聲調不能太高,也不能嘶啞低沉。既有高亢情激的鼓勵,也有輕聲細雨的推動。一堂課有時像「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有時像「三月里的小雨」。形成高低結合、輕重交替、聲情並茂的教學語言,這毫無疑問會將知識的甘露和諧地注入學生的心田。
二、變換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交替變換,有助於消除學生疲勞,保持注意力。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巧於設計和安排教學方式,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節奏地進行。如學習《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講授式,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及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理解和把握的導讀提示。第二步運用練習式。一是填表對比分析孔乙己兩次出場的肖像、語言、動作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把握孔乙己這個形象的特徵及意義;二是完成課後練習,體味該文語言精煉、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運用討論式,思考討論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這樣安排,整堂課講練結合,動靜相生,表現出一種與學生心理相容的節奏變化。
三、巧妙安排內容
教學活動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構成教學節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響學生心理感受的變化,疏給人舒緩、輕松的感覺,密則使人感到急促和緊張。密而不疏,會給人以堆積感,學生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則會使人產生空疏感,學生情緒過於鬆弛,注意力就難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間,才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區分詳略並進行合理組合與布局,講究信息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一般說來,重點難點要重錘敲,要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積極思考,以體現一個「張」字。學生易懂的非重點內容,則可在「張」中體現一個「弛」字。張而不弛和弛而不張,都是不講究節奏美的表現。只有在緊張之中見鬆弛,激越之中見舒緩,學生才能在張弛相濟、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輕松愉快地獲得更多的知識。
四、詳略安排得當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傳授的多與少,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完整地構建知識的精華,教師講得「面面俱到」詳中又詳,不分主次輕重「眉毛鬍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過,無波濤起伏,怎麼能收到強烈感人的節奏效果。如有的語文教師,不分文章的體裁,都是從作者介紹,文章字詞講起,然後段落結構分析,總結中心,最後歸納寫作特點等,千篇一律。因此說,教師應從文章的體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傳授知識時必須做到突出重點,克服難點。重點內容要「濃墨重彩」,次要內容「輕描淡寫」。找准文章難點,減少坡度,難易相間,精心點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詳有略,詳略安排得當。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
語文課堂在教學內容上應該是有「密」有「疏」疏密結合。有的教師往往會擔心學生不會,在課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單位時間的教學量,「馬不停蹄」地跑,這個問題還未解決好,那個問題又拋出了,學生也只能「上氣不接下氣」地趕,時間一長,造成腦力勞動超負荷,產生抑制,效果會適得其反。也有的課堂教學「疏」而不「密」,教師慢條斯理,像溫開水,一步一踱,一堂課能解決的問題非要拉長的兩節或兩節以上的課。由於刺激集中大腦皮層中的一個區域,就會使大腦進入無興奮狀態,思維停滯。所以,當語文教學進入最佳狀態時,要讓學生有較重的負擔,較大的容量,讓學生精神抖擻,或講或辯,或練或議,或觀察或參與,使興趣達到高潮。大密之後,定要導之以小疏,讓每一個學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間。
五、關注學生反應
教學作為信息的傳導與輸入過程,教師必須注意學生的信息反饋,依據課堂動向進行節奏調控。如發現學生疲備緊張,則以舒緩的節奏加強調節;如學生情緒鬆懈,則應加快節奏,讓其情緒高漲。同樣,構成教學節奏的疏與密,將影響學生心理感受的變化。疏,給人以徐緩、輕松的感覺;密,給人以急速、緊張的感覺。疏密相間,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有時,節奏控制藝術的快慢,預設的方案再好,也不及課堂教學瞬息萬變。課堂上學生學習過程中突發的學情,是節奏控制彌足珍貴的調控資源,教師務必要靈活調整。措手不及的新難點,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循善誘,逐步突破;出乎意料的解讀順利處,要言簡意賅,加速推進;學習情緒低落時,要妙語連珠,激情飛揚,慷慨激昂。
有位老師在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要學生結合事例來談談如何面對磨難的看法。有好多學生都提到霍金,有一個男生站起來發言,但只對霍金殘疾熟悉,對其成就卻講不出具體的內容,課堂陷入尷尬局面。此時這位老師就及時點撥,簡單闡述了霍金的經歷:他是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並以暢銷一千萬冊的巨著《時間簡史》把他的觀念帶入了千家萬戶,現任劍橋大學。寥寥數語就介紹了他的成就、著作和工作。然後馬上展示霍金殘疾的圖片與「身體無力地蜷縮在輪椅里,思想卻在宇宙最深處飛揚」的文字,藉助感性認識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悟。就這樣就很好地調控了課堂的節奏,避免了長時間的無效的消耗。
六、追求整體和諧
語文教學的節奏藝術追求整體之美。它不能僅關注某些環節,而應綜合考慮,全面安排,使構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體,銜接自然,融洽統一,以構成整體節奏的和諧美。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十分重視用整體和諧的教學節奏來增強教學藝術的魅力。特級教師於漪就特別強調「要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整體」。如她講《雨中登泰山》一文,一開始滿懷激情地導入課文,先聲奪人,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形成一個波峰。接著,改用導游式的語言,放慢語速,提出問題。學生靜思,快速閱讀課文,尋求問題答案,這樣形成第一個波谷。之後學生紛紛舉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第一幅奇景,出現第二個波峰。接著往前推進,在學生對七真祠作了簡要介紹後,立即巧妙過渡:「一路行來,從一天門到二天門,沿途見到哪些奇景?」兩個環節銜接自然緊湊。於老師充分注意到學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緒,恰當地加以語言引導,加快了節奏。學生經過短時思考,爭著介紹一天門和二天門的景色,課堂上出現第三個波峰。接下來,她小結上文,對學生給以肯定,有意放慢節奏。然後,於老師用富有鼓動性的語言,激勵學生進一步「游覽」勝景,要他們邊「攀登」邊談感受。此後再次加快節奏,又推進一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絕頂又是怎樣的風光呢?讓我們帶著勝利的喜悅,來欣賞這仙境般的美景,請同學們抓住特徵,介紹二三美景。」馬上就有學生搶先回答,引起全班學生的歡聲笑語,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之後又依次提出三個問題,既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又把學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縱深。整個教學,真可說是波瀾起伏,環環相扣,快慢相間,疏密有致。學生在整體和諧的教學節奏中得到知識,同時也體驗到審美情趣,獲得審美享受。
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是一門學之不盡的藝術,也是教師教學造詣的體現。我們應積極調控課堂教學的節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