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方法是: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1、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
3、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每次習作,選擇部分同學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進行交流展示。
Ⅱ 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
1.如何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近幾年,核心素養成 了基 教育 域的一個關 ,新 指出小學 文素養是指小學生具有比 定的、最基本的、 適代 展要求的聽 寫能力以及在 文方面表 出來的文學、 文章等學 修養和文...
2.造的兒童教育中也提出:「 明千千萬萬, 起點是一 。禽 不如人, 在不會 。 智者 得巧, 愚者 得笨。 人力 天工,只在每事 ...
3.基 之上的, 文本 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想像入手,入文入境。
Ⅲ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落實途徑:
一是通過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
例如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上來說,除了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之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春夏秋冬,從知識上來講,我們要求學生:
1、認識8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雨、阝」2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吹」「落」等動詞和一對相反的詞:「出」和「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我們就要引導學生了解四季變化,感受不同季節的景色,能主動積累有關景色的詞語,從心底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
在組織教學上如何培養核心素養?比如在教授《我多想去看看》,我們引導學生體會兩個城市截然不同的特色,以及兩個小朋友想去對方的城市去看看的渴望之情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就引導孩子們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爺爺告訴我,沿著 ,就會走出鄭州。 , 。我對爺爺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再寫一寫。
以「我多想 。」寫下自己的願望。再與同學交流。培養孩子語言表達和書寫能力。
三是通過教育評價落實核心素養。
在教學評價時,我們也要從多方面來進行評價,不僅考慮知識的掌握,比如現在的試題一些等開放性的題目,像我們期末考試聽力部分,除了考察聽力,對關鍵信息的提取,其實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這些內容是節選自一些課外讀物,也起到了推薦閱讀的作用,如果孩子閱讀量大的話,或許不用聽就知道怎麼選擇,還有我們教科書上的和大人一起讀,起到推動親子閱讀的作用,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請你幫個忙,打電話等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交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都是契合核心素養的精神的。
Ⅳ 怎樣培養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與綜合性兼具的學科,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語文課堂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即語感、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芹銀習慣。學生對語文知識有足夠的理解認知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一定會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就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保證。因此,語文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培養,以便更好地促進其成長進步。
一、說讀結合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具備了良好的語文語感,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對棗雹課文主旨的表達也會掌握得更加透徹,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增強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且,語文不僅是一門教學課程,更是一門語言,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很高,良好語感的形成也有助於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與發散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說讀結合教學的方式創造學生的練習凳首帆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例如,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這篇課文
Ⅳ 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整理如下:
1、具州察備必要的語文知識
當人一旦離開知識的懷抱後果是不敢想像的。在小學階段,教學中主要以漢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基本的語法知識和修辭方法、常用的段落和文章的整體結構、基本的閱讀寫作方法等知識為主要內容進行。
教師要對以上內容進行適時恰當的引導,讓學生主動自學、樂學、研學,要以學生為課堂禪跡橋的主體,准確合理的培養學生小學語文知識能力的素養。
3、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賀猛講過這樣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說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精神,培養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掌握基本學習語文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成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好習慣。
教師在使用教材進行閱讀培養教學的時候,應能結合閱讀培養的需要,採用多種培養方式。比如「擴大閱讀量、課外閱讀課程化、引領讀整本書、推進親子閱讀和全民閱讀、讓閱讀成為習慣和生活、時尚」等閱讀教學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新目標、新境界等教學方式。
Ⅵ 小學階段如何落實語文的核心素養
多讀書、多寫字、多了解和自己相關的時事。一、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競爭力。良好的語文素養,不但是學習語文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黃金時期。語文素養高的人,其情感更加真實、細膩和准確,其審美更加體現深度、高度和維度,其內心更加追求知行合一,其行為更凸顯正能量。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應當高度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二、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培養依據《新課程標准》要求,小學生語文素養,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中存在「認識不到位」,「目標不明確」、「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識字能力,輕寫字能力培養。據了解,大多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就很重視教認字、識字。上小學後,識字能力發展得很快。但由於這些學生動筆機會少,再加上書法教育未能被大多數的家長和幼兒園重視,學生往往對字詞只是簡單的「認識」,而不知其結構章法,更不清楚其含義及運用。二是重聽話能力,輕說話能力的培養。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以老師教學生聽和說為主。至於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學生怎樣才能說好等,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學方案,並非能一蹴而就。一些學校專門開設了說話課,但說話課尚無專門、實用的教材,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效果不怎麼好。三是語文課重視,其他學科不重視。
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如下:
語文核心素養落實到課堂:豐富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殲仿頌力。
例如在教學《鳥語》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氏鄭和哪些鳥兒對話?這些鳥兒說了什麼?從鳥語中你的收獲是什麼?這樣培養了學生的淺層次的思維,更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思考鳥語的深層次的含義,豐富了學生語文理解的能力。
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拓展學生的視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對學生的思想素質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課上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興趣的激發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語文開設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
所以不同的教學法對教學的重點是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加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
應該要鼓勵學生發問也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去發現問題並從問題的對與錯當中讓大家一起討論
淺談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口岸第二中心小學 莫志娟內容摘要:崔巒老師曾說:「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朴實、扎實。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我的理解是: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應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真實自然的對話,課堂上通過聽、說、讀、寫等學習活動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扎扎實實地搞好語文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鍵詞:習慣 學法 讀書 寫作 當下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動態生成、對話教學、資源開發等時髦名詞紛至沓來,令老師們眼花繚亂,茫然不知所措。一些課堂教學扭曲了新課程「新」的意義,過於偏重學習內容的新奇,教學方式的翻新,使語文課異彩紛呈的同時也變得華而不實。於是,一些專家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的主張。說是「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簡簡單單」的語文課要以學生為本,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就給我們老師提出了很不簡單的要求。那麼,這「簡簡單單」的語文課上該教些什麼呢?在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中我獲得了一些啟示。一、培養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學習效率會提高,而且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首位的。那麼,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裡,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自覺地識記。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3、傾聽、交流的習慣 與人交流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交流」的習慣要從剛入學的兒童抓起,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質疑問難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於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5、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扎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這樣讓學生從小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使兒童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6、讀書看報的習慣 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 ,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 7、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8、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了解現實生活的方法,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9、勤於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寫下來。10、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 教育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信息外,還要能利用報刊、雜志、書籍、電視、廣播、電腦網路等手段來搜集信息,為學生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准備。其實教材在每一冊都精心設計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利
在教學方式上應多設計一些趣味性教情境教學
訓練題採用競賽方式、以鼓勵習積極性
當孩子在快樂的學習當中產生興趣,自然就有信心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抓住「讀」字,把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當作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環,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可見老師的職責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會學知識,不斷提高語文素質。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描寫草原景色的詞語、句子。然後再思考這些詞語、句子描繪了草原怎樣的特點?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課文後,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詞語和「是……也是……」、「既……又……」、「連……都……」等句子。這樣,學生就能較快、較准確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風光,同時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草原優美的風光所陶醉。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也很注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一張」、兩把」、「一盞」、「如此而已」,這樣極其簡單的擺設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進行對比,來說明周總理的生活極其簡朴;把工作任務繁重與辦公用品簡單對比;把工作非常勞苦與食物非常簡單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周總理的偉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導學生在默讀或朗讀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時,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設計幾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道思考題:①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詞句,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②閏土對「我」說了哪些事?「我」對哪幾件事印象較深刻?為什麼?③讀了課文,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後,教師逐一提出討論,學生很快就能清楚,課文主要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 三、創設情境,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灕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灕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盪舟灕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麼?」學生齊讀:「灕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再讀:「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後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四、提出明確要求,教給預習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預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課文,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後帶著問題學習,這樣閱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授新課,就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預習要求要明確具體:即①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②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③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2、根據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內預習,運用標記法邊讀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重點和疑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點,我就引導學生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討論,自己解疑,這樣學生就逐步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從而也激發了閱讀興趣,培養了閱讀能力。 五、抓住課題進行審題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在教學中,通過反復訓練學生辨析課題,抓住重點,使學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學到了一種基本的讀書方法,閱讀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六、鑽研課後問題,掌握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課後問題是解決教路和學路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鑰匙,因此教學生認真鑽研課後問題是掌握學法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在學習《太陽》這篇課文時,根據課後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課文先講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後講太陽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系。這樣學生基本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在掌握了閱讀方法之後,閱讀能力也隨之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運用多媒體,展開學生想像的翅膀
總所周知,想像是以表象為基本材料進行思維的。有足夠的表象儲存是學生成功進行想像的必要條件。表象越缺乏,想像的素材越少,其想像也就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想像的素材越多,其想像才會越開闊、深刻,想像的內容也就越具體、越完善。
那麼,學生儲存的表象是通過什麼途徑得來的呢?來自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奧蘇伯爾的同化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所學的新知識在學習者頭腦中與其原有舊知識結構同化的過程。在我們看來,這個過程類似拼圖,每一個新知識的習得是學習者找到原有知識板塊中與新知識相契合的拼接處,並進行對接,使新知識成為整個知識板塊的一部分。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就是其拼接處。我們認為,在文學作品教學中,這一拼接處就是與作品形象化描繪相關的語詞在學生頭腦中對應的表象。這些都來自於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
在課文教學中,學生由於自身生活環境和學習水平的局限,使得相關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積累不夠豐富、充分時,就會缺乏足夠的表象儲存,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繪也就無法與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形成聯系,造成想像的狹窄、膚淺,甚至失真。因此,若想提高學生的想像水平,最根本的手段是增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知識積累,豐富其表象儲存,這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課堂教學而言,遇到學生表象不足以同作品中的形象化描繪發生聯系時,就需要設法補充相應的表象。這時的最佳手段就是運用多媒體
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那麼,語文素養是什麼呢?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而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而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發揮著至關重的作用,它是積累語文知識的保證,提高語文素養的最好途徑。 那麼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踐: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才能挑動學生心目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所以,課堂教學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教一篇新課文之前,我都注意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我採用了直接導入課題的方法,讓學生跟著我一起書空課題,在板書的時候,我故意將魚游到了紙上,寫成了魚畫到了紙上,學生都很激動,連忙指正我的錯誤,我順勢引導:咦,不對呀,魚是活生生的動物,只能被畫到紙上,怎麼可能游到了紙上了呢?這樣一來,學生都很感興趣,非常迫切的希望進入課文一探究竟,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於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同學吸引力就更大,所以,我就立刻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效果會好些。
二、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只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那麼,語文課堂作為培養語文素養的主陣地,以文本為憑借,就要求教師採用各種可行的辦法來幫助更好地融入課文,理解課文,來達到目的,學生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範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依靠文本,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來培養語文素養呢,我認為應該多重視朗讀。在小學課堂中,所有的閱讀課文應自始自終都貫穿朗讀,在朗讀中來培養良好的語感,因此,對於一些好的文本,除了要求在課堂教學是多讀幾遍,甚至要讓學生能夠背誦出來,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內涵比較深刻,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能夠快速地理解課文內涵,文中許多句子比較長且難以讀通順,因此教學時我反復讓學生誦讀,甚至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當堂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的感情融入的更深刻,不僅增強了朗讀的訓練,也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更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思維,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個性,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據課文的內容有目的的去進行語文實踐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時,讓學生發揮想像,說說如果當時你站在懸崖邊看著普羅米修斯遭受痛苦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在教學《桂林山水》時,讓學生說說,你想怎麼當好導游,把這個美麗的風景介紹給你身邊的夥伴親人。問題提出後,孩子們都搶著發言,課堂氣氛十分熱烈,一般經過快速思維後,先在小組里討論,然後再推薦說得好的在全班交流,這樣,談論交流而後把他們說的寫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學生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
四、適時練筆,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語文教學不光要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教師要找准語文課本中讀寫結合點,在閱讀中教給學生表情達意的方法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讀到寫的遷移,扎扎實實地掌握寫的技能。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給我們意猶未盡的感覺,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例如《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被大力神救出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觸摸春天》,盲女孩安靜在經歷了這次奇妙的歷程之後,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建議我們的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填補那片空白,讓學生的想像自由馳騁,海闊天空,既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領會,更是一次鍛煉寫作的好機會。在閱讀感悟、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情動辭發,因而寫得情真意切。「我手寫我心」,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必將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Ⅹ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四大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因此,思維發展與提升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
3、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胡宴薯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審美想像、感受思想魅力、並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祥者因此,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語祥者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課程是實現褲者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
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胡宴薯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褲者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
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
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