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真語文什麼是假語文
真語文是屬於生命的。
生活即語文,人生即文章。
生命性,是真語文的根本特徵。
真語文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愛,是真語文的能量源泉。
思想,是真語文的靈魂。
語言,是真語文的服飾。
文字,是真語文的風骨。
文章,是真語文的體魄。
真語文就是愛,就是尊重,就是承認,就是接納,就是感受,就是體驗,就是表達,就是傳遞,就是感化。
愛生命,愛生活,愛工作,愛社會,愛祖國,愛自然……
尊重、承認、接納、感受、體驗、表達、傳遞、感化亦復如是。
今天,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所謂語文,統統都是假語文。
假語文是死的,毫無生機。
機械,單調,片面,刻板,是假語文的最大特色。
真語文,人人愛學,個個是高手。
假語文,誰學誰厭,人人都無助。
假作真時假亦真。
真假你我實難分。
借假修真,是語文學習的最大奧妙。
Ⅱ 哪篇課文,讓你懷疑自己學了「假語文」
從小我就非常的崇拜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不僅僅是因為他一生中發明了無數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東西,更是因為在我們小學的時候學到的一篇文章《愛迪生救媽媽》。其實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記憶深刻,雖然這篇文章的最後沒有出現那讓我們恐懼的背誦某某一段的要求,但是故事卻能讓人記憶深刻。
其實文章也是非常簡單,講述了愛迪生在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有一次他的母親患病,把醫生請了過來,醫生檢查一番得出患有闌尾炎,於是做出決定,需要做手術,但是因為那時候沒有電燈,只有燃燒煤油的燈,其微弱的燈光不足以用作做手術照明的燈光。就在這時候愛迪生靈機一動跑出去找到自己的幾個小夥伴把煤油燈放在鏡子邊上幾盞煤油燈的燈光被鏡子反射後瞬間把卧室照亮,這才能夠讓手術成功進行下去 更是救了自己的媽媽。
其實這篇課文沒有什麼,更是有這積極的教育作用,只是仔細一想卻都是錯誤。其一,做手術要在無菌環境中,而就是用煤油照亮的屋子內做手術,愛迪生的媽媽可以說是肯定會患上手術後的炎症,更有可能在直接去世。其二,這一件事肯定是假的,因為在愛迪生小的時候沒有治療闌尾炎的方法,而在在有闌尾炎治療的辦法時愛迪生早就把燈泡發明出來了,更不用那樣勞師動眾的,而我們卻一直信以為真,老師更是教育我們要實事求是,不曾想學的課本都做不到,這讓我們這些學習了這么久錯誤課文的學生怎麼自處。
Ⅲ 黃厚江:什麼是真語文
為什麼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黃厚江
1978年,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在中國大地掀起,這場大討論帶來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也帶來了思想大解放的寶貴經驗:用討論的辦法推進解放思想,人們暢所欲言,探討問題,弄清是非,實現思想的解放。受此啟發,本報於去年底今年初進行的真語文大討論是為了在全國教育界、尤其是語文教育界探討「什麼是真語文」「語文課該怎麼上」「語文課堂的主體是誰」等問題,試圖通過對當下語文教學種種亂象排沙簡金,以推進我國語文教育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之下的健康發展。
「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詞語反復,實則不然;因為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上,有些語文課上的並非是語文的內容,所以我們才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在《為什麼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中認為,語文課不能充斥聲色電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萬象,這樣的語文課不是語文課。要讓語文課以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目的,讓語文課回歸語言的本質。由此,我們認為: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是真語文的核心。
本文是繼2013年2月27日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真語文拒絕豪華包裝》一文後的又一深入推進,是真語文大討論的階段性成果。希望全國語文教育同人進一步參與討論,共同努力,廓清相關語文教育理念,找回語文課堂本真,探索語文教學真諦。
錢理群先生說:「改變語文教學方式,是當務之急。所謂改變教學方式就是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我不知道先生的言論是否和我多年的說法有關,但針對語文教學嚴重的異化現象,我們始終旗幟鮮明地倡導和實踐本色語文教學。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形成了系統的語文教學主張和有效的實踐操作機制。「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一直是本色語文最最核心的主張。《語言文字報》發起的「真語文」大討論,是一場撥亂反正、探求語文教學本真規律的學術活動。在我們看來,「真語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
那麼,什麼是「語文課」呢?或者說什麼是「真語文」呢?我認為,它的基本要求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
以語言為核心
語文學科有其區別於其他學科的價值和個性特徵。葉聖陶先生明確論述:「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語言運用本領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學習語言運用,母語課程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母語的熱愛,學習母語運用的能力,這應該沒有爭議。
問題並不這么簡單。在一些語文課上,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語文;在很多語文課上,什麼也沒有,只有授課老師所看見的那個「語文」。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由於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廣泛性,很多人對語文課程的核心元素的認識是有偏差的;由於「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有人以為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由於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有人認為語文就是人文,人文就是語文;由於語文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語文;由於語文必須關注人的成長,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語文;由於語文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和思維總是緊密關聯,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思維,思維就是語文;由於語文對人的感情有著很大的影響,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就是語文;由於文學是語文很重要的內容,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文學,文學就是語文……
如果我們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語文課其實就是一對矛盾,即言和意的關系。讀和聽,是由言得意;寫和說,是以言表意。當然,言和意之間也是一組共生關系,所以本色語文的教學機智主要就是共生教學法。若從課程的立場角度看,言應該是更為核心的因素。
什麼是以語言為核心呢?即一切教學活動要充分體現語言元素,要緊緊圍繞語言展開。具體表現為語言解讀、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共生。即使有其他的教學安排,也必須是為這些語言活動服務的。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這里的「語言」或許應該是「言語」,或者是其他一個不同的表達。我們這里只是採用了大家比較習慣的表達,而沒有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入推敲。
以語文活動為主體
課堂教學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它是由一個個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組成的。事實上,現在很多的語文課堂不是由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組成的,而是內容的堆積、問答的羅列、形式的呈現、概念的演繹和結論的傳遞,甚至就是一個個題目和一個個答案組成的一堂課。從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由語文活動組成。
什麼是語文活動呢?首先應該是語文的活動,而不是其他的活動。語文的活動,就應該是以語言為核心的活動,聽說讀寫應該是基本形式,但很多語文課卻把大量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比如教學《晉祠》就通過視頻參觀晉祠這處名勝,教學《木蘭詩》就欣賞美國電影《花木蘭》,教學《北京胡同》就成了北京風情展,就成了北京胡同、上海弄堂、蘇州小巷的大薈萃,教學《五人墓碑記》,還要讓學生表演毛一鷺抓人的現場情景……對上述現象,批評者不少,這里不再多說。很顯然,這些做法都不是語文的活動,或者主要不是語文的活動。
其次,語文的活動一定要「動」。有些課,看起來都是圍繞語言展開的,但卻是靜止的,是僵死不「動」的。既沒有教的動,也沒有學的動。可以說,告訴式、問答式、陳列式、概念式、練習式和結論式仍然是語文課堂比較普遍的現象。
所謂動,要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即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要有具體明確的要求。我們常常看到有些課堂上,教師的確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概括文章的內容,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可是怎麼說怎麼概括,全不清楚。結果學生愛怎麼說就怎麼說,愛怎麼概括就怎麼概括。這有什麼教學價值呢?這就不算是語文的活動。
所謂動,還要體現學習的過程,尤其要體現學生自己閱讀、自己體驗、自己思考、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完善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有些課堂一問就答,一答就對,一呼百應,這就是沒有過程。過程要有層次性和階段性,過程要經歷曲折和失敗,過程要體現學生思考。在和老師們談什麼是學生主體時,我們說學生主體很簡單,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教學,就是學生的事讓學生自己做,就是讓學生做該做的事,讓學生做能做的事,包括做失敗的事,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活動。我們看到有些老師的教學,就是讓學生找答案。找到答案,萬事大吉。不注重過程,不需要過程,更不關注過程,這就不是學習活動。
所謂動,還指教師的動。盡管我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但並不否定教師的主體作用。所以,對於教學主體問題,我們一直主張語文教學(甚至包括所有學科)是雙主體。我們經常說,教師上課,不是領導布置工作任務,而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周密的考慮,而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能夠發揮教師的角色作用。所以,從教師的角度看,學習活動就是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始終發揮自己的作用。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提出具體合理的要求,還要對學習過程做出及時中肯的評價和具體有效的指導,提供及時的幫助,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所以,語文學習活動既不是給學生一個知識的結論,也絕不是搞一個看起來轟轟烈烈的學習形式,而是學生和教師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都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行為和教學行為。
最後,語文的學習活動一定要活。所謂活,首先是活動形式有一定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就是強調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組織活動,而不是機械的公式化的程式化流程,更不是照搬別人的活動。我們有些老師喜歡照搬所謂名師的做法,喜歡模仿公開課、獲獎課的做法,結果常常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有些老師總希望語文教學能有一個或者幾個模式。這是對語文教學的特點缺少認識。任何教學活動只有針對特定的教學情境才會呈現出它的效果。生硬模仿、生搬硬套、死套模式都不是真正的學習活動。
所謂活,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活動慾望。這就要求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展示語文學科的特點和魅力,還要求語文學習活動具有必需的活動空間。比如,問題探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但有些只是簡單的「有沒有」或者「是不是」,就使問題失去了活力,甚至有些問題的提問就暗示了答案,更失去了討論的價值。錢夢龍先生多年之前批評過的「白求恩同志是哪個國家的人?不遠多少里來到中國?他來中國為了干什麼?」之類的問題,還是常常看到。有些分組討論的探究問題,只要看看課文,答案就顯而易見而且沒有多元解讀的可能,甚至就是到課文里找幾個句子。那樣的分組討論,只能是裝模作樣。近年來,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活動受到了大家的重視。但很多語言活動,只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轉述或敘述,缺少活動空間,更沒有語言活動的張力。狹小的思維空間,僵化呆板的活動形式,並不能真正給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帶來活力。
理想的語文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應該具有共生性,即具有現場的再生性,學習資源和活動形式都在活動中不斷豐富。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共生。理想的學習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激活的過程,在互相激活中使學習不斷深入。更為普遍的應該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激活。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互相激發興趣、互相激活思想、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學習的內容也因此而豐富,學習的過程也因此而豐厚。二是言與意的共生。無論是讀還是寫,成功的學習活動,可以通過語言的活動而豐富深化對意的理解,通過對意的理解而加深對語言的品味,豐富對語言的感受,豐厚對語言的積累。
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
我們倡導的本色語文,主張「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但絕不是狹隘的語文觀,並不是簡單地立足語文教語文,而是以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提高為根本追求。
從不同角度,可以將語文課分出不同的境界。我們認為,從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可以把語文課分成三個境界:一是語文課上只有語文,緊盯著語文教語文,看看是語文,想想還是語文,除了語文就是語文,幾乎是非語文勿視,非語文勿聽。這是語文課的一般境界。語文課上什麼都有,聲色電光、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萬象,要什麼有什麼,就是找不到語文的活動。這是語文課的最差境界。我們心目中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看看什麼都有,想想都是語文,應有盡有,一切又都為了語文,一切為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毫無疑問,抱著狹隘的語文觀是教不好語文的,也是學不好語文的。但這看似相似的最差境界和最高境界是很容易混淆的。就像文言文教學,有人把讀參考書的譯文混同於功力深厚的串講一樣。都是「看山是山」,一是未悟,一是參透。
所謂的「看看什麼都有,想想都是語文」,從相對宏觀的角度看,就是處理好語文和非語文的關系,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考試和素養的關系,人文與工具的關系,內容和形式的關系,讀書和做人的關系,核心內容和拓展延伸的關系等等。從課堂教學內在因素的角度看,則主要是言和意的關系,讀與寫的關系,聽與說的關系,聽說和讀寫的關系,聽說讀寫和思的關系,聽說讀寫思和語言的關系,以及教與學的關系等等。能和諧地、恰到好處地處理這些關系,語文課就是高境界,必然有利於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如果刻意誇大其中一點,就會使語文課堂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異化的、甚至是非真實的狀態。
如果我們套用新課程的理念來認識這個問題,所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或者所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語文課中得到學科化的體現。有知識學習,有知識積累,能給學生該學的語文知識,能給學生有用的語文知識,能夠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為語文素養的培養服務,能夠用正確的知識觀進行語文知識教學;有明確具體的語文能力訓練,有語文能力訓練的合適形式和適當方式;更主要的是,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學生自己的閱讀、有自己的寫作、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積累了語文學習的經驗,悟出了語文學習的特點,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而且在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豐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思想認識能力,形成了積極的人生態度,確立了自己正確的價值觀。我想,這也就是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以上是我們對本色語文,也是我們認為真語文「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這一基本主張的闡述。當然,還有許多內涵,因為在其他文章中多有涉及,這里就不再重復。
Ⅳ 語文是誰發明的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