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一、利用文本 加以豐富
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作為一篇文章講解分析,而應該挖掘文章中的深層內涵。如在教學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時,首先介紹陸游當時生活的社會背景,再來學習這首古詩,作者在彌留之際仍然惦記著國家統一,沒見到祖國統一是唯一的遺憾。告誡孩子們等到祖國統一,祭祀先祖時要把這個消息告訴他。詩人留下的這份「遺囑」飽含著深深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再讀一讀陸游的另一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藉助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兩首詩的學習,更能感受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國之心。
二、緊抓常規 誦讀經典
如何讓學生在小學六年的有限時間里,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我將小學必背的詩詞進行歸類,學期開學伊始,每一周我都會在黑板上抄寫一首有關春天或春季里傳統節日的古詩或詞,上課鈴一響學生就坐後就有課代表帶領學生集體誦讀。還有就是充分利用空餘時間,放學後學生排著路隊出校門,途中與其讓學生嘰嘰喳喳說話,不如讓學生們來集體背誦詩詞,這樣不僅路隊顯得整齊劃一,又能加鞏固詩詞加深印象。
三、將傳統文化教學與傳統民俗相結合
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不能僅僅只限於書本,要適當拓展,將傳統文化教育的陣地充分延伸到課外學習、生活中。如:教學王安石的《元日》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春節,先請學生說說自己過春節的經歷,談談他們在春節期間發現的一些習俗,再來教學古詩,同時滲透春節的傳統習俗。課後進行拓展,讓學生閱讀老舍的《北京的春節》進一步了解、感受春節這一傳統習俗和人們對春節的喜愛及習俗中蘊含的深層文化;隨後開展實踐活動——收集春聯,舉辦「春聯吟誦會」。教師把古詩作為切入點,一步一步進行延伸拓展,傳統文化教育有效地進行了滲透。
四、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學習詩詞歌賦,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很多的人生啟迪,豐富精神世界。教師可以針對某一主題形成一條主線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在教學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時,我以古人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為主線,羅列出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詩句。這些先人們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這些經典中的人物品質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榜樣。
⑵ 試論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不能摒棄的,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對我們個人品質、道德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應該從小學學起,那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單元課後穿插古詩詞的背誦閱讀
中國傳統的古詩詞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精練,思想深遠,記錄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詩詞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古詩詞可以說是真實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品質,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詩詞易記易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謂是廣為傳誦。在全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都有古詩詞的學習、背誦,而且篇幅很大,內容形式也是涉及多個方面。比如,小學語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冊第一單元,課後穿插的三首古詩《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現了作者堅貞不移、頑強不屈、勇於奮斗的堅強品質。還有第五單元的古詩兩首,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再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反映了作者對母親的真摯而深厚的敬愛、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於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顯得有些少,其實詞也能傳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後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運算元》,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二、在單元課後穿插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等
寓言、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耳熟能詳,像《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白蛇傳》、《牛郎織女》等,都是經典的寓言和傳說故事。寓言往往通過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詼諧幽默,令人難忘。往往讓人們摒惡從善,凈化心靈,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歷史故事則具有很深厚的歷史背景,從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禮節、習俗、節日。比如,小學語文的歷史故事《負荊請罪》,告訴人們不但要知錯能改,還要具備寬容大度的品質,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背景,學生就能體會出很深的文化內涵。再有,小學語文閱讀人教版第八單元的傳說《牛郎織女》,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愛情的嚮往,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乞巧節、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的真正來源。還有端午節、寒食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傳說和歷史故事。所以,加強對這些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的閱讀,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三、在單元課後穿插中國四大名著的章節選讀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說的形式開創了語言敘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們分別介紹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對文化的影響,有很鮮明的標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歷史的縮影。無論以浪漫主義敘述還是以現實主義敘述,裡面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形式都是中國所獨有的,值得深入學習與研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比如,《孔明借箭》出自於《三國演義》,當時三國鼎立,劉備聯孫抗曹,但雙方仍然鬥智斗勇,期間表現出了孔明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也表現出了周瑜的心胸狹窄、小氣嫉妒。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出自於《水滸傳》,《水滸傳》主要塑造了108個好漢的英雄形象,所選章節就表現出了魯智深的智勇雙全。對於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較難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狀況,然後才能分章深入閱讀。
⑷ 傳統文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
推薦參考:
(一)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台
通過實踐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淀。一是要求學生對有關的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摸底,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這樣的調查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褲辯塵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二是組織學生過各種傳統節日。如春節時,要求學生了解「年」的來由及各地過年的不同風俗習慣,記錄每戶人家有特色的春聯等;清明時,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端午時,組織學生包粽子;中秋節時,舉辦詩歌朗誦會,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重陽節時,去登高秋遊等。三是定期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如讀書會、辯論會、詩會、參觀走訪、聽國學講座等。四是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文化之旅,游覽名勝古跡,親身感受與體驗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最後撰寫考察報告。
(二)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
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文學講灶乎座,內容包括詩詞曲賦鑒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如書法、國畫、作文、誦讀、文學鑒賞、人物評傳、文學常識等,將情感熏陶和審美情趣培養結合起來,將人格培養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三)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起來,將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
漢語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簡單的幾個字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還可以營造優美的意境。如國畫,在寥寥幾筆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們可以創造出悠遠的意境。中國的語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橋流水人家」由三個簡單的名片語合成了江南的絕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牆黑瓦、吳儂軟語、鶯飛燕舞。所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之美,並讓他們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師的職責。與學生交流是一種啟發學生想像的好方法,能使他們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把傳統文化融入生活中,如秋風起了,「無錫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星期五了,「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星期六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痛快時,「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憂愁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浪費時,勸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念物力維艱」;豪放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了這些傳統文化的積淀,還怕作文不出彩嗎?
提升學生的人胡禪文素養並不是難事,教師要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學生就能糾正在閱讀寫作過程中背離傳統文化的傾向,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