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閱讀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語文閱讀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8-22 07:11:07

Ⅰ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答案第一: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

一、含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可是,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關繫到新課改的閱讀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貫徹落實。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開放閱讀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背景
傳統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中,我也注重閱讀訓練,與學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內容,體會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用詞的精當,但由於我備課時,對自己設置的問題都准備了正確的答案,因此每每隻要學生的回答與教案(包括教材、教參)里的答案相同時,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給學生,取代了他們的鮮活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一面囑咐學生把答案記錄一下,課後背記住。但結果呢,考試起來,學生就同一問題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錯誤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課堂里大聲質問:我在黑板上寫過不下三次的答案,你們仍然記不住呀?可學生的兩眼裡是迷茫與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為學生,每個人的知識積累、認知水平、生活體驗不同,怎能對文本的閱讀得出同一種理解呢?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對待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呢?用所謂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來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不就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了嗎?所以在教學新課程時,我便決心更新教育觀念,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容器,或教學預先設置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往裡鑽,而是要開放課堂空間,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閱讀文本,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發展獨特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http://www.0570school.com/teachers_view.asp?texttype=%BD%CC%D1%D0%C2%DB%CE%C4&id=87

答案第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
「對話性」閱讀教學中的語文老師走下聖壇,由知識的傳播者變成了平等的對話者。
一、對話意味著「人格上平等,心靈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系,並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並對學生存有偏見和歧視,這樣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實際上,語文的閱讀教學就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通過對話使讀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或讓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關系——「對話」關系,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應當是:
平等中的首席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或是多渠道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但是,我們同時還應當看到: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畢竟不同於成年人的閱讀;他們因為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正在學習閱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而,在閱讀中教師就成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的教師,「首席」的含義當如樂隊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樂隊里平等的成員,又擔當著獨特的作用,教師的提問和發言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心的介紹人
在對話中,教師就像是婚姻介紹人一樣,其根本任務是將文本介紹給學生,將重點放在疏通學生與文章「對話」的渠道上,促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情感。作為介紹人,應該留足時間與空間給「對話」的雙方交流,不要過多地駐足其間聒噪。只有在對話過程中出現冷場、語塞、卡殼、分歧時,介紹人才可出面幫助排除,使對話能夠流暢進行。
優秀的指路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指路人,不做帶路人。相對於教師,學生是稚嫩的「對話者」,學生不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和真誠的幫助。教師要鼓勵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閱讀一篇篇的文章,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絕佳風景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體味到它的美。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零距離」對話。
二、對話意味著「溝通與合作,交往與互動」
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法則,教和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有溝通與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互動與交往絕不只是教師和學生在對話教學中的存在狀態,而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形式。師生在交往與互動中實現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
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相信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發展會有幫助。只有敞開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交往與互動中,才能有真正對話、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與學生構成了互動對話。
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互相談話式的、開放心靈的雙向交流關系,即「對話」關系。「對話」所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狀態——教師式的學生與學生式的教師。教師與學生這種對話是實踐的需要,是師生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應成為:
忠實的傾聽者。
傾聽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溝通中認識與了解學生的第一步,傾聽學生等於尊重他、欣賞他,給他信心和勇氣。作為教師需要全身心地去聽學生說話,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並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發現和創意等,從而及時地引導、鼓勵,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我在教《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時,引導學生分析蔣干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蔣干是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有一個學生提出了異議「蔣干能毛遂自薦,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應該說這種勇氣是可嘉的」。我沒有打斷這個學生的「另一種聲音」,而是靜靜地傾聽他的觀點,並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傾聽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受到激勵、召喚,從而生成新的認識,這是對話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點。
積極的參與者。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相反,教師是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在對話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任何一方都應積極地時刻保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由於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對話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與學生一起交流、探討,互相促進。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教師參與對話,促進學生發展。
虛心的學習者。
弗里在《被壓制的教育學》一書中寫到,「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在教。」在「對話」中,教師有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實際上,學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很多的。他們雖然幼稚,但有一顆不斷探求的心;他們或許無知,但永不滿足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也許不夠成熟,但卻代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教師要學習這些優點,完善自身的素質,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向學生學習,能夠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煥發青春。從學生身上,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再一次發現自己,重塑自我。教與學達到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三、對話意味著「創造與生成」
閱讀文本應是語文學習的前提所在,只有通過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教師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導、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盡情地誦讀、玩味、揣摩,與課文直接「對話」。「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人、文「對話」中生成屬於自己的思想。正如鍾啟泉先生所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
在對話性閱讀教學中,師生雙方均是作為具有主體精神、創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對話、溝通、合作的氛圍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是知識的「發生器」,師生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和知識,使閱讀教學課堂涌動著生命的靈性,充滿了創造色彩。在新課標下,教師應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真誠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讀書前,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對文本的精神,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異議,哪裡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哪裡要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都要做到心裡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讀課文),才能和學生交流,並引導學生學習。
良好的創意人
接受理論和解釋學都告訴我們,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師不能囿於教參,應當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不能再搞過去應試教育下的一元論。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有創意的閱讀,善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閱讀,同時又藉助於別人的「前理解」;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文本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解本身或人雲亦雲;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對《項鏈》中瑪蒂爾德形象的解讀,有的同學說她愛幕虛榮,有的同學說她具有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思想,但有的同學認為她是值得贊揚的,因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勞動還清了債務,所以她還是很有美德的。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加深了對瑪蒂爾德的了解,體驗身為小人物的苦惱,了解人生的苦難與無奈,從而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優秀的質疑者
現代課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書、不惟上、不惟權、只惟實」。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師要讓學生敢於懷疑、敢於質問、敢於批判,多一點帶有個性色彩的語言。為此,教師首先得有質疑的意識,質疑的精神,質疑的勇氣。
在與文本、學生的對話中,在生生對話中,參與對話者會發現對方觀點中的可疑之處,會產生批判性的意見,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對話交流得以深入發展的支撐力。在對話互動中,參與者大都能一邊聽同伴發言,一邊反思自己的理解。質疑使對話深入,使對話的內涵豐富,多種觀點的聚集與碰撞、消解與融合、深化與提升,擴展了認知領域。
《雷雨》中周朴園與魯侍萍相會一幕,最能體現周朴園的性格特點。周朴園自私虛偽冷酷,是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長的化身,他對侍萍的愛是虛假的。但有的學生質疑:周朴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復雜的情感世界。他當年對侍萍的愛是真的,現在對侍萍的不愛也是真的。這樣,學生在質疑中提升了對人物形象的立體的認識,在交流碰撞中達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義。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互動的「對話教學」,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同時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需要不斷地融合、激活,這樣才能讓「對話」真正變為「零距離」。而教師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則能把 「對話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www.jsxlve.com/djkt/uploadfiles/2005-12/2 ... 30K 2007-5-30

Ⅱ 怎樣理解語文閱讀

閱讀題作為語文考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難度、低得分和極強的主觀性已為歷年語文高考的實踐所證明。我覺得要提高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在閱讀中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驅使 ;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Ⅲ 小學生語文批註式閱讀是什麼意思

批註式閱讀是指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的讀書方法。

批註式閱讀是一種讀書方法,隸屬於語文教學領域。

(3)語文閱讀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類型

1.基礎性批註:即對於文章中基礎性知識的圈點勾畫,比如劃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詞;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點語句以及讀後的內容概括。

2.感受式批註:即記下讀文章時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收集相關資料得來的收獲。

3.點評式批註:即對文章內容或語言等各個角度寫出自己或褒或貶的評價。

4.聯想式批註:即寫下由文章而聯想到的文外知識。一首詩、一個人或者一件事。

5.方法式批註:這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批註方法,在對知識的規范性解答方面有很好的訓練效果。

6.賞析式批註:選取自己喜歡的文段、句子或詞語寫出賞析類文字。主要用於批註文學作品。

7.疑問式批註:即寫下自己在閱讀時的疑問。

8.補充式批註:對於文章中有遺漏的地方進行補充。

9.仿寫式批註:在一些好句旁邊仿寫一句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Ⅳ 語文閱讀與數學閱讀有什麼區別哪種更難為什麼

語言學家將語言分為自然語言和邏輯語言,後者又叫形式語言或理論語言。邏輯語言依賴自然語言但又不同於自然語言,對邏輯語言的理解必須以對自然語言的理解為基礎。語文閱讀主要指自然語言的閱讀,而數學閱讀則主要是邏輯語言的閱讀,邏輯語言是比自然語言更加高級的語言。現就數學閱讀和語文閱讀的區別進行探討。
一、數學語言和自然語言的區別
1、自然語言具有多樣性,而數學語言只有一種。
由於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目前世界上的語言多達2500—3000種,其中僅美州語言就有1000多種,非州語言也有近千種。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口占最多,約佔世界人口的20%,其次是英語,約佔6%,再次是俄語、西班牙語和印地語,使用以上五種語言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40%。但數學語言卻沒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全世界的數學語言只有一種。
2、自然語言主要由文字構成,符號和圖表僅偶爾用到,而數學語言除文字外,還有大量的符號和圖表。即便是文字語言,在數學中也往往具有更加確定的所指,而不能一概用自然語言中的意思去理解。如我們在體育比賽中常常用到「0比0」這句話,而這在數學語言里就是個錯誤說法,因為比的後項不能為「0」,就象除數不能為「0」一樣。
3、數學語言中往往用一個符號、一個圖表、一個公式來表示,雖看似簡單,卻隱含了大量信息,需認真分析、字斟句酌才能正確理解其本意,而自然語言卻力求明了,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人往往很容易弄懂其含義。
4、數學語言具有精確性和無歧意性,任何一個用詞、符號、圖表都有明確的特點和意義,一般不出現非常、極度、大約、也許等模糊字眼,而自然語言相對來說不具備數學語言所要求的精確性和無歧意性,有時還會故意說得含糊其辭,以達到說話人自身目的。如過去的算卦先生經常用「父在母先死」之類的話來騙人,即是利用了自然語言的模糊性特性。
5、數學語言具有嚴密的邏輯性,不僅其各個詞彙之間有緊密的、特定的聯系,而且其用語也十分嚴密,改動其中任何一句話或顛倒其中任何一個用詞都可能造成整體意思的改變,而自然語言相對隨意,同一個意思往往可用多種語句來表達。
6、數學語言都平鋪直敘,幾乎用不到表示情感的形容詞、副詞、語氣助詞等,而自然語言中則往往需藉助「浩浩盪盪、開開心心、乾乾凈凈、忽然、猛然、難道、果然、阿、啊、啦」諸如此類的詞語來表達說話人的個人情感。
二、數學閱讀和語文閱讀的區別
1、數學閱讀過程中語意轉換頻繁,要求思維靈活。數學教科書中的語言可以說是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交融,數學閱讀重在理解領會,而實現領會目的的行為之一就是「內部言語轉化」,即把閱讀交流內容轉化為易於接受的語言形式。因此,數學閱讀常要靈活轉化閱讀內容。如把一個用抽象表述方式闡述的問題轉化成用具體的或不那麼抽象的表達方式表述的問題,即「用你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問題」;把用符號形式或圖表表示的關系轉化為言語的形式以及把言語形式表述的關系轉化成符號或圖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語形式表述的概念轉化成用直觀的圖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語言表述正規定義或定理等。總之,數學閱讀常要求大腦建起靈活的語言轉化機制,而這也正是數學閱讀有別於其它閱讀的最主要的方面。而自然語言的閱讀則較為簡單明了,主要的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把它與新的印象聯系起來,從而掌握閱讀的對象,較少運用邏輯推理思維。
2、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性和邏輯性。當一個學生試圖閱讀、理解一段數學材料或一個概念、定理或其證明時,他必須了解其中出現的每個數學術語和每個數學符號的精確含義,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彙。而自然語言的閱讀則視閱讀內容的重要性可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對一般的文學作品可採取精讀的方法,也可以不注意細節,進行跳閱或瀏覽式閱讀,即便是精讀,一般也不會象數學閱讀一樣字斟句酌。
3、數學閱讀過程往往是讀、寫、算結合過程。
一方面,數學閱讀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書寫可以加快、加強記憶,數學閱讀時,對重要的內容常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另一方面,教材編寫為了簡約,數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簡略,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常需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以便順利閱讀。還有,數學閱讀時常要求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一些東西,如解題格式、知識結構框圖,或舉一些反例、變式來加深理解,這些往往要求讀者以注腳的形式寫在頁邊上,以便以後復習鞏固。而自然語言的閱讀則相對簡單,最多對自已感興趣的詞句進行標注,或對某些章節寫些自已的感想。
總之,數學語言是一種較自然語言更為高級的語言,無論其抽象性、概括性、精確性還是其嚴密的邏輯性,都要求在數學閱讀時要比語文閱讀更加聚精會神,更加認真仔細,更加字斟句酌,只有在腦神經興奮狀態下,通過手腦並用的方法才能得到對數學閱讀內容的內化、理解、推理和反省,最終達到數學閱讀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閱讀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