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一、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網路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及時更新,可以實現教師——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將會空前擴展教師和學生的信息資源,可以訪問各種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通過網站,獲得學科的最新信息,為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而且可以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人機界面。因而,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其實現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從而真正達到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實現自己獲取知識,甚至自我創造新的知識。
例如:《詹天佑》一課,最能表現詹天佑具有傑出才能的是他所設計的「人」字行線路。為什麼要設計這條線路?火車是怎樣在線路上行駛的?教學中的難點,單憑教師對文字的解釋以及版畫的講解都很難突破這一難點。惟有計算機的演示,能將此難點化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屏幕上出現青龍橋陡峭的坡勢,讓學生了解此處的地形特點,然後演示出」人」字行的線路,一列火車在「人」字行線路的行駛過程,用直觀演示,動靜結合的效果,無須教師的任何講解,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並從內心產生對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正是遠程教育資源的巧妙運用,才將學生活動引向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前台,教師也由講解者變為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
二、有效應用遠程教育資源,優化語文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要緊扣優化教育教學目標這一中心,兼顧協調好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之間、教學媒體與學生認知規律之間、教材的支撐作用與媒體的輔助性之間,有效服務於語文教學。在實際應用中用好、用實和用巧現代信息技術。
1、營造學習氣氛,激發興趣。將現代教育技術恰當地運用於語文教學中,藉助電腦畫面等教學手段,以語文內容為本,用圖畫配上音樂為輔助,創設模擬情景,給學生以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達到「課伊始,趣亦生;課進行,趣漸濃;課結束,趣猶存」的境界。
如:教學《麻雀》一課時,我板書課題後問:課文寫了幾個角色?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通過電腦投影逐一顯示出小麻雀、獵狗和老麻雀,接著隨著驚險的音樂聲起,追問一句: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放映錄象,為學生創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使他們興趣盎然,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作了鋪墊。
2、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詞句,文段往往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從直觀、形象的教法入手,有利於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展形象思維。
如《雨》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電腦的圖象、聲音、動畫,從表現形式上喚起學生對語言的主動感悟,體會詞語運用的精妙。「雨水順著房檐流下來,開始像斷了線的珠子,漸漸地連成了一條線」一句話中,「漸漸地」一詞學生理解上有難度,我讓學生看兩幅動畫:一幅動畫顯示雨水由慢逐漸變快,由一滴一滴的雨珠慢慢連成一條線;一幅圖畫顯示雨水突然變快,一下子連成一條線。學生馬上指出第二幅動畫不對,可見已經領悟到了雨的變化由緩到急、慢慢變化的。接著,我又出示了幾幅圖像:花兒慢慢地開放,太陽從地平線上慢慢升起……讓學生用「漸漸」說話,他們不僅說了老師展示的畫面,還聯系生活實際說了很多漸漸變化的事物。因而,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的今天,學生主動感悟詞語,積累詞語,表達思想,思維能力造能力都能得到同時發展。
三、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能有效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由於受地域、教育經費、體制、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環境落後,技術人員緊缺,經費緊張,很少有機會參與象樣的學習培訓,教育思想不能及時更新,導致教育觀念滯後,遠程教育網路向各項目學校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廣大農村學校的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直接從計算機或光碟上聽課和獲取信息,從專家的培訓講座及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優質教案、經驗文章、論文著作中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對自己進行較系統的現代教育理論培訓,樹立新觀念,新思想,更新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特別是我們語文教師,能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平時的教學中,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遠程教育的運用,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它對深化課堂教學,發展學生思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遠程教育資源必將以更優的設計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務。
❷ 要怎麼優化設計小學四年級語文作業
【 #四年級# 導語】作業是教學的一種方式,有利於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很多同學都對作業感到厭煩,這也失去了布置作業的作用。 准備了一些小學語文作業布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一、變統一為分層
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但總會有不按時上交作業的現象發生。筆者認為,學生不交作業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布置作業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在作業設計上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導致學力佳的學生「吃不飽」,學力一般的學生「吃不了」,久而久之,打擊了學優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宏帶,並且會使部分「學困生」覺得做作業是一種負擔,常常苦不堪言。要提高語文作業質量,教師就要變統一作業為分層作業,確保每一名學生能夠做得好。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鯨》一課時,根據課文性質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採取了分層布置作業的方法,具體安排如下。
「學困生」:習題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習題2.會讀、認、寫「鯨、豬、齶、首顫哺、濾、肚、肺、矮、判、胎」等生字。
中等生:習題1、2同上;習題3.品味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想一想把這些詞去掉後在意思表達方面有什麼不同,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①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②鯨隔一定的時間必須呼吸一次。③鯨每天都要睡覺,睡覺的時候,總是幾頭聚在一起。
優等生:習題1、2可不做;習題3同上;習題4.根據課文內容或者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以「鯨的自述」為題目寫一篇短文。
在這個教學課例中,教師根據學生特點,首先對學生進行分層,然後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情況以及習題的難易程度,設計適合各層次學生的習題。這樣的作業設計既有基礎,又有拓展,難易適中,確保各層次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達到全面提高學生作業質量的目標。
二、變隨意為精心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蔽芹蘆,不讓他們自己學習,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引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充滿趣味性的作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不會把作業當作一種負擔,同時有助於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如下作業。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並用上這些詞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 )的荷葉 ( )的大圓盤
( )的小蓮蓬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 的,像一個個 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 。有的 有的 ,露出 的小蓮蓬,有的 ,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教師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作業練習,從詞語填寫到用詞語連句成段,提高學生概況主要內容和復述能力,而且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三、變單一為多元
傳統教學理念下的語文作業內容多為機械抄寫、重復套用,而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要求形式豐富,教師布置的作業應體現新穎性、趣味性,既要有書面作業,也要有口頭作業;既可以是個人獨立操作,也要有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等,這樣才會使學生躍躍欲試,產生作業常做常新之感。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風俗習慣、建築藝術等。教師可將作業設計得多元化、趣味化,讓學生以圖畫、照片、簡報等形式,搜集我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或者民風民貌、建築特點等方面的圖片、文字材料,按照分類排放的方式貼到剪貼本上。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而且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篇二
(一)角色體驗型
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挖掘文本中隱含的教學資源,根據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和教學需要設計出模擬的角色,通過語言渲染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擔當角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能動因素。如執教六年級上冊《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當學到「金字塔的建造」這部分內容時,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不高。金字塔是怎樣建造的呢?文章用了非常准確的語言作了詳細的說明,可是這樣的說明文字卻很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課後經過思考我布置了學生這樣一道作業:「穿越時光隧道,回到4700年前的建造現場,做一回建造金字塔的總工程師,採用邊畫圖邊講解的方式將金字塔的建造方法講給其他建造者聽,讓他們領悟你獨具匠心的建造方法。講解詞可參照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毫無疑問,這樣的作業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因為它通過語言渲染,讓學生轉化角色,使他們在邊畫邊講中完成了一次角色體驗,此時,學生的思維與表達都是積極主動的,因為他們展示的已不是抽象的建造方法,而是自己的智慧結晶與勞動成果。同時,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一次「理解――積累――運用――內化」的語言習得過程。
此外結合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我們還可以設計出更多更有挑戰性的角色,如演員、導演、小導游、配樂師、小記者、設計師、闖關者以及課文里出現的種種人物等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角色體驗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從而掌握語言、運用語言。
設計策略: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生詞的掌握程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語文老師們通常會給學生布置幾遍乃至更多遍的抄寫任務,殊不知,抄寫生詞是一種較為枯燥、機械而又乏味的語文作業,許多學生在長期的、無休止的抄寫中已經喪失了自主意識,毫無主動性可言,這種作業抄寫不但達不到「掌握生詞寫法」的目的,而且使學生的書寫質量嚴重下降。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下面以此為例,對小學語文角色體驗型的情境作業設計策略加以闡述:
1.語言刺激,形成「期待」
布置抄寫生詞前,教師這樣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30個詞語(出示課本上要求掌握的部分生詞),想跟大家玩一場闖關的游戲,這個關就是10分鍾後將這些詞語默寫得既正確又美觀。如果能,就算闖關成功;反之則闖關失敗。這10分鍾的時間你可以准備,但每詞抄寫不能超過三遍!對自己有信心嗎?」「有!」話音剛落,許多學生便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了抄寫詞語之中。新課程標准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而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動情的語言渲染、極具挑戰性的語言刺激則是最為低耗高效的啟發手段,這樣的語言帶著情感的溫度與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對模擬角色(此案例中為闖關者)產生心理期待,從而激發學生主動作業的積極性。當然,如果輔以形象的刺激,則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更有利於學生進入作業情境。值得強調的是,教師的語言刺激必須能讓學生明白作業的具體要求,或角色准備的具體方法,而這些又是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
2.角色准備,自我提高
從形式上看,此中學生所做的還是抄寫詞語,但他們的思維是主動的,精神是亢奮的,「十分鍾」「不超過三遍」「正確又美觀」對學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自我挑戰、自我提高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角色准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教者需根據不同的角色設定,給足學生准備的時間。對於有些有難度的模擬角色,還要巡視指導,起到到糾偏的作用,以使學生少走彎路。如發現學生寫「唇槍舌劍」時,有許多學生將半包圍結構的「唇」寫成了上下結構,教師便可對學生做適當提醒。
3.優化情境,角色展示
這是學生擔當角色、匯報展示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與模擬角色相對應的「場」,主要是通過實物運用、圖畫再現、音樂渲染等對環境進行布置,而後教師通過語言描繪,讓學生在心理形成接納這種「場」,從而投入於自己所擔當的角色。上述案例中的角色展示就是闖關,即默寫生詞,教師可在此之前對環境進行簡單的布置――在黑板上寫上大大的「闖關」二字,發給每位同學印有「你能成為闖關勇士嗎?」字樣的默寫紙,同時播放輕微的戰鼓聲。接著教師再次重申「正確又美觀」的闖關標准,並鄭重宣布「闖關開始」。於是,學生開始了一絲不苟的生詞默寫。
4.評價反饋,激發潛能
默完生詞後,教師可邀請四人組長擔當評判正確率的評委,而自己則去評判學生是否寫得美觀。兩者綜合評定之後,確定闖關成功的學生,宣布結果時需對學生成敗的原因加以分析。教師可將闖關成功的默寫紙進行展示,讓成功者有成就感;而對於失敗者,教師應給予他們鼓勵,使之重新振作,盡快找到差距、明確努力的方向。「評價反饋,激發潛能」,旨在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著重關注他們的後繼發展。
(二)生活實踐型
新課標告訴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語言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才能在語文的實踐中不斷地積累語言,提高語文實踐能力。而生活實踐型的小學語文情境作業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它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回歸現實,回歸生活,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讓學生獲得參與作業活動的發展性體驗。主要包括游覽參觀、科學考察、調查訪問等綜合實踐性的語文作業。
設計策略:
1.回歸生活,發掘資源
生活是無須創設的天然情境,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語文作業資源。語文老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語言發展的層次,憑借自身獨特的職業敏感與語文嗅覺,努力尋找社會生活中可供利用的作業資源,成為學生與生活之間的「紅娘」,並為之牽線搭橋。如教學《特殊的葬禮》一文後,讓學生對學校附近的水資源進行調查研究。
2.實地利用,加強指導
這是生活實踐型語文情境作業的核心部分,教師將學生帶到作業地點後,需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探究,讓他們享受作業的過程。如上述案例中的水資源調查,教師可帶領學生去水電站和自來水廠進行調查訪問,指導學生設計有價值的采訪問題,並提醒他們記下有用的數據。還可帶學生去附近水域進行實地考察,並指導他們帶回水樣進行研究。
3.思考總結,匯報成果
收集了大量資料,廣泛獲取信息後,教師還需指導學生進行資料整理、分類、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如指導學生寫研究報告、填寫調查研究表、寫參觀記等等。並讓學生進行成果匯報與展示。
篇三
一、變「文本作業」為「個性形式」
傳統的作業練習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學生個性得不到發揮,創造潛力也得不到挖掘,難以由此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作業應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座橋梁。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製作、植物葉片,用創作的樂曲,用攝錄的活動錄像,用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嘗、摸和想像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不僅充分學習了教材內容,還廣泛涉獵與教材相關的文學、生物、繪畫、歷史、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走進社會生活。這樣,作業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借,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境不斷產生互動,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取了許多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變「被動完成」為「自主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要盡可能的創造條件,限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完生字、新詞後,不再讓學生機械抄寫,那些已經記住的生字、新詞可以不抄寫,難記的字就讀一讀,記一記,再工工整整地默寫一次,布置作業時充分信任學生,承認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結果他們想方設法不抄生字,記生字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習效率竟大大提高了。三、變「整體統一」為「體現層次」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給學生的作業也開設一個「自助餐」,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
如學習了古詩《小池》後,我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
A、背誦、默寫古詩《小池》。
B、《小池》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揮想像寫一段話。
C、學習作者楊萬里的另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比較:兩首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異同。其中A項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B項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C項作業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但是,小學生又具有好奇、爭強、好勝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變「標准答案」為「合理回答」
創新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想像能力的培養。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的學生都是不敢越「標准答案」一步。當作業「雪化了變成」,學生回答「變成春天」,如果我們用標准答案「水」來將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麼這位學生的想像力也將被我們扼殺了。
黃全愈博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講到:「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有『創』才有『造』。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如果我們拒絕學生打破常規的舉動,那我們也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拒之門外。
學完《爭吵》一課後,我布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你喜歡文中的誰?喜歡他的什麼?大部分學生談到喜歡克萊諦,有一個學生卻對克萊諦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克萊諦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則,應該對「我」的報復行為提出批評。我認為評價這樣的回答不在於看學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標准,而在於看他的思維過程。也就是說不在於看學生答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他為什麼這樣說,說的有沒有道理,有沒有獨特的思維方法和理解角度,這種與眾不同的意見有新意,應予以肯定。
❸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❹ 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在我們例年的真題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年的考試固定都是三道題。而第一題的問法無非就這么幾種:1、分析文本的寫作特點。2、試對上文進行文本解讀。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寫的特點。
那麼針對於第一題總結了這么幾點。整體都可以從這么四方面作答:表達方式+語言特點+結構特點+表現手法。
一、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根據文章的展現方式來推斷屬於哪類)
1、記敘類2、描寫類3、說明類4、議論類
二、語言上的特點(指的是修辭方法的運用)
三、結構上的特點(比如:首位照應(呼應)
四、表達手法(比如:對比、襯托、鋪墊)
(但是有一點要強調的,在我所例舉的幾方面並不是在每一道題中都要所有的方面一一體現。而是要針對於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
第二題是針對於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來提問的。那麼這里我要強調的是在小學當中,不同的年級應該有不同的設計語言。但整體上我們都要從三維目標上進行論述。
一、知識與技能:突出你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生字和閱讀內容);技能是如何用手段展示這兩個方面(會寫、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注意用一些詞語的意思(通常學習就是過程,通過用就是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習作者的中心思想。
其中小學低年級關於識字和寫字應注意:
1、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夠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2、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
3、學會漢語拼音。
4、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小學閱讀則要注意1、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2、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高年級的識字和寫字:1、能夠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
2、硬筆書寫楷書,有一定的速度。
3、在書寫中能夠體會到美感。而高年級的閱讀則是這個年級段應重點講解的。
所以大家建議因該注意1、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中有關詞語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
針對於題的解法我就產生了這么一點點的個人觀點。其次還建議大家多積累以下常用的詞語。讓我們的作答更加賦有專業性。
附:一個教學目標的書寫模板。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了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引導啟發為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本意境。能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❺ 小學語文教學備課技巧
備課是教學的起點和基礎,是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活動前通過備學生、備活動、備教師,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在組織活動時才會有條不紊,活動時間也會相對充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和大家分享小學語文教學備課技巧,希望能幫助到你。
一、導入新課和設計導語應遵循的原則
1.符合教學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課堂教學的導入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導語,不要使導語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
2.根據授課內容設計導語。
備課時可以從教學內容中抽出有概括意義的一個或幾個問題,將其與學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聯系在一起,設計出獨出心裁的導語。由於每節教材內容有豐富而廣闊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和事物,課堂的起始設計可以從關聯中尋找線索。
3.導入要言簡意賅或短小精悍。導入部分時間過長,使人有喧賓奪主之感。
4.導入形式要豐富多彩。
二、教材中心的提煉技巧
備課前應該先鑽研教材,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成竹在胸,切忌備課時,認為這也重要,那也重要,面面俱到,千頭萬緒。蜻蜓點水的結果只能是淺嘗輒止。下面介紹幾種提煉中心的主要方法。
1.題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題目常能反映該篇文章的重點和中心所在。分析題目的含義(當然要結合課文內容),尤其要抓住「題眼」分析透徹課文的中心,教學重點自然突出了。如《高大的背影》,記敘媽媽背「我」去醫院看病的路上,一位三輪車工人主動送「我」去醫院的事。如果抓住「高大」一詞來分析:「背影」為什麼「高大」?它「高大」在什麼地方?教學重點就突出了。
2.篇中揭示法。
有些教材一開始就揭示出該篇的中心,有的則在中間用中心語句提煉教材的中心,有的則篇末點題,抓住這些詞語就能夠提煉文章的中心。
3.歸納總結法。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層次,根據各部分或層次的主要內容,分析它們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從而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點。
三、備課的「模擬講授」環節
模擬講授或訓練作為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往往被人忽視。其實,教案完成了,是紙上的東西。紙上談兵不一定能取得實戰效果。要實現兩個飛躍,一是把紙上的東西變成腦子里的東西,成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變成形象,印在腦海里,形成意識。第二個飛躍是把意識變為行動,也就是能夠按教案的設想進行實際操作。有的教師寫完教案,要看幾遍,邊看邊想在課堂上如何動作,甚至對著鏡子演示一番,像演員排練節目一樣,若發現紕漏,則及時修改補充教案,直到滿意為止,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寫了教案就擱置一邊,到了課堂上再臨場發揮,就有點草率了。
四、備課「六忌」
1.忌簡單照搬。
2.忌千頭萬緒。
3.忌閉門造車。教師備課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全然不顧,勢必會降低教學效率。
4.忌瑣碎設問。有的教師一問到底,不管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在不該設問處濫問,勢必影響教學效果。
5.忌漫無目的。教學目的不明確,備課時毫無目的,課堂上隨意發揮,學生只會茫茫然,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勢。根據小學生好奇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教師備課時,必須因文而異,教法要富於變化,努力尋求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單調乏味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五、導入技巧的運用
緊扣課文設計一兩個問題,最好能總領全文,或從側面入手,對理解課文起關鍵作用。例如:《司馬光》一課,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如果平時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時,他不小心掉進了一個盛水的缸里,你有什麼辦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來?今天要講的課文中的司馬光就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敘述故事導入:小學生愛聽故事,通過講故事可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課時,老師可通過講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萬只箭的故事導入新課,學生興趣一定很濃。歌謠導入:歌謠,特別是兒歌,在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歷來備受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引進一些兒歌,並加以引導,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符合「寓教於樂」的教育原理。謎語導入:如教《奇妙的「眼睛」》,先讓學生猜一個謎: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由謎語導入對「眼睛」的學習,過渡自然,學生興趣濃厚。游戲導入:小學低、中年級宜採用這種方法。圖畫導入:通過圖像導入新課,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如教《鵝》這首故事時,教師一筆畫出了曲頸高歌的白鵝。無疑此時被畫震驚了的孩子的情緒是異常振奮的,精神會格外專注,思維也會空前活躍,各種理解想像乃至靈感都會奔涌而至。音樂導入:多用於音樂渲染氣氛的課文和直接是音樂歌詞的課文。如《鳥的天堂》,教師可先放《百鳥朝鳳》的樂曲。如上作文課,作文題為《我所喜歡的一首歌》,教師可在學生動筆之前先放幾首優美動聽的歌曲,並加以適當的點評。導入新課的藝術和方法還有很多,如笑話導入法、成語導入法、表揚導入法、觀察導入法、詩詞導入法、珍聞導入法,等等。切記生搬硬套,要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無論運用哪種導入方法,都一定要緊扣教學中心。
總之,備好課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同時,認真搞好備課,又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發展教學能力的重要保證。
❻ 如何優化教學設計
問題一:如何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行滑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唯閉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指帶裂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
問題二:如何優化教學設計與實施 優化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的研究和運用
1.用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審視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最初由美國學者喬伊爾和韋爾等人於1972年提出,其觀點主要反映在《教學模式》一書,其意圖是「試圖系統地探討教育目的、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及教材、社會和心理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可以使教師行為模式化的各種可供選擇的類型」。目前,國內外關於教學模式的研究很活躍,理論成果也較多,對教學模式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種。例如,有學者認為,教學模式就是教學過程的結構,即根據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理論,所設計的教學結構以及相關的教學策略、方式、方法及教學評價。也有學者認為,教學模式是依據教學思想和教學規律而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比較穩固的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體系,包括教學過程中諸要素的組合方式,教學程序及相應的策略。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的中介,其核心是用系統科學的方法來分析教學過程的結構和功能,包括已有的或創新的各種操作范型,從而形成一種系統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體系,提供給教師選用。
教學理論、觀念通過教學模式來實施,教學模式的實施通過教學評價來調控和檢驗。
教學模式從形式上看,應具有直觀的、簡約的、完整的特徵;從功能上看,應具有優效的、可操作的、開放的特徵。
2.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教學活動存在於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之中,在空間表現為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構成教學過程的各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在時間上表現為教學活動的各個階段或環節怎樣安排其程序。這樣,不同的教學理論、教學目標,對師生活動不同的安排,就構成不同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結構一般由下述要素組成:
(1)提出模式涉及的教育理論和價值取向;
(2)提出模式所針對的教學目標;
(3)提出實施教學所必需的條件;
(4)建立教學程序;
(5)師生角色;
(6)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方式和方法;
(7)提出評價的標准和方法。
其中最核心問題是教學程序。
3.現代教學模式的類型和發展趨勢
現代教學模式的分類由於基準不同,方法不一,類型也非常多。例如,有學者認為最有影響的包括:
(1)著重於認知發展的教學模式;
例如:原蘇聯凱洛夫五環節教學模式:西德瓦根舍因範例教學模式;贊科夫的一般發展教學模式;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教學模式;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等等。
(2)著重於技能訓練和行為形成的教學模式;
例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
(3)著重於整體優化的教學模式;
例如: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模式;日本廣岡亮藏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模式。
(4)著重於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
例如,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模式;美國薩奇曼的探究訓練教學模式;其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模式。
(5)著眼於非理性主義的、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例如:美國羅傑斯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保加利亞洛扎洛夫暗示法教學模式。
在我國,八十年代以來,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比較有影響的,例如:上海育才中學「八字教學模式」,北京景山學校「單元教學模式」,盧仲衡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黎世法的「六課型(因素)最優化教學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模式」,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模式」,顧冷源的「嘗試回授??反饋調節教學模式等。
發展趨勢的展望:
(1)重視現代教學論、現代心理學、系統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揭示課堂教學運動的規律,以此構建新的操作模型。
(2)重視學生主體性和師生民主、平等、和諧、合作;
(3)重視創造力和潛能發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4)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和運用,大幅度......>>
問題三:如何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引導學生多看書,注重基礎,高考不管怎麼出題都離不開書本,最終高考化學基礎好的都差不多能拿高分!
問題四: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及課堂行為 漢壽縣太子廟中心學校 曾菊桃 努力實現整體優化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對一節課來講,這個整體就是根據學年、學期、單元計劃的具體內容和目標進行整體設計,關照學生活動的各個方面、層次,使學習活動的形式與學習內容相適應,並在時間上給予保證。 一、突出教學內容這個整體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是個復雜的整體,字、詞、句、段、篇密切聯系,聽、說、讀、寫相互滲透。為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每位教師要牢牢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把握各年段的教學要求和訓練重點,從整體上統攬全局,站在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的高度,注意教學和訓練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出色地完成「雙基」訓練的任務。 二、落實單元訓練重點 重點訓練項目是編寫和教學一組教材的核心,它貫穿於一組教材全部內容的始終。圍繞訓練重點這個核心,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完成語文「雙基」體系中階段性的任務。 在設計教學時,要圍繞單元訓練重點確立教學目標,然後再考慮每個教學內容應該承擔的任務。例如《荷花》一課的教學就承擔著「把事物寫具體」這個單元訓練重點。教學時可以這樣設計:學生理解第二自然節之後,出示重點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是如何描寫荷葉的。學生會很容易體會到「挨挨擠擠」寫出了荷葉的姿態,「一個個」寫出了荷葉的數量……教師最後小結:「作者只用了一句話就把荷葉的姿態、數量、顏色、大小、形狀這么多的特點寫了出來,而且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寫得多具體呀!」這樣教學,學生對「寫具體」獲得了感性的認識。 三、突出語言文字訓練 四、注意積累語言 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的基礎。為了考慮到學生學習語文這個整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幫助學生養成勤於讀書、勤於積累的習慣。課前學生誦讀自己查閱的與課文相關的詩句;課中指導學生背誦,老師朗讀名篇名段;課後學生摘抄課文中的好句好段。這種課堂上看似無意安排的環節,對學生樂於開卷,勤於積累起到促進作用。
問題五: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及課堂行為 石大偉 河北省邯鄲縣第十七中學 摘要:理學家對學習過程分析過,把學習過程分成了八大階段,即引起動機、了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括、作業和反饋,這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作為審美為主線的美術教學,不僅有一般學習的共性,又有它的獨特之處,美的欣賞的想像延伸,非畫面表象所包攬,而美的創造又擴展了作業類內涵,變鞏固為創造,變規律為多樣化。如果說學是教的基礎,那麼,教就是學的主導方向,優化課堂設計,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術教學。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課堂設計、優化 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優化課堂設計、更新教學理念,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美術教學應當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藝術思維能力、創造的表現能力以及藝術評價能力。這就必須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去完成,需要教師去優化課堂設計,它必須是科學的、新穎的,同時也是有實效的。筆者認為,注重研究課標、研究學生,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規律全面考慮,才能找到適合每一節課的最佳教學方案,激活美術教學。 一、 課堂設計要注意過程的順序性 美術教學,前者為「美」後者為「術」,兩者互為作用,怎可截然分開。如七年級第十四冊《手繪線條圖像――物象空間的表達》一課,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後法則的順序講解,必定違反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規律,效果不會好。如果教師先展示圖片讓學生分析這些立體圖像採用的是什麼樣的表達方法,分析出構圖因素,歸納出概念,學生便得到了了解、獲得。再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使立體物象的結構形態和體積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動態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達出來,以此來認識構圖的可變性,引出構圖法則,了解重心、均衡、和諧的道理。同時其他的同學根據自己的意願畫出構圖形式簡圖,由於課堂形式新穎,圖片的感召力強,容易引起參與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急切的表現心情益於言表,得到了獲得。然後以學生生活體驗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內容,用多元化的藝術手法代替美術語言的表達,以手繪線圖像的基本方法為軸心,輻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間藝術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區分不同形式的構圖,深化所學的知識,啟發認識構圖的作用,得到了回憶、概括。這一課融入啟美、益智於其中,順於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把握住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因而課堂效果很好。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如七年級第十四冊《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課中,筆者教學設計的大框架是通過直觀的欣賞,分析手袋、背包的種類樣式與人的審美心理趣味的關系,激發學生議論、暢談感受等積極思維的主體活動,使學生對這類產品的不同造型特點與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認知,並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設計出造型結構獨特、屬於自己的作品,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二、 課堂設計要重視興趣引發和氣氛培養 教師善於誘發學生深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課堂教學本身應該是一種注重人的興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釋放的整體行為過程。興趣的提高是課堂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環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學生的興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審美素質激發的,主要靠教師優化教與學的氣氛而誘導引發,這是教學設計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如七年級《民間藝術的色彩搭配》一課,先讓學生收集一件民間工藝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點,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體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優美的音樂、多彩的畫面鏡頭,把同學帶入一個美......>>
問題六: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的主體部分,是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一直摸索著如何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那課堂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就必須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要有所變化.沒有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就算怎麼更換教師隊伍都是徒勞,所以做好前提工作,保證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的豐富度,堅持教學過程的科學化.
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是指以最少時間和精力,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達到這一點,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精心搞好以下四個設計.
一是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一般認為,按時間序列把化學課劃分為課的開始、課的中心和課的結尾,這樣固定的三個部分較為合適,這種劃分適合於任何一種課型.課的開始,重要的是應該向學生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使他們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課的中心部分是一節課的核心,課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這部分,所以課的開始和課的結尾都要緊密圍繞課的中心來進行.在課的結尾部分,要使學生對所學到知識得以歸納、概括,重點強化,加深理解和記憶,便於使本節課和下節課更好地銜接起來.
二是問題設計.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將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 *** 疊起.如在《鹽類的水解》這節課中,首先設疑:「鹽溶液是顯中性還是顯鹼性或顯酸性?為什麼?」接著通過實驗演示說明現象,最後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學習「氮氣」一節,講氮氣的化學性質時,首先分析分子的鍵能,提出:氮氣在通常情況下化學性質如何?當在高溫等條件下,氮氣分子獲得足夠能量後,從氮元素的主要化合價來看,氮氣可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由於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必然對所學內容產生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布置適當數量的考查學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各種類型的習題,以便打好基礎.還要注意布置綜合性和有一定靈活性的習題,並加強解題指導,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不要布置學習解答過深、過難和過量的習題,以減輕學生負擔.」認真實施這一要求,加強化學課堂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是極為必要的.對於課堂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著重考察學生剛學過的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起到及時反饋,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所以要緊密配合上課內容,適時地穿插安排,多選用難度不大,全班學生絕大多數都可以答對的習題;對於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配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達到加深理解,綜合運用,並逐步形成化學知識結構的作用.因此,課外作業題的綜合性、題型的多樣性、例題的靈活性及答案的隱蔽性等都要比課堂練習高一些.這樣經過相當時間的培養、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伴隨教學進程的發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書設計.課堂教學的板書,是教師教學思維的文字表達形式,它既可以彌補語言難以表達的不足,如化學用語,又可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學教學板書,應有科學性、直觀性和藝術性.板書設計要體現以下原則:①體現教學目標性,能揭示一堂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一堂課的精髓;②體現教授的系統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③體現教學的全過程,成為上課的注意中心.
特別要注意的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認真開展實驗設計,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這樣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電池」一節可設計以下實驗來突破:①觀察鋅板和稀硫酸的反應;②在鋅板和稀硫酸的反應中用銅板接觸鋅板,有何現象?③......>>
問題七:如何優化語文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增加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其年齡比較小,不容易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克制自己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小學生的興趣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執著不如樂知者,孔子的這句名言也告訴我們,興趣的重要性。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積極的探求提高小學生們興趣的策略。在閱讀教學中就可以採取一種創設情境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閱讀的效率。比如說,在上課之前,就可以根據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好情境的創設,這種情境可以是通過多媒體來展現,可以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視頻,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同時也讓學生初步的了解了學習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提高閱讀的效率。也可以在上課之前,由教師講述一個故事,由故事引進課文,學生在一種好奇心與期待中聯想著故事中的任務來學習課文,這就增加了閱讀的效率,更好的理解閱讀的內容。(二)加強閱讀指導,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採取一種導讀法。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自讀作為前提與中心,教師的主導作為一種條件,然後師生之間形成互動,這樣就可以使得學生由之前的學習客體變為主體,發揮出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教師要引導著學生自己去學習未知的知識,實現一種學習的遷移,教會學生怎麼樣去閱讀,進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這個「導」的作用發揮出來,小學生可能會因為年齡的原因對於一些閱讀中的重難點還不能夠很清楚的把握好,這就需要教師要幫助他們把握好這個方向,要突出關鍵與重點,要不但的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及誘發他們的想像力,對於他們的閱讀思路要及時的進行疏導,進一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介紹一些資料、設置一些問題與疑問等等,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提高閱讀效率。(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來說,如果小學生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良好的閱讀的習慣,那麼在閱讀中就會提高效率。而這種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應該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種習慣,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教會學生默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一些材料,規定好一定的時間,在這些時間內進行默讀,把握主旨。讓學生養成默讀的習慣,提高默讀的質量。第二,對比並分析的習慣。在閱讀新的材料時,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聯想,以前有沒有讀過與這篇相類似的文章呢,有什麼樣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帶著這樣的問題再進行閱讀,相信閱讀的質量與效率肯定也會提高。第三,求異論辯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文章時,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中心是什麼,意圖又是什麼,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經驗,看有沒有新的立意,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以及見解。第四,設疑自答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實質就是對於課文中的一些情節以及對一些物的描寫的一種思索,要讓學生提出在文中的一些疑問,帶著這些疑問再去深入的閱讀課文,邊讀邊問,在問的過程中又通過深入閱讀,自己解答,這樣不斷的循環,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了文章的主旨,也提高了閱讀的效率。(四)切忌忽視語文知識新課標就要求不能僅僅是重視語文知識,要更加的促進學生的能力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在語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就過於注重能力的現象,而對於語文知識認為是講也可不講也可,嚴重忽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妨礙了閱讀教學,因為語文知識的欠缺就會造成學生在閱讀相關的文章時,有可能對於一些知識的不了解而讀不懂。最平常的比如說,解字、釋詞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要對學生講解造字法的相關知識以及詞法的構成情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一些有用的知識進行提取,然後達......>>
問題八:什麼是說課教案如何優化教學設計 課教案如何優化教學設計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問題九:如何優化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如何優化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即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過程,掌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態度。
問題十: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 對學生而言,探究性學習意味著開放的心態,主體的凸顯和個性張揚;對教師而言,更重要的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共同提高,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個體發展的促進者,由教育理論的消費者,轉變為先進思想的構建者。
❼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從字面講,「設」即籌劃;「計」即計謀、策略,「設計」即籌劃與策略。從普遍意義講,「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預先策劃制定的策略、方法、樣式等。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就是在上課之前,對該課教學、該單元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綜合方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案有無區別呢?本質上是無區別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課前的准備工作。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注重在語文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設計,尤以教學思路的設計為重點。葉聖陶先生在《教學二十韻》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根據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學循序進行。所以確定明確的教學思路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關鍵。而教案則更側重於教學細節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具體化、書面化,即成為教學方案。為什麼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呢?俗語講,不打無准備之仗,無論做任何工作必須要有精心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更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如何把小學生培養好,更不能有半點差錯。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精細的准備工作,要把准備的內容書面化,完成教學設計,才能自如地上好課。大量的實踐證明,凡優秀教師在上課前,都很認真地做好准備工作,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反之,凡是在教學上缺乏創造性或出現差錯的教師,除了語文基本功不過硬之外,往往是上課前缺乏充分的准備,沒有認真設計或不會設計教學方案。於是上課時,或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重點不突出,或教學方法、手段使用不當,或對學生的提問不能准確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決定上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科學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因為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語文能力。如通過鑽研語文課程標准和熟悉語文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的過程,會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及必要的知識;通過研究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會提高教師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由此不難看出,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台、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質量標准,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課標所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標中有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概括。語文素養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要形成語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做人的品質分不開的。所以說,語文素養也就是做人的素質。因此,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獲得語言,同時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原理,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根據教材特點,除確定語文知識、能力目標外,還要准確地確定思想教育、情感滲透及思維訓練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個性的發展。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負載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成語文教學目標,所選的教材篇篇都含蘊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反映了愛家、愛國、愛人民、愛人類、愛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贊揚了親情、師情、友情,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的熏陶、積累。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一)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養成喜愛讀書、作文的興趣和習慣。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樣的目標不是老師講幾次能夠達到的,必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作文,從篇篇課文中,從作者的精美語言中,如,詞彙的豐富,句式的多樣,篇章構思的巧妙;從文字所載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經過日積月累,學生會逐步體會出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從而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逐步養成准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好習慣。由於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並從而獲得大量的文化科學知識,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習作的興趣。學生能主動學習,才能形成喜愛讀書、習作的良好習慣。(二)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過程,就是憑借文章的語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達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過程。不論是寫事、寫人、寫景的文章,其中總是蘊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認識。例如《落花生》一課,父親講的那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段話要反復讀,要背誦下來;要使學生從中悟到朴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學生做好事不聲張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有的課文所闡述的道理是比較含蓄的,這就更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深入體會教材,揭示出其蘊涵的道理,啟發學生去認識。教材中還有不少含蓄著科學思維方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既要讀懂故事內容,還要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科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習作,學生能寫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習作過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認識的過程。(三)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言中感受豐富的情感,為做一名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地球的現代人打下良好基礎。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兒童思想認識、道德行為形成的推動力,兒童的道德行為都是以道德情感為先驅的。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情感,才能有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培養學生的情感,不能脫離讀書、作文。因為文學作品大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藝術的「境界」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含蓄著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於「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說情感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小學語文教材作者所著力的多數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使作品所表達的景、情、語三者統一起來,從讀書中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達情或以理激情,讀書時就要先明事達理,才能入情,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鳴。學生的作文,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有的學生作文感到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周圍事物、人物、景物的熱情,看到什麼都無動於衷,又怎能表達出真摯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導也要滲透情感教育。總之,要貫徹學語文和學做人統一的原則,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體會作品中表達情理的事例、情景、詞句,著力表達情感的筆墨,並以此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重點。關鍵還在於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師要有高水平的語文能力和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真摯的情感,從學語文和學做人上給學生作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教學是一種規范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其教學設計才是高水平的。科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性要求正確、准確;科學決不僅僅是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方法,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和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第一,要科學准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思路。第二,教學過程的組織要科學有序,使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合理地利用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第三,教師要以規范的、准確的語言進行啟發、引導、解惑,課堂提問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組織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使學生准確地理解字、詞、句、段、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理解語言的科學性,獲得規范的語言積累。同時,通過語文學習還要獲得正確的文化科學知識,並通過掌握語文能力及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及科學探索精神。第四,要講求實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化繁為簡,變難為易,要達到短時間內獲得高效率的目標。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才能杜絕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錯誤。從教學實踐來看,一些青年教師、甚至有的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錯,如誦讀時讀錯字音或學生讀錯字音不予糾正;有的寫錯別字、寫字倒筆順,對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語法錯誤的句子,教師不給改正;有些教師講課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對學生答問中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等,這些都違反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語文基本功不過硬或備課不夠認真,同時,也說明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違反了科學性原理。必須充分認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嚴格、扎實。因此要求教師的語文素養一定要過硬。而教師本身對教學、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嚴謹態度,更是無言的科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語文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言本身既有嚴格的規范性,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交往的需要,也會表達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樣式,有時,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小學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小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時期,更需要發展兒童的創造思維。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語言本身和教材的創造因素以及兒童待發展的創造思維,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才能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必須先明確創造性的含義。簡單地講,創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識、思想、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從學生方面講,就是指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據語文教學規律,使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經過重新體驗、感悟、重組而獲得新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學生學習語言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獨自的看法,但這看法要求並不高,只要不重復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課文不是人雲亦雲,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個人思想、情感的體現,個人對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與表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創造性學習。當然,學習的創造性不是孤立的,還必須與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緊密結合。從教師來講,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第一,要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造力的,學生不必事事聽老師的:教師要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營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使學生敢於、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第二,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採用鸚鵡學舌的方法教學生學語文,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要在積累遷移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才能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要善於解除教學參考和標准答案的束縛,要給學生留出發表自己觀點的餘地。第三,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的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入手,以發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造性的語言訓練方面,可進行擴展性、重組性、變換性的語言訓練等。第四,一篇課文要設計出多種教學思路,採用多種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設計多種課的類型。如以感知、理解為目的的觀察課、精讀課;以理解和欣賞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以訓練速讀為目的的默讀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課外閱讀作品報告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目的的說話課、口語交際課、演講課;以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特別是在高年級,探究課要大大提倡,目的在於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語言的創造性,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創造性,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教學的個性上,每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必須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基礎,要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在明確教學目標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學習過程中的諸因素不能作為教學階段。學習過程中的諸認知因素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認識諸認知因素的關系。(1)認知過程中的諸因素: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在對一課書、一個課題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發揮其功能。(2)認知過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3)認知過程四因素的統一,既是連貫的,又是並列的。從認知過程講,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號(文字、圖表等),然後進行思維加工,繼而通過記憶儲存,最後達到遷移運用。但四因素有時又是並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維、記憶;思維中又有感知與記憶;記憶既離不開思維,也離不開感知與運用;運用中感知、思維、記憶同時存在,如小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即如此。在認知的一定階段可以由認知的一兩種因素活動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語文的閱讀課,有時以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即以思維活動為主,但同時感知語言及對文章表達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對記憶語言(背誦)也在起准備作用。(4)認知因素的統一性並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發揮。只有充分認識認知過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並協調好其間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認知因素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在設計某一教學過程時,不一定是平均體現四因素的功能,可以體現某一因素功能為主,並協調好其他因素的作用,這樣就會使教學的認知過程突出重點,使教學類型多樣化。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及語文教學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同時,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將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結合起來。(一)整體感知語言。初讀課文,熟悉內容,了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學生在理解語言過程中的思維流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後,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願望,可通過朗讀、復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並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三)積累語言。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四)運用語言。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達到以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著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過程實現的。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這一原則一直貫徹不利,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多,學生的語文實踐少。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於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兒童少年。學生的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內在因素、內部動力。主觀努力起決定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教師以過多的講讀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其語文能力就不會明顯地提高。當然,客觀條件──主要是教師的啟發、指導、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工具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必須突出能力訓練。如葉老指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由「知」到「行」。「行」就是實踐,學生要從讀書中學讀,從習作中學寫,從說話中學說話,從聽話中學聽,使學生有足夠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幾點。(一)要給學生設計出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口、動耳、動腦、動手,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新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為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課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就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著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由於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
❽ 語文教師如何高效設計閱讀教學課的教案
【摘要】 語文閱讀教學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塊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關鍵點。由於當下一線語文教師缺少對「閱讀」「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等概念的理解,認識不清,改善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迫在眉睫。《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作為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書籍,為我們闡明了「閱讀」「閱讀教學」「閱讀能力」「閱讀方法」等概念,指明了閱讀教學的任務和路徑,並就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展開提出建議,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教學幫助。基於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閱讀感受,筆者提出了四條設計閱讀教學課教案的策略:第一,遵循文本體式;第三,設計學的活動;第二,搭建學習支架。
【關鍵字】 語文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一、引言
語文閱讀教學是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塊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來說,大部分的語文課都在進行閱讀教學,教授教材中編排的若干篇課文。在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常常聽到身邊的語文老師抱怨「期末考試要到了,我課文都還沒上完呢」「課文多上幾篇和少上幾篇是沒有關系的」之類的話,也有不少的語文教師「沉迷」於閱讀教學,一篇一篇仔仔細細的教,不放過課文篇目中任何一個客體的知識點,但是閱讀教學的效果卻差強人意。
基於此,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效果的不理想或者說閱讀教學無法按時完成,在於語文教師缺少對「閱讀」和「閱讀教學」的理解,缺少統籌規劃,教學時通常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平時也缺少系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理論與實際教學脫節。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說:「語文教師是最會讀書的教師。」顯而易見,閱讀對於一位語文教師來說太重要了。因此,語文教師對於理論知識的匱乏,會對閱讀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積極閱讀與語文教學相關的理論書籍,豐沛自我的理論知識,並自覺運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基於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困惑,筆者閱讀了王榮生教授的著作《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希望從中汲取營養,積累與閱讀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語文優秀教師如何設計語文閱讀教學課的教案。
閱讀的意義有三個方面: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生命的需要。[1]筆者希望通過此舉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品質,並汲取書中的精神力量。
二、作者簡介與著作概述
(一)作者簡介
王榮生,浙江大學文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榮生教授主要研究的方向有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著有《語文課課程論基礎》《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聽王榮生教授評課》《求索與創生:語文教育理論實踐的匯流》等專著。在語文教學中,王榮生教授非常強調「為了語文知識的『實用』而進行的教學,才是貨真價實的語文教學」[2]的觀念,這也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提供了路徑和方向,同時也發人深省。
(二)著作概述
《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是一本語文閱讀教學的著作。語文課程的學習主要分為五個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閱讀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部著作中,王榮生教授認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是使學生掌握並運用『閱讀方法』」。為此,我們語文教師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閱讀」,什麼是「閱讀教學」,什麼是「閱讀能力」,什麼是「閱讀方法」。語文教師只有搞清楚這些概念,才能真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到實處,實現老老實實教語文!
王榮生教授撰寫的這部《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一共分為四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著重介紹了四種讀者傾向(海綿型、磨砂玻璃型、過濾型、鑽石型),閱讀理解的含義,其它國家對閱讀的定義和理解,閱讀取向和閱讀方法的概念,閱讀的規則和策略,並在此基礎上明確了文學鑒賞的概念和劃分了文學作品的類型。在第二章中,作者著重闡述了閱讀教學的任務及其路徑,提出了閱讀教學的兩條重要原則:(1)學生是閱讀理解和感受的主體;(2)學生獲得是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從閱讀教學的重要原則入手,作者提出閱讀教學的三條基本路徑:(1)喚起、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2)指導學生學習新的閱讀方法;(3)組織學生交流和分享語文經驗,並認為文學鑒賞有三種形式:引學生欣賞、帶學生欣賞、教學生欣賞。在第三章中,作者又具體闡述了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環節的展開,教學內容要依據文本體式和學生學情來確定、選擇,教學環節和教學流程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學來設計,合理安排好教與學的關系,並為我們提供了閱讀教學設計的模板,供一線語文教師參考和借鑒。在書本的第四章中,作者結合語文名優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課例,從散文閱讀、小說閱讀、詩歌閱讀、實用文章閱讀、文言文閱讀入手,分別舉例闡釋,面對不同的文本體式要採取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三、閱讀與閱讀教學
(一)閱讀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閱讀無非是拿著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但是,語文教學中的閱讀並非如此。從語文學科來說,閱讀,始終是讀者自願、自主地與文本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表現出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趣味,能夠自主的選擇閱讀的書目,並且保持良好的閱讀態度,這樣的閱讀態度貫穿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
對閱讀的定義,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都有不同的定義。例如,《韓國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的定義如下:讀書是通過文章表現讀者與著者之間發生的心理、社會的相互作用。讀者調動背景知識閱讀包含著者的意圖與信息的文章,然後再理解文章的意思。還如,加拿大對閱讀的定義如下:閱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對書面語和口語之間關系的理解,顯示了閱讀過程中觀念與信息的碰撞,顯示出這些觀念和信息與個人腦海里固有的知識和經歷的某種聯系。再如,美國對閱讀的定義如下: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建構意義的動態過程。
雖然韓國、加拿大、美國對「閱讀」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閱讀是一種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我們不僅僅獲得信息和知識,同時也在提升自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並且,王榮生教授在本書中提出,閱讀包含兩個過程:解碼和解釋。解碼主要指向對於客體文字的識記,解釋則是透過文字本身去理解、感受。
(二)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通常指語文教科書的課文教學。王榮生教授在書中指出:閱讀教學就是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因此,語文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課文中包含高於學生現有語文經驗的因素;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此外,語文教師更要明確閱讀教學的兩條重要原則:第一,無論是在閱讀教學之前、之中或之後,對一篇課文的理解、感受,始終都是學生這一閱讀主體的理解和感受;第二,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是「這一篇」課文;學生要獲得的,是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
在書中,王榮生教授將語文閱讀教學分為散文閱讀教學、小說閱讀教學、詩歌閱讀教學、實用文閱讀教學和文言文閱讀教學五個板塊。
四、目前閱讀教學的困境
語文閱讀教學困境的產生在於一線語文教師對文體意識淡薄,閱讀教學不分文體,也在於教學起點模糊,沒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一)文體意識單薄
王榮生教授認為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應該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實用文、文言文五種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本應採用不同的閱讀教學方式,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但是,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因為文體意識淡薄,導致教學內容選擇不當,課堂教學效果低下。例如,筆者曾聽過校內某語文教師的公開課莫懷戚的《散步》,該教師的核心環節是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散步》作為一篇散文,其教學內容的選擇重點不在於人物,而在於作品的語言。課堂上,學生的「學」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學起點模糊
閱讀教學的起點究竟是什麼呢?閱讀教學有起點,必然也有終點。其實,筆者認為閱讀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是一致的,即這堂課上學生應該學到什麼。而現實的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往往只注重教師應該教什麼,而忽視了學生應該學什麼,往往只注重自己是否完成了預先設計的內容,而沒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出相應的調整,一味牽強的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向前進。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的起點是這一篇學生可以學到什麼,而不是這一篇我該教什麼,合理設計「學的活動」,而非一味執著於「教的活動」。
五、高效設計閱讀教學課教案的策略
(一)遵循文本體式
在上一部分內容中,筆者就剖析了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文體意識淡薄,但是閱讀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為此,一線語文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課的教案時,一定要遵循文本體式。
語文教師要用詩歌的方式去解讀詩歌,要用散文的方式去解讀散文,要用小說的方式去解讀小說,要用文言文的方式去解讀文言文,不可一鍋亂燉,濉隨心所欲。顯而易見,遵循文本體式更需要語文教師對文本解讀到位、合適。
那麼如何合適、到位的解讀文本呢?根據《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一書中的闡述,王榮生教授認為合適的文本解讀需要符合兩個要求:第一,對這種特定體式的文本,閱讀取向要常態。也就是說,像正常人、像能讀這樣作品的人那樣去閱讀。第二,在特定的文本體式中,要運用符合這種體式的閱讀方法。比如,符合詩歌閱讀的方法,符合戲曲閱讀的方法。針對第一條,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拿到一篇課文時,應該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讀者,而非是一位語文教師,用讀者的眼光去解讀文章,感受文章,發現疑難之處。針對第二條,王教授再次強調了文本體式的重要性,這關乎教學內容選擇正確與否。
因此,語文教師設計閱讀教學課的教案時,首先應關注文章的文本體式。
(二)設計學的活動
語文閱讀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閱讀教學中教師提問的特徵是懂得(教師)向不懂的人(兒童)提問。[3]因此,教師在提問之後要將問題轉化成學生「學的活動」。王榮生教授也在書中認為,閱讀教學的教學環節就是組織「學的活動」,部分語文教師往往以「教的活動」為基點,發生了閱讀教學方向性的錯誤。同時,建構主義提倡,由學生自己來建構、論證和展示他們的理解。[4]
反觀當下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確如王教授所說的那樣,教師「教的活動」結構完整,但是學生「學的活動」非常散亂,教師「教的活動」豐富、多樣,而學生「學的活動」單調、稀少,往往只是你來我往「一問一答」的學習方式。整堂語文課,語文教師往往會成為一個「出彩」的人,而學生只是在教師需要時配合一下,淪為配角。所以,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課要轉變成以「學的活動」為基點,讓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學的活動」。
活動的目的是體驗、實踐、成長、提升,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活動的主導是老師。[5]一堂語文課,可以安排2-3個學習活動,每個環節15分鍾左右,即每個環節的大部分時間是「學的活動」。例如筆者在設計《紫藤蘿瀑布》閱讀教學時,安排了三個「學的活動」:初讀紫藤蘿,感受藤蘿之美;再讀紫藤蘿,讀懂宗璞之情;三讀紫藤蘿,感悟生命之意。三個學習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逐層遞進、逐步深入。每一個學習活動都圍繞一個教學目標展開。
語文教師需要做的,不是設計自己教什麼、怎麼教,而是設計學生學什麼、怎麼學。
(三)搭建學習支架
王榮生教授在書中提出了閱讀教學設計的思路:依體式,定終點;緣學情,明起點;中間搭2-3個台階。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中間設計2-3個教學環節,要給學生搭建閱讀學習支架,利於學生開展較為充分的「學的活動」。
心理學家伍德將支架用來描述同行或者有成就的人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所施與的有效支持。在此基礎上,建構主義者根據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了支架式教學法,其核心策略是一步一步地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適當的、小步調的線索或提示(支架)。通過這種「支架作用」讓學生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6]
結合筆者的閱讀教學經歷,筆者在推進《紅星照耀中國》專題閱讀教學時,設計了「人物專題」學習任務。為引導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紅色人物的精神,筆者兩次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第一次支架:請你摘錄、整理書中與XXX人物相關的內容;第二次支架:請你參照範例,給該人物設計人物名片,要求名片能夠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兩次教學支架中,第一次搭建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整理作品中與某一人物相關的內容;第二次搭建的目的在於給學生提供一個範例,相當於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路徑,讓學生在範例支架的引領下開展學習,並最終呈現學習成果。
我們認為,給學習支架,即教師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暫時的幫助,以便讓他們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7]
六、結束語
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出思維品質的水平。[8]基於此,閱讀教學是教師精心設計「學的活動」,帶領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在文本當中來來回回,去理解、感受作品背後的精神力量。
《閱讀教學設計的秘訣》一書,給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指出了方向,但是只憑借這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應閱讀其它與語文閱讀教學相關的書籍,不斷提升自我的理論水平,並將其運用到閱讀教學實踐中去。
筆者認為要改善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需要建立在合理的知識基礎之上,並且語文教師要保持長久的研究、實踐熱情。
參考文獻:
[1]吳再柱. 一位鄉村語文教師的閱讀報告[J].語文教學通訊.2019(8)
[2]陳朕.談 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J].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3]韋冬余. 閱讀教學中的教師提問:問題與突破[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9(7)
[4] [美]Marylou
Dantonio. 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5]郁皎.自讀課的基本定位和常見課型[J]. 語文教學通訊.2019(4)
[6]張小虎.閱讀教學支架建構例談[J]. 中學語文教學.2016(7)
[7][美]安德魯·波拉德.反思性教學[M].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8]喬麗.核心問題鏈:名著閱讀的有力抓手[J].語文學習.2019(7)
Grh��`��;���<
❾ 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設情境」,但當前小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與生活實際脫離,或者設計的情境沒有內涵,只是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作為設計者,教師要提高素質,增強情境創設藝術,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設計多樣化的情境,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
一、當前小學語文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 再藉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或強化語文學習主題,常常在看似熱鬧的場面背後,淡化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相疏離創設的教學情境一旦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教學的作用,甚至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有些教師試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 來,期望為學習創設一個真實可感的情境。設計情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對情境的運作過程中,由於傳統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束縛,教學仍在傳統的路徑上運行,抹殺了情境對教學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 的時間,也花費了教師過多的精力。情境與教學成了油與水的關系,而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狀態。
二、小學語文有效情境設計策略。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轉變教學理念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課程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 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 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 重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 形成良好的語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導向,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傳統的教學活動遵從死記硬背,是教師喂養式的教學方式。但有效的語文學 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轉變為重學,注重有效性和實踐性, 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舉 一反三, 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發揮聰明才智, 各個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探討各類課型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發揮集體優勢、智慧,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要全方面提升自 身素質,潛心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講解深入淺出,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要根據創設的情境發揮現場表現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同時,教師還要提高隨機應變能力,發揮自身思維力和想像力。在一個寬松、自由的課堂情境中,學生 的思維是擴散的,教師除了具備廣博的知識外,還需要較好的應變調控能力,以駕馭課堂。此外,學校要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校際之間,與有關教育研究者、專家、校外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其次,校本 研究本質上是人與人的交往,是對話。教師合作、對話交流、團隊融合可以發揮 集體智慧,應該成為教師專業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下,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分享、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而造就優 秀的教師團隊,優化語文情境創設藝術,推進教育的變革。教學後集中進行反思,交流各自的見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思考,對情境創設形成新的認識,獲得教法和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創設調動積極性的游戲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中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 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創設開發創新能力的開放式情境 開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 變性, 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的情境。
新課改下的有效情境創設應該根據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情境生成學習 材料、問題。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這些情境應該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並且蘊涵語文知識。作為教師還應找准情境與知識的切入點,及時生成問題材料。還應從學生已
有知識、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也就是一種基於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 「最近發展區」 ,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於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尤為重要。當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我們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的形勢下對教育宗旨和 教學內容、方法、過程與空間的一次新的調整。新課程需要我們吸納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切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發展的新方法、新成就。小學語文課堂利用有效情境創設進行的教育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是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語文情境教學,也為我們當前語文的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可能將使我們漸漸接近、甚至最終達到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