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們請問大學語文要怎麼學
傳統語文教學的套路,無非小學「音、形、義」,初中「字、詞、句」,高中「篇章、結構、段落、大意」,學校把大量的教學時間花在「聽、說、讀」上,學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讀上,沒有最終落實到寫作上,大學語文教學延續高中語文教學的套路,繼續搞文學藝術作品的「閱讀與欣賞」,而不是語文實踐技能——應用寫作能力的訓練。毫不客氣地說,20年來的大學語文簡直就是「高七」語文,所以,許多大學生工作以後「寫不了材料」(特別是專業應用文),寫不好論文,看不懂專業技術工作需要的古文資料,有些善寫者的能力和成就並非大學教育所得,而是「業余愛好」煉成。我在近20年的機關公文審核中最痛心疾首的就是大學生寫不好應用文。毫無疑問,大學語文首先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重點是專業應用文寫作。
「文以載道」,語文的功能在於表達、傳達、傳播、交流、溝通思想,因此,「載道」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我發現許多大學生不會寫文章,寫不好文章,不是識字少,讀書少,關鍵是遇事心裡沒底,辦事心裡沒譜,「幼稚不懂事」(老同志的看法),缺思想,缺見解,缺主意,缺乏綜合分析、分類歸納、總結提煉的基本功,許多文科生甚至連「老八股」說套話廢話的功夫都沒有。原因何在?就是我們的文化教育丟掉了「文史哲不分」的好傳統,這個傳統的核心是「傳道」與「解惑」,心中無「道」,大「惑」不解,何以落墨行文?也就是說,學生缺乏以哲學為「筋骨」,以歷史為「磚石」,以文學為「泥漿」,以文字為工具「建構」文章的能力。所以,大學語文教學要增加閱讀量,增加思想的厚度,鼓勵學生寫讀書心得, 強化思辨能力和思想的力度,把學生培養成「真理在手,無所畏懼」的「思想者」,果如此,大學生則定能文思泉湧,下筆有神,揮灑自如。
語言能力的外在表現一是寫,二是講。不得不承認,現在能夠口若懸河、氣沖霄漢的大學生非常少,原因何在?在十幾年語文教學中,學生始終是聽眾、觀眾,而不是演講者,學生缺乏演講和辯論訓練的機會,發言一離開稿件就面臨「失語」。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大學語文教學要訓練學生的演講能力、辯論能力,特別要訓練學生脫稿講話能力,這種訓練中包括演講技巧和心理素質的訓練。
總而言之,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只有兩個:一是「下筆有神」,二是「口若懸河」,讓大學生像個真正獲得「大學之道」者。我深信,為了兩個目標,教育專家們定會拿出一整套詳盡的方案。
㈡ 如何有效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學語文教學
1.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豐富教學內容
在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融合傳統文化,並且要有針對性的對教材進行篩選。
以傳統文化內容為基礎,選擇教材是要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合理轉化傳統文化知識,使其更加適應於新時代背景,此外還需結合學生較為關注的社會現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若想更好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而言需要堅持創新精神,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當前階段,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知識傳授。
對於大一新生而言,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充分結合傳統文化對其進行知識引導,比如利用著名學術大家孔子的諸多名言,對學生進行大學生涯規劃與人生規劃。
對於大學生而言,大學時期的戀愛也是關注的話題之一,因此語文老師在教授語文內容時,可以相應引用傳統文化里關於愛情的諸多典故。
2.以融入傳統文化為目標創新教學手段
對於大學語文課程而言,其本身相對單調,其教學內容沒有很豐富,再加上傳統文化元素也相對枯燥,所以在對二者進行融合時,相關教學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對教學手段的創新。
若想對其進行創新,首先要充分藉助與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以此來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
與此同時,還應採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比如情景和啟發式教學等,這樣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我國教育領域對高新技術的應用逐漸趨於成熟,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此外教師還可以採用直播、錄課等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加豐富的學習模式,這樣以來還能更好的營造學習氛圍。
3.開展以傳統文化元素為核心的語文實踐活動
對於大學語文教師而言,在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與語文教學時,一定要將傳統文化融合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
並且語文教師要多多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並且還要始終圍繞傳統文化來展開。
實踐活動多種多樣,比如可以組織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寫作大賽,或者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知識競賽等。
如果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雜志,題目的設定有很多,而且每個題目背後都有很深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在雜志中進一步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源:錦綉·下旬2020年10期
㈢ 如何教好大學語文這門課程
我幫你分析一下
你思考一下大學生的思維。他們為了什麼來聽課呢?
一是他們要考勤,他們為了加分不得不來
二是他們對課堂有期待。
三是他們來課堂有自己獨特的目的,比如約會或者討債。這是和各個同學打交道的平台。
第一個目的說明我們不必擔心他們會不會來,第二個目的我們就要好好側重分析。第三個我們如果能夠利用一下,也可以收獲他們的心,加大他們的忠誠度。比如誰生日,不要等到他們班長提出要佔用課上一點時間,而是事先和班長協商好這類事情,積極配合。
第二個目的,實際上是所有大學老師的共同困境。雖然我不是大學老師,但我的不少朋友就是。有個語文老師就對我總結他們大學教語文的困境:
是妥協在娛樂中,還是積極的以正統的語文知識來教導。然而前者是最受歡迎的,而後者大家齊呼無聊。大學語文備受爭議的地方就在這里。以學生為導向,則學生最終開心度過每節課,然最終和沒有學過一樣,因為他們只喜歡有趣的語言和小故事小笑話。然而以正統出發,則學生會感到難以接受,要識記許多的知識。
他最終的方法還是綜合考慮兩者,但是效果還是很差。因為兼顧兩者總是意味著兩者都喪失。
他現在決定還是回歸正統,這才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
我的建議是注重第三個目的,和學生打成一片。然後貫徹第二個目的,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來學東西 。
這些都是我的想法,希望能夠給你些想法。
㈣ 給大學語文課的建議
(一)、明確「大學語文」的定位:大學語文不是一門給中學補課的課程,不是一門高四語文,它是一門文理科學生進大學後的第一門強化母語的人文素質教育課。
時下,我國的大學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種大眾化教育。一名學生在進入大學後,要完成從學生到知識分子的轉變,就必須加強人文品格、人文素質的修養。大學生畢業之後,不僅應該成為技術類知識分子,更應該成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讓學生成為一個純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過人文學科教育來實現。
不得不承認,大學語文並不具有像英語那樣的「實用」,也不可能直接作為升學、出國、就業的敲門磚,但良好而准確的漢語表達在學習和工作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並且是長久的。語文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軟指標」,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語文的運用。
(二)、學校應該重視人文學科的建設,重視大學語文這門課。
「大學語文」是一門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礎課,要得到師生的重視,首先要得到學校領導人和決策人的重視,這是同一所大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緊密關聯的。
有的老師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時看到自己的學生別字連篇,句子都寫不通就認為是《大學語文》或者《應用寫作》沒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應課程課時量。實際上,「大學語文」的課時是有限制的。整個大學語文課程也就幾十個學時,而且由於教室或教師的種種原因經常上大課,開課時通常是幾個班一起上,100來個學生。一個學期下來,效果自然不明顯。這就要求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在課程安排中應考慮《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盡量開小課,上精品課。美需要在沉靜中欣賞,它不需要喧嘩,有時還不需要熱鬧,它需要在心與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學語文》的教學安排應著眼於這一特點。
另外,目前有的學校中文教研室沒有獨立,而是歸屬到某一院系之下,整個中文教研室的十來個老師卻擔負著整個學校的幾萬名學生的語文教學任務,教學任務過於繁重。
對此,高校還要從機構設置上著手,切實增強「大學語文」在高校教學中的優勢。
(三)、豐富教學形式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
中學語文教學在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下側重於學生的應試能力,教學形式趨於單一化、模式化。鑒此,大學語文教學應側重於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且沒有升學壓力的教學應該更有利於教師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經典影視作品賞析、情景模擬訓練有助於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小型辯論會、演講比賽等有助於學生認識到學以致用的妙處;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能直觀而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甚至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領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關的社會實踐亦不失為有效的教學形式。
營造良好的課堂語文環境,對大學語文教學亦十分重要。學生受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影響,對大學語文課也往往少有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當務之急。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課堂環境是使學生樂於學習語文、學好語文的重要保證。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用新知識去啟發學生思考,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開展口頭討論、書面討論,把練習論辯口語和練習概括、品評、抒發感情的書面作業變成學生表達的需要,徹底改變中學既定框架的拘囿,讓學生不吐不快,喜歡寫,習慣寫。
(四)、在學校和社會上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如同英語四、六級考試一樣,把「大學語文」的教學也納入考級制度,從而有助於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語文素質的提高。
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這是從外在形式上督促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實施這種形式的好處一是有利於確定一種語文學習的統一標准,便於人們參照執行,一是從硬性條件上約束人們的母語學習行為,防止母語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現。當然,如何操作這項措施,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國教育報》(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導刊》(2005年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