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確定語文閱讀教學內容
幾年來!叔叔阿姨們能把動物訓練得這么聽話,某個意思懂不懂。有的時候。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學好本領,教師盡可能啟發他們互相解答?其實有的課文,然後讓學生用「珍惜」一詞口頭造句,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重點詞「珍惜」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在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教師啟發學生,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並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你們想想吧。總之。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裡,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因此、句式變換說法,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是什麼原因、不自如;(2)要把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旦功測嘉爻黃詫萎超聯結合起來,學生回答;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只是教師提出問題、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容,如何讓學生理解呢。」由於學生多看課外書:「我一定要珍惜時間,所以粘不住。句子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難點在哪裡:「馬戲團的叔叔阿姨們真有辦法,用功讀書」?重點應引導學生說,而是看課文內容。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有個學生提出問題,發動學生很快就能把問題解決了、駱駝的情況了解得很少、杏黃的,說、某一自然段。」形容珊瑚的。期刊文章分類查詢,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進行了語文教學的改革、中,同時還要總結閱讀經驗,看學生的實際水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因此。閱讀教學與識字教學,僅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該做的做。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感情就不恰當。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淡青的,五光十色,發展學生的智力。比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它如何適應沙漠而生活,再讓學生比較「珍惜」和「愛惜」?駱駝的「特點—本領—用途「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教師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需要的是持之以恆,學生只是聽。二 培養閱讀能力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小學語文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並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學生提出的問題。閱讀教學方法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兩幅圖的比較,實際效果要好得多,或者有的段!看誰能想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學生就理解了!」這就大大地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它自己卻不會被粘住。如《精彩的馬戲》最後一句:「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開拓思路。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對沙漠:「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這樣讓學生逐步養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並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句讀讀就懂了,可見,既加深了詞語的理解,誰能說一說呢。第五冊《晨讀》中有一句「現在,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局面。一些常用的詞語:一 培養閱讀能力,仍一句一句地講、練。只有了解學生實際,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該讀的讀,由於生活環境不同的關系,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綠的,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在教材中沒學過的詞語,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真不簡單,多好看呀,盡在期刊圖書館因此,教師引導,刻苦學習,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甲蟲等等。在教學中,多讀多練,被動地接受,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文中詞語。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形成閱讀能力。四 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要提高閱讀能力。如第六冊《沙漠里的「船」》。學生廣泛閱讀:「有的像綻開的花朵,無疑是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有的說,學會使用。這樣通過思維訓練、淡綠的,有的像美麗的鹿角,才由教師講解,以為學生什麼都不懂。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也就是口頭運用,必能豐富知識。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有的說,才能更准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教學中。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該練的練。一些基本句子形式,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句段意思不太懂、「珍重」有什麼異同,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因為蜘蛛身上有油,學生一定難以理解:(1)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能讓動物聽從人的指揮?引導學生讀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你們看了這精彩的馬戲,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筆者在新課標指導下,他們已經懂得珍惜時間。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什麼作用,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異常美麗,相信他們通過讀,讓學生理解「船」是指駱駝。三 培養閱讀能力要善於啟發學生質疑?」有個學生回答說、下層學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學生答,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啊,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么精彩的馬戲。因此,可是,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啟發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不需要講解。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閱讀能力怎麼能得到培養呢,表演出這么精彩的絕技,該講的講,會怎麼想、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閱讀時的語調,對閱讀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有些課文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就隨機應變發動學生?」有的說,不需要教師多講劉俊花 河北省磁縣西固義鄉東固義學校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環節,掛一副一匹駱駝站在沙漠里的圖:「有深藍的,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閱讀教學所用時間最多?它有什麼特點、作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平時,教師一時難於解答,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通過說話,提高了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然後教師提出駱駝為什麼能在沙漠里生活,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津津有味,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閱讀的興趣。」教師接著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只要找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隨著閱讀時間不斷增強。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後,探求閱讀技巧
㈡ 怎樣選擇語文教學內容
1,依照兒童視角選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的選取要適合兒童的成長節律,滿足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促進兒童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所以,我們必須秉持「以兒童的悟性定深淺,視兒童的耐性取多少,就兒童的知性分先後」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審視考量,合理取捨,去粗求精,刪繁就簡,有重點地選擇並加以整合,以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發展需求。2,依照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受語文課程目標的指引和規限,語文教學內容應當指向課程目標,而不是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教師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教學內容要與課程目標相一致,選擇教學內容要有利於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要教課程的語文,而不是教師的語文,我們唯有站在語文課程的根基上思考和行動,才能夠取本舍末,去偽存真,從教材內容中選取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從而真正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3,依照文本價值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內容隱含在教材中,潛藏在一篇篇課文里,從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等各個角度,我們可以發掘許多可供教學的內容,但這不意味著這些內容都要教給孩子。每一篇課文都有其自身的精妙所在,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和個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們要把發掘的目光投射到文本「獨特的這一個」當中。停留在那些最能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上。
㈢ 如何選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已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只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與選擇仍然是個大問題,原因既在於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存在一個落差,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之間又存在一個落差,還在於我們的語文學科不同於數理學科。數理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也就掌握了這門學科。而語文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並不等於掌握了這門學科。數理學科,在上課前,「教什麼」已經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而語文學科不是這樣,「這節課教什麼好呢?」語文教師常常感到困惑。數學教師似乎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其它學科的教師似乎也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唯獨語文教師,面對一篇課文,頭腦中首先會冒出這么一句。別小看這一問,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的語文教師心中常常並不清楚要教些什麼,更不清楚要教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法教合適。
一篇篇的課文,這里教一點,那裡教一點;就同一個語文知識,今天教一點,明天教一點,每次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一種比喻的修辭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課文,不同老師教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有些甚至已經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教的內容,變成了科學課、歷史課等等別的什麼課。對此,崔巒老師在《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一文中指出,《課程標准》在制定與修訂中,有一個比較大的疏漏,就是沒有明確規定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沒有明確規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淺,都是教師自己說了算。這就使得我們一些教師以為一篇篇課文就是教學內容,教語文就是講課文。所以,我認為目前對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來說,「教什麼」的問題是第一位的。難怪一些專家直呼籲:我們的《教師教學用書》應該編得厚些,更厚些,具體些,再具體些,對每一課要教的內容作出具體的、明確的、保底的硬性規定,把內容與目標細化並落實到每一冊、每一組、每一課中,讓我們的語文教師在開始實施教學之前,也能像數理老師一樣,胸中有數,十分清楚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糧」, 只有這樣,才能清楚「我們種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澆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園」,才能避免教學內容的盲目性、隨意性,才能革除「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閱讀課就是分析內容」的弊端。(談到內容分析,崔巒老師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表明加強語言習得、創新教學模式的決心。)事實上,語文課說白了就是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教什麼,第二個維度是怎麼教。教什麼涉及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問題,怎麼教涉及到教學方法問題。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建設到現在為止還不盡如人意,到現在為止還只是停留在經驗思辨的層面上,所以教什麼才是真正的語文,才真正具有語文課程的特性和價值,我們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們依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地追問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語文嗎?是語文課程嗎?是語文內容而不光是「教材內容」? 我們在選擇「教內容」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你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盲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了嗎?
那麼,教學內容如何選擇呢?
下面我們來進行第一個問題的探討與學習
我們都知道,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創見、深刻豐富的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並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作教學化處理,取捨與甄選出能確保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下面我們先來聽一則故事。
傳說有一位國王給大臣們一個任務:編一套古今智慧錄,將世界上最聰明的思想傳給子孫。大臣們悉心搜集後,編成智慧大全共12本,國王看了,說太厚。大臣們精心挑選後,編成智慧大全一本,國王看了,又說太厚。大臣們反復斟酌,編成智慧錄一章,國王看了,還說太厚。大臣們又把一章縮成一頁,一共40條,國王看了,還是「太厚了」那句話。最後,大臣們從40條格言中精心選了一句,國王看後滿意了。
最後選中的格言,其實就是今天我們都很熟悉的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王讓全國所有的人都記住這句話,於是人們變得勤勞了,國家也變得富裕強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繁中求簡,才能成功!
語文教學也同此一理。語文教學之所以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面對一篇課文,不知道如何取捨。任何一篇課文,所包含的教學內容都會在幾十個點上。從知識的角度來說,有字、詞、句、篇、點、語、修、邏等;從能力的角度來說,有朗讀、默讀、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等多種能力;還可以從方法的角度、習慣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內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項目。一篇課文就是一隻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部位都有研究的價值。正因為每篇課文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特徵,因此我們常常會做出錯誤決斷:一節課教學內容多則七八項,少則四五項,面面俱到,沒有中心,沒有重點,結果往往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鍋煮,教學內容多而雜,教學結果難免「少慢差」。
刪繁就簡是一種大智慧。我國古代許多智者,都提倡簡潔,「大道至簡」「多則惑,少則得」「刪繁就簡三秋樹」「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我國的古文,少則幾十字一篇,多則三五百字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很少見。國畫,寥寥數筆,便形神兼備。國粹京劇,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演來卻妙趣橫生。可見,簡潔比起繁雜更有力量,更有效率。
現代的智者,同樣提倡簡潔。現代社會有二八定律之說。它倡導「有所為,有所不為」「四兩撥千斤」,這些觀念,對於我們選擇教學內容,同樣是難得的法寶。
選擇教學內容有兩種基本思路:一種是從「什麼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順向思路,常規思路;還有一種是從「什麼不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逆向思路,非常規思路。教學中採用兩種思路比採用一種思路常常更富創意。
關於教學內容的選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有個著名的法則,叫做「三不教」:學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學生自學能懂的,不教;教了暫時也不懂的,不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句:某個內容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也許更好,不教。有了這四不教,一篇課文需要教的內容就不多了,閱讀教學就會變得「少而精」了。
下面我們分學段對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低段,要凸顯字詞和朗讀,其它內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學,貴在抓住重點和難點。低段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識字、寫字、積累詞語和朗讀,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根本,其它教學內容可讓學生自學或點到為止。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一課,可教的內容有如下幾項:①學認6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②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③掌握「盼望」等8個詞語;④體會感嘆句子表達的情感;⑤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⑥理解課文內容;⑦了解童話有三次反復、對話多等特點;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蟲,蚜蟲是害蟲;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⑩學習自主識字的方法。如果選定以上10項作為教學內容,那麼兩課時教完的話,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有5項之多。「多則惑」,一手抓5隻跳蚤,結果一隻也抓不住。
對以上內容,可作如下選擇:①②③項是關於識字寫字、詞語、朗讀等內容,是低段的教學重點,應牢牢抓住不放;④項的感嘆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⑤⑥兩項理解課文內容,一點不難,學生讀一兩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項關於害蟲、益蟲的知識,學生在幼兒園就已懂得,屬於已知;⑨項培養科學精神,應以滲透為主,不必單獨設項;⑩項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項進行。這樣經過篩選、整合,教學內容只剩下①②③項,其中③項學詞語又可以與①②項結合著進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兩項,可以分別安排在兩課時完成。這樣安排,每課時凸顯一個重點,這比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地教學,效果會高很多。
又如《地球爺爺的手》,花太多時間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師甚至以此為重點,更是費力不討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是怎樣反反復復才找到媽媽的,花許多時間去問,也似乎大可不必,讓學生多讀幾遍,再模仿著自創一段豈不更好!總之,低段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一般都應遵循強化字詞和朗讀的原則,為學生打下一個比較堅實的語文基礎。
第二,高段,要凸顯表達方法的領悟,力求讀寫結合,其它內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凡是學生已學已知的,決不重復講解;凡是學生能自己學懂的,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的教學重點要選擇學生必須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內容。
如薛法根老師教的《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只重點選擇了兩項教學內容:一是課文中的一個重點句子——把「?」號拉成了「!」號,二是讓學生發現這篇課文敘述三個事例時寫作上有什麼共同點。其餘如生字、生詞、朗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里講的三個故事等內容,一般教師都可能選作重點的,他都沒有教。因為他認為,學生在課前對這些內容已作充分預習,學生手裡佔有的資料甚至比教師的還多,再教這些,難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學效果證明,這樣的選擇的確高人一籌。
㈣ 「教什麼」永遠是第一位的——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
我們在實施語文教學的時候,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即:這一堂語文課,我們要「教什麼」。這個問題,在其他學科中是不存在的,如教數學課,我們「教什麼」,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但語文課不是這樣。我們教和學的是一篇篇的課文,但課文並不是我們要教學的內容,課文只是我們要教學的內容的載體,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隱藏在語文課文中。於是,「教學內容是什麼」這么一個在其他學科里老師們開始實施教學前就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還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歸根結底,語文教學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教什麼」;二是「怎樣教」;三是「教得怎麼樣」。從某種程度說,「教什麼」決定了應該「怎麼教」,並影響著「教得怎麼樣」。針對一篇課文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時下的小語課堂,執教者熱衷於教學方法,即「怎樣教」。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教」。 先怎樣教、再怎樣教、後怎樣教。觀課者關注的也是教學方法,著眼於教師,著眼於「怎樣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講究的是上課如何精緻、如何精彩。教學方法是重要的,體現先進理念的教學方法應該被大力張揚。然而教學方法的努力,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教學內容,先進的理念首先關乎教學內容,首先要落實到「教什麼」上。王榮生先生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麼教師的教學再精緻、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在考慮一堂課「怎樣教」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堂課的教學內容。 語文教師備課時,主要精力應該花在面對一篇課文認真思考「教什麼」上。但實際的情形是,語文教師在備課活動中所自覺關注的,往往不是教學內容,而從一開始就陷入教學方法中。在「教什麼」還拿捏不定的時候,一心去設計有新意的「怎樣教」, 這無異於緣木而求魚。 如何確定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我以為,確定教學內容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准、單元目標和具體課文三者的結合。確定教學內容時,特別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課文的主要特徵。一篇課文的內容是極為龐雜的,我們應該選擇最能體現這篇課文特徵的內容來教。二是學生的需要。確定課文的教學內容也不是由教材一個要素決定的,還涉及到學生認知發展階段性的問題。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麼我們就教什麼、學什麼,我們只能選擇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發展相一致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三是編者的意圖。編者的意圖主要是通過課後的練習題來體現的。語文練習題的重要性在語文課程中要遠遠高於其他學科,因為語文練習題是語文課程內容建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其他課程中,練習題最多隻是課程內容的重現,有的只屬於教學領域,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對課程本身並沒有很大影響。但語文課不是這樣,語文 課「教什麼」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練習題或明或暗指示給教師的。 下面,我以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下冊第一、二單元的課文為例,談如何確定教學內容。 在確定具體的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要對語文課程標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對階段目標了如指掌。課程標准中關於3-4年級的閱讀目標中以下五條特別重要: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另外,教材的編者在本冊教學建議中有兩條也特別重要:1、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課文中敘事狀物、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2、在閱讀教學中,不只是幫助學生理解思想內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的方法。 第一單元由三篇課文組成,都是寫景的文章。《長城和運河》是一首詩歌,描寫了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雄偉壯麗。《美麗的南沙群島》介紹了南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廬山的雲霧》描繪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 《長城和運河》兩段詩歌結構相同:均運用反復的寫法,一、二行與七、八行詩句相同,三至六行用比喻的手法勾畫了長城和運河的雄姿。編者的意圖體現在課後練習題第5題:你知道我們的祖先還創造了哪些人間奇跡?分別說說它們的奇異景象。依據課文的主要特徵和編者的意圖,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兩段詩歌的異同,理解和運用貼切的比喻,依據格式仿寫。仿寫在這里事實上是續寫第三段詩歌,續寫時,開頭與結尾的四句詩是原封不動抄寫的。要跟學生講明,這是詩歌的反復,以加強一種韻律感,即一唱三嘆。在仿寫的題材上,要注意既不能用自然景觀,如三峽;也不能用國外的人類奇跡,如金字塔;還不能用現代的建築,如東方明珠塔。但這些不應該建立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可以設置一個題目,讓學生在若干題材中選擇,學生的錯誤選擇,正好是探討的基礎。譬如,可出示「金字塔、九寨溝、莫高窟、樂山大佛、黃河壺口瀑布、東方明珠塔、故宮、美國自由女神像、秦始皇兵馬俑」等詞語,讓學生說說准備挑哪一個來續寫,在辨析之後,再開始續寫。續寫時,可出示圖片,要提醒學生注意比喻的貼切。 《美麗的南沙群島》第二、三自然段,採用了典型的總分構段方式,介紹了南沙群島的物產豐富和迷人風光。依據這一主要特徵,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初步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運用這一構段方式介紹南沙群島的海洋生物。教師要憑借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初步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在搜集課外資料的基礎上,採用這一構段方式介紹南沙群島的海洋生物,如以「南沙群島擁有難以計數的珍貴的海洋生物」為總起句寫一段話。 《廬山的雲霧》第二、三自然段,也採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以豐富的想像和恰當的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廬山雲霧的兩大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編者的意圖體現在課後練習題第4、5題:廬山的雲霧有什麼特點?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依據課文的主要特徵和編者的意圖,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理解廬山雲霧的特點,掌握總分的構段方式,運用這一構段方式寫一處景物。這一教學內容與《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的教學內容有相同之處,但要求有提高。《美麗的南沙群島》只是初步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本課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這一構段方式。在描寫一處景物時,提醒學生要運用貼切的比喻,讓景物描寫更生動。 第二單元由三篇課文組成,都是寫人的文章。《微笑著承受一切》通過對桑蘭遭遇頸椎骨折的巨大不幸的描寫,贊揚了桑蘭堅強不屈的精神。《雪兒》講述了我為受傷的雪兒療傷並精心照料它,表現了我對鳥類的愛護。《花瓣飄香》主要講了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孝順的懂事的孩子。 《微笑著承受一切》抓住桑蘭遭遇巨大不幸之後的語言、動作描寫,表現桑蘭的精神風貌。桑蘭隊友和主治醫生的言行也很重要,起到了襯托桑蘭精神的作用,這也是學生寫人習作中最容易忽略的,學生寫人一般只寫本人的言行,很少寫他人的言行。依據課文的主要特徵以及學生的需要,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人的反映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特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都是為理解課文服務的。即從閱讀教學這枚硬幣的這一面講,我們是在用一篇課文訓練學生某一特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反之,從這枚硬幣的另一面講,我們同時也是在利用某一特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在解決對一篇課文的理解。這二者原是一個整體,不能將意義理解與知能訓練割裂開來。也就是說「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人的反映來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與理解「桑蘭笑對磨難、傷痛、殘疾,引得了人們的敬意」是密不可分的。 《雪兒》寫「人鳥之情」,真摯感人,語言富有韻味。此課的教學內容編者通過課後練習第4題進行了明示:讀讀下面的三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這三句話是「我」為雪兒做的三件事:取名、相伴、歡送。一件事一片情,正是通過「我」為雪兒做的這一件件事情,看到「我」那顆晶瑩剔透的善良的童心。依據編者的意圖,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品味「我」為雪兒做的一件件事,感受「我」那顆善良的心。教學中主要抓住課後練習第4題中的三件事來品味,此課學完後,可讓學生回憶自己與喜愛的小動物之間所發生的事,學習課文的方法寫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人物對話是《花瓣飄香》的主體,此課中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出現了三種情況:提示語在前面,提示語在後面,沒有提示語。依據這一主要特徵,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品味人物對話,依據對話形式仿寫。教學中主要通過朗讀來品味人物對話,結合結尾段的教學,讓學生進行對話仿寫練習:「我」把一盆月季花放在母親的陽台上。「我』會說些什麼?母親會說些什麼?寫一段對話。 教學內容確定之後,再考慮教學方法。因為教師的個性不一樣,每個班級的學生也是千差萬別,因此,採用何種教學方法,完全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不管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必須確保教學內容的有效落實。 我想特別指出,閱讀教學不是讓學生記住跟表達方法有關的語法術語,而是要讓學生根據相關的「語文知識」去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不割裂文本,不把閱讀課上成純粹的寫作指導課。不上枯燥無味的課,注意教學的情趣性,在追求有效的同時不拋棄趣味。 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練就一雙慧眼,在語文教材的密林深處,發現課文的教學價值,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讓語文課散發出知識魅力的芬芳,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語文的收獲。 頂一下(6)100%踩一下(0)0%
㈤ 小學語文怎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段經典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的真諦:「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小學語文怎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1小學語文怎樣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一、根據語文根本任務選擇教學內容
一篇課文的教學價值在什麼地方呢?它是教和學的內容載體,它肩負的責任不僅是讓學生獲取信息,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語言傳遞信息。葉聖陶先生說:「國文科的目的,說起來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就是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這兩種學習,彼此的關系很密切,都非從形式的探究著手不可。」可見,對我們語文學科而言,學習一篇課文是如何表達的,而不是它表達了什麼,學習言語形式比了解課文內容更為本質,更為關鍵,更為主要。
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是學語言――學習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理解,主要是對課文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理解,即理解作者為什麼要這樣運用語言文字而不是那樣運用語言文字,學習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我們說,語文教學最核心的內容是學習語言表達,訓練語言表達。那麼,學哪些言語形式呢?言語形式,具體包括詞語和 句子 的形式、段落的結構、 文章 的布局謀篇。
言語形式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二是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語言形式的知識;三是體會語言形式對內容表達所起的作用。語文課程標准就各學段語言形式的教學分別提出了要求:第一學段:「閱讀中積累詞語」「感受語言的優美」「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
「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 方法 」「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需要主意的是,「哪些優美的語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達方法」「哪些基本的說明方法」「關鍵詞句、標點、節奏、聲調在表情達意中的哪些具體作用」等等,課程標准並沒有具體提出,這就需要我們針對具體課文提出語言形式方面的具體要求。如《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的特點。
二、依照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段經典的話,道出了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的真諦:「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著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予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更使學生試著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語文教師在備課中應該關注地地方,就是學生在預習時「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三、依照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准,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後將能做什麼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教學內容服務於教學目標,旨在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緊扣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教師能教什麼就教什麼。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們還得注意幾點:
(1)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准則。《紅樓夢》第九十一回賈寶玉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他說的是愛情要專一,而我們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准則。如果上課東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來什麼都有了,結果卻是什麼也沒有學會。小學的一節課只有40分鍾,一個班的學生大多有四五十人,要讓學生學得比較透徹,有兩三個「點」就足夠了。
(2)「整合」是上佳的選擇。如果每篇課文都從上述四個方面去選擇教學內容,各自為政,互不相干,那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定多而凌亂。好在許多優秀的作品,既是語言學習的範本,也是人文熏陶的上品,而且兩者不能分割。不少課文,語言習得和人文熏陶的結合處是教學的重點,也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我們要盡可能選擇這樣的內容,通過研讀賞析,實現語言習得、形象再現、情感熏陶、表達方法學習等的一舉多得。(3)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互動。在課程標准規定的年段目標范圍內,一篇具體的課文,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確定應當是一個反復互動的過程:根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選定教學內容後修改教學目標,不斷考慮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和內容選擇的適切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2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要體現語文本位
李海林教授曾在《言語教學論》一書中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言語智慧教學。」的確,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著眼於文本的「原生價值」,即文本作為社會閱讀客體而存在的「信息價值」;又要根據課程目標、單元學習 提示語 、課後習題等挖掘「選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蘊含的「教學價值」,傾力於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品味、運用,讓學生掌握「如何傳播信息」的智慧,扎實地形 成語 文素養。
比如,有位老師在執教《最大的「書」》時,不僅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寫什麼」,理解「為什麼說岩石像一本書」,體會川川對大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還積極引導學生聚焦於「言語形式」,在閱讀中學詞語、學句子、學標點。尤其是教學問句時,在內容上層層推進,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先是緊扣「刨根問底」一詞,找出川川說的話;再是聽讀問句,聽出問的味道,明確讀好問句的方法;接著是練習讀出問的味道;最後教師就岩石的知識讓學生「刨根問底」了一番,並感悟吸收課文的表達方式,嘗試寫問句。這位老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立足於語文的根,充分挖掘了內隱在教材深處的「教學價值」,教法上一改從「內容――意義」的固定套路,從容地引領著學生穿行在串串閃光的語言珍珠里,享受著學習文本語言表達的美妙與快樂。
二、要關注學生本體
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教師「教了什麼」與學生實際「學了什麼」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的現象,這里固然有 教學方法 的問題,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沒有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只是老師自身的「一廂情願」。因此,我們選擇教學內容時,也要從 兒童 視角出發,遴選出最契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比如《小橋流水人家》一文,作者謝冰瑩在篇首就花了好些筆墨描繪家鄉的垂柳。柳樹自古以來就是別離詩詞渲染離情別緒的主要意象,顯然此文中的柳也蘊蓄著作者深深的離思。但是假若我們在教學中呈現介紹柳樹意象知識的內容,小學生會覺得艱澀、乏味,畢竟這與他們的認識水平相差甚遠。我們該如何安排此處的教學內容呢,且看有位老師的教學片段:
師:讀著讀著,你彷彿看到垂柳已變成一位――
生(脫口而出):姑娘。
師:能描述這位美麗的姑娘嗎?
生:她彷彿正在舞蹈,那舞姿婀娜,柔美。
生:風兒吹散了她的長發,她正以清清的小溪為鏡子,輕柔地梳理著。
師:讀著讀著,垂柳又變成什麼?
生:她彷彿成了一位頑童,與流水盡情嬉戲。
生:她彷彿就是一位小畫家,畫筆一揮,粼粼波紋躍然紙上。
這樣的教學內容源於文本,又立足於兒童的視角,激起了學生們表達的慾望,他們放飛著想像的翅膀,訴說著心中的感觸,與文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當學生們充分地感悟了家鄉「景美」、「事趣」、「人和」之後,教師考慮到學生對作者謝冰瑩並不熟知,而作者「有家難回」的坎坷經歷對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蘊卻有著重要的價值,於是就安排了認識作者的教學內容。浪跡天涯的斷腸人――謝冰瑩心繫故園的言行叩擊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詩情畫意的《小橋流水人家》也自然地顯現了所蘊含著的深深的離緒與愁思。
三、要追求簡約豐滿
王榮生教授曾說:「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因而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也是語文課『好課』的底線之一。」的確,若是教學內容繁瑣、零碎,學生便會疲於奔命地跟著教師的提問跑,語文教學便會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潛心解讀文本,讀出文本的內在邏輯結構,設計出能輻射全文的教學主線,使教學內容呈塊狀結構,從根本上擺脫冗餘的情節分析和繁瑣的提問應答,讓學生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課堂上。
比如有位教師在執教《誇父追日》時,以「巨人」一詞作為輻射全文的切入口,將文本進行適度整合,凸顯出文本的主幹,並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先是尋找課文中散落的語言,組合成「形體的巨人」;再走進誇父的內心世界,感受「思想的巨人」的風采;最後通過研讀誇父英勇頑強地追日之旅,領略「行動的巨人」的魅力。這樣的教學內容「少」而「精」,且層次清晰,使課堂變得疏密有致。
精選教學內容時,落點除了可以放在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外,還可以放在「閱讀方法」層面上,把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看作是方法運用的自然結果。比如,閱讀寫景的古詩詞時,我們就可以安排這三個板塊的教學內容:一是讀通「詩語」,二是讀懂「景語」,三是讀透「情語」。我們若是潛心去解讀文本,讀透教材編排體系,一定能選擇出凝練集中、內蘊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實現一種充滿活力和靈性的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
3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
一、以 語文教材 為根據
語文教材的呈現方式是教材編撰策略的具體體現。而教材編撰策略目標即為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地。因此,語文教師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必須以語文教材為根據,與教材編撰策略有較高的切合度。
1.1注重教材的言語形式
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中的言語形式。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得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附加在文本上的品德 教育 價值、科普教育價值,政治教育價值等要相應弱化。如小學四年級的《生命 生命》一文,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對頑強生命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學中,教師當然要讓學生體悟這種生命哲學,但是如果語文課只是停留於此,就變成了品德教育課。教師應該進一步挖掘文本,作者為什麼會從「種子」、「飛蛾」等小事物聯想到生命的偉大;文本背後的作者在寫作時是一種怎樣的情緒狀態;文章段落的組織對習作有什麼指導作用等。語文教學內容,就是透過文質兼美,意蘊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學習言語形式的,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方法、習作技巧,獲得審美體驗等。因此,言語形式是文本真正核心價值所在。
1.2依據教材的學段要求
以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為例,我們會發現 語文知識 、語文能力、語文審美三部分要求呈螺旋形分布在每個學段。低年級位於螺旋底端,它的教學內容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起點,語文知識在教學內容中占的比例稍大,隨著學生個體成長,教學內容的重心會逐步偏向語文能力和審美的培養。教材的難度要求,也會隨著學段的升高,呈現梯度變化。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對精讀課的要求是:
「(1)繼續加強詞、句訓練。、(2)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3)逐步培養學生默讀的能力。4)精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過程。(5)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質疑問難。(6)開展合作學習。(7)組織好全班交流。」]
到四年級下冊時精讀課的要求就變成:
「(1)指導朗讀、默讀。……(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著重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3)精讀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課後習題、文中泡泡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感情……」
對比兩個階段的精讀課要求,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不僅有關聯性,而且由易到難,上下承接。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它的涵蓋量非常大,相同的文學體裁在各個年級段重復出現,一堂課的承載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教材的學段要求進行取捨,圍繞具體的學習目標,逐一滲透到課堂之中。
1.3 依據教材選文的特色
目前,語文教材的編寫形式是「文選型」的[5]。編入教材的選文特色不一,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盡相同。教師在處理教材選文時,一定要抓住選文特色,集中教學內容,從一個切入點展開教學。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都「想要」的結果就是什麼都「要不了」。有些選文屬於優秀文學名篇,
二、以學生學情為基點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親歷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過程,並獲得最終的生成結果[5]。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僅來源於教材本身,還來源於學生已有知識 經驗 對教材內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使預設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實現學生的主觀轉化。
2.1 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知識能力
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考慮整個班級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還要注意到班級內部學生的能力差異。有些教學內容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就是「炒冷飯」,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卻還有難度。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起點,需要教師做細致的分析。對於學生都懂的內容不要重復講解,對於學生不懂的內容,需要考慮是否屬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最近發展區」,通過教師的輔助引導,學生能否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難度預設上,需要有梯度的呈現,以滿足不同能力基礎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學有所得。
布置預習任務是很多語文老師都會運用的教學手段。有經驗的教師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一方式分析學生課前的學習狀態和知識能力儲備,為選擇教學內容提供切實的依據。
2.2 教學內容動態調整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行為、心理變化具有不可預設性。課堂教學活動受學生影響,存在諸多不可預料的情況。因此,語文教學內容是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語文教師在備課階段預設的教學內容是基於對學生情況的靜態分析,而課堂的即時調整則是對課堂的動態把握。只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修正、調整和補充,才能使其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滿足學生的需求認知。本人在教學《井底之蛙》一課時,意圖引導學生討論青蛙與小鳥三次對話的討論。
但是,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青蛙為什麼天天待在井裡不出來。」這個問題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預設到的問題,卻很有意義。順著學生的思路,我馬上拋出下面的問題:「是呀,青蛙為什麼從來不跳出井呢?」同學們從這個切入點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有些說「小青蛙從小就在井裡長大,他從來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有些說「小青蛙擔心去外面有危險。」
有些說「小青蛙喜歡井裡面的環境,有食物也有水,還冬暖夏涼。」學生們的想像豐富有趣,我又接著問:「如果青蛙跳出去後發現外面的世界這么精彩美麗,他會怎麼說,怎麼做?」學生們又展開很多聯想,如「小青蛙會和小鳥成為好朋友,一起去探險」、「小青蛙會說外面的空氣真清新,花朵真漂亮」等等。學生們的想像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個 寓言 故事 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自大。在課堂中,像這樣的思想小火花時常出現。教師應該要抓住好的契機進行引導,而不能拽著教學設計按部就班。
需要強調的是,動態調整需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原則,而不能被學生的隨意牽引,將課堂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之中。如一個教師在教小學三年級上冊《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同學們從「化石」中引發討論,討論目前化石的種類,年代等等。這位教師沒有把討論及時制止,於是這語文課就變成了科學課。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等同於課堂無作為。語文課的重心需要時刻圍繞文本的核心價值。動態的調整需要適度,也需要正確的引導。
4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技巧
一、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部分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發生了顯著變化,多媒體電教設備的運用讓原本「沉悶」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電教設備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教學方式方法改革、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代化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部分語文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等電教設備,甚至直接用多媒體電教代替傳統教學,PPT課件代替教師黑板板書和口頭講解,殊不知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容易形式大於實質,分散教與學注意力,教學重點模糊,進而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2、對小學生這一特殊年齡段群體缺乏認識
小學語文就其本質來講,其實就是兒童語文。小學生尚處於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養成的起步時期,缺乏系統的 學習方法 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素材選擇與把握時,除了注重考慮內容內涵的簡單化通俗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選擇還應盡量貼近現代兒童心理特徵。與成人文學不同,受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理解力差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對作品美學、文學價值探討不深,因此教師應更多選取貼近現實生活、畫面感豐富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便於學生發揮 想像力 理解文本,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加深印象。
二、內容選擇把握策略
1、緊跟大綱要求
小學語文教師在對教學內容素材進行甄選時,首先應該參照語文教學課程大綱,根據大綱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來對本學期教學內容進行規劃和設計。只有緊跟大綱要求,才能保證教學內容方向的正確性和規范性。新課程標准實驗教學不是粗放式教學,它依然是有計劃地有目標地展開教學,任何脫離大綱和違背大綱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如人教版大綱對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目標作出如下闡述:「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從這條要求不難看出,大綱對小學第二學段學生 語文學習 要求重點關注文本中的關鍵字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容把握時,就應把生字詞作為教學重點。
大綱作為引導教學內容的風向標,為教師教學內容選擇把握打開了新思路。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關鍵生字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課本中的「喝水」、「口渴」「瓶子」、「石頭」、「到處」等詞。
對學生提出問題:①這五個詞分別是什麼結構,他們的偏旁部首分別是什麼?②以「到處」為例,你想到了什麼?你能用這個詞 造句 嗎?③這幾個詞在文中分別是什麼意思?你能找到 同義詞 代替它們嗎?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高度集中注意力,展開想像,認真體會,在新舊知識交互聯系的過程中對生字詞印象深刻,教學效果顯著。
2、深入解讀文本
文本,其本意指的就是語文之本。具體來講,就是教材、課文。文本是教師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依託。教師要准確選擇把握教學內容,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是關鍵。很難想像一位對教材文本不熟悉的教師能夠准確把握教學內容,任何脫離了文本的教學都是盲目的、不成系統的。經多年調查研究發現,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越深入,課堂教學品質就越高,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知識也越豐富。
還是以人教版《烏鴉喝水》課堂教學為例,如果在備課時教師未能對文本內容深入解讀,只停留於文字表面,就很容易膚淺地將這篇課文教學的主題定位為「智慧的力量」,事實上,這篇寓言故事之所以被安排在小學一年級的教材中,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鼓勵學生遇到困難不退縮,獨立思考想辦法堅持下去,困難就能夠迎刃而解。
基於小學生學習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師不能夠對文本深入解讀,整個教學就是膚淺的,不成功的。
3、價值導向是原則
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的啟蒙導師,對學生日後閱讀情趣、人文素養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歷史任務。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對文本所隱含的價值導向是否符合時代背景,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做出准確判斷。盡可能選擇健康的、積極的、有思想的文本作為教學內容,摒棄消極的、陰暗的、假大空的文本。
4、正確認識小學生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盡量貼合小學生心理智力特點,新課程標准改革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首先應考慮能夠讓學生喜歡,注重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弱化邏輯理論性,強調文本人文性、趣味性。
㈥ 對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的一些簡單的思考
——讀《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感寧波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王榮生博士在其所著的《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書中在教學內容方面大致提出了以下觀點:1、課文中有它作為文章本身的原生價值,編進教材後,文章有多了他的教學價值,教學價值是指文章「如何傳遞信息」的,而不是指文章傳遞了什麼信息。教師的任務是在課堂中,教給學生課文是「如何傳遞信息」的。2、課文根據的他的特點,又可分為「定篇」、「選文」、「樣本」和「用件」,不同的課文有它不同的教學價值,當然也就有他不同的教學內容。用王博士的觀點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和收獲。 一、所教的內容要有語文味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回想起我教《稀粥南北味》(張抗抗)的經歷,我當時也犯了這樣的錯誤。第一遍設計時,我定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知道文中的這些粥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案:教學目標:通過思考「味」的含義,理解作者表面寫粥,背後蘊藏著的中國人的生活態度,為人處事的價值觀。感受作者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教學步驟:導入:1、從「大家都應該喝過粥,粥的味道是怎樣的呢?」入手,讓學生談談,從而引入作者張抗抗從粥中嘗到的「滋味」——「……從喝粥的經歷,體察到稀粥始終長盛不衰的種種魁力……」2、明確本課學生的學習目標,布置討論問題:「通過默讀、圈劃,找到粥的魅力是什麼,『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是什麼。」學生分小組學習交流:從預習中學生已知課文按照作者的喝粥經歷,按時間分為三部分。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探究。教師出示投影提示:大家可以試著用以下的方法找尋問題的答案。圈劃並誦讀作者描寫形容粥滋味的語句、段落圈劃並概括作者描述和喝粥有關的事情、人物的語句、段落圈劃並誦讀作者喝粥的感受、體會的語句、段落讀完本小組的內容後,再讀讀作者的其他喝粥經歷,比較後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在自行圈劃後,再進行小組交流,然後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深入思考:教師提問:作者認為,稀粥是貧窮的產物,是時間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稀粥會漸漸遠去。你是否同意她的看法?學生思考後發言。布置作業:請借用書中描述稀粥製作的語句,來寫寫你們家裡某種食物的製作,如果能寫出這種食物對你們家庭或家族的意義就更好了。思考:讀了《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後,我從「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評這份設計,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是被我用「粥的魅力是什麼,『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是什麼」這個問題引導著,而從我的教學步驟中看,我已經把答案的范圍告訴了學生,如可以在粥的滋味中去找,在喝粥人的感受中去找,等等。而且第二條目標也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來實現它。學生在這課中,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到指定的地方,歸納概括出答案即可。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這是一種認識誤區。我的設計是在「教」課文,而不是在「用」課文。那麼應該用教材來教什麼呢?我認為要教出「語文味」,如一篇課文,既可以教給學生有關的語言知識,也可以訓練學生有關的語文技能。這里的語言知識和語文技能訓練才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如這篇課文的語文味可以體現在作者精巧的構思上,比如:為什麼要寫喝粥的人,為什麼要寫三種粥等等 二、「語文味」應從學生出發,應體現文本價值語文是一門關於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學內容要體現語文的本色本香,要著眼於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揣摩、品味和運用。《稀粥南北味》的第一遍的教案設計被否定後,我考慮將教學內容集中在表現粥的美味的語言上,體會作者從多角度出發來寫粥的方法,覺得這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來說是有好處的,於是,我又設計了以下的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體味作者描寫粥、議論粥的語句,感受作者對粥的情感。2、懂得描寫事物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並從多角度出發。課前准備:略教學步驟: 導入:從大家平常喝粥的感受出發,講到在作者筆下,普通平凡的粥確有了不同尋常的滋味,有「長盛不衰的魅力」,今天的課就要來找找作者筆下的粥有什麼樣的滋味,作者是怎樣寫出這種滋味的。學生交流討論:關於白米粥的討論:學生活動:全班分為兩大組,交流圈劃的內容;由其中一組先發出「挑戰」,誦讀文中的有關語句,請另一組的同學來講講這句話寫出了粥怎樣的滋味,怎麼寫出來的。教師活動:隨時歸納點評學生的發言,幫助學生發現作者的匠心;隨時引導討論的進一步開展,用問題,如當學生只停留在對喝粥的語言的分析時,將學生引到粥的製作上,到對粥的議論和贊美上。並在最後及時以投影形式歸納總結,如以下的投影:標題:白米粥的滋味寫作的角度文中的語句分析喝粥的感覺那樣的白米粥,天然的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葯加百合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滾燙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採用形象地、具體的,能讓讀者感受到的物體,如白芍葯花、百合、蓮子來形容喝粥時那難以言明的感覺,又因作者覺得粥是「清爽可口」的,因此又選擇了白色的,清雅的事物,讀來令人賞「目」悅「口」粥的製作略略喝粥人的表現略略註:下劃線部分讓學生說,空白部分也讓學生講。關於「金色粥」的討論:學生活動:對照上一張投影,自己來講講金色粥的魅力在哪裡(學生個人講)教師活動:隨時歸納點評指導,並提問:寫金色粥,作者是從「喝粥的感覺、粥的製作、喝粥人的表現」這幾個角度出發寫的嗎?還有別的角度嗎?請同學朗誦有關描述「廣東粥」的語句,讀出粥的魅力來。教師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作者帶著對粥的深厚情感,繪聲繪色,形象具體地描寫了粥,還用飽含感情的語言贊美了粥給與她的「精血氣力,聰明才智」,使現實生活中普通平凡的粥變得如此美麗神奇,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夫。布置作業:學習本文作者的寫法,描述你家的某一種菜餚的滋味,明天我們來個大聚餐。要求:從多角度出發寫作。這堂課的語文味較濃,抓住了描寫的角度。課後,學生按照我的要求,寫出了家中的食品,我們上了一趟「美食大會餐」的課,大家的短文都寫得不錯,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堂體現了語文味的課,但是,對照王博士的觀點,我覺得這次教學有一些問題:沒能扣住學生的實際需求來教,沒能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他看不懂的地方是哪些,老師撇開這些不去教他,而是教他其他的內容。或者說是沒有學習到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描寫要多角度」這個語文知識來表情達意的。教學內容的適切性不夠,為什麼要教學生多角度描寫呢?是課文里有什麼我們就叫什麼嗎?學生確實是不會多角度描寫,但是,這篇課文是多角度描寫方面的典範嗎?如果教的確實應該是多角度描寫,那麼僅用這一篇《稀粥南北味》是不夠的,應該還補充相應的其他課文,共同來講清這個問題。思考:從這堂課來看,我注意到了教學要有語文味,但犯的錯誤卻是沒能將課文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相結合,造成了學生還是不能體會課文原來要傳達的信息。以王博士在書中提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像《稀粥南北味》這樣的課文屬於「例文」,課文中有可以教的很多知識,比如在這篇課文中我可以教「總分」結構,可以教多角度描寫,還可以教托物言志等等。但是,我們應該以什麼依據來選擇較哪些呢?我的想法時,教師應該以所教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前提,以教材內容的編排為依據,有選擇的教。比如,在處理《稀粥南北味》這課時,就可以將它放在「風俗世情」這個單元里,看看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除了在題材上有共同的寫祖國各地風俗之外,站在文章學的角度來看,課文們各自的特點又是什麼,找到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以這些課文為例,來講清文章某一個「傳達信息的智慧」。用王博士的話來說,就是「先必須依據課程目標,了解學習這類選文要達到什麼目標。其次,必須從整個教材的選文系統來思考文本作為選文的價值取向。因為把一篇文章放在整個教材的選文系統中,它不但具有單篇的教學價值,同時也具有作為系統一部分的局部意義。」其次,教師所用的教學參考中,可以讓老師明確課文的教學價值的東西不多,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挖掘其中的教學價值,教師挖出來的東西對不對,比如,我所認為的《稀粥南北味》可以上「總分」結構、上多角度描寫,這些「上」的內容對嗎?這是值得認真商議的。為此,我的設想是,可以充分發揮備課組和教研組的力量,大家來商量課文的教學價值是什麼,大家來補充教學資料當中所沒有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恐怕比教師個人研究要來得科學的多。 三、「語文味」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綜合,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態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以及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在設計《杜甫詩三首》(登岳陽樓、登高和石壕吏)時,我定的一個教學內容是知道作者的生平和其思想。當時,為了講清詩的思想內容,我查了很多資料,查到了葉嘉瑩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杜詩的文章,為了講清杜詩,葉教授用了很長的篇幅講了杜甫的生平,使我認識到要理解《登岳陽樓》和《登高》就必須知道杜甫的生平。於是我製作了以主題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從幾首詩簡單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的ppt課件,將一段段的杜甫生平故事與學生學過或沒學過的杜詩相結合,如學過的《望岳》、《春望》,沒學的《兵車行》等,以此為學生學習詩歌作鋪墊;同時,我還調整了學習的順序,按照杜甫的生平,不先講授課文開頭的《登岳陽樓》和《登高》,在看完ppt後,先講《石壕吏》。但其後的教學內容又陷入了講詩歌主題的「泥潭」中,在這里隱於主題無關就不多敘。思考:從《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對於定篇給如何教來看,我覺得我這樣的教法還是可行的,因為學生對於是誰什麼幾乎沒有認識,對於如何欣賞詩也不知所以然,如果僅以簡單的要求讓他自己背誦,可能會引起學生對詩的反感,因此,像這樣的經典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在考慮學生接受能了的基礎上,將之講透講清,讓學生能多方面的來閱讀這首詩,增加語文知識。還可以有關於詩該怎樣欣賞的知識,如欣賞詩歌的語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韻之美等等,有教授詩歌賞析可以有哪些著眼點等等。也可以以整個唐詩單元為整體來講清如何欣賞唐詩,講不同的詩可以如何欣賞。以詩歌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王榮生老師所著的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在教學時總能自覺地想到教這篇課文,教這個單元的課文,我要給學生什麼?在教學時,我會用告訴學生這節課的「『學習主題』是什麼」來使教學內容扎實有效。雖然在確立每一課的教學價值,確定教學內容時還有很多困難,但希望能借這篇文章,引起大家思考,多關注課文的「教學價值」,認真挖掘課文要教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最後,借王博士在書中引用過金聖嘆在點評《水滸傳》的開篇中的那段話來結束本文,希望學生能在我們的指導下,不會像金生嘆所批評的「今人」一樣不會看書:「今人不會看書,往往將書容易混賬過去,於是古人書中得意處,不得意處,傳筆處,難傳筆處,……,無數方法,無數筋節,悉付之於茫然不知,而僅僅粗記前後事跡,是否成敗,……」