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核心素養如何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指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於漪說:「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語言負載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
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及其各種表現形態(口頭語、書面語等),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靈魂。
語文教學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學生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這里的先進文化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文化。
2、語文教學要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放到重要地位。語文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會)進行交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開發自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的職業、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化的特點,終身學習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從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取向,立足於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學習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3、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被動聽講、機械操練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啟發式教學、會話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
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允許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要求對不同的學生作不同的評價。
4、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實踐性。一些新的語言學理論,尤其是文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在語文教學界得到廣泛認同,語文教學要重視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體現漢語教育的基本規律。突出體現在,閱讀教學要重視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強綜合,突出重點;
要重視誦讀、感悟和積累,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淡化語言知識教學要求,減少單項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避免煩瑣分析和形式主義。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淡化文體,強化體驗,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1)如何培養語文核心素擴展閱讀: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1、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2、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3、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2.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根據語文學科特點,應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通過興趣學習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二是要注重理解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澱是對學生的最好熏陶,更能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涵養;
三是要與時俱進地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之心和對人生的積極心態。
最終達成培養學生除聽說讀寫思能力之外的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素養。
3. 如何培育語文核心素養
培育核心素養
1.促進教師成長
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由誰指導,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高品質的教育。教師本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自身的成長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學習,加強研究,深入反思。用豐厚的學養、淵博的知識和人格的魅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其實,對語文教師來說,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也在凈化著自己的心靈,使自己飛翔的心時時享受著純真的牽引。
2.打造生本課堂
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先學後教,為學而教,能學不教。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和學得更好。以知識第一轉向能力為重,學生的表現和收獲應成為課堂評價的首要因素。教師少直接講解,多啟發品悟;少填鴨灌輸,多多元互動;少包辦代替,多放手實踐,努力打造生動活潑的開放性、生成性生本課堂。而現實中,有些語文教師的課堂更多的是控制,而不是激發;是自問自答的講解,而不是師生互動的對話。教學的內容(即教什麼)基本能把握,而因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效果卻打了折扣,甚或大打折扣。教師沒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不給學生閱讀、思考和表達的機會。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學生逐漸具有我們所期望的素質和能力。教師應多讓學生去說去做,而不能搶奪學生成長提高的機會。
3.注重氛圍營造
語文學科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特別是和理科不同的是,語文學習是一個慢熱的過程,需要靜養浸潤,需要熏陶浸染。如果理科是用「教」的方式,那麼語文則需多用「育」的方式。就像種子和幼苗一樣,給以適合的水分、土壤、溫度和陽光,它就可以自己生長,並不斷強壯。如果企圖完全用「教」的方法來教語文,則可能事與願違。所以就需要教師加強語文學習氛圍的營造,提供「育」的環境,打造書香校園,讓教師有書卷氣,學生有書生氣,校園里書香彌漫。這些就需要學校倡導支持、年級積極推動、教師主動作為。具體的載體可以有:建立圖書角、開設閱讀課、推薦美文章、創辦文學社和舉辦讀書會等。
4. 怎樣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如何提高人文素養呢?首先,拓展學生的視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過積淀,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教師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最後,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走進語文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教師應該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它更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縮影。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國文化。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五千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作為未來中國發展的希望,小學生學習語文,了解傳統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過課文的學習,他們會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歡上中華文化,可以培養出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來文化對我們侵略,使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在課本閱讀中聯系學生生活去處理教材,而且我們還要善於在平時多留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學生的周記、隨筆是語文教師了解學生打開學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結合學生記錄下來的學校班級生活、青春期的朦朧情感、喜歡的音樂、感興趣的影視動漫畫小說等等,讓他們討論、評判、體驗、內化。通過這些渠道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素質,同時豐富了學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三、讓學生開拓視野,學會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生應該引導學生去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要拓寬,不能僅囿於有限的幾本教科書,從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學教科書。因此,我們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應意識的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發展。例如:多讀名篇名著。我們現在要讀的不僅限於課本,還需涉及各個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們留下的經典。讀經典就是讀人生。當今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華助長了學生的浮躁、張狂的功利心態。多讀一些名篇名著,多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有助於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多關注社會生活,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廣泛了解。可以叫他們放假回家的時候,多看看民生新聞,多看看報紙,引導學生開始學會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對待我們這個世界,他們有的為社會競爭的激烈而感慨;有的為弱勢群體而憂傷,有的體驗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有的感悟到了人間的真情溫暖,有的產生了幾分愛心與同情;應該看到,語文學好了,情感也必將得到升華。這是因為在語文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感染,心靈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獲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對人類的情感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們感情變得更加細膩。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升華學生情感的重任。這種生命的體驗遠比獲得一點知識來得重要,學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獲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把人文素養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小學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從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