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去豐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緊扣教材,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資源,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這類課文時,學生對文中的科學現象既好奇又不解,於是我鼓勵他們回家動手試試,然後在課堂上陳述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語文課上,有時我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如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段落,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後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讀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我認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實基礎,又注重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走出教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課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身邊的垃圾》,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生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和環保建議,編輯「環保小衛士報」……。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愛鄉,積極為家鄉的環保出謀劃策,並自覺做綠色家園小衛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條件,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讀讀、寫寫、畫畫、看看、比比、做做等各種形式,感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日復一日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採取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空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研究、交際、習作、評價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三、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徵。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應更開放,運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習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
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多演。讓學生扮演角色,再現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擴大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體驗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從而體驗到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烏鴉》,在演中能體驗到狐狸與烏鴉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2、多做。現實生活說少做多,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於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到物,需要一個轉換過程,心靈與手巧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學習中的多做主要有這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收集等。(2)驗證性。如《畫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樣子也不一樣。"(3)探索性。如《動手做做看》,依據文字說明製作一個風向袋,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4)創造性。如自創小報,據文字(如詩句等)結合自己的感想創作圖畫等。3、多賽。有競賽就有輸贏,讓學生不斷領會自然界賦於我們的生活准則――優勝劣汰,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跌倒了爬起來,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挫折能力。競賽給語文活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主要有兩種競賽: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四、回歸生活,布置靈活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因大都帶有強制性,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留有時間,目標明確的作業,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可布置三種作業:觀察性作業。觀察性作業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學習第二冊的《識字八》,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自己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b、擴展知識。如教學《地球爺爺的手》,請學生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體驗性作業。如,教學《春天的發現》,請學生在學校、池塘或公園觀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教《愛吃的水果》,讓學生嘗嘗各種各樣的水果,體驗一下吃各種水果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業。如教《我們的小製作》,讓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小製作。 語文教學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復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 淺談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走近生活
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打造高效課堂?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總之,分析問題?「富饒」是什麼意思,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發現問題,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老師娓娓道來。 2,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投去一石,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淡化教學重,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一池死水、情感滲透: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切忌「作者生平」,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四;渲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就想探究其奧秘、提出問題的能力,揮之不去,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魯迅先生說過、同激昂、身邊小事啟質疑、口欲言的「憤」、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歌唱家定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播放海底的珊瑚,圍繞題目提出問題,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龍蝦的畫面,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鼓勵質疑問難,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發現問題、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愛因斯坦說過。比如,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創設氣氛,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再稍作點撥,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 1、形象性和生動性、愉悅的教學氛圍孔子曰、和諧美,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會主動,從這朵花前穿過,多美的意境、「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形狀各異,可這樣設問、情感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創設高效課堂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真是神奇瑰麗,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並沉醉其間。再如。如,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巧妙設計,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魅力和詩意,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1,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什麼樣的海參,創設輕松,起點是一問」,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你們看、全程參與、能力的提高,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有充滿童真的語言。 3。在這個過程中、時空轉換,多問幾個為什麼。三,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3)、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創設輕松、",使學生處在心求通。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叩開學生的心靈,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扣人心弦、 激情授課。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 2;過於冗長的導語。」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同探求,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學生余興未盡,我因勢利導: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從而萌發了",如如教學《瀑布》一課,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動中求知,學生茅塞頓開,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或神思飛越,要堅持啟發誘導,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有輕松愉悅的音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碧波漣漪,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二、積極,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例如、奇妙無窮。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有栩栩如生的表演、「悱」之中。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巧妙地啟發誘導。例如。這樣。在教學中,或期待盼望,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課的開始,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情感的共鳴:「島」是什麼意思。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這樣?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運用電教媒體,給學生直觀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風平浪靜,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這樣就是穿梭,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學生入情、在喜悅中探索,還需要我們全體語文老師不斷探索、同疑問。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在陽光的照耀下、「樂學」的慾望?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或躍躍欲試,營造氛圍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如第四節,伴隨著優美的旋律:「發明千千萬萬。 1。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難點,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運用電教媒體,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 創情設境、懸念美,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變「學會」為「會學」。語文教材中,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充盈著美的氣息,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沒有興趣的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陶行知先生說,他們樂於在玩中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海參。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以境引情,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設置懸念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 2,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色彩鮮艷、「時代背景」,激發興趣、移情。而選進教材的課文、同探求,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回味無窮,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並產生獨特的體驗,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又從那朵花後繞過;沒有興趣的地方,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淡化教學重,引導學生產生疑問、精心導入,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浸潤性?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怎樣的大龍蝦,化靜為動。那麼,閃耀著各色光芒,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群島」又是什麼意思;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運用電教媒體:「孩子們。又如《五彩池》一課,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此時,我利用電教媒體、難點,就像只用綠色渲染、真實參與,我們一定要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課堂效率。如《草原》一文中",易使學生疲勞、冶情,是相對較難理解的,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無異於一種苦役。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第一個音定準了,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激發興趣。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勾勒"、挑戰性: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同激昂,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具有形象美。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生機盎然。總之。(2),還要善於設疑。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多快樂啊,先聲奪人,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學習「穿梭」一詞;的強烈慾望,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以創設一種氛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出現在靜謐的夜空,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娓娓動聽的誦讀,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引導學生讀題,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同時、巧妙運用電教媒體,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問題性,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1);我要讀",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觸及重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審題、注意力分散、審題激質疑。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點燃學生的激情,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同疑問、開放性,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是很重要的,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句子中的"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主動參與一、執著地去探索。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相信打造高效課堂最終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3. 如何把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轉)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性學習,就其實質而言,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一個扎實的基礎,而學生的主體意識是綜合性學習啟動的起點和實施的基礎,因而在實施綜合性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積極意識,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意識
語文學習天生就具備綜合性的特質。一方面學習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學習方式也往往整合了讀、寫、聽、說等多種形式。這是全方位各學科的綜合。然而,目前的狀況是,學生的學習還僅僅局限在課堂內,學生普遍缺乏關注意識,對身邊的人、事要麼是一種熟視無睹的模樣,要麼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甚至是漠然視之的冷淡。那麼,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關注意識呢?我們可以採取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辦法,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情味,感悟生活的情意,讓學生關注這些生活中令人動心的細節,細心感受這些平常而深刻的情感,帶著這些去讀相關作品以便產生共鳴,這樣可讓學生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個性。處處留心皆學問,讓學生留意生活,特別注意社會的變化,教師及時正確引導學生善於捕捉這些社會變化,組織一些諸如尋找生活中的美、今日新農村、時事要聞回放等活動,要求學生深入生活,步入社會,走訪調查,以不同形式從不同角度來反映社會的變化,體會這些變化帶給人們內心的感受,思考這些變化的原因,思考怎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進步。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積極主動關注社會的意識,以形成他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實踐意識
語文學科有著極強的實踐性,培養語文實踐能力的途徑也只能是語文實踐。而生活實踐為語文學習找到了活躍的平台,語文學習也因此有了更鮮活的素材,有了更豐富的形式,也有了更豐厚的收獲。《語文課程標准》對綜合性學習四個學段的階段目標指出:綜合性學習特別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強調學生必須具有綜合性學習的實踐行為。由此可看出,以實踐為主就應是綜合性學習的主要特徵。那麼,在備課時,教師就必須改變以往的常規做法,盡力注重不同知識層次的和認識水平的學生,丟棄陳舊觀念,重新審視教材,審視教學思路和策略,審視教育對象,積極熱情地引導每一位學生親自參與問題的發現,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去搜集資料、策劃活動,調查訪問、交流探討等。重視過程性學習,讓學生直接從探究中體驗苦與樂。教師在做好引導後,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思,在過程性學習中培養鍛煉自主實踐意識,自我學習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等。
語文生活實踐,如果僅僅觸及生活的表面,對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不大,那種學習猶如蜻蜓點水,缺乏深度,或者在教學中還堅持唯課本論,結果也會大大削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都不利於學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實踐意識,不利於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而合理開發資源,讓學生盡可能地在實踐過程中多學語文、多用語文,才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收效。課標的階段目標中,提出利用爛兄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這就是要求學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學習語文。另外課標中關於綜合性的教學建議中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念乎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可見綜合性學習具有重要的實踐性這一特點。這就強調學生把學到的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應用到生活中去,能做到學以致用。這同時也要求教師要走出課本,對照生活,又結合課本,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多方面學習語文、用語文的實踐意識。
三、合作意識
新課標開篇就寫道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階段目標中強調在活動中學會合作,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教學建議中提出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評價建議中,學生在活動中合作態度和參與態度被放在評價的著眼點的首位。由此可見合作意識和能力是受到從未有過的重仔歷悉視,也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四、學科交叉意識
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出溝通,提倡結合,這表明它具有跨學科特徵。由此可見,語文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應當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以一種整合的狀態出現。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在學科交叉中,在知識相互滲透中,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整合。怎樣進行這種跨學科學習呢?可以依託課文進行,如研究唐詩中有關月亮的主題;搜集、整理有關探險的記述的古今詩文,按分類進行合理編排、定稿結集,供互傳,並從中搜索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地理、生物、物理等學科知識,反映到手抄搞中,並表述自己的了解,認識情況。這樣,便於學生將各學科有機結合起來,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在不同內容和多種方式的相互交叉滲透中,知識和能力得到整合。當然,在培養學生學語文的學科交叉意識時,在實施過程中,應立足於課本本身開發教學資源,還應注重各學科體系的互通性,即能體現出:審美情趣的培養,思維方式的整合以及知識體系的互補。
4.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
《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我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四突出」為教學理念:即突出活動過程,啟發自主參與;突出語文知識的整合應用,體現師生的合作創新;突出實踐體驗,協調發展;突出「校本課程就在身邊」的活動過程與策略,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呈現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具體做法如下:
1 將口語交際、習作融於活動中 , 開展綜合性學習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訓練要求,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不同,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合到活動中。例如以「我愛家鄉」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內容:(1)了解家鄉的歷史 請學生當一回小記者,采訪有關人士或咨詢周圍人,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名優特產。(2)聽爺爺、奶奶講那過去的故事了解他們兒時的生活經歷。以日記的形式寫一篇「我和爺爺奶奶比童年」的小練筆。(3)利用口語交際以「濃濃的鄉情」為交流內容,把自己收集的所見、所聞、所感和其他同學交流。在牡丹江的旅遊文化節期間,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為客人做導游」等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與口語交際及寫作知識整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注重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優化.,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書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學會學習,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2 提倡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會不會閱讀,決定著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書籍是人類永恆的精神食糧,古今中外的大家,無不從閱讀中汲取營養。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一些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在「我愛閱讀」為專題的綜合性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在閱讀中引領學生能夠結合學習和生活實際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意義,激起閱讀的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1)圍繞一個小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英雄成長的故事、科學家的故事、科普讀物等,讓學生和好書交朋友。一段時間按學生的讀書進程安排一個小專題內容,在班級中營造了良好的讀書氛圍。(2)引導學生搜集名人讀書故事(或讀書名言),與愛讀書的人交流讀書體會。(3)去圖書館或書店了解圖書的種類,給自己的圖書歸類並做書目。(4)找一本喜歡的書閱讀,作摘抄或填寫閱讀記錄卡。(5)結合口語交際引導全班同學就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利用交流平台交流讀書樂趣的體會和學到的讀書方法。
重點以探究「讀書方法」為線索,以「課外自由閱讀喜愛的書」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指導學生自由閱讀課外書,找到喜歡的書目和讀書方法匯報交流.引導學生在談古論今中,激發讀書興趣。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課內課外綜合性活動的進行,加強了教材的整合和課內外的結合,把讀與悟、讀與寫,讀書與活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學生對閱讀充滿了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習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對《課程標准》中提出的「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具體實踐。
3 倡導合作學習方式 , 開展綜合性活動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是學生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有力延伸。綜合性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深入地解決問題,增加學習的信息量。提供學生交流情感,展示個性的機會。「遨遊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材編排,突破了以課文為主體的單元結構。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特別是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這也是學生第一次開展較長時間的綜合性學習,為保證活動的效果,我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內容:(1)活動前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制定計劃。活動結束後,以小組展示和交流活動成果。(2)舉行猜字謎游戲。各小組自選內容,同時開展不同的活動。如第一小組猜字謎,第二小組搜集歇後語,第三小組搜集帶諧音的笑話,第四小組了解漢字的來源。由於各小組學習任務的不同,教師要及時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要求小組明確分工,每個成員都有具體的任務。(3)以小組為單位開成果匯報會,共享學習成果。可以說,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增強了團結合作的思想意識。在交流評價中,促進了情感的提升,也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4 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開展綜合性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和生活緊密相關。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藉助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生活的空間是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我在綜合性學習中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社會教育資源,開展扎實有效地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在各種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指導學生在學校開展演講、辦手抄報、演課本劇等活動。在節假日,提倡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外出旅遊,進行參觀訪問。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家庭做調查采訪,學寫簡單的調查報告等。通過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深入社會實踐,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放了語文課程。在「節約用水,愛護我們的家園」活動中,讓學生寫倡議書,設計公益廣告詞等一系列活動,體現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同時也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可以說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准注重學生對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較好地整合了知識與能力,尤其是有利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收集、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它將課堂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踐,也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開展綜合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意義深遠。廣大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