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學語文課文導入該怎麼說
精彩的導入語和講授語 ——導入語1、標點的用法導入語 故事導入: 從前, 一個豪紳請了一個家庭教師, 教師知道豪紳很吝嗇, 就對他說: 「我沒有什麼特殊要求, 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豪紳很高興, 讓他立字據, 教師寫道: 「無魚肉也可無雞鴨也可青菜蘿卜萬不可少不得工錢。」豪紳一看很高興, 天天讓老師吃蘿卜青菜。老師生氣了, 對豪紳說: 「我不愛吃蘿卜, 你為什麼天天給我吃? 立的字據怎麼反悔了呢? 」教師把字據拿來讀給豪紳聽, 聽後, 豪紳目瞪口呆, 有苦難言。原來, 他的理解和教師不一樣, 大家想一想, 教師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教師: 無魚, 肉也可; 無雞, 鴨也可; 青菜蘿卜萬不可, 少不得工錢。學生們情趣高漲, 認識到了正確使用標點的重要意義, 本來是枯燥乏味的內容, 這時候也充滿了樂趣。) 優點:以故事開頭,能夠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同時這個故事本身與標點的有重大關系,讓同學們在思考的時候,又能明白標點的重要性,本來是枯燥乏味的內容, 這時候也充滿了樂趣。2、《鴻門宴》一文的導語設計 在我國古代農民戰爭中有一位領袖人物, 他驍勇善戰, 屢建奇功, 沉重打擊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力拔山河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這首《垓下歌》既有他英勇氣概的寫照, 也有他英雄沒落的哀鳴, 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那麼, 他是怎樣落入窮途末路的呢?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鴻門宴》會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優點:這樣的導入語學生聽後會思考: 項羽這么勇猛, 怎麼會兵敗垓下, 在烏江自刎呢? 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 學生就會情不自禁的進入新課的學習。這就是引人入勝法, 即懸念式導入語, 就是利用學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結局的心理, 誘導他們集中注意力, 積極思考,能夠較快到達教學目的。——講授語《再別康橋》(節選)中悄悄與輕輕師:現在我們可以思考第一和第七節的問題,既然如此深情,為何卻要悄悄地走?為何又要輕輕地走?大家現在是怎樣理解的呢?把這兩節結合起來看,除了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之外,還有沒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很明顯,原來是「輕輕的」,後來變成什麼了?生(齊):悄悄的師:有區別嗎?「輕輕」和「悄悄」有什麼區別?生:「悄悄」是一種主觀感受.「輕輕」是一種客觀行為。師:哦,一種是客觀的,一種是主觀的。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兩者從程度上看,哪個重,哪個輕?生(齊):「悄悄」更輕。師:「悄悄」·更輕。好,除了這一個。還有不同。「我揮一揮衣袖」和「輕輕的招手」,從動作幅度來看,哪個更小?生(齊):揮一揮衣袖。師:「揮一揮衣袖」。(示範動作)再看還有不同。——原來是跟西天的雲彩作別,後面是什麼?——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就怪了,本來作者要離別的時候,看到過去的景色,又想起自己昔日的夢。還想到自己在康橋的生活,感情應該更加強烈才是啊,為什麼越來越淡了呢?生:我認為正因為作者是喜愛康橋的,還認為康橋是美的,康橋的雲彩也是美的,才「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不想破壞康橋的美,表現了他對康橋的眷念以及對康橋的喜愛。生:作者不帶走一片雲彩。我想如果他帶走一片雲彩.日後如果再看到這片雲彩的話,心裡會產生一種傷心的感覺。生:「不帶走一片雲彩」說明了他不想破壞康橋的這種和諧美。師:哦,好的,請坐。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斷吧。你們認為,剛才那幾位同學的發言,哪~種說法相對合理一些,或者說比較符合作者的情感?生:我覺得第一位同學說的更合理。師:你為什麼認為他說的對呢?生:因為他就是不想帶走一片雲彩,然後把康橋的美留給後人。師:哦,留給後人。可否從別的方面思考一下?剛才好像有同學說:徐志摩是在無奈之下,不帶走一片雲彩。是這樣的嗎?大家還有什麼想法?生:我覺得徐志摩是從無奈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他之所以愛康橋是因為他在康橋可以追求自由,實現他的理想。雲彩只是一種象徵,象徵他的自由和理想。不帶走一片雲彩就是說雲彩已經在他的心中。已經沒有帶走的必要了。師:好。說得非常好。 師:.雲彩在他心中,自由在他心中,更主要的是什麼在他心中?——康橋在他心中,不需要帶走。通過剛才的分析和討論,我們更能理解徐志摩心中的這種深深的情感。生:我記得我去北京玩過一個星期,後來回來了,我真的感覺非常難受,晚上我差點哭了,我覺得這樣能夠表現我心中的那種依戀的感情。師:好。記得有位詩人說過,與其在懸崖佇守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你是那種奔放型的。生:跟一個朋友離別的時候,我不想讓他看到我非常悲痛。我要快快樂樂地離別。跟他以後再相見。師:好的,在默默中告別。這位女同學,請你說說。生:我會選擇在淚水中歡笑。師:在淚水中歡笑。生:因為我們是嚮往自己的夢想,我們日後的生活會過得越來越好,暫時的離別並不代表永遠分離。只要心裡有彼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師:好,請坐。有些古人是這樣描寫離別的。(展示PPT: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他們所表達的情感有一個怎樣的共同點呢?生(齊):悲傷。師:很傷感。相比之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有什麼特點呢?它是輕輕的、悄悄的。從告別的對象來看.他跟什麼告別?康橋。第一節說是跟雲彩。這種告別的對象很特別。從離別的氣氛來看,它輕輕的、悄悄的,不那麼凝重,卻顯得清爽。從他所選擇的這些景物來看,「金柳」沒人寫過,顯得非常獨特。而這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呢?不是感傷沉重,那是怎樣的意境呢?非常輕快、清新、飄逸,而這也是以徐志摩為代表的「新月詩派」的特點。這首詩,我們賞析得差不多了。然而我覺得遺憾的是,這么一位優秀的詩人,在1931年11月份.在去北平的時候.中途飛機失事,墜於濟南開山腳下,不幸遇難。他當時只有35歲,就像他寫的另外一首詩《偶然》中說的:「你記得也好,最好忘掉,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先生,他生命不長,但是我們今天和他詩歌的交匯、這展現的光亮,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我和同學們的這堂課,也是我人生中的閃光點,也必將永遠留在我的生命當中.我的人生因此而閃亮. 優點:老師根據同學們的回答一步步的引導他們,又注意與現實情感聯系,注重了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同時老師的又能很好的將同學的見解與自己的結合,重視了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主導作用;並且老師的適當名言引用,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又能給同學們拓展,引起他們的興趣。特別是教師最後的歸納語,層次清晰,角度多樣,同時又巧妙地將做作者與他的生平結合在一起,進一步的升華了感情。 我在講授語中遇到的問題: 1、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而且常常用詞不準確。如我講《傷仲永》仲永從天才變成庸才的原因的時候,在分析邑人時,直接將文章的邑人以錢乞之,就得出了邑人的追捧的結論,從思維的嚴密上講,缺乏有利的事實依據。而且在分析仲永的原因是用的詞語「可能」,這中用詞模糊是不負責任的講授也是錯的。 2、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性。如我講《傷仲永》見聞結合,先揚後抑等寫作手法時,只是將問題一一的陳列出來,並考慮其中的邏輯,顯得問題的提出很突兀。 3、歸納不夠精煉精彩。我的歸納語只是將自己之前的內容總結歸納一下,並沒有很好的融入同學們的觀點,而且大多是就事論事,缺少一種情感延伸與啟發。
2.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技巧
導語: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它是整個課堂的前奏,如同豐富晚宴的一道開胃菜,一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一出戲的序幕。俗話說得好:一個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語文這門人文性、趣味性較強的科目上,有一個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更是至關重要。
一、變“部分發展”為“全員參與”
以往的課堂往往為中等以上學生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而中等以下,尤其是後進生則較少照顧到。而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即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為此我採取以下措施:
1.興趣第一,鼓勵全員參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學習的秘訣就在於對學習的熱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最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積極性。
2.有效的評價機制,保證全員參與對抗員PK制——“只要勝過你的對手”
我把全班同學按照原有的成績兩人一組做為對抗員,讓其互相競爭。只要贏過對手即是勝利者,可以獲得獎勵,比如少寫作業、加分,等等。因為雙方都是水平相差無幾的,勝過對手是每個學生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保證了全員參與。PK的形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時間採取“五局三勝制”或“三局兩勝制”或“一局定勝負”,PK的內容則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對於語文教學中比較瑣碎的字詞,這個方法最適合。並且,PK制既可以用在課前導入部分,也可以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在《鶴群翔空》這一課,課前PK了兩局“字詞”、“有關鶴的成語”,第三局則放在品讀課文部分,讓學生PK積累的語言。
對抗員PK制既面向全體,也承認個體差異。讓兩個水平差不多的同學PK,目標小、易達到,利用了初一學生好勝好動的心理,在競爭中,讓雙方共同進步。
二、變“知識學習”為“情感體驗”
全面發展要求讓孩子在成長中接受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具體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覺得就是要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或者德育或者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每節課對孩子進行一點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時間長了,自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杜甫詩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變“教法實施”為“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動發展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與以往的解決如何“教”相比,我更注意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與以往的課堂相比,更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即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我在讓學生通讀課文之前,總是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1.批註法
讓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把喜歡的美詞美句劃出來,並在空白處註明理由。每個人喜歡的句子不同,劃的句子就可以不同,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並且日積月累地提高了欣賞語一言的能力。這種方法適合一切閱讀活動。比如說學生在讀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昆蟲記》等的過程中,也讓學生用此種方法。有一次,我把學生手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收起來看,結果真是讓我高興。學生把書中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致的心理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不僅劃出來,而且點評得非常有理有據。仔細的同學還不用同顏色的筆標劃出不同的內容。
2.質疑法
讀課文過程中,對於有疑問的地方也標劃出來,畫上問號。讀完首先由小組合作解決這個疑難問題。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點撥。教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往往使學生受益終身。由點及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變“讀寫分離”為“讀寫結合”
許多同學覺得寫作文難,老師進行作文指導也往往先找範文,反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編者精選的,我從每一篇課文中找一個可以指導學生寫作的切入點,促進讀寫結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欣賞體會課文中優美的語言,進行寫作,把“讀書”和“下筆”的距離大大地縮短,直接在課堂上把“讀書”經過學生的品味、老師的點撥,變為“下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對百草園的描寫,有聲有色有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句式更是獨具特色,是仿寫的範本。提醒學生:用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用形容詞、動詞抓住事物特點;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並且給出一段範文:“不必說那一望無際的大海、萬里無雲的藍天、連綿不斷的青山,也不必說歷史悠久的劉公島、風光秀麗的環翠樓、高聳入雲的幸福門,單是我家門前的小花園,就有無限風光。”學生的思維得到開闊,有寫中國的整體到威海局部的,有寫齊魯大地的,也有寫城裡中學校園的。
在《最後一課》學會用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來塑造人物,並且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猜猜他(她)是誰?要求:用兩種以上所學描寫方法,來寫班上的一位同學,不許出現名字。第二天,讓同學們猜。猜出來的,即為成功的作文。寫自己熟悉的同學,學生都很有興趣寫。
在《土地的誓言》中學會抓住有地域特徵的景物,來描寫家鄉。指導學生寫威海的四季……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五、變“講讀”為“導讀”
在鄒校長的帶動下,我們初一級部把語文課堂由“講讀”變為“自讀”和“導讀”,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聽老師講的終究是暫時的',只有學生自己體會領悟到的東西,才會印象深刻。
我做教學設計時,盡量把一篇課文的重點抓出來,用一個或少數幾個問題涵蓋整篇文章的重點,使學生可以在自學的同時,又能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脈絡。《短文兩篇》中的《行道樹》和《第一次真好》,由於這兩篇文章都是散文,我就從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入手,只需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這兩篇文章的形和神分別是什麼?事實證明,這一個問題完全可以由學生合作自主解決,而不需要老師再多講什麼。
六、變“以聽為主”為“聽說並重”
把課堂變為學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尊重學生自己獨到的見解,改變以往相當一部分學生“話未出聲臉先紅”的情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做出讓學生充分體驗、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設計。
我經常在課堂上穿插一個小小的辯論賽,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仿照“全國大專辯論賽”的模式,做了小小的改變。把班上同學分為兩大組,做為正反兩方。第一輪,先請正反兩方陳述各自觀點及論據,限時半分鍾。第二輪,請雙方辯手自由發言(將二辯三辯四辯擴展為全班同學)。第三輪,請正反兩方選一個代表做總結性發言。每一輪,我都根據學生的表現,做出及時的評價及簡短的點評。必要的時候,也會裝做場外援助,對弱勢方做出支援。比如說:“第一輪,正方勝,正方辯手的論據更充分,同學們的掌聲更熱烈!”平時不起眼的10分鍾以內的小辯論,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見效最快。在第五單元《馬》,我安排學生辯論:“我更欣賞天然野生的馬,我更欣賞人工馴養的馬”;《森林中的紳士》我安排的辯題是:“我們應該採用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採用懶散悠閑的生活方式”。在綜合性學習中安排辯題:“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正方:伯樂更重要;反方:千里馬更重要”。我給出了30分鍾的時間,學生的辯論,就初一的孩子來說,就相當精彩了。
3. 語文說課稿初中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准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教材內容、目標及重難點: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小品文,它文質兼美,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語言精煉、句式駢散相間,修辭多樣,僅用119個字就創造出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贊嘆,耐人尋味。由此,確立了本課的四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優美的語言;
2、品析重點語句;
3、採用多種方式的誦讀,積累文言精品;
4、通過對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讀出文章韻味,體會文章審美情趣,理解托物言志寫法。
難點:襯托手法的運用。
說教法與學法:
朗計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它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手法,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這篇古詩文我准備採用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品析美點、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在朗讀中,主要從把握基調、讀出節奏、讀出感受三個方面,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讀中提高認識、增強體會。
在品析美點、合作探究中,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做到有思有講、有講有評、合作學習、交流心得。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帶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中,吸引學生走進文本。
(二)、朗讀指導,突出重點
1、師范讀,也可聽錄音或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朗讀:
第一輪:初讀,讀准音,把握基調。
第二輪:再讀,讀出輕重快慢。
第三輪:用心讀,讀出感受。
通過這反復朗讀,學生對文章內容已有大概的了解。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品析美點,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積累詞語。梳理重點詞語,用白話文連貫翻譯。
2、品析寫法,突出重點。學生合作探究文章內容,總結出「蓮——特點——品德——愛」的文章線索,師總結,這就是「托物言志」的寫法,然後下定義說明。
3、突破難點——「正襯」、「反襯」
師設疑: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總結:
嘆惋菊花是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鄙薄牡丹是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難得。由此可看出,寫菊和牡丹是為了襯蓮,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4、課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見。
5、拓展延伸,創造訓練。
搜集寫蓮的古今詩詞,幫助學生達到感受美,創造美的初始文學境界。
板書:
菊——隱士(正襯)
牡丹——富貴(反襯)
蓮——君子
托物言志——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准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像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說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序:
(一)復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二)導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像,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復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像: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書設計: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 桃花源外
人樂: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五、說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著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獲,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復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布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注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溫故而知新。
接著,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為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後,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設置作業再造想像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
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煉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准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我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我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我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我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我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我學生,而是教我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我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我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我學生學習的方法。鑒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我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我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我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我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我學生思維,培養我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范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我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我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我學生主動參與,培養我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
(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我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像)、投影儀等,盡量給我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我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我學生感官,可使其對信息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會我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我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我學生朗讀,要求准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我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信息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范吸收知識,迅速開發信息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信息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我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搜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導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范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我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准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注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我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我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准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導入後的5-7分鍾,是我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我學生也超不過15分鍾,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盡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我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布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系?(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我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布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布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我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系?(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我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我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我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鍾),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我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我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游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一厘米》,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 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一厘米》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 比較與辨微中的第四篇課文。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
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第二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
(1)記重點字詞,理解並掌握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主題。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掌握有關字詞。
(2)復述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容,把握小說的情節。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人物平凡中的偉大。
(2)學會寬容,努力做一個善良、正直、有責任感的人。
(3)學會體諒父母、熱愛
父母、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
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後;
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說教法: 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來展開教學:
1、誦讀法:文章不厭百回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特別是一些重點段落,語言典範精美,字里行間飽含著真情,我們應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2、點撥法:這篇課文我只在需要時稍加點撥,不做過多的分析,還課堂教學幾分空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
3、情境設置法: 利用多媒體條件展示圖片,創設溫馨的教學情境, 活躍課堂氣氛。
四、說學法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學生,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新課堂中。教師應適時點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
4. 初中語文怎麼講課
語文一篇課文一般分1—3節課來完成。
課前讓學生提前預習。比如熟讀課文,認識生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等等,讓學生根據課後問題,大致了解文章的內容。並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上課流程一般為:老師可進行相關的導入,自然地引導學生到所學的文章上來,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再讓學生齊讀或分段朗讀(適當的形式)讓學生讀課文。然後按內容分段,歸納總結。接著帶領學生一起來分析局部字詞或語句的分析、欣賞作者的文筆等等。最後讓學生再想想還有沒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共同解答。上完課後,也可以進行一些延伸活動。
如果不是首次上這篇課文,上課前一般先進行復習導入。
5. 語文說課稿初中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望岳》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板塊第一課。本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篇,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學習本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為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氣魄,提升學生的人文認知。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准主張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與技能:誦讀能力;聯想,想像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感悟詩的意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及遠大的胸襟抱負。
教學重難點:背誦詩,感悟詩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懷。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知識內化→拓展深化
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個性展示
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達到讓語文回歸到學科的本質屬性中來,突出其工具性與人文性,讓語文學科回歸到一種真實和質朴的狀態,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擺空架字。語文應該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是生動的,立體的。更是我們漢語言所特有的美及蘊含的豐富內涵。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思維過程的真實展現,一種從不會到會的的過程。從教者到學生一節課都不會是完美的展現,而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更引起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繼而尋求到一種較為合理的解決手段。我個人認為教師應該關注學生,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文本決定不了讀者,那麼教師也決定不了學生,而是學生決定教師。因此我渴望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從講解,引導,到放手,梯度式的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掌握學習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從歌曲《我愛你中國》的歌詞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產生一
種對於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懷著這樣的心情走進課堂,為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礎。
(二)復習:杜甫其人,創作背景。為深入體會內涵做鋪墊。
(三)簡要的教學過程:
講讀第一聯,突出寫作特點及蘊含感情。
師生合作研讀第二聯,體會用字的精妙及修辭方法.
自主學習第三聯,多角度進行賞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理解問題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聯,體會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偉大的胸襟抱負,及偉大的人格。最後教師進行小結
五、總結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鑒賞;在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較為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繼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沒有按照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採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介紹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徵,使讀者隨著作者那贊賞和眷戀的筆觸領略了人工營造的優美園林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初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為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因為說明文這種體裁學生在初一時就已接觸過。(如初中第二冊第三單元)所以,對於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又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它對本冊的第二單元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位置來看,它體現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為初二的學生,已完成了從小學到初中的銜接與過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正逐漸形成,說明文已學過一個單元,有了一定的.說明文語感,同時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如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但仍需繼續加強鞏固提高。
據此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掌握生字詞。
B、整體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
D、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E、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2、能力目標:
A、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B、培養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賞析品味文章、段落、語句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祖國秀美園林、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B、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教學重難點 :
《蘇州園林》是一篇准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它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游覽的路線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全局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由於本文作者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時他是蘇州人,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從他曾說過的「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兩句中就可知曉,正因如此,他才寫出《蘇州園林》這樣極富特徵而又語言生動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為老師,必須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讀,所以應採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懂得發現問題,然後採用「探究學習法」,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結構,並稍加點撥在閱讀和仿寫中學會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而學寫簡單的說明文。
此外,蘇州園林之美,聞名全國,譽滿世界。在教學中,採用「情景教學法」,藉助課件將一幅幅蘇州園林的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直觀感,便於理解課文。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和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圈點評析,幫助學生找出中心句、說明方法等,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角度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養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以下學法指導:A、預習課文的方法。B、朗讀文章的方法。C、質疑的方法。D、賞析品味語言的方法。
對於本課的教學時數,擬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激趣導入:先讓學生與我一齊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背完問:「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色嗎?」明確:杭州西湖。然後再飽含激情地說以下的話:同學們,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個地方見到江南大才子文徵明的工巧設計;如果這個地方可以融精緻優雅、簡潔古樸、落落大方於一體;如果可以在這里看到奇山異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凈深幽——那麼,這個地方會是哪裡呢?(稍停頓時一下,讓學生猜一猜。)對,一定是蘇州園林。
確實,蘇州園林之景,如詩如畫,無不令人心向神往。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州園林》,跟隨葉聖陶先生去領略那蘇州園林醉人的勝景吧!(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課件一)(這一導語的設計,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蘇州園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嚮往之情,從而使學生愉快而主動地走進文章的畫面中。)
2、板書課題、作者,然後讓學生介紹所了解的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因為初一時已接觸過葉聖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麼讓學生介紹作者,應不是難事,如忘記,可適當提醒。)
3、抽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有助於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請學生說說學習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
(二)、自主學習,內容呈現,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讀准字音。
2、以導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比一比看誰復述得最好,不能復述的地方做上記號,別人復述時注意聽。學生復述後,教師應點評,多鼓勵,少批評。
3、朗讀課文,注意語感、讀書的節奏、感情的抒發。
(三)合作學習,師生互動:
1、讓學生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的共同點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請學生將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討論研析,教師巡視給予點撥引導。
3、學生畫出描寫蘇州園林美景的語句,共同欣賞。
(四)探究學習:思考題:
1、蘇州園林給作者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2、蘇州園林有什麼整體特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蘇州園林?
4、劃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與前文有何密切關聯?
5、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築聯系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築,或以園林建築印證繪畫原理,請圈出本文有「圖畫」之意的詞,然後再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歸納板書。1、2、3題難度不大,估計學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盡可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4題前一問題容易解決,關鍵是後一問題,先選兩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這一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從而掌握本文是採用先總後分的結構展開的,條理清晰。5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討論後再明確。)
(五)賞析品味語言:
1、完成練習二,讓學生懂得寫說明用詞既要准確,又要生動。
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並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六)質疑:
愛因斯坦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題就是要讓學生各抒已見,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著」與「薔薇木香」搭配不當。
(七)小結:
1、讓學生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收獲。(葉聖陶先生說過:「得法於課內,收益於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收獲,那麼他們也就懂得了學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師小結見板書。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徵,說明順序合理,說明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晰有序,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聖陶先生駕馭復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希望同學們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鑒作者說明的技藝,力求學以致用。(板書的設計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抓住事物特徵說明事物,再現總分的結構形式。)
(八)遷移訓練: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四:
1、仿句訓練:「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用一組排比句。
2、運用你所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簡單介紹你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具,要求說出它的特點。
(九)作業: 課後查找有關中國園林的圖片和資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賞。
附板書: 蘇州園林
亭台軒榭的布局 (分) (總) (分) 角落的修飾
假山池沼的配合 圖畫美 門窗的圖案
花草樹木的映襯 (主) (特點)(次) 色調的處理
近景遠景的層次 順序
一、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著導語,老師說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借著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
二、景物描寫品讀
緊接著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說,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淀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度為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2.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著對白洋淀深厚的熱愛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淀,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盪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說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3.怎樣說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3.有矛盾沖突和高潮的出現;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盪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學生講完以後,老師總結發言:同學們講的故事都很精彩,一個個抗日故事聽得人熱血沸騰,今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60年前紛飛的戰火已經遠去,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美麗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國人民紛紛舉起了和平的旗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努力締造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新世界,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到此結束,最後讓學生明確了下一課時的任務,即進行人物分析。我對《蘆花盪》一文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且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致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贊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復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准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台,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本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合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准備:主要分為學生准備和教師准備。
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的多種渠道,搜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准備了電教的平台、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的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六、說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
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景中有情 熱愛、贊美
城外遠山——小水墨畫
水:溫暖、清亮、透明
6. 該怎麼說課呢初中語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
早上/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 》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 》是蘇教版語文課本 年級 冊第 單元第 課。…… 因此,我定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a、學會生字,理解新詞,理清文章思路。
b、 體會本課的寫作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c、揣摩富有魅力的語言。
(2)、 能力目標: a、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c、培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d、培養學生學用語言,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
(3)、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 的思想感情。
b、感受作品的理趣與情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感受……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二、 教學方法
1、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 採用電教平台、錄音機等多媒體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採用電教平台、錄音機等多媒體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 引入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為,「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範,不在理論解說。同時這是教學重點之一,而且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所以我在課文的講析中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並視學生情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朗讀訓練的形式多樣化。
三、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之情。第二課時通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並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a、領會作者……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c、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d、培養學生 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
教儀: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步驟: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拓展延伸」進行教學的。
(一)、引入新課:我先對布置的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後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進行介紹。(板書題目與作者)。
(二)、講授新課:
1、讓學生聽朗讀帶,然後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1)、…… 。(2)、…… 。
2、朗讀課文後,圍繞以上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在賞析過程中,我把問題與課文結構的分析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先閱讀 —— 節,並討論解答以下問題:(1)、…… 。(2)、…… 。(明確:…… )。
3、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讀 —— 節,並作重點分析:(1)、…… 。(2)、…… 。在分析中除了使學生領會作者 …… ,對課文內容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擬人手法,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准備。(學生討論後明確:…… )。
(三)、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語解答課後練習題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四)、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作者寫 …… 是本文的一大特點。並與學生一起朗讀,對課文進行最後的鞏固。
(五)、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1、文中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想想為什麼寫得好? 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好在哪兒? (設計意圖:通過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培養學生文字運用的能力。)
2、假設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參照課文,你將分哪幾個方面講?著重講哪幾個精彩的片斷? (設題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抓住重點,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斷,並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3、在小組或班上向大家說說你家鄉的冬天是什麼樣子,再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將你家鄉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字數不限。(設題意圖: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目的是將閱讀之所得轉化為寫作之所能,是閱讀的遷移與深化。)
以上,是我對《 》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7. 初中文言文自讀課文怎麼教
一、「讀」: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 ,對於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教師適當的「點撥」。在學生熟讀之後,由教師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雖有之死,有子存焉」,「雖」古義為「即使」表示假設關系,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雖然」;「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WÚ)」,「沒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課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沒趣」;《閑情記趣》中「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一個詞有多種用法。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等,這些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分析,才能更准確地理解其含義和用法。
三「譯」:就是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關鍵的一環。在初中階段,翻譯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譯為主。第一步是用現代漢語詞來替代文言詞語,這就形成了一一對應的形式。如「以蟲蟻為獸」可初步譯作「把蟲子螞蟻當作野獸」。再如:「見二蟲鬥草間」,對譯後為「看見兩個小蟲爭鬥草間」。很顯然,這個句子不僅意思不明確,而且還缺少成份,不通順,讀著也拗口。這時,就要採用第二步了,該補充成分的要補充,該補足音節的要補齊,該調整語序的要調整,上面列舉的「看見二個小蟲爭鬥草間」,整理之後應為「(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 此外,但還應注意,把譯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與上下文是否連貫順暢,如不連貫順暢,就在與其相連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使其全篇通暢連貫。如「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譯作「讓它們沖著煙霧飛鳴(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要以學生活動為主,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那樣,即不符合新的《語文標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四、「議」:即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議一議文章所敘之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學《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我就從標題入手,告訴學生:「記」表明本文是「記敘文」;「承天寺」表明地點;「夜」表明時間;「游」就是「遊玩」。學生就會說:「這個標題就是『記敘夜晚到承天寺遊玩』的意思」。有的同學又會問:「作者為什麼夜晚去承天寺遊玩呢」,「他看到了什麼景物」,「他的心情怎樣」?……此時,教師只要結合背景稍加點撥學生就明白了:「本文寫於蘇軾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並不悲觀,看到窗外美麗的月色,便起身去尋張懷民一同賞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積水清澈透明,水中彷彿有藻、荇交錯」,給人一種清新、空靈的感覺。最後作者由衷地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貶謫的悲涼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度,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講到這里,對於本文奇特的想像,新穎奇妙的比喻,稍加點撥學生便心領神會了。
情文並茂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深奧難懂,佶屈聱牙,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中考時不僅要考課內文言,還要考課外文言,學生不能掌握好課內知識,從而舉一反三去讀懂課外文言是不行的。現行的初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約佔四分之一,課程標准雖然對文言文的要求較低,只要求學生讀懂,但對初中生,讀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況考試還要加深。這就要求教師能為學生找「捷徑」,使其能順利過文言文這一關。我覺得以下幾點做法值得借鑒:
一、「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童趣》的「項為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āng」。再如《桃花源記》「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聖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採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范語言。但在翻譯前,一定要求學生先看懂課文注釋,藉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藉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後按照語言規范要求,作出增補。至於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
三、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後者是「或許」的意思。再聯系《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中的「或」與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做成筆記,便於復習。我在教學中,只要碰到此類情況,決不放過。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我也把這些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四、強化練習,鞏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識需要積累,說白了就是要記。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
在此基礎上,設計適當的閱讀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適當進行課外文言的閱讀,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就能收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體會到此種方法較之「滿堂灌法」確有明顯的好處。因為它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錘煉學生口才。以上介紹的這些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學大海沙灘上的貝殼,難免有它的不足之處,「路漫漫其修遠兮」,願與諸位同仁繼續「上下求索」。
摘自/news/64119
並未涉及版權 請採納謝謝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採用的一般教學程序是:1.課前三分鍾聽說訓練。
2.復習上節課的內容。3.展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4.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預習本的內容包括:生字、拼音、釋義、文章中心內容、文言文的翻譯,課後練習題等。5.教師簡介作品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6.教師范讀(或錄音范讀)後,請幾位學生朗讀,糾音,指導朗讀方法,然後全班同學齊聲朗讀課文(至少兩遍)。
7.教師出示小黑板,讓幾位學生完成重點字詞的解釋和重點句子的翻譯。8.教師請學生逐句逐段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
9.教師出幾道思考討論題讓學生當堂完成。10.在師生明確思考討論題的基礎上,教師對課文內容和主題進行分析。
11.讓學生質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12.師生共同完成課後練習題。
13.把本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談談自己的感受。(或當堂寫片斷作文)14.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15.布置作業。福建省東山縣石齋中學董朝暉。
◎馬坤景(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實驗中學,河北 安新 071600)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3-194-01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要指導學生誦讀,使之讀准讀暢;要指導學生熟讀並達到背誦;指導學生正確口譯、筆譯,讀寫結合。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讀寫結合;指導 新課程標准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准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文言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
有的文言文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
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如下方法: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文言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
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
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文言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文言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
這里,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二、指導學生誦讀,讀准讀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文言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
要通過誦讀促進學生讀准、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
如開始要求讀准,文言文中生僻子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
以准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
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范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讀和背誦是文言文教學中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
本人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中的文言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
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通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
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
只要能反復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注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
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
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五、讀寫結合 文言文課文中,包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事件材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許多寫作的材料,並將這些分類整理,保存在記憶庫中。
綜合必修課文中的文言文來看,在學完《。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語文自讀課的教學是教學重要組成部分,與講讀課相輔相成,構成語文單元教學整體。
現行教材編排大量自讀課文,旨在引導學生能學以致用,即把講讀課文中學到知識,在自讀課文中加以應用,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對此我想就怎樣上好自讀課談幾點淺略的看法。一、要明確自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明白自讀課文在課本結構體系中的價值自讀課文就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標,讓學生以自讀課文為學習材料,充分發揮自我的主體意識,把教讀課所得的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擴展到自讀課上,使學生在自我閱讀實踐中得到鍛煉。
2.認識自讀課文和講讀課文的不同分工自讀課與教讀課各有各的功能,它們只能相輔相成卻不能相互取代。有人把它們比作數學課中的習題與例題,雖不十分確切,但能說明兩者相互依賴的關系。
如果說教讀課是重在認識,是吸收,那麼自讀課則重在鞏固,是運用;教讀課是引路、示範,自讀課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實踐的陣地。 二、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激發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想說、敢說是實施討論語文的前提,只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融洽和諧的答語文氛圍,學生才有想說、敢說的心理取向,學生想說,還要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和膽量,作為教師應熱愛和關注每個學生,要用愛學生的真摯感情去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第二,培養學生互動的意識討論的核心在於互相想說,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不僅能體現思維活動,展示個性,而且有利於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達到自我創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三、教給學生自讀課文的方法1.整體感知課文即抓住課文的整體框架,去枝取干,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從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一般採用列提綱,列圖表等方式。
2.重點難點突破每一篇自讀課文,它都有著課文要點和自讀要求,但我們應著重解決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即抓住重點,進而突破全篇。也只有抓住重點,才能抓住要害,把握全篇。
這是學生自瀆課學習的關鍵。3.追加練習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要根據自讀課文要求,精心設計一套較有針對性的練習題或測試題,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做題目,把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自讀任務。
然後通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等方法來檢測練習結果,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4.培養學後總結的習慣我們說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解決這篇課文的問題,更主要的是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方法,舉一反三,從而能自學相同類型的文章。
「方法是學習的鑰匙」,這就需要學生能從課文中總結學習方法,用於以後的自學。所以在學習一些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去自行總結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並歸納出來。
通過長期練習,學生由剛開始只能總結一兩點表面內容,發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習方法,且能從多方面進行總結。而當遇到類似的文章時,學生也能自覺的去運用已學的方法去嘗試自學。
四、留給學生充分時間自讀課文,教師適時適當點撥自讀課文並非是老師完全不管,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我認為先要給學生做相應的提示,之後再給學生充足時間,讓他們認真讀課文,領會其間的大概意思,並有所感悟。
在了解課文大意後,再讓學生做課文復述,同時讓其他學生做糾正、補充。接下來就要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同時讓他們寫讀書筆記。
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後,教師不能一言不發,這時,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點撥、輔導。同時要和學生進行大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而讓學生完全理解課文。
當然,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並不能去充當答案的灌輸者,教師只能是充當一個傾聽者、聚焦者和 *** 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就是一個方法的指引者,即黑暗中的「燈塔」。五、達標檢測補缺補漏雖說自讀課,但我們也要進行相應的達標檢測,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懂得學生的學習情況,具體的步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第一,根據課文重難點,合理制出一份檢測試卷,其中要包含基礎知識部分,但題目不宜過多。
第二,進行檢測。第三,閱卷。
此步驟可以與同學互動,並不一定完全由教師完成。第四,評卷。
達標檢測可以及時准確地檢查教學效果,主要是當堂檢測。由於當堂檢測是在課堂中完成,是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及時檢查,由於有老師在場監督學生單獨完成,檢測具有真實性,能准確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便於進行查漏補缺。
當堂檢測起溫故知新的作用。由於當堂檢測是對剛剛學習知識立即訓練,學生在心裡上易於接受,還能及時回顧所學知識,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且易於批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減輕老師的負擔。
教會學生自學是教師的根本職責。呂叔湘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中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自讀課的根本目標是要教會學生自學方法。自讀課文的教學探索任重道遠,但作為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認為這樣的摸索樂趣無窮。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怎麼才能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呢?這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文言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一般採用的是老師先串講,疏通文意,然後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分析,總結藝術手法.其實,學生如果在講解前沒有熟讀課文,即使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學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讓學生事先對課文進行熟讀,甚至達到成誦的程度,他們自會從誦讀中感知和領悟課文內容.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這話很有道理,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和領悟的過程.所以說,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必須加強誦讀教學,並把其作為重中之重,要從以老師講解為主轉變為學生練習誦讀為主,把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
做作業閱讀題的時候,要有三個步驟。第一讀全文,第二看全部的題目,第三再看一次全文。考試時,因為時間緊,把「第一」去掉,讀一遍題目,一邊文章就行了。
記敘文,主要就是考理解和解釋。就從文中找,和「置身於景」,把自己換成主人公去理解。
議論文,只要考的是論點,論據和理解。論點,論據從文章中找,理解主要的辦法是綜合文中與題目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有關的詞句去理解。
說明文,最常考到的就是問你說明方法和為什麼用這個。熟背九大說明方法就行了。理解主要的辦法是綜合文中與題目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有關的詞句去理解。
其實三種都差不多,只是看文章的情景而已。
希望我的意見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