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部編版小學語文要素包括哪些內容
一、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三、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1)什麼是部編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擴展閱讀:
教材制度沿革:
這「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材發展情況,要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教育部制定統編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齊放,語文課剛剛恢復獨立設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指導下,開始改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立,改革統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統一要求和審定的前提下實行教材的多樣化。
到了1991年,九年義務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兩套教材誕生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後,廣東、四川、上海、浙江、北師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經過送審,也在各地進入了課堂。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引
❷ 語文要素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編寫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以讀寫訓練項目作為語文訓練的主線。部編教材為凸現語文素養,明晰教學目標,採用「雙線組織單元內容」,即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同時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線索。以語文訓練要素作為主線、明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課後思考練習題圍繞著單元的訓練要素出題,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增強了。與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讀寫訓練項目」同中有異。這就需要老師們明確新教材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語文要素,了解其內涵與功能。
從部編教材單元的功能來看,有識字、閱讀、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單元。在閱讀單元中編排了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閱讀策略單元、小型綜合性學習單元和綜合性學習單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以閱讀方法與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是教材編寫史上的一大突破。
在第二、三學段,每冊編排了一個自成體系的習作單元。以習作指導為主線編排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部編教材的一大創新之處。除了在閱讀單元有序地安排學生寫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還加強了應用文的練習,如信、演講稿、建議書;同時還編排了材料作文,如看圖作文、續寫、縮寫、讀後感。從三年級開始,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的發展體系,有計劃地安排了八個自成體系的習作單元,目的是加強習作教學分量,以期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中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摘自陳先雲:增強六個意識,教好部編小學語文教材)
「語文要素」應該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這樣一來,它的內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語文知識,也包括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簡單地說,「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語文要素應該是與學段學習內容和目標相對應的,但更加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我們也可以將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理解為單元重點學習目標——把讀的目標說成「語文要素」,把寫的目標說成「習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內容來自網路)
❸ 雙線組元是什麼意思
「雙線組元」:雙線指的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統編版教材所謂的「雙線組元」的課文編排,就是有一定道理的了。我理解的這個「雙線組元」,就是統編版試圖引導教師通過對所謂「語文要素」的落實達成一種人文主題的教育。
第一,覆蓋面全。該叢書以人教社新課標教材為藍本,配備了從小學到初、高中各科、各年級系列教輔,同時還涵蓋了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滬科版、滬教版、蘇教版、滬粵版、浙教版、冀教版等版本。
基礎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本書特別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和練習。有專家說: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練出來的,只有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本叢書正體現了這一宗旨。
❹ 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分別指什麼
所謂的人文因素包含了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
1、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歷史因素中有時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這些因素比較穩定,不是經常變化的。人文因素是社會因素中最活躍的也是經常變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習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等。
2、文化因素
凡屬於意識形態方面的、非物質技術方面內容的、都屬於文化因素范疇。如制度(如禮制)、宗族、還有藝術方面的小說、詩歌、繪畫、音樂、戲曲、雕刻、裝飾、裝修、服飾、圖案等都屬於文化范疇。以建築類別來說,則多著重在制度、習俗、審美觀以及藝術處理等方面。
(4)什麼是部編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擴展閱讀:
社會因素的舉例:
1、抗生素和殺蟲劑的濫用使病原體和傳播媒介耐葯性日益增強。以結核病為例,目前全球約有耐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者一億。1981~1995年,美國對抗生素出現抗葯性的病例從2%上升到25%。而蚊媒對殺蟲劑的普遍抗葯,嚴重影響了滅蚊,從而引起了瘧疾、登革熱、黃熱病等的流行。
2、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類傳染病有增無減。城市化造成大量貧民窟的形成,貧窮、營養不良、居住環境擁擠、衛生條件惡劣、缺乏安全的飲水和食物,是傳染病滋生與發展的溫床。
3、戰爭、動亂、難民潮和飢荒促進了傳染病的傳播和蔓延。如前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動盪局勢使這一地區上世紀九十年代白喉嚴重流行。
4、全球旅遊業的急劇發展,航運速度的不斷增快也有助於傳染病的全球性蔓延。
❺ 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具體指什麼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編寫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以讀寫訓練項目作為語文訓練的主線。統編教材為凸現語文素養,明晰教學目標,採用「雙線組織單元內容」,即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同時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線索。
一、什麼是「語文要素」?
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
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陳先雲《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
「語文要素」關系:
抓基本方法,學基本內容,形成基本習慣,形成基本能力。
二、如何梳理「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把「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
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導引、課後習題、語文園地、習作設計之中。
教學中,我們需要根據語文要素確定相關教學內容。
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樹立准確的目標意識,關注目標的層遞性, 把握目標的整組性。
(1)通過導語點明語文要素;
(2)通過課後習題落實語文要素,貫穿方法指導;
(3)通過語文園地梳理總結語文要素,進一步提煉相關方法;
(4)通過習作進行實踐運用語文要素。
三、語文要素的「教學化」路徑有哪些?
從統編教材單元的功能來看,有識字、閱讀、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單元。在閱讀單元中編排了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閱讀策略單元、小型綜合性學習單元和綜合性學習單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以閱讀方法與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是教材編寫史上的一大突破。
語文要素「教學化」有以下簡明路徑:
(1)專門指向:執教單篇課文(或語文園地、或習作等),以相關語文要素為重要(主要)教學內容。
(2)線性把握:執教單篇課文(或語文園地、或習作等)語文要素時,要注意從「縱向」上來把握相關要求。
(3)建構設計:教學某一語文要素時,要著眼於兒童已有經驗,採用適切的學習方式,以達到有效生成。
「語文要素」應該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既包括語文知識,也包括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簡單地說,「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語文要素應該是與學段學習內容和目標相對應的,但更加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我們也可以將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理解為單元重點學習目標——把讀的目標說成「語文要素」,把寫的目標說成「習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
❻ 如何在課文中落實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
一、「語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語文要素」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剛接觸部編教材的一線老師肯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首先我們要明確這一概念。
「語文要素」聽著很陌生,但是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麼從字面上來看,「語文要素」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必要元素。從內容來看:字、詞、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書寫、閱讀、寫作、審美和口語交際等豐富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都屬於「語文要素」的范疇。
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
那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現的呢?在部編教材中,在課文和語文園地中標有許多 「提醒」小標識,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稱的語言,讀起來親切、易懂,學生也很感興趣。如為了落實新課標要求的「讓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一下這一冊教材中就有這樣的安排:
在第6課《樹和喜鵲》一文中,第二小節「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在「孤單」一詞下方有小要求: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第一小節中,「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隻喜鵲。」回扣第一小節,想像樹和鳥的處境就不難理解「孤單」的意思了。還是在本冊第14課《要下雨了》一課中第6小節小魚說:「要下雨了,水裡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這里也出現了提示:讀了這一段我知道了「悶」的意思。在這一冊教材中就這兩次設計,一處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處聯繫上文理解詞的意思。這樣精妙的設計,關注了年段目標,聚焦了思維能力,有利於學生真正感悟和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設計巧妙。
在語文園地中的標識就更豐富了,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從火車票上也認識了好多字」「廚師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藉助拼音查字典」這些標識,都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了切入點,同時教師也明晰了教材解讀和課堂教學的方向。
同時,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中,也設計分布了許多「語文要素」。不僅有知識點也有能力訓練點。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祖先的搖籃》一文課後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2—3小節的問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道課後練習,明晰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猜測的語氣。同時這也是這節課需要重點落實的語文要素。有了課後習題的提示,教師自然會將其作為教學的難點並提示學生:祖先可能在搖籃里做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憑作者的猜測,所以朗讀的時候語氣要上揚。在一下《姓氏歌》一課後有要求:介紹自己姓什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將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不難發現,通過課後練習題,一線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發現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讓教學不再盲目無序,對青年教師更至關重要。
三、「語文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語文要素」的明確提出,大大解決了一線教師面對教材到底要教什麼和學生具體應該學什麼的難題。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保障「語文要素」有效實施,教學活動該如何開展?教學策略又有哪些調整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基於學情,明確目標
第一學段的「語文要素」沒有相應的單元導語提示,這就需要執教教師充分解讀教材,根據「語文要素」的設計來靈活地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同一「語文要素」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有更深層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脈絡」在教材中的編排就是層層遞進的。從二年級上冊《千人糕》中藉助插圖說說千人糕需要經過哪些勞動才能做成。並且文章給了學生明確的圖案。到二下《蜘蛛開店》一課中課後思維導圖的形式,學生需要根據課文內容自己完成一張表格式圖案,再根據圖案來說說蜘蛛開店的過程,由此來理清文章脈絡。不難發現,同樣是理清文脈,從二上到二下教學目標一步步提升,在教學中,一線教師要發現並遵循目標的延續和遞進,並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展開教學。
(二) 依託目標,展開教學
「語文要素」的學習要依託明確的目標,如我在執教二
下《祖先的搖籃》一課中,課後習題有兩個要求,一是想像一下,在祖先的搖籃里,人們還會做些什麼?仿照第2或第3小節說一說;還有一個讀一讀,注意加點的詞語: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動賓形式的短語。在教學中我圍繞搖籃「有意思」展開學習,以生為本,遵循認知規律,讀中發現文本特色語言——動賓短語。根據低段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各種直觀形象的方法,如:看圖聯系字義、字形演變、動作表演等,體會動詞的妙用。學生樂中學,印象極為深刻。積累語言,拓展練習,接著仿寫短語,如此循序漸進地展開學習,降低了難度,卻提升實效。增強了學生對動賓短語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學生發散想像力,寫出了「數星星」「抓長毛象」「畫壁畫」等充滿想像力的短語。可見,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符合學情,也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接著我讓學生創編詩歌,運用剛剛所寫的短語回讀文本,在課文語境中遷移運用動賓短語。整堂課學習緊緊圍繞「發現——學習——運用」展開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親歷言語的認知、覺醒和創造的過程。緊扣本課目標,做到教學重點突出,一課一得。
(三)關注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識字、寫字、朗讀、積累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如在教學一下《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中,老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朗讀後可增加生生互評的點評環節,同樣也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多種能力共同發展。
語文學習不是簡單枯燥的知識傳遞與能力訓練。還要關注教學情境的設置,讓語文學習擺脫枯燥的刻板印象,成為一種充滿情趣的審美過程。讓「語文要素」在學生心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