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中學語文怎麼說題

中學語文怎麼說題

發布時間:2023-08-22 09:52:12

❶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導語: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一、想像法

就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的一種方法。在學習時,不局限於課文內容,而是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按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想像的翅膀,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學習《犟龜》後可設計這樣的問題:“請你展開想像的翅膀把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的盛況描述出來。”學生在描述前,又可分組討論,相互交流,這樣,在某種程度上能填補作品本身的空白,使教材潛在的內容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或主題的理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繞道法

就是針對教材內容提問時採取直題曲問的方式,讓學生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作答。這種問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熱情。如果所提問題太直太露,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會感到索然無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思維的“跳越”。如教學《一面》一文中寫道:“哦,您,您好就是……”,分析這句話時可提問:“作者話沒說完就停止了,是不是作者不敢肯定面前的這個人是誰?”學生答:“魯迅當時處境危險,為了魯迅的安全沒有道破”,老師接著提出關鍵問:“文章這樣寫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性格特點和作者對魯迅怎樣的感情?”學生有了前面的啟發,就會幡然醒悟:表現了作者機警的性格和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與關心之情。這種通過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但利於激趣礪智、增加思維含量,有時甚至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逆問法

又稱倒問法,即不從正面提問,而從相反的視角切入,故唱反調。以激活學生思維。如《三峽》一課末段寫道:“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正面提問為:“末段引用了漁者歌詞有何作用?”,而逆問則可設計為:“如果將該句刪掉或不用歌詞來表達,那麼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這種問法可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逆問如“平地起波瀾”,所提問的刺激性和挑戰性,往往能令學生深思,使學生的認識向縱深發展。

四、故意出錯法

教師在教授某一知識時,故意出錯,然後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查出錯處及錯誤的原因。這樣,容易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思維活動,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有平中見奇之效。如學習劉禹錫的《秋詞》時,根據歷屆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在黑板上寫了第三句詩“晴空一鶴白雲上”,細心的同學馬上發現問題,指出“白”字應改為“排”字,在此基礎上我順勢利導,解釋“排”的意思並引導學生理解整句詩的含義。這樣,往復幾次,學生養成了根據字義句義來辨別字形的習慣,默寫時減少了錯別字的產生。

五、矛盾法

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為解決“沖突”,就得開動腦筋,認真分析,進而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了。如《荔枝蜜》一文,開頭說:“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後文又說:“多可愛的小生靈啊!”並在夜裡也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老師問:這樣寫是否矛盾?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抓住了文章情感的突破口,會很自然地促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有效地激活思維。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授欲揚先抑這種寫作手法及其作用,進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蜜蜂感情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法,能使學生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進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波瀾。

六、漸進法

對一些繁而難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循循善誘,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順藤摸瓜,層層深入,逐步抓住問題的實質,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如:要理解《范進中舉》這篇課文的主題,可這樣分層設問:(1)小說主人公是誰?(2)中舉前,寫了他什麼事?中舉後,他為什麼喜極發瘋了?這異常反應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3)范進的悲劇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嗎?這樣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設問,符合認識事物的規律,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容易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不失為“快樂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七、遷移法

學完課文內容,根據某一知識點進行適當地拓展,以達到鞏固和運用知識的目的。遷移法是適應新的教學理念而產生的一種方法,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的一種方法。如學了《竹林深處人家》這篇課文,可設計這樣的問題:“本文我們學習了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下面請大家運用這種方法來描寫我們的家鄉,好嗎?”這樣的提問具有新鮮感和挑戰性,而且能把課堂引向廣闊的生活,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將學生在課文中產生的感悟、共鳴、聯想傾訴出來,做到了學習既源於課內又源於課外,既深入課堂又深入了社會現實。同時這種提問能激發學生留心身邊小事,養成勤於觀察動手,積累寫作素材的好習慣。

八、表演法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語文就是教生活。語文教學中的表演法恰恰是這方面的體現。表演是指把課文內容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出來,它形象直觀,形式自由,實用性強,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方式。其目的是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如教《強項令》時,我先讓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接著全班學生齊讀,然後問學生:這篇課文的大意大家都理解了嗎?大家都說不成問題。接著我問:“大家能不能依據課文內容以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我從舉手的同學中選出五位,讓他們到教室外商議做好准備,五分鍾後讓他們上台表演,他們表演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之後,我請其他學生就剛才的表演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們爭相作答,各抒己見。我順勢續問:“董宣是一個怎樣的人?湖陽公主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光武帝為何不但不治董宣的罪,反而重賞了他?”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了知識。這種方法很容易突破教學上的重點和難點,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有利於產生親切的情感體驗。需要提醒的是,表演時不能貪圖熱鬧,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九、對比法

是指將相互聯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比較而設疑,其目的是找出他們的異同點,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如教完《春》和《濟南的冬天》後可這樣設疑:同樣是寫景散文,他們在景物描寫上又什麼區別?在教師的誘導下,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到文章風格各具特色,描寫手法也各有千秋,同時也為他們今後鑒賞其他作品和寫作積累了方法與經驗。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甚至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提問是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的重要“激活”因素,它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我們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和理念,優化教學設計,不斷完善課堂提問藝術,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繽彩分層,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有長足的發展。

此外,還有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借鑒:

1. 逆問反激法

逆問反激法就是教師故意提出一個錯誤的甚至是反面的觀點,引發學生質疑、思考,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結論的一種提問技巧。如在講《祝福》中“柳媽”這一人物形象時,如果直接提問,學生往往會得出片面或淺顯的結論,不能挖掘出人物的性格底蘊。教師可採用這樣的問法:“柳媽經常嘲笑祥林嫂改嫁,鼓動祥林嫂用血汗錢捐了一條門檻,而且作者描寫柳媽時,也表現了對她的厭惡。所以柳媽是和魯四老爺一樣的殺害祥林嫂的兇手。大家認為對嗎?”這一提問出乎學生意外,但言之確鑿,有理有據。學生要想反駁這一觀點,必須仔細閱讀文本,主動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和小說的主題。這樣,自然達到了葉聖陶先生所說的“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和,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的效果。

2. 曲問旁引法

教師不就某一知識點直接提問,而是變換角度,迂迴曲折,旁敲側擊,這種提問法就是曲問旁引法。寫文章講究“文似看山不喜平”,提問同樣如此。如果教師的提問太直白,太平淡,容易導致課堂氣氛的呆板沉悶。曲問旁引法正是一種跌宕靈動的提問技巧,看似漫不經心,全無章法,實則目標明確,形散神聚。有時是“於不疑處設疑”,但“看似尋常最奇崛”;有時是“顧左右而言他”,但“言在此而意在彼”。運用曲問旁引法能有效地切入學生的興趣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解決疑難問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真知。如講《記王忠肅公翱事》一課時,教師可這樣提問:“王翱夫人愛女,經常迎接女兒回家,這兩家住得近嗎?”學生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了解“畿輔”的意義。教師接著問:“王翱有為女婿調職的能力嗎?”引導學生了解“長”的意義和“銓”這一古代文化知識。這種提問方法從側面誘導,生動風趣,比直接講解“畿鋪”“長銓”有效得多。

3. 逗引激趣法

教師在講授知識前,提出與所授知識密切相關,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另一問題,這種提問法就是逗引激趣法。教師如果善於激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慾望,傳授知識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逗引激趣法運用的是欲擒故縱的策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角度切入,反復渲染,充分調動。在導入新課時很適合運用這種提問技巧。如講《菱角的喜劇》時,可先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見過五個角的菱角嗎?”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閱讀文本做好准備。

4. 同類聯系法

同類聯系法是指教師在提問時,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聯系舊知識,通過整合歸類獲得新知的一種提問技巧。這一提問法也不從正面入手,而是通過羅列一系列問題去啟發學生,引起學生的回憶和聯想,使學生觸類旁通。

如在講《葯》的主人公時,很多學生認為是夏瑜,因為他們覺得主人公應該是一個光輝高大的革命者形象,對於華老栓也是主人公很不理解。這時教師就可用同類聯系法來引導,提出這樣的問題:“《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誰?《祝福》《阿Q正傳》的主人公又是誰?”教師再接著問:“這些作品的主人公有哪些特點?”學生經過綜合分析後,可得出正確的結論:“都是精神麻木、愚昧落後的下層勞動人民。”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魯迅以這些人為主人公,意在“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這樣,通過同類聯系法可以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5. 切換比較法

教師故意改變文本或問題內容,通過改變前後的效果對比,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認知,這種方法就是切換比較法。切換比較法能讓學生開拓嶄新的思考空間。如講解《鴻門宴》時,教師可以通過人物的切換來分析人物形象,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問題:“項羽在宴會上先允許項伯舞劍,再原諒樊噲闖帳,接著又同意沛公如廁。如果換成劉邦,也會這樣做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兩人的性格特點,學生通過比較後應該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不會。因為項羽不善於用人,優柔寡斷,沽名釣譽。而劉邦善於用人,機智多謀,能把握住機會。切換詞語也有同樣的效果,如把“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中的“常常”換為“從來”或“必然”,然後就此設疑讓學生作出比較,很容易使學生體會到作者邏輯的縝密、語言的准確。

❷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詳細整理

語文的閱讀理解是很多初中生容易丟分的一部分,下面我為大家總結了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詳細整理,僅供大家參考。

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心中要有文體意識
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要找到 閱讀理解 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學生在閱讀文字材料時有重點地圈下來,然後再來重點理解與分析,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直接提取從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試題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話作答,如果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原話作答的,我們就可以「從文章中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就是挖掘出文中隱含的信息和深層含義然後作答。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總結的初中 語文 閱讀理解解題技巧詳細整理,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❸ 作為新老師,如何更好地講解語文閱讀題

1.自己先做一遍,接著比照答案,會發現自己也有思慮不周到的地方。如果自己感覺到難度了,那麼學生也會覺得有點難。這就是從學生學的角度體察他們。比如我做去年寧波中考閱讀題,卡爾維諾的童話《滿足的人的襯衫》,就感覺到理解的困難。所以,講解自然也從自己困惑處出發。當然,偶爾發現答案不好的,自己也會和師傅商量以後修改補充。
2.我會非常強調回到原文找答案,反對脫離文本空口答套路。讓他們回到原文劃出相關句子,或用原文回答,或自行概括。養成貼著文本閱讀的習慣。因為我現在還在七年級,天天想著習慣問題。
3.結合參考答案,教一些必須的術語,這不是套路,而是中學語文學習涉及的手法。最近復習,現代文教過情景交融、以景結情的手法,詩歌閱讀講過意象,結合課內外詩詞幫助理解。例如,上周期中復習,一首詩裡面出現了子規,那麼結合學生會背的「楊花落盡子規啼」和「瀟瀟暮雨子規啼」講了子規意象,這是語文學習不可避免的專業性的東西。借用本校老師一句話,閱讀是語文術語+生活常識。所謂生活常識,就是用普通的話理解文學性表達。比如東西吃下去很燙,老舍說,從喉嚨下去,燙出了一條路來。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優秀的表達,學生既要理解意思,也要了解好處。

❹ 【淺談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如何提問】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在語文課堂實施教學肢鉛中,實施提問是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然而我們有些課堂中,語文的提問變成了簡單的問題疊加,要麼就變成了職業提問家架勢,失去了提問的精彩光澤,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一、設計問題要三思而行,講究問題的信度和效度
提問能力是語文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是語文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提問的質量如何是衡量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標。教海無涯,語文教師的提問能力是需要不斷提高的,語文教師應該把學習提問作為自覺意識,貫穿自己終身的學習生活。
課堂提問的問域不能過寬,問題明確而沒有歧義。尤其要抓住問題的症結所在進行精心設計,如抓住中心句、抓住變化處、抓住細節、抓住關鍵、抓住容易疏忽處、抓住「空白點」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別要精心設計好每節課之初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質量會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要「先問一些比較容易、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我覺得開頭提的幾個問題很重要,如果開頭的幾個問題先把學生『悶』住了,那麼往往會造成整堂課的氣氛沉悶」。
二、課堂提問要體現學生主體,研究學生的心理
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有研究學生答題心理,才有利於提高提問能力。要使課堂提問實現師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就須察言觀色,因勢利導,不斷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學生的答問心態應該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師就形象地總結出了學生答問時的多種心態,很值得我們借鑒:含笑舉手、眸眼炯炯者——「不成問題!」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頻頻舉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這是急不可耐的表現;笑得嫻靜、不求發言者——「這題早會!」這又屬於隔岸觀火的;佯裝走神、智求召喚者——「犯紀律,看你叫不叫!」這些是以假亂真的表現;舉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沒把握!」這有點舉棋不定;急問左右、迅速補漏者——「不行,還欠火候!」這屬於臨陣磨槍的表現;搔首翻眼、隨便舉手者——「最好別點我!」那就是倉促上陣;愁雲滿面、眼光飄忽者——「怎麼答?從哪兒想?」這一定是一籌莫展的表現了。
語文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參與教學過歷蠢好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提問創造一個使學生學習探索,學習發現,學檔吵習發展,學習成功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發現、學會發展、品嘗到成功。因此,語文課堂提問一定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得如何,是衡量提問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三、提煉提問語言,力爭問題本身的精美
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培養和提高提問語言。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規范純正,因為語文教師的語言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和影響力,對學生的言行、習慣乃至思想感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還要准確嚴謹,問題的表述絕不能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失誤或困惑,問題的措詞是否恰當,表達是否准確,會影響提問的清晰性與連貫性,過多地改變提問中的措詞有時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反而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對此語文教師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還要做到形象生動,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答問題,有時需要來點幽默、詼諧,這樣容易把學生引入樂學的境界。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要抑揚頓挫,疏密相間,自然有序,讓學生對提問感到樂趣。提問之後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停頓會為學生留下積極思考的空間。停頓的時間因問題的難易度不同而應有所不同,如果問題較簡單,停頓的時間就短;如果問題較難,停頓的時間就要稍長一些,語速也不能快,否則,學生會因你的快節奏提問而聽不清題意。語文教師的提問語氣要親切自然,特別是對所謂差生,更須用鼓勵的語氣,在進行評價時注意用贊許或肯定的語氣,如「不著急,再想想!」「暫時答不出,沒關系,坐下來再想想。」
四、研究「問點」,牽一問而動全文、動全課
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語文教師的提問就應該充分體現其不竭的創造潛能。語文教師的提問應最能反映其教學機智,能反映其對教學的理解程度,能反映教師對語文教學的藝術追求,能突出語文教學的創造性特質。創造的發生始於對問題的覺察和確定,隨以心智活動的探索,提問方案的提出,而終至問題的解決與驗證。創造性是潛藏於人腦中的金礦,人人都富有創造力。語文教師應是富於靈智的創造者,富有情感的藝術家,在語文教學中善於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饋所提供的各種教學契機,獨具慧眼,以新穎的角度創造性地進行提問,啟發學生從事創造性思考。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顯示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才能,發揮提問的藝術,隨機應變,在極短時間內創造性地「激發」出多種方案,以美促進美,以智慧啟迪智慧。在這種良性的反饋循環中,才能讓學生欲罷不能,去積極地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使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讓語文課堂精彩不斷,亮點不斷,熠熠生輝!

❺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應如何提問

導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好的問題勝過十個隨意的提問,如果想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課文的認識,同時提高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就必須妥善設計編排課堂提問,其基本原則包括:問題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宜少不宜濫等。只有妥善地設置提問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索,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應如何提問

一、精心設計問題

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的設計非常重要。怎麼精心設計問題呢?除了學習他人的經驗,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及規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多思考,這樣才能設計處合理有序的問題。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嘗謂為教者只須多動腦筋,經常為當前之學生設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學生以切實之助益。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原則。

1.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

正如射箭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准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這樣就能看準方向,教學任務也能基本落實。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乾脆利落。

2.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將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例如我在教學《記承天寺夜遊》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觀。假如只是單純地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准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於是我採用了增刪法來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2)在原句後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1)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2)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問題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思維的發展。假如把問題用“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所謂的“曲問”,就是改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此方是長進。在閱讀教學中,有時學生初讀課文後就說“全懂了”、“沒問題”,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時教師就需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使教學平中見奇。

4.問題的提出要有創新性

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延伸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提問繁雜細碎,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問設計得不周,實質上是課堂教學改革沒有力度的表現。樹立改革提問設計的意識,就應該提到“創新”的高度上來認識。

二、合理適時提問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我們要根據所教的內容,在需要設計問題的地方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問題要只有通過一定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那麼哪些地方可以設計問題呢?應該在所學的重難點那兒。葉聖陶說的“至關重要的若干點”,就是文中的關鍵處、疑難處、含蓄處、精妙處。尤其是精妙之處,是學生學習興趣所在,要在精妙之處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入文章的佳境,體會興味,愛上學習。還是以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為例,我就文章的第二節描寫月色的句子設計了問題;還有在文章的最後一節,點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設計了問題,抓住了關鍵處、含蓄處、精妙處,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特別是學習蘇軾文章的興趣。課後有幾個學生還找來蘇軾其他文章中寫月色的句子去深入學習。由此可見在至關重要的地方設計問題的作用之大、之妙。

在課堂上,還要善於抓住時機,相機行事,從而巧妙地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要教學的課堂內容上來。

三、恰當處理學生的回答

恰當地處理學生的回答,也是體現課堂提問有效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1.學生的回答,特別是正確的回答,甚至有創新的回答,是學生思維智慧的火花,老師正確而又恰當地處理,對學生,特別是不常回答問題的學生來說,那是莫大的鼓勵,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乃至今後的工作生活,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一句恰如其分的評價,會激發思維,會激發自信;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贊許,特別對那些不是太自信的學生,或對學習興趣不大的學生,都有可能成為一次人生轉折的拐點。

2.恰當地處理學生的回答,還要有耐心,對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要注意引導,要注意鼓勵,要注意到問題要有啟發性。沒有啟而不發的學生,只有缺乏啟發性的提問,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相機改進提問,從而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辯,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3.對於不同的意見的回答,要能恰當地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比如:《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誰?是無名戰士,還是盧進勇?我肯定其中的一個答案:無名戰士。至於為什麼,我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其中的內容,讓學生的思維沿著正確的方向探究下去。在學生回答後,教師一定要進行明確的小結,因為全面正確的小結往往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新的啟發。

四、拓展延伸課堂提問

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就教材的內容、主題、結構或寫法進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獲得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並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總之,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老師非常關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者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者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可強求一致,但老師要牢牢把握住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有效性。

❻ 初中語文上課如何提問

導語: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活動中,無論教法怎樣選擇和運用,教師的“問”和學生的“答”總是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恰到好處的提問,有助於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語文上課如何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意義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課堂提問是非常必要的。在課堂上,教師要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創造良好的環境,活躍氣氛,然後教師就要去引導學生學習。有技巧的提問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語文教學大都是文字教學,可能對有些學生來說有些枯燥,思想上容易開小差,所以假如老師只是一味的講課,而不去提問學生,那麼學生根本就學不到知識,就算是學到了,也都是死知識,是老師強加於他們的,學生並不能很好的去運用。但是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加上適當的提問,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不僅能夠活躍可能氛圍,增加蔽盯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還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初中生的年齡還小,思維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大腦中有待開發的地方還很多。如果在這個階段,教師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認真教學,在課堂上有技巧的進行提問,必然能夠開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由被動的去學習,變成自主的學習,並且愛學習。

二、結合文本,擴大問題設計的內涵,尤其注意“主問題”的設計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靈世界或隱或顯的滲透,在形簡義豐、體約文博的語言文字里,我們都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影子。它是學生與作者、教師對話的媒介。王富仁教授:“尊重課文的創作主體是我們感受和理解課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確發揮教師的教學主體和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唯一途徑。"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立足文本,因文解道。如介紹時代背景的方法。像魯迅的《葯》是一篇時代特徵顯著的小說,我們可以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了解那個時代:一是在小說中劃出能表明辛亥革命時期特徵的句子。二是回憶《故鄉》一文,說說辛亥革命結農村帶來的變化?課文中”“掏出一包洋錢”,“眼前後一個大白圈”,“這大清天下是我們的”,“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村莊”等句子直接表明了辛亥革命的時代特徵。

立足文本是基礎,設計問題還要打破以往教學中“碎句問答”的桎梏,擴大問題的內涵,追求“妙在這一問”的境界。真實,“這一問”指的是牽一發而卻全身的“主問題”,它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線,有以一抵十的藝術效果。

如教學《祝福》時,我向學生拋出兩個“主問題”:(1)文中沒有直接交代祥林嫂的死,《祝福》電影作了如此處理:寒風大雪交迫的夜晚,在祝福聲中,祥林嫂又窮又冷又餓,死在魯鎮街上。你贊同嗎?你認為祥林嫂是怎樣死的?(2)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些問題似橋梁,既能溝通學生與老師、文本三者間的對話,又能引導學生走進思苦的王國;有學生認為祥林嫂是自殺,想不開而死的;也有學生認為她是被人遺棄,心靈上受到創傷,活在世上猶如行屍走肉,受精神打擊死的;也有學生認為祥林嫂覺得自己對不起毛毛,由於內疚的心情死去的……只要我們教師能吃透文本,像這樣“四兩拔千斤”的“主問題”還是能為我們所發現的。如《雷雨》周朴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項鏈》小說結尾點明頂鏈是假的,從全文情節看,是否合理?余秋雨的《老屋窗口》從河英的一生看,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舉綱張目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展思維,它的提出需要教師高瞻遠矚地吃透教材。

三、富有啟發性

引導式提問是最具啟發性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引起新舊知識的聯系,逐步提乎老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特級教師於漪在上《孔乙己》一課時的提問:“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魯迅先生在他所寫的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麼最喜歡呢?他是怎樣以成功之筆來塑造這個藝術形象的呢?當我們讀悲劇時,眼淚一般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可是,我們讀《孔乙己》,眼淚卻流不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孔乙己》小說所寫的悲劇,究竟是哪一種悲劇呢?”這樣提問便形成使學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狀態,孜孜以歲並升求,加速思維。

四、注意調控,運用追問策略深化文本理解

新課標揭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說的形象些,教師是一個導演,一個主持人,必須要有較強的調控能力,要運用一份智慧去把握課堂,照顧全局。當學生思維的'大門已被打開,如果追問不講求藝術,只信口而來就隨口而至,往往會窒息課堂教學的氣氛,顯得毫無美感毫無激發力。在《將造酒》教學中,學生照老師要求找出幾句含有“樂”,“愁”感情字眼的詩句後沒有新的發現,教師繼續發問"請同學們聯系李白的狂妄性格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還有哪些詩句也能體現詩人的感情?學生的討論發言仍走不出死胡同。顯然,如此追問有些大而無當,沒有給學生搭建合適的腳手架。

問題提出了,學生啟而不發,或回答錯誤,怎麼辦?不妨讓學生再熟悉內容,通過變換角度或降低難度來追加提問。《長亭送別》一文,一學生質疑:“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一句中,“節”為何意?另一學生脫口而出:節約的意思。我提示學生重新朗讀全曲,再追問:這一曲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該怎樣理解才與語境相吻合?學生明白了這一也是鶯鶯叮囑張生路上自我保重。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馬上更正是調節的意思。再者,教師也可以有意識篩選、主導學生的口答,從中捕捉學生回答的傾向,組織合理的新的問題。如學生評價祥林嫂悲慘的一生時,有一學生說:“祥林嫂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卻難以滿足,這又說明了什麼?在談論誰是祥林嫂的兇手時,有學生回答是黑暗的社會,也有學生回答是社會冷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老師可以評點後,再追問:小說中提及了哪些人?他們是怎樣對祥林嫂的?從他們身上反映出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這些追加的問題都為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搭建了腳手架。

❼ 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的提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絕大多數中學語文篇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明確是離不開教師的提問的。那麼課堂上該如何提問呢?

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提問

很多學生怕老師提問,不是因為學生不會回答,而是怕自己回答得不好引來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們的嘲笑。在筆者看來,學生怕提問是由教師的不正確對待引起的。實質上,教師的提問應該是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是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平台,是和大家探討問題、分享成果的一種途徑,是一個快樂的過程。而由於教師的不正確引導或者對於學生回答的不正確態度,導致學生怕提問,一旦教師說要提問,大家一個個都低下了頭,生怕提問到自己,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對於課堂提問的恐懼心理,甚至是對於教師的厭惡以及對於科目的厭惡,更嚴重的還會引起學生的厭學、逃學行為等等,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能夠認識到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到他們的一些心理陰影,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傳遞、講解,還有就是對於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對於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比如對於提問,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對於回答不好的,教師也要看出其中的閃光點,給予一定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回答較好的,教師在表揚的同時也要讓其認識到回答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讓學生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培養他們健康的認知。同時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不要過於注重“優等生”或者“後進生”,而是應該有目的地將提問的范圍擴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二、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抓住要點

新課改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輔助者與引導者,同時要求教師要講究課堂教學中的方式方法,所以很多教師就會花很多時間來研究教學的過程,怎麼實現課堂的豐富多彩,而忽略了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識點的關鍵部分,即教學的要點。無論課程怎麼改革,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即要做好課堂知識要點的講解。這點在課堂提問中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不能漫無目的、隨意而為,而是要抓住要點,各個擊破,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實現提問的真正意義。

三、教師的提問要做到難易適中

教師設置的問題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容要具體、准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如在教學《雪》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就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嗎?雪是什麼顏色的啊?下面的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白顏色的。這樣的提問似乎能夠營造一種形式上的熱鬧的氛圍,卻很難想像它的價值所在。

四、運用技巧提問

語文本就是發散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教好語文確實有難度,但是只要知道了學生的在意點、疑惑點和興趣點就會很輕松。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教師滿堂提問,學生要麼不想答要麼無話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顧自遐想,教師只能自問自答。因此,為了解決這種困境就要看教師能否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點子上。那麼怎麼才能是問題提問的有吸睛點呢?這就要求有技巧:

1、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是最能引人入勝的,最容易勾起學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的,所以老師們要設置懸念。設置懸念時教師要事先熟悉教材,深入鑽研,抓住突破口,有目的給學生設置問題的懸念,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渴望,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懸念,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

2、比較性提問

語文是最不缺問體和文章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文與文之間也是存在極大的差別和各自特色的,所以在這樣的初中語文課堂教授中就要注意比較的方法來加強學習。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思索,通過分析、比較、歸類,尋同求異,培養學生尋求事物規律性的習慣,同時提高辨證思維的能力。這樣的比較設題,其實也是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一次歸納、整合,逐漸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這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必要的手段。

3、合作討論分析

當代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是需要通力合作的社會,人多力量大。課堂教學中,對於一些文段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較大的分歧,各人有各人的見解,針對這種發散性強、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自由合作討論分析,在爭辯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根據四個原則進行提問

1、根據實際提問

學生是教授過程中的主體,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綜合分析,理順本節知識點與其它知識點的聯系,緊扣教學目標和具體教材內容,切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實際知識水平,讓設計的問題變直為曲,引人人勝。若課堂提問一味地直來直去,學生會感到嚼之無味、思之無趣。課堂提問若能做到曲問、巧問,就能激發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開動腦筋,活躍思維,有效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培養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2、啟發式提問,慢慢引導

教師在設計問題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將設問的過程當作啟發學生思路的過程,通過問題的循循善誘、旁敲側擊。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思維梗阻時,教師要巧言啟發,幫助學生站在新的角度,理順思路,通過對立或矛盾的啟發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不斷在新的層面上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3、分層理解和提問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初中語文的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語文課,需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想深一點,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科學地將大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將難問題分解成幾個易問題。做到分層設計、依序漸進、步步誘導,讓問題設計得更科學,讓學生解決問題更快樂,-使學生回答問題時既可望又可及,又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

4、適時提問,恰到好處

提問的時間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過早發問,學生的知識點還沒有掌握,容易造成氣氛緊張,讓學生內心恐慌,造成課堂冷場;過晚發問,學生已一目瞭然,無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這時的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毫無所值。語文教師設問的目的在於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力,從而解決具體問題,並不是要將學生問倒、問蔫,更不是當作一種形式或花絮來點綴課堂。提問要恰時切入,適時而問,否則會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還要善於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和具體提同的內容,教師從而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難點。

六、通過基本方式來提問

1、抓住關鍵詞語

課堂提高要抓住關鍵詞,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引到問題的焦點,有效引導學生對文章的言語作深入細致的品味、分析。有時抓住一關鍵詞,就等於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脈絡。

2、抓住關鍵角度

這種做法就是要求教師通過一個側面迂迴引導,要抓住關鍵角度迂迴設問,不直接從正面設問,鼓勵學生在更高層面、更深角度、更寬的視角上去想問題、求解答。這樣就讓學生更加關注課文的情節,引起興趣,通過對作品的表象本質的分析.最終解決核心問題。

3、抓住關鍵因素

語文教學中的關鍵因素就是互相之間的比較,這在各篇文章中都是有的,兩個體裁一樣的文章更是多見。這時教師就要抓住關鍵因素,強化比較,這樣就可以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間的緊密聯系,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師還應注意,提問要符合大綱要求,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提問,而不能將問題答案歸結到與教學目的相反的方向,特別是對於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最好不要在課堂上進行提問,以免自己也無法解答,引起學生對教師能力的質疑。同時,課堂的提問要有目的地進行,不能四面撒網,讓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真正意圖。比如《談骨氣》一文,教師應該將問題的關鍵放在學生對於課文知識的理解上,比如,本文的論點是什麼?論據是什麼?論證是什麼?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相似的論據?如果讓你寫一篇《論骨氣》,你會怎麼寫?以此將課文的知識點聯系起來,讓學生既掌握了文章要點,又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空間。

閱讀全文

與中學語文怎麼說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